铸剑物语2 武器:三国之三种职场智慧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7:19:57


        如果说在三国时代幸免于难,生存下来是一种运气和能力的话,那么要在这个时代大有作为,从众多英雄里面脱颖而出,成就一方霸业的人所需要的就不只是运气这么简单了,它更需要胆气,霸气,才气,人气!没有胆量,没有野心,没有才德,没有人缘的人是怎么都不会成功的!曹操,刘备,孙权三位最高领导,绝对不是靠着偶然的运气成功的,他们所经历的艰辛,他们的决心和坚韧,他们蕴藏在胸中的大智慧,这些都不是常人所能够企及的。可以说,他们的成功是一种必然,因为他们太出色了,注定要成为这个时代的掌控者!
        也许有人说,曹操是个奸雄,奸诈狡猾,多疑残忍;刘备不像男人,喜欢哭,假仁假义,打仗总是输;孙权只是坐享其成,内事外事均是依赖别人,没有什么才能。但是,这些都是表象,一位成功者定有他的成功之处。让我们排除世俗的偏见,用一个公正的眼光评判他们,挖掘他们的大智慧。那么作为一位领导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呢?我重点以曹操和刘备这两位为例,与大家探讨一下为主之智。
           秦末,陈胜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让天下百姓揭竿而起,诛秦抗暴。此人的可怕之处可能并不在于他的能力,而在于他的志向!年轻的时候,他就对和他一起种田的伙伴说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种“鸿鹄之志”不是空口白话,不是痴心幻想,而是一种藏在心中的动力,这种动力称之为坚韧,执着,顽强,勇敢,无惧!刘备就是志向与坚韧的代名词!
            各路诸侯聚义讨伐董卓,刘备也来会盟,只不过他连自己总共才带来三个人!众诸侯都视而不见,甚至把他拦在门外,还是曹操把他们领进去的。袁绍问刘备基本的情况,刘备平静的说:“我世居乡里,并无爵位,以织席贩履为业;二弟关羽,守门护院;三弟张飞,卖酒屠猪!”此话一出,立即遭到众人的耻笑,如此出身营业,就这么区区三人却敢来会盟,也太不够格了。刘备却异常冷静,面对质问,他只是淡定的说:“我兄弟三人义同生死,荣辱与共。救国兴亡,忠义为先,岂在人多?”说完,找个后面的位子坐下,关张二人立在身后,好不气派,完全不把自己当外人。这就是刘备,一个能把自己的潦倒与寒酸,把别人的不齿和鄙夷说得理直气壮的人!得意之时,人人都善于说大话,抬高自己,炫耀自己;失意的时候,人人都会掩饰自己,把说不出口的东西深深的藏起来。刘备却不怕嘲笑,不怕被人瞧不起,那是因为他自信,有信仰,自信自己就是一个英雄,不怕被揭老底,因为英雄的老底写进史书就成了传奇!而支撑他自信的东西就是他的信仰,他廓清寰宇,中兴天下的鸿鹄之志!
              志向与坚韧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真正有志向的人一定是坚忍不拔的。坚韧,坚强和韧性,刚与柔,伸张与弯曲,说的就是人要在表现自己强硬的同时要适时的忍耐!就像一块好的钢材,都是要通过煅炼,达到硬度和韧性之间的平衡的。刘备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寄人篱下中度过的。灭董卓后,他投奔公孙瓒,在那里得到了赵子龙。曹操攻打徐州陶谦,各路诸侯均只是张望,不肯相救,刘备带两千人马就赶到相救陶谦。陶谦十分感激,要把徐州给刘备,他礼貌性的推辞,最后陶谦死后,徐州还是落入自己手中,总算是有个安身之所,谁知却在讨伐袁术的过程中,被吕布偷走了徐州城。刘备腹背受敌,只好拉下脸面去求吕布把徐州边上的小沛城借他用用。没有多长时间,曹操便打败了吕布,刘备又只好投奔到曹操帐下,行事十分小心。曹操煮酒论英雄之时,要不是天上雷电帮忙,差点丢了性命。后来,刘备趁曹操的疏忽,又夺回了徐州,曹操大兵一到,刘备随即失败,这次算是最惨的,老婆孩子丢了,关张二人还有赵云也失散了。可是,刘备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投靠了袁绍。幸亏他的那些好兄弟,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为他送来了老婆。张飞,赵云还帮他筹募了不少人马。于是刘备又从袁绍那里跑了,投奔了他最后的东家,刘表。刘表把新野借给了他,好算是有个安身之地,可是好景不长,曹操收拾完袁绍后,就来打刘备。刘备又是连吃败仗,到处逃窜,被逼到了绝境!在死亡边缘,与孙权联合,赤壁一战,终于是雄起了一把,这才发展壮大起来,最后三分天下!
        如果你遇到刘备那么多的挫折,你还会坚持吗?估计大多数人都已经放弃了,或者干脆自杀算了!还想特别提一下其中的一件事。刘备安顿在新野后,一次刘表与他相见,见面就说:“玄德啊,多日不见,你又长胖了!”刘备摸摸自己的肚子,然后就开始流泪,他哭了!这位在经历那么多苦难,无数次兵败,多次妻离子散,多次命悬一线之后的英雄,居然会因为自己长胖了而流泪!刘备想到自己已经是快五十的人,都超过了当时的平均寿命,大半生打拼却依旧是一事无成,离自己的理想还有那么遥远的距离,事业未成,自己身体却已经发福了。想到此处,终于是忍不住留下了泪水。可见,外在的压力与苦难对他而言是在稀疏平常不过了,全可不放在心上,只有自身的局限,面对命运的无奈才会让自己潸然泪下,心痛不已!
曹操虽然情况比刘备好一些,似乎从一开始就不可一世,春风得意,其实不然。曹操也是从底层发展起来的,只是他有个相对有钱的老爸,相对好的机会让他成名而已。曹操之志,同样是气贯古今,撼颤山河;曹操之坚韧,也同样是能屈能伸,刚柔相济!曹操既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上下五千年还能有这样全面的恐怕只有毛泽东一人!不说三国,单只从曹操的诗中便可以看出他的凌云之志!“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如此包容万千,海纳百川,其志可见一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当益壮,人到暮年依旧雄心不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海一样的胸怀,吞吐宇宙的魄力,何等的乐观与气度!
         当然,曹操也有他屈服隐忍的一面。赤壁失败以后,在华容道被关羽截获了。曹操走投无路的时候,没有像项羽那样自杀了事,他也没有觉得无脸回去见父老乡亲。他做的只是想方设法使自己活下来,卷土重来!于是,他给关羽跪下了,乞求关羽放他一条生路,完全顾不了自己的身份。没想到此法真的很凑效,果然捡回了自己的性命。曹操回到许昌后,并没有像别人那样感觉到受了委屈,要急于重整旗鼓,准备再战,而是冷静的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决定休养生息,从长计议!这就是可怕的曹操,像弹簧一样,伸缩自如,不受外界的干扰,什么身份,脸面,架子都不顾,只为达到目标!这种人,怎么能不成功呢?
         作为领导者,要有自己的志向,巨大的人格魅力,超凡的远见卓识。但是,要想成功光靠自己当然是远远不够的。自己再聪明也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情,能够找到得力的助手才是最重要的。如何笼络人心,如何用人,才是领导者真正的大智慧。
        首先要有一颗求贤若渴之心,会识别人才,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刘备和曹操都渴望人才,能发现人才,且重视人才。刘备当年准备离开公孙瓒,去徐州支援陶谦的时候,公孙瓒要给刘备一些兵马,助他一臂之力。可是刘备不想要,只是点名要赵云一人。刘备的眼力真是不错,赵子龙果然是有万夫不挡之勇,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忠心耿耿,可昭日月!子龙千里走单骑,就是最好的佐证。黄忠虽老,被刘备看重后,委以重任,还封为五虎上将之一。事实上,老黄忠也确实是对得起刘备的眼光,立下不少战功。因为常常吃败仗的原因,刘备渴望人才,特别是渴望那种可以给自己提供智力支持的人才。新野的时候,徐庶在刘备的百般恳求之下终于答应出山相助刘备。徐庶一出山立马就带给刘备一场大胜,还夺得了樊城和襄阳两座城池。刘备感动得几乎是流下了眼泪,他对徐庶说:先生之前,我屡战屡败,先生此番一来便获得如此大胜,我不知道该怎么感激先生。但是,这么好的一位军师却被同样渴望人才的曹操想办法威胁骗走了!刘备送徐庶的时候,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像是在送自己亲爹一样,再三恳求。但是没有办法,徐庶还是走了,刘备望着他的背影久久不愿意离开。最后,叫来手下说:给我把前面的树全部砍掉。手下人不解,刘备哭喊道:因为这些树挡住了先生的背影!虽说这些话,有作秀的成分,但是刘备对徐庶的感情还是很真实的。当然,还有更著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就不用细说了。这也正是因为刘备是如此的爱惜渴望人才,如此的倚重诸葛亮,才有了他们这一对古今关系最好的君臣,互相依赖,各取所需,真是和谐啊!
         曹操是常把渴求人才挂在嘴边的人,而且大凡有才之人,曹操一高兴还会给他系鞋带。曹操爱才,没有偏见,只要有能力他都想用。打败吕布以后,他甚至连吕布都想用,要不是刘备一句话,估计吕布还真被曹操用了。陈宫当年救了曹操,和曹操一起逃难,因为实在看不惯曹操奸诈狡猾,忘恩负义的杀掉了吕伯奢一家,还理直气壮的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离开了曹操,投靠了吕布。这下作为阶下囚的陈宫并不为曹操的甜言蜜语所动,只求一死。曹操招降陈宫不成,极其失望郁闷,那种求而不得的苦恼就像一个孩子!
        如果说曹操招降陈宫像一个孩子的话,那么他对关羽的喜爱,简直就像是追求自己的初恋一样!为了得到关羽,什么好的东西都往那里送。赤兔马就连他儿子曹丕都不愿意给,就单给关羽。最后,关羽得到了刘备的消息,坚持要走。曹操明知将来会与自己为敌,也不忍杀他,还亲自送他,临别还送件衣服,嘘寒问暖,像是恋人的告别。不仅自己送了不说,见关羽忘了带通关文书,明知其已经过关斩将,杀的正欢的时候,还专门派张辽给他送文书!这样的爱才,简直是到了极致!难怪曹操周围有那么多的人愿意为他肝脑涂地,赴汤蹈火!
         其次是要有御人之术,懂得笼络人心。不同的领导肯定有他独特的方法让手下们愿意为他卖命。刘备,曹操都是这方面的高手。只是他们二位略有差别。刘备偏向攻心,更擅长用自己的道德力量去感染下属;曹操注重赏罚,更喜欢用物质来获取忠心。不管怎么样,都有效果,孰优属劣,不好说。可能有人会说,用物质来笼络人心不靠谱,效果不好,其实不然。突然想到一个例子,说的是汉武帝时候的事情。汉武帝约众武将出来讨论带兵之道。一些老将说,带兵最主要的是和将士们同甘共苦,这样才能让全体将士上下齐心,奋勇拼杀!谁知一旁的一位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将领却对此说法嗤之以鼻,还大言不惭的说,我行军打仗从来不讲究这些,只讲究赏罚分明,杀敌有功,退后者立斩。出来打仗是为了什么,还不是想多建点功绩,得到提拔,领点赏钱回去,只要我把这点把握住了,我的兵就是最强的兵。说完,还向汉武帝讨要了几名私人厨师,带出去打仗,专门为自己做饭。汉武帝居然很高兴的答应了。此年轻将领的名字叫霍去病!
        刘备有关张二兄弟,不离不弃,同生共死。可是像关羽,张飞如此英雄为什么就这么听刘备的话?因为刘备不是用一匹马,几件衣服来收买这两位兄弟的,他是用兄弟的这种情谊把他们牢牢的系在了一起。我早就说,三国是一个精神大行其道的时代。那个时候,人心比什么都重要,精神道德的力量是远非物质所能比的。刘备还有句女人们都不喜欢的名言: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可以换,手足不能断。这样的话说给关张二人听,睡觉不和自己老婆睡,偏和兄弟睡,你说关张二人怎么可能不对刘备死心塌地呢?还有那个摔阿斗的故事,就更不用说了。
诸葛亮这么强的人,也有不如刘备,佩服刘备的时候!刘备占据荆州,攻取零陵,零陵太守刘度实在顶不住了,没有办法出城向刘备投降。刘备见到刘度,马上命人把前几天在战场上抓获的刘度的儿子放了,让他们父子团聚。刘度见自己儿子还活着,老泪纵横,一边感谢刘备一边交上自己的太守玺印。刘备接过玺印,然后又交到了刘度手上,说:你我同为刘氏宗亲,都是为汉家守天下,这零陵城由你来继续管理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刘度听到这话,真的是感激涕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连忙迎接自己的新主公进城喝酒。事后诸葛亮问此事,刘备说:像刘度这种人,此刻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官位和性命,哪管谁是他的主子,如今我把零陵让他来管,他必然会尽心尽力,以后我们的后方就安定了。诸葛亮听了由衷的赞叹。可见,在收买人心这一点上,诸葛亮在刘备面前还是嫩了点。领导就是领导,不得不承认这就是能力!
              曹操在舆论和道德上没有刘备那么好的条件,因为自己毕竟不是姓刘,不能像刘备那样打一个中兴汉室的幌子。怎样让那么多人忠心的追随自己是个很大的难题。搞不好就会有人离开。像荀彧这么忠诚的人后来都因为曹操要取代汉室的问题走到了对立面,何况其他的人。但是曹操很有自己的一套,他就是有这个能力。他很清楚什么人什么事该赏还是该罚。这点并不是像想象的那么简单的。只说两件小事,关系到两个小人物,便可以看见曹操的老辣之处。
         第一个人是太医吉平家的家丁。董承与吉平密谋杀死曹操,让吉平在曹操的药里面下毒,不想却被他的家丁听去了。当晚,此家丁与吉平的小老婆厮混,被吉平撞见,毒打了其一顿。所以该家丁就把密谋之事报告给了曹操。于是曹操提前做好准备,幸免于死。第二个人叫苗泽,此人是黄奎老婆的兄弟,和黄奎的妾侍春香有染。黄奎和马腾也是密谋要杀曹操,谁知这黄奎当晚酒喝多了,不小心说给他的小妾春香听了。春香又告诉了苗泽。苗泽认为这是一个升官发财的好机会,马上报告了曹操。曹操因此又逃过了一劫。曹操这两次能活命多亏了这两位小人物,他们都是曹操的救命恩人。可是曹操是怎么做的?曹操把他们都杀了!曹操认为像如此不忠不义之人活着一点用处都没有,如果留在身边,岂不是说明自己这个领导也太次了。曹操对内当然是这样教育部下的,让他们明白不忠心的人都没有好下场!但是对外可不能这样,不然以后再有这样的情况,谁还肯告密啊。于是他给这两个小人都编了个好的下场,给点虚名,散播出去,让外人知道曹操是个知恩图报之人,以后要告密,尽管来,吃香的喝辣的少不了。
        最后是要用人不疑,给下属足够的信任。有了信任才能放开手去做,放开手做才能真正的把事情做得漂亮。对于这一点,刘备恐怕是体会最深的一位。刘备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什么行什么不行。当然这些都是相对的,他也有犯错的时候,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于陆逊就是他刚愎自用的结果。刘备打仗败的太多了,所以他也知道自己就不是那么一块料。于是,有了好的军师,刘备几乎是给予他们完全的信任,从不过问,只是相信,再相信!徐庶帮他打曹仁的时候,让他陪着喝茶,他虽然心里也急,但是军师说喝茶就喝茶,把指挥权全部交于军师,不过问。诸葛亮来了以后,只要是行军打仗,刘备只是坐在一旁听,就像听戏一样,最后点个头就可以了。可以说他对诸葛亮的信任已经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有一件事情可以说明。刘备占据荆州以后,孙权请刘备过去娶孙尚香做老婆,也就是做孙家的女婿。刘备迫于形势必须要走,走前见了关张两兄弟,那二人见面就说:大哥这一走,我们这里可要姓诸葛了。刘备听到这话,马上抢过张飞手上的小刀对着自己的耳朵说:以后不要让我再听到这种话,否则我就刺聋自己的耳朵。虽说有点假,但也看出刘备确立诸葛亮的威信,给予最大信任的决心!
        曹操此人生性多疑,但是他看准的人从来不疑,给予足够的信任。他认为有异心的人根本就不用,或者不给实权,司马懿就是曹操怀疑的人,所以即使有能力也只能做个陪他儿子读书的差事!对于曹操用人不疑,从他身边受重用的人的身份就可以看出来。张辽,原来是吕布的手下;徐晃,原来也是一个名叫杨奉的部下;还有一位名叫张秀的,电视中没有出现过,他杀害了自己的儿子和爱将典韦,可是曹操还是用他;还有郭嘉,荀彧,许攸等原来都是袁绍的人,曹操无一不重用,每当有良计,曹操都照单全收。曹操多疑只是怀疑别人的忠心程度,但不疑是不怀疑他认准的人的做事能力。这一点曹操把握的非常好,这种功夫并非一朝一夕可以练成的,甚至是天生的,根本就学不来的。
        当然,刘备和曹操这两位做领导的智慧肯定不止我说的这么多,不像我说的这么肤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心里都必有他自己的三国,他的评判标准,他心中的英雄或者小人。忠和奸,善和恶,真实和虚伪,勇敢和懦弱,贤良和昏庸,精明和愚笨,美丽和丑陋,这些对立的概念在三国里都是那么的鲜明或者是模糊。我们透过厚厚的历史的尘埃,追溯将近一千八百年前的故事,得到的是对我们现今生活的思索,总结经验,获得智慧,抑或只是欣赏品读,博得一乐,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