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工自制小玩意:阴符经 、述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30 11:30:10

【原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述义】
“观天之道”指的是对宇宙万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并努力去理解其根本机制和本质规律。“执天之行”指的是在理解和掌握宇宙万物的根本机制和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去顺应宇宙规律。“尽矣”指的是去做到“观”和“执”这两者,是一个人一生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行为,如果在行为上达到了“观”和“执”这两者,也就等于是达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高要求和境界。
【原文】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述义】
然而,在“观”的方面,必须知道宇宙万物有“五贼”的特性:所谓“五”,指的是“五行”,也就是事物在本质上都有五种情形和类别;所谓“贼”,指的是“五行”在本质上隐藏于事物表面之下的那种性质。所以,在“观”的方面就要能够揭开事物的表面,把藏匿在事物表面之下的“五贼”都能抓出来看看,这就是所谓“见”的意思。不仅如此,对“五贼”,人们不应该满足于看看而已,还一定要仔细地看,把“五贼”弄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甚至连其来龙去脉也要弄个究竟,能做到这个地步,就属于“昌”。
【原文】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述义】
要能对“五贼”达到“见”的高度,必须通过一种至为特殊的办法,那就是必须通过“心”的力量才能最终达到目的。人们可以通过眼睛看见东西的外部形象,这种看是用人的“肉眼”来对事物的外观进行观察和摄取。然而,除了“肉眼”,人们其实还有“心眼”(或“天眼”)。所谓“心”,指的是人的脑袋的思维机制,如果一个人能启动自己的思维机制来进行记忆和思索,就可以对事物进行联系和贯通,把事物的内部机制揭示出来,从而可以最终理解事物的“五贼”的存在状态及其运动特征,此即为“在心”的含义。既然人们可以了解“五贼”的机制,就必然可以将“五贼”作为模式套用到对“天”也就是对整个宇宙的了解之上,从而可以明白整个宇宙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机制。人们如果能够将“行”实施到这样的境界,就等于将“行”遍及到了整个宇宙。
【原文】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述义】
既然我们已经明白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无非是隐藏在表象下面的“五贼”在起着根本作用,而“五贼”就好比人的手掌的五个指头一样,如果我们用五个手指头来代表“五贼”,那整个宇宙的根本运作机制不就可以由我们的手掌表示出来了吗?这不就等于宇宙就在我们的手掌的掌握之中了吗?如果懂得这种比喻和替代的(虚拟和假设)方法,就等于懂得了什么是“化”。所谓“化”,无非就是“在心”或者说“用心”,也就是用思维来处理各种事物。如果人们可以启动自身的“心”来处理万物,就得到了一种至为特殊的方法“心法”,就可以将万物都通过“化”的办法“放”到自身的“心”中,也可以将万物都通过“化”的办法从自身的“心”中拿出来。人的“心”是人的身体内部机能的一个部分,而能够将万物一一从自己的“心”中拿出来,这不就等于是让万物从自己的“心”中产生出来吗?
【原文】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
【述义】
“天”即宇宙是生生不息的,且这就是宇宙的“性”,而“天”的这个“性”却只有人才能理解并表述出来,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因。人之所以能够理解并表述出“天”的“性”,在于人有特殊的天赋功能“心”,人能够最终利用自身的“心”来理解并表述出“天”的“性”,这种情形就属于“机”。所谓“机”,就是能够看到并讲出宇宙的“几”即“众妙”的情形,是了解到了宇宙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机制的情形。所谓“性”,就是“心生”而已,就是能够使万物都从人的“心”中产生出来的那种情形。
【原文】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述义】
能够理解和讲出宇宙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机制,宇宙的一切秘密就被揭开了,宇宙的规律性就被摆出来了,人们也就能够依据宇宙的规律性将“天”即宇宙重构出来了。宇宙的规律性就是所谓“道”,依据宇宙的规律性重构宇宙就是所谓“立天”。但是,通过重构过程所“立”之“天”只不过是一个统一的宇宙模型而已,然而,宇宙中的一切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型得以揭示和表述出来。人们之所以不顾千辛万苦地去寻找宇宙的规律性并对宇宙加以重构,其最终目的是要找到人之所为人的基本价值,是要将人的行为加以规范。当人们知道了天即宇宙的规律性之后,就必然可以知道,宇宙的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只有去顺应宇宙的规律性才能够在生存过程中得到最大利益。
【原文】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
【述义】
什么是“杀机”?由上所述,我们知道,“机”就是人的“心”这个特殊功能所能发挥的作用和结果。所谓“杀”就是“化”,而所谓“化”,就是通过虚拟和假设的方法能够让万物在人的“心”中自由地进进出出。既然“杀机”是和人的“心”相关的,所以表面上虽然说的是“天发”,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人发”,因为只有人才能动用自身的“心”。如果一个人启动自己的“心”来对“天”运作起“杀机”,万物当然就可以在这个人的“心”中自由地进进出出了,如此来说,哪怕是龙啊蛇啊,不也就可以从陆地“飞”进人的“心”中或者从人的“心”中“飞”返陆地了吗?这种情形就是“心”和“机”的特殊方法和妙处。
【原文】
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述义】
同样地,如果一个人启动自己的“心”来对“人”运作起“杀机”,如同对待万物一样,只要利用虚拟和假设的“心法”,“人”包括正在动用自己的“心”的“人”当然也就可以在这个人的“心”中自由地进进出出了,这就是虚拟和假设的奇妙之处。如此来说,哪怕是天啊地啊人啊,不就都随时可以“飞”进人的“心”中或者从人的“心”中“飞”出来了吗?甚至还可以有这样更为奇妙的情形,进入了人的“心”的“人”也可以再现让天地人进出自己的“心”的情形,而这种情形就是“天地反覆”所要表示的深义。
【原文】
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述义】
所以,通过人的“心”的思维功能,就可以随时将宇宙万物和人联系起来,贯通起来,把宇宙万物和人都统一到宇宙的基本规律性方面,且这种将一切都统一到规律上的过程就是所谓“合发”,这也就是人们喜欢说起的“天人合一”的情形。所以,从表面上来看,宇宙万物有千变万变,然而,只要人们通过“发”的思维作用,便都可以把千变万变归之于关于“五贼”的变化,用“五贼”的变化的规律作为所有变化的根本基础。所以,所谓“定基”,无非就是要想办法去找到“万变”之所以产生和发展的规定性而已,找到了规定性,就找到了“万变”的基础。
【原文】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述义】
人有人性,所谓“性”,是“心生”的意思。什么是“人性”?人有人脑这个天赋机制“心”,也就是说,每一个人打从娘胎出来,就有了脑袋,而人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脑袋来进行思考,这就是人的“心”的思维功能。人能主动地通过“发”的作用来动用自己的思维功能就是所谓“人性”。可以简单地说,人能动用脑袋去想事情就是“人性”;或者说,人能用“心”想事情就是“人性”。尽管每一个人都有脑袋“心”,人与人之间在想事情的方面却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参差不齐的,这种“心”在想问题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就是“巧拙”所要表述的意思。比如说,有的人的心思动得快,想得深入而全面,这就是所谓“巧”。有的人的心思动得慢,想得肤浅而不全面,这就是所谓“拙”。应当注意,在用心思考方面,还有“伏藏”的情形。也就是说,对于深藏不露的宇宙规律“五贼”,人们可能要在心中通过长期的思考才能真正获得圆满的结果,且这种长期思考就是所谓“伏藏”的含义。
【原文】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述义】
什么是“九窍”?风俗上人们把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尿道和肛门看作九窍。从表面上看,九窍各有各的特征和作用,各施其职,然而,从根子上讲,九窍却可以归之于人的精、气、神三个要素。更进一步来说,人的精、气、神三个要素都可以和人的“心”相联系,可以通过人的“心”来控制九窍的动或者静。
【原文】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
【述义】
我们知道,人们常常利用木头来生火,从而可以利用火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然而,火也可以产生火灾,造成祸害。当火灾这样的祸害产生时,人们就一定会想方设法去加以克服和扑灭,以避免祸害的扩大和蔓延。
【原文】
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述义】
我们也都知道,当一个国家乱象丛生的时候,如果不去扫除乱象而任其扩大和蔓延,那就会如同火灾祸害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必然会崩溃灭亡。
【原文】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述义】
火可以造成火灾祸害,乱象可以造成国家的崩溃灭亡,这些都是表面的现象。但是,如果能够将所有的表面现象都用“心”来加以思考和联系贯通,倘能如此,也就可以称之为“圣人”了。其实,所谓“圣人”,无非就是最懂得去用“心”的人,是在用“心”的方面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人,如此而已。
【原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述义】
人动用自己的“心”去追究“天”即宇宙的种种奥秘,人利用自己的“心”来处理宇宙万物,这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特征,也就是说,人不仅有天赋的生理机制,而且人有利用自身天赋机制去追究真理的趋势。人如果能保持和推进追求真理的趋势,就能保持和推进人类的文明进程,就能最终获得宇宙的终极真相和终极真理。宇宙的终极真相和终极真理就是“道”之“理”。
【原文】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
【述义】
什么是“盗”?《说文解字》说:“盗,私利物也。”天地是万物的主宰,正是有了天地,所以才有了万物及其万物繁衍的空间。万物是人的主宰,正是有了万物,所以才有了人的出现及其生存环境。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义无反顾地运行下去,而人就在这种运行过程中被造就出来。人有至为特殊的特征,那就是人有“心”。正是人有“心”这样的特殊机制和功能,所以,人最终彷佛又演变成了万物的主宰。老子说:“反者道之动。”之所以说人彷佛演变成了万物的主宰,在于人的“心”可以对天地万物进行反演,通过反演得到天地万物之所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规律,还可以利用规律来使人本身获得最大益处。这就是“人,万物之盗”的基本含义。我们在这里之所以要专门使用“彷佛”两字,在于要特别提请人们注意,人归根结底还是属于天地万物中的“物”,是万物之中的一个类别,不管其有多么的特殊,其在总体上还是脱离不了主宰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生死。
【原文】
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述义】
“三盗”和“三才”之中的“三”指的都是天地、万物和人(也通常被分为“天、地、人”)这三者。说“盗”为的是强调次序上的规定性以及三者内在的联系机制和相互关系;说“才”为的是强调各自的不同特征和有位置上的不同。“宜”指的是恰到好处的情形;“安”指的是有固定位置的情形。
【原文】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述义】
所以,在追究天地、万物和人这三者的究竟的时候,一定要能抓得住统一这三者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时”,只要“啃”住了这个“时”的因素,一切就自然而言可以理顺来了。就好比一个人,尽管人有百骸,但是,如果能抓住“时”的因素来将人统一于一种概念即人的“一生”,则人的百骸的“理”也就被包容在“一生”这个概念里面了。只要一个人能够动用自身的“心”的机制来思考,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化”的办法和程序而达到“安”的境界,也就是在“时”的方面必定能得到一个相对应的位置。
【原文】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述义】
面对着浩瀚的天地宇宙,人们不仅感叹天地宇宙充满了奥秘,并将这些奥秘称之为“神”,甚至觉得“神乎其神”。尽管人们知道和承认宇宙有无尽的很“神”的奥秘,却总难以弄明白其中的究竟,也就是对“神”的东西只能知其然而却不能知其所以然。
【原文】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
【述义】
人们天天都可以看到日月在不懈地运行之中。太阳天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月亮总有圆缺的变化。人们会觉得所有这些运行都属于“神”,甚至“神乎其神”。这些运行都是人们可以看得见的情形,是“人知其神之神”的情形,也就是人们可以知其然的情形。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运行和变化呢?这些深层的原因就不是人们肉眼所能看到的了,就是属于上述“五贼”之类的东西了,其必须要人们用“心”去加以深入地思考了。前人经过长期地努力,终于弄明白了所有所以然之中的之所以然,知道了所有表面的现象在本质上都可以归之于“五贼”并且有“数”(自然数)方面的规定性。不仅如此,在表面上所呈现出来的“大小”现象的不同,本质上其实是“数”在“量”方面的不同所决定的。
【原文】
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述义】
能够找到事物在“数”和“量”方面的规定性就可以称之为“圣功”。必须看到,“圣功”是由人来创造的。能创造“圣功”的人就是所谓的“圣人”。当事物在“数”和“量”方面的规定性被找到以后,所有表面上看起来“神”甚至“神乎其神”的事物便都可以由“数”和“量”来加以表述,从而所有的事物都转化成了“数”和“量”的变化。当人们可以从“数”和“量”着手来看待和处理事物的时候,原来表面上看起来很“神”的奥秘就被揭示出来了,其所以然的根本原因也就被明明白白地摆出来了。
【原文】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也。
【述义】
天地宇宙,万事万物,没有哪一样东西不是可以用“数”和“量”来加以规定的,所以,事物的数量上的规定性是事物的其然且其所以然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事物的外形外貌就是事物的其然,事物的数量规定性就是事物的其所以然。但是,规定着事物的其所以然的数量规定性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是人们用一般的方法所不能得知的。事物的其所以然可以称之为“机”,人们要知道事物的其所以然就只能通过“盗机”的办法才能成功。所谓“盗机”,其实就是“用心”的方法即“心法”。如果不懂得用“盗机”的“心法”,就永远见不到天下事物的本质,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事物有数量上的规定性。
【原文】
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述义】
在获得事物的根本规定性的方面可以分出两大类人:君子和小人。君子是能够主动去利用“心法”的人,也就是能够主动地开启自己的“心”去思索去探讨的人。不仅如此,在探索的征程上,君子能够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地走在探索的大道上,能够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和穷尽天下之理,成为最终得到事物数量机制的人。即使宇宙奥秘的数量机制被揭示出来甚至摆在人们面前之后,也还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分别在于“固穷”和“轻命”。所谓“固穷”,指的是不仅能够主动去穷尽天下之理,还能够顺应天下之理,也就是按照天下之理的规律性总结出人的行为上的总体道德标准并不断地坚持和遵行。人的行为上的总体道德标准是:尽可能健康地延续人的生命。延续是人的存在标志,健康是人的文明标志。一个人有个人的生命,群体的集合构成人类整体的生命。君子为了人类群体和整体生命的健康延续甚至可以贡献出自己的精力和生命。“轻命”是小人的特征。所谓“轻命”,指的是被告知事物的根本道理之后也不愿意去多想想也不见得愿意去接受,当被告知了人的行为上的总体道德标准之后也并不见得愿意去坚持和遵行,甚至有意无意地去违反和损害,造成生命的损失和终止。
【原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观。
【述义】
一个人如果视力不好甚或眼睛瞎了,他就会尽力利用自己的耳朵,一心一意地调动自己的听觉能力来判别周围的事物,正因为这样,与一般人比较起来,反而显得他的听觉特别灵敏,显得他更善于利用人的听觉能力。一个人如果听力不好甚或耳朵聋了,他就会尽力利用自己的眼睛,一心一意地调动自己的视觉能力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正因为这样,与一般人比较起来,反而显得他的视觉特别锐利,显得他更善于利用人的视觉能力。这表明,只要一个人一心一意地去调动自己的某一方面的能力,就有可能将某一方面的能力完完全全地调动和利用起来。这些例子说明,人的潜在能力是巨大的,人们往往并没有完全开发和善于利用自己所具有的巨大潜能。
【原文】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述义】
所以,在用“心”的方面也是要讲究方法的。一般来说,人们通常总是利欲熏心,所以人的“心”就总是处于被各种利欲纠缠占用的情形,如果人们能够断然弃绝利欲,就能够自己把“心”专注于一个方面,倘若如此,那就比用成十个老师来培养教育都还要强得多。例如,拿“昼夜”这样的现象来说吧。如果人们能够对“昼夜”的现象进行举一反三的思索,那就比用上万个老师来培养教育都还要强得多。总而言之,唯有自己启动自己的“心”去对事物进行思索和追究才是最根本的。
【原文】
心生于物,死于物。
【述义】
人的思维“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然其归根结底还是依附于人的身体的,而人也毕竟属于“物”,所以说,“心”归根结底还是产生于“物”的,是以“物”为基础的,是不能脱离“物”而独立存在的。不仅如此,“心”也会随着“物”的死亡而死亡。人总有一死,当人死亡以后,依附于人的“心”即人的思维也就随着人体这个“物”的死亡而终止并消失了。所以,深究起来,“心”产生于“物”的世界,存在于“物”的世界,哪怕是死了,也死于“物”的世界。
【原文】
机在于目。
【述义】
人的“心”的思维机制可以称之为“机”,而思维机制的根本基础在于人有“目”的功能,也就是有上述所说的人的“观”和“见”的功能,人通过“目”即眼睛将外部世界的形象摄入人的“心”,由“心”来对种种形象进行处理和联系贯通,这就是“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也就是俗称“心机”的用心过程。“机”总是与细微的抽象因素相联系,所以,人们有时也就直接将微小的因素与“机”划上等号。“目”虽然指的是眼睛,然而,却也有肉眼和心眼(也称天眼)之分别:我们看东西的双眼就是所谓肉眼,当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被摄入转化成影像甚至微小的因素并被存留在人的“心”中进行种种处理时,这种处理机制就是心眼或者说天眼。
【原文】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
【述义】
什么是“恩”?《说文解字》说:“恩,惠也。”又,“惠,仁也。……徐锴曰:为惠者,心专也。”所以,“恩”指的是人的“心”,而且是能够进入“专一”境界的“心”。什么是“大恩”?从小处讲,每一个人都有“心”,这就是“恩”;从大处讲,人人都有“心”,有众多的“心”,这就是“大恩”。既然“恩”是人的“心”,那么,天本身是不是也和人一样有可以用来进行思维的“心”呢?没有,所以我们可以说天“无恩”。然而,难道不是因为有了天的缘故才造就了万物并最终产生了人吗?人类在天所赐予的环境中不断地繁衍生活,这些一代一代不断延续和出现的众多的“心”都在不断地产生出思维及其成果,这样的情形就是“大恩生”。
【原文】
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述义】
世界上物象纷呈:我们可以看到和听到天空中电闪雷鸣,狂风劲吹,所有这些,都在显示着世界上的各种东西莫不是处于某种运动之中。
【原文】
至乐性馀,至静性廉。
【述义】
对于处于不断运动中的“物”,我们只有通过动用自身的“心”的功能才能找到不同的“物”在“性”的方面的共同特征。“馀”指的是“物”在“多”的方面的表现,“廉”指的是“物”在“少”的方面的表现。要想从“馀”的方面去探索“物”的“性”,就要想办法达到“至乐”的境界,要想从“廉”的方面去探索“物”的“性”,就要想办法达到“至静”的境界。“至乐”是无所不包的境界,“至静”是一无所有的境界。
【原文】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述义】
天本身没有“心”,天就是无思无虑地永无休止地运行着。然而,天的运行过程中却出现了人,而且,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心”和“思”,这就是“至私”的情形。人们如果能够主动启用自己的“心”去思索和追求,就有可能求得终极真理,从而可以了解天的即整个宇宙的终极真相。假定每一个人都能够主动启用自己的“心”去思索和追求,就都有可能求得终极真理并了解到天的即整个宇宙的终极真相。这种人人都有可能求得终极真理并了解到天的即整个宇宙的终极真相的情形就可以称之为“至公”。必须强调一个“用”字,也就是说,必须由每一个人自己主动启用自己的“心”去思索和追求,唯有如此,这个主动启用自己的“心”的人才有可能求得终极真理并了解到天的即整个宇宙的终极真相。在“用心”这样的事情上,是别人替代不了的,也是别人强求不了的。
【原文】
禽之制在炁。
【述义】
什么是“炁”?“炁”就是“气”。飞禽为什么能飞上天空?这主要是飞禽有利用“气”的机制。
【原文】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述义】
如果人们能够像飞禽利用“气”一样懂得利用自身的“心”,就能弄懂“生死”的意义,并且能够将“生死”作为所有事物的普遍模式。例如,如果我们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上设若干个点,假定从一个点到另外一个点算作一个“生死”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点既是上一个点的“死”,同时又是下一个点的“生”。这些设立的“点”就成了关于“生死”的“根”,而这样一个有“根”的线段就成了可以从整体上来理解“生死”的数轴模型,可以推及到任意事物的“生死”方面,成为宇宙之中事物的普遍模型。
【原文】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述义】
例如,我们可以用“恩害”来替代上述的“生死”,就可以说:“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原文】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述义】
一般地,普通人都对天地的奥秘充满了神秘感,甚至产生出崇拜心理,总是注意天地万物的外部形象,以事物的外观来说事,为他们所崇拜的“圣”的现象去寻找各种各样的“理”。对于人们的这种情形,我深不以为然。就我而言,对于所有的事物,我认为都要套用上述“生死”的模型,这个模型就是“哲”,关于这个“哲”的“理”其实就只有一种,即“时”。上述的“生死”模型就是关于事物的“时”的普遍模型。
【原文】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
【述义】
普通人都把虞当作“圣”来加以崇拜,他们都只是知道虞是“圣”,却都不知道虞为什么可以是“圣”。这种现象都是人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表现。人们要想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那就得启动自己的“心”并利用上述“生死”的普遍模型去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所以,对于人们把虞当作“圣”来加以崇拜的情形,我深不以为然,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去深入思考和探索虞之所以为“圣”的根本原因,且只有这样,才能对“虞圣”这件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原文】
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述义】
在对待“圣”的事情上,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猎奇的方面,把崇拜中的“圣”的外部特征,尤其是不同于一般的奇形怪状的外观和动态作为猎奇的谈资,或者去期待着出现什么奇形怪状的外观和动态来证明“圣”。对于人们的这种情形,我深不以为然。我认为,不能以奇形怪状的外观和动态来证明“圣”,只有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从本质上来追究其之所以然的根本原因。去追究事物之所以然的根本原因才是“圣”的本质的方面。
【原文】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述义】
所以,人们只有利用自身的“心”来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也只有如此才能从本质上获得事物之所以然的根本原因。而用“心”的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能懂得利用上述“生死”的普遍模型,将所有考察对象都带入这个模型来探究一下。人们活着,这本身就是“生”,然而,处于“生”的范畴的活人,可以通过虚拟和假设,把自己投入到“死”的范畴之中去“死”一次,也就是用虚拟和假设的“自取灭亡”的办法去“死”一次。比如说,人们可以假定自己沉入到水中被溺死了,再比如说,人们可以假定自己投入到火中被烧死了。通过这样的虚拟和假设的“死”一次的办法,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和得到一个和“时”相关的“生死”的普遍模型。很显然,这种虚拟和假设实际上是可以反反复复进行的,而且,将多次的“生死”线段连接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的更大的关于“生死”的线段,这就是心法所能得到的效果。
【原文】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述义】
得到了“生死”的普遍模型,就得到了宇宙自然的本质之理。然而,要使“生死”上升到“道”的高度,就必须要能够做到可以把天地万物也就是整个宇宙过程都带入“生死”这个普遍模型,也只有如此才能理解和得到“天地万物生”的根本机制。假定“天地万物”作为一个整体过程通过上述“自取灭亡”的办法被投入到水中溺死了或者被投入到火中烧死了,我们就得到了“天地万物”的“生死”线段模型,并且,我们可以从当下的“死”之点上溯到其“生”之点,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天地万物”的“生”就是从这个“生”之点开始其历程的。特别是,假定我们对“生死”线段模型的上溯冲过了其“生”之点,我们就等于到达了“天地万物”的“生”之前的境界,也就是“天地万物”还没有诞生的那种境界。我们可以把“天地万物”还没有诞生的境界命名为“静”,且能够得到这个“静”的境界就可以被认为是得“道”了,这就是说“自然之道静”的深意。必须指出,“静”的境界是与“天地万物”相对待的一无所有的境界。再假定,在一无所有的“静”的境界里出现了一个“生”之点,这就是“天地万物生”的情形,是“天地万物”从其“生”之点开始其历程的情形。
【原文】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
【述义】
“生死”就是“天地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是“道”的根本法则和普遍模型。如果人们能够处处事事利用这个根本法则和普遍模型,人们就把“自然之道”和“天地之道”的本质抓住了。我们也可以用“阴阳”来替换“生死”,这样,我们就能够得到一个关于“阴阳”的模型。(见图)得到“阴阳”的模型,可以说比得到“生死”的线段模型更近了一步。利用“阴阳”模型来表述“天地”,可以说是更胜一筹,是进入了“道”的更高的层次。
图1
图2
【原文】
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述义】
阴阳模型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模型,这个模型主要是通过其内部的阴和阳两个相对待的方面的相互作用来进行逻辑推理,如此就能够把事物的变化及其顺序理清楚来,从而可以得到事物变化的顺序上的规律。
【原文】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述义】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在于圣人能够启用自己的“心”去思索和追求,圣人利用了“生死”和“阴阳”的方法了解到了宇宙自然的终极真理和终极真相,也就是得到了“自然之道”。又正是圣人得到了“自然之道”,所以才知道“自然之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可违抗的,所以才进一步将“生死”和“阴阳”的方法通过“制”的程序使其模型化,以便使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够通过这同样的办法了解“自然之道”的然和之所以然。
【原文】
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述义】
在“得道”的方面,最重要的是了解什么是“至静之道”。而在“至静之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能了解其中“至静”的特性。上述也提到了“天地之道”和“自然之道”,然而应当明白,“天地之道”和“自然之道”是与“物”的无思无虑的生生不息的自然特性相联系的,而“至静之道”中的“至静”是与人的“心”的思维特性相联系的。所谓“静”,指的是没有声音和生气,所谓“至静”,指的是连一点天地宇宙的声音和生气都没有,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境界。“至静”是“道”的至高的境界,是人在“用心”的方面所能达到的至高的境界。当人的“心”纯净到一无所有的时候,“至静”的境界就出现了。“至静”的境界是不能用语言来加以描述的,人们不能用描述春夏秋冬的律历的办法来加以描述,也不能用确定天文地理的方位的办法来加以规定。
【原文】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
【述义】
“至静”的境界可以说是一种“奇器”,又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奇器”,所以人们可以利用这个“奇器”将宇宙的“万象”都产生出来。
【原文】
八卦甲子,神机鬼藏。
【述义】
尽管“至静”的境界是不可描述的,然而,从“至静”的境界中所产生的“万象”却是可以描述的,不仅如此,还可以用至为特殊的办法来加以描述,这就是“八卦”和“甲子”。“八卦”首先是“形”方面的规定性,其可以作为天地宇宙在整体上的大统一模型,其以一个中心之点开始向六个相互垂直的方向无限延伸(《易经》乾卦:“时乘六龙以御天”。又:现代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自居),从而构成了八个象限的无限发散或膨胀。“八卦”之形也被人们俗称为“方”,是一个几何上的逻辑正方体,老子则将其称之为“大方无隅”。“甲子”首先是“数”(自然数)方面的规定性,其可以作为“言”的系统来表述“八卦”这个宇宙大统一模型,其是对“八卦”的象限中的数字进行分类的系统。人们不是觉得天地宇宙中有许许多多神啊鬼啊的奥秘藏在其中吗?但是,有了“八卦”和“甲子”,就可以将其全数揭示出来了。“八卦”和“甲子”,可以说是神乎其神,机关算尽,妖魔鬼怪,无所藏遁。
【原文】
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述义】
通过人的“心”,可以得到“生死”这样的普遍模型,进而又可以得到“阴阳”这样的对立统一模型,最后还可以得到“八卦”和“甲子”这样的宇宙大统一模型及其表述系统,可以将宇宙中所有事物的本质都明明白白地昭示出来。世界上还有什么能够比作出这样的模型更为伟大的事情呢?没有了。能够将这些模型不断地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就可以认为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伟大的事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