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魂总悟和神乐h文:《卡萨布兰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3:21:05
镜花水月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卡萨布兰卡 Casablanca (1942)
第23张/共23张上一张 / 下一张>  浏览所有海报

导演: 迈克尔·柯蒂斯
编剧: 朱利叶斯·J·爱泼斯坦 / 菲利普·G·爱泼斯坦/ 霍华德·科克 / 凯西·罗宾逊
主演: 亨弗莱·鲍嘉 / 英格丽·褒曼 / 保罗·亨雷德 / 克劳德·雷恩斯 / 康拉德·韦特 / 西德尼·格林斯垂特 / 彼得·洛 / 杜利·威尔逊
类型: 剧情 / 爱情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法语 / 德语 / 意大利语
上映日期: 1942-11-26(首映) / 1943-01-23(美国)
片长: 102 分钟
又名: 北非谍影
IMDb链接: tt0034583
卡萨布兰卡的剧情简介  ·  ·  ·  ·  ·  ·
二战期间,卡萨布兰卡是欧洲逃往美国的必经之地,那里鱼龙混杂,局势紧张。里克(亨佛莱?鲍嘉 Humphrey Bogart 饰)是一个神秘的商人,他在卡萨布兰卡开了一家人气很旺的夜总会,并拥有两张宝贵的通行证。一天,反纳粹人士维克多和妻子伊尔莎(英格丽?褒曼 Ingrid Bergman 饰)来到夜总会,原来他们正在逃避纳粹的追捕。碰巧的是,里克发现,伊尔莎竟然是他的旧日情人。那段爱曾经刻骨铭心,却因为一个误会而终止。而当误会消解时,伊尔莎和里克的感情还是不可避免的重燃了。里克手上的两张通行证能帮助维克多度过难关,但这样一来,伊尔莎是决定留下,还是离去,他们的爱情在政治和伦理的推波逐流中走向何方。 ?豆瓣
卡萨布兰卡的获奖情况 · · · · · · ( 全部 )
第16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
第16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
迈克尔·柯蒂斯
第16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男主角(提名)
亨弗莱·鲍嘉
[热诚推荐]
毋庸质疑,这是我最爱的一部电影!而且我想她还将是永远的No.1。
并不是说,再没有其他电影能超过她,而是对我来说她是唯一的。因为越是喜欢的一样东西,就越多的夹杂了主观感情,而往往失去了客观的评价标准。要不怎么会有古语所云:“情人眼里出西施。”呢?
《卡萨布兰卡》就是我的西施,人家再美,也美不过她。就算在别人眼中她只是糟糠,我也还是情有独钟。
不想冗述她的剧情,因为看过的人自然明白,没看过的还是看原片更好。对我真正重要的是她对我的改变。
其实,原先我也不相信只一部电影能改变到一个人的意识或者观念。可现在,我信了:一部好的电影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很多想法,乃至他的一生。
从一个每天满脑子充斥着幻想的小男生,因为一次偶然的冲动,而发现自己对于爱情与人生的想法是那么幼稚,如梦幻般一样。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
爱情!?这是每个小儿女都会幻想的内容,我当初又何尝不是?可当我看过《卡萨布兰卡》之后,幻想就被打破了——支离破碎。相爱并不一定就能相守,这是最让我痛心的现实。我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太多的客观因素,有太多的意外事件。就像陆游和林觉民一样,虽然深爱着妻子,可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再深刻的爱情也还是那么的脆弱与苍白。所以里克和依尔莎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分离,一次又一次无可奈何的相隔两天涯。落花当然有意,流水也并非无情,而是世事有着残酷弄人的本性。
人生!?多么沉重的两个字。就算历经人事的耄耋老人也难说能将其诠释清楚。更遑论是我,一个乳臭小儿。我当然不能说因为看过《卡萨布兰卡》就懂得什么是人生至理。我只能从其中体会几味人生的滋味。更感性的认识人的坚强与脆弱,更理性的了解生的执着与放弃。
说来或者不可置信,《卡萨布兰卡》就像我的情人,经历了初恋的青涩,热恋的火热,直到今天的脉脉含情,水乳交融。自当我初识她起,就留她在我身边,她分享着我的快乐与悲伤,抚慰我曾经的痛楚,拭去我因她而流下的泪水。我也一次次从她那里汲取新的营养。谁能像这般恩怨痴缠?这只有沉浸在爱恋中的人才能够。
我永远的情人——《卡萨布兰卡》。
[精彩影评]
从来没有想到过会给《卡萨布兰卡》写观影记。多年以前看的电影,这些天拿回来重温,谁知一气又看了几遍。
DVD在放映之前有一段Lauran Becall的介绍,以她的看法,《卡萨布兰卡》如此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还是它的罗曼斯(romance)。我这名观众当然不同意。难道《卡萨布兰卡》就讲了一个三角恋的故事?身为地下运动的领导人的丈夫(Victor)被杀后,妻子Ilsa遇到开酒吧的Rick便堕入爱河。Ilsa临时放了Rick的鸽子,没与他一同逃离巴黎,深受伤害的Rick忽然变成了一名所谓的“彻底的利己主义者”,同时放弃了他从前的拯救世界的理想。在卡萨布兰卡二人相遇,愤世嫉俗的Rick竟然根本不愿意听Ilsa的任何解释,直到Ilsa拔出抢,落下泪。莫非这是个很高明的三角恋故事?
而影片的情节呢?电影从头至尾以那两张德国将军签发的通行令为主线,把各色人物串起;只要拿到了那两张通行令,就可以离开卡萨布兰卡,飞往美洲大陆,自由世界。可是,人家德军都来了几个重要人物, 其目的就是为了阻止地下运动的领导人离开卡萨布兰卡,难道区区两张纸就可以让他们夫妇二人乘着飞机远走高飞?更何况,那两张通行令被盗是尽人皆知,德军只需取消通行令的合法性,通行令马上变为废纸两张。正如某些影评所说,通行令的作用被扯到了最大的极限,而故事逻辑的合理性也被抻到了最大的极限。莫非这个故事,的确真的很高明?
还有评论提到《卡萨布兰卡》的政治宣传性较强。二战时期有宣传效果的影片不少,比如怀勒的“Mrs Miniver”,或者比如“坎特伯雷的故事”其宣传目的和手段都比《卡萨布兰卡》至少要露骨不少。(当然,这也不妨碍我对于这些影片的喜爱。)相比之下,《卡萨布兰卡》至少要更为含蓄。
既是关于三角恋情,那就从还是从Rick,Ilsa,Victor说起吧。
看似极端只利己主义的Rick,自称从不会为别人“伸出自己的脖子”(stick out my neck)的Rick,端着枪逼着Renault上尉安排好Victor和Ilsa离开卡萨布兰卡的飞机;德国军官赶来阻止飞机起飞,他也毫不犹豫的给了德国人一枪;至于这一枪的后果,他显然非常明了。
以雷诺上尉的话来讲:Rick的感性藏在他的冰冷的外壳之下,而这个外壳是在他受到感情的伤害之后为自己形成的保护,也许是他为正义奋斗的理想被击碎的结果;于是Rick躲在其中,冷眼旁观。不过,那个真正的Rick会听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而最终重回“战场”。
Victor与Rick不同。Rick是一名战士,Victor既是一名战士也是一位领袖。他具有领袖的气质,勇气和能力,这从酒吧里马赛曲击败德军合唱的一场戏就能看出。此时酒吧所有的客人愤怒但是只是沉默,Victor走出来领大家一起合唱马赛曲,此正是一名领袖的力量。Rick非常明白Victor在战斗中的作用,他们三个人的最终选择,是由Rick决定。
对于Ilsa来说,不论她选择与丈夫一同离开还是与Rick一起留下,对她来说都是背叛。而对于Rick而言,他帮助Ilsa与Victor离开卡萨布兰卡的行动,不仅仅意味着他放弃了自己的所爱的女人,更意味着他有可能,并且愿意为更重要的事情奉献自己的生命。他们三个人的最终选择,正如Rick最后对Ilsa所说:
“But it doesn’t take much to see that the problems of three little people don’t amount to a hill of beans in this crazy world.”
若用比较不招待见的话来说,Rick与Ilsa在最后的时刻舍弃了小我,三个人的爱情在战争与正义的大背景下已显得微不足道。如果你仔细观影,当Ilsa与Victor一起走向飞机的时候,眼中虽带着泪,神情却坚定,她已经明白了自己应该如此,并且为什么应该如此。
他们拥有的又岂止是罗曼斯?观影看到的难道又仅仅是他们的爱情?打动观众的难道真的仅仅是罗曼斯?
说过了三个主要人物,再说一名我喜欢的人物----雷诺上尉。
这是一名老狐狸,政治上,他八面玲珑,他说自个儿是墙头草( I am blown in the wind);作为警长,他收受贿赂,高价出售签证敛财;对于女人,雷诺上尉的标准更为宽松(democratic),若是能与她发展点小小的罗曼斯,他是会信守承诺给她发放签证的。不过这名老狐狸,在最后与Rick “配合“放走了地下运动领导人,并放过了杀死德军军官的Rick。当老狐狸说出那句“Round up the usual suspects”,据说在美国影院放映的时候,观众哈哈大笑。大概是笑狐狸皮下原来是一颗人类的心。老狐狸的一贯表现与他最后关头的人品爆发形成对比,抑之再扬之,更显珍贵。
而对于Rick。Rick拥有过爱情,又失去了爱情,被爱情所伤,却执著地在卡萨布兰卡等待自己的爱人 (“ I am looking for water”);等来了爱人,却冒着生命危险将爱人与“情敌”送上飞机。影片对Rick一抑再抑,直到最后Rick的舍弃,才将Rick的光芒释放。
Humphrey Bogart正好适合Rick这个人物。Bogart绝对不是英俊小生,反而外形偏粗糙。他的说法方式也非常特殊,嘴唇张合不大,似乎咬着舌头讲话,语速偏快,语气总是那么平静纹丝不动,换言之,他说话的方式很“酷”。虽然有着那么冷且酷的外表,观众(至少我)却在Rick初初出场就如同Renault上尉一般看到了Rick 冷冷的面孔之下的一颗渴水的心。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对比,凸现了人物自身的魅力,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美。
不过这只是其对比之一。Bogart的外形与英格丽.褒曼的外形也形成奇妙的反衬。在我心中,褒曼是最美的西方女演员。其实细看她的五官,似乎并不是毫无瑕疵。比方说,她的鼻子似乎过尖,稍稍往前突了一点。而她笑起来的时候,嘴角稍稍有一点点歪,反而添了一份俏皮。脸稍稍偏短,年轻的时候还有点婴儿肥。下唇丰厚,由此中和了她的眉眼的端庄气质。她的面貌融合着端庄温柔天真与一丝灵气。
在《卡萨布兰卡》中,对于英格丽.褒曼用光极为用心。当给人物特写的时候,一般给褒曼三分之二侧脸或者全侧脸的角度(据说这是她最美的角度);眼部给光,让褒曼的眼睛闪闪亮,尤其是当她眼里有泪的时候,动人极了;从后方打光,让褒曼的头发镶着一道光晕。你去看她在卡萨布兰卡酒吧与Rick在“As time goes by”歌声中相遇的那一个抬头,2/3侧脸,眼中带着泪光,美极了。
褒曼的柔美端庄与Bogart的粗糙冷酷形成奇特的对比,这样的对比------ 也很美。
而片中还有其他的人呢,虽然笔墨寥寥,形象却鲜明。胖胖的男侍应生是地下组织的成员,看到Rick的善举,高兴得要请自个儿的老板和咖啡;萨沙来自苏联,他听说了Rick的好心,跑出柜台狠狠地亲了自个儿老板两口;就连yvonne,虽然吊上了德国军官的膀子,唱马赛曲的时候,眼泪也流的哗哗的。
电影,讲故事;故事,关于人;战争,最终成为了背景;《卡萨布兰卡》是一枚珍珠,折射出人性的光辉,穿透时空;六十多年后,在地球某个角落的平凡的人,观影之后,仍旧被深深打动。
用Roger Ebert的话来说,《卡萨布兰卡》是一部为那些相信人性善良的人们拍摄的电影。(Casablanca is about “ humans who believes the good of human races.”)
卡萨布兰卡,正是这样一枚珍珠。
我不明白为什么上周一会忽然找来这部电影重温,当一切战争的背景换成了灾难,当在此背景下,再一次相信了人性的光芒。
[请您观看]
',1)">
编辑于2014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