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用什么壶泡:<求实养虚不生病——人体元气保养说明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9:36:55

<
求实养虚不生病——人体元气保养说明书>
 
第一部分 1.序言 愿天下医者都有一颗父母心
 
    从我迈入中医这道大门的第一天起,我便把"大医精诚"四个字铭刻心中。
 
    作为一名中医大夫,每天面对众多的门诊病人,我始终坚持把治病和养生、治身和调心结合起来,除了给病人开出药方,我更注重探索"养生治本"的方法和理念。医生是最富有人情味的职业,医生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的病",更应该是"病的人"。
 
    每个来医院看病的人,更需要医生如沐春风的关心、情同亲人的鼓励,而不仅仅是一副"机器人的面孔",比如告诉患有心衰的病人"这种病治愈率很低,有92%的患者在诊断后6年内死亡,应该口服呋塞米40mg/24h……"
 
    人们常说"医者父母心",我的理解是,每位患者都希望医生在医治自己的时候,能够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充满关爱、慈祥和人性的光辉。
 
    大家都熟知的加拿大外科医生白求恩,他有一句话成为全球医生(当然也包括我)的座右铭:"在我的手术刀下,绝不会再有任何病人被认为是一个漠不关心的生物,一个单纯技术上的问题。人有肉体也有理想;我的刀要救肉体,也要救理想。"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书里,我都希望自己是患者的朋友,而不只是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冷冰冰的医生,我希望我多年来总结出的养生心得和方法能够让你一学就会并享受立竿见影的养生快乐。
 
    有人会说,你书中这些养生方法,比如"三养两排法""三七活血法"等等,百分之百适合每个人吗?百分之百有那么神奇的效果吗?百分之百没有任何副作用吗?我说,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的绝对,但我所提出的这些养生方法,都是平和而有效的,都是来自于《黄帝内经》的养生精华,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让您的身体得到改善。
 
    又有人问我:大夫,现在《黄帝内经》很多人都在看,可是我们普通人看起来还是不太明白,能不能就用简单的几句话就把《黄帝内经》的养生精华告诉我们啊?
 
    实际上,五千年前的《黄帝内经》里的养生精华,竟然和当代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法则"完全不谋而合"!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面向全世界发表"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而中国的《黄帝内经》仅用一句话,就揭示了同样的养生法则:"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苦命在年,度百岁乃去。"
 
    那些知晓"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把握身心的"阴阳之法",恪守三大"健康之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所以能让你身心并养,形体和精神相互协调,从而活到人类应有的长寿(比如一百岁的"天年")为止。
 
    我将随时通过我的养生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uheyisheng)对书中提到的所有养生方法进行详细阐释,因为,即便是"散步"这样的养生之法,也不是适应所有的人。
 
    最后,我愿天下所有满怀慈心的医学同仁都能够不断通过自己的文章或论著,为读者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养生建议。我更愿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变成自己的太医,让自己的身心更加精诚。愿我们都能尽快进入"身心共养"的人生至乐之境吧。
 
    并且,从当下开始!
 
    舒和
 
    2009年5月
 
第一部分 2.让您身强体壮的奥秘--太极微旋生…
 
    医籍《规中指南》中说,"采药者,采身中之药物也。身中之药物者,神气精也"。练太极微旋生精法,能很快激发肾内精气,持续产生身中大药,对于亚健康、妇科疾病、中老年疾病都会起到非常明显的调养效果。
 
    在门诊看病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有病人说自己"肾虚"了,让我给开点药补补。我一般不开,好多人就自己去照广告宣传上说的去买补药来吃,但效果并不明显,有的人身体还出了偏差。
 
    我告诉他们,身体有"虚证"时去进补像人参一类的东西,自然有效,但如果你的疾病是"实证",那么,吃人参不但不能大补,反而会有害于你!在我所接触的病人中,自我感觉"身体虚"的人单纯是"虚证"的其实比例很少,大多数是"虚实交错"的病情。所以,有些人自己私下服用补药不仅不见效,反而因为补药的滋腻而将病邪黏连住了,导致疾病牵延难愈。
 
    普通人不懂中医的专业知识,身体虚弱时,很难自己判断其中"虚占几分,实占几分",那么,能不能找到一种没有任何副作用,却能够对人体肾精产生大补作用的养生之药呢?
 
    我曾根据"肾藏精""腰为肾之府"的中医理论,让我的母亲尝试"活动腰部"的养生方法,以补养肾精,结果母亲的身体有了可喜的改善。后来,我与太极拳名家蒋家骏先生交流时,发现"太极微旋生精法"竟是太极拳的不传之秘。下面是年近花甲的武术实战家蒋家骏先生告诉我他的恩师洪均生先生的真实故事:
 
    现代太极拳技击大师洪均生先生曾经是一个先天体质非常孱弱之人,自幼体弱多病,20岁前,几乎是拿药当饭吃。后来开始学练太极拳,才渐渐与病魔疏远。在洪先生30多岁的时候,开始教别人学拳,他时常让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而自己则站在一旁,边看边指点。不知不觉中,洪先生随意轻微旋转腰部,感觉非常舒服自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间就这样旋转了很多年,不仅精力倍增,而且功力大进。在洪均生先生90岁高龄的时候,精气神保养得非常之好,甚至有时还主动和中年、青年弟子们交手实战。
 
    有一次,洪均生先生讲解太极拳技击的时候,一高兴离座站起,要正当壮年的蒋家骏与他试验散手技法,并要求随意进攻,不拘成法。两人才一交手,蒋家骏先生就被打了一个后空翻。
 
    听完蒋家骏先生讲的武学故事,我们心有灵犀,相视而笑。太极大师洪钧生先生能够在90多岁的时候还有如此惊人的精力,不能不说和他的"太极微旋生精法"有着很深的关系。或许,外行人眼中的旋转腰部法平淡无奇,只是一个人下意识的习惯动作。但是,在中医看来,这种方法却能大补人的"肾精之本"!
 
    从此,这个方法成为我推荐给所有亲朋好友的首选养生妙法。
 
    太极微旋生精法,真是大道至简的养生妙法,习练起来非常简捷而有效。只需要自然站立,全身放松,腰部轻微旋转起来就可以了。每次微旋100圈,每天旋转两次或两次以上。需要注意的是,全身只有腰部进行旋转,其他部位不必运动,顺其自然即可。腰部旋转的幅度以自然舒适为度,不要像旋转呼拉圈那样激烈、刻意。正如古代拳家所云:"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
 
    太极拳讲求"四两拨千斤",而微旋生精法,就是人体养生大道的"捷径"。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旋腰就是养肾,养肾就能生精。
 
    我有一位患者,是位普通的中学老师。长年忙碌、忘我的教学工作使他的身体杂病缠身。看了很多名院名医,也没有明显好转。每次看到电视上某位名人"走了",他就不由得担心自己是不是会步其后尘。他找到我要我给他开药,但我知道很多病靠吃药是很难解决的,于是就把"太极微旋生精法"告诉了他。他听后脸上的表情半信半疑。我很郑重地对他说:"千百年来中医流传的养生方法成千上万,你说哪种没有效果呢?但是,像你这样忙得没有专门时间养生的人,一定想寻找一种既节省时间,又能够立竿见影、效果特别好的养生法……"这位老师点了点头,用急迫的眼神望着我,"是啊,真的没有时间锻炼身体,但这个方法我回去一定要试一试。"
 
    其实,最好的养生方法,一定是能够让你随时随地都可以轻松锻炼的。你看,每天你再忙,晚上总会抽空看一眼电视吧,那么,看电视的时候,你就别躺进沙发了,而是站着轻微旋转腰部。还有,你在等车、午餐排队、乘坐电梯的时候,都可以轻微旋转腰部。在家里或身边没有熟人的时候,旋转的幅度可以稍微大些,感觉自己的腰部是台大功率的发动机,人体的肾精正通过腰部的微旋,而得以激发、激活。而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旋转的幅度可以微乎其微,"全凭心意用功夫"。所谓的"微动"绝非不动,其养生效果和大幅度的旋转并没有高低之分。整个腰部旋转,不但让人体深处的肾精得以生发,而且还润泽着体内的的肝脾肺肾。
 
    那位中年老师回去后,每天只要有站的时候,就轻微旋转腰部。三个多月后,他给我的邮箱里写来一封信:
 
    "微旋腰部已经整整100天,现在,这已经成为我的下意识动作了。不知不觉中,时常不期而至的疲惫感消失了,逐渐感觉全身开始精力充沛,以前经常性的感冒、咳嗽、嗓子疼都好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随时随地做下去,身体的所有不适都会有根本性好转。"
 
    《道德经》中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就是说,像太极微旋生精法这样的养生道术,只要您坚持去做,就能尝到健康的甜头。
 
第一部分 3.元气亏了怎么办--八段微提养气法
 
    元气调养好了,也就容易把五脏六腑的大多数功能修复好,对多数慢性疾病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而八段微提养气法就是生元气的大法,元气一旺,人的精气神就会"一荣俱荣"。
 
    说来也很巧,我最初研究养生,是在我母亲身上做的"实验",而且还一试成功。所以,此后我就时常对患者讲养生方法,但他们总是认为我能够"药到病除",就把我的方子视为珍宝,却把我的养生忠告当成耳边风了。
 
    家里老人年纪大了,很多病也就不请自来。《黄帝内经》上有句话,"百病皆生于气也"。我仔细观察母亲身体状况的点点滴滴,发现这句话的确是至理名言。有病的人容易气短疲乏,都和体内元气虚弱有关。母亲年过六十后,气短、自汗、胃下垂、脱肛等一大堆毛病找上门来了,但最大的痛苦则是便秘,她自己吃了很多润肠通便的药物也不管用。我给母亲号脉诊断,发现真正的病根儿出在气虚上,气虚则肠道无力排便。当时我就在想,怎么才能找到一种胜似药物的方法给母亲补养元气呢?
 
    后来,我从八百年前的中国道家养生术"******"中,找到了大补元气的不传之秘:元气潜藏在体内,就像一个氢气球内充满气体,气很容易下泄、涣散。所以,提升、收敛元气,就是补养元气的最好方法。
 
    ******中有个"攥拳怒目增气力"的养生法,简单而有效:只要自己攥紧两拳,那么,全身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轻微的收敛、升提之意,您会觉得似乎涣散的气息重新凝聚到一起,精神为之一振。难怪当代人有个口头语叫做"提气",意思是很让人振奋。
 
    有人会觉得奇怪:这个养生法还有一个"怒目"的动作,难道让人在攥拳的同时,还要发怒瞪眼吗?您可千万别误会,在中国古代,怒目也常当振奋的意思讲,如果人的元气虚弱、涣散,整个人就会有种松垮、虚脱之像,而依靠振奋的怒目(即双眼圆睁),就能产生振奋元气的殊效!
 
    "******"是很多名老中医用于自我养生的方法,安全而有效,所以,我就让母亲每天随时随地坚持练习这个"攥拳怒目增气力"方法。为了更加方便母亲练习,我把这个方法稍作改良,称之为"八段微提养气法":意念中全身微微提气,同时双手用力攥拳。在紧攥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怒目"(双眼圆睁),并感觉到全身的气息内敛、升提。紧攥一下就可以了,然后,松开拳头、全身放松,再做第二下"微提养气"。每天做上个几十次(以自己感觉舒服为准,不具体规定次数),就可以随时随地大补元气。
 
    按照我说的这个养生方法,母亲坚持做了两个多月,她抑制不住满心的喜悦,告诉我曾让她特别痛苦的便秘好多了,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失眠、头痛、头晕、眼花的小毛病也好了一大半儿。没有什么能比母亲脸上的笑容更让我开心的了。而更让我高兴的是,母亲的急躁脾气最近变得平和多了。看来平和的心态才是健康最好的守护神。
 
    为什么简单易行的微提养气法(攥拳怒目增气力)能一次性治疗这么多的疑难杂病呢?因为元气不足,气的固摄、推动等功能减退,就会造成气短、自汗(气虚不能固护肤表)、脱肛(气虚下陷导致脏器下垂)、便秘(气虚无力推动肠道排泄)、头晕目眩(气虚不能推动营血上荣头面)等症状,用"八段微提养气法"拔起了病根儿,那么,一连串具体病症的"枝叶"也就容易一扫而光了,这就是中医"异病同治"的神奇奥秘。
 
    实际上,中医所说的"气",不仅仅是我们平时说的呼气、吸气那样狭窄,而是指人体"元气"这个大范畴,一身之气的生成,是肺、脾、肝三大脏腑综合协调的结果。
 
    更有趣的是,我把"微提养气法"推荐给我的多位患者朋友后,发现凡是脾气急躁、爱生闷气的患者,在坚持练习这个养生法几个月后,脾气(请注意,这里的脾气是指性格急躁的意思,而不是中医"脾(胃)之气")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我的"老病号"李大爷是个典型的炮筒子性格,俗称"李肝火",和家人、同事几句话不合就得吵起来,而且还心事重,常生气。在临床上我其实最"怕"这样的病人,吃几服药好不容易取得了不错的疗效,脾气一急生个气,老毛病又回来了,还得继续吃药调养,真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可没想到李大爷自从每天练习"八段微提养气法"后,脾气逐渐变小了,脸上也有了笑容。这可把他的儿子小李乐坏了,专门提着礼物到我家登门致谢,说我用药如神。
 
    我坦诚地告诉他们,这可不是我用药的功劳,而是"八段微提养气法"的效果。为什么很多身体不好的人时常易怒发火呢?大多是因为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而"微提养气法"的攥拳怒目,是一种"文明的宣泄"途径。李大爷每天练习"微提养气法",又是攥拳又是怒目,早就把脾气(肝火)悄悄发泄掉了,可以说,"八段微提养生法"也是极好的护肝养生法。
 
第一部分 4.最好的药物是微笑导引养神法
 
    从最初刻意的微笑,逐步发展成为发自内心的持续微笑,能让你的五脏六腑,全身上下都舒畅无比,"喜气洋洋"。
 
    大家可能都没有想到:作为治病救人的医生,其实也和平常人一样,时常喜欢向同行讨教养生和治病的"秘方",特别是在参加国际性的医学交流会议的时候,很愿意向蓝眼睛、高鼻子的欧美同行,切磋、研讨"什么是全世界最好的养生方法"。
 
    一位在美国专门从事肿瘤手术的教授有一次对我说,"你相不相信,微笑是最好的药物,微笑是最好的手术?"
 
    他首先向我引证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美国波尔纺皆旱难芯拷峁?5秒钟的笑,可以延长2天的生命。法国亨利仿腊嗨固共┦咳衔盒κ且恢掷嗨朴谠谠嘏懿降牧己枚土斗椒ǎ芗跚峒膊〉耐纯唷U馕晃饕浇淌诨购苷娉系亩晕宜担骸坝惺焙颍娑跃⒉∪说哪抗猓艺娴母芯醯绞质醯兜奈弈危质跄苤斡募膊≈挥?/10!但是,我发现,脸上浮现微笑的患者,手术康复的有效率比脸上没有微笑的患者能够提高两三倍。甚至可以说,微笑,比我的手术刀还要有效!"
 
    "微笑,比我的手术刀还要有效!"来自美国同行的这句话,更是让我这位中医大夫深有感触。我在门诊上看到的病人,往往不用问诊就能一眼看出他们脸上写着的"病相":那或多或少浮现着的忧虑、焦灼、消沉。而在诊病的过程中,他们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忧郁、急躁、叹息。即便是吃了我的中药病情有所好转,但《黄帝内经》上讲"忧悲伤肺"、"恐伤肾"、"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这些过度的不良情绪和心态,也会使他们的疾病"按下葫芦浮起瓢",难以除根!我最希望碰到的,是脸上浮现微笑的患者,这样的人不管疾病有多重,都容易在吃药后有所好转,因为他们没有"心病"。
 
    说句题外话,自己做医生时间长了,总喜欢在日常生活中用中医的眼光看一切。不妨您也和我一起去看一看:当我们走在大街上、坐在地铁或公车内,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便会发现有些人眉头微锁、一脸苦相;有些人面带冷淡、神色匆匆(即便是戴着金丝眼镜的知识分子);还有些人面带微笑,一派祥和(即便是进城购物的农民)。这时,什么样的人健康,什么样的人亚健康、不健康,即便你不是一位医生,也能够看出个八九不离十。
 
    有一次,我在北京五坏边上看到一位进城卖西瓜的农民,一家三口坐在马车上,男主人赶着马车,女主人和孩子坐在后面,他们脸上那种心无挂碍的笑容,像灿烂的阳光一样,健康的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有这样一则中国古代的故事,我常对我的学生们讲起:一位寒窗苦读很多年的书生,一直非常努力,非常刻苦,堪称"头悬梁,锥刺股",然而就是进步不大、难以妙笔生花,而且身体也颇有虚劳之感(其实,这很像当代社会大多数人的切身经历,总觉得付出的努力和收获不成正比)。有一次,他恰好碰到一位白须飘飘的老中医,便把自己的苦恼向老中医倾诉。慈眉善目的老中医看了看这位年轻书生,微微一笑:"你有没有发现,你们读书人最常见的表情是凝神思索,思索的时候往往是眉头紧锁,面带忧色。正是这把'锁',把你的精气神也锁住啦。"
 
    这位书生仔细一想,可不是吗?每天要么是为自己的功名利禄而苦心思虑,要么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这能不伤害精气神吗?于是他向老中医请教:"老人家,我知道打开心结是天下至难之事,您有没有好办法能够让我打开心结呢?"
 
    老中医微微一笑:"打开心结,的确是天下至难之事,但老夫有一秘诀,能让打开心结成为天下最容易之事,每个人都能够轻松地做到!"
 
    这位书生立刻竖起了耳朵,天下果真有这么神奇的事情吗?
 
    老中医用手指轻轻点了一下那位书生微皱的眉心,说:"年轻人,你的眉心现在紧锁着呢,你得把它舒展开。只要你舒展眉心,不再皱眉,面带微笑,那么,你的心结立刻就会被打开。"
 
    这位书生立刻把微皱的眉头舒展开,脸上随之微笑浮现。按照老中医的教诲,以后每当觉察到自己习惯性的眉头微锁的时候,他就立刻舒展眉心。一段时间之后,所有的人都觉得这位书生像是换了个人似的,而他自己也觉得开始在科举路上顺风顺水,后来,他不仅高中状元,而且虚劳的身体也变得神清气爽,百病皆消。
 
    虽然上面只是一个民间流传的故事,但我却认为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这句话的最好阐释,心态调好了,心神愉悦了,脸上才会浮现出由衷的微笑,身体才会潜移默化地好转起来。我经常对患者朋友说:只要你把微皱的眉头舒展开来,微笑、养神、调心,这三步一曲的养生方法,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如此简单,而又如此重要!
 
    微笑导引养神法只分为简单的两步,先是把平日习惯性微皱的眉头舒展开来,然后,想像微笑像水波一样荡漾,在整个脸上部,想像自己正由一个"满面病容"的人变为"喜上眉梢"的人。接下来,让脸部的微笑从上到下流过全身的每个器官,颈椎、肩膀、肺、心、脾胃、肝、肾、腿脚……让不舒服的颈椎也"微笑"起来,让僵硬的肩膀也"微笑"起来,让可能有慢性病的肝脏、肾脏也"微笑"起来,哪里不舒服、哪里有毛病,就要多"微笑"一会儿,总之,让你的全身上下都变得"喜气洋洋"。就这么简单,而效果却非常惊人,很多患者告诉我,坚持练习微笑导引养神法能让全身轻松、心情愉快,很多疾病都不知不觉中减轻了很多。
 
    这个养生法并非由我创立,而是来源于历代名医的"珍秘心法"。南北朝时期的名医陶弘景就在《养性延命录》中说:"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而南宋医家张锐也在《鸡峰普济方》中说,"每体不安处,则微闭气,以意引气到疾所而攻之,必差瘥。"为了让普通人练起来更容易、更有效,我就稍稍做了改良。
 
    运用微笑导引养神法,最初很多人会"刻意做出"全身微笑,但坚持久了,就自然会逐步变成发自内心的持续微笑,让五脏六腑、全身上下都充满喜气洋洋的"虚无状态"。《黄帝内经》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其中的那个"守"字,我认为从防病治病的角度来看,就是守的"自然而然的乐观、喜气洋洋的微笑"。
 
第二部分 1.三七代茶饮,人人都是张仲景
 
    正所谓"一物降一物"。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克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克星"就是三七粉。它具有良好的降胆固醇的功效,也是"三高"人群的福星。
 
    我曾经为一位和尚看过病,他常年云游四方,参禅修学,虽然一身褴褛,但神态庄严。我为他望闻问切,发现他面色黧黑、皮肤粗糙,看其舌头有斑点,牙龈有出血的痕迹,脉摸起来细涩,我就对他说,您这是得了血淤病症,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调理,不会像治疗寒、热、气虚、气郁等疾病那样立竿见影。
 
    这位师父很平淡地说:"从小就是这样的体质,看来到老也不会有根本变化。你还是帮我治一下腿脚疼痛的毛病吧。"
 
    我点了点头,就像俗话讲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样,疾病易治,而人的体质也是难于改变啊。疼痛、出血这类明显的病痛还是很好改善的。我准备给这位师父开专治血淤的大黄蛰虫丸这个方子。为了稳妥起见,我又对师父说:"您的这种疼痛是不是刺痛,那种越按越痛的刺痛。而且白天还好,越到晚上痛得越厉害呢?"师傅点了一下头。我知道,血淤内阻,气血不通,所以不通则痛。而且夜间阳气藏、阴气旺,血行就较缓,滞就更甚,所以夜间疼痛加剧。
 
    我很少为僧人看病,印象里高僧大德们念经修行,远离人间烟火,似乎不应该得病。不过,这次和这位师父虽然接触时间很短,也没有深入交谈,但我从这位师父淡定而从容的神态中,仿佛悟出了什么。对于健康和疾病,我们都不是神仙,达不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那么,就让我们"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吧。后来,这位师父托人告诉我,他一直坚持吃药,多年的刺痛有所减轻。他还专门给我带来一部竹简版的《心经》,说是和我结个"缘分"。
 
    对于不太严重的血淤,比如暂时性的黑眼圈、面色晦暗、牙龈出血、皮肤紫淤斑、女性月经色暗并有血块等症状,可以常吃化散血淤的山楂片,或者用开水泡山楂当茶喝。不要小看一味能当零食吃的山楂,千百年来很多名医治疗女子因为血淤而导致的闭经,就用山楂一两煎汤,冲化红糖一起服用,"服之即通,此方屡试屡效",可见山楂祛除血淤的药效之大。
 
    而如果是从小形成的血淤体质,那么就要使用药效更为猛烈的药方。治疗血淤最著名的是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里的"下淤血汤",不过,这个处方煎服起来比较复杂。经常有患者问我有没有疗效更好、服用更简便的中药呢?这样的中药当然非常难找,但在医书《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我发现了一种"功能几令人不可思议"的药物,"一味即可代《金匮》之下血汤,且较下血汤更稳妥也"。这味令人不可思议的中药就是三七。
 
    三七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夏末秋初开花前或冬季种子成熟后采挖,将其根洗净晒干,研成细粉,就是药用的三七粉。三七既能化淤止痛,还能止血消肿,"化不伤正,止血不留"。三七粉无需自己加工,中药店里都能买到已经研好的。服用方法也非常简单:无需像煎煮其他中药一样繁琐,只需要将3克三七粉冲水当茶一口气喝下,每天早晚各一次就可以了。
 
    "三七代茶饮"的养生功效非常广泛,现在流行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都与血淤有关,也都可以通过冲服三七粉来解决。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央电视台"健康大讲堂"栏目主讲樊正纶教授,也是每天早上5克三七粉,晚上5克三七粉,冲了就喝下去。而90多岁高龄的云南省曲靖地区中医医院名誉院长韩统勋曾经有烟酒嗜好,就是每日靠必服三七粉2克来解烟毒、降胆固醇的。打通淤滞,全身一通百通,人的精气神就会焕发新的光彩。
 
    三七的养生和疗疾效果虽然非常神奇,但我更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养生的真谛:既然我们都是凡人,很难直达"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至高境界,那么就让我们"时时勤拂拭"(天天来养生),以便顺利实现"勿使惹尘埃"(疾病挡在外)的健康目标吧。
 
第二部分 2.给老年体虚者的"灵丹妙药"
 
    据说,大补元气的两穴疗法曾经是千百年来深藏不露的皇族养生妙法。无论这个"据说"的准确性有多高,我们只关注:两穴疗法怎么做?做了以后效果怎样?
 
    一位远在美国的老人给我打来越洋电话,他曾经是我在国内的一位老患者,半年前和老伴儿跟随定居美国的儿子"享清福"去了。没想到,老两口清福没享两天,就双双感冒不断,这个好了,那个又开始了,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儿子领他们去了医院,却没有明显疗效。老人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给我电话向我求教,让我无论如何要帮帮他们。
 
    这种感冒易由普通的伤风感冒而引发,但又不同于六七天就能自愈的普通感冒。普通感冒是因外风侵袭所致,只要吃点银翘散之类的中成药就能轻松治愈。所以,对于普通的伤风外感,我就不必浪费口舌了。
 
    但是对于很多身体虚弱或年龄较大的老人来说,伤风感冒恐怕并非"外风侵袭"那么简单。他们往往动不动就伤风感冒,感冒有点像是"家常便饭"。可千万别小瞧这种感冒,它的根源是体虚,对老年人来讲特别容易成为对生命造成威胁的"导火索",引发其他重症危病。
 
    我马上在电话中告诉老人,立刻去买紫苏叶和人参(太子参为好),每天把30克紫苏叶和10克太子参,研成粗末,放到锅里,加进3碗水,煮沸20分钟,去渣后,分早晚两次温服。一周左右再给我来电话,以便随时调整处方。
 
    哪想才第三天,老人就兴冲冲地通过电话告诉我,老两口喝了3天的药,缠绵了几个月的感冒就基本消失了。"到美国这么长时间,头一回感觉到神清气爽。看来还是咱们中国老祖宗的药灵验啊!"
 
    对于体虚者来说,感冒这个症状只是"标",而病根的"本"是体虚。中医讲求标本同治,紫苏叶辛温解表散风,能祛外风,治的是标;而人参甘温,大补元气,补脾益肺,能治体虚这个"本"。简简单单两味药,就能把虚体感冒标本兼治了。
 
    不过,久虚的身体培补起来也还需要一段时间,为了在这个时期里少受风,我还送给老人一个简单易行的食疗方子来预防感冒。这个方子名叫"黄豆萝卜汤",在厨房里就能做:把黄豆20克、白萝卜5片、白菜头1个、葱白(大葱去叶)3根,放到一起,用水煮开就行了。
 
    黄豆能够健脾益胃,白萝卜善于健胃消食,白菜头养胃利水,葱白解表散寒,四样平平常常的食物组合起来就堪称预防感冒的"灵丹妙药",而且味道也不错。两个月后,两位老人来电话说,原来缠绵不断的感冒,现在已经成了"稀客",精神好了,心情也就愉快了,现在,"黄豆萝卜汤"成了每天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健康汤",全家人都会美美地喝上一大碗儿。
 
    虚体感冒,诱因是体外之风,最"偏爱"体虚之人或老年人群,古代医书《证治汇补》中说法非常贴切生动:"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意思是体虚感冒非常容易反复发作,病根儿其实就在于精气神中的"气"虚,所以,预防和治疗的重点应该在于补足气血,让体质增强。
 
    后来,为了给更多因为气虚而动不动就容易感冒的患者提供灵验的妙法,我花了很多精力四处查找医学资料,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不药而愈"的秘诀。这个秘诀是编著《中药大辞典》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施仲安所传。他在70岁的时候,体质虚弱,中药、西药吃了很多都不见效。后来他得到一个秘方:用右手心对准左脚心,顺时针、逆时针各旋转按摩60次。然后,再用左手心对准右脚心旋转按摩也各60次。虽然这个方法极其简单,但是施仲安教授每天在晚上睡觉前和清晨起床后各做一次,随后八九年间每天看起精神都特别好,更没有什么感冒发烧。施仲安教授的老伴忍不住天天跟老先生做这个简单却高效的按摩,高龄期间也很少得病了!
 
    在中医里,手心就是劳宫穴、脚心就是涌泉穴。因为手是用来操劳的,所以,手心就是劳作之宫,故名劳宫穴,可以治疗由内病引起的外证;而脚心的涌泉穴是人体最低的穴位,犹如泉水从地下涌出,该穴位多治疗头胸之病,用于引热邪之气下行。而两穴相互摩擦感应,便是大补元气。
 
第二部分 3.元气一旦充足,精气神还能差到哪…
 
    我把这个简单易行的两穴疗法,首先推荐给年迈的父母和岳父岳母,他们每天在自己身上实验后,很快体验到了良好的效果,感冒明显大大减少,再也不用常吃感冒药了。于是,我就把这个方法推荐给了更多的人,也包括开头说到的那对老夫妻。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开始体验到这种中医按摩养生的神奇效果。有人曾做过考证,说这个两穴疗法来自皇宫密室,作为皇族的养生妙法而千百年深藏不露。不管这个说法是真是假,施仲安教授让它造福于芸芸众生,真可谓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么,也让我们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把这么好的一种养生方法,告诉更多需要帮助的朋友,就像一句杂志的宣传语那样"让大家告诉大家"。
 
    湿肿杂病加三高,味美药膳治最好
 
    温邪就像阴雨连绵、不见阳光的天气,让人的"精气神"都萎靡不振。临床上长期缠绵难愈的各类疾病,多半是湿邪在作祟,幸好上苍赐予了我们荠菜、鲤鱼、薏米等驱走湿邪的"宝物"。
 
    有位年近50岁的老兄,突然迷恋起中医来,并且还时常借着看病的机会和我聊上几句。
 
    "大夫,我是爱上火的热性体质,为什么常喝凉茶、常吃败火药,还是感觉身体不舒服啊?"我为他打心底里喜爱并身体力行实践中医而感到高兴,不过,也知道他对于中医的理解,更多是停留在"寒、热"的最简单层次上。实际上,总也不见好的疾病都有更为复杂的根源,绝非单纯的寒热所能涵盖。
 
    这位老兄看起来很富态、颇有风度,我摸脉、看舌后,果断地对他说:"您的血脂、血压都挺高的,可千万要注意了!"因为他的脉滑数、舌黄腻,是典型的湿象,还夹杂着几分热象。这种湿热病很容易让人头身困重、乏力不爽,严重的时候,还会双腿浮肿、全身虚胖。
 
    果不其然,他拿出刚做的体检报告,上面明明白白的显示,他是一位典型的"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人士,尤其是血管里的脂肪,已经开始造成血稠,动脉粥样硬化也初见端倪。他还挽起裤腿,指着浮肿的双腿给我看,很担心会引发什么不治之症。
 
    这位患者得的是典型的湿热病,我给他开了7服《温病条辨》上的名方——三仁汤。告诉他这种病恢复起来比较慢,先吃一周中药试试看。一周后,他很高兴地告诉我,全身困倦的感觉减轻了一些,头脑也开始变得清爽了,"感觉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只是腿肿还没有什么明显变化。我趁机提醒他,先别高兴得太早,湿病最难治,一周有疗效已经相当不错了,还要打"持久战"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他有点困惑地望着我,因为我曾经给他的很多朋友看过病,博得了"药到病除"的虚名,他就把我看得"很神"。我只好向他解释:单纯的寒病、热病都比较好治,几服药下去就会立竿见影(所谓的"很神"就是这么来的)。而"湿"病往往和寒、热、风纠缠在一起,换用时尚的说法是,湿和寒、热、风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团队",像这种"湿热病",如果只顾治湿,湿去则燥生,会导致热更旺;如果只顾治热,热去则寒生,会引发湿更盛。
 
    "看来,中医治病,也不能简单地见热治热、见湿治湿啊。"这位患者颇有感触地说。
 
    为了让这位中医爱好者更好地理解,我便打了个生动的比喻:中药就像一个人一样,偏于幽默则不会给人权威的印象;偏于倜傥则不会给人稳重的感觉。但是,有3种"药食同源"的祛湿良药——荠菜、鲤鱼、薏米,却有着异乎寻常的优良禀性:能够去湿而又不会生燥;能够清热而又不会生寒,就像是万里挑一、人人喜爱的完美"大众情人"一样。
 
    有了这3种食材,我便推荐给这位患者两张每天轮流更换的食疗药膳,让他能在喝汤剂的同时,换换口味。
 
    第一种药膳是《本草纲目》上提到的"荠菜鸡蛋汤",从菜市场购买新鲜荠菜,洗干净后切段,按照半斤荠菜、1个鲜鸡蛋的比例,加清水煮荠菜鸡蛋汤。请注意,盐可要少放,放多了就会影响利水消肿的效果。
 
    别小瞧平日我们用来尝鲜的荠菜,《名医别录》中说它"主利肝气,和中",《滇南本草》称其"除小肠经邪热,利小便",可以说荠菜是素食中最美味可口的祛湿良药了。
 
    还有一张药膳是来自唐代医书《外台秘要》里的"赤小豆鲤鱼汤",赤小豆俗称红豆,菜市场或超市都能买到。《本草纲目》说鲤鱼"下气,利小便",《药性论》说赤小豆"治水肿皮肤胀满"。这个食疗菜谱不仅效果一流,而且味道异常鲜美,不妨一试。
 
    先将赤小豆洗干净,加水浸泡半小时。然后将鲤鱼留鳞去腮和肠脏,用水冲洗干净。起油锅,煎鲤鱼,加清水中量,再放进赤小豆,加入生姜、料酒等调味品。先用大火煮开,再改小火焖到赤小豆熟,加进少量的盐和味精,一道热气腾腾的美味药膳就大功告成了。
 
    一素一荤,每天变花样,药膳何尝不能实现美味和治病的完美统一呢?
 
    这位患者很高兴地把食疗方子收了起来。3个星期后,他兴冲冲地告诉我,双腿的浮肿消失了一大半,尿急尿频的老毛病也好多了。他还问我,听说薏米也是治湿的良药,是不是煮点山药薏米粥、薏米红豆粥什么的喝喝更好?
 
    薏米当然是公认的除湿良药,是中医最常见的入药食品。我给他开的药方"三仁汤"中,就是薏苡仁(即薏米)、白蔻仁、杏仁为君药,三仁合用,三焦通畅,诸症自除。既然汤药中已经有了薏米,就没有必要再喝薏米粥了。如果不开汤药,可以自己用薏米、荷叶煮汤,自制"薏米荷叶茶",像喝茶一样每天饮上3杯。
 
    现代人的"通病"是湿病,绝大多数人都有湿邪在身,湿在上则头昏脑沉,头重如裹;湿在中则没有胃口、腹胀恶心;湿在下则双腿浮肿、尿急尿频。所以,古人有云:万病从湿生。湿邪就像阴雨连绵、不见阳光的天气,会让人的"精气神"都萎靡不振。如果湿邪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并发气郁、血淤,形成一系列棘手的病症,临床上长期缠绵难愈的各类疾病,必有湿邪的因素潜伏。
 
    好在,我们有"一物降万物"的荠菜汤、鲤鱼汤、薏米荷叶茶,能够像灿烂的阳光驱走阴雨连绵的阴霾,这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当我们喝着美味祛湿药膳的时候,真的该始终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第二部分 4.千古提精名方--一味薯蓣饮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进补也如一柄双刃剑,当人体津精虚亏、形成燥病时,进补能起到滋润、补益的功效,但大多数时候,进补还会产生湿腻的弊端。不过,药性平和的山药是不会让大家产生后顾之忧的。
 
    2008年北京奥运会爆出的最大轰炸性话题,莫过于"百米飞人"博尔特为什么跑得那么快?
 
    对于这个全球观众最关心的谜题,博尔特的父亲居然做出这样让人意想不到的回答:"博尔特一直爱吃山药,绝对是山药的功劳。"他解释说,博尔特从小就爱吃具有药用价值的山药,是家乡盛产的山药造就了博尔特今天的超人力量。
 
    山药,同样是我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药食同源的餐桌佳品。《日华子本草》说其能"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神农本草经》则把山药列为上品,"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聪目明,轻身不饥,延年。"不过,有人会怀疑,山药和白菜、萝卜一样普通,怎么能够给"百米飞人"以超人的力量呢?这个我们暂且不表,可能全世界的体育专家会集中力量来研究这个课题。但山药作为一味中药,却在中医里面得到非常广泛而神奇的运用。
 
    被誉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的著名中医大家张锡纯,平生最推崇山药的神奇疗效。他专门用一味山药创立了一张被后世千万医家广泛使用的名方——"一味薯蓣饮",薯蓣是山药的学名,该方只用山药一味药物,"生山药四两切片,煮汁两大碗,以之当茶,徐徐温饮之"。
 
    张锡纯在其医著中列举了大量单用一味山药治病救人、药到病除的案例,最后总结道:"山药之性,能滋阴而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是以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且其含蛋白质最多,在滋补药中诚为无上之品"。
 
    学用中医贵在灵活变通,举一反三。我有一个"美容秘方",最受女孩子们的青睐。而这个秘方也是偶然所得:一次,有位漂亮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向我讨教:长时间在聚光灯下主持节目,自己的脸部皮肤变得有些干燥枯黄,只能靠化妆品来维护,效果还不太好。她问我能不能给她开个秘方什么的,让脸部重新恢复少女一样的鲜润。
 
    这可难坏了我,我一个大男人毕竟很少研究美容。但我灵机一闪,想到了张锡纯先生滋阴滑润的名方"一味薯蓣饮"。生山药的汁液晶莹透彻,黏而且滑,不但能补充脸部的水分,还能深层补充面部营养。特别神奇的功效是,生山药"能滑润又能收涩",还会让滋润的皮肤紧绷起来呢。不过,多数人的皮肤会对生山药过敏,我就让女主持人外病内治,将生山药洗净切片,加水煮汁。把煮烂的山药片倒掉,滤出煮好的山药汁,放温之后,就像水果汁一样饮用,还可以加点草莓、红枣等来改善口味。这位主持人拿出做节目采访的劲头,详细问我:"山药是到药店买还是到菜市场去买?买什么类型的效果最好?"我告诉她,生山药一定要到菜市场买新鲜多汁的才好,山药以河南(怀庆府)所产品质最佳,俗称"怀山药",而怀山药中,又以铁棍山药为最佳。"
 
    两个星期后,这位女主持人告诉我,这个秘方的效果反而比她用各种进口的高级面膜还要好,干燥的皮肤变得水灵白皙、富有弹性。这就是中医所讲的"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啊。
 
    为什么山药有如此大的功效呢?《黄帝内经》中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精以津液的形态藏于脏腑之中,也可简称为"津精"。如果人体的津精虚亏,那么,就会形成燥病,元精大耗、失去润泽。而山药具有滋润、补益的特性,而且还不会因为滋补津精而产生湿腻之病(实际上,大多数滋补药品都会产生湿腻弊端)。这样疗效卓著而且药性平和、可以长期服用的药膳,真是百里挑一、值得每一个人珍惜。
 
    明白了这些医理,相信你也会用山药"举一反三"来养生了吧。许多女性朋友或老年朋友都有便秘之苦,很多人就服泻药来治,往往开始有效,后来效果就越来越差。这是"治标不治本"造成的,因为便秘是体内津亏而成的燥病,单用泻药排出燥便,大补津精却没有跟上,病根儿就难以根除。我曾推荐不少便秘患者多吃生山药为主的饭菜(炒生山药做菜吃,或煮粥时加入生山药),很多人反应,效果比多吃香蕉好多了。因为香蕉虽然润滑肠道,但补益之力却远远逊色于山药。
 
    山药还有一个备受欢迎的功效,一般人都不会想到,那就是减肥!你可能会发出疑问:山药能美容、能治便秘,还能减肥,岂不成为通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了?我告诉您: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药物。山药的功能再多,也只是围绕着山药"大补津精而不生湿邪"的主线。下面请您听我细细道来:
 
    中医认为湿盛则多胖。有很多处于减肥中的朋友不敢多吃补益之品,生怕补品带来腻湿而更增其胖。我在临床上时常碰到这样的女性,虽然减肥颇有成效,但看起来体虚乏力。我让她们一定要多吃生山药,炒着吃、炖着吃、蒸着吃、煲汤喝……尽可以变换花样。至于是清炒、熘肉片、煮米粥,那就看你的饮食习惯了。餐桌上小小的山药,会给减肥的朋友带来意想不到的奇效:很多人坚持了一两个月后,会发现不但体重下降了,而且精神头儿更足了。奥秘就在于山药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殊功效,既补津精又能利湿,湿去则肥胖减,补津则精力旺。如此健康减肥,岂不快哉!
 
第二部分 5.来自于宫廷的秘方--"平肝清热…
 
    现代人肝火偏旺经常导致急躁易怒、口苦口干、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胁部疼痛等症状,这时候如果可以亲手为自己泡杯"平肝清热茶",这些症状就会在袅袅茶香中悄然远遁。
 
    很多人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时常会对医生说:"上火了"、"最近火气大"、"得清清火了"……,如果有个喉咙疼痛、口腔溃疡、脸上痤疮的小毛病,更是直接建议医生开"清热解毒"的药品,有时候似乎显得比我们医生还熟练和自信。
 
    这不,这两天就有位年轻小伙子一走进诊室就对我说:"医生,我最近'火'太大了,脸上的痤疮越来越多,你给我多开点清火药吧。我自己吃了点清火的药片,量太小了,不顶事。"
 
    我心想:既然吃过清火的药片,要是没有效果的话,那说明这个病恐怕不是简单的热性病("上火")那么简单。于是,我开始"望闻问切":小伙子的脸上长了很多粉刺,舌红苔黄,确是一片热像。在问诊中,小伙子随口说出了他的另一个症状:"最近常拉肚子,不过不太要紧,这次还是先治脸上的粉刺吧。"
 
    我立刻抓住这个症状分析下去:拉肚子在医学上叫做下利,多是寒性病的特征之一。所以,这个小伙子其实是个寒热错杂的疾病,具体来说叫做上有热、下有寒——因为上身有热,所以,脸上生出粉刺;因为下身有寒,所以,常拉肚子。难怪小伙子自己吃了一些清火的药片而不见效果,像这种病,需要清火药和驱寒药同时使用,上清火热,下驱寒凉,这样才能药到病除。
 
    于是我给小伙子开了治疗"上热下寒"的半夏泻心汤,让他先吃七付试试。一个星期后,小伙子笑眯眯地来复诊,我一看,脸上的粉刺已经消失了一半,一下子英俊了许多。"大夫,你的药太灵了,不但粉刺好了一大半,我拉肚子的老毛病也基本上好了。"其实,不是我的药"灵",而是辨证准确了而已。
 
    这个小伙子的毛病,在日常生活中很是典型,有很多人总是喉咙疼痛、口腔溃疡、牙龈出血什么的,其实多是"上热"的表现。如果单纯清热,那么,就会使"下寒"更甚,最终导致寒热纠缠、"上热"难除。疾病都是好坏交融、错综复杂。除了"上热下寒",还有"表热内寒"、"表寒内热"(俗称"寒包火")等多种情况。疑难病症,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人体魔方,会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扭成千万种不同的排列组合。
 
    医生就像一个侦探一样,要从患者身上的"蛛丝马迹"中,找到疾病的"元凶":这位小伙子看起来身体健壮,平时应该经常锻炼。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呢?我首先从饮食习惯来考虑。一日三餐,食物是人体最亲密的伙伴。
 
    容易上火的人,通常是都喜欢吃热性的食物,比如,如果贪吃炒瓜子,一次吃上整整一袋,那么,第二天就容易喉咙上火,真是立竿见影。但是,疾病之所以狡猾,恰恰因为"后果"并不马上兑现,常常要经过一个漫长而不定时的过程,因此《黄帝内经》才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说法,意思是:冬天受了寒,有时候会等到春天才能发病。对普通人来说,谁能想得到,嗜好贪吃火热属性的烧烤、薯片、麻辣烫、川味火锅、香辣菜系……容易引发三个月、五个月后的"上火"病症呢?
 
    听我讲完这个分析,小伙子拍着脑门说:"我最喜欢吃烤肉串了,最近流行超辣的'变态'烤翅,我常常和朋友们去吃,喝着冰镇的啤酒,别提有多爽了……看来,我得忌忌口了。"
 
    我微笑着说:"烤串、烤串这些烧烤的热性食物,让你上有火,长痤疮;而大量喝冰镇啤酒又让你下有寒,拉肚子。疾病不会老老实实地呆着,寒郁积久了又会化热……"
 
    "那您说我以后该怎么预防啊?"心急的小伙子打断我的专业分析。我知道小伙子不甘心舍弃心爱的美味,我当然也不会让那么多喜欢川菜、烧烤、香辣美食的朋友从此尽量少吃这些美食。人体就像是一个精密而神奇的天使,能够自动调节体内的寒热湿燥,如果不是过于嗜好某类食物,就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而如果体质欠佳或嗜好过重,那么,只好通过"一物降一物"的办法来"强制执行"。
 
    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曾披露了宫廷的一个"秘方"——"平肝清热茶",用龙胆草1.8克,醋柴胡1.8克,甘菊花3克,生地黄3克,川芎1.8克,加水煎汁,或者索性直接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一天1到2剂,就能够清除肝火,解热除烦。这个方子据说颇受慈禧太后的偏爱,肝火很大的她,每天一定要喝上一杯"平肝清热茶"。而我也多次把这个方子开给患者,让他们抓好药之后,用开水把药"冲茶"喝,连喝上十天半个月,治好过很多性急上火、肝火旺盛的患者,的确是名不虚传。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其性升发,喜条达恶抑郁,而现代人肝火偏旺经常导致急躁易怒、口苦口干、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胁部疼痛等症状,这时候如果可以为自己泡杯"平肝清热茶",不但能够平肝火、清肝热,呵护和我们的健康关系最为密切的肝脏,还能让人的精气神都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
 
    《黄帝内经》中讲:"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对于容易上火的人,其实每天多喝性凉解热的绿茶,多吃西瓜、梨,吃饭的时候多喝绿豆汤,就基本上可以高枕无忧了。只不过,如果你是容易上火的体质,最好能够"釜底抽薪":改变口欲的嗜好,换来清爽的健康,何尝不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啊!
 
第二部分 6.兵来强将挡,"体内之风"药…
 
    人们常用"随风而散"来形容并不完美的结局,而人体如果"精气神"中的"气"出现固摄不足的毛病,也会遭遇内风之患,产生一种"散脱滑失"的症状,比如说,精神涣散、心神不宁、失眠多梦;再比如说自汗、盗汗、长期拉肚子、遗尿,女人的月经淋漓、男人的遗精滑泄等。
 
    凡是"随风而散"的疾病,其实都是体内之风为患,需要用收敛性质的中药"兵来将挡,水来土屯"。
 
    有位中年女性因为月经淋漓、失眠多梦而找我看病,她愁容满面,把一堆病例摊在我面前。我知道她看遍各大医院,吃过很多西药中药,这种病却犹如秋雨连绵,让人心烦意乱。仔细地望闻问切之后,我给她开了一张敛血补气的方子,并对她说:"我还有一张清代老中医传下来的偏方,曾经治好了好几个像你这样的病人,你愿不愿意试一试啊?"
 
    她一听,立刻来了精神,连忙点头,"我当然愿意"。于是,我告诉她,这个方子是来自清代医家章穆的《调疾饮食辨》,只需要用莲子和大米煮粥,就可以达到收敛的效果。
 
    "就这么简单?"她有点惊讶地询问,我笑着点点头。两个星期后,这位患者缠绵不愈的月经淋漓终于干净清爽了,睡眠也好多了。让她奇怪的是,似乎以前常有的爱出虚汗的老毛病,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她哪里想得到这一切都是莲子的功劳。被誉为"中医药典之最"的《本草纲目》就对莲子的药效推崇备至,它说:"止脾泄久痢,赤白浊,女人带下崩中诸血病",具体说来就是能收敛"体液的散脱"。最典型的体液脱散是所谓的出虚汗,动不动就是一身汗(包括醒时经常出汗的自汗和睡觉时才出汗、醒则汗止的盗汗)。其实,很多虚汗并非是因为身体发虚,而是因为体液"散脱滑失",如果在上为出汗,那么在下就成为久泻、遗尿、月经淋漓。
 
    中医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能从这些毫无关联的疾病中找出同样的病因,并且采取同样的治疗办法,这就是所谓的"异病同治"。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个女性本来要治月经淋漓,却又很意外地治好了爱出虚汗。同样的道理,治疗女人的月经淋漓和男人的遗精滑泄,完全也可以用一种同样收敛性质的药方。
 
    脱散类型疾病,还有一种披着"隐身衣"的无形之病,那就是心神涣散。我曾应邀在一家证券公司讲了一次养生课,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些潇洒自如、"日理斗金"的操盘手们在私下里却向我大倒苦水,很多人因劳心过度而心神不宁、烦恼失眠、甚至神思恍惚、莫名所苦,到医院检查吧,也看不出什么毛病,但就是感觉不舒服,甚至有人担心自己得了什么疑难怪病,整日忧心忡忡。
 
    其实,不需要那样大惊小怪,在我们医生眼里,这种亚健康状态是"职场打拼族"中常见的情况,每天门诊都能碰到三五位。我给这些人开出了一张来自《本草纲目》的食疗方子——百合粥,只需要从超市购买优质的百合,加入糯米煮粥喝就可以了。您可别小瞧这个食疗方子,它宁心安神的效果一点不比西药差,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一点副作用也没有。
 
    百合是当代人常用的辅助性食品,因其"数十片相累,状如白莲花,百片合成"而得名,医书《本草求真》说它"能敛气养心,安神定魄","安心,定胆,益智,养五脏",而糯米也有粘腻收敛之性,两者珠联璧合,敛神安心。一周后,我就接到几个人的反馈说,每天坚持喝上一碗百合粥,心神不宁的毛病减退了很多,以往气定神闲、从容不迫的感觉重新回到了身上。
 
    有人会问,历代医家对芡实、乌梅的收敛之功也赞不绝口,你为什么不着力推荐呢?我说,芡实虽好,但有人会感觉芡实煮粥有点儿发霉的味道,吃不太习惯;而女孩子喜欢吃的话梅本来是具有酸敛之性的好药,但是,因为加入糖分,使话梅又添了甜腻湿性,会把湿邪同时收敛到体内。所以,我还不如给大家推荐效果同样出色、味道更加可口的莲子和百合呢!只不过要注意:莲子和百合的功效也有微妙的差别,莲子侧重于收敛有形之物(虚汗、带下等),百合擅长收敛无形之气(神散等)。
 
    开头提到的那位中年女性,把莲子粥的"秘方"推荐给身边所有的朋友们,很多人用这张清代的食疗方子,让自己失眠盗汗、精神紧张、心神不宁的"散脱之病"得到了有效缓解。中医上讲,气主固摄。人体的元气宜收不宜散,所以,治疗"思虑过多、心血耗散而神不守舍"的方法是"以宁神定志之剂补之",元气足而神志定啊!简简单单的莲子粥,就是最为平和的宁神定志之剂。
 
    有趣的是,有人居然还把莲子粥的做法改良了。一位家长看到孩子为备战考试而睡不好觉,就发明了"方便莲子粥":由于孩子住校不能像在家里一样煮粥,她就给孩子买了一个保温的热水瓶,让孩子把洗好的莲子(超市就能买到)和大米放进去,冲进开水,把瓶塞堵上。结果,第二天一早,就是泡好的清香四溢的莲子粥。孩子索性用莲子粥当早餐,还把莲子汤倒入空的大可乐瓶中,在课间当饮料喝,真是一举多得。
 
第二部分 7."艾姜煮蛋",扫净人体恶寒
 
    寒热的均衡是人体精气神的基础,《黄帝内经》上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它告诉我们后人:对于寒性疾病,只需用热性药物或者热性食物进行调理就可以了。内寒一去,气血自通,整个人就会由无精打采变得神采飞扬。
 
    一位清秀的白领,因为痛经前来就诊。痛经实在是女人一辈子的内心隐痛,不少女人从中学开始,就会和痛经不期而遇。乃至于很多女人都不怎么把它当成病了,因为它太常见,就像普通的感冒、咳嗽、鼻炎一样。除非到了疼痛十分厉害、不能忍受的时候,否则不会轻易到医院来就诊。
 
    "你是不是月经前就开始感觉四肢冰凉,小肚子冰凉,还不敢使劲按,按了就疼啊?"我试着问她,因为寒性的痛经是最常见的。
 
    "对,对,对!"她连连点头,还惊奇地问我:"大夫,您怎么看出来的?我几乎每个月都会痛经,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在门诊上,时常碰到一些"刨根问底"的患者,总喜欢像********小品里面的那个蔡明一样,追问"为什么呢"。
 
    道理其实挺简单的,你也能够一听就懂:俗话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气血不通,就是痛经的总病根。当然,导致气血不通的原因有很多,气血虚、气血淤、气血寒、气血热……普通人自己不太容易分清到底是哪种,这就需要我们专业医生来帮您了。我给这位女学生摸了一下脉,她的脉摸起来有种沉紧的感觉,说明体内有寒;再看舌苔,明显发白,说明没有热;通过问诊,知道这位白领月经量少,颜色黯,有血块。这都说明体内有寒,是最常见的寒性痛经。在来看痛经的女性中,十个人里有七八个是这种类型,她们的典型症状是:月经前后感觉四肢冰凉,小肚子冰凉;月经量少,颜色黯,有血块。
 
    "我们好多姐妹都有痛经的毛病,大夫,您说这都是为什么呢?"今天碰巧病人不是太多,我就向她解释:"痛经的时候,小肚子冰凉是很常见的,不过,有的人喜按,按一下就舒服多了,这是血虚的表现。而有的人不敢使劲按,使劲按就很痛,这是血淤的表现。还有人痛经的时候,小肚子不凉反热,月经量多、白带多,那是湿热型的表现……像你这样的寒性痛经是最常见的,应该是你平时常吃凉东西,什么冷饮、雪糕、冰激凌、朝鲜冷面什么的,或者,常呆在空调开得很足的环境造成的。"
 
    她想了想,然后摇摇头,"我知道我体寒怕冷,所以平日很注意避开凉的东西,很少吃雪糕、吹空调,连洗手、洗脸我都得把水调成温的。为什么还是寒性痛经呢?"这倒让我觉得有点奇怪了,明明是因寒导致的血淤,为什么在这个女孩身上没有常见的让人致寒的生活习惯呢?
 
    于是,我继续追问下去:"你想想看,最近有没有吃了很多西瓜、梨等水果,或者喜欢吃藕、苦瓜等食物呢?"
 
    "您真神了!连我最喜欢吃西瓜都知道!"她眼睛瞪得溜圆,似乎我"能掐会算","还有,我特爱吃清炒苦瓜,顿顿离不了。这可是我们女生的减肥美容食品哦。"我微笑了,在中医看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疾病。倘若是寒邪致病,如果没有外界之寒(比如,寒冷天气、空调冷气)侵入,则必有内在之寒(寒性食品、冷饮等)产生。西瓜和苦瓜都是典型的寒性食物,如果体质偏寒的人吃了,就特别容易"雪上加霜"酿成寒性疾病。
 
    也许有人会质疑:大夏天的我也喜欢吃西瓜呀,难道多吃了几块,就因为西瓜性属寒凉而把我吃成"冰疙瘩"了?对一般人来说当然不会。举个通俗的例子:每天的天气变化不定:有时寒,有时热,有时湿(雨、雾),有时燥,有时风……绝大多数人都不觉得怎么样,只有个别体虚之人会因为天气变化而经常感冒。吃西瓜致寒也是同样道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问题,但如果你体质偏于寒性,而且每天都大吃特吃西瓜、苦瓜这些寒性食品,那么,寒邪就会积少成多,乘虚而入。
 
    听完这个道理,这位姑娘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虽然在月经前很注意不喝冷饮、碰冷水、吹空调,但是,饮食上还是没有刻意避开寒性食物,所以,西瓜之寒、苦瓜之冷,就趁机偷偷进入体内,让自己痛经的毛病屡犯不止。
 
    "像我这样寒性痛经的姐妹们挺多的,我们到底该吃什么最好呢?"
 
    我回答她说,我教你做一个"艾姜煮蛋",不仅能养生治病,还能美味解馋呢。到中药店买一点儿艾叶、干姜,到商店买来鸡蛋、红糖。每次的比例是:艾叶10克、干姜15克、鸡蛋2个、红糖适量。做起来非常简单,将干姜切片,和洗净的艾叶、鸡蛋一同放进锅里,加适量清水,先用文火把鸡蛋煮熟。然后,把煮熟的鸡蛋剥壳,再放进锅里药汁中煮10分钟,加进红糖。好了,一道热气腾腾、火力十足的"艾姜煮蛋"就"出炉"了。吃蛋喝汁,美味可口,但功效完全相当于苦口的中药。
 
    这道药膳来源于古代名方中的艾姜汤,其中艾叶能暖气血而温经脉,专治女性气血寒滞、腹中冷痛;干姜能去脏腑之沉寒,最擅治下焦虚寒、胃部冷痛;而在艾姜汤中加入鸡蛋和红糖,则能补血活血、扶正祛邪,让人尽享"热情"的美味。
 
    一个月后,这个女孩又来复诊。她告诉我,每天吃一次"艾姜煮蛋",这个月再来例假的时候,肚子一点都不痛了,以前的"冰脚丫"现在也有了热乎气儿。而且,她还把这个灵丹妙法告诉了她所有的闺中好友。这次来,她不是让我看病的,而是询问像她这样寒性体质的人,到底什么该多吃,什么不能吃?
 
    碰上这样有灵性的患者,我打心眼里高兴。"艾姜煮蛋"不仅能治常见的寒性痛经,更能扫净女性体内的诸多恶寒症状,比如经常怕冷、手脚冰凉、唇舌青紫、小便清长、大便稀而不成形、肚子冷痛、月经紫暗夹血块等。这类寒性病症虽然名目杂多,但都可以靠"得温则舒","得温痛减"这条准则来辨别。
 
    什么能祛寒呢?但凡热性、温性的中药乃至食物,都是清扫体内寒证的灵丹妙药,又何止艾姜煮蛋?我给她列了个针对常见寒性疾病或体质的食物宜忌清单:少吃生冷寒凉的黄瓜、冬瓜、藕、莴苣、荸荠、瘦猪肉、鸭肉、海蜇等食物,少吃西瓜、梨、柿子等水果,少喝绿茶、绿豆汤等饮品。多吃性属温热的韭菜、芫荽(即香菜)、牛肉、羊肉、鸡肉、鳝鱼、海虾等食物,多放葱姜蒜、辣椒、花椒、胡椒等热性调料,多喝生姜红糖水、红茶等饮料。女性朋友喜欢吃零食,还可以多吃点瓜子、荔枝、桃杏等小吃。有了这张清单,自己就可以制作"驱寒妙药",比如,韭菜炒海虾、香菜爆鳝鱼、水煮胡椒牛肉片等等。
 
    其实,普通人饮食的寒热风燥湿等属性和中药的药性没有太大的差异,只要你真正留意,生活处处有中医啊!
 
第二部分 8.养吾浩然正气,生活处处有"人…
 
    对身体有病的人而言,无论是中药、西药,还是饮食、运动,乃至阅读、书法、娱乐等,都可以变为针对病患的有效之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是为了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育一个人的"浩然正气",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孟子所说的"至大至刚"境界。
 
    我在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常常把"生病的根源"根据治疗难度和重要性,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分为3个层次:
 
    "寒、热、风"相当于"中小学"层次,"湿、燥"相当于"大学生"层次,"气血之虚实"则相当于"研究生"层次。
 
    其实,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种划分也非常实用,只要气血通畅,就可以一扫"寒热风湿燥"的侵袭。
 
    对于气与血,又分为虚、实两类,虚为不足,实为太过。气虚和血虚,从外观上就容易一眼看出:气虚的表现是气短、神疲、乏力,那个成语"有气无力"生动地描述了气虚的症状;而血虚,则可以用成语"面无血色"来形容,也就是脸色淡白或萎黄,与"面色红润"、"满面红光"恰恰相反。
 
    对气虚患者来说,人参是最好的补气药。有趣的是,人们常形容奸商拿着外形相似的萝卜来冒充人参,而萝卜的功效恰恰和人参相反,人参补气,萝卜泄气。如果气虚的患者喜欢吃萝卜,那么,就会使得气虚进一步加剧。
 
    记得很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我回老家探亲,村里有位老大爷特别慈祥,小时候,老人常塞给我两个杏、三个枣什么的,所以,每次我一定要到老人家里去看看他。那一年,老人已经快80岁了,身子还挺硬朗,自己做饭、种菜都没有问题。不过我和老人聊了会儿天,发现以前颇为健谈的老人,这次却有些气短、声低、懒言。可能是因为很少见我了,老人挺高兴的,打起精神和我聊。我知道老人有可能是"气虚"的症状,就把从城里买回来的礼物——一枝东北长白山的人参送给了老人。
 
    老大爷很过意不去,推辞道:"你这可是太客气了,咱们乡下人'萝卜青菜保平安',这人参可是太金贵啦!"我听老人提起萝卜,突然心里一动,对老大爷说:"您现在吃萝卜多吗?"
 
    老大爷指了指窗户外的菜地,挺自豪地说:"你看我这老胳膊老腿的,还能自个儿摆弄这块小菜园呢,今年种了挺多萝卜的,天天吃。不过,岁数不饶人啊,最近开始觉得有点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老喽……"
 
    我明白了,原来是老人毕竟年龄大了,身体的机能开始下降,这时候如果天天吃萝卜,就容易导致气虚的症状。萝卜当然是好东西,不过,就像孔夫子所说的"过犹不及"一样,如果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对于健康和疾病来说,孔老夫子的这句话是一个颠扑不灭的真理。
 
    为了说服老人,我只得给他解释,吃萝卜的好处是能下气、化痰,您看最近您的咳嗽痰多是不是好多了?"咦,你不说还没有觉得,这一阵儿确实是不怎么咳嗽了。"我继续解释,萝卜也全身是宝,有句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所以,还有人把萝卜说成了"天然小人参"。不过,这要看什么样的人吃,像老大爷这样岁数大了,气就开始不足,而萝卜正好能让人'上下通气不咳嗽',本来气就不够了,再让萝卜给通一通,那不就更不足了吗?所以,我让老大爷从当天晚上开始,就把人参和母鸡一起炖汤喝。而且最近一段时间,先别吃萝卜了。
 
    虽然那时候我还年轻,但老人家却特别信赖我,立刻让女儿去鸡笼里抓鸡、杀鸡。反而我自己倒有点惴惴不安了,毕竟当时自己临床经验还不算很多,能否立竿见影治好老人的气虚证,还真不敢说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没过多久,老大爷的女儿就前来告诉我,说吃了人参母鸡汤,老大爷这几个月说话接不上气来的毛病一下子好了很多,声音也洪亮了。作为一个医生,没有什么比听到病人痊愈的消息更加令人兴奋的。看来,我的诊断和处方是正确的。于是,我乘胜追击,告诉大爷的女儿,以后吃饭的时候,多给老人吃些黄豆、香菇、鸡肉等补气的食品,少吃萝卜、洋葱、空心菜这些耗气、破气的食物,老人的身体一定会恢复得更好。
 
    "不过,老人就喜欢吃萝卜……""那也得等老人病好了以后,才能偶尔吃点解解馋。"我打断她的话,"因为吃了萝卜、洋葱什么的,特别容易打嗝、放屁,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萝卜、洋葱能够把体内的气释放出来,本来老人的气就不足,再吃萝卜的话,那萝卜可就成了害人的毒药了!"
 
    其实,容易气虚的人,可不限于老人。现在有些年轻人(尤其是女孩子)、中年人不爱锻炼,体质虚弱,常常感冒,一看就有些"萎靡不振"的样子,不喜欢说话,说话也声音低弱,情绪上胆小、把很多正常的举动(比如野游爬山、岗位调换)也看成是冒险,都是气虚的明显表现。
 
    对这样的人,我告诉他们,其实,"生活处处有人参",饮食上多吃具有补气作用的黄豆、香菇、鸡肉,就相当于给自己吃下平和而有效的"人参汤",此外,还要更多从生活中找寻具有"人参"功用的人生养分,比如,我时常提议他们多读读李白的豪迈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
 
    来自于《金匮要略》的补血秘方
 
第二部分 9.养吾浩然正气,生活处处有"人…
 
    我知道,做妻子的经常为丈夫、也为自己炖上一锅芳香扑鼻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其实,便是把自己的浓浓爱意也融进了其中。当一个人生病的时候,药物固然重要,而亲人的关怀、爱心,何尝不是疗效更佳的灵丹妙药呢?
 
    提起血虚,似乎最能引起女性朋友的共鸣,因为女性每月一次的月经,都会让身体失血。所以,补血对于女人来说似乎更为重要。
 
    其实,很多老年人或者身体虚弱的病人,也都会有"面无血色"、面色淡白的症状,甚至嘴唇、指甲也白得很明显,这也是血虚。我们医生给他们摸脉的时候,由于脉中血少,脉摸起来会很细(像是河水很少的细细溪流),要是看舌头的话,会发现舌头的颜色也是淡白色。又或者,有些人脸色淡白的表现并不明显,但是容易心神不宁、健旺多梦,这是因为劳神太过,而使得阴血暗耗。
 
    著名医书《证治准绳》中说"血者,神气也,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所以,血与"精气神"中的"神"关系最为密切。而要全面调养人的精气神,从补血、活血入手是常见的中医治法。
 
    很多人对血虚不以为然,不就是脸色不太好吗?我说,您千万别小瞧血虚啊,血虚严重了就容易引起心悸心慌、手足逆冷、便血、呕血,以及女性的崩漏重症。
 
    我曾经诊治过一位常年带高三考生的中学男教师。他告诉我说自己睡不好觉,天天梦到学生上考场的情景,而且最近记忆力也大大不如以前,原来一道题在课本的哪一页、哪个位置都记得清清楚楚,被学生们称为"活字典",现在却常常丢三落四。
 
    我诊脉、看舌之后,知道这位老师的病根儿在于耗神过度,血虚气也虚。就给他开了补血补气的方子。他却问我,由于经常要加班,煎服中药不是很方便,能不能开点中成药?不用煎药就能服用?
 
    因为他的这种症状,非常适合用针对"血气两虚"症状的乌鸡白凤丸来进行调理,但是,这种中成药已经被人们普遍当成女性专用药了,直接开给病人往往会引起误会甚至笑话,我就想换个角度跟他解释。于是,我问这位老师:"我亲戚家有个男孩,今年非想报考幼师专业,您说幼儿园老师都是阿姨,哪有小伙子进幼师的啊?"
 
    这位老师对我说:"您这个观念就不对了,现在最先进的幼儿园都讲求男女老师比例的平衡,防止孩子们阴柔性格太过、阳刚之气不足。即便是女娃娃,也要弥补身上的阳刚性格啊……"听老师说到这里,我心里释然了,便对这位老师说:"我给您开的这味中成药,既适合大补女人的血气不足,也适合大补男人的血气不足,虽然名字叫做'乌鸡白凤丸',但绝对不是专门给女人们吃的,也很适合像您这样因为操劳过度而导致的血气两虚症状。记住每天早晚吃2次,每次1粒。"这个老师哈哈大笑,连说"我明白了",闹了半天,刚才给我讲的道理,最终是讲给自己的。
 
    过了两周,这位老师前来复诊,看气色好了很多,说是自己睡眠好多了,而且曾经"活字典"般的记忆力开始有所恢复。他还把他的爱人也带来了一起看病。很巧的是,他爱人也属于"血虚",不过症状表现却有很大差别。这位中年女性时常感觉有些头晕、眼花、两眼干涩,有时候还心悸、手脚发麻。我特地问了一下她的月经情况,说是月经量少、颜色淡。这些都不难解释:血虚当然血就少,血少了人体的器官就得不到足够的滋养,就像花草没有水分的滋润会出现枯萎现象。心脏少了滋养就会心悸;四肢少了滋养就会手脚发麻;眼部少了滋养,就会眼花、两眼干涩;头部少了滋养,就会头晕,也可能健旺,还可能睡眠不好……
 
    "看来我也该吃乌鸡白凤丸了。"那位中年女性笑着对我说。她丈夫上次来看病的经历,估计都原原本本地汇报给了自己的老婆。
 
    血虚是常见的疾病,时常和气虚、血淤等交织在一起。如果患者是年轻的女孩,我会建议她们多吃大枣、桂圆、葡萄、荔枝,这些都是补血的妙药,而且又让女孩子们过足嘴瘾,岂不妙哉。
 
    而像这对夫妻,已经人到中年,就需要比食疗药力更猛的处方。我想起中医经典《金匮要略》上的一张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我告诉这位女士,只需要到药房购买"当归"这一味中药就可以了,生姜和羊肉自己到菜市场购买,按照当归20克、生姜12克、羊肉300克的比例炖肉汤,自己做既是药方、又是美食的"当归生姜羊肉汤"。这个方子是大补气血的千古名方:当归补血,羊肉补气,生姜驱寒,所以,对于平素血虚、气也虚的人大有裨益。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张药食同源的补血方子偏热,所以适合寒性体质的人,而不适合于热性体质的人。
 
    几个月后,这对夫妻来到我的诊室专程道谢。我看他们两人脸上有了明显的红润,人也显得精神了很多。我知道,做妻子的经常为丈夫、也为自己炖上一锅芳香扑鼻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其实,便是把自己的浓浓爱意也融进了其中。当一个人生病的时候,药物固然重要,而亲人的关怀、爱心,何尝不是疗效更佳的灵丹妙药呢?
 
第二部分 10.每天一杯姜橘饮,郁闷之气影无踪
 
    平日吃桔子的时候,把桔子皮留下,晒干后就是一味治疗气郁的特效中药——陈皮。把陈皮和两倍重量的生姜泡在一起喝,就是一剂治疗气郁的药方——清气姜橘饮。这个药方,很多人都评价说:"每天一杯姜橘饮,郁闷之气影无踪"。
 
    由于工作压力大,"郁闷"这个词已经成为很多白领职员的口头禅,而郁闷就是气郁的前奏,如果你仔细留意,会发现很多公司职员在工作状态也是"两弯似蹙非蹙烟眉",虽然他们并不时常叹气,还不至于"态生两靥之愁",但这种不能形诸于外的气郁,会悄悄埋伏在人体而形成亚健康状态。
 
    不久前我就接诊了一位患者,来人气宇轩昂,差不多50岁左右的样子,脸上挂满了笑容,让人感觉舒坦、真诚、从容。做医生的,其实最喜欢碰到面带笑容、乐观豁达的患者,患者的笑容,比起医生的药物和手术刀具有更大的威力。
 
    这位患者对我说,自己时常感到胀闷、胀痛,有时候痛起来还很奇怪,痛无定处,"到处流窜"。我为这位先生幽默的叙述所感染,我们一起笑了起来。我给他做了详细的检查,心里有数了,从症状上来看,胀闷、胀痛,都是气太足而造成的"胀",因为气是流动的,所以,疼痛也会随着气的流动而动。
 
    但是,这位先生始终是满脸微笑,笑眯眯地像尊弥勒佛,按理说不该是气郁的表现啊。我踌躇了一下,问他,您是不是心里有事儿,老是憋着啊?
 
    他愣了一下,轻轻点点头,对我说出他近来的境遇。他在一家全球著名企业的中国分公司担任高层管理者,虽然权重职高、年薪丰厚,但这一年多一直和国外总部的主管副总裁有分歧、有争执,别人看到的都是他台前的风光,而没人知道他心里的苦恼和郁闷。
 
    我知道外企的中国高管,很多都是各领风骚三五年。他们在台前的时候,永远呈现给客户、媒体一张不知疲倦、精力百倍的笑脸,而幕后的心酸只有自己孤独地承受。其实不单单是企业高管,很多在职场打拼的普通员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给他开了7剂逍遥散,因为这位患者气郁明显,我又在古方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味陈皮来行气解郁。这个方子来源于宋代太医院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疏肝解郁"的千古名方。听听"逍遥散"这个名字就应该知道它的主治范围了。
 
    我知道气郁的毛病,不是吃一两服药能够轻易解决的,病根不除,疾病还会复发。而且想让这样满世界奔波的"空中飞人"坚持煎服中药,也很不现实,我还把治疗气郁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小偏方告诉了他:平日吃桔子的时候,把桔子皮留下,晒干后就是一味治疗气郁的特效中药——陈皮。把陈皮和两倍重量的生姜泡茶,就是一剂治疗气郁的药方——清气姜橘饮。"每天一杯姜橘饮,郁闷之气影无踪",这是很多气郁病人对这个药方的评价,真是"偏方治大病"啊!
 
    两个星期之后,这位先生又来复诊,他说效果特别好,胀闷、胀痛已经消失一半儿了。他还说自己最近买了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书,外出旅行的时候就随手翻看,感觉心情好多了:"通过上次您给我的治疗,我知道,其实我的病更多是心病,所以,我要自己学会调节自己"。
 
    碰到这样一位有灵性的患者,我也打心眼儿里高兴。我问他:"我还有个更加好的药方,既能让你养生保健,还能让你工作得更有成效、心情更加愉快……""这么好,您快告诉我吧!"我微笑着说,"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四两拨千斤','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这就是太极拳。
 
    温家宝总理在日本访问的时候,还在公园里打太极拳呢。在西方,医生治疗压力大的方法是让人去玩电子游戏,在虚拟的时空中肆意宣泄。而东方的太极拳,不但能让人得到养生的精妙,还能在行云流水的拳中,体会'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的人生哲理。"
 
    "我明白了,练习太极拳,一定会让郁闷之气不降而自降,让浩然正气不生而自生。"这位先生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年之后,他告诉我,他的太极拳已经打得有滋有味,每天不打上两趟就会觉得缺了什么。很多工作上的麻烦事,也能够像太极拳一样随曲就伸、四两拨千斤了。而我也发现,他脸上的笑容,少了职业感,而多了自信、从容和大度。这就是气足的力量!
 
第二部分 11.略少饮食忌口法,多数疾病可防治
 
    时代在变,引发人们疾病的因素也在变。几十年前,营养不良是多数疾病的源泉。到现在,营养过剩成为了当代人疾病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养生应注意"补中有攻"。
 
    常有病人在我开完药方之后,会习惯性地问我:"大夫,您看吃这药有哪些忌口?"也有人怀疑:所谓"忌口"是不是中医故弄玄虚呢?其实,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如果不注意忌口,那么,不少看似平常的食物,就是病从口入的"毒药"!
 
    比如说,前两天我就碰到这么一位患者,是一位中年女性,脸上经常容易起痤疮,反反复复好多年了。我给她开了三叶汤,让她用枇杷叶、桑叶、竹叶各15克,水煎服,每天2次。这三味药虽少,却能够清热解毒,对痤疮的治疗很有效果。我同时叮嘱她饮食要清淡,最好以素食为主。
 
    过了一周,病人很高兴地前来复诊,说吃药的效果很好,脸上的痤疮下去了一大半儿。"开始的时候还觉得不信呢,就这么点药,哪能有效呀?后来,抱着半信半疑的想法开始吃,没想到效果特别明显。"我也很高兴,就又给她略微调整了一下处方,估计再吃上两三个星期就差不多了。
 
    没想到再过一周她又来复诊的时候,我差点没认出她来,满脸的痤疮比最初看的时候还严重,她哭丧着脸对我说,大夫,这是怎么回事呢?
 
    "是不是吃什么辛辣、油腻的食物了,比如,四川火锅、水煮鱼、香辣虾一类的?"我问她。"没有!我吃了整整两个星期的素食了。"我觉得有些意外,就让她伸出舌头进行舌诊。看完舌头,我底气十足地对她说:最近你肯定吃过什么烧烤、辛辣之类的东西,你再好好想想。
 
    她想了一会儿,突然拍了一下脑门,"吃点瓜子、羊肉串这样的零食也算吗?"我点了点头,这当然算了。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忌口太素了,就买了一大袋炒瓜子解个馋,还在路边小摊吃过两次烤肉串。您怎么能看出来呢?"
 
    她的舌苔明明白白地"写着"她的病情和饮食的秘密呢。第一次看病的时候,舌苔黄腻,黄为热,腻为湿,一派湿热之像。而湿热正是痤疮的"病根儿",所以,我开出了祛湿热的药方。第二次复诊的时候,她的舌苔已经变得接近正常的淡红之色。而这次重新变为黄腻,肯定是吃了热性的(热辣或烧烤或煎炸等)、湿性的(油腻或酒类等)饮食,当然也包括正餐外的"零食"。
 
    对于体质非常健康的人来说,吃什么样的美味都对身体无妨,但对体质偏弱的人来说,很多食物不亚于"毒药",比如对这位患有痤疮的患者来说,因为本身体质偏于湿热,再吃湿热类的烧烤、煎炸食物,就相当于"火上浇油",本来吃药快治愈的疾病,一下子变得比以前更严重,你说一大袋炒瓜子、十来根羊肉串,是不是"药效"比我开的中药还要厉害呢?
 
    我时常听很多名老中医感慨:几十年前,人们生病多是虚病,营养不良是多数疾病的来源,很多病人甚至只需吃几只炖母鸡,好好补一下就能治好病;而当代人的疾病多是营养过剩所致,所以,应该补中有攻!我自己更是深有体会,像这位患有痤疮的患者,病根儿就是体内湿热过多,需要用清热去湿的药物去攻逐,如果用补药,只会越补越坏。老百姓都知道"病从口入"的谚语,而敢用"病从口出"法进行养生和治疗的医生却并不多见。中医让你忌口,其实就是切断进入你体内的病源,这就做不用药而胜似药!
 
    那么,普通人都该注意哪些饮食宜忌呢?我给大家总结了一句话,适合于绝大多数人:"饮食少吃一两口,少油少盐和少糖"。如果你坚持做到了,超过半数的疾病都可以得到预防和治疗。科学家们发现:人类饮食的"鲜美感觉"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多油脂(大鱼大肉比青菜萝卜更美味);二是多盐分(口味重的饮食比素淡的要感觉好吃);三是多糖分(糖果和可乐受孩子们欢迎的理由)。而在我们中医看来,则可以合并成为"清淡"两字,"清"是少油、少脂,少吃油煎油炒、富含油脂的肥美厚味;"淡"是少盐、少糖,改变"口重"的习惯。饮食不清淡,过多的油盐糖就会造成体内湿盛、气郁、血淤,让人的"精气神"因为"太过"而失衡。
 
    有人会说:"你说得太玄乎了吧,以前一直这样吃饭,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难道我们一日三餐里藏着这么多危害健康的'定时炸弹'吗?"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专门组织专家调查,发现一个惊人的数据:我国城乡居民平均每天的烹调油、食盐、糖大致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的两倍,属于严重超标状况!而严重超标的后果,是导致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三高"慢性病的罪魁祸首。而要改变这种容易致病的饮食习惯,其实也很简单,只要每次吃饭的时候,有意识对多油、多盐的食物少吃上一两口,对多糖的饮料(如可乐、果汁)少喝上一两口,长此以往,就会慢慢把饮食习惯调整到健康的平衡状态。
 
    听我讲完这些并不玄奥的"略少饮食忌口法",这位大姐终于下定决心,利用她掌管为家人做饭的"权利",开始主动调节全家的饮食菜谱:增加了清淡爽口的素菜,减少了油盐的用量,还把儿子爱喝的可乐、爱吃的冰激凌从冰箱中清走。半年后,这位大姐一家三口人到我的诊室来报喜:老公的脂肪肝在体检中发现已经从重度变为轻度了,儿子从虚胖的小胖墩儿变得瓷瓷实实,大姐脸上的痤疮早已经一扫而光,还满脸愉悦地告诉我:她那高血压的老毛病,也已经差不多消失了。她正用全家亲身的事例,说服父母和公婆也实行"略少饮食忌口法",希望能让老人的糖尿病、冠心病也能够"病从口出"。
 
    没有什么比听到患者康复的消息更令我高兴的,于是,我又把"微旋养精法、微提养气法、微笑养神法",也通通告诉这位大姐,希望这些养生方法能够给他们全家人带来更多的健康和快乐。
 
    不过,能够像这位大姐一样,在饮食健康上改正观念并控制自己的人是比较少的。有很多人向我提出建议:"大夫,您有什么秘方,能够让我们既享受口福,又消除隐患呢?"
 
    如果你暂时不能少吃几口美味(注意,不是不让你吃,而是让你尽量少吃而已),那么,我来给你推荐三个可以当作茶饮的"薏米荷叶茶"、"清气姜橘饮"、"三七代茶饮",它们分别能够祛除体内的湿盛、气郁、血淤,阻止饮食中过多油盐糖造成的"三高"。既然"疾病从口而入",那么,我们运用调精、调气、调神(活血)的中医法则,也能够"让健康从口而出"!
 
第三部分 1.六味地黄丸,神通广大治"虚热…
 
    在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慢性肾炎、更年期综合症等常见病中,只要有"虚热(上火)"的现象,就可以放心服用六味地黄丸。另外,对普通读者而言,与其告诉他六味地黄丸是"补肾精"的,还不如告诉他是"治虚热"的更为准确。
 
    人们最熟知的中成药,莫过于六味地黄丸。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似乎这种药是"补肾"的专用药,有点中国"伟哥"的意思。其实,六味地黄丸的应用范围比伟哥广泛多了。只要你最近有"上火"的感觉,就可以考虑用六味地黄丸来降降"虚热"。
 
    曾有一位老先生来诊所就诊,我见他身材魁梧,面色红润,白须飘飘。虽然已经年过六旬,但初看起来一点儿都不像有病的人。不过对我们医生而言,越是看起来特别健康的人,越是要加以注意,因为这些表面现象通常会蒙蔽了他自己和身边的人。我仔细为他把脉诊断,他的脉摸起来有点沉细数,舌诊是舌红少苔,这都是里有虚热的表现。近距离观察老先生,发现他满面红光的红色稍微有点儿过,也就是说两颧泛着潮红,那也是虚热的明显特征。我问老先生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老先生说自己体质一向很好,但近期有点头晕目眩、嘴里发干、腰酸腿疼的症状,就赶紧找中医调理一下。
 
    我在心里分析老先生的病情:虚热就像是若有若无的小火苗,悄无声息地在体内燃烧,中医上叫做"虚火上炎"。这把火上扰头部,就会导致头晕目眩乃至耳聋耳鸣;烧灼津精,造成津液不足,就会使人口燥咽干;津液不能滋润腿脚,还会让人腰膝酸软。
 
    由于老先生的病特别典型,所以我也敢"大胆预测"老先生没有提到的症状。"您是不是睡觉的时候经常出一身汗,不过,醒来以后就不出汗了?"
 
    "呦,真神了,您怎么知道的呀?这两天我真是一睡一身汗,我还以为是天太热造成的。"老先生非常惊讶地说。其实,我们医生哪有神仙的算命本事啊,只不过根据疾病的本质做出推理分析罢了:虚火在体内产生内热,能够迫津外出。晚上睡觉的时候,人不活动而内热最重,所以出汗最多;而白天人在活动,内热减轻,所以汗就止住。
 
    对于一些比较典型的疾病,医生有时的确能够"未卜先知",让病人感觉大夫有料事如神的特殊本领。但大多数疾病错综复杂,必须病人原原本本地向医生细说各种症状,这时候,如果病人非要考考医生的"测病本事",就是不说自己的详细病情,那么,遭殃的肯定是病人自己了。医生毕竟不是神仙,他需要病人提供各种复杂甚至矛盾的症状,像"侦探福尔摩斯"那样根据蛛丝马迹来进行苦苦探究。
 
    我给老人开出了六位地黄丸的汤剂,还嘱咐老人,汤药的效果比丸药快,"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所以,先用汤药迅速消除急性症状。以后,可以到药店购买六味地黄丸的丸药来吃,"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这位老人才服了一周的汤剂,盗汗的症状就消失不见,吃了一年多六味地黄丸后,虚热的老毛病得到了彻底改善,真算是鹤发童颜、神清气爽了。
 
    有人会好奇地问:六味地黄丸不是治疗"肾虚"的特效药吗?怎么让你一说,就变成了治"虚热"的专用药?
 
    其实,六味地黄丸是宋代名医、儿科大家钱乙所创,最初被当做"幼科补肾专药"来使用的。不过,后世的医家发现这种药在成人中有更广泛的应用。
 
    中医讲"肾藏精,为先天之本",六味地黄丸可以滋补肾精,精是生命的本源,从"养精蓄锐"入手,便能够带动精气神和五脏六腑达到动态平衡。这里还要特别提醒的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讲"人之脏腑,一气贯通,若营垒联系",一个脏腑虚(如肝虚),就可能累及多个脏腑虚(如肾虚、脾虚),凡是人处于亚健康或患上慢性病,大多会和肾虚、脾虚、肝虚……有关联。所以,如果如果一个医生告诉你"肾虚",并不一定说明什么,只能表明你身体并非处于完全健康状态而已,切记!
 
    一个高水平的中医师,最重要的是告诉患者虚损的性质,是虚热、虚寒,还是气虚、血虚?这才是治病养生的关键所在。就像中年人、老年人身体大多出现虚损之象,而且五脏六腑"一损俱损",这时候就要根据虚损的性质来补养身体,虚热要清热,虚寒要祛寒,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套用一句老话"兵来将挡,水来土屯"。
 
    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小伙子,听到肾虚两个字,尤其惊慌。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似乎"肾虚"就意味着身体的严重虚损,对于小伙子来说,还隐喻着性功能遭受损伤的别样含义。在此,我郑重声明,这种想法是严重错误的。因为在中医界,很多大夫看了100个病人,会发现80个、甚至90个病人有肾虚症状,而且无论男女老少。这说明什么呢?肾虚只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病症而已,就像感冒、鼻炎一样,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常遭遇。千万注意:人们印象中"肾虚"的含义,和中医大夫所说的肾虚含义,几乎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对普通读者而言,与其告诉他六味地黄丸是"补肾精"的,还不如告诉他是"治虚热"的,这更为准确。
 
    六味地黄丸可谓是"神通广大",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慢性肾炎、更年期综合征等常见病中只要有"虚热(上火)"现象(后文中有详细的鉴别细则),就可以放心服用。而且六味地黄丸在药店还有很多"兄弟姐妹",六味地黄丸加入知母、黄柏两味降火药,就成为治疗虚热上火更严重的"知柏地黄丸";加入枸杞子、菊花,就成了治疗虚热兼有眼睛干涩或两眼昏花的眼科良药"杞菊地黄丸"……
 
    说到枸杞子,顺便多说几句。当代很多人对枸杞子有所偏爱,说这是"壮阳"之物,似乎能够起到中国伟哥的作用。其实,大错特错了!虽然中国古代流传有"隔家千里,勿食枸杞"的谚语,似乎也隐喻了枸杞的壮阳功效,但早已有医家亲身尝试,发现枸杞子和性属温热的壮阳之品完全相反,也就是说枸杞子是典型的治疗虚热的滋阴之品(其性微凉)。著名医书《医学衷中参西录》说枸杞子"退虚热,壮筋骨,除腰痛,久久服之,延年益寿",还是比较中肯的。
 
    生活处处有中医,小小枸杞子,既可食之,又可入药,堪称六味地黄丸的缩影。要想参透中医,切记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须知中医的精深境界,就像贾岛名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第三部分 2.金匮肾气丸,虚寒之人如逢春
 
    虚寒疾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身体容易发凉,衣服穿得总是比别人多,对凉性食品和饮料异常敏感。对女人来说,最常见的是小肚子发凉,有的则会出现较重的痛经现象。对于这样的疾病,金匮肾气丸最管用。
 
    有趣的是,在"六味地黄丸"中增加很少量的两味大热之药——肉桂、附子,这个原来治疗虚热的药方,就能摇身一变成为治疗虚寒的良药——肾气丸了,也有人称之为八味肾气丸、桂附地黄丸或者金匮肾气丸。
 
    金匮是藏放古代帝王圣训的地方,暗指极为珍贵的含义。肾气,可能又会让人联想到"补肾"两个字。
 
    其实,中医里讲的肾,是指人体的先天之本(中医里的胃是后天之本),和现代生理学所说的"肾脏"完全不是一回事,也和很多人印象中的"肾就是性能力"完全不是一回事。说个大家都明白的例子,对于"心",中医上说"心藏神",所以就有"心神不宁"、"心心相印"、"心满意足"这样的常见说法。而这种说法,在现代生理学家看来,就是大惑不解了,心不就是心脏吗?它怎么能和人的头脑、情绪联系在一起呢?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啊!
 
    你现在终于明白了吧?中医所说的"肾"和我们现在理解的肾,也是风马牛不相及、"八竿子打不着"的。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我们不妨把"肾"字暂时从我们的字典中删除!
 
    实际上,金匮肾气丸就是一种在古人看来极其珍贵的、治疗虚寒的良药。
 
    明代中医大家赵献可曾经在他的代表性医著《医贯》中,提出了一个震惊医学界的养生和治病原则:虚热用六味地黄丸,虚寒用八味肾气丸。他认为如果读者能够照此应用,就会对养生和医学豁然贯通,所以,他把其的著作命名为《医贯》。
 
    要是按照赵献可的说法,岂不是"只记二方,而千圣之妙诀已传,济世之良法已尽"?其实,我个人倒是觉得,赵献可当时可能只是想向更多的民众普及养生和医学知识而已,并不是针对医生而写的医学专著,所以,尽可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给出寒性、热性两大基本病型和体质的养生治疗"妙诀",如此而已。
 
    对于虚寒疾病,金匮(八味)肾气丸的确有药到病除之神效,而且广泛适用于男女老少各类人群。可什么算是虚寒疾病呢?最典型的症状是,身体容易发凉,衣服穿得比别人多,不喜欢运动却喜欢安静,吃凉性食品或喝凉性饮料就感到不舒服。对女人来说,则是常见的小肚子发凉,容易出现较重的痛经现象(更多详细症状,请参阅后文的介绍)。这时候,金匮肾气丸就像是滚热的沸汤浇在冰凉的雪地上,吃下去后很快就能见到明显效果,而古人也用一个异常生动的词语来描绘这种效果——"如汤沃雪"!
 
    现代人少运动,嗜冷饮,多吹空调,所以,寒凉之病多发,金匮肾气丸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药店中最畅销的中成药之一。不过,寒邪郁积多了容易化热,人的七情六欲容易化火,所以,虚热疾病同样常见,这时候就可以用六味地黄丸来调理。"虚热用六味(地黄丸),虚寒用八味(肾气丸)",的确可以作为普通百姓的中医养生妙诀。
 
    有人会问:这两个治热、治寒的中成药,和调理精气神有什么直接关系呢?前面我讲过,寒和热是人体所有病因的基础,要把精气神调好,首先就得让人们"寒热均衡,以平为期"。
 
    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这两种中成药都在药店里有售,因为安全性较高而并不需要医生的处方就能购买,被称为"非处方药",如同感冒了到药店买感冒清热胶囊、咳嗽了到药店买琵琶止咳膏一样。不过,作为一名医生,我建议您最好能够找坐堂的中医师咨询一下,多一道"把关"的程序,才是对健康更好的负责。人体的疾病复杂多变,如果您的疾病不是单纯的寒性或热性,而是上热下寒、外寒里热等复杂组合,那就需要专业的医生来为您特别调理了。
 
第三部分 3.麻子仁丸,治好便秘人年轻(1)
 
    治病讲究对症下药,其关键就是要找准病症所在。而不在于药的猛烈程度和剂量大小。比如,治便秘也是如此,关键在于"润",而非"泻"。
 
    便秘是个很多人都会遇上的毛病,不仅年轻人有,它更是许多中老年人的"常客"。治疗便秘也有很多"秘密",让我给你一一道来。
 
    有一位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便秘很严重。有一天,她来到我这里,对我说:"大夫,您给我开点猛药吧!求求您了!"
 
    看病的过程中,让我加大药量、甚至央求我"以毒攻毒"的患者并不少见。我心里明白:如果是急病,可以下点急药,让病马上就好。但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慢性病我们就要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来治疗。
 
    为了让病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这复杂的医学知识,我只好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向患者说:"你在洗衣服后,采取什么方式让衣服干了呢?""当然是晾晒了,放到阳台上晾着,一天就干了。"
 
    "其实还有更快的办法,那就是用火烤,电影上不就常有这样的场面吗?有人把湿衣服放在熊熊的篝火边,一阵热气腾腾的雾气升起,衣服很快就干了。"我微笑着对她说,"你不觉得用火烤更快、更有效吗?"
 
    这位妇女呵呵地笑了:"论起洗衣服,你可就不是专家啦。要是洗完衣服就用火烤干,没几次就把衣服烤坏了。我们女人都是洗衣服的专家。衣服洗了以后,先让洗衣机把水甩干,然后挂起来,让风吹、让太阳晒,很快就干了,一点也不损害衣服。"
 
    治疗慢性病也和洗衣服是一个道理,比如说,你这个便秘,不就是大便解不下来吗?中医里有专门的"泻下法",最厉害的是用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的"大承气汤",吃完后能够立刻让你解个痛快。但是,这种治疗就像是用火烤衣服,攻伐之力太过霸气,虽然能够直击病邪,但却很容易同时伤害人体的正气。所以,对于难缠的慢性病,我们都要尽量在"攻伐"与"扶正"之间寻找平衡点。
 
    就说治疗便秘吧,我们首先要考虑治本——先把燥结的大便"燥而润之",所以,我给人开的麻子仁丸方子的主体部分为润肠药——滋润多脂的麻子仁、杏仁、白芍、蜂蜜。但便秘等慢性病是经年累月积累而成的,仅靠"清风细雨"难于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也不妨使用霸道的"泻下剂"——大承气汤。但是,大承气汤为泻下峻剂,容易耗损正气,所以,必须对大承气汤进行改良,去掉其中最为猛烈的药物芒硝,并减轻厚朴、枳实等其他药物的用量,这样就把"峻下剂"改造成了"轻下剂"——小承气汤。
 
    如此一来,整张麻子仁的方子就具有攻润结合、下不伤正的特点。对于长期便秘的人来说,就好像是洗衣服时先用洗衣机"甩干"(润肠剂),再放到阳台晾干(轻下剂),而不是一下子用熊熊篝火烤干(峻下剂)。
 
    听完我的解释,那位妇女恍然大悟,原来治病并不是药用得越重就越见效啊。她拍着脑门对我说:"我以前吃药的时候,老是喜欢按照说明书上的1.52倍来吃,因为感觉自己的问题比较重,药力大一点应该效果好一些。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是有点效果,但后来效果就越来越差了。以后,我可不能自作主张喽。"
 
    这名妇女吃了我的药后,经过两三个月,长久困扰她的便秘终于治愈了。
 
    喜欢过量吃药,这是很多老病号的通病。其实,治病关键要找准病根儿,而不在于药的猛烈程度和剂量大小。
 
    说到"泻药",我知道除了老年人、中年人常吃它来治便秘外,还有一些年轻人也常自服泻药来减肥,靠吃泻药来把体内的污物、水分排出体外而减轻体重。这和治疗便秘实属"异曲同工"。不过,与其常吃"泻药"治标,不如常吃"润药"治本。我除了在临床广泛应用"麻子仁丸"这个中成药之外,更是推荐所有人使用不花钱的"滋润妙药"——水。
 
    从我们中医的角度来说,现代人虽然饮食丰富,"吃香喝辣",但容易上火而致热灼津精,使得体内偏燥,缺乏润泽,所以,容易出现咽干口渴、皮肤干涩、面色不润、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精神委顿等症状。
 
    津精受损,不但容易产生津燥疾病,还容易使津湿乘虚而入,"鸠占鹊巢",更增胸闷浮肿、肥胖身重等湿病症状。
 
    水作为至简至纯的补津之品,能够补充人体精气神中至为关键的"精(津精)",还能驱除"鸠占鹊巢"的湿邪,长此以往,便秘减轻,虚胖渐消,人整个如同得到雨露滋润的禾苗一样,焕发出润泽的风采。
 
    《道德经》上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对于身体,水的作用又何尝不是如此?
 
    且慢,本来是讲便秘用"麻子仁丸"中成药治疗的,怎么一下子扯到喝水上了呢?您听我说,很多健康和养生的奥秘,的确如同"白开水"一样简单甚至乏味,不像可乐那样可口,但是,恰如"白开水"一样平凡而重要的养生方式,才能够让你保持生命的"滋润"。
 
第三部分 4.玉屏风散--治鼻炎、过敏等病的&quo…
 
    玉屏风散是一个内外同治、标本兼顾的名方,只要是内外风兼有的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肾小球肾炎等反复发作的常见病。玉屏风散都能一一"攻克"。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人,动不动就感冒,经常不由自主地出汗,很多人习惯把这种症状称为"身体发虚",不过,这种发虚可不要随便吃补药,而要用玉屏风散。既补虚又祛邪,标本兼治,才能把身体发虚而导致的感冒等症状治好。
 
    玉屏风散是家庭常备用药之一,单听这个名字你可能就知道它的价值和效用了吧!所谓"玉"是珍贵如玉的意思,表明古人对这个方子相当珍视,它的用途非常之大;所谓"屏风",直接就把这张方子的用途说了出来,它的功用就好像御风屏障一样,可以阻挡各种邪风,治疗风导致的疾病。
 
    有人会问,玉屏风散治疗什么类型的风病,外风还是内风?
 
    玉屏风散既治内风之"散脱"(汗出),又治外风之"闭塞"(外感),既治体虚之"本",又治外感之"标",属于非常典型的表里同顾、标本兼治的千古名方。我曾经多次用这个方子当例子,启发学生和患者治病和养生应该"标本兼治"。
 
    前段时间,有位患者来找我看病,她患过敏性鼻炎,经常像得了感冒一样鼻塞、流鼻涕、打喷嚏。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可是让人觉得很麻烦,特别在社交场合,很影响自己的形象。我们当医生的都知道,过敏性鼻炎已经成为当代很普遍的一个疾病,常规的治疗方法是,用苍耳子、辛夷等发散性药物把闭塞的病邪发散出去。但是,对多数人来说,这样的治疗一开始有效,但过一段时间后就没有效果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很简单,导致疾病产生的原因通常不是单一的,而是虚实交织、错综复杂。这个患者试过很多专治鼻炎的药物,都出现好一阵之后,然后效果就不明显了的问题。望着她困惑的眼睛,我试图用一个比喻来为她解释鼻炎的复杂机理。
 
    我说,其实,治疗鼻炎也和人生选择一样,充满着顾此失彼的矛盾。为什么用一些专治药物,会一开始效果好,而后来效果就差了。其实,这个谜题清代名医柯琴早就给出了清晰的答案,他说"治风者,不患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意思是攻打(驱)和防守(御)必须并重才能避免顾此失彼。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任何治疗疾病的药物,都有偏性,万病都是靠药物偏性来治疗的。"遍试风药以驱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邪气流连,终无解期矣。"意思是,如果专事发散(比如采用专治鼻炎的药物)就会导致外风虽去,内风又生;而若采用专治内风的收敛药物,又会使外风不去,邪气流连,最后使得疾病始终没有完全解除。所以,治疗病因复杂的疾病,必须考虑双(多)管齐下的法则。
 
    就像慢性鼻炎的治法,应该既要通过发散外风之邪来"治标",还要凭借收敛内风之散来"治本"。玉屏风散就是一个这样的好方子,以补气固表药为主,配合小量祛风解表之品,使得补中寓散,攻补兼施。有人把它当成治疗虚体感冒的专用方,其实,只要是内外风兼有的疾病,比如过敏性鼻炎、肾小球肾炎等反复发作之病,都可以使用这个内外同治、标本兼顾的名方。只不过很多疑难病症需要医生亲自开方调理,而频繁出现的三大常见病"感冒、鼻炎、过敏"则可以靠玉屏风散进行"异病同治"。
 
    这个患者高兴地收起我写好的处方,看来我这番讲解把她的一大心病解决了不少,剩下的就是她吃药慢慢调理了。后来,她每周都来诊室复诊,几个月后,动不动打喷嚏的病症大有好转。这时,我告诉她说:"过敏性鼻炎是需要长期治疗才能逐步调整过来的,而且,对很多慢性疾病来说,药物终究还是'治标','治本'更要靠加强运动来实现。内风和外风都会伤及精气神的'气',而运动是大补元气的最佳方式,远胜于救急用的人参等名贵药物。"
 
    从第二天开始,这个患者就把健身当成了每日的必修课,一年后,鼻炎的症状差不多没了,她还把玉屏风散给家里容易感冒的姥爷服用,姥爷经常感冒的老毛病也减轻了一多半儿。她还推荐容易皮肤过敏的妈妈来服用玉屏风散,妈妈使用后,动不动就皮肤过敏起红斑的老毛病减轻了很多。
 
    以我几十年的行医经验,"标本兼治"的方子其实并不多见,因为治标和治本时常相互冲突,甚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对于养生来说,运动和乐观却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治本良药"。
 
第三部分 5.藿香正气水的用途不止说明书上所说
 
    请注意:只要是符合"津湿、气郁、外风"的病因,无论什么病,用藿香正气水都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像肠胃炎、湿疹、痱子、蚊虫叮咬、外阴瘙痒、外痔、头癣、手足癣、疖、白癜风等等,都能用藿香正气水来治疗。
 
    这样的小毛病估计每个人都曾碰到过:天气又闷又热,人也被"闷"得全身不舒服,胸闷、头痛、恶心、闹肚子,说是大病吧,还不至于,说是小病吧,还挺难受的。
 
    碰到这样的患者,我都建议他们喝上几小瓶藿香正气水,很快就会有"拨云见日"的感觉,浑身变得清爽。
 
    其实这种情况在生活中特别常见,当湿邪侵袭人体,合并上外感,就会导致这种突发性的不舒服,严重的还会上吐下泻、恶寒发热。
 
    清代名医徐大椿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医论《用药如用兵》,说治病救人要像用兵打仗一样。那么,对于像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这类疾病我们应该如何"用兵"(治疗)呢?这种病的病根儿到底在哪里呢?
 
    恶寒发热,说明是外感表证(和感冒类似,外风所致);上吐下泻,则可能是由于津湿中阻而导致的脾胃不和;胸膈满闷、脘腹疼痛,一般是由津湿引发的气郁而形成的。其实,这也就是一位中医看病的分析过程。像这种疾病,病根儿是由津湿、气郁、外风叠加而成的。具体到精气神上,当属精、气两者俱伤,神也略受影响,所以人就没了"精神头儿"。
 
    因此,治疗的时候,就要兵分三路,三支部队直捣三大病魔的方阵:
 
    具有解表功能的药物藿香、紫苏、白芷组成第一支分队,直接攻击"外风"病魔;具有祛湿功能的茯苓、白术、半夏、桔梗组成第二支分队,猛攻"津湿"老巢;具有理气功能的大腹皮、陈皮、厚朴组成第三只分队,包抄"气郁"病魔;还有,生姜、大枣、甘草组成后勤队伍,为前线将士们提供物资保障。就这样,十三味药物就组成了藿香正气水的精锐部队,虽然药味繁多,但却井然有序、相互呼应。
 
    之所以要把这么专业用药组方的奥秘,逐一给您道来,是为了防止大家在选用中成药的时候简单地"对病下药",认为只有恶心呕吐和拉肚子的时候要服用藿香正气水。其实,藿香正气水治疗的是"内湿、气郁、外感三合一"这个类型的所有疾病,而不仅限于恶心、拉肚子。只要是突然间感觉自己往昔的"精神头儿"没了,明显的"人有些焉儿",大多是外感合并湿气,通常不是什么大病,不妨先用藿香正气水自己调理一下。如果用了以后,很快恢复昔日的"精气神",那就说明对症了。
 
    所以,我建议,每个家庭的常备小药箱中都要必备藿香正气水,因为肠胃炎、湿疹、痱子、蚊虫叮咬、外阴瘙痒、外痔、头癣、手足癣、疖、白癜风等等,都能用藿香正气水来治疗。请注意:只要是符合"津湿、气郁、外风"的病因,无论什么病,用藿香正气水都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药物说明书上写的治疗"恶心呕吐,肠鸣泄泻……"只是给你列举这种病根儿常见的表现,如果你把这些外在的病症当成用药指南,那可就像古代寓言"刻舟求剑"的故事一样,错把"记号"(说明书上的主治病种)当成了你要找的那把"利剑"(中成药的针对病根儿)。
 
    有人还会有疑惑,难道中医和西医的差别就这么大?您能不能讲得更透彻些呢?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寻找疾病"藏身之处"的过程犹如抓捕罪犯。只不过,西医擅长辨病,而中医长于辨证。可以用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西医的"辨病"就好像得知了罪犯的情况,比如,这起犯罪的嫌疑人是拉登团伙。而中医的"辩证"则可能并没有得知罪犯的情况(不知道是否是拉登团伙),但却得知了罪犯的藏身之处(比如,罪犯藏身在某个山区方圆100里内)。
 
    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都是治病的手段而已,没有高低之别,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西医治病就好像已经得知犯罪嫌疑人的准确资料(比如,已经知道是拉登,或者知道病人患有肺炎),但要抓捕他还需要进一步知道他的藏身之处(相当于知道疾病的精确性质)。这就好像西医虽然知道你得了肺炎,但因为不能判断是什么病菌引起的而难以治疗。
 
    而中医辨证则倒过来,可以不知道病名,只凭辨证来治疗。正如一起杀人案发生之后,根据线索,犯罪嫌疑人虽然不知道是谁,但却知道此人乘坐的是一辆红色的桑塔纳轿车,目前的活动范围还没有离开本市。那么,警察就可以把侦破范围锁定在当地的红色桑塔纳,通过排查该类汽车的相关信息,获取进一步抓捕犯罪嫌疑人的线索(当然,也有可能无法破案)。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老中医并不知道现代医学的术语和治标,而只是根据疾病的辨证(比如,是湿、寒、血淤、气郁)也有可能治愈疾病的原因所在。如果这个疾病符合"津湿、气郁、外风"的病因,用藿香正气水治疗,一定也会有良好的效果。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神奇之处。
 
    嗦嗦说这么多,就是希望你能够通过小小的"藿香正气水",参悟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奥秘,明白在复杂万变的表象之下,一定能够探寻到大道至简的本质。有时候把这个世界想得复杂了,反而会遮住你的一双慧眼,你说是不是呢?
 
第三部分 6.别把身体全部交给医生--从补中益…
 
    有这样一类人:一碰到某种场合就开始"底气不足",要不就是"冷若冰山",这样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说,跟你的气虚体质有关,补中益气丸就是一味良好的治疗气虚体质的中药。经常服用,你会发现"气"也开始足了,也不随便怯场了。
 
    经常有病人来看中医的时候,什么也不说,似乎中医大夫一搭脉,就能把你的五脏六腑全都摸得清清楚楚。古装电影里也常有"悬丝搭脉"的情景,白胡子老御医仅靠一根连在贵妃手腕上的红线,就能把贵妃的病情诊断出来……
 
    前两天,门诊上来了一位老先生,只见他面色萎黄,一副体倦乏力、懒洋洋的样子,似乎喘不过气来,给人有气无力的感觉。他也不愿意说话,一般病人见了医生就会主动和医生说自己的病情,而他只是漠然地把手伸出来让我把脉。
 
    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一下有底了,这不就是《医宗金鉴》上所说的"少气懒言"吗?再问诊,病人头晕目眩,时常自汗,一走路或做其他动作就加剧,家里人害怕了,莫非老人得了什么不治之症?我则心里有数,这是典型的气虚病症。
 
    这种病很常见。我再给老人把脉进一步确认,他的脉象虚软无力。所以,我很有把握地对老人说:"你是不是有时候常会出很多汗呀?"老人点点头,还是没说话。"你是不是饭量变少、大便稀薄啊?"老人还是点点头,没说话。"你是不是在上厕所的时候有脱肛的现象啊?"老人终于开口说话了:"大夫,你真是神了!我什么都没有说,你怎么都知道啊?"
 
    中医学上有句话叫做"望而知之谓之神",指的就是望诊的效果。其实对我们中医来说,一点都不神奇,因为这位老人的病状特别典型。实际上我们对大多数病人的诊断很难达到这种"望而知之"的神奇水平,因为多数亚健康或慢性病患者往往都是两三种、三五种疾病交织在一起,必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才能够分辨出来。所以,如果你在门诊上什么也不说,非要测试中医师望诊和切脉的水平,那么,吃亏的可就是你自己了。
 
    话题还是回到这位患者的气虚病症上。由于这位老人中气不足的症状非常典型,所以,我才敢"借题发挥",说出了老者没有告诉我的症状,并且一说一个准儿。
 
    其实,现代人中,气虚的病症真是不少。比如,有些年轻人看起来不爱说话,有些冷漠,那十有八九是气虚的表现;有些人碰到场面上的事情就怯场,感到"底气不足",也有可能与气虚体质相关。中医就这么有趣,透过疾病的表象,还能挖掘出一个人的潜在性格、文化印迹……
 
    补中益气汤就是治疗气虚的一张好方子,而且已经做成了丸剂、胶囊,方便大家服用。药店里都能买到补中益气丸或补中益气胶囊,只需要按照说明书进行服用就可以了,好像吃感冒药一样方便、安全。
 
    这张方子是宋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所创,而且被后世历代医家高度推崇。李东垣认为,元气是健康之本,元气衰则疾病生,元气旺则健康来。
 
    在当代中医界,补中益气汤(丸)也已经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几大名方之一。我有位学生曾经翻遍图书馆的学术期刊,兴冲冲地跟我说,他发现补中益气汤能够治疗100多个病种,几乎覆盖了内外妇儿各个领域,对失眠、头痛、肝炎、白内障、冠心病、便秘、感冒、支气管炎……都有防治效果!
 
    我打断他的话,对他解释说:补中益气汤治疗的范围非常广泛,这一点都不假,但如果你说它能够包治这100种病,那可就错了。中医讲求治疗"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寒热、湿燥、散闭(内外风)、气血虚实"这些病根儿,你看到的补中益气汤治疗冠心病、白血病等的案例中,肯定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这100多类病都有气虚的表现,所以,补中益气汤才能一用就灵。而如果这个心病患者不是血虚而是血淤、虚热等病因,那用补中益气汤肯定没效!
 
    古代医书说"气者,人之根本也","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对人体的津精血液起到固摄、推动和调控作用,如果气的功能失常,那么,就会"殃及"津精血液失控,多汗、多尿、泄泻、出血、遗精、脱肛等病症就会悄然潜伏,我能够"预测"到有些气虚患者的诸多症状,其实就是抓住气虚的病根儿进行推导的。外行人看起来的神奇之处,其实对于中医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中国人的词汇里有"朝气","志气"的说法,圣贤孟子那句名言"我善养吾浩然正气"更是传遍了全世界。对于很多来自于全世界各国家、各肤色的外国友人,我用补中益气丸治好了他们的"英雄气短",让他们感受到中医的神奇,以致纷纷竖起大拇指对小小的补中益气汤说OK!其实,我真心渴望我们的国粹——中医,能够昂首挺胸的"走出去",走进哈佛医学院、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的课堂,让全世界共享中医的博大精深。
 
第三部分 7.四物汤,天下补血第一方
 
    中医果真是奥妙无穷的,在一个药方的基础上再添加其它几味中药,马上就会生成另外一个治疗范畴不同的药方。比如在补血名方"四物汤"中增加两味治疗血淤的桃仁、红花,就成为了治疗血虚兼有血淤的"桃红四物汤"。中医就是这样神奇。
 
    跟"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一样,每一味中药的背后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单说一味能用于药膳的中药"当归",就有一段很感人的传奇故事。话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小伙子靠采药为生,新婚之后不久,他就独自一个人去离家五百多里远的深山老林中采集草药。结果三年过去了,他还没有回来。他的妻子思夫心切,忧郁成疾,结果月事不调,面无血色。正当她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采药的丈夫终于回来了,原来,丈夫在采药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位医术高明的老中医,两人非常投缘,年事已高的老中医就要把一身本领传授给他。三年后,他终于学到了神奇的医术。
 
    回家后,丈夫见妻子的症状属于血虚,就从所采的药中找出一种苗高三尺、开白色伞状花的植物的干燥根,给妻子煎汤当茶饮。一个月以后,妻子的脸色就变得红润起来,月经也调顺正常了。
 
    虽然这是一个传说故事,可是当归的疗效却是真实不虚的。我国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写道:"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
 
    当归作为药食同源的补血中药,可以用在药膳中。用15克当归和一只老母鸡同炖,再加上15克补气的人参,就成为很有名的"归参炖母鸡",用来治疗久病体衰,能够大补气血。在古代,很多坐月子的女人都要吃这种药膳来补身子。同样的道理,如果当归和补气的黄芪同时入药,就会生成一个中医名方"当归补血汤",这是补气生血的精简方,可用于各种男女老少贫血、女性经期或产后血虚。
 
    不过,补血方子最有名的还是"四物汤",由当归、川芎、白芍、地黄四味药组成。制成方便服用的中成药就是四物丸(丸药)或者四物合剂(口服液)。这个方子犹如孙悟空七十二变一样,可以变化出"桃红四物汤"、"八珍汤(丸)"、"十全大补汤(丸)"等上百个系列"子方"、"孙方",其中,八珍丸和十全大补丸是药店中常备的非处方中成药,只需对照自己的身体状况,就可以到药店里自行选购。
 
    有一次,一位来自韩国的女留学生前来就诊,我给她脉诊合参之后,断定她是血虚证。为了给这位喜爱中医的女孩对中医进行生动直观的解释,我专门给她做了一番仔细的分析。因为这种血虚症状是很多女性朋友会经常遇到的,我建议女性读者不妨对照一下学会自我调养。
 
    这个女孩的脉摸起来很细,血虚了,脉自然就不能充盈。看她的舌、指甲颜色都很淡,但嘴唇却很红润,我就微笑着说:"如果我没说错的话,你的嘴唇平日应该颜色很淡,是不是今天你特地用了口红……"女孩感到非常惊讶:"您怎么知道?这两年我的身体一直是这样的。"
 
    血虚会因为血不能濡养全身而使得舌、口唇、指甲甚至脸部颜色变淡,有个成语"面无血色"就是形容血虚的症状的。这个女孩的舌头和指甲颜色都很淡,说明血虚症状明显,所以,嘴唇应该也是淡的,而且"面色无华"。
 
    请记住,女孩子都爱美,涂口红、涂指甲油、脸上化妆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看医生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化妆,否则会让医生判断失误。
 
    无论是对女人还是男人,血虚都有可能导致很多不舒服的地方,比如说,血虚于上,就会使得头晕目眩;血虚于中,就会导致心悸失眠;血虚于下,就会脐腹作痛。而对于女性朋友来说,血虚最大的可能是导致月经不调、量少或闭经。当我逐一把这些可能的症状罗列出来的时候,女孩告诉我说,她最大的问题是月经不调,特别是在准备考试的阶段,很容易因为情绪紧张而发生闭经的现象。另外,还偶尔有轻微的头晕现象。
 
    我告诉她,中医里所说的病根儿,就是辨证施治的"证",我根据你的症状所辨出的"证",就是血虚。那么,血虚的具体病症细节,就是"症",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脐腹作痛、月经不调……都是症状。这位女孩点点头,又有点疑惑地问我,为什么我身上只有您列举的诸多血虚症状中的一两个而不是全部呢?
 
    我笑了,这就是生命玄奥的地方。由于人的体质不同,身边的环境不同,所以,同样一种疾病(比如血虚)在不同的人身上往往会有大相径庭的表现,但通过细心分析,都能得出唯一确定的辨证结果——血虚。
 
    面对这位从韩国来中国学医的留学生,我不禁多说了些关于"四物汤"家族这些常见中成药的变化奥秘:如果以后你有经血过多、色紫黏稠的情况,说明你又增加了血淤的病证,那么,只需要在"四物汤"里增加两味治疗血淤的桃仁、红花,就成为治疗血虚兼有血淤的"桃红四物汤";而如果你月经过多,淋漓不止,就需要在"四物汤"里增加具有止血作用的阿胶、艾叶、甘草,制成养血止血的名方"胶艾汤";如果你月经提前,量多色淡,那就是气虚不能摄血,要在"四物汤"中加入补气的人参、黄芪,这就是《医宗金鉴》里的"圣愈汤";还有气血双补的"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都是四物汤这个伟大"母亲"的子子孙孙。
 
    最后,我给她开了药,并嘱咐她以后可参照我说的,自己到药店选择一些中成药来调理。
 
    这位韩国留学生边听我说,边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录着,这一下让我想起韩国电视剧《大长今》中的场景,女主人公长今坚守一个信念,"美好的心能做出有益健康的食物,仁慈的心能救助绝望的病患",即使是一杯水,也要问清对方是否有下腹部受凉、便秘、喉咙干痛,而分别给予热水、凉水、淡盐水。
 
    无论对于中国、日本还是韩国的人民,中医永远像是一杯清茶,飘散着沁人的清香,正如一首唐诗里说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第三部分 8.抑郁的时候,别忘了还有越鞠丸来…
 
    越鞠丸只有5味药,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各等分。但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方子,却能够通治几大类不同的郁证,真让人顿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快意豪情。
 
    "郁闷"这个词,现在已经成为很多上班族的口头禅,都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不过,"郁闷药"却是有的卖,这就是元代中医名家朱丹溪创立的解郁名方——"越鞠丸"。
 
    郁闷是怎么来的呢?谁都知道是由生气、堵气而来。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忧思,如果工作压力过大或者人际关系过于复杂,就有可能导致郁闷事件的发生。我在门诊中发现,现在郁闷的人越来越多,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不少,一般,我给他们开的主要是越鞠丸、逍遥丸等消郁理气的方子,多数都能够见效挺快。
 
    不久前,有个在公司做管理的中年人来到我的诊室,他看上去萎靡不振,郁郁寡欢。"大夫,我有抑郁症",他苦笑着对我说。在公司里,他是一名管理销售的经理,每天感觉心很累,近半年多来,失眠、厌食,挫败感,什么不良的感觉全来了。总觉得什么都没劲,什么都没意思。
 
    我看到患者这幅无精打采的样子,首先是想方设法地开导他:"实话告诉你吧,好多人都有郁闷症状,上到名人明星、单位领导、公司老总,下到普通员工、在校学生,都可能会有抑郁症,甚至每个人都有过或大或小的抑郁状态,只不过通常不很明显、持续很短而已。你这点小毛病真算不上什么大问题。"
 
    真的?他睁大眼睛似乎有点不相信。的确,我治疗过太多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抑郁症,轻者外表像常人一样,但内心却情绪消沉、焦躁;重者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甚至还会自责自罪、悲观厌世。只不过多数深度抑郁病人不愿意将自己的病情向别人说,所以,多数人对抑郁症了解不深。如果他们选择看西医,一般被诊断为焦虑综合症、神经衰弱等。其实中医早在七百多年前,就对郁证给出了精细入微的"理法方药"。
 
    郁闷以气郁为主。但是,疾病有时候像是"多米诺骨牌",一张骨牌倒塌(一种病症)会引发一连串的骨牌倒塌(多种病症)。从中医来说,郁证就是这样:气郁容易使血行不畅而形成血郁(即血淤);气血郁久既容易聚湿食滞而形成湿郁甚至食郁,又容易化火而形成火热之郁,而"越鞠丸"就是治疗气郁、血郁、热郁、湿郁、食郁等诸郁的良方,以调理精气神中的"气"(气郁)为主,兼调"精"(津湿)"神"(血淤),最终全面重振人体的"精气神",你说神奇不神奇?
 
    越鞠丸只有5味药,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各等分。一般患有郁证的人都会有或轻或重的胸膈痞闷,也就是有点喘不过气来的感觉,那就是气郁,方子中的"香附"专门行气解郁;如果还有胸胁胀痛的感觉,就可以靠方子中的活血化淤药物川芎来解决;同样,出现恶心呕吐、嗳腐吞酸、饮食不消的症状,分别用苍术、栀子、神曲就可以治疗。一个简简单单的方子,能够通治几大类不同的郁证,真让人顿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快意豪情。
 
    之所以我要不厌其烦地介绍方子中每味药物的主治和功能,是因为我发现太多的人为了养生和治病,每天要吃各种不同品种的药物和保健品。一天三顿,既要吃这家医院这个大夫开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又要吃那家医院那位大夫开的降血压的药,还要吃儿子买来孝敬老妈的螺旋藻、儿媳买来的调养身体的灵芝粉。老人家有话儿啦,多吃点药和保健品,总能有对我这病有效的,撞还能撞上几个呢!
 
    这话听起来有点道理。一个简单的越鞠丸就能够治疗五大类疾病,如果多吃药,岂不相当于对疾病用机关枪、手榴弹、高射炮、火箭等各种武器狂轰滥炸,疾病岂不饱受重创呢?——但是,作为一名医生,我告诉您,疾病可能受到了重创,但健康的细胞也受到"轰炸",算一算总账,一定是得不偿失的。
 
    由于现在医院里分科很细,看糖尿病的医生只开治糖尿病的方子,看心脏病的医生只开治心脏病的方子,医生之间互不通气,会使得不同医生所开的不同药物有可能发生互相冲突、抵消,甚至起恶性反应,更别提名目繁多的保健品和各种药物也会发生冲突。
 
第三部分 9.面对这种情况,患者朋友该怎么办…
 
    有一位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人定期到我这里看病,和别的病人不同,他每次都会把最近正在吃的药、其他医生的诊断、本周症状变化,写成简单明了的一张清单,字写得很大、很清楚,也就是不到半页纸的篇幅。我扫上一眼,就能把他近期的治疗情况看得明明白白。
 
    老人很坦诚地对我讲,自己对于医学一窍不通,也没有亲友在医院当医生。他知道越是大医院的名医就越忙,而小医院不忙的医生他又不放心。所以,他就想了一招儿:用半页纸把自己最主要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写成"大白话",尽量给医生提供更多的诊疗信息。这样,他还有时间客气地向医生请教:几种药物之间是不是冲突,保健品哪样该吃哪样不能吃,平时吃饭有没有忌口?虽然得到的是医生简短的几句回答,但每次看病都问上几句,老人很快就成了治自己所患疾病的小半个专家了。而且,老人还特意多看几位专家医生,以便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最终把吃药的"终审权"放在自己手中。
 
    这真是一位聪明的老人,既把自己的健康细节交给专业的医生们,同时,更自己掌握健康方向盘。这让我想起了清代医家费伯雄在《医方论》中评论"越鞠丸"时的一段感慨:"须知古人立方,不过昭示大法。气郁者,香附为君;湿郁者,苍术为君;血郁者,川芎为君;食郁者,神曲为君;火郁者,栀子为君。相其病在何处,酌量加减,方能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
 
    好一个"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作为普通人,对自己的健康难道不可以"得医生之意,而不泥医生之方"吗?各位专家的诊疗固然是渡你奔向健康的舟船,但你自己服药的体会和身体感受,就是矫正医生用药方向的船舵啊……
 
    老年病不用愁了,给自己"活血化淤"吧
 
    除了"血府逐淤汤"这个活血化淤的药方外,还有没有一种更加平稳有效,还能自己对症选购的"活血化淤"妙药呢?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提到的千古名药——桂枝茯荟丸(胶囊)就是这样一味中成药。
 
    有人常说:西医对人体已经了解到细胞的水平,精确到分子的程度,比如说,治疗病毒引起疾病的时候,甚至让药物像是巡航导弹一样,自动瞄准病毒的靶心。而中医就很玄,寒热、湿燥、散闭、气血……让普通人如云山雾罩似的。
 
    但是,检验医学的水平高低却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疗效。前不久,一位美国病人被介绍到我这里来用中医治疗,他得的病是上至总统下至平民都容易得的冠心病。由于血管内有严重的堵塞,使得血液流通不畅,这可不是小病,虽然平时症状不太明显,但一旦堵塞得太厉害了,就会引起中风、偏瘫,甚至会出人命。
 
    美国的医生们立刻给这位患者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不就是有一段血管里堵塞得太严重了吗?就像一个隧道已被塌方堵得严严实实,那就索性动用高科技医学手术,从病人腿上取出一段血管,接在堵塞部分的前后端,让血液从这个新搭建的通道中通过,绕开堵塞严重的那段老路。
 
    然而,这位来找我看病的美国患者在做完心脏手术后,虽然有五六年病没犯了,但现在又出现了新的血管淤阻的"老毛病",再做搭桥已经很危险,没有办法,只好万里迢迢来到中国请求中医的帮助。
 
    我仔细为他进行"望闻问切"后,知道他的这种冠心病属于血淤气郁类型,搭桥手术固然是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患者体质没有改变,血液仍然有可能再度发生淤阻,而中医可以用活血化淤的另一种方法来治疗。
 
    为了印证我的诊断,我通过翻译对他说,他还有一些没告诉我的症状,比如,非常容易出汗,还没怎么运动就可能全身汗湿;失眠多梦,吃安眠药也没有用;急躁易怒,遇到什么事情压不住火,还有中国人所说的'小心眼'毛病……
 
    这位老外边听我说,边竖起大拇指,连连说"right!(太对了)great!(太神了)"。后来,我给他开了专门治疗这种症状的血府逐淤汤,让他先吃7服药。
 
    不久后,这位老外来复诊,他很高兴地对我说,每天出汗的症状消失了,失眠的老毛病也好了一大半,尤其是心悸、心慌的冠心病症状有了明显好转。他兴冲冲地拿出一本英文版的《道德经》,对我说"thedoorwaywhenceissuedallsecretessences",翻译想了一下才翻译道:你掌握了一个很独家的秘密,行外的人很难知道。略一思索,我知道这位老外引用的是《道德经》上的一句名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其实,中医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玄"。这位患者的病症,就写在清代著名中医大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中,而我开的这张方子也就是王清任所创立的。他在血府逐淤汤条目下,列出了头痛、胸痛、天亮出汗、心里热、急躁、夜睡梦多、不眠、心跳心慌、夜不安等明晰症状,并在书中斩钉截铁地说,"心慌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无故爱生气,是血府血淤,不可以气治,此方应手效"。
 
    从古至今,从老年人到中年人,从中国人到外国人,气郁血淤一直是各类疾病中最普遍的病因之一,特别是重大病症中,血淤这个致病因素广泛存在,严重的血淤定会首先影响精气神中的"神"。但血淤又不是单独存在,比如,气郁会导致血行不畅,气虚会致使运血无力;寒病会使血脉凝滞,热病会煎熬血液使其黏滞;湿邪也会堵塞脉络血管……造成人体"精气神"不同程度的缺损。所以,王清任在这张传世名方中,除了用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牛膝五味药活血化淤外,还用生地、当归清热养血,桔梗、枳壳、柴胡理气解郁,最后用甘草调和诸药。祛淤和养血同施,活血和行气相伍,寒热同治,升降兼顾,是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心绞痛等常见病症的名方。
 
    中国人无疑是最幸福的,因为这张珍贵的中医名方——血府逐淤汤已经被制成血府逐淤丸、血府逐淤胶囊、血府逐淤口服液,非常方便患者服用。不过,这个中成药需要有医生处方才能购买,这给你的吃药安全性又加了一把保险锁。
 
    不过,有人一定希望我能够推荐一种更加平稳而有效、自己就能对症到药店里购买的"活血化淤"妙药,那我就给你推荐来自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里的千古名药——桂枝茯苓丸(胶囊)。这个药的药效比血府逐淤汤更为平缓,是活血化淤的代表良方,堪称家庭必备的活血化淤首选中成药。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虽然玄奥,但并不玄虚。西医的诸多专业术语,什么窦性心率、中性粒细胞、血清总蛋白……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同样犹如听天书一样吗?其实,中医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复杂难懂,那位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的美国患者,在被我用血府逐淤汤治愈之后,不自主地喜爱上了中医,现在已经读完英文版的《黄帝内经》和《伤寒论》,正在按照简单的中医思维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再多吃容易导致血淤的高脂肪食物,而改吃清淡少盐的素食和鱼类;下班后不再沉迷于看电视、玩游戏,而是带着孩子一起到户外散步、慢跑,让全身的"精气神"鼓荡起来。
 
    其实,中西医在深层来说是相通相容的,早在2400年前,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说:"为使医学探究和讨论的题目简化,首先需要把普通人感到困惑的病痛单一化。"而这,也就是我写作这本中医养生图书的最大心愿。
 
第四部分 1.药王传下来的"六字真言"养…
 
    通过练"六字真言"养生法,我们就可以给自己的体内注入源源不断的真气。不需仰天长啸,只要呼气的时候发音念出或默念六个字就可以把五脏六腑全部养护。
 
    为什么古人讲医文相通呢?因为,美妙的文字读了后也能治病养生,比如,王维的那首"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诗就道出了"静"养生的道理。
 
    生活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相信绝大多数读者都和我一样希望能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啊!
 
    在中医养生方面,我一直在寻找一种具有"弹琴复长啸"意境的美妙方式,渴望用某种音律来调治人们身心的众多疾患。在多年深入研习古医典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中国南北朝时代的大医家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一书中已经提出:出声念(或默念)"嘘、呵、呼、、吹、嘻"六字,就可以好好地保养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三焦"。
 
    比如,您有肝火旺、脂肪肝等亚健康状态或疾病,那么,只需您像古代侠客一样发出"嘘"的长啸(出声、默念都行,您可以根据身边环境自己选择是否出声),那么,肝系统上的疾病就会得到有效的调理;同样,如果有心系统疾病、脾系统疾病、肺系统疾病、肾系统疾病、三焦系统疾病,可以分别发出呵、呼、、吹、嘻的声音来保养。
 
    六字诀根据天人合一的中医理论,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配合五脏属性,以中国传统五音的发音口型,配以呼吸和意念,先吸入天地之清气,再呼去脏腑之毒气,其作用就是通淤导滞、散毒解结。
 
    练此法时间不需太长,就会使得你精充、气足、神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经对全国170多位名老中医的养生方法做过调查,发现名老中医最常用到的养生方法是六字诀、五禽戏、******、太极拳。而其中最简单易行的,就是上面介绍的六字诀养生法。
 
    六字诀的练法非常简单,首先平心静气,全身放松,让呼吸自然平稳。注意,吸气的时候和平日一样,但在呼气的时候就要发声吐字(不方便发声的时候,可以默念,也有效果)。在第一轮(6次)呼吸中念"呵"字,再在下面第二轮(6次)呼吸中念第二个字"呼",依次呼吸下去,六六三十六次,这就是一个"小周天"(相当于一个疗程),每天早晚各练三遍。
 
    不过,这里要特别提醒您,千万别单练一个字,因为六字诀是对全身"精气神"的综合调理,单念一个字就会挂一漏万,没多少效果,大致来说,吹字养精,嘘、呼、字养气,呵、嘻字养神。
 
    请记住,如果你的某个脏器有病(比如心脏病),可以在正常练习的基础上,把相对应的字(如心脏病对应"呵"字)加练两、三倍。
 
    有些老年朋友可能会觉得"嘘、呵、呼、、吹、嘻"六字和"肝、心、脾、肺、肾、三焦"难以对应记忆,那么,请让我告诉您一个最好的办法:
 
    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中医认为:肝属春天之木,心属夏天之火,脾属长夏(或四季)之土,肺属秋天之金,肾属冬天之水;最后,三焦作为六腑中最大的腑,属命门之相火。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到了,草木葱葱,鸟语花香,"嘘"——,千万别惊扰了草木中快乐的鸟儿。
 
第四部分 2.药王传下来的"六字真言"养…
 
    春天之后就是炎热如火的夏天,如果每个人都是笑呵"呵"的,那么人心就清凉了。
 
    夏天之后的长夏(夏至-处暑),气候热而多雨,化生为土,土生万物,秋天快到了,就要远离暑热,可以松口气了,怎不让人大"呼"一声呢!
 
    秋天降临,草木由繁华走向萧索,秋霜渐起,隐约冒出""冷气。
 
    冬天到了,雪花瓣瓣,北风劲"吹",万物休养生息,人也到了养肾的大好时机。
 
    走完了一年四季,回到人生的命门,才知道人生应该永远处于笑嘻"嘻"的欢喜之境。
 
    这样,您只需要在脑子里让自己依次走过四季——"春、夏、长夏、秋、冬",最后回归"命门",就能够很轻松地记住你需要发出或默念的六字真言,它们依次是:
 
    "嘘(春天)、呵(夏天)、呼(长夏)、(si,秋天)、吹(冬天)、嘻(命门)"。
 
    通过练"六字真言"养生法,我们就可以给自己的体内注入源源不断的真气。不需仰天长啸,只要呼气的时候发音念出或默念六个字就可以把五脏六腑全部养护。
 
    唐代著名的"药王"孙思邈,活到了101岁,就因为他一生喜练六字诀,他还把自己习练"养生六字真言"的方法编写成以下歌诀:
 
    春嘘明目木扶肝,
 
    夏日呵心乡自闲,
 
    秋定收金肺润,
 
    冬吹益肾坎中安,
 
    嘻理三焦除烦热,
 
    四季长呼脾化餐。
 
    切忌出声闻耳内,
 
    方知功效胜灵丹。
 
    六字诀调理的病症
 
    六字诀
 
第四部分 3.药王传下来的"六字真言"养…
 
    脏腑
 
    (所属精气神)        调理疾病
 
    嘘   肝(气) 肝火旺、高血压、头晕目眩、两眼干涩、食欲不振等
 
    呵   心(神) 心悸、烦躁、失眠健忘、出汗过多、口舌生疮等
 
    呼   脾(气) 脾胃不和、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四肢疲乏、月经疾病等
 
       肺(气) 感冒伤风、咳嗽痰多、呼吸急促、胸闷气短、尿频量少等
 
    吹   肾(精) 腰腿无力、潮热盗汗、目涩耳鸣、牙齿不固、头发脱落等
 
    嘻
 
    三焦(神)
 
    咽肿喉痛、胸腹胀闷、小便不利等
 
第四部分 4.动物日用而不知的养生秘密(1)
 
    只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去模仿五种动物的神韵、姿态,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把虎、鹿、熊、猿、鸟的"精气神"融合到你的体内,让你神清气爽、五脏越来越好。
 
    大医华佗发明的"五禽戏"是最受全国名老中医们喜欢的养生方法之一,这些年,我接触到的很多中医老前辈,发现他们大多都有练习五禽戏养生的习惯。
 
    五禽戏,是我见到的最有乐趣的快乐养生之术,因为五禽戏动作简单有效,一学就上瘾。每次,我教身体不好的中老年朋友们练习五禽戏养生法的时候,大家都是笑呵呵地在练,似乎不是在学养生法,而是在做一个有趣的游戏。
 
    想一想看,只要坚持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神态、动作就能不花钱、不吃药,把身体弄好,谁心里不愿意去做呢?五禽戏,华佗是这么说的:"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
 
    虎戏养生补精法:
 
    无论你是否有病,身上都是需要有一种"威猛如虎"的阳气的。我在诊所中,最希望看到病人的笑容和面对疾病时的不惧。而这种性情,对于人体的养生和疾病,甚至比药物还重要。
 
    虎式养生补精法的具体做法:
 
    (1)自然站立,两手五指伸开,模拟老虎的利爪(大概那种姿势就可以了,不必苛求精细);
 
    (2)然后,两只手像虎爪一样向前伸出"扑食",同时,身体也随着"利爪"的动作前扑,双脚可以不动,只是双手和上身前倾,做出扑食的动作。
 
    这个动作每天坚持做几次,就能够"养肾补精",增强腰部内力,像腰肌劳损、精气亏虚、肌肉无力、老慢支、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都会慢慢地好起来。
 
    鹿戏护肝补气法:
 
    鹿为灵动十足的动物,身上表现出的每一个动作实际上都蕴藏着养生的大奥秘。
 
    鹿戏护肝补气法的具体做法:
 
    (1)自然站立,两手五指伸开,模拟小鹿的鹿角状(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弯曲,其余三指伸直张开,张开的三个手指头犹如鹿角(大概是这种姿势就可以了,不必苛求精细);
 
    (2)然后,想象"鹿回头"的轻灵姿势,先向左转身回头,再向右转身回头;在回头的时候,用腰部转动的力量带动举起的双手(鹿角)。
 
    每天练习此法20次,就能够"护肝补气",不仅减去腰部和肚腩的赘肉,让人身轻气爽,更能提高免疫力,对慢性泄泻、便秘、前列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效果特别好。
 
第四部分 5.动物日用而不知的养生秘密(2)
 
    熊戏大补胃气法:
 
    熊给人的感觉是虽然笨拙缓慢,但内藏雄厚内力。
 
    你可以想象,一只大熊吃饱喝足后,用肉乎乎的熊爪抚摸着肉乎乎的大肚子,看似憨厚的动作,却是在腹部自画"太极圆圈",同时,整个上半身也随着腹部太极圈的节奏划动更大的"太极圆圈"……
 
    熊日用而不知这个养生之理,但我们人类却不可忽视这种博大精深之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从熊身上获取"太极内功"的养生妙义呢?
 
    熊戏大补胃气法的具体做法:
 
    (1)自然站立,两手握空拳作熊爪(大概像这种姿势就可以了,不必苛求精细);
 
    (2)然后,两手在腹部划圆圈(类似太极圈),整个上半身随着双手画出小圈而划大圆圈(太极图),这样,全身的脏腑都能享受到太极按摩了。
 
    这个动作在我的从医经验中,对脾胃有特别明显的调理作用,能够"大补胃气",对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高血压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猿戏调理内分泌法:
 
    猿猴生来灵活好动,一刻也闲不住,敏捷是它们的生命特征,想一想看,如果我们让自己的身心都敏捷起来,那现代人常犯的颈椎病、腰腿疼及内分泌失调症还会有吗?
 
    猿戏养生的动作趣味性十足,练习此法时,首先,像齐天大圣孙悟空一样东瞧西望"侦察"周围环境,两只手(猴爪)提到胸前(甚至一只猴爪"手搭凉棚"),左瞧瞧,右望望,当发现前方的树上有"仙桃",就喜出望外,迅速出手"摘果",这就是猿戏的动作内容。
 
    猿戏调治内分泌失调法的具体做法:
 
    (1)自然站立,两手五指撮拢(想象与猴子们越神似越好),上提到脖颈,做这个动作的同时,顺势肩要上耸,缩脖子;
 
    (2)头开始左转,然后右转,就仿佛猿猴在东张西望一样;
 
    (3)然后,想象身边有株树,树上好多有棵仙桃,您正在伸出右手去摘。
 
    这个动作虽然简单,但可以有效地治疗当代人常犯的颈椎病,无论对于中老年人还是上班族,都能让有病的脖颈重归健康。这个动作还能够"调理心神",对现在普遍治不好的内分泌失调病,如失眠多梦、精神忧郁、神经衰弱、心悸心慌等见效特别快。
 
第四部分 6.动物日用而不知的养生秘密(3)
 
    "鸟戏"调肺理气法:
 
    鸟儿双翅轻扇,翱翔蓝天,老是让人感到"超凡脱俗"这几个字,它能这样,全凭它的充沛肺气和一双翅膀,翅膀的扇动使其能驾驶自然界中的六气,更重要的还是在振奋自身的气机。
 
    "鸟戏"调肺理气法的具体做法:
 
    (1)自然站立,两手模拟鸟儿的翅膀(双手的五指并拢、伸开即可);
 
    (2)然后,像鸟的翅膀一样,沿身体两侧"飞"(抬)起来;
 
    (3)到了头顶,再落下来到腿侧,然后再"飞"上去……宛如鸟儿的翅膀,一升一降、自由翱翔。
 
    还可以像丹顶鹤一样,一只脚抬起,而另一只则站立,双手抬起的时候,一只脚也抬起;双手落下的时候,那只脚也落下,这样,手部的"双翅飞翔"和脚部的"金鸡独立"同步,如此养生的效果会更加突出。
 
    这个动作不仅能够"调肺理气",更能引血下行,让全身经络通畅,对多年的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糖尿病等病调理效果特别快。
 
    只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去模仿五种动物的神韵、姿态,你就可以尽情享受"五禽戏"打通经络给你带来的快乐和自由了,你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把虎、鹿、熊、猿、鸟的"精气神"融合到你的体内,让你神清气爽、五脏越来越好。
 
    特别要提醒您的是,所做的动作姿势不要求特别精确,只要大致相似就可以了,重要的是你在练习的时候,要体会到其中的神韵,这才是关键所在。
 
    为了让朋友们更快明白练五禽戏后的神奇,我常向大家讲武林中的一个经典故事:
 
    太极拳的创始人张三丰,居然要在群敌当前的险境中,只用半个时辰教会年轻的张无忌一套新创的太极剑。
 
    张无忌不记招式,只细看剑招中"神在剑先、绵绵不绝"之意。张三丰一路剑法使完,便问张无忌:"都记得了没有?"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
 
    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罢。"张无忌低头默想。
 
    过了一会,张三丰问道:"现下怎样了?"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大半。"
 
    张三丰微笑道:"我再使一遍。"提剑出招,演将起来。众人只看了数招,心下大奇,原来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没一招相同。
 
第四部分 7.动物日用而不知的养生秘密(4)
 
    张三丰画剑成圈,问道:"孩儿,怎样啦?"张无忌道:"还有三招没忘记。"张三丰点点头,收剑归座。
 
    张无忌在殿上缓缓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又缓缓踱了半个圈子,抬起头来,满脸喜色,叫道:"这我可全忘了,忘得干干净净的了。"
 
    张无忌终于由此悟得太极剑的精髓:要知张三丰传给他的乃是"剑意",而非"剑招",要他将所见到的剑招忘得半点不剩,才能得其神髓,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倘若尚有一两招剑法忘不干净,心有拘囿,剑法便不能纯。
 
    治病就跟使剑一样,用心才能治本,练五禽戏时更应注意神似而非形似。
 
    五禽戏       五脏     精气神
 
    虎戏 肾       精
 
    鹿戏 肝
 
    气
 
    熊戏 脾
 
    鸟戏 肺
 
    猿戏
 
    心
 
    神
 
第四部分 8.静坐就是不生病的大智慧之一
 
    静坐也能养生治病?可能很多人对此会有质疑。但是大道至简,"静坐"不是我们通俗意义上的"不运动",对于中医养生来说,"静坐"是一种高级运动的特殊形式。正如《黄帝内经》所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老中医一般都是高寿,那大家一定非常好奇:作为中医名家,每天给别人治病,那么,他们自己是怎么保健养生的呢?
 
    刘渡舟是中医圈内如雷贯耳的名字之一,正如同"张艺谋"三个字对于中国电影圈的影响。一生救人无数的刘渡舟先生,曾在自己七十六岁的时候向我讲授了自己的养生秘诀:"垂垂老矣,然尚能饭,能讲学看病,能完成任务。得力之处,自思每日打坐一个小时,从不间断,持之以恒。"
 
    他是这样向身边的人具体介绍他的养生方法的:
 
    儒、释、道三教皆有养生之法,而皆主张静坐。教人患心摒念,放下尘怀,从"恬淡虚无"四字入手,少一点妄念,便多添一点正气,久而久之,则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静坐)
 
    静坐又称"打坐"。一开始坐时,你会发现思想是很杂乱的。要想名利财色皆为身外之物,而人生苦短,如露如电,应做如是观。把一团似烈火的心冷下来,给心松绑,心得自在,不被物欲所扰,则神清气爽,而真气从之。如此,就可以做到《内经》讲的:"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大道真是至简啊,一个简简单单的静坐,就能做到《黄帝内经》中所讲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国传统养生方式的打坐,和风靡世界的时尚运动——瑜伽一样,都主张静坐,而我发现,在诸多的养生保健法中,静坐是中老年人最好的运动方式之一。
 
    古人言:"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指静坐)。"而对中医养生来说,静坐绝对不是"不运动",而是高级运动的特殊形式。
 
    说到此,可能有人还是不明白:简简单单的静坐,怎么就能够"真气从之"呢?怎么就能够让我不生病呢?
 
    让我举个例子您就会明白:我们都有过登山游玩的经历。爬山,其实挺耗体力的。我时常开玩笑地和患者朋友讲:"如果爬山不是一种游乐,而是有人让我们马上冲到山顶上去送封信,那么,爬山绝对是件特别累人的差事!不过,如果是心里放松地去爬山,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同样要流汗,但感觉完全不同,效果也更不一样。为了任务完成的去爬山,心中充满的是紧张、责任、沉重、单调,毫无乐趣可言。而和家人朋友一起爬山,心中则充满的是轻松和舒展。
 
    看似同样的爬山,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心情、效果。而对于健康养生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很多的疾病,是由于"心累"造成的,这种心累,既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刘渡舟老先生所说的"名利财色"这些"身外之物",如果生理上和心理上摆不平的话,都会构成"物欲所扰"。而这种扰乱,则会潜移默化地积淀为身体的不适或疾病。
 
    那么,如何"给心松绑,心得自在"呢?刘渡舟老先生从《黄帝内经》中找到了静坐养生的方法:回到家里,只需要安静地盘腿而坐。两三分钟或者十几分钟都可以(不要求非得静坐多少时间才行,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时间,以感觉良好为原则)。
 
    还可以放上自己喜欢听的轻柔的音乐,享受天籁之音的空灵之美。接着,轻轻闭上双眼,轻轻的呼吸,不去想什么工作、生活、感情等俗事,仿佛来到一个世外桃源。久而久之,您就会像刘渡舟老先生所说的一样"神清气爽,而真气从之"了。
 
    或许会有人说:你能不能把静坐的方法说得更具体点,还有,静坐到底能改善和调理身体的哪些症状呢?
 
第四部分 9.真气运行法
 
    别急,当代已经100岁的著名老中医、甘肃中医学院教授李少波老先生,专门编创了适合普通人养生祛病的"真气运行法",五天见小效,十天见中效,两月见大效,只要您坚持去练,就能轻松达到"练精化气"、"炼气化神"的养生目标。
 
    第一步:炼精化气——呼气注意心窝部。
 
    (1)在椅子上或床上闭目端坐,耳听呼吸,从容自然;
 
    (2)然后内视心窝部(好像用眼睛"看着"心窝部),注意要让意念(即注意力)随着呼气而趋向心窝部,而吸气的时候顺其自然就行了,别加任何意念。
 
    早晚各一次,每次2030分钟。
 
    通常练习此法三五天后,就会感到心窝部沉重,五到十天后就会感觉心窝部有温热感,这是真气集中的表现。这第一步练习能使心火下降,脾阳振奋,让食欲不振、脾胃虚寒的人增加食欲,胃口大开。
 
    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
 
    这也就是中医养生常说的"气沉丹田(指小腹部位)"。
 
    做完第一步"呼气注意心窝部"的动作后,再呼气的时候如果心窝部发热,就让意念(即注意力)随着呼气而趋向小腹(丹田)部位,吸气时还要顺其自然,不加意念。照此法去练,一般人10天左右,呼气时就会感觉一股热流送入丹田,这就是气沉丹田了。
 
    早晚各一次,每次30分钟。
 
    第二步的练习能使您的脾胃功能得到很好地增强,消除慢性消化系统的疾病。
 
    前两步通过呼吸、意念的配合,推动体内的真气,使真气从心窝集中到丹田,这在中医里称之为"炼精化气"。
 
    第三步:炼气化神——调息凝神守丹田。
 
    当丹田发热之后,就要开始意守丹田了,也就是自然地把注意力放在小腹(丹田)部位,而不再去想什么呼气时要往下送的动作了。
 
    还是早晚各一次,每次三四十分钟乃至一个小时。
 
    通常练此法后40天左右,您就能使丹田积足真气,感觉小腹发热明显,特别舒服。练习到这个阶段,您就明显能够睡得香、精力充沛、性功能也大大增强,心脏不舒适的多种情况都会有所好转。此法还能有效调理诸多肝脏方面的慢性疾病。
 
    第三步练习在中医里被称为"炼气化神",是打通全身经络的前奏。我们很多患者朋友都反映:练到这一步时,身体的好转很明显,自觉每天都离不开"真气运行法"了。
 
    不久前,我去兰州参加"真气运行法"创立人、甘肃省名中医李少波先生"百岁大寿"时,亲眼看到老人家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医学者谈笑风生。而来自各个国家的"真气运行法"练习者,也现身说法,讲述了练习真气运行法调理自身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鼻炎、支气管炎、胃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几十种常见疾病的真实案例,场面真是感人至极。
 
    用太极治病,四两拨千斤
 
    其实,太极功法的所有动作都是诸病通治的,都是保养人的精气神的,都是对五脏六腑的全面调理,正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所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经常有患者问我,从古至今的养生方法成千上万,散步、慢跑、健身、锻炼经络、瑜伽……如果只允许选择一种养生方法,你会推荐哪一种呢?
 
    其实,在养生的"八万六千法门"中,和您最有缘分、让您坚持修炼的只有几种,就像你一生中最真挚的朋友只有那么几个,道理是一样的。如果硬让我做"唯一"的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对中国人来说,最妙的养生运动是练太极拳,因为她是"身心并练、性命双修"的养生法,既简单又有效,而且极富文化韵味,会让您身心都快乐、健康。
 
    有人会说,听说太极拳的招式很多,这么多动作,太复杂难学了吧?别急,今天我教您最为精简易练的"八式太极拳",加上起势、收势总共才10个动作。全套太极拳只需三分钟就能习练完毕,普通读者只需两三天就能够学会掌握。
 
    太极拳的每个招式都可以单独练习进行养生保健。也就是说,你学任何一个太极拳的招式,就相当于学到一则养生妙法,单独反复练习就能起到养生效果。而全套的太极拳会通过"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方式,让您很快就全身气血畅通,精神大好,而很多经久不愈的身体顽疾因为气血一通,往往就会像"秋风扫落叶"一般随风而逝。
 
第四部分 10.一升一降"调阴阳"
 
    起式的动作非常简单,双手缓慢平举,好像吊车一样升腾起来,此所谓"升";然后,双手和身体轻轻下沉,此所谓"降"也。
 
    而收式则是双手由升到降,恢复平常的站立姿势就可以了。
 
    为什么《易经》上说"太极生两仪"?因为就在这一升一降间,您肝火会平,元气会升,从而细细品味到真气浇灌身体的快感。
 
    前后推掌"通气血"
 
    一掌向前推出,而另一掌则向后收回;然后,另一掌再向前推出,其他一掌则向后收回。主要的动作就这么简单。
 
    有人会问:这一式的标准叫法是"卷肱式",这是什么意思呢?卷是弯曲、肱是胳膊,卷肱就是弯曲胳膊。"卷肱式"的主要动作是"前后推掌",但为了让推掌的内力更大、更强,就要采取弯曲胳膊(卷肱)的方式,弯完胳膊之后,再把掌推出。就像要跳得很远,先要后退以便助跑一样。
 
    这个招式您别看简单,练久了您就会感觉到什么是《黄帝内经》上所说的"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神形俱修"的真义。
 
    左右推掌祛"三高"
 
    这一式动作稍微复杂一些,但为了方便您一目了然地掌握,我建议您先将其"精简"为左右推掌。只要明了这个基本动作,就容易把其他复杂的动作顺畅地做出来,不信,请往下看。
 
    太极拳源于技击,虽然动作看似柔缓,但每招都暗藏攻防之法。这招"搂膝拗步"在向左或向右推掌(攻击)的同时,下方的另一只手则要搂开(拨开)对方向我攻击的拳脚,此为防守也。推掌攻击的手在身体上方,而搂开敌方的手则在身体下方的"膝盖之上"位置,手掌的动作(上推掌、下搂膝)学会了,那么,脚步的动作(拗步)也就顺势做出来了,基本不需要再学。
 
    初学的朋友们,只做"左右推掌"的基本动作就可以了,以免贪多嚼不烂。
 
    这个动作能够很快打通您全身的经络,让元气上下贯通,有了心血管疾病,你多练这个方法就可以少吃药了,效果还更好。
 
    太极抱球"补肾精"
 
    先双手环抱"太极球",然后"合久必分",两只手顺势分开摆动,其动作如同野马分鬃一样飘逸。
 
    帮助受苦受难的五脏六腑,用此法甚好,此法特别能大补您的肾精,坚持练习能够让您每天精力百倍。
 
    云手一推"心无碍"
 
    云手,就是两只手轮流做着向外拨打的动作,您自己不妨试着比划一下,要记得把柔中带刚、行云流水的感觉加进去。
 
    练习一段时间后,手和脚的动作就慢慢开始"行云流水",一般练到这个程度,您脾胃不会发生任何问题,这是保证您后天之本永远基业长青的好方法,如此,您就能"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达到佛家所言的健康最高境界。
 
第四部分 11.金鸡独立加蹬脚,大道至简寿命长…
 
    "金鸡独立"就是一腿站立,而另一条腿抬起。"蹬脚"就不用多做解释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别小看这两个简单至极的动作,却对养生有颇多功效,能够修阴壮阳、把好气血引到身体的病灶上去,特别能够补养您的肺气,让全身免疫力大增,能最快改善人身上的亚健康状态。
 
    揽雀尾——除病迎新人似仙
 
    揽雀尾的意思是做手揽孔雀尾的动作。
 
    这个动作是想像先把体内的"疾病"往身体近处引,然后推出去。如此一来一回,前后三次。
 
    第二次迎来送往,则是有意识地将体内顽疾往"侧方"迎引,然后再送出。这就好比在技击上,打人并不直接打,而要先让对方靠近自己,这样自己打出去的劲力,相当于"自己之力+对方之力"。太极拳借力打力、借力祛病的道理,就在于此。
 
    第三次迎来送往,则是有意识地将疾病往"正面"迎引,然后再送出。一收一送,体内的凛然正气就似排山倒海。
 
    我建议初学此法的患者朋友,单做第一个迎来送往的动作就可以了。只练这个招式就能补肾养精,让人精力倍增。
 
    要记住,您在学习太极养生的时候,没必要去追求动作的标准、精确,只需要求得一点真意,然后举一反三就可以了。您看,风靡中国的健康养生《求医不如求己》的作者中里巴人先生也练太极拳来养生保健,大家肯定都想不到,他的太极拳打得却连"简单的姿势也不像",看看先生本人是怎么说的吧:
 
    本人三生有幸,几年前偶遇太极恩师李宝良先生,老师弟子众多,很多师兄太极拳打得是"********",潇洒飘逸。而我的拳法套路打得总是"熊头狗面",浑混不清。老师平日当众对我也颇有微词,说我太笨,简单的姿势也学不像。
 
    但与老师私下交流心得时,老师对我却大加肯定,说我已经悟到了太极拳的心法意趣。至于形体姿势,若愿意打得漂亮些,则赏心悦目,更为理想,若只是寻求太极意境,姿势倒不很重要,照样可以"哑巴吃蜜",乐在其中。
 
    两手交叉——"性命无忧"
 
    练此法时,两手交叉如十字。在武学中的含义是交叉手以静待动,应敌变化。练此法时,求的是健康至境——平心安神。
 
    练完"十字手"之后,您的双手再由升到降,恢复平常的站立姿势就行,这样,才对身体有一个圆满的交代。
 
    说了这么多太极养生祛病的道理,生活中,有人还会追着问我,舒大夫,您能不能把每个动作、招式的养生具体功效、能调理什么疾病都告诉我们呢?其实,太极功法的所有动作都是诸病通治的,都是保养人的精气神的,都是对五脏六腑的全面调理,正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所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第四部分 12.金鸡独立加蹬脚,大道至简寿命长…
 
    精简太极拳   五脏六腑 精气神
 
    一升一降"调阴阳"(起式)       肝       气
 
    前后推掌"通气血"(第一式:卷肱式)
 
    心
 
    神
 
    左右推掌"祛三高"(第二式:搂膝拗步)
 
    太极抱球"补肾精"(第三式:野马分鬃)    肾       精
 
    云手一推"心无碍"(第四式:云手)        脾
 
 
    大道至简"舒筋骨"(第五式:金鸡独立)    肺
 
    大道至简"身心命"(第六式:蹬脚蹬脚)
 
    除病迎新"求真意"(第七式:揽雀尾)      肾       精
 
    身心双修"在当下"(第八式:十字手)      心       神
 
    一升一降"调阴阳"(收式)       肝       气
 
    "把一天养好",就相当于养好了一年
 
第四部分 13.金鸡独立加蹬脚,大道至简寿命长…
 
    我建议不妨把'每一天'都当成'一辈子'来养,各位再忙碌,早晨、上午、下午、晚上各抽出十分钟来养生,不就相当于春夏秋冬四季都养了吗!
 
    最近,中央电视台的一位编导找到我,商讨做中医养生节目的事宜。他说,我们想做一期"养生和四季"的专题节目,让人们在春、夏、秋、冬学会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
 
    我告诉他,《黄帝内经》里有专门讲述四季养生大法的篇章,要求人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还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具体方法。我还告诉他,不仅要坚持四季养生,还要把四季养生的原则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天中。
 
    如何落实呢,"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才是最好的,你如果喜欢我在书里提出的"精气神修炼法",那么坚持使用。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个好方法,这是黑龙江省80多岁的著名老中医郑侨先生独创的。
 
    春天气温,"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所以晚上9时要睡觉,早5时起床。
 
    夏天气热,"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睡眠改为晚9时半,早起床仍为5时。
 
    秋天气凉,"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晚9时入睡,而早起时间为5时半。
 
    冬天气寒,"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晚8时半睡眠,早6时起床。
 
    老人家行医济世六十多年,真正做到了"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所以,每次当我有机会作养生讲座的时候,我都会把这位老中医的养生秘诀向大家介绍。
 
    还有一次,我在给一个国学班的讲课中,碰到了几位能够把养生心法运用到"拈花微笑"境界的企业老总。
 
    那次我讲《黄帝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要下课前,我把我认为最经典的段落作为讲课的结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台下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地微微点头。因为这段话不仅可以用到人的身体上,对于企业的健康乃至于社会的健康也都用得上。
 
    在接下来的互动讨论环节,这批商业精英们,不自觉地把数字化思维用到了养生里面。
 
    这时,一位证券公司的董事长举手发言:"诸位,我有个发现,每天养生十分钟,相当于春夏秋冬某个季节的养生。"
 
    他说:"像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已经人到中年。就算活到八九十岁,也就平均剩下不到40年的时间。请注意:每天睡觉时间八个多小时,占了全天时间的1/3。那么,我们每个人其实只有25年左右的生命'净资产',说得浪漫一点,也就剩下100个春夏秋冬。
 
    如果从现在开始养生,把'每一天'当成你未来生命的全部。那么,一天除去睡觉的时间,就有16个小时,合计近1000分钟。
 
    我们来算一算一天的1000分钟和一生剩下的100个春夏秋冬,岂不是每10分钟就对应着你生命岁月的一个季节?
 
    我建议不妨把'每一天'都当成'一辈子'来养生,各位再忙碌,早晨、上午、下午、晚上各抽出十分钟来养生,不就相当于春夏秋冬四季都养了吗!
 
    我们这些商务人士,总抱怨自己的时间紧张,没时间养生,所以就有很多英年早逝的悲剧,我们一定要警醒啊!"
 
    看到这些忙碌的商界精英对养生有了发自内心的认识,我特别高兴。此时,我想到了一个禅宗故事,和养生有着本质的契合。
 
第四部分 14.金鸡独立加蹬脚,大道至简寿命长…
 
    我对他们讲:
 
    有个人失足掉下了悬崖,万幸的是他抓住了一根爬藤。然而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他看到一只老鼠正在啃咬他抓住的爬藤,而此时他已经精疲力竭,脚下就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这时,这个人该怎么办呢?恐惧、放弃都是没有用的,他想起了禅宗'活在当下'四个字,因为,每一刹那的当下,就是人生的一个缩影,如果诸多刹那间充满恐惧、疾病,那么,生命就多灾多难。于是,他放下心来,腾出一只手去摘悬崖上长的野果子,不去过分把心放在那个啮咬悬系生命爬藤的老鼠上……至于这个人的结果如何,是吃了野草莓,把那一刹那延展成甜美、平和的生命结局,还是有了力气而抓住另一根坚固的爬藤而脱身,这已经并不重要了!
 
    相信这样的人生绝境,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都在商海竞争中切身遭遇过。但如果我们能像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把每一刹那都视为生命最绚丽的部分,那么,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灵、我们的生活,何尝不能有一个崭新的开始呢!
 
    略汗运动排大毒,气血畅通百病灭
 
    不管做什么样的运动,只要达到略微汗出,就能达到排毒治病的最佳效果,而不必硬性规定运动的时间。我指导过很多病人用这种运动排毒法进行疾病康复的辅助,真是屡试不爽、立竿见影!
 
    我的邻居张大妈是个养生爱好者,时常喜欢和别人介绍她的养生经验:"养生要进补,多吃营养品,再加勤锻炼,保您身体棒"。
 
    我笑着对张大妈说:您的养生顺口溜,编得真是太好了!你看,我能不能续上一句呀?张大妈乐呵呵地说,您是医生,我巴不得让您指点指点呢。
 
    我沉吟片刻,接着张大妈的顺口溜说道:"补正又攻邪,百病都不生,运动排毒法,略汗最相宜"。我的顺口溜编得有些拗口,只得和张大妈细细解释:
 
    中医里有个很有趣的典故,叫做"闭门留寇",说的是古代有位王爷,时常宴请天下豪杰。天晚了,就邀客人在他的王府留宿。夜晚关闭大门后,那些混入客人中的盗寇也同样留在王府之内,开始大肆偷盗……
 
    这和养生有什么关系呀?张大妈心直口快,打断我的话。我笑着对她说,您老吃的补品,不仅是您自己在享受,您身体里的病邪也在偷偷跟着享用啊!如果养生光靠进补,既补了正气,也补了病邪啊。就像我讲的典故里的那位王爷,既留下了英雄,也留下了盗寇。
 
    张大妈恍然大悟,拉着我的手对我说,快告诉大妈,怎么才能把病邪赶跑,我也不愿意留什么寇。我呵呵而笑,因为这里面的奥秘还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人身三宝"精气神",以平衡为无病。如果精气神亏损(中医术语叫"虚"),当然要补养。如果精气神产生邪变(中医术语叫"实"),则要攻邪。老百姓喜欢把攻邪说成"排毒",真是生动形象极了。而适合所有人的最简单易行的排毒方法,莫过于"运动排毒法"了。
 
    如果列举我亲手用这种养生法来让病人康复的例子,怕有人说我"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那么,就请您看看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三代御医之后赵绍琴先生亲自讲述的发生在他身上的真实经历:
 
    我出生于1918年,曾祖父、祖父及父亲均为清太医院御医。自1934年悬壶于北京以来,迄今已60载。现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每天照常门诊。许多同志都问我,我的养生诀窍是什么?我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走为百炼之祖,百炼不如一走"。
 
    "走路"每个人都会,每天都离不开,可许多人不知道走路的深奥意义。经过两次大病之后,我方从实践中体会到其中的真正含义。
 
    60年代初期,由于过度劳累,在一次查房时,突然心绞痛发作。经协和医院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心后壁大面积心肌梗死",血压222/100mmHg,医生令我停止一切活动,绝对卧床休息。不过,我并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去做,而是以走路锻炼为主,吃药为辅,每天早晨到北海攀登白塔的台阶。坚持三个月后经检查,梗塞完全消失。
 
    1973年,我开始声音嘶哑,且越来越重,最后失音,经协和、同仁、北医大等几家医院检查都诊断为喉癌,其治疗方法只有手术一条路。但是我又用老办法,以走路为主以吃药为辅坚持了三个月,症状便奇迹般的消失了。到现在已经过20多年了,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从医学角度看,行走锻炼,无病可以防病,有病可以促进病愈,对人体的各个系统各器官的生理功能都有促进作用。晨起走路一小时,精神焕发一天,晚上行走一小时,可以安然入睡一夜。
 
    因此,现在我每天看病3060人,甚至有时80100人,仍能保持精神充沛,不觉疲倦,精力旺盛。
 
第四部分 15.金鸡独立加蹬脚,大道至简寿命长…
 
    读者可能会感觉奇怪,为什么简简单单的行走运动,会有这么大的养生治病效果呢?为什么每天晚饭后我也坚持散步,就没有这么好的保健奇效呢?
 
    奥秘的关键在于:每天运动量要恰恰达到能够"排毒(驱邪)"的标准,才能让运动发挥出惊人的治病威力。毒邪最容易排出的地方是哪里呢?莫过于随呼吸而出、随汗水而排。所以,只有达到略微汗出的运动量,才能使得体内潜伏的湿邪、气郁、血淤等毒邪随汗排解。
 
    我曾经指导过上百位老患者,我让他们在吃药的同时坚持略汗运动排毒法,都取得了让他们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不过,千万要注意的是:身体健壮的年轻人运动到满身大汗自然无妨,但对于体质偏弱或疾病在身的人来说,切忌不要运动到大汗淋漓,因为这样会使得全身毛孔"门户大开",毒邪虽然得以排除,但精气神也容易随之泻散,这就有点像是西医同行们反思肿瘤化疗的弊端,化疗虽然有效,肿瘤细胞被杀死了,但一些良性细胞也被杀死了。医圣张仲景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提出了"发汗排毒法"的千古定论:"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他还特别提醒:"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权威部门的统计,名老中医们自身的养生方法中,大多数是略汗运动法。比如,当代中医泰斗、广东中医药大学教授邓铁涛,每天都会围绕着住的楼房悠闲散步10圈。邓老解释说:"每天闲庭散步30分钟(平地行走),医学上也称之为'医疗步行',每天散步两次,每次30分钟到40分钟,对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邓老在90多岁的高龄,仍能坚持看病、讲学,深受这种最简单有效养生法的益处,每天神清气爽,精力旺盛。
 
    我通过临床对病人的观察,发现人的体质不同,运动养生的时间和力度也不同,有些人能轻松散步一个多小时,有人慢跑十多分钟就难以坚持。所以,不管做什么样的运动,只要达到略微汗出,就是运动排毒治病的最佳点,而不必硬性规定运动的时间。我指导过很多病人用这种运动排毒法进行疾病康复的辅助,真是屡试不爽、立竿见影!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不少朋友根据"略汗运动(排毒)法"的原理,自己创造出"老百姓自己的养生妙法"。有位六十八岁的李阿姨,每天把看电视的时间,用来"捎带着"做全身经络自我按摩,每次半个多钟头,边看电视边自我按摩,连续做上个三次,正好让自己微微汗出,全身松透,打通人体十二经络,比以前花钱找人按摩还舒坦呢。张大妈还把这个方法告诉小区里的老人朋友,让大家都来自己给自己排毒养生!
 
    中国汉代名医华佗曾说:"血脉流通,百病不得生"。略汗运动(排毒)法虽然简单,但如果您坚持每天锻炼,就能使得全身气血通畅、毒邪排出,让人越活越有精气神。这才是"攻补兼施"的全面养生法啊。
 
    全书选载完毕,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购买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