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冲锋建筑升级攻略:浅谈左臂画家高凤翰的书画作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16:44:09

浅谈左臂画家高凤翰的书画作品

[日期:2009-08-04]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摘要:高凤翰是清代书画界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画家,他生于齐鲁却旅居扬州,是扬州画派中唯一的北方人,也因右臂残废而成为扬州画派唯一的一位左手画家。研究高凤翰的书画对评估他的艺术造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凤翰作品 左手书画 市场价值
  
  清代扬州画派中,有一位用左手作画的北方名家,他才华横溢却命运坎坷,中年入仕受累致残。这偶然的事故,也成就了他独特的左手绘艺术风格——妙趣古拙。他就是扬州八怪中唯一的北方人——高凤翰。清人称其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大家。
  高凤翰(1683—1749),字仲威,又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山人等,胶州(今山东省胶州市)人。高凤翰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亲是康熙年间举人,工诗,善画梅,其叔父高曰聪,进士,做过福建提学史,堂兄高凤举也是能诗擅画的高手。自身的天赋和家庭的熏陶使得高凤翰工书画擅作诗,喜篆刻,善收藏,精鉴赏。他曾收藏秦汉印章及明清名家制印至万余方,并制有谱录。他又收藏砚石至千百方,并制有铭词,手书后大半自行刻凿,著有《砚史》一书。后因仕途之事不畅所致终于于乾隆二年丁巳时(1737年)导致右臂残废。虽然遭受如此巨大的打击,但是高凤翰并未因此消遁,此后他自号“后尚左先”,刻制“丁巳残人”石章一枚,坚持用左臂继续艺术创作。经过艰苦力学,书、画风格为之一变,生拗苍劲,更富奇趣,为时人所称颂,亦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南阜山人全集》等著作流传于世。
  高凤翰的左手书法严谨流畅,其书法上溯魏晋风格,继承元明笔法,气韵流动,古趣横生,被人誉为明清两朝数百年间以左手擅长书法的,尚无人与之媲美并列。当时能得到其只字片幅不是易事。早期他的笔法由工细转趋粗笔写意。后学石涛,遂用破笔泼墨作画,风格大变。
  高凤翰隶书雄浑朴茂而幽雅。他的行草完全自性情中来,圆劲飞动,是书作中的写意画。他于1738年作《左手书画册》中有一幅字,中央写“墨庄”两个大字,而在上边和左右两侧用较小行草书写。这样,大字似画,小字似是题画辞。整幅字纵攒散乱,乱头粗服,雄深秀发,笔与造化相淋漓矣。
  高凤翰作画纵逸不拘成法,反对崇古、模古,他说:“每关世人含腐毫,死兔灵中乞生活。”他主张师法自然,纯以气势取胜,他说:“墨奇落想想亦奇,神工鬼爷天为师。”(《题且园翁指头画龙》)又说:“眼底名家学不来,晖山石鼓久尘埋。”(《题自书草隶册》)“千秋道气关生意,都在青黄紫绿间。”(《题藩怕两峰草堂图行乐二绝》之二)这与石涛主张“功于化”“授尽奇峰打草稿”是一脉相承的。“高画山水,纵逸不拘成法,擅长花鸟,笔致奔放,用色尤为别致。”高凤翰的山水画的风格在由右手转为左手作画前后有很大不同,早年山水未脱传统正宗画格,被誉为“画中十哲”“五君子”之一,以工细求真。晚年改左手作书画后,机趣古拙天然,渐染徐渭、朱耷、元济画风,多作写意,阔略纵逸,老辣而归于雄浑,全在法度之外求气韵。
  乾隆二年(1737年),他创作的《层雪炉香图》轴可称为不朽之作。他左手作画的第二年居苏州时,伤势好转,遂去秀水探友游玩并与冯景夏联手创作了《雪江送别图》,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这幅大作表现出了高凤翰左手的高超绘画功力,画面呈现出一片失落冷寂之感,淡墨赭色渲染的雪山,山峦间隙中斑斑苔点,山头、树顶和屋檐上的点点晕染将与友人临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烘托得淋漓尽致。此画用墨大气古朴,大多是用晕染表现清冷的雪景,无皴的痕迹。此画用笔简洁放达,如阵阵寒冷扑面侵来。构图归正,人景合一,一派凄冷离别的愁绪布满画面之中,让人瑟瑟心酸。卷首行书七言:“坐忆秋曹老兴孤,写来笔墨莫王无。米家山水云林意,画出雪江送别图。”署“南阜左右题”。这与他在离开秀水的第二年左手绘作《湾上送别图》《雪江送别图》有异曲同工之处。颤颤巍巍拽杖,长揖的老者在岸头遥望孤舟远影渐消失,那般凄婉意境再现于世人前。我们不禁叹道大师传奇的左臂功。
  《竹菊湖石图》是高凤翰晚年的代表作之一。是图首尾各有一段题记,从题记可知是图作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仲冬六日。是年高凤翰六十六岁。高凤翰于乾隆十四年仲春二月过世,是图距高凤翰去世仅三个月。这是我们能看到的高凤翰遗作中的最后一幅,堪称绝笔。这就显得格外珍贵了。高凤翰在其题画中写道:“画成卧榻留三日,始向秦川寄边人。未及平生下曲,且从画里接精神。”至于“秦川边人”定是高凤翰的好友,其人是谁已无法考证。画的中心是两块一大一小的石头。在石头的左方是傍石弯弯曲曲历经风霜的深秋之菊花,在石头的右方是从两石之间穿插而出瘦劲的倔强的竹子,从竹叶的势态看是历经人世风雨、不甘不屈的冲天之竹。画中的不平之气,乃至怨气、怒气扑面而至,给人阵阵孤寒、阴冷之感。这也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高凤翰的花鸟画更是奇逸自得天趣,尤其是牡丹,更是自成一派。他于雍正四年(1724年)创作的《牡丹图》可谓其前期创作的代表作。该图对花写貌,构图新颖别致,以水墨勾花点叶,不求艳丽,而山石则用乱点皴,脱却俗套,于笔墨功夫中见无限自然的生机,虽为同辈画家所不及,但未脱尽“清六家”的规矩。高氏曾题《左臂牡丹图》云:“老病为人画牡丹,吟诗作对一凄然。世间富贵能多少,被尔消磨四十年。”自55岁病残右手开始尝试左手执笔书画,高凤翰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其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令人欣慰的是,这一转折给高凤翰的艺术生涯注入了新的活力,令后人对其左手的成就叹为观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藏有高风翰的两幅牡丹图,其一题为《富贵清图》, 作于乾隆元年(1736年)。此图用笔纵横恣肆, 不拘成法, 对青藤白阳的泼墨写意花卉之法有所继承, 但更有所发展,所以画中呈现出的依然是自己的面貌。另一幅仅有“南阜山人”款,无年代,卷上有稍后名士袁枚的跋,他认为:“此幅花卉深得徐熙没骨法, 可谓继南田而后起者矣。”此图造型准确,设色典雅,极有法度。一般人多以为扬州八怪的画皆信手写来,恣意挥洒而毫无法度,这无疑是误会、曲解。虽然“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石涛语),但“无法”却一定要经历“有法”这个阶段。(转第105页)(接第109页)所以郑板桥也说:“人但羡其(高凤翰)末年老笔,不知规矩准绳,自然秀逸绝俗,于少时已压倒一切矣。”除牡丹之外,荷花也是高凤翰经常入笔的君子。值得一提的是,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的一幅笔墨荷花《素袜凌波图》系高凤翰五十岁时右手所作,当时画成而未题便被亲家携去,五年过后高氏重见此画时右手已废,心中不由得感慨,遂以左手将此事经过写于画面空白之处,并题写七言绝句:“荷叶荷花五尺长,墨痕托出水中央。纵然朽断玲珑骨,不恋污泥也自香。”笔法刚劲有力、气势苍穹高深。高氏的这幅佳作右手绘图,左手补题,奇趣陡生,后人观之无不叫绝。乾隆十年(1745年)创作的《寒鸭图》则可认为他晚年画风转变的大写意之代表作。《寒鸦图》用左手作,“其生拗涩拙,有万非右手所及。”画面上顽石鳞峋,枯材盘曲,塞鸦点点栖飞,石树挺立奇崛,一片笔气墨韵。此画的妙处在于石与树、枝丫与栖鸦、飞鸦与款书浑然一体,不可端倪,“画家通过笔墨和意象的创造,将石、树、鸦、书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神遇迹化。……尽管高凤翰自称此图是受明周臣(东村)《万鸦图》的启迪而作,但事实上,其怪异独特、出神入化的笔墨和意境,和周氏专讲规矩的院体画,其趣迥异。”
  2003年底,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会上,高凤翰的一幅山水手卷《殴春亭图》,拍出了253万元的高价。该手卷长180厘米,宽35厘米,系高凤翰1726年(雍正四年)的作品,是高凤翰南方做官前一年所创作的。该手卷为设色绢本,描绘了北方地区河流山川、村落风景。画面上绿树葱郁、溪流淙淙,茅屋农舍掩映其间。经过拍卖场上几十轮激烈争夺,估价100—180万元人民币的《殴春亭图》竟叫到253万元方才落槌,创下了高凤翰书画作品的最高纪录。这一结果,既是我国经济增长、购买力增强的表现,也是高凤翰书画艺术逐渐被收藏家所认识、看重的结果。高凤翰的作品在2003、2004、2006年达到很高的价值点。在统计到的30次拍卖交易中,有18次将拍品全部拍走,最后的交易量达到总交易量的60%的比重。在67件拍品中有47件拍品最后成交,大多以花鸟作品为主,而且高凤翰的左手之作大约占到成交拍品的三分之一。特别是2006年12月的拍卖中,他的2幅左手作品《丁巳1737作 半亭对菊图》与《戊辰 1748 诗书画合璧卷》是其月的最大亮点。目前艺术市场中扬州画派的作品虽然名扬声外,可是大多作品的拍卖业绩与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高凤翰以自己的精湛技艺正吸引着藏家,一般价位在10万元左右,最高的拍价也达到100多万元。随着市场的逐步规范与成熟,他的晚年作品已经彰显出具有极高的收藏与欣赏价值。之前的作品由于画家自身的客观与主观条件的限制,一部分作品有些差强人意,但大多作品仍然有很大的增值空间。高凤翰作为扬州画派里的一位旗手人物,在今后的市场活动中一定会愈加活跃。我们回顾这七年来,高凤翰的作品价值一直在持平稳的态势。2003年,他的画逐渐地体现出很大的增值力量。人们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扬州画派中的这位大家——高凤翰。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2]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3]丁家桐.扬州八怪全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文物出版社资料室.扬州八怪[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5](清)高凤翰.清高凤翰花卉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