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线拳视频教程:美文精选辑 -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3:18:57

真理常常很简单

路旁有两棵桃树,一棵在篱笆内,一棵在篱笆外。篱笆内的受保护,枝繁叶茂;篱笆外的常被人攀折,疏枝横斜。春天,它们都开粉红色的花,秋天都结黄红色的果,不同的是,外面的年年硕果累累,里面的总是稀疏的几枝。

我天天走这条路,对这种现象不免困惑。直到有一年去一处果园参观,才知道果实的多寡与枝的疏密有关。枝疏者果众,枝密者果少。

大自然的许多奥妙与人生的某些现象常有相似之处。我有两位朋友,都是搞绘画的,一个在社会上流浪写生,一个在国画院做专职画家。流浪写生的,从城市到乡村,从山野到海滨,新疆、西藏、云南一路画去,食取果腹,衣取避寒,没有学术会议,没有国内国外的参展。心无旁骛,专心作画。做专职画家的人有十七个头衔,理事、会长、评委、顾问、指导老师,应有尽有。每年的工作也丰富多彩,作画、开会、剪彩、辅导、义卖、参展、评奖,不一而足。

1998年,两岸文化艺术节上,他们的画共同在文化宫展出,来自国外和台港澳的人士参观后,花高价买走了流浪画家的所有作品,专职画家的画一幅都没卖出。他很是伤心,来我家找先生喝酒,先生不知如何劝他,只说,他们有眼不识金镶玉,我看你的画就不错。我知道这是先生的鬼话。其实,谁心里都明白,他如果把身边的事减少到用手指数清的程度,是不致如此的。

在这个世界上,简洁而执著的人常有充实的生命,把生活复杂化的人常使生命落空。这样的道理不是每一个人都明白的,尤其是那些在世俗的道路上走得太远的人。

 

把握人生,人生不会重来

在火车上,一有空闲,我喜欢一个人坐在窗前默默地看风景,心情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会触景生情,有时候会思绪万千,有时候是利用这难得的闲情想想平时都来不及想的事,有时候什么都不想就那么木然地望着窗外发呆。在我看来,任何一种状态都比打打闹闹强。

在这独处的时候,我能够清晰地感觉到时间的存在。那哐哐噹噹的钢轨撞击声,时刻提醒我时间跟火车一样飞奔,时间一点一点地溜走,我一天一天地变老。而坐在窗前看景物源源而来,疾驰而去,更能感受时间有形的流动。

当我们面朝火车行驶的方向而坐,我们看到的景物是缓缓地向我们移动而来,像一个慢慢拉近的镜头。而当我们背朝着火车行驶的方向而坐,我们看到的景物都飞快地离我们远去,有时快得让人来不及看清楚,来不及思索。

用这来比喻我们的展望与回忆是恰当的。当我们面朝火车行驶的方向而坐,我们就像是在展望,期望我们想要到达的目的地,远眺我们想要实现的目标;当我们背朝火车行驶的方向而坐,我们更像是回忆,回收往日,回看自己走过的历程。当我们展望未来时,前路漫漫,目标遥遥,时间过得如此地缓慢,有时一天仿佛10年之久;可是当我们回忆过去时,会发现时间飞逝如梭,那么多曾经拥有的东西在不经意中消逝,有时10年竟像一天。

照说,朝前看,朝前走,路程只会一点点地减少,可回首的路越来越长。为什么前路遥遥无期,来路却短暂如斯呢?为什么前路要我们一步步去丈量,来路却可以一步跨回去?难道真的是时间在迫害我们?久思不得其解。或许是因为人生就像解一道道的数学题,未来是未知的,是尚没有答案的,需要我们一步步艰难地求证。而过去,是一道道破解了的数学题,我们往往记住了结果,艰苦的求证过程却被忽略了。

人生就像是一趟没有回程的火车,人生的意义并不是要忙碌得停不下脚步,哐哐噹噹地跑到终点了事,人生应该是丰富多采的。既要做人生的数学题,也要看窗外的风景,既要朝前看,也需要常常回首从前。那些忙于工作,忙于赚钱,忙于奔命,忙得忘记了时间的存在,来不及静下心看风景的人,有一天生命的列车突然到达终点,会不会觉得有许多的遗憾呢?或许有吧,也或许没有,每个人的旅程都不一样。

 

影响一生的10句话

1,你想拥有什么,你就去追求什么。

鱼和熊掌,鱼和泥鳅或者猪蹄和熊掌,当我懂得了“这个世界不是为我创造的”这个简单道理之后,就开始认真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首先明确了自己希望或者最希望拥有的是什么,然后就去努力追求好了。

早些年刚出道的时候,我最想拥有的是名气以及金钱,所以我通过没日没夜地写稿拼命地去追求那些;这些年来,我最想拥有的是一份自由的心情,所以甘心情愿在一家很小的报纸做事;而现在那张小报不复存在了,在渴望继续保持一份相对的自由心情的同时,我也迫切希望拥有一个正经的名份,所以我加盟了《体坛周报》,没提出任何额外的要求,没要一分转会费,没要任何的职务,而最终我追求到了我想拥有的——“《体坛周报》记者”这个社会身份,便足以心满意足。

傻子都应该知道,追求不等于一定能够追求得到。如果想拥有的超乎现实,或者自身能力着实有限,结果均可能是竹篮打水。我极力避免出现一种情形在自己身上发生:比如想拥有的是熊掌,但却放不下对猪蹄的追求,或者反之亦然。

2,没有谁能完全代替另外一个人的生活。

年轻的时候,总是习惯去指摘、评论别人的想法或者作为,然后像法官一样给对方下一个定义:对,或者错。后来发现,这种做法简直可笑之极!

可笑就可笑在:别人所身处的生活,所面对的抉择,所渴望的拥有……所有的一切一切都不见得和你是一样的。比如,他有家有孩子,你没有;或者他没有某种能力或者某种理念,而你有;你凭什么按照你的理解、你的标准去越俎代庖没事找事加以衡量呢?

你代替不了另外一个人的生活,代替不了另外一个人的感受,更代替不了另外一个人的决定,你只是你自己,永远不要想着诸如“他为什么不能和我一样呢”这样的傻B问题;换句话说,人家没要求你和他一样就已经够便宜你的了。

所以,现在的我可以不接受一些“人”,但完全可以接受一些人想法和做法。

3,人生中至少有一大部分的快乐,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般快乐,同时至少有一大部分的痛苦,也不像你想象中的那般痛苦。

2001年10月7日,我在沈阳五里河球场见证了中国足球史无前例地打进世界杯,那种快乐也是史无前例的,我当时甚至以为:从此中国足球怎么还可能再有什么痛苦呢?而事实呢?呵呵。

其实,如果我早一点具备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的话,也许我不会等到2001年才发现快乐与痛苦具有着“人为放大”的属性...大约20年前的1985年5 月19日,当15岁的我在北京工体亲眼目睹中国队被中国香港淘汰那悲惨的一幕,痛不欲生万念俱灰中感觉中国足球的世界末日已经到来……而事实呢?没过多久,中国足球又活蹦乱跳地出现了,并且成全了我足球记者的职业。

足球如此,生活大体相当.回首迄今为止36年的人生,我似乎有过许多许多当时感觉到的无限快乐,也似乎有过许多许多当时感觉到的无比痛苦,也无数次有过“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或者最不幸的人”强烈体会,然而,时到如今,我既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也不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那些曾经的真切感受和体会甚至已经很难再真切回忆起来了。

过去就过去了。果然是一个真理。毕竟,一个人所要过的日子是今天和明天,而不是昨天。

4,许多时候,许多事情,拼到最后其实拼的就是人性了。

若干年前,当我发现人性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的时候,便开始学习造就自己相对坚韧与完整的人性。其实,一件事情或着一个高度原本很多人都有能力做到或达到,但为什么最后实现目标的人总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呢?我以为,那与不同的人在关键时刻不同的人性体现有关。

某一场打拼中的某一个瞬间,你是坚持还是放弃,抗争还是妥协,宽容还是狭隘,乐观还是悲观……所有这些全然都是人性的范畴,而所有的选择将决定最终的结局——成功还是失败。谁比谁都不傻多少,但谁比谁都是一个不尽相同的人性。

5,如果你确信自己的头脑不比别人笨太多,那么只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就没有太多的理由不比别人强。

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当老师经常表扬的是别的孩子而不是我的时候,我就知道比自己聪明的人无处不在。往后的日子里,我曾抱着一种“我已经比以前更聪明了”想法试着去得出了“自己比很多人都聪明”的新结论,但实际上都不过是一种低级的“自作聪明”而已。

有一部分人的头脑是我可望不可及的,我再怎么“勤”也难以补上我的“拙”,这种时候,我宁愿选择退避三舍,甘心服输;不过,我想和绝大多数人相比,我的头脑即使不是聪明的,但也不应该会笨太多,这种时候,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坚持战斗——你写一篇稿稿子,我写五篇;你每天工作8小时,我每天工作12小时;再具体形容,你在酒吧喝酒、K房唱歌的时候,我在一间小黑屋里玩命地想啊想啊写啊写啊……假如上帝真的还算是公平的,我想就大体不会让我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吧。

于是,在足球记者这个圈子里,我现在的拥有即使与我的才能不相匹配,但我敢说那与我的勤奋却相得益彰。

6,我写死他们丫的。

一个圈子就是一个战场,我不想与任何人为敌,但我无法阻止有人与我为敌。10年以来,在圈里圈外我感受过太多太多的嘲讽、诋毁、妒忌、限制、打压……有些时候这些几乎将我彻底击倒并永世不得翻身;

我承认我在为人处世上的某些做派存在问题而令人不快,但我更知道我所承受的这些绝对又不仅仅是我单方面的原因。当我听说我曾经将其视为好兄弟也无比善待的一个同行,居然在背后说出“真搞不懂董路这个傻B怎么就红了”这样的话的时候,在我心底有着难以名状的痛彻。

于是,我坚定或者准确说我越发坚定了一种信念:让他们说吧,尽情地说吧,我感谢他们丫的,因为正是他们丫的存在,得以让我一刻不停、一往无前、一言不发、一拼到底地写下去,让我写死他们丫的!他们丫的不就是恨人有,笑人无吗?那么好的,对不起了,除非他们丫的把我的双手剁掉,我未来所能够做的只有..让他们丫的将恨进行到底,并让笑永远远离……

可怜是我们的,也是他们丫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他们丫的。

7,请不要这样以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能给一个女人幸福。

不好意思,实在的,一个人确实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青春的经验。

早年间,我曾经先后对不只一个女孩说过:你再也找不到我这么好的人了,这个世界上只有我才能让你幸福。

现在想起来,真TM的滑稽,像老式话剧里那表情动作极为夸张的台词,足够编成笑话且还不是高级的。比尔·盖茨能不能给全世界每一个女人带来幸福都说不好,你一凡夫俗子又有何德何能呢?

事实也是如此,每一个有幸听到过我说这句话又不幸分离而去的女子,不论是在那10前后、8年后、5年后或者3年后,如今看上去都过得挺幸福的;这种幸福与我无关,只是与我在此问题上的幡然醒悟有关。

感情的问题就是这样...自然地相爱,自然地相守或是分手,自然地承诺以及自然地兑现……别夸口,别扯淡,好说好话,好和好散。

8,什么时候也别牛B,因为牛B完了就是傻B。

我所有在台上唱歌跑调的事情,几乎都发生在台下掌声响起之后。因为,当我听见潮水般的掌声的时候,便开始觉得自己很牛B了,接下来,那个很傻B的我就浮出水面了。

也许我在从前经常表现出的是一种自觉很牛B的形态,至少在我所从事的这个职业里,所以我也经常处于一种沦为傻B的境地。无数次血的教训教训了我,我开始尝试让牛B安静地走开,我继续工作、继续努力,甚至在有些时候继续得意,但却时刻提醒自己:别得意忘形,别牛B、真的别牛B、真的真的别牛B……

请允许我让我在我的心里牛B吧,请告诫我让我在我的表面傻B吧;请让我永远保持微笑、频频点头,请让我不断说“您好”“谢谢”“”好的“”对不起“”请原谅“和”我错了“吧。

当然, 即便如此,我依然可能是一个傻B;但倘若不如此,我笃定将成为一个傻B。不是有人说:其实所有的问题,本质上都是一个概率的问题吗?我知道:可能=50%;笃定=100%。

9,你甚至可以迫不得已欺骗别人,但永远不能欺骗的是自己。

有国外学者做过跟踪统计:一个人一天平均要说出大大小小13句谎言。我想我大体也是如此,比如,每一次我母亲打来电话问我:吃饭了没有?我的回答一概是:吃了。

年轻的时候,我真的不想欺骗别人,但我想我无数次欺骗过自己,比如,我会觉得自己长得还成;比如,我会觉得别人都挺理解我的;比如,我会觉得没什么可以让我烦恼的等等等等。

终于有一天,我发现这些都不是事实,都是我自欺欺人的自言自语;这些自我欺骗麻痹了我的神经,不仅如此,还带给了我很多的错觉和幻觉,耽误了很多的时间和事情,造成了很多的痛苦和哀叹……

于是,我开始对自己说真话:我长得丑就是丑,我文笔差就是差,我读书少就是少,我爱她就是爱,我不爱她就是不爱;我不年轻了就是不年轻了,我有点钱了就是有点钱了;我对了就是对了,我做错了就是做错了,我拥有了就是拥有了,我失去了就是失去了……

我会在寂静午夜的黑暗中,向自己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然后用心底最最真实的声音告诉自己一个于一个最最真实的答案;我发誓未来再也不欺骗自己,因为我以为这个世界上最不可能也最不应该欺骗自己的人,正是自己。

10,如果说生活中有、且只有一件事情——只要你内心真的想去做就一定能够做到;那就是:一帮人(大于1的自然数)吃饭最后你来买单。

我注意到一位朋友的评论,大意是,假如他有足够的钱,每每买单又何妨?我想,他的回答只能告诉我,他现在还没有足够的钱;

我还注意到另外一位朋友的评论,大意是,假如有两个人(或者两个以上)都想着买单,那么结果又会如何呢?我想,他的回答只能告诉我,他是一位纯真的理想主义者。

我曾经和一位身价5000万以上的大款朋友吃饭,最后我买的单;我曾经无数次和别人争着买单,最后的结果是我无数次买了单。不是因为我多么有钱,只是因为我一心就买单。

作为一个买单狂,我是这样想的:这是生活中唯一一件只要我内心真的想去做就一定能够做到的事情,如果依然不能做到,那么我又能确保自己还能做到些什么呢?

 

人生的“里程碑”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步行到十公里外的三个村庄。第一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具体的路程,他们被告知跟着向导走就行了。刚走出两三公里,就开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时,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有人甚至坐到路边再也不愿走了。越往后,他们的情绪越低落,最后到达目的地的人寥寥无几。第二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具体的路程,但路边没有里程碑,他们只能凭经验来估计自己走过的距离。当走到全程一半时,大家觉得有点累;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时,大家的情绪已很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很长;直到最后有人说“快到了,快到了”,大家才又振作起来,继续向前。第三组人不仅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进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惫,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三组人,面对的是相同的路程,可他们的行进过程却迥然不同,这种巨大的差别是因何形成的呢?目标吗?他们都要到村庄去;工具吗?他们都在步行;距离吗?都是一样的十公里,尽管有人清楚有人不清楚。我想,决定性的因素是里程碑。正因为缺乏里程碑,第一组、第二组人很难了解自己努力的成果,他们自然就越走越累,情绪越来越差。反之,有了里程碑,第三组人就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成绩;每超越一块里程碑,他们就获得一点成就感,从而更有动力向前走。

而在漫长的行程中,这种动力是多么不可缺乏啊。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成绩时,他说:凭智慧战胜对手。

对于这句话,他在自传里如此解释:“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多公里的赛程,就这样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目标定在四十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刚跑十几公里就疲惫不堪,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吓倒了。”

其实,山田本一所画下的那些标志,不过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里程碑。他所越过的每一块“里程碑”,都如同一座“心灵加油站”,不断地向他的心灵输送能量,最终使他一马当先抵达终点。

正如山田本一,要在马拉松赛中为自己寻找标志物作为“里程碑”,我们的一生也要找到独属于自己的“里程碑”:或者是一份自己详细拟定的“人生规划”,或者是自己具体记录下来的“成绩册”,或者是心中仰慕的师长的成长历程……有了人生“里程碑”作参照,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出自己人生的每一点进步,就能不断地收获成就感,从而更有信心更有动力地走向终点。

 

两个女人,两样人生

她在读初中时,作文极好而数学极差,几次考试都不及格。为了对得起父母和老师,她硬生生地把数学题死背下来,三次小考,数学都得了满分。数学老师认为她成绩的提高百分之百是因为作弊。她是个倔强而又敏感的女孩,并不懂得适度的忍耐更能保护自己,就直言不讳地对老师说:“作弊,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

结果,被冒犯的老师气急败坏,单独给她发了一张她根本没有学过的方程式试题,让她当场吃了鸭蛋,之后拿蘸了墨汁的毛笔,在她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饼,然后让她转身给全班看,又让她去大楼的走廊上走一圈。

这件事使她休学在家,自闭了七八年,严重时,连与家人同坐一桌吃饭的勇气都没有。也养成了她终生悲观、敏感、孤独的性格。尽管她一生走过48个国家,写了26部作品,用她的作品帮助很多人树立起豁达、坚强的人生信念,但她自己始终走不出心灵的阴影。

假如,换一个睿智而又有爱心的老师,事情完全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不信,我们看看与她境况相同的另一个女孩的经历。

这个女孩同她一样,国文也出奇的好,曾在年级的国文阅读测验中得过第一名,但数学相当糟糕,面对数学,就像面对天书,老师教的她没一样能听懂。她戏称自己为天生的“数学盲”,并且断言这种盲永远无可救药,就这样跌跌撞撞的读到初三,数学要补考才能参加毕业考。她知道事态的严重,只好整晚不睡觉,把一本《几何》从头背到尾,以尽人事。

第二天上数学课,老师讲到一半突然停下来,在黑板上写了四道题让全班演算。这没头没脑的四道题在下午补考之前出现在黑板上,又与正在教的毫无关系,再笨的学生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于是,她忽然就成了全班最受怜爱的人,几位同学边笑边叹气边把四道题的标准答案写出来教她背。她背会了3道,在下午的补考中得了75分,终于能够毕业。后来,那堂数学课连同数学老师关切和怜爱的眼神,一并成为她生命中温馨美丽的记忆。

这两位主人公分别是三毛和席慕容,她俩都是著名的女作家。为什么美丽倔强的三毛总让人心痛又让人绝望,而外表平常的席慕容却既让人心怡又令人神往?我坚信这与她们年少时在数学课上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三毛很不幸,她碰到的是一位看重成绩忽视人格的,具有强烈的权威意识的数学老师。他为了维护自己那一点可怜的尊严而滥用职权,给完全没有防范能力的三毛在精神上以致命的一击,让她穷尽毕生精力都无法从那种伤害中复原。席慕容则非常幸运,她的数学老师并没有因为她在数学方面的不足而全盘否定她,于不动声色中放了她一马,让她有条件在更适合自己的领域里振翅高飞。在自己最不擅长的领域里,得到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怜爱和关怀,难怪她对生命充满眷恋,对人世充满信心。

作为一个极富才情的女子,她既有能力爱丈夫,爱孩子,充分享受亲情之乐,又用自己的诗,画和文章吸引和陶冶了无数的人。

 

好运

1973年6月,一位老太太走进美国丹佛大学,她要去该校的国际关系研究生院,找一位名叫约瑟夫·科贝尔的人。

由于是第一次来这儿,进入校园后她不得不到处打听国际关系研究生院在什么地方。她问了许多人,每个人都热情地为她画出路线图。可是,由于丹佛校园是依山而建,校园里的道路异常复杂,她绕了半天也没找到科贝尔。

就在她站在一个路口,不知该往哪拐弯的时候,一群女学生走过来,于是她拿出别人给她画的那张图。当他们知道她的意思后,其中一位黑人女孩说:我带你去吧!

在女孩的带领下,老太太很快找到了科贝尔。在女孩准备返回时,老太太说,为什么不认识一下呢?于是他们相互知道了各自的身份。黑人女孩,英国文学系的学生,读大学三年级;老太太,波兰大使夫人;科贝尔,丹佛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生学院的创办者,苏联和东欧问题专家。

当黑人女孩走出国际关系研究生院时,看见有人正在门口散发关于“斯大林时代与政治”这一讲座的宣传传单,主持人正是她刚才带大使夫人寻找的约瑟夫·科贝尔教授。他想,既然认识了,何不去捧捧场呢?

在第26大教师,科贝尔先生一眼就认出了她。她坐在第一排,对科贝尔的演讲好象充满浓厚的兴趣。中午吃饭时,科贝尔先生特意邀请了她。席间,他发现这个黑人女孩聪明、果断,对问题总有独特的看法。也就是在此时,科贝尔动员她毕业后报考他创办的学院的政治学研究生。

从此,这个黑人女孩便成了“上帝垂青的人”。1974年,年仅19岁时她考入丹佛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生院;26岁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34岁出任乔治·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2000年,46岁的她成为乔治·沃克·布什的首席对外政策顾问;2005年出任国务卿,成为有史以来美国政府中职位最高的黑人妇女。她的名字就叫康多莉扎·赖斯。那位她帮老太太引路寻找的科贝尔先生也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他是美国前国务卿奥布尔赖特的父亲。

赖斯被任命为国务卿后,有人说是因为她有能力,有人说是因为她运气好。不过,有一种观点我比较赞同,这句话出现在《纽约时报》的每日评论上:一些人之所以能交上好运,多数是由于具有微细而不起眼的美德。

好运偏爱能为别人开花的心灵。你赞同吗?

朋友,能为他人开一朵花未免不是一件幸福事,说不定你能有赖斯般的好运呢!

 

人生中的“不要”

不要以和人相比判定自己的价值,正因我们彼此有别,才使每个人显得特别。

不要以别人看重的标准设定自己的目标,只有你自己知道什么最适合你。

不要将最贴心的人和事物视若当然,牢牢把握它们,如同对待你的生命。

不要因为沉湎过去,或憧憬未来而使生命从指缝中溜走;过好今天、把握此刻,你便活出了生命的每一天。

当你仍能付出点滴,就不要轻言放弃;一切并未真的结束,除非你停止努力。

不要怕遭遇种种危险,只有接受风雨的考验,我们才能学会勇往直前。

不要借口真爱难觅而将爱拒之门外。得到爱最快的方法是付出爱,失去爱最快的方法是对爱紧抓不放,留住爱最好的方法是为爱插上翅膀。

不要放弃你的梦想,没有梦想就没有了希望,没有希望就没有了目标。

不要行色匆匆地走过人生之旅,否则你不仅会忘记曾经何处,也会忘记将去何方。

人生并非一场赛跑,人生是一次旅行,沿途每一步都应细细玩味。

天下只有三件事。

一件是“自己的事”,诸如:上不上班、吃什么东西、开不开心、结不结婚、要不要帮助人……自己能安排的事皆属之。

一件是“别人的事”,诸如:小张好吃懒做、小陈婚姻不幸福、老李对我很不满意、我帮助别人而别人却不感激……别人主导的事情皆属之。

一件是“老天爷的事”,诸如:会不会刮风、地震、发生战争……人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都属于老天爷管辖范围。

人的烦恼就是来自于: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

要轻松自在很简单,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别人的事”,别操心“老天爷的事”。

 

换种心情看人生

1、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将来的志愿同是当小丑,中国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外国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身为长辈的我们,不但要求多于鼓励,更以狭窄的看法界定了成功的定义。

2、甲:“新搬来的邻居好可恶,昨天晚上三更半夜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乙:“的确可恶!你有没有马上报警?”甲:“没有。我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吹我的小喇叭。”

——事出必有因,如果能先看到自己的不是,答案就会不一样。

3、张三在山间小路开车,正当他优哉游哉地欣赏美丽风景时,突然迎面开来一辆货车,司机摇下窗户大喊一声:“驴!”张三越想越气,也摇下车窗大骂:“你才是蠢驴!”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驴。

——不要错误地诠释别人的好意,那只会让自己吃亏,并且使别人受辱。

 

人生是道算术题

人的一生从某一个角度来看,其实就像一道简洁的算术题。

加法:中年以前做加法。当你呱呱落地、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上后,随着年龄的不断渐长,你的学识和社会活动就会不断增加,生活天地也会不断地扩展,且不断地向大自然、向社会索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从而使你拥有的家当越来越多,有了家、有了钱、有了名、有 了权等等。与此同时,你也有了对家庭和社会的义务和责任。加法,也许会使你担负的东西越来越重。

减法:过了中年,你就得开始做减法了。放弃生活中已经成为负担的东西,终止你已经无力从事的劳累,放弃你已经无法实现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如果一定要强自己所难,失去的可能就是草原、大海和天空,而抓到手里的也许仅仅是一缕清风。纷繁复杂的人事关系的调理,千头万绪的事业纠纷的排解,无休无止的商业应酬的打扰,使你身心疲惫,体力透支。而减法,实质上就是要你学会放弃,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实践证明,把自己的目标定在一个高不可攀的高度,不可能达到的长度,是对生命的残害,也是对人生的亵渎。

乘法:面对幸福,则不妨大胆地施以乘法,让其等值越大越好。提及幸福,也许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种不同的诠释。但就其实质而言,更多的时候就是一种主观对客观的感觉,是一种良好心态下的理解,是心理上的一种满足感;是只为拥有而喜,不为失去而忧。所以,这个时候,就应该放大你所感觉到和所得到的;缩小乃至忘却你的忧伤和烦恼,让微笑和幸福永远照亮你的阳光人生。

除法:则是把幸福做分子,将生活中的烦恼做分母。分母设置得越大,幸福感就会越强。至于将幸福的分子设小些,把不幸的分母加大些,与其说是一种方法,倒不如说是一种良好的心态更为合适。多想人生的幸福和快乐一、二,少为烦恼八九所伤。辛弃疾曾言:“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非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不是鸵鸟的埋头战术,而是宠辱不惊、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平衡:当然,在人生算术题的运作过程中,还须认真把握和取舍,求取科学的平衡。不然,就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有一个年轻人想要得知“幸福”的秘诀,于是不惜跨越千山万水,横跨大沙漠,终于来到智慧老人居住的美丽城堡。年轻人进到城堡里,眼前商贩来来往往,人们在街上交谈,广场中央一支交响乐队正奏着动听的音乐,还有一桌的美食飘香。年轻人见到老人,即刻道明来意。老人便叫年轻人拿起一个汤匙,盛两滴油,然后到城堡各处走动。他嘱咐年轻人绝不能漏掉一滴油。年轻人回来后,老人一看,果然一滴油都没有漏掉。但是,他问年轻人看到了些什么?年轻人却什么印象也没有。

老人叫他再走一遍,这次留意城堡内的一草一木。年轻人回来后,对四处所见汇报得很详细,可匙中的油却一滴不剩。智慧老人这时对他说:“真正的幸福在于你可以看遍全世界,但却永远不能忘记你手上的两滴油!”

这是个深谙人生哲理的故事。“两滴油”价值虽小,却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东西:事业、家庭、亲情、朋友等等;而两边的风景有可能是人生当中的艺术、修养、信仰等精神追求。它提醒我们在操作人生算术题的过程中,除了科学地运用加、减、乘、除的方法之外,还须考虑到在不同方面力求完美。

最近,在澳大利亚召开的世界老年大会将人生的要素和概念全部重新进行了排列,原来是金钱第一,现在是健康第一,知识第二,家庭第三,金钱排第四。生活无忧,老之将至,将健康排到第一。此等简单而又深谙内涵的数字排列,的确很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深思熟虑一番。

人生苦短,算法由人。运算之妙,存乎一心。

 

命运随想

人们也许还记忆犹新,2004年圣诞节前后,发生了一场震惊全球的“世纪大劫难”——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片刻之间夺去了十多万人的生命。这个恐怖的“潘多拉盒子”,打开的瞬间是如此突然,以致人们措手不及。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但至今我仍在想,什么是命运?这就是了。

一个人走在街上,突然从路边大厦掉下来一个花盆,这花盆以自由落体加速度打在他的头上,眼前一黑,生命就终结了。这个倒霉的人可能是个乖孩子,也可能是个穷学生,他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但花盆却偏偏砸在他的头上。这种灾祸既不涉及功利,也无关道德,只是命运在作怪。

我相信命运的确存在,可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么,如何解释命运?我想给出一个说法:命运就是人生命中一切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总和。不知道有没有哲学家这样归纳,并给命运下定义。不过,倘若有人问我,我以为这样回答很圆满。

什么是生命中的必然性?你出生在什么国家?什么家庭?是白皮肤、黑皮肤、黄皮肤?或男或女?这些你生来就附带拥有、又不可更改的东西,就是必然性。必然性是不可违拗的。

什么是生命中的偶然性?小时候一次高烧让你成了聋哑人,读中学时打球摔断了一条腿,一次脑中风得了偏瘫等等。据媒体报道,印度洋地震和海啸发生前,有一对外国夫妇来到普吉岛,原先被安排在山下靠海边的一幢木屋居住,他们走进屋子,发现墙壁上爬满了蟑螂,实际上这是地震和海啸的前兆。他们并没有任何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只是从卫生角度提出换房。结果第二天醒来,他们从山顶上的木屋往下看,昨天的木屋已在海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冥冥中的偶然性帮了夫妇俩。偶然性是不可预测的。

很明显,生命中的必然性造就了你,偶然性也造就了你。你生命中发生的一些事,有时是必然性决定的,有时是偶然性的突袭,有时是两者的相互作用。无数次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事件加在一起,就把你这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整个一生完整地勾勒出来。

有些江湖术士夸口可以帮人改变命运。其实命运怎么可以改变得了呢?即使教你趋吉避凶,也是不可能的。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对此,我始终是怀疑的。人愈是求知追问,愈是感到宇宙的难知,天命的永远不可知。有人行善积德以图好报。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这也不过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严酷的现实生活告诉你,善者未必得福,恶者未必遭殃。历史上,颜回大贤,却早夭绝嗣;商纣极恶,却平安发达;夷叔至仁,饿死穷山;盗跖肆虐,富乐自终;比干忠正,死于非命;张汤酷吏,七世昌盛。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反之,也有许多品行良好、心地善良的好人终成事业,子孙繁茂;许多品行不端、用心险恶者,只落得人财两空,断子绝孙的下场。人们陷入了恶性循环里,永远无法以一面去说明另一面。

如果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因果关系,那么,什么是你遭遇的那些偶然事件的原因呢?在纪念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时,作家蒋子龙回忆起当年一位年轻漂亮的张姑娘,是他的远房亲戚。在部队服役七年仍未提干,她本已离开唐山回家探亲,但为了取得好表现提干,提前赶回部队医院。那晚在蒋子龙家住了一夜,第二天赶到唐山,大地震就发生了。姑娘付出了年轻绚丽的生命。这件事折磨了蒋子龙三十年。“假如我挽留她多住些日子,哪怕是多住一天,假如姑娘休完探亲假再回部队,那一切就不会发生!”世事恰恰没有“假如”,命运的荒谬感无法解释。

此时,人们容易走入另一种思路,竭力给自己分配到的这一份命运寻找一个原因,一种解释,诸如“因果报应”之类,或是“上帝的安排”,上帝被看作是一位公正的法官或英明的首领,他的分配永远是公平合理或深谋远虑的。这种解释,足以驱除荒谬感,否认命运的偶然性,在道德化的解释中变得似乎合理而易于接受了。

有人说,命在左,运在右。命是一个人的先天禀赋,运是一个人的偶然机会。命好之人若运好,运可以遂其命,命不好之人若运衰,运可以济其命。但我想,人更多是受环境影响和制约的。当你生在一个错误的年代,处在一个错误的地点,赶上诸多错误的机缘,命再好也是枉然。好比身处“文革”十年浩劫,风暴袭来,小草能幸免吗?

命运之偶然严酷还在于它的一次性与不可逆性,人们常说的机缘、机会、缘分、运气、巧合、可能性,都有这样的性质。但这纯粹的甚至荒诞的偶然,却那样深刻地影响着改变我们的生活,编织了我们大部分的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敬畏、震惊而心碎呢?

种种偶然的机遇,决定了人的命运。

帕斯卡尔在他的《思想录》中指出,日常生活就是由偶然性组成的。偶然性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的生命就是由一连串的偶然性组成的。

我之所以对偶然性给予更多的关注,是因为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常有八九,那些倒霉事、不顺心事常不期而至,挡都挡不住,且一来就是一串,而那些好事、美事、幸运事,常让人望穿秋水,请都请不来,偶尔光顾,也是转瞬即逝。有了对偶然性的关注,就有了风险的意识。

还有,当厄运袭来时,始终保持做人的尊严。这让我想起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它在沉下去的过程中,船上的男士们保持着自己的绅士风度,把生命的希望让给妇女和儿童,从而守护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生命将被吞噬。我想,以尊严的方式承受命运的苦难,这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项巨大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的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因此,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与伟大的创造者一样,都受到了世人的景仰。

 

人生可以不苦

一日,在公园与一位老者闲聊,当老者谈起自己的一生时,感慨地说人生有三苦:一苦是,你得不到,所以你痛苦;二苦是,得到了,却不过如此,所以你觉得痛苦;三苦是,你轻易地放弃了,后来却发现,原来它在你生命中是那么重要,所以你觉得痛苦。

老者的感叹,确实道出了一些人痛苦的根源。既然得不到时痛苦,得到了也痛苦,放弃了还是痛苦,我们何不把人生的得失看轻一些,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痛苦不就会随之而减轻吗?以一种平常的心态看待得失,人生完全可以不苦。

 

人生三大陷阱

一个农夫进城卖驴和山羊。山羊的脖子上系着一个小铃铛。三个小偷看见了,一个小偷说:“我去偷羊,叫农夫发现不了。”另一个小偷说:“我要从农夫手里把驴偷走。”第三个小偷说:“这都不难,我能把农夫身上的衣服全部偷来。”

第一个小偷悄悄地走近山羊,把铃铛解了下来,拴到了驴尾巴上,然后把羊牵走了。农夫在拐弯处四处环顾了一下,发现山羊不见了,就开始寻找。

这时第二个小偷走到农夫面前,问他在找什么,农夫说他丢了一只山羊。小偷说:“我见到你的山羊了,刚才有一个人牵着一只山羊向这片树林里走去了,现在还能抓住他。”农夫恳求小偷帮他牵着驴,自己去追山羊。第二个小偷趁机把驴牵走了。

农夫从树林里回来一看,驴子也不见了,就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哭。走着走着,他看见池塘边坐着一个人,也在哭。农夫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那人说:“人家让我把一口袋金子送到城里去,实在是太累了,我在池塘边坐着休息,睡着了,睡梦中把那口袋推到水里去了。”农夫问他为什么不下去把口袋捞上来。那人说:“我怕水,因为我不会游泳,谁要把这一口袋金子捞上来。我就送他二十锭金子。”

农夫大喜,心想:“正因为别人偷走了我的山羊和驴子,上帝才赐给我幸福。”于是,他脱下衣服,潜到水里,可是他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那一口袋金子。当他从水里爬上来时,发现衣服不见了。原来是第三个小偷把他的衣服偷走了。

这就是人生三大陷阱:大意、轻信、贪婪。

 

杯水人生

一次,我们几位同学去拜访大学时的老师。老师问我们生活得怎么样。一句话勾出了大家的满腔牢骚,大家纷纷诉说着生活的不如意:工作压力大呀,生活烦恼多呀,做生意的商战不顺呀,当官的仕途受阻呀……一时间,大家仿佛都成了上帝的弃儿。

老师笑而不语,从房间里拿出许许多多的杯子,摆在茶几上。这些杯子各式各样,有瓷的,有玻璃的,有塑料的,有的杯子看起来高贵典雅,有的杯子看起来粗陋低廉……老师说:“都是我的学生,我就不把你们当客人看待了。你们要是渴了,自己倒水喝吧。”

我们说得已经口干舌燥了,便纷纷拿了自己中意的杯子倒水喝。等我们手里都端了一杯水时,老师讲话了,他指着茶几上剩下的杯子说:“大家有没有发现,你们挑选的杯子都是最好看最别致的杯子,而像这些塑料杯就没有人选中它。”我们并不觉得奇怪,谁都希望手里拿着的是一只好看的杯子。

老师说:“这就是你们烦恼的根源。大家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杯子,但我们有意无意地会去选用好看的杯子;这就如我们的生活--如果生活是水的话,那么,工作、金钱、地位这些东西就是杯子,它们只是我们用来盛起生活之水的工具。杯子的好坏,并不能影响水的质量,如果将心思花在杯子上,你哪有心情去品尝水的苦甜,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最后的一片叶子

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自己救自己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问:“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失意时要懂得心宽

人生偶有失意,在所难免,一向得意容易让人忘形;为失败哀怨,对现实不满也是无用之举,一切当以心宽化解之。

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此人生岂不让人伤心透了?否。有句话你是知道的,叫「好事多磨」。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念:失意是一种磨炼的过程,心即使在冰冻三尺之下也不会凉的。有瑞雪兆丰年之说,雪愈大,年愈丰。

「比海更宽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灵。」生活不论如何磨人,如何将你压缩在一个四方的小盒子里,但思维的空间是不受限制的,心灵的视野没有藩篱,无比宽广,任你驰骋。来去自如,生命的迷人之处就在这里!

站得高,你就看得远。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彩人生,各色不同;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各有所好;喜怒哀乐悲恐惊,七种情感,品之不尽。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如果一生无挫折,未免太单调、太无趣、太乏味。没有失败的尴尬和忍辱哪来成功的喜悦?也许你就是忍受不了人情的冷暖和失败的打击,抱头哀叹,早已说过「不如意事常八九」,你自己还会遇到,那就当它是横亘于面前的一块石头吧。摆正它,蹬上去!也许视野会更开阔、心胸会更豁达呢!

人很善良,常常把宽容给了陌路,把温柔给了爱人,却忘了给自己留一点。有一句话很有用,叫「没什么」。对别人总要说许多「没什么」,或出于礼貌,或出于善良,或出于故作潇洒,或出于无可奈何;或是真不在意,或是别有用心。不管出于什么,谁让生活有那么多不尽人意之处?如果你要劝解自己,也要学着这么说。缺少阳光的日子很忧郁,你要学会说「没什么」,失去朋友的生活很寂寞,你要学会说「没什么」。自己已经很累了,需要一种真诚的谅解,说句「没什么」,对你自己,对自己疲惫的心灵。这么说着,并不是让你放纵所有的过错,只是渴求自拔;也不是决意忘怀所有的遗憾,只是拒绝沉溺。自己劝慰自己才管用。

人有同情心,见别人伤心——除了敌人和仇家——自己也不会快乐,总要上前劝一劝。劝告是出于善心,言语也很有哲理,然而听的人未必都能听得进去,听进去了也未必照此行事,因为剧痛使人麻木。有位女作家说:「我不劝任何人任何事。解铃还需系铃人,自己心上的疙瘩只有自己亲自动手方可解开,朋友的话,善良人的话都只是催化剂。自己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总之,失意在所难免,权且把心放宽。

 

聚散都是缘,路要自己走

缘聚而来,缘散而去,聚散乃人生常态,有缘成为同路人,到站各自奔东西。

古人送别到十里长亭,到灞陵。如今,突然觉得人生处处布满驿站,一挥手,便成别离。

自小,每年分班或毕业典礼都像大祸临头。不断结交的好友又不断失去。上大学时,老同学写来信,读了深有感慨。他说,回顾同窗三载,前后桌到左右班,再到现在两个学校、两个城市,距离越来越远,而朋友也越来越「老」了,其间的几句玩笑也成了我们仅有的谈笑了。可不是吗?相聚的日子太长,很容易变得平淡,正像那歌中唱的:「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却各奔东西!」

自分开之后,冷暖自如,久别重逢,似乎有了机会吐无边的感慨,却往往不知从何说起,于是只有数句寒暄,加上搜肠刮肚的几个并不可笑的身边奇闻轶事。多年不见的朋友,再见面时,觉得彼此都有一点不同了。有人有了一双悲伤的眼睛,有人有了冷酷的嘴角,有人是一脸的喜悦,有人却一脸风霜,岁月沧桑都隐隐约约地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人生像划船,一降生,你便上了家庭的这条船,父母兄弟由不得你挑选,长大了,学校又是一条船,同学们相助相帮,朝同一目标努力;毕业好似船靠岸,你有你的理想,他有他的打算,我有我的观念,尽管友情难舍仍免不了道声「再见」,以便各自选择喜欢的其他船,就这样一直划下去。

其实,人生的路要每个人自己去走,谁也代替不了谁,正像这「路」字,一半是「足」,意思是要脚踏实地,一半是「各」,代表各人有各人的走向,有所往,有所返,有所聚,有所离,有所予,有所求,全在这路上。不舍与伤别是始终不能改变的,但是有些是改变了的。随着年少的远去,知道长相忆比长相聚更为可贵,学习不是虚度光阴和情感。这样,作别之时,没必要把气氛装点得很悲壮,阴晴圆缺,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何必哀哀戚戚,儿女共沾巾?「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二首》知交零落是人生常态,能够偶尔话起,而心中依然感到温存,就是好朋友,再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让我们潇洒的挥别,留取彼此的美丽,放在心里。

路还是要自己走,聚散且随缘吧!

 

放下怨恨 迎向希望之光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令我们感到不如意或是伤心的事。比如考不上理想的学府,感情上的失败,人际关系不好,或是身体不健康等等,这些琐事萦绕在心,总会令自己感到懊恼与悲伤,甚至还有绝望。

很多人面对感情失意的问题,内心很难坦然接受,尤其难以原谅对方。一位女孩失恋后,一直走不出内心的痛苦。想到被男友抛弃,倍感委屈、憋闷,甚至有时想起,还充满怨恨。如此,身体受到不良情绪影响,体质下降很多。

倘若在最初不能及时调整,越计较也便越不甘心。在刚开始,她还只是不平。然而越想越委屈,越想越难受,越想越生气。于是,不平的心渐渐变成埋怨,埋怨不已,进一步加深,便成了怨恨。情绪的不断堆积、酝酿,越积越大,像一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这样生活,的确是很痛苦的,如果不能帮助自己从其中走出来,人生将会变得如何?可想而知。

面对逆境与挫折,埋怨与不平,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在其中,需要我们学会自我安慰,自我疗伤。放下那不平与怨恨,用宽广胸怀包容不愉快,才能在束缚中得到解脱。而在原谅别人的同时,也原谅了自己。记得曾经听到一句话:当他都不再爱你时,难道你不能更爱自己?

自爱而后爱人,先需学会爱惜自己,疼惜自己,不要因人生道路上的一次跌倒,而丧失站起来,再往前走的勇气。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当他的女友离开他嫁给贵族,一去不回头后。莎士比亚痛定思痛,枕戈待旦,写出了名剧《第十二夜》。

因恋爱失败而分开,多半会受到创伤。然而在痛苦中,能振作起精神,更用心去做工作,反而带来了新的突破。努力专注的工作,不仅能忘掉悲伤,也让自己更坚强,更懂得如何勇敢面对挫折。

倘若不能马上转入工作,也可以试着先让自己移开眼光,去看看受苦中的人们,那地震之后,水灾之后,和在疾病、贫苦、残疾中的生活状况。感受在最危险时刻,对于生存的强烈渴望。尽全力与死魔斗争,只为了保护、挽救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生命在此时,显得那么的可贵。我们又怎能在哭泣中,让生命空过?在病床上的人,受着病苦的折磨,他们是多么希望得到健康的身体,能平平安安地生活。而今,为何要因为一次的跌倒,产生那么多的埋怨,使自己的健康受到损害呢?

看一看,原来自己有多么幸福,何不能珍惜现前有的幸福,却要让自己埋在痛苦中艰难度日?古人谆谆教诲我们:「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也是在鼓励我们往事不可追,就让它随风而过吧。更重要的是需要提起勇气与信念,把握现在的人生。如此,才能创造出美好与幸福的未来。

或者,我们不妨也去看看,别人是如何走出失恋的痛。

有位女士,她心地善良,曾经很用心投入一场爱情。后来,却只因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便被男友借口甩掉了。虽然她也很痛苦,但由此也知道了男友的势利。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她决定再难也要接受现实,勇敢面对,斩断情丝。于是,虽然流着泪将以往交往的信件和互赠的礼物付之一炬,可她在内心,却深深决定,要重新踏上新的人生,开始她崭新的生活。

因此,除了在平常认真工作外,她也开始学习传统文化,每天坚持听闻圣贤的教诲。机缘巧合之下,她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老师们走到了一起。在她自己听得十分欢喜之后,她也发起了心愿,希望将这么好的文化传播给同样困苦中的人。

于是,她尽心尽力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去为烦恼的人开解,在节假日做义工帮助打扫卫生。在这积极有意义的事业中,她做得很欢喜,感受到了助人的快乐,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体会圣贤的博大胸怀。渐渐地,她忘掉了那令人痛心的烦恼。随着学习的深入,她的心境越来越开阔,原先想不通的事,自然就想开了,放下了。

她感受到,只有真正懂得自爱,并真心为他人着想,成全他人幸福的人,才是懂得爱的人,也会成为幸福的人。心开意解后,她不但原谅了那位男士,还衷心地祝福他。

过了几年,那位男士竟然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受伤,双眼失明。这位女士听闻了这个情况后,马上决定前往看望,给他们一家送去安慰与鼓励。

在男士的父母见到她时,忍不住一下子抱住她,流着眼泪对她说:我们家对不起你啊!而男士的妻子也很感动她的不计前嫌,还能在他们最困难,最需要关怀时,忘却旧恨,主动伸手给予他们真诚而及时的帮助。

宽容与谅解,不但解开了心结,化解了怨恨,还成为了对对方有恩情的人。如此的结局,真是令人感动不已。

也许,我们要打开的,正是自己的胸怀,用一颗更宽广的爱心,去包容所有的不平,融化所有的怨恨。内心能放下这怨恨,生活当下便轻松自在了。想我们紧紧抓住不放的到底是什么?那强烈的不满与执着,何不早早放下,转开视线,让我们去面向希望之光。

用微笑与爱去看这个世界吧,会发现,世界原来一直在对我们微笑。看着太阳升起的那一刻,感受着它带给生命无穷活力的希望之光。相信我们内心的光芒,也会像太阳一样,照亮我们的人生,照亮我们的世界,带给人生新的希望!

 

打开幸福的门窗

不同的心境,看不同的景致,也体味全然不同的人生。同样的境遇,有的人仿佛置身天堂,有的人感觉如处地狱。人生犹如一丛玫瑰,没有绝对的美丑,鲜花与芒刺,端看我们关注的是什么。

感受有误 作茧自缚

有位太太总是不断抱怨对面的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是搞不懂,她怎么连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

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登门拜访,无意中伸手准备开窗户时,发现窗户上积了厚厚的一层灰尘。这才提醒了这位太太,她拿了一块抹布,把窗户上的灰渍抹掉,才发现原来不是别人家的衣服不干净,而是自己家的窗户脏了。

对别人的是非过于敏感,时常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烦恼。透过布满灰尘的窗户去看世界,世界自然不清净。当看到别人污点的那一刻,也很难察觉,自己是以什么样的眼光去看。与人交往中,心窗若没有擦亮,很容易引起误会,也会令别人感到不快。

一位朋友有着这样的经历:

那天,她站在一个珠宝店的柜台前,随手把自己的包放在旁边。正在她挑选珠宝时,一个衣着讲究,仪表堂堂的男士也过去看珠宝,她礼貌地把她的包移开。很意外地,那个人却恼怒地瞪着她,告诉她,他可是个正人君子,绝无意偷她的包。他觉得受到了侮辱,重重地把门关上,走出了珠宝店。

无辜地被人这么嚷了一通,朋友感到莫名其妙,又好气又好笑。

和别人相处时,我们习惯于戴上一副有色眼镜,用自己的主观看法将别人放进一个「框框」里,再用这个框框解释此人的角色与行为,有时我们甚至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对方身上,以致经常偏离事实真相。如同上面故事中的这位男士,因过度敏感,而产生错误感受,因而平添了自己的烦恼。

用瞋怒的心来面对一切的人事物,我们的人生也将时时忿忿不平,陷于琐屑的烦恼之中,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却多心地曲解。

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当我们很诚恳地赞美一个人很能干,如果这个人内心感受错误,他可能会想:「你不要再讽刺我了,我早就知道你没安好心。」再比方说:我们看到家境贫困的朋友,诚心地告诉他,有困难时可以来找我们。感受错误的人,可能曲解我们的心意,生气地回答:「不用你同情我、可怜我,我要活得有骨气,我不需要你的帮助。」像这种事事怀疑,处处设防,过度保护自己的人,就像自己拿了好多条绳索绑住自己一样,常常扭曲了别人的用意,自寻烦恼。

 

擦亮心窗 朝向阳光

其实,许多不愉快不是别人造成的,乃是自己的问题。因此,想要活得快乐洒脱,也要由我们自己来选择,自己来超越。平时就要训练,对万事万物,立刻能看见好的一面,从美善的角度思考,并且多为他人着想。即使遭遇不顺利的事情,也能以正面态度思考,对一切的逆境感受,要学习以包容心、欢喜心来接受。

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这样的状况:

孩子放学回来重重地把书包一摔,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却不理会,一脸的不耐烦。

太太问先生晚餐想吃什么,先生竟不客气地说:「跟你结婚这么久了,我爱吃什么你还不知道吗?」

先生下班回来看到太太抱着孩子沮丧地坐在客厅里,便过去关心地问:「心情不好吗?」没想到太太却生气地说:「你怎么到现在才回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跟着对方的情绪跑,很容易被激怒而引发冲突、不快,或是赌气离开,压抑不满。这样都会使不愉快的气氛弥漫开来,加剧彼此的伤害。但如果我们内心柔软富有弹性,就不会轻易被别人的话刺伤,进而体察到对方的需要:他对我发脾气,并不是针对我们,而是因为在其他方面遇到挫折,受到伤害,正需要安慰和关怀。

能体恤对方,一触即发的争执就能够涣然冰释。

妈妈可以对孩子说:「你是不是在学校受委屈了?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太太可以对发脾气的先生说:「你心情不好,除了我之外,还有谁惹你生气啊?」

而另外那位先生可以对沮丧的太太说:「一整天在家带孩子真辛苦,你希望我现在为你做什么吗?」

如此对方的情绪一定能很快地稳定下来,在感受到被了解与接纳后,他甚至可能因刚才失礼的表现觉得内疚。

凡事多看好的一面,就容易理解与宽容,不仅能减轻对方的痛苦,事实上,是在升华自己。因为,当我们包容别人的时候,我们反而能得真正的快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应自我警惕,自我反省,不让自己成为那个敏感、易怒、无理、情绪失控的人。话语称起来不重,稍一不慎,即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又怎能不谨慎细心呢?

当我们自己的心窗纤尘不染时,理智的阳光就会驱散心头的晦暗,只要我们愿意朝向阳光,阴影自然就落在身后。

 

常怀感恩 收藏幸福

想到一位好友,她对待生命中的一切,都满怀珍惜,在她的心湖中,水过无痕,记取的总是美好,甚至他人不经意的一点指引,顺手帮助的一件小事,她都留存心底,忆念感激。同她聊天,极少听到她对亲友有负面的评语。虽然她也遭遇奔波操劳的岁月,然而,即使繁忙,对于生活中发生的种种,都保持着积极的态度。

我曾向她讨教保持良好心态的方法,她告诉我,每晚必与女儿一同祷告,在祷告中,她细数每日的福分,感谢拥有的一切。这些年来,在她心灵的储蓄罐中,每日投下感恩的钱币,那些不满与缺乏的心态,渐渐排除在心田之外。日积月累,感恩带来的温柔敦厚,逐渐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幸福美满的人生要靠自己来经营,心灵就像一个储蓄罐,收藏美好,便拥有快乐;积攒不满,则带来不幸。聪明的朋友善于选择,每天记取美好的事物,细数自己拥有的一切,感念他人点滴的赐予与帮助,在感恩中,看见自己原来拥有这么多,身心如此富足,喜悦自然流露。

想起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诗:「打开门——让蓝天没有阻挡地泻进来,让花的芬芳香进我的房间。」开启快乐的门窗,才能感受明媚的春光,放下猜忌和敌意,用微笑的心接纳所有的不如意,为自己的人生储蓄幸福,生活可以如此美好,只要你愿意。

 

宽容 通往爱的桥梁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曲折与坎坷。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会遇到风浪的挑战;灿烂明媚的阳光下,会有阴暗的角落;车辆驰骋于大地,经常遇到高山大河的阻挡。西方谚语说道:「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为怀,成就了大海,成就了星空,也成就了伟大的心灵。

 

理解 宽容的基石

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有些时候,我们会受到伤害。不要以为生活和我们过不去,她只是在告诉我们,还有一些未曾被理解的世界,需要爱与包容。生活中有很多秘密,个中艰辛只有当事人知道,理解他人,也就是理解百样人生。

大学刚毕业的丽,应聘到一家杂志社做编辑。初出社会的兴奋劲很快被她的顶头上司给浇灭了,那是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性格有些暴躁。

本来单位是不要求编辑坐班的,但丽被要求天天来,理由是刚刚从大学毕业,必须加强岗位意识的培养。从第二个月开始,丽被派去负责收发杂志社每天的稿件。那么多的稿件分发,占用了她全部的时间,而工作和所学的专业一点靠不上边。丽不甘心自己从大学中文系毕业,就来给这儿打杂。她感到郁闷极了。

那是一个周日的下午,丽坐着公车回家,车在一个十字路口等绿灯,无意中她一抬头,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正从她面前经过的那个人居然是她的上司。上司正吃力地拉着旁边一个痴痴呆呆的男孩子,母子俩脚步蹒跚,都已经快变红灯了,她俩还在马路中间。

丽忽然明白了同事们所说的上司的儿子身体不好,原来她以为只是身体虚弱,没想到竟是智障。一个单身女人,照顾一个这样的儿子,是多么艰难,她无法想象。心中累积多时的不平,被这样一幅场景所搅动,泛起阵阵波浪。

丽终于能理解上司的暴躁易怒——因为她的生活空间已是如此狭窄,命运把她挤得实在没有力气去温文尔雅了。

周一早上开例会,在楼道里看见上司,丽的心里充满温柔、尊敬的心情。 她主动地微笑着迎上去说:「老师好!」那一刻,丽看见了上司眼里的讶异。擦身而过的时候,丽忽然感觉她拥有了一些温馨的东西,那是由理解而生出的宽容,还有爱。

生活在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不同的印迹,或深或浅,或悲伤或欢欣。理解与宽容,能让我们读懂他人身上那斑驳的岁月痕迹,生出体谅与慈悲之心,走出爱的人生轨迹。

因为人生境遇各不相同,对于人们,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宽容。

宽容 通往爱的桥梁

宽容几乎是一切问题的答案,当我们的进程停滞的时候,我们通常需要更多地去宽容。

此时此刻,我们如果感到生活不顺畅,通常意味着还沉浸在过去的时刻里,可能是过去的悔恨、悲痛、伤害、恐惧、内疚、责怪、愤怒、怨恨,有时甚至是对于复仇的期待。所有这些都源于不宽容,拒绝抛弃过去走进现在。

爱是从任何病症中康复的一剂良药。宽容则是通往爱的途径。当一个人不再背着拒不宽恕的包袱时,他的心境就能重新获得宁静,轻装前行。

有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名叫凯西的女儿,一直对他的父亲怀有怨恨,而且她认为这种怨恨完全是正当的。据称,父亲的性格很暴躁,在她小时候,父亲动不动就对凯西的母亲以及凯西进行打骂,母亲和凯西都非常怕他。很多人认为,这么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父亲,凯西对他的怨恨是完全正当的。

然而凯西的这种持久的负面情绪对她的性格以及身体都带来了不良影响,她感染了许多疾病。不仅如此,人际关系也既紧张又无趣。到25岁时,凯西的外表已经像个中年妇女了。她知道,如果她学会了宽恕父亲,她的状况会好得多;但是,一想到这,她的心里便万分挣扎。然而,凯西在内心深处一直提醒自己「要得到他人的宽恕,你自己必须宽恕他人。」于是她开始了这个艰难的宽恕历程。她这么说了一句:「我宽恕你这个该死的。」

这么做并不容易,最初,凯西感到自己有些不诚实,因为她的心目中没有父亲,但她坚持了下来,后来语言也变得缓和了。不久,她就不再说「你这个该死的」。当她了解到父亲年轻时所受的不公平待遇,一生抑郁不得志时,她开始可怜他。最后,她不仅宽恕了父亲,而且对父亲产生了真正的爱。

凯西宽恕了父亲之后,她也开始宽恕自己,爱自己。最终她摆脱了身体的各种疾患,走向新的生活。通过这个经历,凯西认识到,宽恕不仅使被宽恕者受益,而且,宽恕者自己亦受益匪浅。

选择宽容,便是选择了明媚的阳光,婉转的鸟鸣,芬芳的花香,以及美好的生活。因为这一切都来自一颗没有负担、澄澈透明的心灵。

有位智者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恨在这头,爱在那头,当我们选择宽容,就走上了通往爱的桥梁,人生会因此产生美妙的变化。侧耳倾听,幸福已经在敲门了。

 

做人不能太精明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自视清高的人:他们锐气旺盛、锋芒毕露,处事则不留余地,待人则咄咄逼人,有十分的才能与聪慧,就十二分地表露出来。他们往往有着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才能,看不起眼前的任何人,大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架势,这种人常自以为是、高高在上,这种人的处世哲学是高调做人。有一点本领就觉得自己有七十二般武艺,到处张扬。殊不知,这种人在人生旅途中往往遭受挫折,甚至酿成悲剧。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看不到或不明白人的"知"与"不知"的相对性,有一点聪明,有一点成就就趾高气扬,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其实,世界之大,天外有天,你又怎能穷尽呢?过于卖弄聪明,锋芒毕露,觉得自己全知全能,肯定要碰钉子。

在三国时代,有个绝顶聪明的人,他叫杨修,字德祖,在曹操手下为官。他曾和曹操一同骑马路过曹娥碑前,见碑上刻有八个字:"黄娟、幼妇、外孙、童臼"。杨修一看就明白了,而曹操却不解其意。因此,他让杨修不要说出答案来,要自己想一想。又走了30里,曹操才想通,和杨修一对答案,乃"绝妙好辞"四字。操叹道:"我的智慧比杨修差了30里啊。"嘴里虽是这样说,心里毕竟不太舒服。

有一次,曹操建造了一座花园,造成后,他去观看,未置可否,只是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离开了。众人都不解其意,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是嫌门太宽了"。监工立即命令工匠们重建,曹操再去看时,大喜,问:"谁知吾意?"左右告之:"杨修也。"曹操虽喜,心甚忌之。

后来,有人送一盒酥给曹操,还没来得及吃便在酥盒上写了"一盒酥"三字,放在案头。曹操一走,杨修便取出盒中之酥分给大家吃,曹操问其故,杨修曰:"盒上明写'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脸上虽嬉笑,心里嫉恨之。

还有一件事,平时曹操担心被人暗害,便对左右的人说:"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靠近。"一日,他午睡时被子落在地下,一近侍给他拾起复盖在身。曹操拔剑杀之,然后又倒头入睡。起床后,假意问道:"是谁杀了我的近侍?"众人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众人都以为曹操是梦中误杀,今见曹操又是痛哭,又是厚葬,不但不怪曹操,还多有称赞之辞。临葬时,杨修指着死者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后,愈加嫉恨,便想找机会惩治这位"能人"。

后来曹操的军队与刘备在汉水作战,二军对峙,久战不胜,曹操是进是退心中犹豫,适逢厨子送进鸡汤,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问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行军主簿杨修一听夜间口令为"鸡肋",便立即让士兵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忙问其故。杨修曰:"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丞相的意思是如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本来曹操在进退两难之际,真有班师北归之意,但见杨修又说破他的心思,非常气恼,便大声呵斥道:"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

以上几件事,处处透出杨修与众不同的聪明才智,相比之下,曹操自认为其智慧与杨修相差30里,对杨修是既羡慕又妒恶,这就决定了杨修决不会有善果。最后,曹操终于以"乱我军心"为借口,很轻易地就将杨修杀了。杨修的死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上,有一分才华做一级官。下级的才华超过了上级,尽管还没有威震其主,也足以让上司心惊胆战、有危机感了。这种震主现象为官场一大忌。虽说有些当权者也很喜爱有才之士,可是一发现其才惊人,远远超过了自己,就宁可用奴才,也不用人才了。杨修正是犯了这一大忌,撞在了曹操手里。可见,杨修的死,是太喜欢显露自己了。猜碑辞,猜阔字,猜一盒酥,这些都是小游戏,曹操未必就能将他置于死地;曹操梦杀侍卫,杨修一针见血指出:"丞相非在梦中",戳穿了曹操玩的把戏,让曹操难以容他;至于他在前线说破"鸡肋"的含义,让士兵整装待归,这是违反军规之举,难道他不知道?只图一时逞智,不顾违法乱纪,无怪乎曹操要借机向他下毒手。曹操的毒手可以说是杨修的太精明"招"来的。

 

人生智慧

低调做人,不耍小聪明,让自己始终处于冷静的状态,在"低调"的心态支配下,兢兢业业,才能做成大事业。

孤独是无人陪,寂寞是无人懂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爱,只是这样的人是否存在,却在于你的那些所谓的缘分是不是找到,同样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所谓心结,如同心中被一把锁锁上了心门一样不肯轻易的开启,除非遇到一把合适的钥匙去打开,这把钥匙就是心灵的知音,爱情的伴侣,在没有遇到那把合适的钥匙之前而遭遇了所谓的爱情,受伤或者伤害别人就成为了必然。

在没有遇到自己心中的爱情对象出现之前,或许已经有人让你受到了伤害,又或者你已经伤害了别人,那么这样的爱情这样的爱情结局真的有不如无了,有时貌似自己从此无法再爱或者感到爱情与自己无缘,仔细想来实则不然。

人海茫茫中,或许就在不经意之间你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从此化解了你心灵的寂寞以及爱情的孤独。爱情的孤独寂寞是无人可以化解的,除非遇到知音爱情,只是遇到知音者真的很难很难。

或许你已经不再寻求所谓的知音,或许你也不认为有这样的人为你存在着,在这个可以说大很大又可以说小很小的世界,纵然人口众多,可是能被我们真正可以称为知音的人有几个?更何况可以相爱的异性知音。

有时,一个人匆忙度过了一生,直到死去都可能没有遇到自己的知音,也无从去感悟那种心灵碰撞以及相互欣赏而带来的心灵震撼。

茫茫人海中,有缘有份的人都很难遇到,更何况有缘有分的知音之人?只是那样的人要么已经被你错过,要么就是你还没遇到,或者你曾经以为遇到了,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又失去了对方。只是,如果遇到的是真正的知音爱情,如果你真的已经找到了的知音爱人,你又怎么可能会失去对方?如果失去了也就足以说明缘分不够吧。

那些所谓的“知音”也可能是不对等的吧,就如同生活中你可以把一个人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可是对方未必把你当作最好的朋友一样,所谓的知音也许存在着一样的单向可能,也如同你非常非常的爱着一个人,但是对方未必也非常非常的爱着你一样的情况。单向的知音如同单向的爱情,离开或者失去是早晚的事情。就好像我们追求爱情都期盼着那些梦幻一般的相爱,对于知音爱情的追求也属于可遇而不可求的。“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大概就是因为这样的无奈而发出的感慨。

孤独是无人陪,寂寞是无人懂,一个是孤独,一个是寂寞,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境界。如果不是知音,即使拥有了爱情也一样是寂寞的,因为寂寞是一种心灵的孤单,寂寞不会因为遇到爱情而消失,只是因为自己在爱情中,心灵层面的寂寞被暂时忘记或者搁置了。

孤独或者孤单与寂寞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孤独或者孤单是因为自己一个人而身边没有其他人陪伴,而寂寞却是明明自己的身边有人,可是却没有谁真的明白自己懂得自己,寂寞不是因为无人陪伴而产生的苦恼。

寂寞更多的属于精神层面的孤独,有时即使身边有人,可是身边的人并不能真的懂你,于是自己仍然觉得寂寞异常,这些情景就足以说明了寂寞是属于精神层面的孤独。精神层面的孤独,只有遇到精神层面的知音知己才能彻底解除,而依靠爱情来排解心中的寂寞未必能够产生从此不再寂寞效果。

依靠爱情解除那原本就属于精神层面的寂寞,恐怕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在精神的寂寞中去寻找爱情,如果遇到的爱情不是真正的知音爱情,一旦失去了爱情或者感觉不到爱情了,那原本的寂寞感觉反而被加重。

遇到一个明白自己,欣赏自己的人谈何容易,同样遇到一个你欣赏而且你也明白的人也不容易,所以如果你遇到了自己的知音爱情,一定要记得珍惜爱护。

其实人是最怕孤独的动物,有时候一个人躺在深夜里,突然觉得好怕!怕什么呢?怕孤独!孤独还好说,呼朋引伴就可以缓解,寂寞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我等凡夫俗子也许还不懂真正的寂寞.如果真正能够耐得住寂寞,那么成功的日子也就不远了.还有寂寞应该与爱情无关.

 

勇气是一种美德

一个人缺乏节制,会错误地沉迷于表面的荣誉、耽于一时的快乐。

“见义不为,非称勇气,志行柔靡,无臻善德。”

一个素来怯懦的人,由于缺乏坚韧的意志,在生活的旅途中,一丁点的痛苦能把他压垮。他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善,哪怕他已经为此苦苦寻觅了很久。一个人缺乏节制,无论时间多么漫长,他都会沉迷于表面的荣誉,耽于一时的快乐,而不会一心求善的。

如果勇气、正义、节制,在道德的完善中被侵害,那么人们就无法知道待人正义是可以获得幸福的。追求崇高美德的人,会努力地将多种目标合而为一。如此,我们也就能找到人生的答案。

人不可能只有节制而没有勇气和正义,也不可能只有勇气和正义而缺乏节制。没有正义的监督,节制和勇气就会失去方向、肆意放纵、缺乏韧性,那么幸福又从何而来呢?

水流朝一个方向奔流不息,才能最终达到入海口;人如果要使生活对自己有利,就只能朝大家共同利益的发展方向而努力。

心灵的宁静补偿了我经历的一切苦难

“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可得安宁。”

既然一切已成定局,我还有什么可害的呢?

长久以来,我苦苦挣扎,结果却是越陷越深。我缺乏技巧和手段,疏于城府和谨慎,并且直爽易怒;我的敌人则毫不心慈手软,不放过任何折磨我的机会。

这样,我很无助,我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我只剩下一个办法——服从命运的安排。在这种服从中,我找到了心灵的宁静,我所经历的一切苦难都得到了补偿。

我得到了宁静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敌视我的人,不留余地,屡屡陷我于不义。于是,嘲笑、侮辱、贬低和劈头盖脸而来。他们如此急切地要将我推向苦难的深渊,却忽略了一点:只有一步一步地施展招数,才能不断地增加我的痛苦,如果奸诈地留下一点希望,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希望,也会使我心甘情愿地落入他的掌控之中,然后再以随后的希望被破灭来使我伤痛加深、加重。

现在,现实的痛苦已对我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了,我静静地忍受着我所觉察到的、我所经历的痛苦。人本来就会时时担心遭受痛苦,而痛苦又是不可预测的,这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折磨。期待中的痛苦一旦来临,当事实不同想像中痛苦的那样露出峥嵘时,会轻松很多。如今,我已能冷静面对恐惧和因希望而产生的焦虑,单以习惯就足以应付这不可能变得更糟的处境。

肉体的痛苦已久久地沉淀了,心碎的痕迹又何必找寻呢?心灵的宁静,已补偿了我经历的一切苦难。

 

我的内心很平和

我的内心很平和,脸上还带着和婴儿一样天真的微笑。

一个人做事,若是追求完美,那还不如不要去做;一个人做人,如果恃才为傲,那就必然不会为他人所敬仰。家财万贯,死后只是一具棺材而已;显示富贵而骄傲,必然会生出祸患。功业完成后,自然隐退,才是顺应了自然。

天地之所以会永存,是因为天地不是为自己着想。因此,圣贤的人不敢为天下先,而处处占先;不考虑生死,而时时能保全性命。圣贤的人没有私心,因此他们总能成功。

一切顺应自然,才是修身养性的道理。狂风不会不停歇,暴雨也不会永久地倾泻,左右天气的能力只有天地才有。在天地之间,风和雨都不能永恒不变,更何况是人呢!所以,那些诚心求道的人要懂得:追求道,就要合于道;追求德,就要合于德;追求失,就要合于失。合于道,道便会教导他;合于德,德便会引导他:合于失,失便会警示他。只要能信任别人,就不会有失信的事发生。

委曲可以求全;弯曲能够伸直;空虚可以变得充实;破旧也能够翻新;取得少,最终可以得很多;贪图过多必然将会落空……这些都是天然之道。圣人们都坚守这些原则了,身为普通人,更应该把这些作为自己修身养性的准则。不炫耀,才可以显出名声;不自夸,才可以少犯错误;不自大,才可以获得成功。天下没有人能够同他相争,原因在于他从来不去和别人争。古话说“委曲可求全”,这话非常实在——可以保全自己。

精神与形体是不分离的吗?保持自己的天真,可以像婴儿一样纯洁吗?心里没有邪念,便可以守心如玉吗?爱民如子,就可以不依靠智能吗?人世间变化无常,可以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吗?洞察世间万物的道,便可以做到恬淡吗……养育了天下万物,而又不占有它们,也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才是最完美最高深的道德。

善与恶之间,相距又有多远呢?人们对恐惧的东西,从古至今,永远都是如此:当别人情绪很高涨,就像要去赴盛宴,或者踌躇满志,像要去登楼望远时,我却喜欢宁静与淡泊。

我的内心很平和,脸上还带着和婴儿一样天真的微笑。那些人看上去像似丰饶富足,我却像是若有所缺,而且还像个傻瓜一样无知无觉。众人都醒,我一个人醉;众人都智,我一个人愚。我的心胸很广博,像是无垠的大海;我的行为很潇洒,像是飘忽的清风。其他人都身怀绝技,惟独只有我,看上去一无是处,还目光短浅。然而,我不是要故意与众不同的,因为我要追求的,就是那种自然淡泊的境界。

人们应该去追求高度的空灵,去保守高度的清静。万物都在生长繁育,人们看到了它们的循环往复。世间的一切都是有规律哦,如果胡乱行动,必然会引起灾祸。人们在规律的引导下要学会容纳和包涵,学会了容纳包涵,就能做到公正无私。如果人们做到公正无私,就可以吸引天下的人,像影子一样地去归附他。天下归附了他,就合乎了自然的道。合乎了自然的道,就算是做到了“道法自然”。如果能够做到“道法自然”,今生就可以享有平安了。

 

相信得太多或太少都很危险

轻信,是傻子的通病,但,有时也是聪明人的缺点。

聪明人可以把眼前很小的东西看得很远;傻子却只把眼前的东西当作惟一的真实。在这里,一个很冒失;一个很怯懦。

正确的态度既不是信得多,也不是信得少,而是把心中的疑问分成一个一个小块,再把每一块都放到最不可能的地方来一一解答。每一个答案都会使你哑然失笑的——危险的不是相信太多或太少,而是相信的本身。

 

绝不可使不自制成为习惯

不自制的人,在事当临头时就已经后悔了。这并非无药可救,可是人们却往往把他当成习惯。

不自制的人得不到平静。奢淫骄纵的人肆无忌惮,对兄弟夫妇也缺乏应有的礼节,甚至有违人伦常理。这当然是无可救药的,可是人却因为做事行为隐秘而毫不恐惧。

不自制的人并非不聪明。有些人善于思辨,不过一旦遭遇实践,就不再坚持所考察的结果,而那种活动型的人则完全不加以考虑。聪明和自制结合的人是明智的人,这种人的明智不但在理论方面,在实践方面也是优秀的。

分辨聪明和自制的区别显现在理性上相近,在行事的公正与否上后者更注重结果。不自制的人好比一个城堡,它订立了完整而良好的法规,可就是不予以执行。

不自制与自制都以“是否过度”为原则。自制是坚持得过多,不自制是不足。然而就大多数人的能力而言,前者显然为他们所掌握。为什么不把这个原则调换一个方向呢?这样,以我们的聪明,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明智的人。

在许多的不自制者当中,有的人并不为自己因过度地追求享受而违反真理来为自己辩护;有的人却要为之千方百计地寻找一个理由;有的人一冲动就会胡乱选择,使自己陷于不公平的困境;有的人在理性上思考明明白白,可就是无法自制。

人们的不自制多和本性有关,就像一个酒精过敏者,即使喝很少的酒也要醉倒。不自制的人应警惕,因为不自制一旦与习惯相连,就如同伏仍诺斯所说的:如放任习惯长期拖延,它最后就会成为自然。

 

生活不可随波逐流,也不可格格不入

有些人衣着褴褛,行为乖张地招摇过市;有些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席地而卧……这些人不顾众人的目光,我行我素。他们渴求的是什么呢?

我们行为应该和社会的习俗相符合。我行我素,这是另外一种方式的自我吹嘘。就本质来说,一切事物都有所不同。但是,难道只因为我们所标榜的“不同”就放弃自己外表上与他人的“大同”吗?穿着是外交的手段,我们不要装扮得过于艳丽俗气,也不可以用破烂和肮脏达到与众不同的目的。生活中,我们虽不需要镶着纯金的银盘来炫耀财富,但破碗土陶也不能就此证明我们生活朴实。有志于真理的人应追求这样的生活: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可格格不入。太过于惊世骇俗,疏远了人们所承受的底线,就无法得到民众的拥护,甚至会因为无法跟上我们奇怪的步调,而放弃视我们为时尚先锋的想法。

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追寻着友情。人类中每一个分子都要在共同体中培养这种特殊的感情。如果远离了民众,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做人的外在环境。人类从自然中来,也就知道顺其自然的座右铭。在顺其自然中,质朴当为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自古以来,哲学家们都提倡质朴的生活,但质朴不是原始和野蛮:如野人般以草为衣、席地而卧的原始生活;如野马般脱僵狂奔、肆意无律的行径。这些都不是顺其自然的表现,反而与现在所生活的方式格格不入。实际上,生活在理想和普通美德之间,最为适度。因此得到民众的赞扬还是好的,起码我们会因此而得到他们的理解。

苍茫的荒野里,是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放弃了自己生活的轨迹,而和别的生物一样了呢?当然不是,我们自己和他人肯定在一些地方存在着区别。但是,这些并不影响生活的平衡与和谐。而且,我们以我们的精神而存在,并不应该为那些所谓的财富和地位所影响。当然,那些视银器为陶器的人很伟大,可视陶器为银器的人也无可厚非。然而,某些人一听到财富两个字就怒目呵斥,宣称不屑听到铜钱的响声,这才是心理不正常的表现。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诚实的话未必好听,好听的话未必诚实。

喜欢当面谄媚的人,也喜欢背后诋毁人。谦虚是一种美德,但太过谦虚的人可能心有奸诈;沉默是好的品行,但故意不动声色的人可能内藏阴谋。不要认为外表正直的人内心就刚正,对那些看似正人君子实则居心不良的人,要学会提防。

有的人笑脸迎人,心中未必友好;有的人痛哭失声,心中未必悲伤。人的内心常与外表不一,很难看透。给你恰当的批评的人,是你的老师;给你恰当肯定的人,是你的朋友;给你不恰当恭维的人,是你的敌人。讲别人的坏话,并非直爽;帮别人做坏事,并非有义。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随着事情的发展,真假自然会显露出来,而在事前,人心的变化往往难测。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古人十分忌讳那些“厚币甘言”的人。甜言蜜语、厚赠钱财的人,往往另有所图:看似友好,实为贿赂,诱使人徇私枉法。这样的人,从古到今一直都存在,不能不防啊!

 

我们应当避免任何吝啬的嫌疑

我们应当避免任何吝啬的嫌疑。如果有朋友要求你举办盛宴招待大家,即使心里不愿意,你至少也要答应请客,只是在行动时要量力而行。

施善的正当理由或是必须的,或是谋取一些东西。即便如此,也最好采取中庸之道。对于由一种慷慨的精神所激发出的施善行径,我们也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处于恶境的不幸者与那些虽然无灾无难,但试图使自己生活得更好的人的情况是不同的。我们应当更加关心那些不幸的人,除非他们是罪有应得。当然,对于那些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以使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而不是为了使自己免受灾难的人,我们也不应当拒绝,应予以帮助。

在选择合适的施善对象时,我们应当运用判断力和辨别力。正如先贤所说的:善行若施错对象,在我看来,便是恶行。

对本质善良并且知道感恩的人施善必然会得到报偿——其他人对你的好感和赞扬是你赢得的珍宝。因为,当恩惠并不是不加选择地滥施于人,而是择人善任时,它必然会赢得最大的回报。同时,人们也会以更高的热情称赞这种善行,要知道身居高位者的仁慈之心乃是每个人都可受用的。所以,应当努力利用这种仁慈去惠及尽可能多的人,让受惠者的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这种仁慈。

当然,施善者最怕的就是忘恩负义。所有的人都厌恶忘恩负义,认为这种邪恶的行为对他们是一种伤害,并极大挫伤了慷慨行善者的积极性。所以,大家就把忘恩负义者看成是公敌。

一个君子不但应该慷慨施财,同时还应该体谅别人,不强索自己应得的报偿,在一切商务交往中——买卖、雇佣、租赁、或由于毗邻的房屋和田地而产生的各种交往中——应当公平合理。有时,你也应慷慨地在自己的权益方面做些让步,因为稍微放弃一些自己的正当权益,不仅显得慷慨,有时甚至也是有利的。但是,我们要管好自己的个人财产,因为让它从我们的指缝中流失是不光彩的。不过,我们也不做受人指责的吝啬、贪婪的守财奴。

毫无疑问,财富的最大特权就是使人有机会做好事而无须牺牲自己的产业。

 

莫靠外在的聪明证明内在的愚蠢

西塞罗曾这样讽刺装腔作势的人:“把一条眉毛耸上额角,把另一条眉毛挂下嘴角。”

装腔作势的人为说出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而费尽心思,从而做出一桩又一桩的蠢事。这些人看起来是那样聪明地善于保密,究其根源,是他们那些保密的东西若不隐藏在暗处,是实在拿不出手的。有的人说话云遮雾罩,故弄玄虚。他们认为,这也许从外表看起来使人觉得他们是那样的知识渊博、富有远见。

有的人说话词藻华丽,言辞如行云流水,高谈阔论之间,天下万事尽入囊中,尽可以证明他的高明——尽管只是以外表来看;有的人永远不看事物的本质,专事挑剔,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以标榜自己独立的判断力——这正验证了先贤的话:二种疯子,全凭诡辩来败事;还有的人鼻子朝天,藐视一切他们弄不懂的事物——其实人们早已知道这只不过是无知的一种表现而已。

坦诚的外表下也许有一颗不坦诚的内心。这些人都违背了诚恳的内心。他们把一切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修饰外在的聪明上。实际上,他们内心的愚蠢比自己的狂妄还多。

柏拉图在《智术大师》中曾这样刻画普太多斯:从头到尾人们都不知道他究竟要说些什么,可他却喋喋不休地快意于与他人的分歧。这种诡辩言论,只能误人子弟。

为什么人们有那么多的教条和指责——建树比批评困难得多!一个落魄者为了维持表面的阔绰而用尽心机伪装,可这与那些以假聪明盗取财富和名誉的人比,简直过于谨慎了。以言毁机,终不能担大任;一时外在的聪明,掩盖不了内心的愚蠢。

 

淡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有修养的人,必须摒弃外在的干扰,来专心修身;必须勤俭节约,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不对名利淡泊,就没法确定自己的志向;不摒弃外在的干扰,就无法进步。所以,学习,一定要静下心来: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没法增加自己的才能;志向缺乏,就无法学有所成;懒惰,就会精神懈怠;过分地急躁,就没法修身养性。

人应该有高尚远大的抱负,对前代的贤人充满仰慕之情;要摒弃邪恶的欲望和一切荣誉;要将好学上进、渴望成才的理想时时刻刻放在心上,而且不要隐藏它们,要让人能感觉得到。

意志要坚强,意气要高昂,否则便会一事无成、默默无闻,水远不能出类拔萃,只能活于平凡的地位,甚至居于社会的最下层。

要不耻下问,广泛向别人求教,不要管那些鸡毛蒜皮的事;不要忌恨或疑惑,受到一时的挫折,也不要放弃高雅的情趣。那么,要达到目的,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不要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感到痛苦

对人的欲望加以限制,有助于医治恐惧症。

不再希望,也就不再害怕。希望和害怕如此不同,怎么能联系在一起呢?它们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联系,实际上却是相辅相成的。尽管很多方面不同,但它们是一起行进的,就像犯人和给他戴上手铐的警卫队要一起行走一样。

害怕和希望同步,这并不使人们感到惊讶,因为二者都属于犹豫不决的心理,都是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而造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们主要起因于思想不适应现实,远远地跑到了现实的前头。于是,预见这种赐予人类最伟大的能力,竟成了人们痛苦的一个来源。

野生动物只逃离它们眼下看到的危险,一旦危险过去,也就不再担心了;人们却既为伤心的往事苦闷,又为将来无法欲知的事焦急。记忆会带回害怕的极度痛苦,预见又提前引起这个痛苦。没有一个人能把他们的不幸局限于现在。

忘记过往的伤心事,限制你的欲望吧!只有这样,你才不会有恐惧。不要再为未知的事情而苦恼、恐惧了。

 

只花时间去读优秀的经典作品

如果谁要想从阅读中获益,找到值得铭记永久的知识,就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最优秀的经典作品,不断地从天才作家那里吸取养料。

哪都去过,等于哪儿都没走好。你应该安定下来,对一个大作家的作品做个深入探究。从一个作家跳到另一个作家,走马观花地阅读,与那些喜好浅尝辄止旅游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不能为身体所吸收食物,对健康也是无所裨益的;不断改变治疗方法,病急乱投医,是不可能治愈疾病的;不停地把伤口当作各种膏药的实验之所,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使伤口痊愈的;不断移栽的植株,显然是不易成活的……

没有一件东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环境下都是对人有益的,就书籍而言,也有的甚至是有害无益的。因此,在你所有的藏书中,要挑选你能够阅读的部分来读。人也许会因为无聊或者其他的原因,去读些闲书。其实,那就像一个接一个地品尝菜的味道一样,正是胃口不好的表现:食物种类不同,或温、或凉,或腥、或臭,一口同嚼,不是滋补身体,而是危害健康。所以,你应坚持读成熟作家的作品,一旦产生转换的念头,就要回到所熟悉的作家作品中深入研读,以找到新的发现。

我们还要学习面对贫困、死亡或其他不幸时应具备的知识。在不同的思想当中,选取一个来思考并予以彻底消化,这是攀登人生顶峰的一个好途径。我个人通过这种方法获益颇深,因为我心中领略到人生的快乐根本。伊比鸠鲁说过“欢乐的贫穷是一种光荣”,这使我充满了勇气。其实,既然是快乐,又何必在乎是否贫穷呢?贫穷的人不是所拥有的太少,而是索求的太多罢了。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拥有的一切不放在心上,却总对他人的财富存在觊觎之心,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念念不忘,那么,他有多少积蓄、有多少正在放牧的牲畜、有多少可生息的资本又能说明什么问题?一个人财产的恰当界限不过如此:第一是必要;第二是足够。

 

要了解一个人,不妨看他读什么书

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说:“书籍深透骨髓,诗随血液回圈。小时候读书的美好感受,至今犹存。书中所言他人之事,更使我们如身临其境。无论何时何地,好书无须倾尽囊中物便可得之,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充满书香之气。”

要了解一个人,不妨看他所读的是什么类型的书,这跟观察与他来往的朋友种类一样有效。选书、择友,二者都应该选择其中佼佼者伴随左右。

好书如诤友,它会一如既往、不改初衷地与你相伴,携手前行处,其乐融融。与好书日日亲善,年轻时可得到乐趣与教诲;鬓发染霜之日,它又以亲抚和安慰来填补垂髫老境。

书作为人与人交往的纽带,会使人们的情谊更加诚挚。共同喜欢上一本书的两个人往往会发现彼此性情相近,如果恰好二人同为好友,彼此也会更进一步互为知己。古谚说“爱我及犬”,不如说“爱我及书”更为恰当。对一个作家的共同钟爱,人们将高兴地交流彼此的所思所感、欣赏与疑惑。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作家,也由此相通。

一本好书,常被视作生命的最佳灵魂,对大多数人而言,自己的一生便是思想的一生,而其思想则悉数浓缩于书中。读其书如对其人,金玉良言,令人铭感于心。菲力浦•西德力爵士说过:与高尚思想者为伍永不孤独,每当诱惑袭击,高尚纯美的思想就会像仁慈的天使一般佑护着我们。心灵不会蒙上尘垢,高尚行为的愿望随之产生。

经过时间的沉淀,淘汰了粗劣的制品,经典名著则经久传世。经历岁月的磨蚀,庙宇与雕刻都会在风雨中破损坍塌,而人类的经典之籍屹立不倒,伟大的思想就这样挣脱了时光的束缚的。古代圣哲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萦绕在人们的心头。每每拂动书页时,当时所言便历历在目,犹如亲闻。书籍可以不朽。

书籍引领我们到达高尚的圣殿,在那里,历代圣贤群聚,与我们同处一堂。我们亲聆其言、亲见其行,欢喜与共,悲哀同担。我们仿佛与他们同台演出,在圣贤们描绘的场景中呼吸、感受、生活,在转瞬即逝之中创造永恒。

书籍承载精华,佳言永传,至今对有识之人仍受益匪浅。那些真正对人有益的哲理、如歌的咏叹是不会消隐的。古时先辈的影响,深深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氛围里,像千万滴水汇入河海——我们这些沉水之石,屡经水流的抚摸,日趋光滑,却不自知。

 

不做亏心事

为人不做亏心事,则心绪宁静,对一切都是泰然处之。相反,不知自我约束的人,在生活中将会波折不断,无法放松心绪,时刻处在惊慌恐惧之中。其不安正好与他们给予别人的伤害成正比。

人一旦做了亏心事,先是恐惧,慢慢就麻木不仁了。但是,尚未泯灭的良知却使他们无从安宁,无法从事其他的事情。行不义之事,难免寝食难安,他们预感到惩罚的心,已经罹受不仁了。也许侥幸可以免受惩处,但不能使人免去焦虑,解除心灵的桎梏。因为人自知,罪行是终究无法掩盖的,不知道哪一天就会被发现。他夜不成眠,听人言谈晏笑,就疑心是在耻笑他的罪行,内心忐忑心不安,觉得自己的罪行没有隐藏妥当。犯罪的人也许能逃脱追捕或跟踪,但良心的影子如附骨之钉,将永远追随着他。

 

勇气是一种美德

有胆有识的人,遇事不惊,勇气使他知难而进,并在危险中善于保持这份勇气。当然,莽撞行事只能叫轻率,这种人敢于冒险只是因为他不知道危险;明知道危险还能以身试险的可以称得上是胆大,但如果对不可能达到的目的去冒大风险,我们只有说是胆大包天了。所以,土耳其人将他们的勇士称为亡命鬼。

惊慌不容易使人有恐惧的习惯,胆怯反而具备这种特征。惊慌是一种偶尔被激发出来的状态,往往由于生理因素,使人突遇危险而不够镇定所引发的。身穿睡衣迎敌的统帅,会感到心脏内的血液似乎停止流动,这就是一种惊慌的表现。但是,如果感到腿脚发软、站立不稳的话就肯定是胆怯了。勇气是一种独特的气质,会使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平添许多力量。

“战斗中的惊慌促使人产生有益的排便”,这是一个讽刺性的谚语。实际上,在战斗中慌忙跑进厕所的那些人,后来却都成了勇士。如果你观察正准备与猫头鹰战斗的苍鹭,就会得出同样的结论。

忍耐不是勇气。勇气产生在女性的身上更是一种美德,因为女性一般都缺少力量,所以常常以惯于受苦来麻痹自己。在外科手术中,因为痛风病或胆怯发作而呻吟不止的人,并不能叫怯懦。这就像人们行走时被当街的绊脚石弄得头破血流,难免以咒骂来发泄胸中的怒火一样,竭尽全力地发泄可使人堵塞在心头的血液分散开来,从而恢复平静。

美洲的印弟安人表现的忍耐有些特殊:当他们被包围时,全扔下武器,任人宰割,绝不跪地求饶;换成欧洲人,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会一直抵抗到最后,这两者,谁又表现出更多的勇气呢?在我看来,印弟安人表现的只是野蛮人的一种虚荣,据说,就他们的民族荣誉感来说,如果敌人不能强迫他们有所表情,就证明他们并未屈服。

 

把每一天都当作我们的末日

每个人都应当珍视和热爱老年。如果你懂得这一点,垂髫没齿的老年也会充满快乐,要知道快要下市的水果味道才是最为鲜美的。青春在它即将逝去时最具魅力,就是那最后的一杯酒,才能使微醉的饮者达到兴奋的极境,进入忘我的快乐。一次次的欢乐,都是在行将结束时,才达到高峰。其实自己看着自己渐入晚境,是饶有兴味的事情。我甚至认为,垂暮之年的快乐才是真快乐:阅尽人事,他已不感到有享乐的需要,人的全部欲望都消磨殆尽了。把一切欲望统统忘怀,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事情啊!

你也许会说:眼看死亡接近,总不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吧!我的回答是:第一,年轻人跟老年人一样,也要随时面对死亡——因为我们每个人收到死神的“邀请”,并不取决于我们出生的先后顺序;第二,绝没有一个人因为活得太久而希望即刻就死,不希望能再多活一天的。因此,每一天都应当作我们的末日,结束自己生命的日子,也许就在今天。

法官判定帕库维乌斯去叙利亚,因为恐惧,出发前夕,他每日为自己举行追悼仪式。人们用希腊语清唱颂歌:他曾经活过,他曾经活过……葡萄美酒夜光杯,音乐如丧知送谁?在场的人们不由自主鼓掌而歌,声音远传千里。这种事情虽然源于不好的动机,但我们也可从中看到对待死亡的另一种态度。所以,当垂老之境来临时,在我们每日上床睡觉前,我们都要愉快地说:我曾经活过,我现在已经完成了命运在很久以前分配给我的任务,我不怕任何事情来临,包括死亡。

上帝让我们多活一日,我们便愉快地多过一天。期待着明天但又不为明日发愁的人才是真正从容的人,他们比其他人更加懂得什么是幸福。只要有“我曾经活过”的心态,他就会在每天凌晨面对天空拥有快乐生活的朝气。

确切地说:被强迫的生活是一种不幸,但并没有任何力量强迫人去过被强迫的生活。世上没有人愿意自己桎梏心灵,到处都能见到别人自由的灵魂。要感谢上帝,它并没有强迫我们做它的囚徒——它反而教会我们把强迫本身踩到脚下。

 

大方的人会使消费恰到好处

大方的人会用科学的头脑,斟酌一切花费,使其恰到好处。

大方的人,消费大,但也很恰当,它的成果与巨大的消费相得益彰,也同样大而适当。大方人的消费是出于高尚的目的,这是一种德性。他挥洒自如,花得高高兴兴,并不斤斤计较是如何花费的、花费到何处等。他筹划的是怎样更好、更适当的花费,而不是怎样少花一分。所以,大方之人必是慷慨之人,他们选择正确的方式和物品来消费。

大方之人,重在一个“大”字。正因为如此,大方的人可以做出更巨大、更适当的成果。

物质的德性和成果的德性是两码事。人们对物质的重视是由于它的价值,比如黄金。人们对成果的受重视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它的伟大和高尚。我们因为荣誉而得到德性:敬神的经费,诸如备办贡品、修造庙宇等,人们都是争先恐后去劳心劳力;公共福利的消费,也是人所羡慕的事情;有的地方鼓励人们去打造华美的战车,修建有三层楼的精致轮船,以及备办城市的庆典等等。所有这一切,如不能符合消费者的地位和财产,也就谈不上成果的德性。价值不但要以适当的成果表现出来,还应与消费者自身的情况相吻合。所以,一个贫穷的人不会大方,因为大量的消费与他们的自身情况不符合。他如果逆力而行,就是傻气,要知道德性的基础是正确的行动。这类事情只适合那些拥有产业的人和出身高贵、德高望重的人。因为这一切都具有巨大的价值,而这些人与之相匹配,因此有条件成为大方的人。

大方表现在大量的消费中:私人方面,像婚嫁之事,一生也许只有一次;在公共事务方面,与外宾的迎送之事,也最是能引起全城上流人士的期待。

一个大方的人,消费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公众。在他眼里,礼品、祭品,都是必要的消费,即使建造房屋,也要考虑到它是公众的装饰品。所以,所选的材料必须是经久耐用的,因为只有耐用之物才具有真正的好品质。他善于区分成果的巨大和消费的巨大——像一个球、一部玩具车送给孩子作礼物,花费不大,但示人大方。总之,一个大方的人,行事总是大大方方的,使其价值与成果相符合。

同时,也有这样一部分看似大方的人:冒着傻气、花费缺乏限度,呆头呆脑地把钱大把地花掉。婚礼的筵席被他当作日常的招待,家中上演的喜剧他要求配上乐队,宾朋尽着紫袍,尽显奢华。他这样做没有任何高尚的目的,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以人们的惊羡为最大的满足。这种人在上诉这些场合花费极大,在其他应该花费的地方却是浅尝辄止。一个小气的人,各方面都是过犹不及、无法达到好的境界。有时,即使他花费巨大,却为了省小钱而把事情弄糟。在踌躇不安中,他总希望花得少些,结果却是大大超过了他自身所能承受的限度。可是,他不抱怨别人,只暗暗烦恼自己还不够小气。

 

多忿害物,多欲害己

多忿害物,多欲害己,多逸害性,多忧害志。易怒者易伤人,私欲多易伤己,贪逸乐易伤性情,忧虑多易损意志。

做人应制怒、寡欲、舍逸、勿忧。人心易激动,就要求平静;世事总纷繁,就要求清闲;生活多恩怨,就要求淡泊。这样才是做人的根本。

人生在世,不可能无欲,追求无欲本就是一种欲望。它的关键在于不能为人所牵制,不得自由,不能任人驱使时,就需有淡泊之欲、率真之欲、刚直之欲。人品高下,取决于欲望高下。

贪欲过多,就有损大义;忧思过重,就影响思维;恐惧太深,就减弱勇气。

有欲望嗜好,他人就会加以利用;无所欲求,则别人也无法可想了。

 

骚扰我们的是我们对事物的意识

古希腊先哲埃比提德说过,“骚扰我们的,是我们对事物的意识,而不是事物本身。”

假如我们的内心不再流转追逐,以这条格言来注视、审视周遭,那么也许我们的生存状态并不是想像的那样悲观。以“恶”来说,单单是胸臆中的判断,我们可以置之不理,或转念为善,以免它来侵害我们。事物是在我们的掌握之中,我们要做它们的主人,或支配、或利用它们。引起恶的本身并不一定是恶的,我们可以选择行使改变它们的权利。命运给了我们参照的条件,其灵魂的真正形态应由我们自己来赋予。善恶只是人们加诸在某种形态的一种称谓——恶虽然已是恶了,但最起码我们可以换掉它恶苦的味儿。

事实证明,我们对于事物的分歧是较大的,如果我们不认同、不接受这些喜怒哀乐,那么它们又何以在我们的脑海里生根呢?我们可以说事物的真隐藏在一个人那里,而千百个人却给了它一个个新的、彼此矛盾的形状:果断、勇敢、正直、豪爽……。这些品质,都是人人所推崇,人人都希望得到的。如没有痛苦,它们又将显现于何处呢?睡硬地、食牛肉、饮马血,身着盔甲曝晒在正午的烈日下,眼见子弹从身上取出来,这些难道不正是区分勇士与常人的凭据吗?这一切就像塞涅卡说的一样——“勇敢贪危难”

先贤所言,“同价值的事业,最困难者最引人企图”,再看看有的人竟以逃避痛苦和灾祸为乐。“严肃人的幸福,不以风流游乐及欢笑轻佻为绊,而在于坚忍与刚毅。”——西塞罗。

功业的代价昂贵,是因为我们尚未习惯从灵魂深处寻找乐趣,也不认为它是行为与生活的惟一至尊主宰。我们的肉体度数长短不一,灵魂变化却如弹簧可伸可缩,万事权变全统属在它的权威之下,它的力量我们怎能不去体察呢?它使一切虚妄、期许、幻梦都服从它的意旨,把满足和安全带给我们。我们要做的只是在它的万千策略中,接受一条来达到我们的宁静和安全。

禽兽的心灵被桎梏住了,它把浑噩和自由的感受完全交托给肉体。我们既已拥有心灵之魂,自应以其自由的天性,带领我们到达最美好的领地。如若不然,我们不如不要去惊扰它的权限,让自然赐给我们对于苦乐的一个合理而温和的品性呢!

柏拉图因为察觉人的灵魂受到太严格的束缚并维系于肉体,从而哀悯世人所受羁绊太深,我则不以为然。灵魂的解脱和放松,不正是在这里找到了出口吗?所谓昌盛与匮乏全在个人的意念中。富裕、光荣、快乐,若非我们赋予,又怎能有如此的美妙和快乐。相信自己是快乐的人便会得到快乐,而不是靠大家是否认为他是个快乐的人。

懒人以勤学为苦,醉汉以戒酒为苦,浪子以节俭为苦……灵魂对崇高和伟大所下的判断,只看是否出于崇高或伟大的灵魂。事物本身有何痛苦与艰难,只是我们的怯懦与软弱驱使它们滋生而已。命运无所谓利与害,它只借给利害的原料与种子,任由比它坚强的灵魂转换。

直桨映水,其影亦曲。

我们看见了什么?我们究竟怎样去看?让灵魂主宰万物吧!

 

拥有现在的人是最富有的人

就算人可以活三千年,活数万年,那又怎样,你始终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别的什么生活,而是他时刻在失去的东西。

生命的起点和终点,其实是时时刻刻合为一体的。逝去的生活各不相同,此时此刻对于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丧失的过往,也正是现在的时刻。一个人不可能丧失过去或者未来,因为人手中空无一物,就不可能被夺走什么。

我们要铭记两件事情:一是所有来自永恒的事物,形象虽幻化不定,但只是循环往复。和我们此时看到的事物一样,以再回首的百年之身探究一番,是没有什么相同的;二是寿命长的人和濒临死亡的人失去的东西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惟一能从一个人手上夺走的只是现在——人认为丧失的东西并未真正拥有,除了现在;一夜如同一生,过去和将来都有可能被遗忘,除了现在。

 

超过限度的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也许你从未想到什么是痛苦,为什么它存在着,使你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人对心爱之物不能如愿拥有,就会难过;人如果不能得到更多的钱,就会懊恼;人如果无法使自己再漂亮些,就会不高兴;人对所爱的人深情表露,哪晓得那个人根本不爱他,就会难免伤情……为什么会这样?

当我们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就会备感不幸。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得到我们所要的?这是我们的权利吗?可世上有那么多人未曾得到他们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啊!为什么世界必须要实现我们的愿望呢?我们已有衣食住行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已有的愿望越来越多且大;我们要成功,想要被尊重、被爱、被看得起;我们要有权有势;我们还要成为著名的诗人、圣人、雄辩家,甚至首相、总统……为什么会这样?你是否认真想过为什么我们想要这一切?

人如果满足于平庸,会陷入自我封闭,这是愚蠢的。但是,人可以依据不满足这个理由就冒出越来越多的渴望吗?我是这样的,我不是那样的;我不要这样,却想成为那样的……渴望使人不知何为满意,时间久了,这种不满意就可能演变成让人意想不到的恶行。我以为穿上一件新大衣,我就会更漂亮,所以我必须得到它。如此看来,人以为自己会摆脱不满足,但它仍存在,只不过衣服、汽车、权力等东西暂时掩盖了它,它会卷土重来的。

因此,问题在于怎样认识我们自身。仅仅用财富、权力、职位来掩盖我们自己是意义上的缺失,我们仍在不幸中。不幸、悲痛使我们无处藏匿,真正的人既没法投入保护人的怀中,也不肯隐藏在财富和权力里。渺小、空虚、欲求不满的心态使人努力想成为什么,但这种索取正是我们陷入悲痛的根源。放下执著的心,审视你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逻辑、理性所不能发现的东西。

 

谈话的艺术

有些人讲话以机敏和幽默赢得虚名,却对真理的讨论漠不关心;有些人津津乐道的学问不过是些陈词滥调,却意态凌人。这些人一经被识破,就会沦为大家的笑柄。真正会谈话的人,善于引导话题,把无意义的闲话转向引人深思的真理探究,这种人才是社交谈话中受人尊敬的指挥师。

谈话不掌握分寸的人单调无聊,令人生厌。相反,谈话懂得拿捏分寸的人,则显得生动幽默。当然,他的幽默不会把一切东西都拿来打趣,比如对宗教、政治或者引人同情的苦恼等。有的人说话刻薄,仿佛不如此便难以显其深刻。这种习性招人厌烦,必须要杜绝。这与古人论述骑术的道理一样:要紧擎缰绳,但少打鞭子。

切勿出口伤人,要知道受伤者的记忆力和报复心是让人难以捉摸的。谈话中善于提问的人,获益远远胜过滔滔不绝者。如果你所提的问题正好是对方所长,不但能得到圆满的答案,而且对方的高兴会比你直接恭维他更多。有的人提问咄咄逼人,询问如盘问,使被问者十分难堪,这是未能掌握提问所应有的分寸。宾主宴谈,应使在座的每个人都能分享到谈话,不能冷落在场的每一个人。如果遇到有人独占谈局,应巧妙地将话题引导到其他人的身上。另外,善于保持沉默也是谈话的一种艺术。对于你所了解的话题缄口不语,人们会以为你是谦逊;对于你所不了解的话题保持沉默,人们也不会以为你无知。

对于个人的话题不要摆在谈话的中心,我的朋友常常讽刺这类自吹自擂的人。人如能以赞扬他人长处的形式来衬托他自己的优点,就不致招人反感。优雅的谈话如同在原野上漫步,每个人行走其中都能欣赏到自然美景;狭隘的谈话就如同一条单行道,只能远离他人,自私地让自己一个人通过。

关于谈话的艺术还应了解一句名言:温和的语言,其力量胜过雄辩。不善问答者只是因为笨拙,没有原则的诡辩把品格上的轻浮暴露出来。

讲话拐弯抹角令人不快,过于直截了当则显得唐突。能掌握此中分寸的人,才是精通谈话艺术的人。

 

友谊好比新鲜的空气

人们都尽力寻找使友谊保持永恒不变的品质,忠诚给予了人们满意的答案。性格直爽、友善、富于同情心的人,我们乐意与之为伍,因为这些品性有助于忠诚。一个人城府很深、老谋深算,则不能拿来当朋友对待。事实上,一个人缺乏同情心,其内心世界的狂涛之下也会缺少一些温柔的波澜,这样的人,我们如何去信赖他。任何缺乏忠诚的友谊,都不能长久。

我还可以补充一点:朋友不但不应以指责他人为能事,对泼向朋友的诋毁之水也不应当予以采信。你如果相信忠贞的性格在我描述的这些东西里孕育的话,这个结论就变得自然而然了——友谊只能存在于好人之间。

所谓好人们的行为公正、高尚、清白、慷慨、不贪婪、不淫荡、不粗暴……他们有勇气坚持自认为对的事情。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好人,只是因为他们尽人的理性顺其自然,而“自然”正是善良人生的最好导向。

好人同时也是智者,他对待朋友没有虚情假意。好人的性格直率,不公开表示厌恶,也不会示人笑脸以掩盖真情。还有,当朋友受到诋毁时,他不仅加以驳斥,同时也坚信朋友不会做出违背良心和原则的事情。此外,好人的言谈举止朴实而忠厚,就像冬天的炉火一样给人温暖。好人也不会使人拘束:一贯的严肃、忧郁的气质……固然可以给人们深刻的印象,但友谊会缺少很多情趣。宽容谦和,友善温和,才更能使友谊长久。

有这样一个问题:正如我们喜欢小马而不喜欢老马一样,是否有时我们会认为新友比老友更好呢?这是人之常情。因为,友谊也有使人厌倦的时候。但要明白一点:朋友就如老酒,越陈越醇。有俗语说得好:对一人只有长相知,才能与其结为生死之交。

当然,新的友谊好比新鲜的空气,我们不应拒绝它。相信新的友谊正如绿油油的禾苗,总有结出果实的希望。但老朋友的地位不要去更改,事实上时间和习惯也常使我们维持对老事物的依赖。就以刚刚提到的马的例子来说:每个人还是习惯自己骑惯了的马,没有经过驯养的新马起初只能观察。就是这样,人会对久居之地一生牵挂、爱恋不变,哪怕它为森林覆盖,遮蔽在山崖之中。

友谊的另一条重要规则是:必须和朋友平等相处。比如历史上一些地位高贵的人物,他们从不对比他们的地位低的人摆架子。他们甚至希望所有的朋友都能因为他们的帮助而更加体面。我们应当效法这种以朋友的尊贵为尊贵的做法。如果我们之间有人的品质、才智或者财产优胜于他人,却仍然与他的朋友共担苦乐的话,那么我们要恭喜他,他正是明白了上帝让他优胜的真正本意。

 

思想使人伟大

思想——人全部的尊严。

人,是这茫茫浊世中的一根苇草,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用不着整个宇宙的雷霆之击,一口气、一滴水就足可维系人的存亡。纵使如此,宇宙将他的身躯化为灰烬,他仍然在致他死地的东西面前享有高贵的气质,他之所以比那些事物高贵得多,是因为他能知晓自己的死亡,知晓宇宙在他面前的威严。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

这一切来源与思想,思想是我们全部的尊严。时间的无始无尽也好,空间的广袤无垠也罢,惟有思想使我们永恒。提高思想,日有所进,这就是人类道德的原则。

人这根浊世中能思想的苇草,用着思想这个最奇妙的东西,把一切土地、财富、时间、空间都超越了。本来,宇宙已囊括了我,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人不是天使,飞禽走兽也不能享有人的尊严,然而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往往容易沦为“禽兽”,这是他的不幸。

思想也常常使人惊慌,因为它无与伦比,却又带着出奇的缺点。对于思想的缺点,它有时会让人产生悲观、愤世、蔑视的心态,我们也确实看到过这种情况的存在。也许这确实荒唐:思想的本性如此伟大,思想的缺点为什么又是这样呢?人为什么伟大,难道不正是因为他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可悲与渺小吗?一棵树、一只鸟等没有思想的事物可是永远也不能认识到这一点的。只能说,人认识到自己的可悲却是可悲,然而我们能认识到自己可悲之处的思想,却是伟大的。

关注人类可悲的根源,好比一位丢失皇位的伟大君王,以悲悯的眼神抚慰他的臣民。这事实上更加证明了人的伟大。试想,人们对自己有似于动物的天性可悲,一定是因为他以为自己是从一度固有的美好天性里堕落下来的。就像被废黜的君王,谁会因为自己已不再是国王而觉得不幸呢?保罗•哀米利乌斯不再担任执政官,他何曾有不幸的感觉,人们也因为他曾经是个伟大的执政官给予他无上的荣光。

人的卑贱和伟大,已经得到了足够的证明。热爱你自己,尊重你自己的价值吧!,因为你拥有足够美好的天性鄙视使人空虚之物,但不要因此鄙视你使用这种天赋的能力。恨,或爱,我们拥有认识真理和获得真理的源泉。真理是无穷的,而永恒的真理,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找到。

我要指引人们摆脱情感,去寻求真理。人们的知识,彻底被感情所桎梏时,我们必须得越过这些使我们卑贱的欲念,在美好天性的选择下获得幸福。

 

持久幸福的惟一保证——良好的性格

贪图令人精神恍惚,若要获得快乐,你得付出昂贵的代价——在期待得到他们之前,备受折磨,在它们已经结束和过去之后,还要搅起你心中的毒素。本质邪恶的快乐本来就短促,过后还往往使人不满足。正如罪犯在犯罪之后,即使无人发现,其作恶的欲望也并不会消失,反而会继续挣扎在邪恶的深渊。

这种快乐,既不真实,也不可靠。就算它不能对你造成损害,也只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持久的幸福才值得我们追寻。我发现,除了精神可以控制这种快乐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可以管住它了。

良好的性格,是持久幸福的惟一保证。在通向无忧无虑的幸福之路上,如有障碍,只要像蒙上灰尘的镜子一样,抹去厚厚的灰尘,幸福便清晰可见。

 

人心不可过于劳累,也不可过于安逸

圣人有言,人心易坏,美德难养。

古语有“危微之说”:“危”是说求欲之心,如大堤防水,易于崩溃,一旦决堤,不可收拾;“微”是说理义之心,如帐映烛火,若有若无,难明易灭。

人心至灵,不可过于劳累,也不可过于安逸,惟有读书学习,能使劳逸适度。现今有许多人无所事事,身心无处安顿,必然精神涣散、思想芜杂、居顺处逆、见人惊慌、频生烦恼。这样的人,定是不读书、不学习的人。

古人云:扫地焚香,清福得享。有福之人,享福之时也读些书;无福之人,心中便生别念。这话真是一针见血。不读书的人,凡违愿之事,以为只有自己一人不如意,心中变生出许多愤懑。他不知古人所遇的坎坷,比他更多百倍,这都是不读书的原由。

宋代苏东坡,去世后文名传世、流芳千古,但生前却忧谗畏讥,往复迁移于潮州、惠州,境况坎坷;唐朝诗人白居易,没有后代;宋代文学家陆游,忍饥挨饿。这些在书中都有记载。他们都是光照千秋之人,遇事却这样不如意。如果人们能静心体会他们的经历,对于自己的不顺心就能安之若素了。

人若不读书,就只能看到自己的艰苦,从而心生怨恨、忧烦郁闷,这又何必呢?古人也有富裕兴盛、声名赫赫的时候,但转眼也就灰飞烟灭了。所以读书也可增进道义,是保养身体的要务。但是,如果读书非要硬啃大部头的文集,以争长短,那就太辛苦了。粗略浏览,自在地看看古人文章的精要之处,也就足够了。

 

以意志力分辨生活之路

一个人打着灯笼行走在黑夜里,艰难地辨认道路,迷失——找回来,再迷失——再找回来。终于,他厌倦了,他不再分辨道路。他吹灭了灯笼,走到哪儿算哪儿吧!这结局如同人用烟草、酒精、鸦片来麻醉自己一样,让人心酸。

生活的道路迷茫难辨,迷失的人每当走偏了都会再尽力挣扎到正路上来。但屡屡辨认真伪的麻烦,使人消沉、迷惘、失落……人们便用各种麻醉自我的方法来熄灭心中惟一的光亮——理性。

人的习惯,各有不同。但对于吸烟和酗酒来说,无论富人或穷人,都是一样的。因为,大部分人都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而人们之所以没有满足的时候,是因为他们寻求的都是肉体的满足——肉体的满足是无尽头的,就是因为这种贪欲,富人和穷人都极力以酗酒等行为来麻醉自己,期望在恍惚中忘记那难以抗拒的欲望。

没有人喝醉酒是为了要去做好事的。多数邪恶的事情都是在醉意正浓的状态下干出来的。日复一日的生活,若不以坚强的意志支撑,就像那粗劣的磨纸,磨去了克制和温和的美,就会凸显出焦虑和悔恨的殇。

 

长时间的懈怠,使人感到可悲

亚里士多德说:“无知人的闲暇是多么可悲啊!”

现代人不知道如何享受闲暇。平常人只是消磨时光,有才华的人却利用时光。才智有限的人易生厌倦,因为人们以才智来驱使意志力,满足自己的动机。动机停滞了,意志也就失去了方向,才智也就随之不再了。才智和意志二者,都是被动的齿轮,需要人来驱动。闲暇,就这样使各种能力衰竭下去,给人带来深深的厌倦。

长时间的懈怠,使人感到自己的可悲,为了消除它,有人以琐事来刺激自己、取悦自己,希望调动起自己的意志。意志的发动需要才智之力相助,一旦意志发动起来,才智也随之苏醒。

一些人,因为无事可做,就以玩弄手指、敲打桌子、抽雪茄来打发无聊,并美其名曰放松。玩牌是他们所谓的智力锻炼与社交手段——社交界也主要以这种手段营生。可我个人认为,玩牌没有什么价值,它更是思想破产的象征。玩牌的人不用心灵思考,只是考虑怎么去赢别人的钱。我看不出这种愚蠢的行动有何高明之处。且听听他们的辩解:玩牌是为进入社会和商界做准备工作,因他们在玩牌中既可学到灵活运用偶然形成的情况,以获得最好的结果,还可学会在情况恶劣时假装出笑脸。我由此得知:牌是教人以伎俩和阴谋去赢取他人的钱财,所以我更坚信它是败坏道德的行径。这种牌桌上学来的习惯,一旦在内心扎根,就会让人们把日常事件和彼此的关系都视如打牌,只要不违反法律,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

人只要存在,闲暇总是有的。内心充实的人,会把这种闲暇视作一笔宝贵的财富。然而大多数人却把闲暇白白浪费掉了。闲暇使他们懈怠、厌倦,成为沉重的负担——正如他自己的个性。我们怎可如此浪费闲暇,要知道,我们不是女奴的子孙,我们是自由的后代。

放弃对闲暇的厌倦,放弃你的无知吧!

 

境由心造,心静而一切皆静

人心境不一样,对周围环境的感受,也会不一样,天下的其他事情,也是这种情况。

走过了千里路程的人,百里路只算是起步;走过了万里路程的人,千里路仿佛还没出门。关上门窗,觉得满室生辉,看见门外的鞋子,就害怕走远路。夏天,太阳正当空时,行人看见枝茂叶繁的树木,就快步跑到树下休息,如同到了清凉国。宽广重叠的大厦,迎着凉风铺上竹席,仆人交相摇扇,仍然像吴地的牛那样,热得喘不过气来。一棵树,不如大厦凉快,门外,也不如千里路更遥远。

地位很高的人,把官帽当作束缚,有些人便想去山林隐居;富有的人,把拥有过多财产看作祸患,拥有名利的同时,还去求神问卜。假如他们的地位发生变化,彼此羡慕,其中的苦乐还一样吗?妇女和孩子的谈笑咳嗽,还有门外的敲门声,不经意听到时,就会扰乱心中的宁静,这是因为和自己的关系很密切。面对怒骂号叫、鞭打搏斗,却一点也不动心,这是因为感到这些和自己没有关系。心境被打搅,宁静变成喧闹,一旦安定下来,喧闹又变成宁静;心中牵挂的东西,就算很远也觉得近。心中专注一件事,就会忽视其他事物;君子行事与平时一样,便处处自得。

看古人的作品,大多写成于穷困不堪,或十分无聊的境地。甚至,有的还是在监狱或马背上看书。他们这些人,难道真的有特别之处吗?以前,伯牙学弹琴,学成之后,他的师傅把他领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天上狂风呼啸,海中大浪汹涌,一呼一吸之间,心神震荡——伯牙马上领悟,他的师傅在改变他的胸怀。

人们假如能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不管吃饭还是睡觉,都只想到看书,那么就算是断简残篇,也是培养心境的好方法。由此有感而发的文章,肯定是传世之作,而将来的心境,也会一天一天变化。

 

去说和做自己还不懂的事是危险的

去说或去做自己还不懂的事是危险的。

试想一下,你所看到的具有这种习惯的人,他们是受到赞扬的多呢,还是遭受谴责的多?那些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无知之人。反之,那些说自己所懂之事并予以行动的人,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美。人们称他为知识最广博的人。

如果你期望获得盛名,并为人们所敬仰,你就要针对你所做的事去获取相应的、广博的知识。当你在某一方面超越大多数人的时候,自会有人会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把你的美名传扬四面八方。那个时候,你就会得到你所想得到的。

 

用正确的方法认识世界

良知在世界上可谓分散广布,没有人认为自己缺乏这方面的禀赋,即便他在别的方面还希望再优秀一些,也不会在良知方面还认为自己需要再做些什么。这一点,人们的感觉也不算错误,事实上被人们称作良知和理性的东西,也就是人们藉以判断正误和辨别真假的能力。每个人的想法各有不同,意见各异,并不是一个人比另一个人的理性多一些,或者少一些,而是由于我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思考,考察的对象也不相同。良知存在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地加以运用它。最伟大的善行和最卑劣的罪恶,都可以出于良好的心智。在人生的道路上,缓慢前行的人往往比跳跃前进却屡屡把握不住方向的人走得更有成效。

对于我而言,我看不出自己的心智有优于他人之处。我甚至期望自己能像某些人一样思维敏捷、记忆牢靠、头脑灵活而生动,并拥有清楚明晰的想像力等。如果在一个人身上可以完整地体现这一切,我认为这就是完善心智的最好途径。但是,理性和良知既然是我们区别于禽兽的惟一特征,我也就只能相信这惟一的特征可使人处于理性和良知的完整之中。正如哲学家们所验证的道理:同一个种类的每个个体,所具有的偶然性方面有或多或少的差别,它们所具有的形式和本性则没有多少差别。

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从青年时代开始,我就以我所发现的途径进行思考,并获得了一些道理,再以思考和道理中形成的方法来逐步增加我所需要的知识,然后一点点地消除我的平庸,尽量达到生命所允许到达的最高点。这种在追求真理方面所能获得的进展,使我感到极度的满意。要知道,我对自己所下的判断向来倾向于自卑。然而我还是由此得到这种信念:就纯粹的职业而言,我选择那探寻真理的职业是很重要的。

尽管我们通常在与自身有关的事情上纠缠不清,我也知道朋友们的判断虽使我无法确证,可我还是愿意将我所遵循的途径公开,因为它的确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观其行而知其人

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先观察他的言行;听别人的话,要先弄清楚他的本意;看人家做事,要对照事情的结果。

爱许诺的人,未必守信;会说话的人,未必能躬行;身体力行的人,未必能说会道;高声叫骂者,未必勇敢;讲话温和者,未必胆怯;少言迟钝者,未必愚蠢;滔滔不绝者,未必聪明;朴拙逆反者,未必背叛;顺从迎合者,未必忠诚。

判断一个人,应该在遇到大事、要事之时,看他是否能轻松胜任;在顺逆处境之中,看他的胸襟气度;在喜怒之际,看他的涵养;在公众场合里,看他的言行举止、学问见识。人的品行节操,在利害关头就能看出;人的修养气量,在喜怒之际就可知道。卑下讨好之人,并非真心遵循礼仪;沽名钓誉之辈,其实并非聪明。

观察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的眼睛,因为眼睛藏不住内心的奸恶。眼睛明亮坦率,则表明此人光明正大;眼睛昏暗闪烁,则表明此人心术不正。听别人讲话的同时,观察他的眼神,对方的善恶就难以隐藏了。

品评人物,应论其是非,而不是计较成败。适当的方法是:对尊贵的人,观察他的举措是否得当;对富有的人,观察他是否乐善好施;对失意的人,观察他是否非礼不受;对卑微的人,观察他是否非礼不为;对贫穷的人,观察他是否不取不义之财。要知道某人是否勇敢,可以看他经过了哪些艰难:要知道某人是否仁德,可以将钱财委托他管理;要知道某人的操守如何,可以给他些好处来考验他;要知道某人的气节如何,就可以用恐吓来考验他。

只有在生命结束时,才能对一个人的功过是非下结论;只有在面临大事时,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节行操守。

 

让苦难对我们有益

爱比克泰德说:假如人不知道眼睛可以视物,就永远不会想到睁开眼睛。这岂不很可怜。同样,人在忍受各种苦难之前,如果不知道自己被赋予了思想的力量,那么人的处境可能会十分可怜。

人,是富有理性的。人能轻易忍受任何的苦难,因为理性告诉他,任何苦难都将过去,美好随后即将到来。而且对于富于理性的人来说,任何苦难都是有益的。当然,人不可能永远坚定地面对一切苦难,有时也会在苦难面前卑躬屈膝、哀声求饶的。

上帝赋予我们一种力量,即使出现了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事,也不能使我们过分悲伤,上帝让我们的灵魂只服从于我们的理性和思想……对此,我们应该怀有感恩之心的。我们的灵魂,既不服从于我们的父母兄弟,也不曾服从于财富和我们的肉体,甚至死亡也桎梏不了我们的灵魂。上帝垂下双手,以慈悲之心保护我们的灵魂,让灵魂只服从于我们所依赖的思想。

由于思想具有纯洁性,才使我们能享有尘世的幸福。全力维护思想的纯洁吧!这是人的职责所在。

 

命运之神并不偏爱小心谨慎的人

命运女神并不偏爱小心谨慎的人,而那些胆大妄为之徒,那些以“事已至此,无须后悔”为口头禅的人,则更能得到她的青睐。

智慧,这本是可以用来权衡一切的标准,可拥有它的聪明人却往往在有生之年得不到大家的重视、一生默默无闻,乃至穷困潦倒、饥饿受侮、遭人鄙视。蠢人们则与此相反,他们有钱有势,在各方面都一帆风顺。在拥有君主、显贵、高官和锦衣绣服的富贵人家享受的命运下,智能毫无用处。事实上,在他们看来,再没有什么比智能更应该接受诅咒的了。假如一个商人说谎时会涨红了脸,作伪证时会犹豫不绝,掠窃和盘剥他人时有不应出现的顾虑时,他怎能赚大钱、发大财呢?一头驴、一头牛都会比有智能的人更快地教人取得财富和荣誉。姑娘们也是如此,她们把爱情的幸福压在这些蠢人的身上,见到聪明人,就仿佛遭到蝎子似地迅速逃离。

一个人假如希望生活得愉快一些,就应该首先把聪明人赶出自己的生活圈子。看看,在教皇们、君主们、长官们、友人们、敌人们、高贵的人或卑微的人中,无论在何时何地,金钱都会说话,而且说的是有导向作用的话。相反,由于聪明人鄙视金钱,那么金钱也只有小心地避开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