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护卫队2百度网盘:单身无罪:享受现在,期待更好的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0:54:17
“单身潮”VS“相亲潮”年轻人怎样生活才能更幸福?
版主按:“第四次单身浪潮已经来了。”在广东省妇联日前举办的“华人社会和谐家庭论坛暨第九届全国家庭问题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提出:主动选择单身的“单女”明显增多,其中一线城市剩男剩女比例达3比7。单身群体甚至还带动了“单身经济”。
另一厢,电视里每到周末就铺天盖地地播出相亲节目,20出头的年轻男女,熙熙攘攘高高兴兴地加入了轰轰烈烈的相亲大军。先挑先得,大概成了大家的共同想法。“去找你1989年的老女人吧!”这句网络流行语,勾勒出所有人对于年龄的共同焦虑。随着90后的熊熊崛起,曾经多么年轻如今也奔三的80后,如今也成为相亲的主力大军。
有人说,一边是追求独立单身的群体,一边是渴盼早日结束单身的“结婚狂”,看似矛盾,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且有着同样的形成原因,你觉得呢?当下年轻人怎样生活才能更幸福?
  
 
各地相亲大会如火如荼                               很多人坚守单身,享受优质生活



■ 单身无罪:享受现在,期待更好的未来
网友 盛宴2005:越来越多的都市婚龄男女迟迟不肯跨过婚姻的门槛,日益增多的“不婚”现象已经成为一道都市风景。作为社会的一个阶层,“不婚族”的圈子正在逐步扩大,仿佛正和传统的婚姻叫着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不少年轻人不认为结婚是必需的,单身已成为一部分青年人的选择。
网友 蒸桑拿:男多女少已让我国青年婚姻问题凸现,如果再加上女性单身潮的蔓延,岂不是将加剧婚姻问题吗?现在与未来,女性单身“潮”,男性眼泪“流”。这是个人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这是今天的问题,更是明天的问题。
网友 康卓:女性事业为重,从正面看,是敬业的表现,是自强的表现,巾帼不让须眉;从侧面看,恐怕也是艰难的选择。有关调查表明,近三成女性表示有时自己“忙得根本不像个女人”。让女人“像女人”一样生活,是社会的责任、男人的责任,也是社会和谐的需要。
网友 思无邪兮:无论是生活方式上,还是对待婚姻的价值观念上,这次单身潮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很多人是从被动单身到主动单身,反映出社会变迁中人们观念的变化。个人的危机程度很轻,成为此次单身潮的一个特点。现代人对婚姻的诉求也在发生变化,他们更看重双方思想的交流和有共同语言。如果没有出现心仪满意的对象,就宁愿一直单着。
网友 我心鹏程:单女的出现,反映了女性独立于家庭之外的独立主体性的产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她们过着一种自主的生活,进入婚姻是一件可以等待和选择的事情,而不是一件被迫去完成的事情。她们通过自己的反思和生存实践,正在挑战主流的婚恋制度,证明拒绝传统的女性角色(比如妻子或母亲)后,人生也许会更加自由和精彩。

■ 相亲有理:追求爱情,不想被“剩”
网友 忘记行李:当剩女们还在唠叨着“剩女”是个反动词汇时,目光所及那些知名剩女代表们早就一哄而上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闪恋闪婚甚至闪离去了。渐渐地,不再有人高声大喊单身快乐了。单身而坚持美丽仍然很潮,却怎么也潮不过直奔主题张罗相亲的积极有为的男女。
网友 巴乔:那些畸形的“富豪相亲会”就先免谈了。比起电视相亲的华丽与张扬,我们身边各种创意出新的相亲大会也在平日里不断涌现。我们看到,不少热衷于其中者,多数也就是20出头的年轻人。他们以文艺的、潮流的或者无厘头的方式,为自己和身边熟悉的或陌生的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的相亲方式。
网友 橘色的月光:有些相亲的人不一定真的为了婚嫁,很可能只是网络时代对于真实人际交往的缺乏,令人不自觉有种恐惧。担心社交圈由于“深宅”而变得畸形,担心将来的婚恋市场比起现在还紧张,担心自己到时面对“真命天子”手足无措,那就不如先“带妆彩排”一下。
■时代影响个人命运,但是我的幸福我做主!
[网友 山中无猴子]:单身人数陡增,使社会内核悄然变化:一是说明很多人的爱情生活不再以婚姻为基础,大量的闪婚离婚存在,直接冲击传统婚姻理念,曾经神圣的婚姻趋于淡化,人们不再相信婚姻;另一方面说明在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下,很多人正逃离传统的婚姻禁锢。由于住房、汽车等问题,中国人的结婚成本日益高涨,“尚豪奢”已经成了当今社会文化的主流,整个社会的炫富心理造成了“娶不起”,互相比阔的结果是很多人恐惧婚姻的到来。——这是人们“不婚”或“晚婚”的原因,经过长时间等待后,这一群体发生了分化,有人依然坚守,有人则由于各种原因开始焦虑着急,迫切想用婚姻来结束单身,于是有了狂热的“相亲潮”。这种焦虑在整个社会扩张,甚至感染了更年轻的族群,很多85后、90后也投身相亲大潮中。
[网友 是非圈]:几乎每一次的单身潮都离不开社会变迁这个大背景,但“单身潮”只应是个人选择下的产物,而绝不是哪一部分人的“胜利”或“失败”。“单身潮”和“相亲潮”乍看之下两个不太相干的名词,实则同宗同源:是年轻人不堪生活重负(其中包括因自身要求过高产生的压力)而产生的心理反弹,这给社会传递的信号颇为复杂。总而言之,无论我们身处的时代被贴了多少张“标签”,被画了多少个“注脚”,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和切身条件生活,而不是盲目地追随潮流,继而在潮流里患得患失、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