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葫芦的摆放:【转载】高效课堂能拯救谁 李炳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4:45:04
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力、好奇心都被调动起来。这样的课堂必然是生动的、高效的。(李仁)

  深度对话

  中国名校共同体秘书长 李炳亭

  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教育局局长任永生

  河北省围场县天卉中学校长胡志民

  沈阳市立人学校董事长李志信

  本报记者 练玉春

  课堂,是教育最主要的场所,也是教学从内容到方法的施展空间,更是学生习得知识文化和学习技能的最重要途径。几位教育人关于“高效课堂”的对话,为我们打开了课改这个重要话题。

  课改首先是成就老师

  记者:长期以来,总听见有这样的说法——学校课堂有些沉闷单调,不那么吸引人;教师疲惫、学生厌学让课堂的魅力大打折扣。

  李炳亭:是的。这也是为什么老师产生职业倦怠、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通过课改,我们希望达到这样的目的:课堂上教师专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展示,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进一步学习的能力。我们把这样的课堂称之为“高效课堂”。

  记者: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些弊端催生了“课堂教学改革”。推行多年来,一些学校的某些老师教学观念转变并不明显,可以说是在形式上观念转变了,但是骨子里还没有真正地转变,这个问题怎样解决?

  李炳亭:教师观念的转变,不是今天说课改,明天就能转变过来的。就我这些年教学改革推广的经验来看,一般要采用六个步骤:第一步——解剖。从课堂入手,让观念转变慢的老师,拿出人生最得意的一节课,请所有的老师和他一起解剖这堂课:有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哪里?第二步——开方。让他就他的课堂开方,你不是认为你的课堂有问题吗?问题是什么?你怎么处置?第三步——注入新的模式。他开不出方来了,给他新的模式。第四步——达标。第五步——树标。第六步——反思。做个阶段总结。一般做到这六步就差不多了。

  此外,课改的问题不单纯是改课,其实是思想和观念的改变。除了上面六步外,还有就是引领教师阅读和进行小课题研究。比如说一些老师不愿意改,他会找一些借口,说一些困难。谁提出困难,谁就承担这个问题的研究。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千万不要以为课改的问题是老师的问题,其实课改的问题是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的问题,不要把老师作为课改的对立面。要让老师们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首先是成就老师,并且通过这样一个改革,完成一场教师的自救。不要总是把责任推给老师,把老师当成课改的对立面。课堂教学改革最终的走向就是通过成就学生来发展自己,这就是我们改革的初衷。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记者:现在大量的公立学校,没有住校时间,我们推进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会遇到哪些阻力?该怎样克服?

  任永生:其实课改跟学校的公立、私立性质关联不大。一般的私立学校有大量的时间进行预习,而公办学校早上七点半上学,晚上四点半就放学了,时间似乎不够用。但其实,这不是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学生能不能预习的问题。

  每天都是24小时,只不过是他在哪儿待着的问题,他在学校待着能预习,在家就不能预习,这里面就涉及到他有没有时间,有没有方法,有没有动力。动力从哪里来?因为有展示他才会预习,那展示为什么要分小展示和大展示呢?小展示就是在组内展示,大展示在全班展示,也就是说,明天我想表现,我今天一定要学习、要预习,拿着老师给的导学案去学。

  我们家长说,这个导学案,用处非常大,原来家长想辅导孩子学习但不知道怎么辅导,现在拿回导学案了,孩子说明天要展示,家长可以帮孩子查资料,引导孩子们学习。这样第二天孩子展示的还有全家的学习成果。所以说,预习展示反馈是非常符合人性的教育方法,也非常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还非常符合知识发展逻辑规律,这种方法是科学的。

  胡志民:我们是一个全寄宿制的学校,白天有七节正课,一节活动课,晚上还有两个自习,可就是这么多时间,要完成规定教学任务,我们也完不成。

  当时我们也想了各种办法,晚上再加一节自习,早上再加一节自习,老师下班了,我们晚走些,再加一趟通勤车。

  这些方法我们发现了都于事无补,后来逼着我们走上了一个对教材进行整合,也就是现在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

  因为我们发现: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永远完不成也完成不好教学任务。于是,我们就想:能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下浓缩,给它进行一下整合?

  在这种思想下,我们进一步探索,就是把三年的课作为一个整体,然后把它按照系统进行整合,就像李董事长说的那样,你像语文课我们按照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分,看三年一共多少篇文章,我们进行整合,一类文章我们就讲几篇,我们对这几篇文章深究细研,让同学们充分去探讨、充分去体验、充分去运用,然后把几篇课文研究透了,孩子们形成一定能力了,把其他文章作为阅读课,这样我们原来用100课时,现在可能就用40课时,能余出大量的时间来。这样一整合、一压缩、一打包,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加工,这样我们留在学案上的东西都是比较精的,营养比较丰富的,这样时间就被我们大量的节约出来了,现在我们基本上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三年的内容。

  让老师进步更快

  记者:与传统课堂相比,在高效课堂上,老师需要更好地驾驭课堂,所以老师要时时地去学习,时时地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老师负担是否会更重?

  李志信:高效课堂在一开始的时候,是老师下海,学生上岸,老师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表面上看,老师累了,他要去看书、做题、学习、研究、每节课都要重新编制导学案,但是也可以说,老师有事干了,一个人最怕的是没事干,有很多人跟我说,担心我太累了,其实我并不觉得累,这是我愿意干的事,老师也是这样。

  我过去也教过书,以前是按老师的想法去教学生,不是按学生的意图去教。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没事干,现在不是这样了,老师在表面上看,时间、业务量大了,但是老师个人的素质提高了,每年、每天都在进步,作为一个人谁不想进步?

  我们有教过三十年、四十年的老师,回过头来,他现在的素质和他刚参加工作时候的素质究竟有多大提高,有多大进步?但是现在高效课堂的老师进步很快,每个人都在进步,每个人都在学习,每个人都在研究。这解决了一个老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同时解决了老师乐教、学生乐学的问题,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功效。高效课堂的目的就是:教好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老师,办好每一个学校。

  快评

  课堂本该生机勃勃

  方言

  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教室中沉默不语;老师讲得身心投入,学生听得心不在焉;老师提出个问题,学生们无人应答,教室里冷寂得让人尴尬。

  这是我们很多人都曾经经历过的学校课堂。在现在的学校中,这样的情景也并不少见。

  这是为什么?是老师讲得不好?还是学生根本不感兴趣?

  我们曾经把这类的课堂称之为“满堂灌”或者“填鸭”。老师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学生只是学习者、吸收者。除了一部分学生具有主动性的学习习惯之外,大多数学生在这类教学方式中,是处于被动者、被教育者的位置。

  而新课标和“课改”所要改变的就是这种忽视学生主动能力培养的方法。

  学习是基于好奇心的知识吸纳和内化积累的过程。因为好奇,我们学习,因为学习的不断进行,我们逐步成长,宛如动植物吸收阳光水分和营养,学习让我们生机盎然。那么,理想的课堂,就是好奇心和知识能力相遇的场所,学生应该在这个场所中积极生长,充满勃勃生机。

  不可否认,我们的课堂有沉闷无聊的时候,这尤其反映出我们教育评价和教育发展中的硬伤,这已经伤害到教育的根本点——学生的好奇心,老师的成就感。如果日复一日地让考试、知识点、反复讲解、重复作业成为课堂的主角,那么我们的课堂还会让教师“独唱”、学生“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