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优秀柜员推荐理由:1979:泣血呼告,知青返城大风暴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2:12:35
1979:泣血呼告,知青返城大风暴  谁也不曾想到,一位女知青的猝死,一个偶然事件,竟会引发惊天动地的知青返城大风暴。“知青要做人!”“知青要回城!”“不回城,毋宁死!”一千万知青的血泪呼唤,震撼了全国人民的心灵! 1&#qq*{  
   O 6Mxp -  
  了解知青内情的人不无忧虑地说:知青状况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迟早要出乱子。云南知青大罢工,打出两块惊心动魄的标语:“知青要做人!”“知青要回城!” s?~lMm' !  
   {?hpW+1,#  
  到1978年年底,正是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进入第十个年头的关键时刻。此时,全国下乡与支边的知青总数高达2000万人,其中尚在农村和边疆接受“再教育”的还有1000万。 tiQeON-Q_  
  全国的知青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插队落户,与农民杂居在一起的,他们同农民一道挣工分,自食其力,如遇机会,可以想法抽调回城。另一类便是支边的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他们名义上是兵团战士,过着半军事化集体生活,享受微薄的工资,但不能招工回城,也不能招干。这样的兵团全国有12个,拥有知青200万人,占全国知青的五分之一。 bT bF  
  由于兵团知青大多是1969年前后从京津沪及部分省会城市来到边疆的,年数长达七八年以上,常年生活在条件艰苦的基层连队,看不到前途,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要求返城的愿望比插队的知青更迫切,更强烈。 Ge+T[  
  然而,粉碎“四人帮”两年过去了,国家的整体情况在好转,唯独知青的生存状态未得到根本改善,这就必然导致他们对有关政策强烈不满。一些了解知青尤其是兵团知青内情的人不无忧虑地说:“知青状况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我看迟早要出乱子!” z6x`O-\  
  果然,就在1978年的年底,震撼全国的云南知青大返城运动爆发了。 dBNx2T}_0  
  导致这次运动的一个前提原因是,这年秋天,全国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北京开了四十多天后,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形成了一个决议,即《知青工作四十条》(简称《四十条》)。这个决议不仅肯定“文革”以来上山下乡工作取得的“伟大成就”,而且强调指出今后“仍然有计划地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工农相结合”。 RAB'%CY4  
  这个《四十条》里还明确规定,今后农场(兵团)知青一律按照国营企业职工对待,不再列入国家知青政策的照顾范围。正是这一条,彻底破灭了滞留边疆的200万兵团知青的愿望。他们不仅为边疆建设贡献了整整十年的青春岁月,最后连“知青”的回城权利都给剥夺了! Y4Y~e p  
  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七分场的上海女知青徐玲先之死,成为这场大风暴的导火索。 0AD8X+M{P  
  徐玲先分娩时难产,而此时农场的赤脚医生却喝得大醉,结果母子不幸双亡。消息很快便传遍了整个农场,闻讯而来的知青络绎不绝,将停尸房围得水泄不通。他们个个挽着裤腿,戴着黑纱或者小白花。 P87Lo4R d  
  知青一开始只是无目的地议论,转而便有了最初的动议,要农场领导同意举行追悼会,要求对造成徐玲先母子死亡的人员严惩。后来又提出一些改善知青待遇和医疗卫生条件的要求。于是,这一由女知青的猝死而引发的不满情绪,迅速演变为针对知青普遍命运的反抗行动。 "X,*VQl:  
  在与农场僵持了两天后,知青们不得不采取了另一种极端做法。他们抬着尸体,踏上了前往西双版纳州府景洪的大路。 V[2}  
  云南省委紧急指示:要多做工作,不要激化矛盾。一位中央领导也讲了话。全国各建设兵团、边疆农场都接到上级有关部门的紧急通知,加强对知青动态的密切注视,以防出现连锁反应。 6<mlx'  
  知青向州委提出了三项要求: oe<DP7e  
  第一,惩办肇事医生,追究其法律责任;第二,改善农场的医疗卫生条件,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第三,给死者开追悼会,追认烈士,优抚死者家属。 Wn-'iD+9<  
  然而,这种并不过分的要求,却没有得到州领导的认可。于是,知青们在景洪抬尸游行,围观者络绎不绝。 ]\m >N]P]  
  第四天,领导们终于出面了。他们带来了上级的有关答复: X.+|o@G  
  第一,肇事医生严肃处理,追究责任;第二,女知青享受因公死亡待遇,同意开追悼会;第三,进一步落实知青政策,责成农场尽快改善医卫条件,并统筹解决知青生活中存在的多方面的问题,等等。 TyY%  知青的要求基本上得到了满足,抬尸请愿行动大获全胜。然而,当请愿队伍退出景洪时,他们却在路上遇到了另一支知青队伍。这是一支罢工的大军,他们打出的两块横标上写着两行惊心动魄的大字:“知青要做人!”“知青要回城!” Q?>DbT6  
  领导这次知青大罢工的是一名上海籍知青丁惠民,出身知识分子家庭。 kgh0  
  丁惠民对一些犹豫不决的知青说:“你们情愿当一辈子知青吗?现在命运就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你要么一辈子当知青,要么横下一条心,除了回城,别无选择!《国际歌》唱得好,不靠神仙皇帝,全靠我们自己救自己。想一想十年青春付之东流,你们还等什么?” 2p~}<B  
  不到一周,景洪农场12个分场的知青都被串联起来,成立了“声援橄榄坝知青领导小组”,通过宣言,丁惠民被推选为总指挥。 K5!OvqzG  
  这一事件令云南省委十分头疼,立即派出省、州联合工作组,与罢工的知青进行了一次正面接触。 `j8pgnY>5~  
  省、州工作组的领导们摆出一副架子与知青代表见面,居高临下地说了一番劝导的话,使得知青们十分不快。丁惠民看出这些领导人并没有诚心,便突然提出一个让他们为难的问题:“各位领导,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需要你们回答。你们是不是可以向我们交交底,请问你们的家里都有几个子女在乡下当知青?” h"7~`!"~  
  这个问题让领导们目瞪口呆。确实,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的子女此时还在乡下当知青的。领导们发怒了,对着丁惠民,对着知青谈判代表拍桌子,大声斥责起来。 XAZPbvG|$  
  知青罢工代表旋即全体退场,表示抗议。 V1haAP[#  
  也就是在罢工的关键时刻,中央知青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把会议决议播发后,犹如在火堆上又泼了一瓢汽油,知青们的愤怒更加强烈,要求回城的信念更加坚定了。 =Cd{bj.8  
   C8x9 Jrc  
  云南知青请愿团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了卧轨的极端做法。中央首长接见云南知青代表的谈话和知青的检讨电报,同时刊登在全国各家大小报纸的头版头条 f,x;t-o+R  
   w51l;2$des  
  1978年12月14日,罢工知青向州委正式提出北上请愿的要求,并在未获同意的情况下,强行组队北上。冲突再次迅速升级,又一轮斗争开始了。 &>B"/z  
  罢工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一封北京的匿名航空信件及时地送到了丁惠民手里。写信人显然熟知这里发生的一切,他向罢工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北京最高层对上山下乡运动存在着不同看法,分歧很大。《四十条》并不代表许多老同志的意见。据说邓副主席对知青问题已有指示,云云。 ANNVE},  
  几乎与此同时,另一位上海知青收到朋友的来信。朋友的父亲刚刚参加了北京全国知青工作会议,他将这次会议中的种种内幕和细节透露给远方的知青朋友。信中说:“……我父亲说,知青问题迟早是有希望解决的,但是切忌操之过急。” ,i1Bo G  
  这两封信给了罢工的组织指挥者以很大的信心与勇气,他们最后一致作出决定,继续北上,并写出了《北上请愿并致党中央、华主席、邓副主席一封公开信》。在北上请愿团成立大会上,丁惠民讲了话: \m%c"'[  
  我们的目的是代表云南农垦十万知识青年向党中央、国务院负责同志当面呈交请愿书,并作口头汇报,反映十年上山下乡路线中存在的错误和问题。我们唯一宗旨和使命,是将全体农垦知青的最高心愿——大返城的要求转达给敬爱的华主席、邓副主席。我们的要求是合理的,是顺应党心民心和历史潮流的。我们坚信党中央在了解农垦知青真实情况后,是会同情和理解我们这一正当要求的。 C fM[  经过一番较量,知青请愿团以妙计战胜了省、州工作组,顺利到达了昆明,正式进驻云南农垦总局招待所。 m"'} {3$%  
  云南省委会见了知青代表,省委某领导并没好好看《请愿书》和《北上宣言》,瞄了一眼便交给秘书了。然后他郑重其事地指出,知青们赴北京请愿的做法是错误的,并向他们转达了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一个电话指示:“云南省委办公厅并转知青代表请愿团,中央原则上不同意你们来北京。希望你们立即返回农场抓革命促生产,并配合当地党委做好落实知青政策的工作。” 9K#3JyW*  
 省委领导的脸上现出严肃的表情,口气严厉地说:“同志们,你们必须立即停止一切不利于安定团结的错误行动,无条件回农场去,抓革命促生产,否则你们就要犯更大的错误!” ]  几个知青代表小声地耳语了几句,丁惠民站起来宣布道:“请领导同志转告中央,我们肩负云南边疆十万农场知青的重任赴京请愿。我们的决心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IxS%V31  
  12月28日下午,知青北上请愿团近百名代表,打着旗帜,义无反顾地踏上铁路路轨,在昆明火车站以东两公里处,一个叫做羊方凹的地方集体卧轨示威,致使当日由昆明开出的数十对客运和货运列车受阻。昆明连接京沪、京广、陇海干线的铁路大动脉中断。 ~\AF\n%  
  消息传出,全国为之震动,数以千计的昆明市民和学生冒着严寒,纷纷赶到羊方凹围观。当天晚上,省、市委组成工作组赶赴卧轨现场,进行说服劝阻工作。大批军警也奉命开进羊方凹,待命行动。 awwSgy  
  60个小时过去了,铁路线依然中断着,连秘密开往中越边境的军用列车也不得不停在那儿。 &^#u=w?^x  
  三天三夜后,云南知青大卧轨的严重事态终于惊动了北京的最高层。12月31日凌晨,北京方面电告云南,同意知青请愿团赴京反映情况,但人数须限定在30人以内。 9^ZtbmUf  
  喜讯传到羊方凹,响起了一阵欢呼声。欢呼后,知青们又抱头痛哭。他们终于用自己的行动震动了北京,换得了应有的一份权利。 ~D>pu%F  
  1979年1月2日,刚下过一场大雪的北京火车站迎来了这批衣衫单薄的云南知青。丁惠民在月台上左右张望了一番,没有任何人前来同他们接洽与中央首长见面事宜。他心里被这种怠慢与冷落暗暗地激起了一团火,于是下了命令:“全体集合,打出我们的旗帜,列队前进。目标,人民英雄纪念碑,出发!” 2,F9P+  
  30位皮肤黝黑、衣着不整的男女知青,风尘仆仆、表情肃穆地列成两队,踏着吱吱作响的积雪,朝着天安门广场走去。一面皱巴巴的大旗在刺骨的寒风下猎猎作响,一行醒目的大字写着“云南农垦知青首批赴京请愿团”。 jS~Pdz  
  一连两天,越来越多的北京市民、知青家长和从各地回家过节的知青,纷纷赶到广场来声援云南知青请愿团,食品、饮料和御寒衣物堆成了小山,许多外国记者咔咔地按动快门,把关于中国知青的头条新闻发往世界各地。 o.Rv  1月3日下午,两个穿中山装的中年人分开人群,走到知青跟前。他们掏出工作证自我介绍后说:“对不起,哪位是丁惠民同志?请你们随我们先到招待所住下,中央首长明天接见你们。” (y 7X1Qc)  
  云南知青赴京请愿团代表终于等来了中央首长。他们在人民大会堂某会议室受到了两位年事已高的老资格领导的接见。 )0iN2L]U;  
  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和民政部部长程子华听取了知青代表关于边疆农场存在的严重问题的汇报后,说了许多感慨之言。 BjsT 9?6W/  
  首长的话说得很诚恳,很感人,对知青们有安抚,也有鼓励与小小的指责。对于上山下乡的道路正确与否,首长们没有作肯定与否定的评说。他们只是让知青们回去后,“把生产搞好,把公共食堂办起来,把猪喂起来,还可以养鸡,养鸭,把菜也种好……你们要在那里安家立业,以那里为家,创造新乐园”。 XWnP(C9?  
  首长最后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2l世纪的人,眼光要放大一些,远一些,我们把希望寄托于你们。你们的意见,我们负责转达给党中央。中央已经派农林部副部长、国家农垦总局局长到你们那里去,你们回去后要帮助农场某些干部转变作风……” CDRbYO  
  会见后,首长与知青代表一一握手。最后,还直呼其名地把丁惠民留下来,嘘寒问暖。1月24日,丁惠民等三名知青代表以个人名义致电王震,以检讨的口吻说了以下一些话: w\YS5!P,V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这一两个月所走的道路,所做的一些事,心里感到内疚和惭愧。特别是罢工问题上,由于我们年轻,看问题不全面,往往感情用事,为自己想得多,为国家和人民利益想得少……虽然我们当时的思想动机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实际上给国家带来了损失,影响和干扰了安定团结的局面。您批评了我们,是对我们的爱护和关怀,是为了不让我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以免做出对国家,对人民更不利的事来。现在,我们在事实面前从内心认识到是我们做错了。……请党中央原谅我们,相信我们。我们一定在实际工作中改正以前的错误。我们全体青年向党中央保证,一定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为祖国实现四化而百倍地发奋努力。 * l1*zaE  
  没过几天,中央首长接见云南知青代表的谈话,以及知青的检讨电报同时刊登在全国各家大小报纸的头版头条。 =uH2+9.  
   6<<"9mxK  
  云南省知青办副主任的一句无心之语,重新点燃了知青心中的怒火。邓小平在北京谈知青问题,说道:我们花了300亿,买了三个不满意。受骗的知青愤怒地喊着口号:“不回城,毋宁死!”千名知青歃血为盟大绝食 fDf[:A,8  
   &]#L'D!"  
  就在元旦过后不久,云南省的一个工作组来到勐岗农场,要在场部召开知青代表大会。 3@Mh* \;\b  
  工作组的组长是省知青办的副主任,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干部。他上台后,看了下面一眼,然后念着讲稿的开头“国营农场广大青年职工同志们,战斗在农场生产第一线的广大青年工人、干部,党团员同志们……” &Y=0 0  
  下面的知青一下子愣住了:“你再念一遍,开头那句是什么?” WC`h+SC`.  
  副主任没有听出台下人的话中之意,把开头那句再念了一遍。台下顿时哗然了,会场一下子如开了锅似的沸腾起来:“知青就是知青,你们搞什么鬼?怎么干了十年,连知青也不是了吗?……” :xPo*#[Z(A  
  会场大乱,知青们情绪激愤,有人当场痛哭起来,更多的人冲上台去向副主任质问。他这才知道自己的头一句话便出了问题。可是,他面对质问还强辩说,这是中央最新的《四十条》里规定的,没有说错…… I[Lg0H8  
  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见过大世面的知青指导员龙胜云忍不住站了出来。他的一番话很快便赢得众人的拥戴:“知识青年同志们,战友们,我们的真实身份是兵团知青,我们是响应党和毛主席号召,到边疆来上山下乡插队落户,而不是来就业找工作的。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现在兵团撤销,‘文革’也结束了,为什么还有人任意篡改我们的知青身份,剥夺我们落实知青政策和回城的权利?《四十条》是不能接受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什么人讲的话,哪一级领导的指示,如果不尊重事实,不遵循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都不能接受!” ^w\22 Q  
  很快,新的知青罢工潮掀起了。 OL>>/T  
  此时,有一行自称中央调查组的六人小组到达了勐岗。 :rVR{,pL  
  勐岗农场的知青对中央调查组人员给予了最高规格的欢迎:成千上万的知青迎出农场几公里外的公路夹道欢迎。农场大门口搭起了鲜花牌坊,插起彩旗,横幅标语大书“欢迎你,北京来的亲人”。 q`'f /CS  
  每一个知青都很激动,因为他们相信,当中央调查组了解到农场知青的实际情况后,《四十条》里不公正的条款就一定可以改变。 qY#*LqV  
  调查组人员心里却不安起来。他们的使命不是来解决问题的,而是来宣传《四十条》,解释有关文件的,只是借调查走走过场。更麻烦的是,他们并非真正是从北京来的。 6:#o0OeBP  
  发觉受骗的知青们怒不可遏,有许多知青甚至要冲上台揍这些冒牌的中央调查组人员。好在罢工指挥部紧急决定,将冒牌调查组的人保护出会场,然后驱逐出境。 vn^O m-\  
  罢工指挥部决定即日起罢工升级,并通电中央和省委,如果真正的中央调查组三日内不到勐岗农场并答复知青的要求,勐岗农场知青将进行共和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千人大绝食运动。 +?{"Q#.>;  
  他们提出了一个口号:“不回城,毋宁死!” rUb{iU;~m  
  三天很快就过去了。1月23日晚上七点整,通电的最后时限已到,中央调查组依然杳无踪影。 .n]"vpWm[  
  当晚九时,首批参加绝食的男女知青,共计311人,在场部露天会场集合完毕,经过庄严宣誓,然后一一进入绝食现场。 BV~J*e  
  他们宣誓的方式很有中国特色,每人一碗酒,歃血为盟,然后齐刷刷跪下,面向家乡,右手握拳,誓言铿锵。这种悲壮古朴的宣誓仪式,让当事者与旁观者都不由自主地涌动起一股壮烈之情。  TUcFx_  
 万余名知青为进入绝食场地的壮士们送行,一时间泪飞如雨,哭声恸地。 ?'MkaG0g  
  几分钟后,一份事先拟就的电报稿通过电话传到县城邮电局值班室。以后,每隔两小时,勐岗农场知青以罢工指挥部名义向当地县、州、省委以及北京通报一次绝食现场情况。 f CU]  
  就在这里开始绝食时,中央派来的调查组一行数人向勐岗急速奔来,领头的便是调查组组长鲁田。鲁田是农林部副部长兼国家农垦总局局长,还兼任着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副组长,是一位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走过来的老干部。 \Ggh 95y  
  他在年初便接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到云南调查并妥善处理农场知青大罢工的非常事件。他先去了西双版纳,在那里亲眼目睹边疆农场的落后与混乱状态,感慨不已。 U#[&(  
  在橄榄坝农场,知青们给鲁田做了一锅“鲜鱼汤”。那所谓的“鲜鱼汤”,只有汤没有鱼,味苦涩,腥臭扑鼻。原来知青将河里长满绿苔的鹅卵石取来下锅熬汤,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鲜鱼汤”。那里的知青一年至少一半时间要吃这样的“鲜鱼汤”! mAW.p=;  
  鲁田看到那些低矮潮湿的草房,屋顶发黑,漏了许多窟窿,屋里的墙角和床底下竟然长着一簇簇的野蘑菇。就在这样简陋不堪的屋里,每间同时住着两对甚至更多的男女知青。他们大多属于未婚同居者,有的孩子都有两三岁了,未婚同居与非婚生育的知青占了大多数…… F/s n"2  
  在勐腊农场,鲁田看到一群男知青脱下上衣,裸露出遍布身体的累累伤痕,那是在兵团工作时被打的永久纪念。他得知一个统计数据,知青中伤病率高得惊人,贫血接近百分之百,营养不良达百分之百,患胃病、肠炎、风湿性关节炎等急慢性疾病的达百分之百,另外女知青患痛经与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者近百分之百。更可悲的是,知青中非正常死亡率逐年上升,自杀率高居各项死亡率之首…… >3uNh:|>/  
  这就是全国知青的一个可悲的缩影。知青上山下乡到底有多少价值,是否成功,今后还真要再坚持搞下去吗?鲁田想起,全国知青工作会议上,华国锋与陈永贵多次到会表示,坚持要按“既定方针办”,坚持上山下乡的正确道路决不动摇,会议产生巨大矛盾,最后勉强才通过了那个决议。 t eY@) F  
  鲁田也听说了,最近北京流传着邓小平一句不无幽默的话:“我们花了300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鲁田想,小平同志的话绝非出于偶然,这也许正是那位大智大勇,经历过许多次风浪的老革命家放出的一个意味深长的试探气球。 +F8{4^w1  
   7}X1A!1  
  知青罢工副总指挥当场割腕,用生命反抗不公平的待遇。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副组长鲁田老泪纵横,决心冒着政治生涯中的最大风险,为苦难深重的知青请命。国务院“六条”意见一下发,知青返城风暴便席卷全国 BDI|z/~&  
   r].n=455[  
  应全体知青的强烈要求,调查组与知青见面大会立即在山坡的露天会场举行。中央调查组的首长被请上主席台就座,罢工指挥部成员坐在台下知青队伍的最前排。 xe!bfzU  
  放眼望去,会场与山坡上黑压压的知青少说也有三五万人,主席台就像一座孤零零的小岛,被知青的汪洋大海包围着。鲁田的脑子里冒出一句古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7iP+!e}$.  
  当他走上讲台,说出第一句话,也就是按规定把知青叫成了“青年职工”时,台下便咆哮起来:“我们不是青年职工,还我知青!” &:  Q'X  
  鲁田有点发急,但他必须得按中央的指示,“妥善解决”此事,便对着话筒苦口婆心地劝慰起来,从罢工的危害讲到中央的决议,试图唤起人们的理智,让他们耐心等待将来的好前景。 3`^@ymY  
  台下的知青不想听下去了。知青罢工副总指挥、北京知青吴向东走上了台,他拿起了话筒,才说了首句,“北京来的首长同志们,我亲爱的知青战友们,兄弟们,姐妹们——”喉咙便颤抖起来,停顿了一会儿。 1h$?,  
  台下一片寂静。鲁田站在旁边,有点儿不知所措。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7}kJp%-  
  “我,吴向东,六九年下乡的北京知青,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当着我的故乡北京来的首长和亲人,当着我患难十年的知青朋友说几句公道话。请你们记住,这是一个三十岁男知青留给这个世界的肺腑之言。说完这些话,我想我从此问心无愧,因为我已经尽了我的最大努力来报答大家的信任。” 2ioHhcYdJU  
  他尽情诉说了知青的种种苦难与不幸,讲出了一代知青的心里话,说出了大家要求返城的迫切愿望。最后,他说:“在我的发言即将结束时,为了捍卫一个真正的知识青年,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尊严,也为了拒绝刚才强加给我的‘农场青年职工’的不真实身份,我决定以最后的方式来表达我的抗议!” ?M4o>T%p"  
  说完,他转过身来,面对全体调查组成员,从裤袋里掏出一把锋利的匕首,一下子就切开了手腕。指头粗的血柱有如喷泉般喷涌而出,不等人们清醒过来,这位勇敢的殉道者便面带微笑跌倒在地上了。 X8)k'h  
  当响着凄厉警笛的救护车将伤员载走,会场已无法平静。鲁田早已老泪纵横。他绝没想到,现行的知青政策会对知青们伤害得那么深那么致命。他几乎有了一种身为刽子手的负罪感。 %O \@rws  
  他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向讲台,对准了话筒:“我将要慎重地、负责地和全心全意地为了刚才的话,也为了那个不公平的称呼向你们道歉。我这里正式向你们说一声:你们,知识青年同志们,你们辛苦了!” _(N+z.  
  台下的知青猛然爆发出了长达十几分钟的掌声。 P 45Irir  
  接着,鲁田以自己真实的经历向台下的知青们讲述,他也有两个在农村插队过的孩子,他被打倒多年,去年才重新出来工作。他了解也能理解知青的苦难与迫切心情,但还要大家耐心等待一阵,让中央有个全盘考虑分批解决的过程…… =~1EpZ  
  然而,知青们不想再一天天一年年地等待下去了。一个身患严重心脏病的四川女知青,慢慢地走上台去,突然一下子跪倒在他面前,大哭起来:“伯伯,伯伯,救救我们吧,救救我们这些可怜的人吧……” S/]\GG{  
  女知青的哭声与话音,引动了台下数万知青的共鸣,他们一起对着台上的中央首长,齐刷刷地跪了下来,哭得石破天惊,大地颤动! Uy?jVPL  
  鲁田大恸,泪流满面,不能自已。台上与台下哭成了一片。鲁田面对眼前这个女知青,面对台下数万长跪不起的知青们,感到自己身上如同压着泰山一般的沉重,难以承受。 =CLPz8  
  他慢慢扶起女知青,面向话筒说道:“知识青年同志们,孩子们,你们起来吧,我决定,现在就通过电话向党中央请示,反映你们的回城愿望与要求。”这位老人决心冒着政治生涯中的最大风险,挺身而出,为苦难深重的知青们请命了。 n5}]C{s'  
  凌晨五时许,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通话,满脸倦容的鲁田重新走进了会场,登上主席台。他对着话筒,用略带嘶哑的嗓音对着下面静寂中的知青们说:“知识青年同志们,现在让我负责地回答你们的问题。首先,我希望所有绝食的同志立即恢复进水进食,全体知识青年停止罢工,返回原单位抓革命促生产。因为中央领导同志已经明确表态——知青同志们,你们的合理要求是应该得到满足的!” -#Zdf |  
  一阵窒息般可怕的静寂,然后,全场爆发出惊天动地的欢呼声,疯狂的跺脚、鼓掌声,歇斯底里的号啕大哭声。许多知青冲进了绝食现场,把他们的英雄高高地抬起来,抛向空中。 ;(i6 X)  
  返城之路的大门打开了。国务院批准了知青办的一个包括“六条”办法的请示报告,于1979年1月下旬下达各省市自治区。“六条”大致内容如下: !T0I; j&  
  其一,积极办好农场,尽可能地把知青稳定在农场中。这是前提,但也是一条不现实的前提,几乎等于虚设; Y1PR?c Q  
  其二,需要商调回城的,可以参照已往办理病退、困退的规定; x UdF.c  
  其三,城镇职工退职退休后,可以招收其在农场的子女; @| z _&E  
  其四,从国营农场参军的知识青年,从1979年起,退伍复员后可以回父母所在地分配工作; z CLaHx!  
  其五,城市招工时,允许到农场商调本市下乡知青; 5Tl5T&  
  其六,上海郊区去云南农场的青年,本人愿意回原籍社队,可以允许。 :kgh~mx5LF  
  以上六条,实际上为知青回城打开了一扇畅通的大门。 9X*N k~}Y  
  1979年2月上旬,云南召集北京、上海、成都、重庆、昆明等市有关领导商讨如何落实国务院“六条”精神。此消息很快便在云南垦区各农场传播开了,知青们闻风而动。马上,知青返城大风暴就从云南蔓延到全国。 YC6T0m  
  上山下乡运动,就此宣告终结。1979:美利坚刮起“邓旋风” 邓小平作为副总理,访美时为何能受到政府首脑的待遇?邓小平真的和卡特“无所不谈”吗?作为第一个访美的中国领导人,他凭借什么迅速征服了美国民众,甚至包括他的反对者? LHY7_"u#  
   K,S 4  
  邓小平对美国领导人说:有好客传统的中国欢迎你们多占便宜。邓小平担心在会谈中吸烟违法,特向卡特提出“申请” \[G'cE  
   pBqf+}g4  
  邓小平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决定选择吉日良辰出访美国。他赴美访问启程这天,正好是1979年1月28日,即中国农历大年初一。 NpVL;6?7T  
  关于访美安全问题,邓小平作了指示:“安全工作,主要还是要依靠人家,客随主便嘛。我们就是带几挺折叠机关枪去也没有用。” )\+Imn  
  这年邓小平已经74岁了,他到达美国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家赴宴。原来,这是八个多月以前就在北京约好的聚会。 ?N{\qF1Mz  
  席间,布热津斯基说:“中国人与法国人有一点是相同的:都认为自己的文明高于别人。” k0Vri$x  
  邓小平想了想,说:“我们这样说吧:在亚洲,中国菜最好;在欧洲,法国菜最好。” S#ryEgc]  
  在这次家宴上,邓小平邀请布热津斯基再次访问中国。邓小平说:“朋友之间多来往走动。你下次去可以多走一些地方。” 2}^=NUM\NX  
  次日上午10时。湛蓝的天空下,白宫南草坪的树丛上还挂着白雪,第一次在白宫并排飘扬的五星红旗和星条旗显得格外鲜艳夺目。有美国记者评论说,真是老天爷也极为照应美中关系史上这个庄严的历史时刻。 *R6lK&  
  明媚的阳光下,卡特和邓小平并肩走过红地毯,检阅仪仗队。乐队高奏两国国歌,鸣放19响礼炮。邓小平是第一个访问美国的中国领导人,他享受着政府首脑的待遇。由于他当时的职务是副总理,因而有美国记者大发感慨说,一个国家的总统举行正式仪式,隆重欢迎另一个国家的副总理,并陪同其检阅三军仪仗队,这在世界外交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D`XXR}8V  
  在卡特总统致欢迎词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桩意外的事。卡特说到一半的时候,离讲台左侧四五米远的记者群里突然冒出一男一女,挥拳舞臂,大声呼叫。这时,在记者群中的秘密特工立即冲上前掐住那两人的脖子,迅速地将他们拉了出去。 eU"yF >6'  
  卡特没有中断讲话,仪式照常进行,在场的人们也都不动声色。处置这一突发事件前后只用了两三分钟。 czRBuo+k+  
  欢迎仪式结束后,卡特引导着邓小平朝白宫屋内走去。两人一边走一边说话。卡特对邓小平说:“1949年4月,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潜艇军官,曾在青岛呆过。” Tg)F.):  
  邓小平则说:“是青岛吗?当时我们的部队已经包围了那个城市。” {C w.?JU  
  跟在身后的布热津斯基开玩笑说:“那你们早就认识了。” ykQb;ZP8jh  
  卡特说:“我们已经有14位领导人访问过中国,你是第一位访美的中国领导人,在这方面美国占了便宜,14比1。” +s#%\:Y M  
  邓小平说:“有好客传统的中国欢迎你们多占便宜。我现在就邀请总统阁下、副总统蒙代尔、国务卿万斯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以及其他美国朋友访华。” {t;o^pUF  
  卡特风趣地说:“如果所有这些人都接受你的邀请,我这里就没有人工作了。作为总统我首先表示接受邀请,让其他人等一等,以后再去。” ..yV=idI  
  会谈一开始,邓小平就掏出烟盒来,礼貌而幽默地问:“白宫可不可以吸烟?美国国会有没有通过一条在会谈中禁止吸烟的法律?” %; &lVIU0  
  卡特正在掏谈判提纲,他笑着说:“没有。只要我当总统,他们就不会通过这样的法律。你知道吗,我在佐治亚州种植了大量的烟草。”  ]]p\1G  
  邓小平开心地笑了,点着了烟。 Lv+{@)  
  会谈结束后,邓小平来到白宫外的接待厅。这时,一群守候已久的记者蜂拥而至,纷纷询问邓小平与卡特谈了些什么问题。邓小平没有说“无可奉告”之类的套话,而是以他特有的诙谐幽默语气对记者们说:“我们无所不谈,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z!G%PO1%  
   7#JnQ| ]  
  邓小平说: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立奥林匹克奖的话,我很有资格获得金奖。卡特高兴得像顽皮的孩子似的开起玩笑来,差点把人吓晕了 .qE  
   N+.Nu= +i2  
  白宫为邓小平一行举行了盛大宴会,这次宴会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和美国三大电视网同时实况转播,被人们称为“全世界大多数人都睁大眼睛注视的宴席”。 ]O;*Y{:Y  
  宴会进行中,美国著名歌星雪莉·麦克莱恩来到邓小平面前说:“副总理阁下,我对你的个人经历极感兴趣。” U_ VP\ 03  
  邓小平幽默地说:“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立奥林匹克奖的话,我很有资格获得金奖。” 0^*,E/}P&  
  在场者听了齐声喝彩。 &/m^}x/_W  
  宴会期间,邓小平和卡特还就传教士的问题进行了心平气和的争论。卡特谈起他从小就对基督教传教活动很感兴趣,说:“在我小时候,当海军的舅舅常去中国的港口,他给我们写信描绘了中国。回国休假的传教士放了有关在中国传教的幻灯片。” =.s0"[%   
  邓小平说:“是的,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传教士深入到了中国的内地。在我们老家四川也能看到他们的足迹。” +1#oVl !  
  卡特说:“我把母亲给的零用钱一分分节省下来,去看这些传教士所放的布道的幻灯片。看后使我懂得了把中国人看作朋友。懂得中国需要医院、食品和学校,需要懂耶稣基督是救世主的道理。我们都把这些传教士看成是杰出的人。” 3^KR{N p  
  邓小平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说:“许多传教士到中国去,只是为了把东方的生活方式改变为西方的生活方式。当然,他们当中也有一些是好的。他们开办的一些医院和学校至今都还在。” 1{/Cr K/o  
  卡特试探着问:“那我们可以再派传教士去中国布道吗?” iq3)}hGo  
  邓小平明确地说:“现在时代不同了,尽管我们主张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是我们不赞同恢复任何外国人到中国传教的活动。中国的基督教协会也赞同我的意见。” M*k,M=sX  
  …… aMu6{u6  
  宴会结束后,邓小平夫妇出席了在肯尼迪艺术中心举办的文艺晚会。这台晚会是一家石油公司资助五十万美元举办的,堪称卡特总统任期内最讲究的活动。 Lvt3S .l  
  在最后一个节目里,一群天真活泼的美国儿童唱起了中国歌曲,令晚会的气氛达到最高潮。邓小平夫妇和卡特夫妇登台与演员们见面,邓小平拥抱亲吻小演员的场面极为感人,在美国传为佳话。一位强烈反对美中建交的参议员看了这场演出后,说:“我们被他打败了,邓和他的夫人看来真的爱人民。” ,i6U*  
  卡特对邓小平的感觉很好,他曾经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 ty5# a  
  邓给我留下了好印象。他身材矮小,性格坚强,有才智,坦率、勇敢、气宇不凡、自信、友好。同他谈判是一种乐趣。 !>'A2V~F  
  此前,就在1978年12月4日,中美建交谈判的第六次会议在中国外交部的会议室举行。 T0A=vh;S  
  相隔整整一个月没有开会,美方代表伍德科克注意到这次会议的变化:韩念龙代替生病的黄华做中方代表,70年代初以来一直参与中美高层会谈的两位女士唐闻生和王海容已经从谈判组调离。韩念龙见到伍德科克时,面露喜色,代表中方提出了对美方草拟的建交公报的意见,并对伍德科克说:“主任阁下,我荣幸地通知你,中国政府考虑了卡特总统的建议,赞同把1979年元旦作为中国和美国关系正常化的日期,邓小平副总理将在12月13日接见阁下。” 8'E7Uj  
  一直焦虑不安的伍德科克喜出望外,几乎有点不相信这是真的,因而要求韩念龙将所说的话复述一遍。 a{ke%W$*P  
  会后,伍德科克立即将这一重要消息传回美国。卡特知道后很是高兴,意识到这是对美中关系正常化至关重要的一次接见。他审核了伍德科克将要呈送给邓小平的建交文件,逐字逐句地推敲琢磨,最后予以批准,并授权伍德科克代表他向邓小平郑重发出邀请:“美国政府决定邀请邓小平阁下1979年1月访问美国。美国政府认为,已经到了对与中国建交作出最终决策的时候了。” 0B[~j7EGO  
  卡特也深知这意味着历时半年之久的中美建交谈判终于获得了进展。 ;^JMX4[  
  从邓小平第一次接见伍德科克开始,卡特的情绪就特别高,心情也特别好。他特地嘱咐助手,驻北京联络处来的电传稿一到,绝不能耽误,立即送给他。这一天是华盛顿时间12月14日,卡特在日记里写道: ^PC;fn,I  
 对同中国建交的兴奋情绪越来越高涨——不论我们能不能保住秘密。我们已决定明天一早通知苏联、台湾、日本和我们的主要欧洲盟国。那时,我们政府里将已有一百多人知道这件事了。 'uzHI@i  
  他觉得邓小平的答复很干脆,这说明现在的时机对双方都有利,还说明经过了半年的谈判,建交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相互间已经建立了足够的信任。邓小平答应将宣布建交时间从1979年1月1日提前至1978年12月15日,他还有许多工作要赶紧做:向一些议员介绍情况,准备向美国报界发表谈话,还要通知其他国家的领导人。 t"9r`0>  
  想起保密工作确实做得滴水不漏,卡特不禁有些得意。他对布热津斯基说,我们协定的机密丝毫没有走漏,这简直是奇迹!15日这天,晚上9时就要宣布建交公报了,上午他在椭圆形办公室里打电话通知了尽可能多的人。 % dtn*NU  
  当接通布热津斯基的电话后,卡特竟然像顽皮的孩子一样和他开起玩笑来。 63'% +  
  卡特强忍住兴奋的情绪,装作焦急的语调说:“兹比格,你听说了吗?出了问题啦!” TPx`qyW  
  布热津斯基赶紧问:“出了什么问题?” @- 0mE_$[  
  卡特说:“你是否听到了中国人宣布取消我们协议的消息?” H6 ,bpjY  
  接着,布热津斯基听到听筒里传来惊愕的语调:“呜呵……”还伴有响动声。 7Ou]!AOhG  
  卡特担心吓着自己的顾问,连忙说:“兹比格,你怎么啦?我刚才是开玩笑的。没有发生什么事,一切正常。” 'Sgz\ =K  
  后来,两人提到这件事都觉得好笑,因为布热津斯基一听说出了问题,差点儿就晕过去了。卡特后来一直为这件事感到抱歉。 -|u yJh  
   jT]R"U/Q  
  三K党党徒冲向邓小平,他想干什么?邓小平对世界石油巨头哈默说:你帮助过苏联,现在可要来中国帮助我们呢 PB*G#2W  
   YnU*MC}  
  1979年2月2日上午,邓小平飞往得克萨斯的休斯敦访问。 F( /Ka@  
  这天晚上,邓小平在休斯敦市郊的西蒙顿竞技场兴致勃勃地观看了颇具特色的驯牛等竞技表演。表演开始前,两名骑白马的女士把邓小平和副总理方毅请到观众的面前,向他们各赠了一顶边檐翘起的白色牛仔帽,他们当即就很高兴地戴上了。接着,邓小平应邀坐进一辆19世纪的马车,绕竞技场跑了两圈,赢得了在场的美国观众一片欢呼声和掌声。他头戴牛仔帽的照片,经媒体传遍了世界,有评论家说,“邓头戴有美国文化象征的牛仔帽,这在毛的激进派掌权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这表明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Jq"3xj   
  邓小平访美期间出的一次险情,发生在2月2日傍晚6时准备出发去出席晚宴的时候。随邓小平出访的凌云在其回忆文章中是这样记述的: pKLNBR|  
  当邓小平从旅馆楼上下到楼下大厅准备出门乘车时,我方的随卫人员在前面和两侧。后面相距数米跟进的是美方安全警卫人员凯利。我的位置又在他的后面。突然有一个人插到凯利的前面奔向邓小平,只见凯利疾步抢上前去,胳膊一挥把那人击倒,在附近的警卫人员一拥而上把那人捉住了。邓小平在我方随卫人员的护卫下安然出门上车走了。 J0f!+] ~G3  
  瞬息之间,化险为夷。事后,据美方告知,这是美国最老的恐怖组织三K党的党徒,名叫路易·比姆,他被拘捕后还有几个同党举着标语牌上街“示威”。这个三K党徒究竟想干什么,美方没有透露,我们也就不去深问了。 Kv:.bHN}  
  邓小平在休斯敦的一大收获,就是结识了著名的世界石油巨头亚蒙·哈默。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是个世界级的名人,其大名鼎鼎除了因为他是石油巨富之外,主要是因为他早年见过列宁,支持过苏联的新经济发展。 ![4_K':=  
  邓小平与哈默之间真是很有缘分。 -glGOTk  
  哈默得知得克萨斯的石油巨头们将在西蒙顿竞技场为邓小平举行一场盛大宴会,为了见到邓小平,他决定去碰碰运气。 x&JD ~,Y  
  2月2日黄昏时分,哈默准时来到竞技场。在第一道入口处,哈默向把关的女警卫通报了姓名。女警卫仔细查看了客人名单后,说:“实在抱歉,名单上没有您的名字。” y\CxdTs  
  哈默心想,既然来了,就得设法进去会会邓小平,要不就没机会了。 ?I+$KjE+  
  哈默微笑着说:“没关系,显然是出了差错,我的名字肯定在里面的名单上。” u|\?6fz  
  女警卫放哈默夫妇过了第一道关卡。 p/l">d]+  
  一个魁梧的特工守着通往俱乐部的大门。哈默又报了姓名,说了一遍情况:“我的名字肯定在大门口的名单上被错误地漏掉了。门口那位姑娘说,肯定在俱乐部里面的名单上。” F|'u0JQ)$  
  哈默耍了一个小花招,就这么混进宴会里来了。 Lr d-  
  与哈默同坐一桌的是当时的中国驻加拿大大使章文晋(后来成了驻美国大使)。章文晋说:“哈默博士,您不应当坐在这儿,您应当和邓小平坐在一起。” k}qCkm27  
  章文晋拉着哈默的手,将其带到邓小平的桌旁。邓小平说:“你用不着给我介绍,这是哈默博士。”然后冲着哈默笑起来,握着他的手说:“我们都知道你。你是在苏联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列宁的那个人。现在你可要来中国帮助我们呢。” u"wWekB  
  “我非常愿意。”哈默回答说,“可是据我了解,你们不允许私人飞机进入中国,而我又年纪太大,不能乘坐商用飞机。” f ` }/^*D  
  “好办。只要你给我一封电报,告诉我你想什么时候来,我可以作出一切必要的安排。” 6]?W&r|0I  
  后来,经过两个多月的书信往返,1979年5月间,哈默博士果然成了首批乘坐私人专机进入中国的人。哈默从石油勘探、煤矿开采、杂交稻种和化学肥料等方面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从此,哈默与邓小平几乎年年都要见面,延续着他们之间的特殊友谊。 )J+A2>  
  邓小平以其特有的魅力,在美国再次掀起了一次“中国热”。在午餐会、茶会中,很多人拿着以邓小平肖像为封面的《时代》周刊,列队等候与邓小平握手,请他签名留念。有评论说,这次“邓旋风”吹遍了美利坚,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邓小平访美期间,美国主流电视每天的黄金时间变成了“邓小平时间”或“邓小平频道”。据白宫资深的礼宾人士说,这种热烈场面对他们来说也是空前的,是二战以前接待英国丘吉尔首相以来再没有过的,是战后第一次,远远超过了上次赫鲁晓夫访美的盛况,这在美国外交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7AH|v8  
  而邓小平的传奇经历、可爱性格和洒脱风度也深深地吸引着美国人民。纽约州的众议员莱斯特·沃尔夫说:“邓小平不但诚实坦率,而且和蔼可亲。肯定给美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华盛顿州参议员亨利·杰克逊说:“他沉着镇静而有自制力。”华盛顿大学的詹姆斯·陶森说:“邓小平坚强有力,语言精辟,直截了当,机智老练。”而中国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记者在记者述评中说:“中国对当前国际事务和中美关系的立场以这样有效的方式直接为美国公众所深切了解,这是从未有过的。” RE D@|[Qh  
  在离开华盛顿前,邓小平和卡特在白宫亲切拥抱告别。他们的会谈是以吸烟开始的,告别也是以吸烟的话题结束。卡特对邓小平说:“只要不影响你的健康,欢迎你明年到我的家乡佐治亚,在那里我可以让你品尝到几种最优良的烟叶。” paMK]-  
  邓小平手里夹着一支烟,笑着说:“尽管我离不开烟,但我的医生向我保证我不会得癌症。”他最后对卡特总统说,中美两国关系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重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