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银瓶武侠小说网:2010年全市农民收支情况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8:07:57
农民收入增长加速 消费结构变化显著
——2010年全市农民收支情况的分析与思考
2010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大局,积极采取措施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狠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农民收入呈现出加快增长的态势,生活消费支出结构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农民收入迈上新台阶彰显其领先优势不断加大
2010年,全市农民在良好的农村政策背景支持和农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收入水平更是一举连跨两个千元台阶,达到9332元,比上年增加1385元,增长17.4%,增速比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并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3.8个百分点。
(一)农民收入跨上新台阶
1、我市农民收入在省内领跑优势加大
2010年,全市农民纯收入人均增加1385元,是历史上增加绝对额最多的一年,在省内的领先优势也愈发明显,与第二名芜湖市的领先优势由上年的1209元,扩大到1498元,领先优势达19%。同时,领先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优势也在扩大,分别比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4047元和3413元。
2、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值
2010年,全市三区一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并迈上了9000元台阶。其中:金家庄区和花山区一举突破万元大关,分别达到10500元和10034元。至此,全市三区一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提前一年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值,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度达到100%(详见下表)。
2010年县区农民纯收入增长情况表
计量单位:元
指标
2010年
比上年增长(%)
金家庄区
10500
13.2
花山区
10034
13.5
雨山区
9705
16.5
当涂县
9213
18.0
(二)工资性收入保持快速增长
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516元,同比增加865元,增长18.6%,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62.5%,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市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务工环境,维护农民工权益等措施,推动了劳务经济的蓬勃发展,劳动力转移已成为致富农民的一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资料显示,2010年,我市乡村从业人员37.7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14.4万人,比上年减少0.9万人,下降了7.0%,在乡村从业人员中的比重也由上年的40.1%下降到38.2%;农村二、三产从业人员为23.3万人,比上年增加0.41万人,增长1.8%,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上年的59.9%提高到61.8%。二是狠抓项目建设,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一起抓,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伴随招商引资工作成果而来的市外资本、市内民间资本的大量注入和产业转移加速,本地就业吸纳能力逐步增强,农民从本地获得的务工收入随之大幅提高。2010年,全市农民在本地企业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2488元,同比增加303元,增长13.9%;三是得益于中央及各地加大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投资力度,推动了外出务工形势的逐步好转。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外出从业收入2290元,同比增加483元,增长26.7%。四是农民工资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随着农村劳动力“阳光工作”的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得到了稳步提高,获得相应的工资水平也有一定增长,同时有关部门加大了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力度,农民工资能够按时足额发放,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三)家庭经营性纯收入较快增长
2010年,全市农民家庭生产经营性纯收入人均3094元,比上年增加305元,增长10.9%,增幅比上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其中,受农业经济稳定增长、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扬等诸多有利因素的影响,农民从第一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为2452元,同比增加301元,增长14.0%;经营第二产业纯收入为230元,增长5.5%;经营第三产业纯收入为412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四)非生产经营性纯收入大幅度增加
受益于全市大建设、大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土地征用补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同时养老金、退休金的提高和亲友赡养费的增加,也为农民转移性收入的稳步提高提供了保障。  2010年,农民获得的财产性和转移性等非生产经营性纯收入722元,同比增加215元,增长42.4%。同时,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也达到了7.7%,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五)高收入人群不断增多
2010年,在全市被调查的360个农户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有243户,占比重达到67.5%,比上年提高了13.9个百分点。其中,人均纯收入在15000元以上的有32户,占比重达到8.9%,比上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
二、农民支出结构变化彰显其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也得到了稳步提升。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339元,比上年增加377元,增长6.3%。全市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呈现以下特点:
(一)恩格尔系数稳步下降,生活消费质量明显提高
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食品支出为2483元,比上年增加140元,增长6.0%,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由2009年的39.3%降到39.2%。在食品支出中,农民饮食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主食消费减少近两成,肉、蛋、奶等营养价值高的副食品消费量明显增加。
(二)衣着支出快速增长,成衣化、高档化趋势明显
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衣着支出为446元,比2009年增长27.9%。在衣着支出中,成衣化、高档化成为主要趋势。同时,购买呢绒、稠缎等高档服装的数量增多,档次明显提高。
(三)居住支出平稳增加,住房面积持续扩大
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居住支出达1051元,比2009年增长0.6%,年末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了2.3平方米。户均拥有住房的价值由5.9万元提高到6.5万元。
(四)交通、通讯支出仍是支出热点
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交通、通讯支出634元,比上年增加113元,增长21.6%。全市每百户农民拥有摩托车58辆,电动自行车87辆,移动电话、固定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02%和94%。
(五)文教娱乐支出成为新的支出增长点
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文教娱乐支出776元,同比增加313元,增长67.7%,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由上年的7.8%提高到12.2%,一跃成为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中仅次于食品、居住的第三大消费支出。
三、对2011年农民增收形势的分析与思考
展望2011年,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仍然很多:一是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已经连续8年下发一号文件,支持农业建设、改善农村民生、增加农民收入,有利的政策确保了农民稳定增收;二是就目前情况来看,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后续影响已基本结束,全国经济在持续复苏的同时,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农民无论是外出还是在本地务工的机会都大大增加,外出务工收入也将有较大提高;三是全市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承接产业转移,惠及周边农户,本地务工收入、财产性收入将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四是农产品的价格上涨趋势明显。年初,中央又出台了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等惠农、稳农政策,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带动农民增收。
但是,对我市来说,农民增收还存在一定的难点:一是较高增速难以维持。从省内各市的情况来看,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排在第一位,增加的绝对额也排名第一,是增幅位于第一的阜阳市2.1倍,但增幅仅排在第十一位(详见附表)。随着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额水平的不断提高,较高的增速难以维持。二是各种不确定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影响加大。近年来,我市不断出现较大的自然灾害,因此绝收的耕地和重新返贫的农民时有出现,虽然农作物价格有所上升,但各种农作物减产过大会影响农民收入增加。三是生产费用进一步加大。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长期性特点,带来市场风险加大。一方面,各种生产资料和人工费用不断上涨,农民承受的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农民自身经营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使得农民不愿意过多的加大生产投入以规避风险,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增加。四是以征地补偿收入拉动的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持续性不强,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速。
为此,我们建议:一是加大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增强农业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加大农田水利设施的新建和改造修复、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田水利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二是研究并出台对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补贴、对农业生产进行保险等政策措施。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上涨,不仅抵消了国家对农民补贴给农民带来的收益,而且会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相关部门要密切关注农资市场情况,适时对农资市场进行干预。研究出台地方性的农资补贴政策和农业生产政策性保险,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各级政府部门要以城市大建设、大发展为契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合理规划布局,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整合小而分散的农村二、三产业,以集团和合作的优势来谋发展。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展合同农业、特色农业,使农民尽快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附:2010年全省各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对比简表
2010年全省各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对比简表
指标
2010年实绩
2009年实绩
2010年比2009年
增长
位次
绝对额
增幅%
增加绝对额
增幅
全省
5285.2
4504.0
781.2
17.3
芜湖市
7834.2
6737.9
1096.3
16.27
2
17
宿州市
4765.7
4076.4
689.3
16.91
16
16
铜陵市
7266.1
6194.5
1071.6
17.3
3
15
合肥市
7117.5
6065.2
1052.3
17.35
4
14
淮北市
5337.0
4547.1
789.8
17.37
12
13
安庆市
4985.3
4245.7
739.6
17.42
13
12
马鞍山市
9331.5
7947.0
1384.5
17.43
1
11
淮南市
5746.4
4893.0
853.4
17.44
10
10
六安市
4713.6
4010.2
703.4
17.54
15
9
巢湖市
6197.7
5271.0
926.7
17.58
7
8
池州市
5827.5
4955.3
872.2
17.6
9
7
滁州市
5915.4
5030.1
885.3
17.6
8
6
蚌埠市
5564.9
4726.8
838.1
17.73
11
5
黄山市
6715.7
5703.8
1011.9
17.74
6
4
亳州市
4688.5
3977.0
711.5
17.89
14
3
宣城市
6651.0
5631.6
1019.4
18.1
5
2
阜阳市
4187.0
3519.9
667.1
18.95
1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