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热处理加工:张仲景用姜有法度+一生当中都要保养我们的阳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0:26:43
]张仲景用姜有法度+一生当中都要保养我们的阳气+
(2011-07-14 15:33:37)[删除]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张仲景用姜有法度+一生当中都要保养我们的阳气+ "附子"琐谈+四逆汤与扶阳作者:东东
张仲景用姜有法度+一生当中都要保养我们的阳气+ "附子"琐谈+四逆汤与扶阳苦研中医
《伤寒论》、《金匮要略》用药法度严谨,尤重药物的炮制、配伍、煎法、服法等。现就其用“姜”规律,初析如下。
炮姜与姜汁的运用
仲景根据“辛甘发散为阳”的经旨,提出甘草干姜汤以复阳气,方中干姜炮用,重在温中,取其守而不走,所以《伤寒论》说:“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方中甘草补中益气,干姜温中复阳,炮用守而不走。中阳得复,脾气健运,则厥愈足温。《金匮要略》亦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臃,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方中炙甘草重在补土,炮干姜重在温中,亦即“虚则补其母”的方法。生姜汁的运用,见于《金匮要略》的生姜半夏汤,方中用生姜汁,取其辛散之力,以奏散寒逐饮之效。仲景除上述二方分别使用炮姜和生姜汁外,其余都是采用生姜和干姜。
生姜的运用
生姜味辛微温,在运用上随着配伍不同而作用各异。仲景著述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解表散邪
多取生姜辛散之力,而佐辛温之品,以解散寒邪;或配大枣之甘,以行脾之津液而调和营卫。如桂枝汤中,生姜佐桂枝以解肌;越婢汤中,生姜佐麻黄以发越水气;射干麻黄汤中,生姜配细辛散寒行水以治咳而上气;小紫胡汤中,生姜配大枣助少阳生发之气以和解少阳;大柴胡汤中,生姜配半夏扶胃阳止呕以表里双解。
降逆止呕
取生姜辛散,配降逆和胃药物,以治呕秽、胸痹、噫气等证。如橘皮竹茹汤中,生姜配橘皮以和胃降逆;吴茱萸汤中,生姜散逆止呕,升清降浊,使胃浊随茱萸而下泄;旋覆代赭汤中,姜枣和脾养胃,安定中州;其它如小半夏汤、橘皮汤、橘枳姜汤等方,皆能降逆蠲饮,和胃止呕。再如真武汤,本为温阳散水之剂,但方后说:“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又通脉四逆汤方后说:“呕者加生姜二两。”栀豉汤中亦有呕加生姜的记载。
补虚益血
取生姜辛通卫气,配甘药治虚劳虚寒里急的腹痛。如温建中脏的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之类;配伍温补之品,以治血虚寒结的腹痛。如温血散寒之当归生姜羊肉汤;配伍炙甘草、大枣以温养胃气,资营血之源。而治气血不足,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之炙甘草汤,以生血复脉。
干姜的运用
干姜性味辛温,在诊疗中可因配伍不同而功效不一。仲景所述,大致归纳三个方面。
阳虚阴盛
这两者本是互为因果的。由于阳气虚,所以导致阴寒盛,阴寒盛,亦可致阳气虚,但毕竟以阳虚为主,因此当以回阳救逆为急务。如因中寒阳微,脾肾阳虚,致现四肢厥冷,脉沉微而细,下利清谷等脉证,甚至出现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证象,治当回阳救逆,通达内外之阳气。四逆汤中用干姜配附子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佐炙甘草甘温补中,则逐阴回阳之力尤著。而通脉四逆汤中倍用干姜,以大剂辛热,急驱在内之阴寒,使格拒于外之阳气得以内返。因阴盛于下,格阳于上出现的脉证,治用白通汤以宁上下阳气。方中干姜配附子以回阳散寒。再如阳虚阴盛之脉证,用干姜配附子组成干姜附子汤,以胜阴复阳。
寒热错杂
当证情寒热混同出现时,治当寒热并施。如上热下寒证类:热邪扰于胸膈,阴寒胜于肠中,致蚘动扰膈之乌梅丸证;呕吐腹痛之黄连汤证;呕而自利,食入即吐,气味酸臭混浊之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上焦留热,寒气留中之栀子干姜汤证,这些方剂皆以干姜温中焦脾胃之阳,以祛寒邪。又如泻心汤证:生姜、甘草、半夏三泻心汤,都是因于误下后,热与无形之气相结而成痞的。生姜泻心汤中,干姜与生姜并用,取干姜以温中,生姜配半夏以降逆散水;甘草泻心汤中,取干姜温中而散痞;半夏泻心汤中,取干姜配人参、甘草以温中补虚,配半夏降逆止呕。
温中祛寒 止血行瘀
如理中汤治中阳虚寒诸证;大建中汤治心胸中大寒痛;干姜人参半夏丸治妊娠呕吐不止,皆取干姜配人参以温补中焦。桃花汤治虚寒滑脱的便脓血,亦取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以上均为补虚温中之属。而小青龙汤治咳逆倚息不得卧;厚朴麻黄汤治咳而脉浮;半夏干姜散治干呕、吐逆、吐涎沫;甘姜苓术汤治肾著,皆取干姜温中祛寒而蠲水邪。再如柏叶汤治吐血不止;王不留行散治金疮,亦属取干姜以止血而助行血瘀。
姜与半夏配伍运用
生姜因能治半夏的毒性,故多同时运用。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姜和半夏二味所组成的三方,在配伍运用时,更具特色。
小半夏汤治“诸呕吐,谷不得下者”,由生姜半斤,半夏一升组成,煎服法是“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生姜半夏汤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本方由生姜汁一升,半夏半升所组成,煎服法是“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半夏干姜散治“干呕、吐逆、吐涎沫,”本方由半夏、干姜等分所组成,煎服法是:“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上述三方,因姜的制法不同,其作用有降、散、温的区别。小半夏汤证和生姜半夏汤证,均为饮邪内结,难以骤消,故取分服以缓解胸中寒饮。服时需待“温”和“小冷”,是因为寒饮内停,对热药可能起抗拒作用,及易引起呕吐。而半夏干姜散,因呕吐剧烈,故需“顿服”,才有足够力量以制止呕吐。
仲景用姜的规律说明,姜的药用范围广泛,姜的炮制、方剂的配伍,以及煎法、服法都有一定的法度。在临床诊疗中,要不断探索、总结,进一步丰富姜的药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转载请注明出自岐黄中医论坛:http://www.qihuang99.com/viewthread.php?tid=6145
一生当中都要保养我们的阳气
转载自 天宠玉圣堂
根据《易经》的阴阳理论,我们受到启发,阳气才是生命的动力和源泉。我们要想永葆健康,必须坚持不懈的保养与延长我们的阳气,对抗阴气的生长,从而使阳气始终处于旺盛的状态。这就是《易经》这部玄妙与智慧之书告诉我们的养生真谛。
* 五脏阳虚的表现
太极生命钟的三个重要的启示的一条是,我们一生当中都要保护好我们的阳气。如果没有保护好,我们就会出现阳虚。
因为气为阳之始,阳为气之末。气,是阳气的这个间断性的划分。这个气,如果你不保养好,也就是气虚,它就损害我们的阳,就会发生阳虚,所以阳虚最大的表现就是气虚。气虚是什么呢?气弱、脉弱、怕冷、身体发凉,有了这些症状,就证明你出现阳虚了。
气虚最常出现的是中气虚,也就是脾气虚。脾气虚的表现就不想吃东西,吃下去不消化。中医上叫做食少腹胀,这是脾气虚的特点。如果还不注意,发展下去就会出现脾阳虚。发生脾阳虚,就会腹冷便溏,肚子发冷,拉肚子。所以我们到人小的时候,可以不穿衣服,但是,小红兜肚得带上,这是因为要保护脾胃不受寒。否则,将来长大了,就可能会脾阳虚。
阳虚还有心阳虚。心阳虚的表现就是胸部发凉,心脏部位发凉、怕冷,而且稍微劳累一点就心慌,脸色不好、气短。
肝阳虚的表现为生命萎靡不振,没有生机。因为生气是主肝,肝气是主生发的,中医的肝和西医的肝不是划等号的,它是一种肝气。
还有肺阳虚。肺阳虚表现为肺部的阳气虚。肺部的阳气虚最大的特点,就是气喘,所以动一点就气喘、气短,甚至咳嗽。
肾阳虚最典型的症状,就是神疲乏力,最明显的是面色发暗。没有精神,没有气,这叫做神疲乏力。另外,会伴有腰以下发凉。腰部是藏肾的地方,肾阳虚了,火种减少了,火力减少了,所以腰以下发凉。腰以下发凉最典型的一个症状是小便多,夜尿尤其多。
阳虚会导致我们健康中的多种疾病,所以,在我们这一生当中,你都要保养你的阳气。如果你出现了上边我说的这些症状,您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不要让气虚发展到阳虚。
* 三个要领保养真阳
阳气对于生命而言是这么的至关重要,但是阴气的到来也是不可抗拒的,对于生命的盛衰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有什么办法可以保养真阳,对抗阴毒,延缓衰老呢?
我们有三个要领。第一个要领就是说,我们得和天时相应,从冬天到春天,阳气就开始生发,从春天到夏天,阳气是最多的时候,这叫做阳长阴消,那么我们春夏就应该养阳。养阳要和这个四时阴阳相结合,从根本上就是说要借助天之阳气,长养我们人之阳气,如此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那么,怎样养这个天的阳气呢?最重要的就是晒太阳,那么也就是说我们人的这个阳气,和天上的阳气是息息相通的,那么我们养阳,首先你就要晒太阳,这应该说是不花一分钱的,最简单的道理了吧。这就是《易经》的最深奥的道理,转化为了我们最简单的养生方法。
我们要晒太阳但是还要会晒太阳,那么怎么晒太阳才是正确的呢?
当一轮金色的太阳,正在东方徐徐的升起的时候,我们就出来,用两个手的劳宫穴面对着太阳,做深呼吸,这样可以养我们的心和肺。
第二个时间就是在中午,尤其是冬天的中午,是晒太阳最宝贵的时间。在晒太阳的时候,我们要把帽子脱掉,这样我们沐浴阳光的时候,头顶的百会穴,就把阳气吸进去了,这样可以养脑;我们还可以转过身,低头,让太阳从风池穴进来,风池可以直接进入我们的人体,阳气可以贯通我们的督脉。
傍晚,我们吃过晚饭后,也可以出去到外面,让晚霞的余晖再照耀我们一次,然后,我们一边晒太阳,一边用我们的手,手握半拳,来叩击我们的肾。肾枢在肚脐眼正对着的这个地方,是命门 它是生命的火种,我们先天的阳气就藏在这里面,它再旁开差不多一拳,就是我们的肾枢。我们叩击命门再加上两个肾枢,再加上晒太阳,那么可以在肾精值班的时候,把太阳的最后一点阳气吸收到我们的肾里面,借助上天的阳光,来补充我们日渐减少的阳气,这是保养阳气的第一条方法。
《易经》告诉我们一天的内有阴阳消长之说,这也可以引入我们的养生之中,合理顺应大自然阴阳的消长,为我们人体所用,可以说是事半功倍。我们怎么运用这阴阳消长理论养生呢?一天之中,早上的时候,太阳出来了,当太阳在上午逐渐升高的时候,自然界的阴阳是阳长阴消的,是阳气增加多的时候。那我们在这个时候就要以动养为主,多运动。为什么呢?《易经》讲“动则生阳”,特别是阳气虚的人,在这个时候养阳要比其他时间的效果可以说是倍增的。同样,下午到傍晚这个时间,太阳慢慢下降,此时自然界的阴气是逐渐增加,阳气逐渐减少,那么我们就应该利用天时,进行静养,“静则生阴”,特别是阴虚的人,此时养阴是最佳时刻。这就说,凡是我们的养生,如果能够顺应大自然,那么就会事半功倍。
现代医学研究说上午进行锻炼是非常不利于健康的,说此时空气污染比较严重。我认为我们大可不必听这种言论。就按照我们《易经》“阴阳消长”的理论,上午进行锻炼,多动,养阳气。西医会告诉我们上午剧烈运动会造成心脑血管病,其实按照中医来讲,心脑血管病是中午才容易发作。现在有很多人说中医养生不合理,不科学,启示恰恰相反,她的内涵很科学很宝贵。她是和大自然的规律相结合的,通过大自然的阴阳来调整我们身体的阴阳。
保养阳气还要求我们学会吃,怎么样吃保养阳气的食物,怎么样调整寒热。具体的内容我会在饮食养生中进行详细的讲解。
保养阳气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调整我们的心态。人的心态分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惊、恐,分别对应着我们的心、肝、脾、肺、肾。七情也分阴阳,因为喜是属于阳,悲是属于阴的,所以我们每天要是快乐、高兴,快快乐乐的生活,我们阳气就充分。因为喜它是属于阳的,我们喜欢了,七情就给我们生阳;悲是属于阴的,我们悲伤、抑郁,它就会损伤我们的阳。所以,我们每天要快乐的生活,心态要快乐,它就会给我们从七情里面沾染阳气。
强正气才能强五脏(2)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腰的保养,不要随便伤了腰,因为腰里边藏着肾虚命门——两肾,所以也是不可忽视的地方。
人的精气神三宝,其中精和气它的根——元气元精就在肾里边,所以你这个仓库得保管好,不要让它漏水,不要让它受寒。保护好了你先天藏在里边的肾精,就会维持你的生命。然而,仍有好多人在过度的用腰,过度的用腰的结果是伤了他的肾。那怎么办呢?我给大家建议就是壮腰健肾。取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各一两,泡在500毫升的白酒里边,一天一到二次,一次饮5到10毫升即可,一般喝完500毫升后就好了。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多补充动物蛋白。
* 保养脾气
中医历来就有“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脾胃既是人体五脏六腑气机升降的枢纽,也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和赖以生存的“水谷之海”。导致脾胃疾病的原因,不外乎饮食不节、寒热不适,或情志郁闷等因素,因此预防也要从这三方面做起。
脾气虚表现为:厌食、腹胀,舌苔发白,脉博虚弱;这时候就要健脾。脾气虚是怎么形成的呢?《黄帝内经》中说,生病起于过用;过度的运用,它亢奋之后,必然带来衰竭。要保护我们的脾,最重要的是饮食要节制,我在临床上经常见到这样的病患,就是说他不想吃东西,吃下去以后肚子就胀。我给他号脉发现,他的脉比较弱,舌苔也白,然后我就知道他这是脾气虚,必须得健脾。那为什么形成脾气虚呢?我问他是不是最近一段时间吃得太多了,暴饮暴食了?得到了很多肯定的答案。《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我们要合理的爱护我们的器官,要心疼它。如果你过度地运用它,必然来的是衰竭,那么它最后就给你罢工了。所以,保养脾气,饮食一定要节制,尤其不要撑着。
其次是寒温要协调,饮食不要过凉,也不要过热。太烫了,容易得食管癌、胃癌;太凉了容易导致脾胃阳虚。
我们在夏天尤其要注意养脾。因为脾为土脏,按照五行生克关系是怕火,因为火克土,夏是火的季节,所以夏天最要注意脾胃保健,否则脾胃在此时期最易患病,如腹泻、呕吐之类。另外,因为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养脾之道在于进食有规律,不吃损伤脾胃的食品,如过辣、过甜、过咸、过辛、过苦的食物。
保养脾脏可以用山药、白术、苡仁、芡实、白扁豆,炖肉或熬粥来吃。如感觉自己消化不良、腹胀、不思食等,饭前或饭后可服用山楂、炒谷麦芽、炒鸡内金。
* 保养肺气
还有是肺气虚,肺气虚有什么特点呢?肺气虚的病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爱动,不想动,动了以后就觉得气短,脉搏也弱,他也乏力,一点精神都没有。这就是肺气虚
肺气虚就得给他补肺,什么补肺最好呢?是沙参,可以再加一点人参,用人参和沙参炖肉吃。同时,再多吃一点羊杂汤。因为羊杂汤里边,用到的羊肺比较多。中医讲以脏补脏,
多喝一点肺炖出来的汤以后,他这个气可能就不短了。
* 保养肝气
我在临床上见到过很多患者,说一段时间内,总觉得精神萎靡不振,特别没有朝气。我问他吃得下去饭吗?他们也能吃,但就是没有朝气。而且两肋间也很不舒服。我再给他一号脉,发现是肝脉弱,形成了肝气虚。
我问他们怎么形成的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人告诉我说这段时间比较疲劳。中医讲肝为疲极之本,过度疲劳就容易引起肝气虚。我在治疗这部分病人的时候,就给他们用人参泡枸杞子,往往吃几次以后就好了。
* 保养五脏之气最重要的三个因素
我告诫大家,再我们一生当中,我们都要保护好自己的气。一定不要随便的耗伤五脏之气。这其中有三点是最重要的。
避寒就温,避免过劳
首要的一点就是,不要一味的受寒,也不要过度的劳累,当然除了工作紧张没有办法,但一定要调节,劳累以后再补回来。
保护我们身体的气,就是必须要保护阳气。怎么保护阳气呢?首先就是不能受寒。寒伤阳这是肯定的。另外就是要保护我们的精,尤其是我们的肾精 因为肾精是我们的气的根。所首要的是不能让我们的腰受凉。
荤素搭配,摄入优质动物蛋白
我们的饮食要注意动物蛋白的摄取。我们强调饮食要荤素搭配。如果你只吃素不吃荤,你肯定脏腑之气不够,过不了几天,可能气就虚了。荤素搭配要吃优质的动物蛋白,这是肯定能补气的。还有一个要吃一些高能量的东西,那就是粮食,米和面。不能因为减肥之类的只吃素,有的甚至只吃素菜不吃饭,这样下来对我们自身五脏之气的保养是非常不利的。
充足的睡眠是气血恢复的最好方法
历史上有一个人叫做陈抟,他被称为睡仙,就是睡觉的神仙。他特点是睡,他可以不吃不喝,但是他必须得睡觉,睡醒以后,面色红润 精神饱满。这虽然只是个故事,但也给我们一个提示,就是睡眠的重大意义。我们可以做试验,把两只健康的小耗子分开,一只小耗子,只给它吃不给它睡;一只小耗子呢,只给它睡不给它吃。结果给它吃的不给它睡的死掉了,不给它吃给它睡的还能活着。
这也说明了睡眠对我们人体养气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时候我们觉得气不够了,觉得特别累了,这时你就好好地睡一觉,饱饱地睡一觉,起来以后,你的这气就恢复了。
"附子"琐谈
好久没有写博文了,我学中医首先是从附子入手,今天就谈谈"附子"的运用体会。近月来外出慕道访友,由于久坐及过度劳累,又加上感受风寒,脊背酸楚腰臀剧痛,今日自拟一方: 附子 100克 黄芪 100克 威灵仙 30克 怀牛膝 30克 葛根 30克 桂枝 30克 茯苓 30克 土元 10克 红花 10克桃仁 10克 砂仁 10克(后下) 甘草 60克 干姜 30克 生姜 100克。抓药即煎,煎之即服,服后既觉体松,唯觉舌面麻木,别无不适,喝蜂蜜水解之,蜂蜜可以减低附子的毒性。在临床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附子一药,运用较难把握。如想达到最佳剂量,出现"瞑眩"即与中毒量相接近,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每个人的疾病不同,每个人的耐受性不同,药物的炮制方法不同,进药的渠道与时间不同,均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有的病人口面及全身麻木,有的猝然晕到,有的上吐下泻,这些情况均曾遇到,有的遵李老之法喝蜂蜜水立解,有的需用解毒药。我亲自尝附子曾用:附子150克细辛100克川乌30克伍它药一起喝下,没有任何反映,给病人服用30克既中毒。所以每次进附子必验其质量,严把关,还要加大临床力度辨证准确。
附子的用量,向来争议很大。仲景方用附子一枚,炮,破八片,则每帖约60g,附子质量,一大片即6-8g,曰“炮”,则为生附子,其力更大。所以当用附子时,不必畏忌,我治痹证,阳虚畏寒,用量均在30g以上,并不是说剂量愈大愈好,但对大证、重证,如仅用数克,则无异于隔靴搔痒,不能解决问题。
附子应用无须先煎,用附子不会蓄积中毒,我学中医首先是从附子入手,而且是大剂量开始,这可能是与众不同之处,我用附子也薄有体会,完全得益于亲自尝药所得。我先是致力于西医的学习与研究,并成为动刀的外科医生,对西医了解愈深愈觉现代医学离人愈远,始由西医而转学中医,我没有中医基础,现学现用,从一病一方开始,可以说第一个病人就是我自己,就是喝附子开始了我学习中医的第一步,2005年10月在胥荣东老师家中为我推荐李可老先生,并说李老才是真正的中医,要学就要向李老这样的中医学习!学院出来的中医已是不中不西,严重滞碍了中医的发展!中医之误关键是剂量,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只有按李可老先生的书上剂量才能治大病治重症及肿瘤疑难病。运用李老的方子须要亲自尝药后,才敢给病人使用,我已经喝附子加量到80克,还要加服剂量,绝对没有问题,你回家后就喝"四逆汤"附子从30克开始,慢慢往上加.2006年5月也就是到山西灵石拜访了李可老先生,亦开具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方,其中附子100克细辛70克,你回去后首先自己去尝药。在治疗中,一旦经过辩证,立出方子那是不会有问题。关于细辛,伤寒论基础剂量是三两 45g ,我用这个量用了40年,没有发生过任何问题,轻剂小病还可,难症重疾小量治病如隔靴瘙痒,难当重任,非大剂不可,不要大惊小怪,附子并不是这么可怕,畏附子如蛇蝎,中医将无所作为,你不但治不了急症,治不了大病,也救不了性命。当医生太悲哀了!当医生首先要建立一个信心,我们的祖先传下来的宝贵的方法,不是骗人的,绝对无害。
善用附子者莫过于四川医生。清同治年间,邛崃郑钦安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观其治病,恒以阴阳为纲,阴证则无论吐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效如桴鼓。传此派之学者,百余年来不乏其人:吴佩衡南下昆明,云南遂有“吴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证而风靡一时。祝味菊东去上海,当时沪上几无不知“祝附子”者,他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说热病不死于发热,而死于心衰。章次公先生于此十分心折,说他治病“心狠手辣”。名医徐小圃的两个儿子俱死于热病,小儿子又病热,几至不救,祝以附子起之。今沪上徐氏儿科仍以用附子见长,即祝公昔年所教也。祝味菊誉附子为“百病之长”,其用附子有每剂3、4两的。华阳刘民叔悬壶于上海,高僧惠宗病胃癌,吐血不止,刘力阻西医输血,以大剂干姜附子佐甘草、灶心黄土、花蕊石、云南白药、阿胶,三帖而血全止。近贤重庆龚志贤、成都“戴云波”、卢崇汉、山西李可诸先生,治风寒湿痹,急危重症附子都用60g以上甚至几百克!
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其性刚雄,温五脏之阳. 心功能不全多见于肺原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疾病,大率以心阳虚衰为本,血瘀水停为标,证见心悸怔忡,汗出肢冷,喘促,神疲乏力,面色恍白,紫绀,胸闷腹胀,下肢水肿,严重者甚至出现胸、腹水,全身浮肿,小便不利,脉沉细或结代,舌淡苔白者,常用参附汤、真武汤、桂枝茯苓丸、防己黄芪汤四方合方,收效甚速。人参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王道也;黑附子回阳,霸功赫奕,合用于心衰,则相得益彰。心衰之重者,,则非伍用干姜不可,或干姜、生姜同用,附子无姜不热,附子配干姜、甘草则仲景之四逆汤也,用于心衰之吐利不止,有回阳返本,起死回生之功;阳衰而阴竭者,合生脉饮阴阳两补。章次公先生治疗心衰尝用《冯氏锦囊》的全真一气汤,即参、附合麦冬、五味子、熟地、白术、怀牛膝。附子温肾阳,李时珍说附子是“补下焦命门阳虚之药”;《本草正义》说附子“达下元而温痼冷”,举凡肾阳不足,证见畏寒肢冷、尿频、口渴、不食,下利滑脱不禁,腰痛,阳痿、痛经诸证,皆可用附子。命火式微,火不暖土,常用右归丸;脾肾两虚可用附子配炒山药、人参、白术;虚寒痛经,常用小温经汤(附子、当归);消渴晚期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时,渴极而凉润生津不效者,可用附子、肉桂。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以釜盖之干润作喻:“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盖若以板盖之,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也,若无火力,水气则不上,此板终不可润也”。至于肾阳衰惫,不能化气行水之水肿,则非真武汤不可为功.《珍珠囊》说附子“温暖脾胃”,脾阳伤而下利不止,腹中冷痛,手足不温,脉沉迟者,理中汤加附子,即附子理中汤。《伤寒蕴要》说附子有“通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信然。附子亦温肺阳、肝阳。肺阳虚则咳喘、咯痰清稀,背冷、形寒;肝阳虚则疲惫乏力,巅顶疼痛,胁肋少腹隐痛阴冷。前者可用附子合干姜、炙草,后者可用附子合肉桂、黄芪。
附子治痹,古方多用之,仲景桂枝附子汤治风湿相抟,一身尽痛,不能自转侧;桂枝芍药知母汤治历节疼痛,脚肿如脱,皆其范例。《汤液本草》说“附子无所不至,味辛大热,为阳中之阳,故行而不止”。痹证的病机是“闭”,附子走而不守,温经散寒,除湿通闭,实为痹证不可或缺之药,,痛甚附子合川乌、草乌、细辛,可增强散寒止痛之功,附子合桂枝则温经通脉的作用益佳。不仅风寒湿痹可用附子,即使风热湿痹舌红脉数者,也可在祛风、清热、燥湿利湿的基础上酌用小剂量附子以通闭解结。我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等,就恒以大剂量附子、川乌同用每获奇效。
综合古今用附子的经验和我的粗浅体会,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对于服用姜附后所出现的正常反应是多数病人首先出现胃肠道反应,且胃肠道反应一般说来先是腹中肠鸣或矢气频频,继则便溏,次数因人而异,或是一次或是多至十余次,也有的病人服药后出现欲吐不能吐,欲泻有明显便意便又排不出便来,此乃药力与寒邪在相争处于胶着状态,此时当即再服一煎姜附药方对利药力。药物的正性反应作用过会患者会觉得很舒服,但同时又疲倦想睡眠,此时当立即卧床休息以利阳气的恢复,切不可从事体力或烦心劳神之事,否则前功尽弃。还有的病人出现胃口大开此时不可贪食以少量多餐为宜,流质饮食为佳。
服用姜附较大剂在辨证无误的前提下药效不显有许多原因。对于医者来说需要注意的是脾土的功能末得恢复。仲景师四逆汤中将炙甘草列于方首,药量且为最大也可窥见其奥。部分初诊时大便溏薄次多的患者在服用姜附类方的过程中如果大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的话,加大炙甘草的用量,甚则炙甘草的用量可等同或大于附子与干姜的用量。其次是加用炒白术与赤石脂。
感谢李可老先生为我指明了中医之路,坚定了信心,树立了决心。临证问难,处方用药多受益于孔乐凯先生,感谢孔乐凯先生,是他让我在学习中医的行程中一帆风顺!使我看到了中医的方向,树立了前进的理想与目标.更要感谢胥荣东先生将我引进中医之门,多年来在拳学、医学及人生的道路上时时训导,使我少走了许多弯路,使我的每一项兴趣和爱好都能在胥先生这里得到升华。除此之外,还缘于我兴趣广泛,素有好奇心,啥事情喜欢探个究竟;喜欢读书,而且是无书不读,但博读而无专攻,通医武而不精深,做大学问者,既要博雅又要精专方为大学问!
四逆汤与扶阳
转载自 最爱章鱼哥
记得初到大学,上中基课时,教授给我们讲得比较多的就是四逆汤,无论潘教授还是吴教授,都讲过这个方子;当时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潘教授当时所讲的是癌症患者化疗期间白细胞数目下降,西药无效,后来处方补中益气,四逆汤而得效。        时至今日已是一年有余,现在仍记忆犹新,更想起一年多来所感所悟,似有所得:记得我看过的第一个癌症病案,肺癌晚期,寒热错杂的程度令人咂舌,其人一派阴寒之象,为少阴证无疑,竟咳吐腥臭脓血,似这般境地,攻补难施,已是死症。忽记起诸多医家之言;火神派在改善晚期癌症病人生活质量上有可取之处,更有感于“阳明无死证”之论,可见火神派确实大有一展拳脚之地;对于这种病人,火神派多主张大剂姜附;虽然似乎稍显孟浪,但是似这种必死之证,医者穷极心血以尽人事而已,我以为亦不应苛责。
后来又学习方证派之说,亦旁涉古中医派李可之论,对于四逆汤的使用,也了解得更为深入:似现在火神派大为兴盛,但凡见阴寒即主张大剂姜附;得效者固多,无效者亦有;但见无效即以为病重药轻,加大剂量,此法不可取;我见过一些无效病案,曾向教授讨教,四逆证明显,大剂四逆汤却无效;当时教授说:阴不足以潜阳;想起病家体型干瘦,才恍然大悟,亦明白了为何破格救心汤自有其独特魅力;后来读《仲景50味药证》,黄煌教授言及四逆汤使用,尤其提及到了患者多为体型较胖,皮肤肌肉松软,皮肤干燥脸色晦暗,畏寒怕冷·····心中顿时有了一点明悟,为什么适用四逆汤的慢性病患者群多见体型肥胖之人?为何肥胖之人见少阴证者能独任阳药之彪悍?不言而喻了。虽然仲景设四逆汤为救亡之用,但见是证即用是药,不必论及体型;但是于慢性病患者,当缓而图之之际,四逆汤合用否就应谨慎判断了。
读《皇汉医学》,《药征》,皆言及附子的使用,吉益东洞言附子“主逐水也”,故四逆汤中病者,或见泄泻或见呕吐或见汗出,教授言及四逆汤使用也曾多次提起这一点,每思及此不禁会心一笑。亦可触类旁通,若其人体型干瘦,纵附子主逐水亦无水可逐也,诸多无效病例皆由此故;此亦为何李可老先生另设破格救心汤,别出机枢,殊为可敬。
读诸家之言,每有所得,因试作杂感一篇,庚寅年十月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