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txt全集下载: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4:48:06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摘要: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与当前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一、启发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论断,教育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二、因材施教,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展专长,培养自学能力。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多媒体网络系统走进课堂,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育目的。三、参与乐学,激发学习兴趣,做学习的主人。其方法主要有:一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教育;二是正面表扬激励。孔子在其教育活动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让学生自己会学习。总之,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研究、学习、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 教育思想     课堂教学     体现

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新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作为学校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决定了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模式,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他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相通之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中无不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启发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须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的著名论断。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按照朱熹的解释,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的。不难看出,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
孔子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今教育是很有启示的。有一段时间,我们的教师认为课堂上不讲似乎对不起学生,不讲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不讲就是没有水平。于是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主导”变成了“主宰”,教师完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实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而不越俎代庖,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启发讨论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的提问、设疑,向学生输入大量的知识信号以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帮助和促进他们主动地捕捉和获取新的信息,开启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索取。因此积极有效的启发是开启心智的钥匙。
讨论的过程则是学生探索知识、发现规律、进行推理、验证,继而系统把握原理的过程,这是个动态的思辨过程,贯穿着师生双向的信息交流。这时的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辅导员,在集思广益的讨论中,完成了对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探讨。在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下学生灵活深入地获得了知识信息,思维的触须深入新知识的多侧面、多层次,经过切身的研讨,主动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分析能力。
二、因材施教,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展专长,培养自学能力。
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注》中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八个字所归纳的,但孔子确实有着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所谓“正课”分数,高分则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各类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