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建设工程质量保修:我们应选择的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更健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19 13:37:53
       生活方式与饮食、家居、健康、环保、旅行相关联,甚至与信息、法制联系在一起,其实也与人的价值观念紧密相连。比如说:大旅游家徐霞客既不谋官,也不谋财,半生游遍大江南北,迎风踏月,吟诗唱和,这是一种生活方式。少用塑料袋、卫生筷等一次性消费品,多用能重复使用的布袋、竹筷等耐用消费品;不买不食野生动物,平时骑无污染的自行车上班、办事;少挥霍水、电、油等。这些在国内尚未蔚成风气,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已被公众认同,至少被大多数环保主义者推崇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有关。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方式正处于快速转型期,消费结构由传统“温饱型”的注重“衣、食”逐步向“舒适型”的注重“住、行”转变,并且在向休闲、娱乐、健身、金融、教育等更高的层次发展。这些年,我国每年新建的建筑面积高达 10亿平方米以上,每年新造的汽车达到几百万辆。过去 5年间国内居民的出国旅游人数增加了 1倍以上,过去 10年间北京市居民的空调拥有量增加了约 1000倍。
  有钱了,讲究消费了,就难免向物质生活发达的欧美国家看齐。有人说,某些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会把中国带向陷阱。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强调自省和内敛,勤俭和节约的。目前中国在向小康迈进的同时,主流社会在生活方式上也转向了西方的放任和随意。豪华宾利车进入中国市场第一年就售出 80多辆,占全球 5%。这实在是人们当初没有想到的。从近几年购房热潮看, 25岁— 39岁的青年人成为中国 1997年以来个人买房最强劲的消费群体,来自上海的一份调查表明,购房者对大户型的需求最旺, 76.7%的被调查者拟购 101 — 170平米的户型, 12.8%的人拟购 86 — 100平米的户型,只有 9.3%的人拟购 71 — 85平米的户型。据调查,很多有钱人已经或者在计划购买第 2套、第 3套住房。大量的豪华别墅区建设“方兴未艾”。
与此同时,买车的高潮也是此起彼伏。由于我国居民消费心态不成熟,“攀比”、“显富”、“称帝”、“为豪”等封建思想残余和扭曲的消费心理,导致了很多没有必要的消费。现实生活中,因为占停车位等原因,很多人买了车后早晨上班时反而需要比骑自行车或者坐公交车时提前出发。在一些大城市,由于私人汽车保有量急剧上升,路修得快不如车增加得快。交通堵塞愈来愈严重,路上行驶时间不仅没有缩短反而更长,汽车的耗油增加,技术状态下降,空气污染加重,驾车人也疲劳,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但是,这些人仍然坚持要买车,目的就是可以向亲友、同事炫耀“我有车”。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心态有愈演愈烈之势,当前很多人之所以还没有买豪华汽车、大房子,主要是手头上的钱还凑不齐或者处于“持币待购”状态,一旦条件成熟,就会出现又一大批这样的“追风者”。
    随着上述生活方式内容的转变,人民生活的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其代价是能源等资源的大量消耗。大量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消耗了数以亿吨计的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为了获得舒适性的室内环境,建筑物中的采暖、空调、照明、家电等设备的能源消费量呈现迅速提高的态势;而交通出行量的快速增长导致我国的石油消费量和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上升。 1995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 9.87亿吨标准煤,而到 2003年即增长到 16.78亿吨标准煤,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接近 40%的历史最高水平, 2/3的省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现象,而相应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则超过了 2100万吨。能源供应的保障程度已经成为约束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其实在当今世界,即使是发达国家生活、消费模式也有很大的差别。由于资源条件、文化背景、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国家采用的生活方式模式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豪华、奢侈型”的生活方式,大部分美国人住的是大房子,开的是大汽车;另一类是以日本、荷兰为代表的“实用、俭约型”的生活方式,他们用的是小型节油汽车,住的是采用保温隔热性能非常好并且面积也相对比较小的房子。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导致了能源消费量的巨大差异,日本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如果我国按照美国的模式发展,达到其当前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那么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当前全世界的能源消费总量,而引起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将是无法想象的。节能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选择的生活方式。由于这种方式、这种观念是顾及长远、顾及他人的,是保护环境的,是从容而内敛的,因而也是高尚的,优雅的。
  诚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老百姓都过上更加优越而舒适的生活。但是要量入为出,要考虑我们的资源量和人们数量。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应该也不可能“赶超”美国高消费型模式。
  我们选择节能型生活方式还有其他内容。首先,节能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拒绝消费,而是节能前提下的消费。节能型的生活方式并不意味着限制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而是在保证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提倡一种“理性、实用、简约”的生活方式,并且对扭曲的消费心态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控制;其次,要提倡居民选择节能型的生活设施和交通出行方式,例如,买保温隔热性能好的面积够用的节能型建筑和节能家用电器,买油耗低的汽车,鼓励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等。这些措施的节能效果非常明显,仅以空调为例,如果到 2020年节能型的空调设施能够得到广泛应用,届时全国就可能省下 4~ 5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第三,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提倡节能型的生活习惯。例如,人走灯灭,注意夏季房间的遮阳措施,暑期不把空调房间的温度设得太低,出门把家用电器及办公设备的插销拔掉等。
  除了要合理引导社会公众的节能意识和观念,政府和企业也应该为居民提供必要的政策软环境和相关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例如,应该根据采暖能耗量,而不是按照建筑面积收取采暖费;提供舒适、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设施等。
  建立节能型的生活方式,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及广大公众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应从青年的教育着手,大力宣传能源有限,励行节能的意义,教育青年树立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    不得不承认新加坡是个在物质生活上处处布满吸引人们各种感官满足的社会,也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在这样的发达都市里很容易养成一种比较心理。这种比较标准,更会慢慢形成一种地位价值,而人们就用这种价值去衡量他人和衡量自己。
不懂得知足,是许多焦躁、失衡、压抑的真正根源。华人说“安居乐业”,这话分析起来,有个居住环境和维持生活收入,其实就能是个足以维持安乐的条件,再加上新加坡各种社会福利做得其实还很到位,要维持基本保障,其实也可以提早计划,逐步进行。
  但这种简单安乐,在这高度物化社会似乎又给人嫌过于简单。
  回来常听到身边朋友都喊钱不够用,而事实上我发现问题其实是他们要更多和更高的物质满足,甚至连还没有慢性病的人会告诉我,现在拼命多挣钱就是要医治以后一定会发生的慢性病。可慢性病其实还没来,但为何不从提早调整自己心态并且积极改善自己健康状况着手呢?废寝忘餐原来是为了还没发生的恐慌去先折磨自己,或许这样的焦虑、失衡、压抑,再加上超负荷的过劳,慢性病就真的提早来了。过劳死是因为过劳而起的,保护心身不妄取无谓的代价,至少就是预防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