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独立营分集剧情:各国情报机构的工作特点一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3:00:52
各国情报机构的工作特点一览

2006年6月22日,日本前外相町村信孝领导的“强化国家情报机能研究小组”决定向内阁提交建议报告,建议在下一届政府设立“对外情报机关”,其机能相当于美国的中央情报局(CIA)。



“町村报告”建议 增强情报机能



日本政府没有专门从事对外情报搜集、分析的机构,因此该报告建议在内阁情报调查室之下,设立“对外情报机关”,整合现有各家情报机构,增强日本的情报机能。同时扩充现有的由外务省、防卫厅、警察厅和公安调查厅组成的“共同情报会议”,把海上保安厅和金融厅也拉进来,成立“内阁情报委员会”,加强中央政府的情报搜集、分析和评判能力。



今年早些时候,日外务省宣布在各驻外使馆设置“情报担当官”,强化日本的海外情报收集能力。此前也有报道称,日本内阁情报调查室准备从现有的150人的规模扩展到1000人。这次,报告建议日本政府提高内阁情报调查的地位,将内阁情报官由副长官助理级别,提升为副长官,直接向首相负责,目的是要在近期建立起一个如同美国CIA的情报机关。



报告用意提升情报机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强化首相对情报机构的直接控制,在加强情报机构的同时,也强化首相的权力。



5大情报机构 分工各有不同



日本现在拥有多家情报机构,最重要的是内阁情报调查室,其主要任务是搜集、综合分析国内外有关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治安等方面的情报,为内阁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同时也承担着协调各情报机构的职能。



外务省的“国际情报总括官组织”利用遍布全球的日本驻外使领馆,进行情报搜集工作,是日本国际情报的主要来源。



防卫厅情报本部是主要的军事情报机关,成立于1997年,下设5个部和1个通信所。其中,音像部利用地球观测卫星的照片数据搜集情报;通信所负责日本电波情报的搜集与保密传送。



公安调查厅隶属法务省,被称为是“日本联邦调查局”。其任务是:对内监视和控制激进人士与团体;对外搜集反间谍情报、监视外侨。该厅与美国联邦调查局、韩国国家安全企划部、台湾“法务部”调查局等联系密切。



部门各自为政 情报整合不够



日本情报机构数量众多,覆盖面涉及政、经、军事等各个领域,但日本国内普遍认为情报机构有许多缺点,急需整合。



首先,情报机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日本情报机构政出多门,利益各有不同,情报交流极少。原外务省总括政务次官东祥三就曾揶揄日本情报体制,“缺乏中枢神经的控制,就像海绵一样,只知道各自使劲地搜集情报,缺乏分析和提高”。由于缺少整合,日本情报机构常会对情势做出错误判断。著名学者日高义树认为:“去年,因为情报机构对东南亚不支持日本‘入常’的形势误判,导致政府错误地大量向这些地区投入金钱,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此外,使馆中的武官由防卫厅派出,代表军方利益,他们和代表外务省利益的使馆文职官员常发生龃龉,这已是公开的秘密。



其次,缺乏情报分析整理。尽管内阁官房设有“内阁调查室”部门,但外务省、警察厅、防卫厅等首脑往往选择绕过内阁调查室,直接向首相报告。实际上架空了内阁情报调查室。



再次,没有最高情报决策机关。日本目前的情报体制是“自下而上”的单向逐级上报体制。由于首相很少直接发出情报搜集指令,各单位往往不得要领,人力、物力投入很多,搜集情报的效果却并不理想。



为“正常国家化”铺路



二战期间,侵华日军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的情报机关。战后,在和平宪法的指导下,日本情报机构地位下降。日本国民对战前的“警察国家”记忆犹新,强烈反对建立权力集中的类似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机构,日本政府只好在各部门零散建立情报组织,形成了“多头为战”的情报体制。



近来,日本官员提出日本要实现大国化的“正常国家化”,前提是要成为情报大国,情报体制的弊病已成为日本加强军事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建立日版CIA的报告出炉了。这是日本谋求“正常国家化”的必然结果。日本希望通过建立对外情报机关,加快“正常国家化”的进程。




不过因为涉及部门利益,建立日版CIA计划不可能特别顺利。作为日本情报机构“老大”的外务省一心想主导建立这一机构,并最终将其纳入外务省掌控之下,这伤害了其它省厅的利益,他们对此反应消极。从报告提出,到纳入国会议事日程,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省厅间的“利益博弈”才刚刚开始。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设“中国情报中心”,专门搜集中国的科技信息。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是一个专门提供日本科技学者有关外国科技情报的国家直属单位。该机构已拟定在本年内增加3亿日元预算,花在收集中国情报上。



日本对中国崛起不只是一味关注政治和经济领域,也包括了中国的科技抬头,并对中国在科技上后来居上有了更大的戒心。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设“中国情报中心”,搜集中国的科技信息,并将数据数字化,提供给日本科研人员参考。



该中心的初步任务是要将中国的科技资料翻译成日文,他们也将派出一些科技专员到中国各地订购中国学术界科技杂志进行整理翻译。



该机构在说明成立“中国情报中心”的目的时说:“日本缺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知识,对许多日本研究员来说,要了解中国的科技情况还十分困难。在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后,我们发现这类的需求在日本科研界越加增多。”



该机构成立的目的指出:“同20个中国的科技研究团体进行交流,从中获悉中国在科技领域有着相当高的成就,中国的目标是要在今后取代欧美,成为亚洲的科技先驱。这点让日本感到有必要加紧收集中国科技情报。”



在印度情报官员眼中,中国始终是仅次于巴基斯坦的第二大监视目标,但由于印度情报资源长期被局限于南亚范围内,无法对中国实施全方位的监控。随着美国有意将印度培养成抗衡中国的“下一个亚洲超级大国”,美印军方联手对华展开情报合作也明显加快了步伐。此外,台湾也卷进了美印之间的情报合作中。



  印度媒体披露,美国太平洋总部司令法伦上将于10月22日至25日对印度进行了访问,美印会谈内容除了涉及双方各自利益的“战略性问题”外,还有一项和中国战略利益紧密相关的事务,就是共同分享与中国军队有关的情报。印美军方着重于对华电子信号的情报搜集合作,美国重点向印度海军航空兵及空军远程侦察航空兵提供装备支持,印度则主要负责监控事宜。



  美印交换中国情报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印度海军的俄制 图-142M远程侦察机今年2月远离印度领土2300公里以外,跑到也门附近的索科特拉岛水域上空,抓拍中国海军的新型现代级驱逐舰,当时图-142M侦察机上的卫星定位装置就是美国提供的。



  此外,在美国的帮助下,印度军方决定在非洲东海岸的马达加斯加岛建立一座海军监听站,中国主要的石油航线将被纳入印度军方的监控视野。新加坡《联合早报》透露,一批美国电子专家已应邀访问印度,参与印度海军基地的网络工程建设,美国还廉价向印度转让了一些侦察设备,它们将被安装在马六甲海峡附近的印度岛屿上,专门用于跟踪过往的中国船舶。



  近几年来,台湾也卷进了美印之间的情报合作中,共同搜集并交换中国大陆的军事情报。台湾媒体报道,美国、台湾和印度近年来一直通过在印度合作建立监听站的方式,截取并破译大陆的军事情报。这些监听站由台湾和美国出钱,印度方面出人并负责监听站的运作,专门搜集西藏、新疆、青海和四川地区的电子情报。每隔7到10天,印度方面就会把截获的内容通过美国的外交邮件送往台湾。台湾有关方面对破译后的情报进行分析后,再将分析报告传给美国和印度。



  美国防部曾经披露了一份题为《印美军事关系:期望与认知》的报告,该报告建议:“随着中国对美国的挑战越来越大,美国需要在这一地区找一个可以制衡中国的国家”,而印度则是美国争取的最佳对象。而且,近年来中国军力的不断发展以及和南亚地区一些国家关系的不断加深,也让一直谋求主导南亚地区事务的印度感到担忧,因此也加强了对中国的防范和遏制。正是出于这种在军事战略利益上的共同需要,美印双方开始加强合作,尤其是针对中国军事情报方面的合作。

此外,美印双方在对中国军事情报搜集方面还有着互补的需要。美军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侦察监视和情报搜集力量,但以往美国对华情报侦察集中在以日韩台为一线“第一岛链”方向,只能发现中国大陆东部沿海的军事动态,而对中国西部内陆乃至远洋交通线的监视始终比较薄弱,而寻求与印度搞情报合作,可以借印度的地缘优势和情报力量,强化对中国在西南地区部署军队动向的重点搜集。而印度方面也可以借助美国强大的情报搜集力量,获取其自身情报搜集力量无法获取的更多的战略情报。



日前,79岁的越南著名间谍范春隐少将在胡志明市去世。在越南抗法、抗美战争时期,身为越南共产党情报人员的范春隐,以西方记者的公开身份为越共提供了大量情报,对越南取得抗战和解放胜利功不可没。



  越南媒体披露,1952年范春隐正式成为越共在南越军事情报机构的间谍,被派回西贡从事秘密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



  1957年,范春隐被越共中央秘密指派到美国加州一所大学学习新闻。回国后,他通过关系顺利进入南越吴庭艳政府的情报机构,负责管理越南新闻社。不久后,他转到了路透社,后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常驻越南记者。这使他有更多机会到各个军事基地采访,搜集美军和南越军队的情报。晚上,他将搜集来的情报用打字机打出来,然后再用相机拍下来,将胶卷送到越共在古芝地道附近的地下总部。



  据范春隐的朋友阮文浪回忆,范春隐最喜欢三种动物:狗、鸟、鱼,他经常到外面遛狗、逗鸟。其实,这也是他递送情报的一种方式。范春隐经常把那些拍满情报的胶卷,藏在越南春卷或者鱼肚子里,然后再在筐里装上更多的春卷或者鱼,伪装成上坟的供品。鸟巢、树洞、坟碑都成了他藏情报的地方。



  凭着西方记者的身份,范春隐很好地掩护了自己。1975年4月29日,美国《时代》周刊纽约总部收到他发来的一份电讯:“我是范春隐,所有美国记者都已经紧急撤离,现由我负责《时代》在这里的事务。”此后,范春隐继续向美国发送报道,直到1976年5月。



  足智多谋的范春隐不仅能够保护好自己,而且还能保护同志。据越南媒体报道,在西贡(现名为胡志明市)同起路和黎利路交汇处有一家咖啡馆。越南南方解放前,这里是政客、商人、记者经常光顾的地方,同时也是各国情报人员汇集的地方。范春隐经常在下午来到咖啡馆与新闻界同行喝咖啡,互通消息。一些南越情报人员也经常光顾这家咖啡馆,借偷偷录音来寻找“亲共”人士。遇到这种情况,范春隐总是大声地谈论时局,分析形势。因为声音过大,导致南越情报人员经常录音失败,从而很好地保护了“亲共”人士。



  在抗美战争打响之后,范春隐成为越军获取美军重要情报的主要来源。在整个抗美战争进程中,越军许多重大决策都是依据他提供的情报做出的。他准确报告了美军从柬埔寨的撤退时间;由9号公路向老挝发起进攻的计划;美国和阮文绍政府破坏巴黎协定的内部考虑等。他提供的美军特种作战计划原件,获得了越中央的特别好评。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议会的一名议员近日表示,虽然英国是美国的重要盟国,但美国却长期拒绝与英国分享相关情报。英国议会将很快表决一项议案。该议案拟禁止英国情报机构向美国毫无保留地提供安全情报。英国舆论指出,在情报共享方面,英国现在也要和美国留一手了。



美国空军情报机构认为,博客是获取情报的一种新途径。美空军情报官员认为,对博客的研究将能够为信息分析员和作战人员在反恐行动中提供情报支援和帮助。目前,空军科研办公室已开始对博客等新研究领域进行投资。



  英国《防务系统日刊》报道,美空军情报人员从博客获取情报的想法源自驻伊拉克美军。为了保持驻伊美军士兵的士气,防止“后院起火”及减少战争带来的精神压力,美国军方为驻伊士兵提供了上网服务,并鼓励士兵们在博客上交流作战和逃生的经验。
但博客也是一把“双刃剑”。驻伊美军士兵在交流中,无意泄露了一些美军的战术、技巧、程序和弱点。对此,驻伊联军发言人史蒂文·伯兰说:“一些士兵发了一些敏感性的话题在博客上。武装分子完全可以利用博客网页所提供的这些零碎信息,拼凑出一张美军完整的军事行动计划图。这使武装分子更易攻击美军。”



  为此,五角大楼在发给陆军指挥官的备忘录中警告:陆军官兵不要向网络博客粘贴涉及军方机密的信息,并称敌人正通过博客大肆搜集美军情报。



  美国陆军总参谋长斯库梅克将军说:“敌人正积极在公开的网络上搜寻有关美军的任何信息。他们在利用美军信息保密的漏洞方面是专家。”



  陆军指挥官被告知敌人可能会利用在网上粘贴的一些照片获取重要军事情报。“把我的话传下去,马上集中解决这个问题。”斯库梅克说,“我要看到立竿见影的改观。”尽管备忘录没有举例说明,然而可想象到美军已经在这方面吃了亏。



  从驻伊美军士兵博客泄密的事件中,美空军情报官员认为,网络拥有巨大的信息资源,而这些资源目前往往被军方所忽略。然而,从博客那里获取情报信息也不是易事,海量的信息可能会淹没那些有用的情报。



  为了从大量的博客信息中获取有用的情报,空军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声称,他们将对博客的格局进行分析,让情报分析人员迅速判断出重要的博客。据悉,格局包括博客的目录以及博客中的超文本链接。在博客中,诸如在研究报告中引用注释的超文本链接可以使分析人员发现博客中最重要的部分,就像对论文的引用文章进行研究可以确定论文的重点一样。目前,美空军情报机构已拨款15万美元,资助一个名为通用信息系统的有限公司和一名信息方面的资深科学家,用于一项为期3年的“及时发现相关信息的国际网络博客自动联接分析”项目研究。



目前,博客研究已成为美空军科研办公室新的信息讨论和过程综合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包括不完全信息的搜索和交互设计、主动质询、认知处理三个研究重点。该项目组还正在开发一种自动工具来告诉分析员当前博客所最感兴趣的话题。



自从“911”以来,报章上就没有断过关于美国情报界的报道。这些报道主要涉及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在搜集和利用反恐怖情报上的失误。具体的问题,大家可以自己去看报纸。



在本地报纸上看到一篇评论文章,指责美国政府在给文件加密上做过了头,没有必要地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情报部门之间信息得不到分享,造成公众在讨论国家大事的时候缺乏资料。



各国政府也是动不动就宣布这个是国家机密,那个是国家机密并且为此逮捕过一些记者什么的。我想看看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就用overclassification在网上查了一下,结果连带查出来不少有趣的报道,都是跟美国政府的情报政策和情报机关有关系的。Sibel Edmonds案子就是一个。



三十来岁的西贝尔-埃得蒙斯是一个土耳其裔美国公民。“911”恐怖攻击发生后,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等单位发现翻译人手不够,马上雇用了很多会说中东地区语言的人担任翻译。



当年西贝尔提出诉讼后,CBS的“60分钟”节目报道了她的指控。衣阿华州共和党参议员Grassley认为她可信,并且说政府方面对她的反应是典型的作风: 出了问题就遮掩起来,然后把发现问题的人赶走。



此前,Grassley和一个民主党的参议员Patrick Lealhy在得知了西贝尔的事情后向联邦调查局有关人员,联邦调查局的检察长Glenn Fine,当时的总检察长Ashcroft以及联邦调查局局长Robert Mueller查询了此事。



询问的结果都公布于众,发布在参议员自己的网站上。后来Ashcroft动用“国家机密特权”说有关此事的法律审理将泻露与反恐有关的秘密。甚至连西贝尔自己的年龄,说什么语言,出生地等都算做国家秘密。

 


2004年7月,联邦法官接受了Ashcroft的意见,撤销了西贝尔的案子。司法部甚至宣布原来已经公开发表的关于这个案子的查询结果也算做秘密。Ashcroft要求那两个议员把自己网站上发表的跟这个案子有关的一切都撤下来。



可是后来司法部的检察官的调查结果证明西贝尔对联邦调查局的指控是有根据的,认为联邦调查局没有就她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是不对的。调查还认为联邦调查局解雇西贝尔纯粹是因为她向上司反映了该局的问题。



但是尽管如此,这个案子还是没有得到重新审理。由于司法部对当事人和媒体采取了“钳口”政策,现在有关的指控都得不到调查,老百姓也无从知道联邦调查局里到底有什么问题。



据报道,联邦调查局管理不善很严重。那里有成千小时跟恐怖活动有关的录音资料没有翻译,反恐怖部门和虚拟空间安全部门的高层领导频繁换马,数千万的美元浪费在给陈旧的电脑系统升级上。



西贝尔向主管反映工作中的问题,本意是为了美国更加安全,却想不到会被安全部门用保护国家秘密为理由堵住嘴。在法院听取她的上诉的时候,法官突然宣布记者不能采访,把媒体统统赶出法庭,理由是“我们不需要给予任何理由”。在这个案子上,我们不再看到法律高于一切的原则,看到的是典型的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



西贝尔的案子不是一个孤立的情况。向她这样为了美国的安全向单位领导指出工作中的漏洞的人叫做 “whistle-blower”, 意思是吹警笛的人。2004年,一个专门的组织,全国安全警告者联合会成立, 旨在保护这种人。



最近,西贝尔跟50多个吹警笛的人在华盛顿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呼吁政府雇员得到更好的保护。有趣的是,这些人主要是为情报部门和重要政府部门工作的: 联邦调查局、国家安全局、美国海关、国土安全局、陆军情报部、海军警报部、国防情报部、能源部、美国航空总署、中央情报局。



这些人面临的问题都一样: 怎样在反映单位内部问题的时候不受上司报复。有一个国家安全局的人说,他向领导反映了同事有间谍嫌疑以后,不但没有得到重视,还被送去接受心理检查,结果显示说他脑子有毛病,因而被取消了接触秘密的资格,让他去给上司开车。



美国的独立媒体《乡村之声》说,美国情报界根本就缺乏保护举报人的制度。如果你举报或者反映问题,别人都会以为你发疯了。旨在揭露政府腐败的组织“政府监督工程”的研究表明,实际上发生的情况常常是举报人渐渐地被疏远,好像他们做错了事情。



首先是让他们调离工作,然后取消接触秘密的资格,接受测谎器试验。如果举报人坚持自己的立场,就会对他开展报复性的调查。举报人常常被认为神经有毛病。由此可见,爱国虽好,但是怎么去爱也得掂量着一点儿。



美国情报机关将重要的情报工作外包给私人承包商的情况普遍,中情局有四分之三的驻外情报站由私人承包经营,各部门对承包商的依赖甚至不逊于内部员工。有人担心,这样不但影响情报工作的质素,还会造成特工流失。



  《洛杉矶时报》报道,在两年前成立的全国反恐怖主义中心超过一半员工都不是由政府聘请,而是承包商的雇员。



  而在中央情报局这个情况更甚。在弗吉尼亚州兰利(Langley)的中情局总部举行秘密行动会议时,会议室中坐满承包商雇员是司空见惯的事。而自“911”之后,中情局四分之三的驻外情报站,例如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是由私人承包经营的。中情局最大的海外基地巴格达,承包商经常会比中情局特工还要多。针对这个现象,有中情局前任高官坦言,如果没有承包商,中情局简直可以关门大吉。



  有离任的特工表示,各个机关已没法确实掌握,有多少承包商的雇员在从事情报工作。估计单在中情局,承包商雇员在过去五年增加了一倍,比中情局的1.8万人编制还多。国家情报主任内格罗蓬特(John Negroponte)2006年下令,要求16个情报机关提交承包记录,又全面研究,评估是否应该将高度敏感的情报工作外判。

其实情报承包制度存在多年。早年雇用机师接载中情局人员往返越南,就是一个例子。90年代政府大幅削减预算,精简人手,到“911”之后政府对反恐情报需求又急增,情报预算每年增加一百亿元,中间的空间只好由承包商来填补。情报承包商本身也不乏经验丰富的专才。一些退休情报人员会承接政府特定的项目。中情局内部也有一个退休特工名单,有需要时会以临时合约聘用他们。



  中情局发言人表示,承包制度是局方的重要资源,令他们工作更有弹性。但也有人担心,承包商的待遇优厚,往往吸引政府人员转职,而且打击到留任特工的士气,不利情报部门的稳定。



  驻伊英军看不到伊战情报



  《每日邮报》报道,约翰·莱亚瑟是英国议会下院的议员,他同时还是议会情报委员会的成员。约翰·莱亚瑟10月4日接受采访时称,伊拉克战争爆发后,英国以盟国的身份参与了美国发动的战争,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这场战争中,英国情报部门搜集到的任何情报都会毫无保留地提供给美国,然后共同存储在一个名为SIPRNET的保密系统中。但由于美国在该系统上标注了“最高机密”以及“外国人不得接触”的字样,这样就连提供情报的英国都无法浏览该系统中的任何信息。



  约翰·莱亚瑟说,甚至在紧急作战行动中,驾驶美国战机的英国飞行员也遭遇到类似的尴尬。他们以同样的理由被美方拒绝接触保密的飞行员手册。



  揭露水门事件的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鲍伯·伍德沃德在10月1日发行的一本新书中说,美国拒绝与英国分享伊战情报,这让英国首相布莱尔大为光火。为此,布莱尔向美国总统布什抱怨。布什2004年向布莱尔保证,取消针对外国人的情报限制,但美国五角大楼后来干脆换了个新的情报保密系统,英国人还是被拒之门外。



  约翰·莱亚瑟表示,美国的行为不仅仅延误了英国军队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还是对战争中的盟国英国的歧视。



  美国全球撒网“情报共享”



  美国媒体报道,在遭受严重的恐怖主义袭击之后,美国认为,要消灭以本·拉登为首的国际恐怖主义网络,广泛获得来自各国的情报是必不可少的。“9·11”事件之后,美国从100多个国家获得了大量有关国际恐怖组织活动的情报。美国试图通过“情报共享”,追捕恐怖分子,避免更多的恐怖事件发生。美国一名官员称,这种国家间的情报合作在“9·11”后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美国情报官员称,获得各国提供的情报后,美国分析家和情报机构的官员必须在考虑其来源的基础上,对其作进一步分析,从形形色色的说法中找出“真正的事实”。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说过,美国希望得到也必须得到这样的情报,才能追捕到本·拉登及其同党。一些中情局前情报官员说,相比之下,英国的情报最为可信。沙特阿拉伯和约旦提供的情报在中东地区名列榜首。而在获取阿富汗的情报方面,美国则非常依赖巴基斯坦。



  盟国指责美国不够朋友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不只是英国,其他美国的盟国也对美国打着“情报共享”的旗号、搜集情报却只进不出的做法十分不满。



  一位澳大利亚官员抱怨说,伊拉克战争期间,在联军指挥中心工作的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都不允许接触到情报,尽管这是他们开展工作所必需的。



  当美军开始时对所获情报进行讨论时,英国皇家空军和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官员都被要求离开房间,尽管有些情报还是盟军的情报部门提供的。美国空军情报部门的一位高官证实了此事:“他们将搜集到的情报交给我们。我们归纳整理并贴上保密的标签,就不允许这些盟国官员接触这些情报了。”另外,在指挥中心,很容易辨认出谁是英国或澳大利亚官员,因为他们在操作电脑时身边总跟着个美国人。他们要想找一些资料,也必须请美国官员帮忙。美国官员也证明事实确实如此,并补充说这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美国的其他盟友,比如加拿大身上。



约翰·莱亚瑟说:“美国在主导研制F-35战斗机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尽管受到了来自盟国的压力,但美国仍然拒绝与英国、澳大利亚等高级合作伙伴分享战机控制系统的程序原代码。而拥有程序代码的核心技术,就能实现对战机的自主改装以及后续性能升级。美国试图永久掌握这一技术,以便取得对F-35战机的最终控制权,间接地将英国以及其他盟国的空军控制在自己手中。英国议会最近会就我们的提案进行表决。该议案如果获得通过,美国将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随意地分享我们的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