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英雄传说战舰:文革人物王友琴——在牛与鸡之间选择自己的位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2:12:46
文革人物王友琴——在牛与鸡之间选择自己的位置

          一提起北京师大女附中,人们都知道那里曾出过一个名人宋彬彬,经毛主席御赐改名宋要武,学校也改名为要武中学。学生斗老师,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并且迅速传遍北京,传遍全中国。

         很少有人知道,当年的要武中学还出过一个名人王友琴。她最先发表文章报道他们的校长卞仲耘被打死的情况。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收集了将近700个文革死难者的材料,于2001年建立了“中国文革受难者纪念园”网站,2004年出版了《文革受难者》一书。她写的《1966年:学生打老师的革命》一文的英文本,从1997年以来一直编入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在哈佛大学所开的中国文革历史课的读本。

       王友琴:女,1952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大女附中(当时叫要武中学);曾作为北京知青下放云南,过着盐水下饭的日子,在原始森林里开荒;1979年,以全国高考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8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学位。1988年赴美,在斯坦福大学教授中文,现为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高级讲师。

    在《文革受难者》一书的序言里,她被评论为是“一个人抗拒着数亿人的遗忘”的人。

     王友琴描写文革的惨痛历史,是非常折磨心理和感情的工作,往往必须承担多种压力和恐惧。多少次,受难者悲惨的死亡故事和遗属承受的巨大苦痛,令她深深感染到那种椎心之痛,但基于某种原动力和历史责任感,她义无反顾。

    她感谢每一位受访者,花费时间和她一起回忆和追寻往事。“这种回忆在很多情况下,是非常痛苦和难堪的。可是他们的道义感、勇气以及支持我的工作的善意,战胜了心理深处的回避和恐惧。他们讲出了他们的记忆,有的还帮助我一起来搜寻历史。”

     在牛与鸡之间选择自己位置

     问她为何甘当“历史义工”?她说了一个“牛与鸡”的故事。

     她曾访问一位老教师,文革中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在劳改农场劳改多年,做过很多活,其中之一是放牛。

     农场里有一棵大柳树,附近的青草茂盛肥嫩。他常常带牛群到大柳树旁边吃草。后来,牛群中的一头牛老了,干不动活儿了,因此在那棵大柳树旁被杀掉。

     自从那老牛被杀后,他再带牛群去那棵大柳树附近吃草时,牛群停步不前,并且哞哞长叫,声音十分悲切。此后,他又试过两次,牛群依然拒绝去那里吃草,并齐声哀鸣如初。他听了也黯然,从此就不再赶牛群往那地方去。多年来,他一直为牛的记性和坚持啧啧称奇。

     王友琴奇而问之:“牛记得那里是同伴被杀之处而哀鸣并拒绝前往?动物有这样的同情心以及记忆力?”

          老教师说,牛确实如此。不过,别的动物就不一定。比如,在杀过鸡的地方,别的鸡照样嬉戏玩乐,好象没有什幺特别的感觉。有时候,一群鸡中间有几只被抓出来宰杀了,拔毛开膛,一些肠子之类的被扔在地上,别的鸡照样奔来啄食,还互相争夺。
     王友琴听着,牛和鸡的两幅画面在脑子里铺展开来,清晰而现实,这位曾在劳改农场待过的教师,观察到牛和鸡对待死去同伴的方式,提供衡量对比的坐标。

   她想到了人。“对生活在文革后时代的普通人来说,我们都被置放到了在牛和鸡之间的某个位置。大量的人在文革中受迫害而死。他们有的在公众场合被活活打死,有的在囚禁中被折磨死,有的在被殴打和侮辱后自杀,有的在饥饿疾病与精神虐待中死去。他们曾经是教师、父母、同学、朋友、亲戚、同事、邻居,人群中的一员。他们的死,给我们留下了什幺样的记忆?我们对他们的死,有过什幺样的反应?为他们的死,我们做了什幺?”

 抗议?同情?援助?沉默?扭头而去?幸灾乐祸?落井下石?作帮凶?作旁观者?遗忘?粉饰?致力于寻求事实及公道?……在文革时,虽然压迫深重,在种种不同的方式之间,依然有着或多或少的空间,由人选择。在文革后,关于记忆与记载事实,虽然受到很多阻碍,但是个人的选择空间毕竟比文革时代增大了许多,从而也更需要人给自己定位。

   后来王友琴所做的一切,包括调查文革普通人的死亡故事和写作、建立文革受难者纪念园网站等,都可以看成是个人良知在牛鸡之间的一种挣扎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