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球圣txt:《圣朝名画评》成书年代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1:12:02

《圣朝名画评》成书年代考

[日期:2009-06-15] 来源:  作者:李 良 [字体:大 中 小] 《圣朝名画评》(三卷)、《五代名画补遗》(一卷)[1],宋刘道醇撰(后简称《名画评》和《补遗》)。刘道醇生卒及仕履不详,《名画评》与《补遗》皆题曰“大梁(在今河南省开封)刘道醇”。惟《浙江采集遗书总录》[2]称其为宋彭城人,案古代的“彭城”多指今江苏徐州,河南在历史上没有“彭城”这个地名。只有中牟古称“彭”[3],中牟在五代、宋、金时属开封府[4]。若《浙江采集遗书总录》所言彭城之“城”字为衍字,刘道醇就有可能是今河南开封中牟人。但这些还待材料证明。



    《名画评》与《补遗》现存版本主要有以下几种。现就两书分述如下:

    《五代名画补遗》版本

    宋临安陈道人书籍铺刊本:一卷,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版心下记刻工名。避讳至“构”字止。叶面略有残损[5]。是本与《画继》合刊,《画继》邓椿序后有“临安府陈道人书籍铺刊行”牌记,避讳至“惇”字止,当刊于光宗(1190-1194)朝或稍后。[6]现藏于辽宁省图书馆。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据以影印,入古逸丛书三编之十五。钤印有“谦牧/堂藏/书记”(白文方印)、“五福/五代/堂宝”(朱文方印)、“八征/耄念/之宝”(朱文方印),“太上/皇帝/之宝”(朱文方印)、“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印)、“辽宁省图/书馆善本”(朱文长方印)、“东北图/书馆所/藏善本”(朱文方印)、“谦牧/堂书/画记”(朱文方印)、“天禄/琳琅”(朱文方印)。陈道人书籍铺本明清藏书家很少著录,现据是书所盖的藏书印来看,这本书曾藏于揆叙的谦牧堂。

    明翻宋本:一卷,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版心下记刻工姓名与宋临安陈道人书籍铺本同,避讳至“构”字止。其所据底本当为陈道人书籍铺本,原本现藏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1974年编入《艺术赏鉴选珍五辑》。与《圣朝名画评》合印一册,由国立中央图书馆出版发行。是书卷首钤有“国立中央图/书馆收藏”(朱文长方印);卷末钤有“琴川/毛氏/珍藏”(朱文方印)。当是毛氏汲古阁旧物。

    明毛氏汲古阁精钞本:一卷,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版心题“补遗”二字,版心下方有“汲古阁”三字。扉页为清人傅节子题“汲古阁精钞五代名画补遗”小篆十字。是本钤印甚多,主要有:“大兴/傅氏”(朱文方印);“节子辛/酉以后/所得书”(朱文长方印);“开卷/一乐”(朱文方印);“宋本”(椭圆朱印);“甲”(朱文方印);“信天/庐”(白文方印);“蛾术斋”(朱文长方印);“汲古阁”(朱文长方印);“懋/凖”(白文方印);“均/度”(朱文方印);“翰林/院印”(满汉朱文大方印);“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书之印”(朱文方印);“檇李/曹溶”(朱文方印);“子/晋”(朱文方印);“汲古/主人”(朱文方印)等。是本行格,字体一如宋陈道人书籍铺本,惟其避讳情况不明,尚需检阅原本。

    王氏画苑本:(《王氏画苑十卷画苑补益四卷》,明王世贞辑,詹景凤补辑,明万历十八年王元贞刻本,现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一卷,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版心上方题“王氏画苑”。目录前有“皇明/朱衣/姚汝循/同校”数字。是本凡遇宋代诸帝庙号皆抬头或空格,一如宋陈道人书籍铺本,惟不避宋讳。是本又承袭了宋本和明翻宋本的误字,如:“人物门跋异”条:“跋异。汧阳人。眉目踈秀。举止详雅而性沉厚。然善画佛道鬼神及大像。异恃能颇自负。抑尝于广爱寺为张图排斥。洛阳谣言曰。赫赫洛下。惟说异画。张氏出头。跋异无价。亦有惭色……”案:“亦有惭色”当作“异有惭色”。宋临安陈道人书籍铺本及明翻宋本具作此,而王氏画苑本所误与二本相同。

    《圣朝名画评》的版本

    明翻宋本:三卷,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版心题“画评”二字。避宋讳至“扩”字止。卷首有序一篇。是本钤印七种,即:“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记”(朱长方印);“钱印/谦益”(白文方印);“牧翁蒙叟”(朱文方印);“振(?)□□氏/收藏/□□印”(朱文方印);“横泖/病鸿”(朱文方印);“青浦何/长治鸿/舫鉴藏”(朱文方印)。卷末有清代何长治鸿舫跋尾,云:“此为绛云楼手本。向藏吾郡古倪园沈氏。乱定。/于荒摊得之。喜旧本之不多觏也。/同治乙丑(1865)十二月朔横泖病鸿呵冻书。”按:是本每卷卷首均钤有“钱印谦益”及“牧翁蒙叟”二印,当是牧翁旧藏。又钱氏《绛云楼书目卷二•子部•杂艺类》[7]录有是书,作三卷。惟题名作“刘道醇圣朝名画录”,与此本稍异。是本现藏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1974年编入《艺术赏鉴选珍五辑》,与《五代名画补遗》合印一册,由国立中央图书馆出版发行,卷首题曰:“景印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明郧阳原刊画苑本”恐误。
王氏画苑本(《王氏画苑十卷画苑补益四卷》:明王世贞辑詹景凤补辑,明万历十八年王元贞刻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三卷,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左右双边,单鱼尾,版心上方题“王氏画苑”四字,卷首有序一篇。目录前有“皇明/朱衣/姚汝循/同校”数字。是本凡遇称述宋代诸帝及其庙号者,均另为抬头或空格,然不避宋讳。明翻宋本又有三处称及“神宗”,均系“太宗”之误[8],而画苑本仍之,故其所据底本应与宋本或明翻宋本有所渊源。[9]

    《补遗》一书因宋本的存在,其在版本渊源较为清晰。惟《名画评》最早之本为明翻本,其所据底本是否为“陈道人书籍铺”本,尚待考证。但台湾国立图书馆所出版的《艺术鉴赏选珍》中的《名画评》与同辑的《补遗》,其字体,行格如出一手,惟版心不记刻工姓名。《补遗》避讳止于“构”,而《名画评》避讳止于“扩”,实《补遗》一书于“扩”字无当避之字,故疑其底本均为刊刻于光宗(1190-1194)年间之陈道人书籍铺本。

    成书年代

    谢巍先生在《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一书中对《名画评》《补遗》成书年代与刘道醇生卒年均有考证,谓刘道醇约天圣六年至十年(1028-1032)间生,绍圣(1094-1098)年间卒,年约六十。书则成于元佑年间(1086-1094)。云:
(刘道醇)其生卒无明文记载,现据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叙诸家文字》篇所载画学著作三十种,末一种为《本朝画评》为刘道醇之书。因此刘氏之书流传则早于郭氏之书,刘氏年岁必早于郭氏。再研究是书所评画家,妙品一类有句龙爽,云:“神宗时为画院袛候。”又如牛戬,神宗煕宁(1068-107)至元丰(1078-1085)间尚在世。所收画家并不能依序文作于嘉佑年间而截止。因此,是书当成于元佑年间(1086-1094),故推其约卒于绍圣之世。以其年长于郭若虚[10],而推其约生于天圣后五年之间。如此与书所记无扞格,庶稍近事实。有说刘道醇为宋初人,若是,至神宗元豊末年(1085),其年则一百二十多岁,岂能信乎。[11]

    案:同书《画评》条又谓刘道醇二书成于嘉佑二年(1057)[12],前后所说不同。而谓牛戬神宗朝尚在世一说亦无根据。至于句龙爽“神宗朝为画院袛候”,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云其国初为画院待诏。刘氏《名画评》一书凡三言“神宗”均系“太宗”之误[13]。故其所据“牛戬”“句龙爽”不足断定《名画评》《补遗》成书年代及刘氏卒年。《名画评》“毋咸之”条有“今江宁尹冯待制”句。考以待制知江宁冯姓者唯有冯京一人。《宋史》卷三一七《冯京传》云:“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人(今湖北武汉市),少隽迈不群,举进士,自乡举、礼部以至廷试,皆第一。”[14]又:“试知制诰。避妇父畗弼当国嫌,拜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纠察在京刑狱,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15]。至于冯京知江宁的时间《宋史》无明文的记载。《资治通鉴长编》一百八十七卷“仁宗嘉佑三年(1058)三月乙卯”条:“知太常丞,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判都磨勘司冯京为右正言,龙图阁待制。”[16]又“(仁宗嘉佑)四年(1059)(三月)壬子”条:“徙扬州冯京知卢州。”[17]《长编》谓冯京由扬州徙知卢州,“卢州”恐是误笔[18]。据《长编》所记,冯京得“待制”一职为仁宗嘉佑三年即公元1058年,知江宁为仁宗嘉佑四年即1059年。但冯京以翰林学士被召回的时间,《宋史》和《长编》不载。按照北宋的惯例(元丰改制以前),冯京为科举正途出身,出知宁州,一般情况下经过两任四考(即六年)就可改官[19]。且冯京是甲科一名,妇父又为当朝宰相,也就不乏“举主”,不会在江宁滞居太久。估计冯京在嘉佑八年(1063)之前,便以回京。又《名画评》“陈用志”条,有“文潞公”句,“文潞公”即文彦博。《长编》卷一百九十(仁宗嘉佑四年[1059]冬十月):“戊寅,文武百官并以袷享赦书加恩。枢密使、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宋庠封莒国公;判河南府、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文彦博封潞国公。”[20]且冯京后以翰林学士召还,知开封。至神宗煕宁三年已位至枢密使,刘氏称引冯京官衔当称较为显赫的“翰林学士”或“枢密使”为是,何以称“今江宁尹冯待制”?又《名画评》“陈用志”条云:“景佑(1034-1037)初,今上营慈孝寺。”称仁宗为“今上”,据此,刘氏《名画评》与《补遗》两书当成于仁宗嘉佑四年至嘉佑八年之间,若是成于元佑年间,刘氏断无称仁宗为“今上”之理[21]。

    《补遗》的成书年代,盖与《名画评》同时。《补遗》一书前有陈洵直序,谓此书所作为续胡峤《广梁朝画目》,因作《圣朝名画评》叙而编之。刘氏《名画评》卷一“王士元”条,亦称及此书,云:“王士元。汝南揶丘人。父仁寿亦能丹青。事见《五朝名画录》。至士元尤精其艺。”[22]惟“补遗”“画录”少异。《补遗》书止一卷,所记二十四人,体例一本《名画评》,易于成书,故其成书不当滞后于《名画评》太久。

注释:
[1]下简称《名画评》和《补遗》。
[2]转引自丁福保、周云青编,《四部总录艺术编》,730b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3]《诗•郑风•清人》:“清人在彭,驷介旁旁”。毛传:“清,邑也;彭,卫之河上,郑之郊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杜注:“郑在荥阳宛陵县西南。”
[4]《河南通志》卷二“中牟县”条:“中牟县:周,春秋郑邑;汉,始置中牟县,属河南郡;东汉、三国、魏俱因之;晋,属荥阳郡;南北朝、刘宋因之,东魏置广武郡治此;隋,开皇初郡废,改中牟曰内牟,改内牟为圃田,属荥阳郡;唐武德三年复改为中牟,并置牟州。四年,州废,以县属郑州荥阳郡;五代,梁属开封府,唐、晋复属郑州。宋、金俱属开封府。”(贾汉复等编撰。清顺治十七年刊本)
[5]残损情况大致如下:
6A:“松”、“浓”残。
6B:“东”、“云”、“瓌”、“索”、“固”、“庐”、“族”、“帐”、“幙”、“平”残;“王”、“州”、“部”损。 
7B:“过”、“恐”、“生”、“权”残;“只”、“郭”损。
8A:“尝”、“轴”残;“思”、“涤”损。
8B:“观”、“贤”残;“盘”、“画”、“车”损。
9A:“快”、“活”残;“钩”损。
9B:“山”、“为”、“蠉”、“蠕”、“无”、“宇”残;“动”、“伦”、“几”损。
10A:“山”、“亭”、“刑”、“部”、“题”、“应”、“坏”残;“侍”、“郎”、“晁”损。
10B:“钦”、“九”、“唍”、“言”、“陕”、“郊”、“致”、“彩”、“长”残;“者”损。
11A:“和”、“神”、“龙”、“二”、“宣”、“师”、“也”、“弥”、“勒”、“高”“安”、“置”、“失”、“门”、“乃”、“业”、“寺”残;“昭”、“孝”、“皇”“帝”、“惠”、“云”、“唐”、“之”、“汴”、“舟”、“即”、“今”、“瑞”“像”、“样”、“铸”、“人”、“为”损。
11B:“诚”、“下”、“生”、“善”、“绀”、“羽”、“相”、“奉”、“万”残;“得”、“当”、“平”、“琉”、“璃”、“色”、“于”、“身”、“圆”、“光”“中”、“庄”、“严”、“则”、“温”、“之”、“功”、“不”、“可”、“谓”“不”、“翼”、“是”、“即”、“是”、“矣”、“故”、“得”、“谓”、“是”、“也”、“今”、“大”、“国”、“碑”、“其”、“曰”损。
12A:“瘁”、“长”、“柔”、“尤”、“好”、“佛”、“陁”、“教”、“细”残;“并”、“三”、“门”、“下”、“是”、“一”、“绝”、“也”、“人”、“伎”“巧”、“夫”、“人”、“严”、“氏”、“门”、“蕴”、“能”、“妹”、“也”“形”、“质”、“和”、“大”损。
12B:“其”残。
[6]其版本流传及着录情况,请参见中华书局出版说明。
[7]《丛书集成初编》,53页。商务印书馆1930。
[8]请参见本文注[13]。
[9]《补遗》《名画评》尚有题名,卷数等问题,清永瑢等编《四库全书总目》,余绍宋编纂《书画书录解题》均有考证,可资参见,此不赘述。
[10]郭若虚生卒年月,谢巍先生云约庆暦年间(1045-1048)生,元符年间(1098-1100)卒。(《中国画学著作考录》,142页)。
[11]《中国画学著作考录》,132页。
[12]《中国画学著作考录》,120-121页。
[13]一:《名画评》“高益”条:“高益。本契丹族琢州人。太宗时遁来中国。初于都市货药,有来赎者。辄画鬼神。犬马藉药与之。得者惊异。有孙四皓者。广延艺术之士。益往客之。为礼甚厚。益亦画鬼神搜山图一本以酬其意。岁初复画钟馗一轴为献。孙遽张于宾馆。或曰鬼神用力。此伤和气。益闻之。乃睨目奋笔。画一异状者举石狻猊以击厉鬼。张于旧所。观者惊其劲捷。握手滴汗。甞于四皓搂上画卷云芭蕉京师之人。摩肩争玩。至今天下楼阁亭庑。为之者。自益始也(今四皓楼芭蕉见存)。孙乃神宗近戚。进益所画搜山图。上叹赏移刻。遂待诏图画院。勑画相国寺廊壁。会上临幸。见益写阿育王战像诏问。卿晓兵否。对曰。臣非知兵者。命意至此。上善之。后画崇夏寺大殿东西两壁善神。虽长于大像,但称其笔。凡画坐神则用意最善。”案孙四皓为太宗近戚(见《图画见闻志》“人物”条)。且高益太宗时遁来中国,至神宗朝已百余年。恐与理不合。又《名画评》言及孙四皓有三处,除高益条外,另见于“王士元”与“李成”条,二人皆宋初人。李成条云:“开寳中,孙四皓者延四方之士,知成妙手,不可遽得。”可见,孙四皓“广延艺术之士”的时期势在宋太祖和宋太宗时期。

二:“王齐翰”条“王齐翰。建康人。世为右姓。齐翰自为童时。已能画地成人。有挺立之势。日见加益。仕伪南唐为待诏。洎王师指伐。所得府藏悉充军中之赏。有步卒李贵者。竟入佛庙。得齐翰所画十六罗汉。俄鬻于市。有富商刘元嗣。以白金四百两请售。元嗣入都。复质于相国寺普满塔主清教处。及元嗣往赎。遂为所匿。讼于京府。时神宗方为尹,按证其事。清教词屈。乃出元画。大为神宗嘉叹。各赐白金千两释之。后十六日继位。名曰应运国宝罗汉藏于秘府。”(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1974年影明翻宋本)案:检《宋史》甞为开封尹者为太宗。

三:第三次言及神宗者即“句龙爽”条。
[14]《宋史》,1033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
[15]引文同上。
[16]《资治通鉴长编》,4506页。北京:中华书局1994。(后简称《长编》)
[17]引文同上,4509页。
[18]《宋史》谓冯京知扬州,改江宁府。似冯京尚未到任,便改任江宁府。道醇《名画评》谓“今江宁尹冯待制”,故《宋史》不误,《长编》误。又:宋代无“卢州”,所谓“卢州”当作“泸州”,在今四川省。《宋史》卷一百七十

四,《志》第一百二十七。注二六:“泸夔‘泸’原作‘卢’,按宋无‘卢州’而四川有泸州;《系年要录》卷一九四本条作‘泸州’,据改。”4230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
[19]宋代的一任,普通是不算闰月的三年,满一年,要进行一次考察,称为“考”(具体请参见中华书局1993年9月版的《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五卷,梅原欎先生著《宋初的寄禄官及其周围》及中华书局1999年版,巩延明先生编纂的《宋代官制辞典•宋代官制总论》部分。)
[20]《资治通鉴长编》,4569页。北京:中华书局1994。
[21]《画评》“叶进成”条:称“侍读”为“直讲”。《宋史•职官•八》:“太子中舍,太子舍人,亲王府翊善,赞读,直讲……”原注云:“直讲。旧侍读,侍讲,政和改。”“直讲”二字是否为后人传抄之误?检《宋史》杨氏任直讲者眞宗天禧间有杨亿。仁宗景佑年间有杨安国。其后为直讲者皆他姓。待考。
[22]检《五代名画补遗》,王仁寿在人物门妙品条。

                                                        (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