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铁道之夜:还说“圈子”(杂文) 孙柏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3:12:24

还说“圈子”(杂文)

——偶感录之三

孙柏昌

初涉“圈子”。而又喋喋于“圈子”,是不是有那么一点“下车伊始”的嫌疑?

其实,昨天傍晚散步的时候,我还在想:于博客和圈子,自己是不是已经体验到不求甚解程度了(我对任何事,都满足于不求甚解,习惯了。我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恶劣的习惯),也应该像铁凝那样来个“休博宣言”之类的东西,然后去专注于另一个不求甚解的行当呢?

也许是心灵感应的缘故吧。在睡了一觉之后,我忽然被“黄袍加身”,莫名其妙地当上了“蓝领部落”的圈主。“圈主”是不是也像寺院的僧人一样,冠以“局、处、科”级别的官阶呢?我想,也许吧……拥有数万人之众的圈主,总不会和一个或几个、数十个博客的圈子同日而语吧。

“无官一身轻”,这几乎是我一生恪守的原则。尽管也曾有过“主席”、“主编”、“站长”之类的头衔,但那毕竟只是在弄些文字有关的事儿,大抵也与眼下的博客圈子相似吧。有许多虚拟的成分。

于是,圈主的官阶既让我有了一种“荣升”的幸福,也让我有了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这也正应了一句俗不可耐的话所说的那样,人生,快乐总是短促的,而痛苦则永恒。

我觉得这种“圈主”的任命,有点违规。这是一种逃避产业继承所得税的一种秘密交易。而且,外甥给舅舅任命“头衔”,也好象有点“倒行逆施”味道。我知道,他也很爱自己的圈子。“夺”(我没有夺)人所爱,总是会良心不安的。所以,我一看到这条系统消息,马上便在留言板上说了自己拒绝的意思。这家伙,根本也没有事先征求我的意见。

不过,也许我会替他营运一个月、或二个月,过把“当官”的瘾。

其实,我更适合当个圈子管理员的角色。我觉得,管理员类似于纸制的刊物编辑。“加精”与否也类似稿件的采用与否。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认为,在两外角色位置上,我可以做到国内一流(之所以不说国际一流,因为还不太熟悉国际上的更多资讯):一个是文学编辑,另一个是西班牙语翻译。至于没有当成,那是因为客观现实造成的(原谅我的怨天尤人)。我的一个圈主关心我说,不要把管理员当得太累了。我觉得,圈子管理员第一时间处理博客的帖子是一种态度。尤其对于那些新入博客行当的人,这种态度会让他们感到一种温暖或冷酷。我在《无名文学》创刊的时候,当过一段时间的小说散文编辑。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青年人的文学热不亚于眼下的博客热。刊物每天要收到来自全国各地200左右篇稿子。我每天平均要读50多篇。多的时候达到70多篇至夜深。每篇稿子都要坚持回复,或退回,或修改选用,都要附上相对准确的意见。不像现在的管理员,有那么一套轻松的程序。尽管每篇稿子加精与否,我都是要打开看看的。但这也与那时浩繁的工作量不可同日而语。

及时、准确,是当好一个编辑必须具备的工作精神。

否则,人家作者凭什么还会支持你的刊物?

无名文学面对的是一些初涉文坛的作者,更需要这种态度。

我记得的,辽宁的一个女作家孙惠芬就是我处理并发表了她的文学创作上的第一篇处女作散文《希望》。她当时22岁,还是营口市一个玻璃厂的工人。我不知道,她是否能看到我的这篇博客,重温当年她的稿子第一次变成铅字的喜悦。

发现,是一种愉悦。

我在博客读到一篇好文章,也是一种愉悦。

与名博相比,我更喜欢看那些开博不久的人。

昨天被我“诱骗”上当的“野墨”加入了“蓝领部落”。她应该是开博不久的人。但是,我从她的博文读出了她的潜质。今天看她新写的小说,果然!我在用同样的手法“引诱”一位名博时,她拒绝了。

我希望“蓝领部落”真正成为一个“文学沙龙”,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渴望听到不那么虚拟、矫情的声音,像杨禹在“纸条”(纸条是为了保护我的自尊)中严厉地批评我那样:“你的博文错别字太多了!如果这样把稿子寄出去,怎么行?”我在自己那篇《骑马要骑跃进马》里,把1958写成了1858,一谬就谬了一个世纪。我的博客仍然错字连篇。这也是一种不求甚解的标志(我用五笔输入,经常出现错误)。渴望原谅。

因为,这种致命的不求甚解,我只是一种过渡。行吗?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