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城中路188号 邮编:吴晓莲:不做父亲吴敬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1:53:29
吴晓莲:不做父亲吴敬琏
    

  与父亲吴敬琏相比,女儿吴晓莲认为自己的生命非常“轻”。她最近写了一本书———《我和爸爸吴敬琏》。然而吴晓莲无意于通过这一本书告诉你在经济学范畴内吴敬琏为什么是“吴市场”
  在《我和爸爸吴敬琏》一书的封底,她写道,“我的兴趣将集中在探寻他的个人成长史,从而了解‘他是谁’。我不去深入探讨吴敬琏经济学理论的原因有这么几个:不够资格,缺乏兴趣,也没必要。”除了父亲的成长史,吴晓莲还从自己的专业———心理学角度,探寻吴敬琏何以成为了吴敬琏。女儿与父亲似乎有很多不同,有时甚至是风格迥异,而她并不愿意被表述为“吴敬琏的女儿”。
  早在1986年,吴晓莲就去了美国。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以后,曾在美国德里克索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授课,如今她创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工作室,以练习瑜伽的方式对有心理压力的人进行心理疏导。
  “和奶奶直到去世还排斥‘国粹’不同,我现在还在致力于把‘阿Q精神’带给美国人。”吴晓莲的奶奶是著名报人邓季惺,爷爷是解放前《新民报》的创办人陈铭德。吴晓莲已在美国居住了21年,她现在的身份是美籍华人。
  吴晓莲眼里的父亲形象,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比如父亲的“执著”在女儿的眼中,更多的是“固执”和“爱钻牛角尖”。“我的父亲曾经很‘左’。他的共产主义思想曾表现在对待私人财产的态度上。他不止一次地跟全家人宣布:‘一个人不应该有两件以上的衬衫。’我估计是因为他生于‘资产阶级’家庭,那个时候有很深的‘原罪感’。”
  与父亲吴敬琏打算用自己认为“对的东西”来影响这个世界的理想不同,“心安理得”是吴晓莲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在美国,吴晓莲很少看国内的报道,父亲吴敬琏是一个名人,但对于女儿来讲,更多的是一个遥远和听说到的概念。
  “我自己的人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包括学心理学、去美国、结婚、选择职业……结婚前,我只是告诉家人说,我要结婚了。我觉得做什么样的人,都是我的权利,只要我不伤害别人。”对于一些“抽象的问题”,她的回答总是美国式的。
  吴晓莲说,我的责任感在于记录家庭的历史,也许我从家人的角度可以有更多的便利加以记述。家族传承的历史责任感没有对我形成压力,我的生命非常的“轻”。最初吴晓莲想写一本关于教育孩子的书,而独立出版人闻洁则建议她写一本关于父亲的书,她甚至对吴晓莲说,这是她作为吴敬琏女儿的历史责任。最终吴晓莲愿意尝试,这就是《我和爸爸吴敬琏》这一本书的开始。
  (据《新世纪周刊》刘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