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雄心4 1.10汉化:万友生对脾胃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20:26:41
  • 首页

桂心荡's blog

咬得菜根,干得大事

月归档:十二月, 2009

1

万友生对脾胃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星期二, 十二月 29th, 2009 | 杏花飘香 | 桂心荡 | 浏览:34

(一)对脾胃生理的认识

  1.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而脾胃则是元气之本。命门真阳虽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是人由胚胎生长发育成人的原动力,但既生之后,人体的生长发育,一切生理活动,全靠脾胃水谷精气的维持,故《内经》有“人受气于谷”和“得谷者昌,失谷者亡”的定论。先天禀赋再足,若没有后天脾胃的充养,就难以维持生命。因此,在既生之后的生命活动中,脾胃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2.脾升是升降运动的关键: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在这个“小宇宙”中,与自然界一样存在生生不息的升降浮沉运动。而在人体内的升降浮沉运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脾胃的升清降浊。在脾胃的升降问题上,万氏指出,脾升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关键。认为前人所谓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胃气,就是指脾的升发之气。如果脾气不能升发,反而下陷,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五脏六腑失养,元气就会匮乏和消沉,生机也就不能活跃如常,而发生种种病变。这就是李东垣提出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依据,而升发脾胃阳气,也就成为李氏《脾胃论》的理论核心。但是,万氏对李氏独重脾升之论,认为不够全面,因为在人体升降浮沉的生理活动中,脾升和胃降相辅相成,是必须并重而未可偏执的,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只不过脾升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已。
(二)对脾胃病理的认识

1.气火关系失调:人体生命活动全靠气来维持,气足则健康,气虚则病作,故《内经》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而气虚病作的关键则在于脾胃中气受到损伤。李东垣创立阴火说,其基本论点即“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首次把《内经》“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的理论引申到脾胃气虚与阴火产生的关系中来。但是,李氏却未能把脾胃气虚与阴火随生的机理阐述明白,而只是一再强调“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等等。可见李氏虽然发现了脾胃病理中气火关系失调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但仅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万氏有鉴于此,对阴火产生的机理,气火关系失调的所以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说,气有余而化火,乃属一种实性亢奋,可称之为实火,多见于新病壮实之人,例如外感病的实热证;气不足而生热,乃属一种虚性亢奋,可称之为虚火,多见于久病虚弱的人,例如内伤病的虚热证。在虚热证中,因阴虚而导致阳亢的阴虚热证为其常,因气虚不能内守,向上向外浮越而显露出虚阳亢奋之象的气虚热证为其变。但这种虚阳亢奋,是因脾胃气虚而向上向外浮越所致,它和少阴阴盛格(戴)阳证是因心肾阳衰而向上向外浮越的虚阳亢奋又同中有异,不可混淆。
脾胃气火关系失调的病理状态,除上述气虚阴火亢盛外,还有一种气郁阴火亢盛之证。前者万氏名之曰“阴火虚证”,后者名之为“阴火实证”。阴火实证的产生,缘由阴邪(外感寒湿,或内伤生冷,或忧思郁结等)郁遏阳气,令阳气不得发泄而出现的“火”象。这种“火”象,既不同于气有余而化火的实性亢奋之象,又有异于阴亏或气虚而生热的虚性亢奋之象,此种郁火,只须宣散,解其郁闭,令“火”得以发泄则愈。
上述阴火虚、实证,东垣虽均有涉及,但终因语焉不详而难以领会。万氏将其条分缕析,使之合于规范,令人耳目一新,说理浅显,易懂易学,便于掌握运用。

2.升降运动失常:脾胃居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健运,就能维持如《内经》所说的“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若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则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都会发生病变。因而,脾胃升降失常,是脾胃病理的又一重要方面。它可以引起上、中、下三焦及其所络属的脏腑的各种病证。举例来说:
脾胃升降失常,直接引起中焦不和,而现脘腹痞满胀痛之症,就是因为脾不升清,胃不降浊,中气壅滞不通所致。脾气不升而反下陷,常见神疲肢倦而嗜卧或久泄不止而脱肛;胃气不降而反上逆,常见呕恶嗳气而不思饮食。
脾胃升降失常,间接引起上焦不和,或在肺而现咳喘痰多之症,就是由于“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不能运化水谷变成精微上输于肺,反而化生痰湿上泛于肺,使肺气宣降不利所致。或在心而出现失眠之症,就是由于“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之浊阴不降,循胃络通心而上扰心神;或由于脾虚气血生化无源,血不养心而心神不安所致。
脾胃升降失常,间接引起下焦不和,或在肝而现胁痛满闷之症,就是由于脾虚失运,脾气壅滞以致肝失疏泄所致。即使先因肝郁,也终必传脾,而应以治脾为主。或在肾而现腰痛浮肿之症,就是由于脾虚生湿,湿聚成水,水湿困肾所致。
万氏认为,李东垣对脾阳不足,不能主升,湿土病现的病机论述较详,而对胃阴不足,不能主降,燥土病现的病机论述较少。后世叶天士有鉴于此,提出脾胃分论,创养胃阴法,以弥补东垣升脾有余而降胃不足之缺憾。万氏对此,能兼收并蓄,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三)脾胃病变的治法方药

万氏认为,李东垣善治脾胃,应是金元以前的最高水平,但到了今天,其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至少两个方面:一是偏重脾胃之阳,而忽略脾胃之阴,温补脾胃之方虽多,滋养胃阴之法极少。二是对脏器间相互影响的认识也存在不足,只着重阐述了脾胃和肺、肾的相互影响,而对脾胃和心、肝的相互影响则略而不详。因此,在讨论脾胃病变的理法方药时,不仅要注意到脾胃阴阳两个方面,也要同时注意到脾胃与肺、心、肝、肾四脏的相互影响。为此,万氏拟定脾胃寒热虚实证治要点如下:

1.脾胃寒热实证治

(1)脾胃寒实证治:多因内外淫邪的寒湿犯中,脾胃为其所困,以致中气失运,而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呕恶不思饮食,大便溏泻,舌苔白腻润滑,脉迟紧等症的,宜用香砂平胃散以温运中气,祛寒燥湿;若兼见嗳腐吞酸口淡恶食等寒滞症的,则宜加山楂、六曲、谷麦芽、鸡内金等以温消食积。若因寒饮留中,而见脘腹痞满,水声沥沥,时吐痰水,舌苔白滑,脉弦迟等症的,宜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更加枳实、陈皮、桂枝等以温中逐寒饮。若因久痢沉寒痼冷内结,而现腹胀满痛拒按,下痢白冻而里急后重,甚至大便不通,舌苔白腻,脉沉弦迟等症的,则宜用温脾汤加减以温下寒积。若因寒凝血瘀而现脘腹硬痛固定不移,舌有青紫瘀斑,脉涩等症的,宜用手拈散加桂枝、乳香等以温化瘀血。

(2)脾胃热实证治:多因内外淫邪的湿热或燥热犯中,如太阴湿温的三仁汤证、连朴饮证和阳明燥热的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若因胃火上炎,以致口疮、牙龈肿痛,甚至吐衄血的,宜用清胃散或泻心汤以清泄胃火。若因热滞中阻,而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不大便,嗳腐吞酸,口苦恶食,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的,宜用保和丸合小承气汤等以清导食积。若因浊痰凝聚,而现心下痞满、不食不饥不便、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的,宜用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辛开苦降以化浊痰。若因热痰壅结,而现心下硬满疼痛拒按、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的,宜用小陷胸汤加枳实等以清化热痰兼宽中下气。若因水热内结,而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不可近手、舌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症的,宜用大陷胸汤或十枣汤以逐水热。若因瘀血蓄积肠间,而现少腹硬满、大便不通、小便自利(或不利)、如狂甚至发狂等症的,宜用桃仁承气汤或抵当汤以下瘀血。若因热结血瘀而现脘腹硬痛固定不移、舌有紫红瘀斑、脉涩等症的,宜用失笑散加丹参、赤白芍、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等以清化瘀血。若因瘀血内结于脾,而现左胁腹痞块的,宜用鳖甲煎丸以活血化瘀消痞。

至于因脾胃内蕴湿热而生虫的,多见脐腹时痛时止、口吐清涎、夜寐齿、肌瘦面黄有斑点、唇内有白点、舌苔花剥等症,一般可用化虫丸以驱虫止痛;但病性属寒而伴有舌淡苔白脉迟等症的,宜用理中安蛔汤;病性属热而伴有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的,宜用连梅安蛔汤;病性属寒热虚实错杂而伴有渴不欲饮、饥不欲食、舌苔白黄相兼等症的,宜用乌梅丸。

2.脾胃寒热虚证治

(1)脾胃虚寒证治:属于脾胃气虚的,多见神疲肢倦、少气懒言、不思饮食、肌肉消瘦、胃痛喜按喜温、舌质淡红、脉缓弱等症,宜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益气,温胃祛寒。若因脾气虚导致阴火旺,而现久泻不止、久热不退、烦渴不思饮食、神疲肢倦、少气懒言、脉数而虚大或细弱等症的,则宜用补中益气汤升补脾气以降阴火。若因脾气下陷以致脱肛的,亦宜用补中益气汤升举脾气以收脱肛。若因脾气虚不能统血而见大便下血不止的,则宜用归脾汤以补气摄血。若因脾气虚不能摄精而见膏淋或白带淋沥等症的,都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补气摄精止带。若由脾胃气虚发展成为脾胃阳虚的,除现有上述脾胃气虚证外,还多现有身寒肢冷、脘腹冷痛喜热按、时吐清水、大便溏泻、舌质淡白、脉沉迟弱等症,宜用附子理中汤温补脾阳以化寒湿。

(2)脾胃虚热证治:本证是因脾胃阴液不足所致。多见胃中灼热、饥而食难下咽、咽干口燥、或胃中热痛而大便干结难下、舌质干红或舌心光剥、脉细数等症,宜用益胃汤或增液汤等滋养脾胃阴液以清热润燥。

若属于脾胃阴阳气液两虚的,则必同时现有上述寒热虚证,如胃中热痛而大便溏泻、或胃中冷痛而大便燥结、或舌红苔黄而脉迟缓弱、或舌淡苔白而脉弦细数,等等。投药稍偏,即难接受,一般宜用资生丸等平补脾胃法以稳步取效,不可急躁图功。

脾胃病常与肺、心、肝、肾有关。例如:脾胃病涉及于肺的,由于“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因脾虚生痰上泛于肺,而现咳喘痰多、不思饮食、神疲肢倦、大便溏泻等症的,宜用六君子汤以健脾化痰为主。脾胃病涉及于心的,常见胃不和而卧不安,宜用半夏糯米汤或温胆汤以和胃安神。脾胃涉及于肝的,常见土虚招致木克的腹中急痛而脉弦等症,宜用小建中汤以培土制木。脾胃病涉及于肾的,常见腰冷痛而沉重等症,宜用甘姜苓术汤以培土制水。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在五脏六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无论脾胃病影响到其它脏腑,或其它脏腑病影响到脾胃,只要症见肌肉消瘦、不思饮食,消化功能日差,气血日见衰竭,都必须以健补脾胃为主。否则,脾胃一败,就难以救治了。前人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确为至理。

0

问诊妙法录

星期二, 十二月 29th, 2009 | 杏花飘香 | 桂心荡 | 浏览:43

关于问诊妙法录,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现在我就针对其内容,做一番总结:
疾病的临床表现,虽是复杂无比,但也难逃阴阳、寒热、表里、虚实这八种变化。而问诊妙法录,正是从这八纲中演化来的诊断方法。八纲之中,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根据病症位置、病状、正邪之关系,辩证时需要将辩证思路整理清晰。首先必须明白病邪的位置,一般我们称之为表病的病变,其病邪多在皮毛、肌腠、经络。而里病的,其病变处多在脏腑、骨髓、气血。这套辩证思路,是针对外感病和内伤病推出的,是为了及时的发现病邪位置,清除病邪来设定的。表病又叫表证,指病邪在肌肤表面,所产生的疾病,其特点主要为:起病急,病邪所在位置前(头面、四肢等)、病势较轻(与很严重的疾病比较,比如急性转染病)、病状变化较快(例如体温变化快,开得快,去的也快)这类疾病,大多是因为六邪所致的,所谓六邪,就是风寒暑湿燥热等六邪,它们的实质就是自然界的各种因素。表证的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有时候还会伴随咳嗽、鼻塞、鼻涕、头身痛的症状。表证又分为风寒、风热、表虚三类情况。这个大家可参考问诊妙言录深入辩证。里病,又可称作里症。这种病变,多见于外感病久病不愈,或内伤病。里症的特点为:病情变化慢,病变位置深(多在脏腑)、病情较重。里症一般是因为外邪入侵后,没有及时驱除,而后转入脏腑所致;或是因为外邪强悍,直接进入脏腑;或是因为情志、饮食、起居等不良生活习惯所致。里症病比较复杂,其变化繁多。里症的病状表现多为咳嗽、胸痛、腹痛、腹泻、高热、神志昏沉等。里症患者大多没有恶风、恶寒等情况。大多数里症患者的舌苔与常人的舌苔很是不同。里症又分四种,分别为里虚、里实、里寒、里热。这四种情况的治疗详法,可见问诊妙法录。表里的主要区别为:表证大多为新病,里症多为久病。表证往往发热恶寒同时出现,只是两者因为起病原因不同,所以各种起病原因引起的发热恶寒程度也不同。而里症多为只寒不热、只热不寒。表证舌苔变化不大,里症则舌苔变化较大。另外除了单纯的表里疾病外,还有一种半表半里症,这种情况是在病变介于表里之间,表里参半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病症的表现多为寒热交替出现、胸胁满、闷,口苦、咽喉干燥、头晕、目眩。治疗这种疾病,需要表里兼治和解表里,不可一味攻补。
辩证中寒证、热证有虚实之分,这个大家可以看之前的《阴阳盛衰大论》,其中对此讲的比较详细。寒证是感受寒邪,或身体素质下降,阴盛阳衰所导致的病症。寒证的形成原因,一是外感阴寒;二是内伤久病,阳气耗伤;三是过多食用寒凉,导致阴寒内盛。寒证的主要表现是喜欢温热的环境、害怕寒凉、不受冷、面色苍白、肢体寒凉、喜欢蜷着身体睡觉、不渴、小便色清、尿的多、大便稀、舌质色淡、舌苔白、润滑。关于虚寒和实寒的论治,详见问诊妙法录。热证是感受外邪或身体机能活动亢进,阳盛阴衰导致的疾病。热证的致病原因一般是外感火热之邪,或是寒邪化热入里,情绪过于激动后抑郁化热,或是饮食不知节制后积蓄为热,又或是房事过多阴虚阳亢。热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面红目赤、口渴、喜欢喝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太黄干。关于热证的治疗方法,详见问诊妙法录。
虚实病症在问诊妙法录中叙述的极为清晰,在此就不多说了,虚证和实证的主要区别点在于,虚证病程长,患病久;实证病程短,多属新病。患虚证者多年老或体弱;患实证者多年轻或体壮。患虚证者病发时不喜欢大声说话,呼吸声小;患实证者发病时声音高亢,呼吸急促。患虚证者被按疼痛部位时会舒缓;患实证者被按疼痛部位时会更加痛苦,不喜人按。虚证小便色清,尿多;实证者小便少而色黄。虚证者大便稀,实证者大便硬。虚证者舌苔胖嫩少,实证者舌苔老厚硬。以上这些,虽然划分清晰,但是患病之人有时也会有虚中带实,假实真虚的情况。大家仔细看一下问诊妙法录的二便篇便可发现其中细微的变化。
阴阳辩证的要点在于阴证者萎靡倦怠,阳证者躁动烦闷。阴证者面色暗淡,阳证者清明深浓。阴证者身体寒凉,阳证者发热燥灼。阴证者不喜喝水,阳证者口干喜欢喝水。阴证者大便腥臭,尿多色清。阳证者便秘,尿少色赤。阴证者声低,阳证者声高。阴证者舌胖嫩,阳证者舌干黄。以上这些划分,虽然调理比较明了,但就辩证而言,却远不及问诊妙法录的细致入里,故此大家读完问诊妙法录,再以此总结,方才为上策,若以此诊脉,则往往会被这些条目所迷了。

2

父子卖驴的故事和中医的现状

星期二, 十二月 29th, 2009 | 杏花飘香 | 桂心荡 | 浏览:49

先说那个老掉牙的故事__父子卖驴。说的是,有父子两个,赶驴上集去卖。
1. 路上有人建议,何不骑着?于是父骑着,子走着;
2. 又有人说:哪有这样的?大人骑驴,让个小孩子走路?这爷儿俩听着有理,父亲下来,让孩子骑上了;
3. 又走了一程,又有人说了:小孩子骑驴,让大人走路,太不孝了。两人听了,觉得这样是不对。干脆,爷俩一起上来吧。
4. 可走着走着,又有人指指点点地评论了:这俩人,心太狠,一头驴子上坐二人,这驴受得了吗?父子俩想了想,就下来了,可这路怎么走呢?怎么也是不对。终于有办法了,___抬着!
5. 这下,路人更笑了。从来都见人骑驴,哪有活驴让人抬的?
6. 这样,这父子俩可真是找不着办法了,心迷意乱。再加上驴子享受不了这待遇,走到一座独木桥上,一阵挣扎,连人带驴滚下河去,随水而逝。
再看看目前中医的处境:
1. 传统的中医看病效好,病人欢迎,可评职称时,有人说:你说你治的好,有论文吗?于是这中医就去凑热闹,不评不行啊,人要吃饭,再说工作也要人承认不是?终于把自己的病例总结了些,算是临床报道吧。
2. 有是有了,又有人说了,你这论文诊断不明,都是中医诊断,你说治“腹胀”,可那是病吗?也许是神经性的,或许是癔症,一个症状,不是病名啊?
3. 这中医想了想,有理。就做病种的筛选吧,单治经胃镜诊断的慢性胃炎,又过了三五年,写出论文,又有人嘲笑了,这算什么东西,这也算科研成果?每个人的方都不太一样,量也不一样,设计不严密,就算是有效,也经不起重复啊,不能重复的东西,不科学,科学的东西就得谁都能用,驴子都会才算。
4. 老中医悲悯心生,为了大家都能学会中医,相信中医,使中医科研正规化,割爱设计出了固定地治胃炎的方子,虽然有效率由99%降到了19%,总算是有个手段,让中医看起来科学化了。大面积临床试验,加上灵老鼠、笨驴子的一通掺合,大家如获至宝般发现一个新方剂。
5. 于是有一部分人用开了,且有人因主持试验获某部科研成果大奖,被评为名中医。这个老中医呢,只是参与者之一。还在看他的病。这还不算,进一步有人从中找出最高频使用的药,获博士学位,又有人分出化学单体,作为博士后研究。最后的结论是,在西医的主技下,从民间发掘个补益气汤治胃炎,经十年研究,找出主要是陈皮的作用。
6. 又经十年,确定了是其中的橙皮甙对胃平滑肌细胞的线粒体在起作用。大家欢呼,中医科研的胜利,可门诊上等着人工合成橙皮甙来治胃胀的病人,经过这几十年的等待,已有不少先胀死的了。反看这个老中医,开方连陈皮也不是常用,一致说他不科学,落后了,这把年纪还没混上个副主任医师,水平可知,主持陈皮项目的早带中医博士研究生了。

中医进化到这里,大家不难想象,怕是早已和那笨驴一起滚下河去,随波而逝了吧?

1

临床常用方剂对比

星期二, 十二月 29th, 2009 | 杏花飘香 | 桂心荡 | 浏览:37 方剂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临床上根据不同症状随症加减配伍可谓变化多端。但疾病的证候群错综复杂,同病异症,异症同病之现象多有出现,医师用药就要细心分析,灵活辨证,对症下药方可收到良效。本文就中医常用方剂的配伍运用作一对比浅述,仅供同仁参考。
  1.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
  两方均有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都有降逆止呕的作用。小柴胡汤又配伍了人参、炙甘草,有益气和中的作用,其和解与补虚同用,治疗少阳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或微黄腻、脉弦等症。而大柴胡汤又配合了大黄、枳实、芍药,又有导滞泄热、缓急止痛作用,其和解与攻下并用、主要作用为和解少阳、泻下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同病,适用于往来寒热、胸闷、呕恶、大便秘结、胸腹胀满、下利不畅、口苦、苔黄、脉弦有力者。
  2.蒿芩清胆汤与温胆汤
  温胆汤组成药物有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竹菇,具有化痰、降逆、和胃作用,其清热而不寒,化痰而不燥,主治痰热扰胆、虚烦不眠之症。本方加青蒿、滑石、青黛、黄芩即为蒿芩清胆汤,其清热除湿作用较温胆汤为强,为清胆泄热、和胃化湿之剂;主治外感湿热之邪,邪留气分,热重于湿,热重寒轻的病证。主要临床见症有:发热微恶风寒、头重、肢倦、胸痞呕恶、舌苔腻、脉濡数等。
  3.四逆散与小柴胡汤
  两方都用柴胡清疏肝胆、和解表里。所不同者,小柴胡汤用黄芩,略为偏寒,故以口苦、咽干为主症之一,而四逆散用芍药、甘草,着重于里缓急止痛,以里急腹痛为主症之一。小柴胡汤又用人参、半夏,和胃止呕;四逆散用枳实,行气破结。
  4.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
  黄连汤为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它与半夏泻心汤都是调和肠胃,治疗肠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常,寒热夹杂病症的方剂。不同点是黄连汤所治是上热下寒症状较突出者,上热则见胸烦,下寒则见腹痛。故黄连汤增加黄连用量以清心胃之火,除去黄芩,而加桂枝以温经散寒。在临床应用时,如腹痛较重,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则温里止痛的功效更强。
  5.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
  两方均可和解少阳,主治少阳症,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等。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芩为主,并配伍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半夏以补中和胃降逆,主治少阳症兼有正气不足者,并可治疗热入血室及疟疾。蒿芩清胆汤,以青蒿、黄芩为主,并配伍燥湿化痰的陈皮、半夏、茯苓、枳壳、竹茹、碧玉散以清热化痰,而无补中益气作用。主治少阳寒轻热重而兼有痰湿者。
  6.四逆散、逍遥散与柴胡疏肝散
  三方均可调和肝脾、治疗肝脾不和之证。四逆散以柴胡为主,输转气机、透达郁热,配枳实以增强其输导泄热作用,配芍药、甘草以和营缓急止痛,主治“热厥”及胸胁脘腹疼痛、泻利下重、脉弦等症,对于肝郁化火,阳气内郁不能外达而见手足厥冷者,亦可应用。
  逍遥散由疏肝解郁的柴胡配伍健脾养血的白术、茯苓、当归、芍药等组成,功能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主治肝郁、脾虚、营血不足之症。症见:头痛、目眩、胁痛、神疲乏力、食少、口燥、咽干,或见寒热往来,或有月经不调、两乳作胀,舌淡红、脉弦而细。
  另有柴胡疏肝散一方,由四逆散衍化而来,由四逆散加陈皮、香附、川芎行气活血药组成。其行气解郁、活血止痛作用较强,适用于肝郁气滞兼有血瘀的胸胁疼痛等症。本方健脾养血的作用不及逍遥散,而芳香温燥之性较强,无养血柔肝、健脾补中的作用,对于血虚肝郁脾虚的逍遥散症不宜应用,否则会使病情加重。
  7.温经汤与生化汤
  两方均有当归、川芎、甘草、生姜,都有温经活血化瘀的作用。生化汤主治产后受寒,瘀血内阻,恶露不行,小腹冷痛之症。温经汤为治疗冲任虚寒,瘀血内阻,月经不调的主方,临床上还可以见到阴血不足的虚热症状,证情寒热错杂,虚实并见,所以方中除了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药外,又配伍了养血、益气、和胃之药,如人参、甘草,半夏等以助生化之源,配伍凉血滋阴养血之品,以清其虚热。生化汤重在化瘀生新而不在温补,温经汤重在温养而不在攻瘀。
  8.竹叶石膏汤与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是以白虎汤与麦门冬汤两方为基础加减而成,也可以说是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竹叶、半夏而成,两方均有清泄气分之热、生津止渴的作用。白虎汤为大寒之剂,清热降火之力甚强;主治气分热盛之症,临床主要表现有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有力(简称四大),邪盛而正不虚;竹叶石膏汤为清养之剂,寒凉之性较弱,而益气生津之力较强,并兼有降逆和胃作用;主治热病后期气分余热未尽,气液已伤,肺胃之气上逆之症,以身热多汗口渴、呕逆、呛咳、少气乏力、舌红苔少、脉虚数,气阴不足为主要症状,此时邪衰而正亦虚。
9.归脾汤与天王补心丹

 

  两方皆有养心安神作用,均治怔忡、失眠。其组方均有人参、茯苓、远志、枣仁、当归。归脾汤又配伍了黄芪、白术、生姜、大枣、甘草、龙眼肉、木香,为肝脾同治,气血双补之剂,而侧重于益气健脾,主治脾虚气弱,统摄无权而致的各种血症,妇女月经不调、崩漏下血以及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而致的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症。而天王补心丹则配伍了生地、天冬、麦冬、丹参、玄参、五味子、柏子仁、桔梗等药,侧重于滋阴养血,主治阴血亏少,心火亢盛,心肾不足的心悸、怔忡、失眠、盗汗、梦遗、口舌生疱,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一个以益气健脾为主,一个以养血补心为主,一个偏温,一个偏寒。

  10.三仁汤与藿朴夏苓汤

  两方均以杏仁、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及其他一些清利湿热药组成,都有宣畅气机、化浊利湿作用,主治湿温病邪在气分而湿重热轻者,症见身热不渴,倦怠身重,胸闷,苔白,脉濡。

  但三仁汤所配伍的清利湿热药为滑石、通草、竹叶,其清热利湿作用较强,湿热程度较重时使用,除见上面症状外还可见面色淡黄,午后发热,状若阴虚,胸闷不饥等症。

  藿朴夏苓汤配伍的清利湿热药为茯苓、猪苓、泽泻,其清利作用不及三仁汤。但它又配伍了芳香化浊解表的藿香、豆鼓,其芳香化浊力较强,并兼有解表作用,适用于湿温初起,湿浊较盛者,临床见症以胸腹满闷较甚。临床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一般先用藿朴夏苓汤,后用三仁汤。

  11.黄连解毒汤与泻心汤

  两方组成均有黄芩、黄连,都有泻火解毒燥湿之作用,主治实火热毒,湿热之证。黄连解毒汤以黄连为主,配有黄柏、栀子,能清泄三焦之实火,主治三焦火盛,大热躁狂,谵语不眠,吐衄发斑以及外科痈肿疔毒等症,常见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泻心汤以荡涤肠胃之大黄为主,与黄芩、黄连同用。主治心胃火炽,迫血妄行所致之吐衄、目赤、口疮、大便秘结等症。两方亦均可用于湿热发黄之症。泻心汤用大黄并不专于攻下,而有釜底抽薪,泄火解毒之作用,又能活血祛瘀,使止血而不留瘀。

  12.清胃散与玉女煎

  两方均能清胃火、治牙痛。

  清胃散以泻胃火之黄连为主,配以凉血之生地、丹皮及清胃解毒的升麻组成。有清胃凉血解毒作用,主治胃火上攻之牙痛。临床上以牙龈红肿溃烂出血,口气热臭,脉滑大而数等为辨证应用要点。

  玉女煎由清热降火之生石膏、知母及滋阴之熟地、麦冬等药组成,有清胃滋阴之作用,主治胃火有余,肾水不足之牙痛,临床以牙齿松动、头痛、牙痛、牙衄、烦热口渴、舌红苔少而干,脉浮洪而滑大按之有虚像者为宜。

  13.芍药汤与白头翁汤

  两方均可清热解毒燥湿,主治湿热痢疾。

  芍药汤用芍药、甘草缓急止痛,木香、槟榔调气,当归、肉桂活血,大黄、黄芩、黄连以导滞泄热、解毒燥湿。本方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导滞、调气活血、缓急止痛的作用,对治湿热疾病照顾的比较周到。

  白头翁汤用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组成,有清热解毒燥湿、凉血止痢作用,而无调气活血导滞、缓急止痛之作用,凉血解毒止痢作用较好。同时还有一定的收涩作用,适用于热毒深入血分之血痢,下痢赤多白少,肠中湿热积滞不多,热毒下迫,里急后重者。而芍药汤兼有行血调气导滞之功,适用于湿热泄泻,痢疾初期,湿热积滞内阻,气血不调、下痢里急后重、腹痛者。

  14.青蒿鳖甲汤与清骨散

  两方均是清虚热之方剂,均有养阴清热之作用。

  青蒿鳖甲汤由养阴凉血之知母、生地、鳖甲、丹皮与清热透络之青蒿组成,其滋阴作用较强,多用于温病后期、阴液已伤,邪留阴分之证,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形瘦脉细者。而清骨散除用青蒿、知母、鳖甲养阴清热外,又配伍了清虚热的银柴胡、地骨皮、胡黄连、秦艽、芍药,其清虚热作用较强,主治虚劳骨蒸,症见唇红颧赤、形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红数,为退骨蒸劳热之方剂。由此可见:两方均有清热养阴作用,都能治阴虚发热之证,但一以养阴为主,一以清热为主,一是治外感热病后期伤阴,邪热深伏阴分为主,一为治骨蒸劳热的专用方。

  15.王氏清暑益气汤与竹叶石膏汤

  两方均有清热解暑、益气生津作用,主治感伤暑热,气阴两伤之证。但王氏清暑益气汤清热祛暑、养阴生津药较多,其清热祛暑养阴作用较好,常用于感伤暑热,气津两伤。症见体倦少气、汗多、口渴、身热心烦、脉虚者。而竹叶石膏汤中有半夏,兼有和胃降逆作用,多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液两伤,而见呕逆虚烦之症。

16.犀角地黄汤与清营汤  两方均以犀角、地黄为主,具有清营凉血解毒作用,治热入营血之证,症见身热夜甚、烦躁不眠、神昏谵语、舌绛而干等。
  犀角地黄汤又配伍丹皮、赤芍凉血化瘀,均由血分药组成,以凉血解毒、止血散瘀为主、主治热邪深入血分动血之证,见吐、衄、发斑等症者。清营汤中又配伍了金银花、连翘、竹叶、黄连等清热解毒、透热转气之药,同时还配伍了麦冬、玄参以清热养阴解毒,其清热解毒作用较强,并有透营转气、气营两清作用。而清营汤凉血止血散瘀之力较差,主治热邪初入营分,尚未动血者,以身热夜甚、谵语不眠、心烦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为主要临床表现。
  17.当归龙荟丸与龙胆泻肝汤
  两方中均有龙胆草、黄芩、栀子、当归,均有清泻肝火的作用。龙胆泻肝汤又配伍了车前子、木通、泽泻、生地、甘草、柴胡,有舒肝利尿清热作用。当归龙荟丸配伍了黄连、黄柏、大黄、龙荟、青黛、木通、麝香,有通便泻热作用。清热泻火之力以当归龙荟丸为强,它是以黄连解毒汤为基础,更加大黄、芦荟、青黛、木通、麝香等药而成,以肝胆实火而致的眩晕、惊悸、抽搐、谵语发狂、便秘、溲赤等为主症,龙胆泻肝汤兼有利湿作用,虽其清泻肝胆之力不及当归龙荟丸,但能清利下焦湿热,对肝胆湿热下注等证有较好的疗效。
  18.黄芩汤与芍药汤
  两方均有共黄芩、芍药、甘草,都有清热治痢、和营止痛作用,用于治疗热痢腹痛。但芍药汤又有黄连、大黄、木香、槟榔、当归、肉桂,其清热去湿力较强,且有行气活血导滞作用,方中芍药用量独大,有较好的缓急止痛作用,多用于治疗湿热痢疾,见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黄芩汤清热燥湿之力较逊,无行气活血导滞作用,多用于湿热泻泄,腹痛、身热口苦之症。前者偏于治痢,后方偏于治泻,前者作用较强,主治证较重;后方作用较弱,主治证较轻。
  19.温胆汤、导痰汤、涤痰汤
  三方中均有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等药,都有健脾化痰的基本作用。温胆汤又配伍了枳实、竹茹,有清热化痰除烦作用,全方作用偏于清化热痰,主治痰热扰胆虚烦不眠。导痰汤又配伍了制南星、枳实,有祛风化痰作用,主治风痰晕厥等症。以上两方面再加化痰开窍的菖蒲,益气扶正的人参即为涤痰汤,有化瘀开窍作用,主治中风痰迷之症。三方均能化痰,化痰之力以涤痰汤最强,其次为导痰汤,再次为温胆汤。
  20.三仁汤与甘露消毒丹
  两方都有清热祛湿作用,均为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的方剂。但是三仁汤着重于宣畅气机,芳香化湿,治湿温初起,湿遏热伏,湿重于热者。而甘露消毒丹以芳香化浊的藿香、肉豆蔻,清热利湿的茵陈、滑石、木通,清热解毒的黄芩、连翘和清利咽喉的贝母、射干等组成,清热解毒之力较强,治湿热蕴结,湿热并重者。
21.五苓散与猪苓汤
  两方都有茯苓、猪苓、泽泻,均有利尿作用。但五苓散又有白术、桂枝,兼有健脾通阳作用,主治太阳经腑同病,膀胱气化失职,水湿内停之证,以温化水湿为主,有无表证皆可使用。而猪苓汤配伍了阿胶、滑石,利尿又兼清热育阴作用,使利尿而不伤阴,主治水热互结下焦,小便不利之症,以清利为主。方中阿胶又有止血作用,对小便不利又兼见尿血者较宜,为治疗泌尿系感染的常用方剂之一。
  22.藿朴夏苓汤与藿香正气散
  两方中均有藿香、厚朴、半夏、茯苓,都有芳香化浊、解表和中作用。但藿香正气散又有紫苏、白芷、桔梗解表宣肺,而藿朴夏苓汤仅配伍了豆豉以透表,所以前者发散在表寒湿之邪力较强,后者透表之力较弱。但藿朴夏苓汤又配伍了白术、大腹皮、陈皮,有行气健脾利湿作用。而藿香正气散配伍了杏仁、蔻仁、苡仁、猪苓、泽泻,有宣畅三焦气机,利湿清热的作用。
  藿香正气散多用于治疗湿滞脾胃,外感风寒等,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胸脘憋闷,恶心呕吐,泄泻,舌苔白腻,脉浮濡;藿朴夏苓汤多用于治疗表邪不甚而中焦湿浊较重者,症见身热不渴,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苔白腻,脉濡。
  23.归脾汤与天王补心丹
  两方皆有养心安神作用,均治怔忡、失眠等。其组方均有人参、茯苓、远志、枣仁、当归。归脾汤又配伍了黄芪、白术、生姜、大枣、甘草、龙眼肉、木香益气健脾,气血双补,主治脾虚气弱,统摄无权而致的各种血证,妇女月经不调、崩漏下血以及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而致的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而天王补心丹则配伍了生地、二冬、丹参、玄参、五味子、柏子仁、桔梗等药,侧重于滋阴养血,主治阴血亏少,心火亢盛,心肾不交的心悸怔忡、失眠盗汗、梦遗、口舌生疮、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一个以益气健脾为主,一个以养血补心为主。
  24.真武汤与附子汤之比较
  二方中都有附子、白术、茯苓、白芍,都有温阳祛湿作用。
  真武汤用生姜,而不用人参,意在温散以去水气,重在温阳利水,主治阳虚水停,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症。而附子汤加倍使用白术、附子,意在温补而去寒湿,适用于真阳不足,寒温内侵之恶寒肢冷、肢体骨节疼痛等症。前方偏于温阳利水,后者温补化湿;前者多用于阳虚水肿,后者多用于寒湿痹痛。
  25.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三方均有补中益气健脾的作用,主治脾胃气虚证。
  参苓白术散是四君子加理气健运、醒脾开胃的陈皮、砂仁,渗湿健脾的薏苡仁,健脾补中的山药、扁豆、莲子肉以及宣肺止咳的桔梗组成。其补中作用较四君子为强,兼有利湿止泻、化痰止咳作用,主治脾胃气虚而兼湿邪较甚者,常用于脾胃气虚挟湿的泄泻以及痰湿咳嗽。
  四君子汤为益气健脾的基础方,作用平缓,一般治脾胃气虚之证,常以此方为主加减运用,如六君子汤、五味异功散等都是四君子加味治疗脾胃气虚的方剂,根据不同的兼症而加用不同的药物,本方亦可作为病后体虚调理之剂。
  补中益气汤由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甘草组成,以益气补中升阳为主,其补中益气之力较上两方为强,且有升举阳气之作用,主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气虚发热及阳虚外感等证。

2

经典中医锦言片语

星期二, 十二月 29th, 2009 | 杏花飘香 | 桂心荡 | 浏览:66

1.  止咳常用麻黄 (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缩尿益智桑蛸 (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疏肝莫忘麦芽 (我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闭经还须归芍 (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崩漏海蛸茜草 (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辨证前提记牢 (以上只是个人经验,辨证虽非万能,却是中医之精髓,时刻不能忘记)
2.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3.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4.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5.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6.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7.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8.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9.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1.  痛则不通,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12.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13.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脾喜燥而而恶湿。
14.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
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15.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6.  百病生于气;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17.  久病先针足三里。
18.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19.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20.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21.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2.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23.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24.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25.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唐] 孙思邈
26.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唐] 孙思邈
27.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28.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明]李中梓《医宗必读》
29.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30.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31.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32.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33.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34.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35.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36.  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程杏轩
37.  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38.  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清?高鼓峰
39.  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40.  荆芥最散血中之风。清?汪昂《医方集解》
41.  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清?汪昂《医方集解》
42.  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43.  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44.  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45.  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清?王旭高《医学当言》
46.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47.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48.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
49.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50.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51.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52.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53.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
54.  (胁痛)《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55.  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
56.  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57.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58.  (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59.  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
60.  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61.  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62.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63.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64.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65.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66.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67.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68.  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69.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70.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71.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72.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73.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74.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75.  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76.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77.  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78.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79.  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80.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湿为重浊 有质之邪;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81.  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82.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83.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84.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85.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86.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87.  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88.  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李士材
89.  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北方医话》
90.  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汪石山医学全书》
91.  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古今医案按/俞按》
92.  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周学海医学全书》
93.  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94.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95.  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6.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97.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98.  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99.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100.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101.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102.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103.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104.  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105.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106.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107.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108.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09.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110.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111.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112.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113.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14.  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115.  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116.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117.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8.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19.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20.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21.  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122.  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23.  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24.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25.  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
126.  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127.  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128.  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
129.  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 《张聿青医案》
130.  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131.  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 《医贯》
132.  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医宗必读》
133.  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医学衷中参西录》
134.  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吴医汇讲》
135.  少火宜升,壮火宜降。壮火降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医方集解》
136.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寿世青编》
137.  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
138.  养心莫过于寡欲。《医学入门》
139.  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折肱漫录》
140.  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141.  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老老恒言》
142.  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
143.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医学入门》
144.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景岳全书》
145.  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146.  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147.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148.  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
149.  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
150.  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151.  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152.  二阳之病发心脾。
153.  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
154.  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
155.  甘温除大热。
156.  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阴。
157.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158.  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159.  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
160.  久病有瘀,怪病有痰。
161.  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162.  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163.  汗出不解,非风即湿。
164.  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165.  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166.  血不利则病水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
167.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168.  激励我精求方术。
169.  俱视独见,无与众谋。
170.  告诉我仔细地诊察,肯定地判断。
171.  凡治脾胃,当以调肺气,交心肾为先。清.唐大烈
172.  六淫之速,莫过风、火。(过敏性疾病)
173.  小儿外感必护里气,里气不足灾怪自生。
174.  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面口合谷收;胸胁内关谋。
175.  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176.  出入停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177.  跌扑闪挫气血瘀,疏经通络功效奇,药中重用黄芪草,腰痛颈痛功效高。
178.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179.  荆芥配伍原则:表症轻,流清涕+防风;鼻塞重+苏叶(苏叶解表作用较强);咽红+蝉衣。
180.  湿热泄泻用滑石+前仁:滑石引上焦之火下行,前仁利小便实大便。
181.  中医不传之迷在用量,怪病治痰。
182.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183.  腰突未必肝肾虚,脾气不足多关注,补中益气是良方,重用黄芪加杜膝。
184.  中医十趣歌诀 一元:整体观 两仪:分阴阳 三宝:形、气、神四诊:望、闻、问、切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八纲:阴、阳、虚、实、表、里、寒、热 九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养 十方:砭、针、灸、推、罐、膏、丹、丸、散、汤
185.  不读书不足以明理,徒读书不足以成用。
186.  气滞者,治宜疏,疏者调达之;气结者,治宜散,散者破行之。
187.  诸花皆升,唯旋覆花降;诸子皆降,唯蔓荆子升。
188.  薄荷利咽以止痛;牛蒡利咽以消肿;蝉蜕利咽以开音;马勃利咽以凉血。
189.  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190.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191.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192.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恭,此治之四失也。
193.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中医经典固然要读,医案也必不可少。推荐一下:《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名医类案》、《经方实验录》
194.  扎针拔罐,病去一半。
195.  夕佳夜甚,旦慧昼安。
196.  湿热泄泻,不管是粘腻臭秽不爽,小承气汤(少量大黄)加黄柏桔梗薏苡仁:大黄、黄柏缓泻清肠中湿热,枳实行气以解后重,厚朴化中焦之湿,桔梗开肺气升清以降浊,薏苡仁利湿健脾以强脾胃。
197.  脾乃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198.  口渴必加花粉,咽痛干草橘梗,目干菊花枸杞,牙痛代赭牛膝。
199.  用药须知: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津。(此指久服)
200.  气之动曰风,气之亏曰水、湿、寒,水湿涸降曰燥,气之盈曰火,气热之极曰暑。
20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经方千古之秘在于用量。脉之在于有力无力。千人千方。若清水明镜不失其形。古方不治今病。学古而不泥古。怪病多痰。男子以气为主,女子以血为主。善治阴者阳中求阴,善治阳者阴中求阳。汗血同源。一味丹参功同四物。
202.  神之所在,心藏神,脑为元神之府;神之所主,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之所病,百病之始,皆本于神;神之所治,凡刺之法,先醒其神。
203.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204.  面口合谷收,曲池配穴优;如遇头痛时,凤池效可凑;胁肋内关谋,可向外关透;肚腹三里留,上腹中脘搜;下腹加关元,天枢治脐周;腰背委中求,殷门亦可收,陀脊按部加,斜向脊柱透;下腰大肠腧,上腰肾腧揉;上肢取曲池,合谷肩yu施;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透;周身节骱病,疼痛取啊是;避开大血管,胸背禁深刺。
205.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矣。
206.  仲景治血以冲为要,冲脉丽于阳明,治阳明即治冲也。阳明之气,下行为顺。且大黄一味,能推陈致新,以损阳和阴,非徒下胃中之气也。即外而经脉、肌肤、躯壳,凡属气逆于血分之中,致血有不和处,大黄之性,亦无不达。
207.  熄风之品虽多,以天麻、钩藤、菊花之属为最。
208.  乙癸同源,治肾即所以治肝,治肝即所以熄风,熄风即所以降火,降火即所以降痰,如钩藤、玉竹、菊花、天麻柔润熄风之品,无不可于各方中出入加减,以收捷效也。
209.  桂枝入足厥阴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
210.  观之桂枝与芍药,一扶阳,一救阴,两相对偶,凡阴阳升降表里气血诸方,莫不惟桂芍之力左右也。
211.  蜈蚣最善搜风,贯穿经络脏腑无所不至,调安神经又具特长,因其节节有脑是以善理神经。
212.  凡用薄桂,能横行手臂,片子姜黄,能引至手臂,油松节,能透入骨节。
213.  威林仙,属木,治痛之要药,量病稍涉虚者禁用。痛风在上者服之,此药去众风,通十二经脉,朝服暮效。

0

钱学森谈中医

星期二, 十二月 29th, 2009 | 杏花飘香 | 桂心荡 | 浏览:31

▲中医的理论完全是宏观的、整体的理论,它没有分析,没有深入到人体的结构、各部位、细胞和细胞以下,所以它的优点是整体观,但是它的缺点也是因为它仅仅有整体,就整体论整体。

  ▲用人体科学这个观点,来吸取所有西医的这些成果,不是从前的所谓中西医结合,用西医来化中医,我认为那是错误的,而是反过来,用中医来化西医,把西医的结果全部拿过来,吸取到人体科学里来。

  ▲整理并用现代语言阐述中医理论是一件工作量极大的研究工作。

  ▲人体是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中医理论不是现代意义的科学,却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医学的前途在于中医现代化,而不在什么其他途径。

  ▲中医理论是思辨式的论述,或说是恩格斯所说的“自然哲学”,不是自然科学。

  ▲不能死抱着几本中医经典不放,闭关自守。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把中外医学的好东西结合起来,用系统科学来促使中医现代化,即医学现代化。

  ▲中医理论是前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中医还不能用物理学、化学等现代科学体系中的东西来阐明,中医自成体系,是前科学,不是现代科学体系中的现代科学。

  ▲回顾建国(新中国成立)初年,国家当时就已明确了中医的重要性,而且又提出了中医要现代化的要求。但是怎么现代化的问题,后来好像变成了所谓的中西医结合,那就是说,把中医看作是不科学的,要用西医科学使中医现代化。但是,这样一种方法能否取得成功,现在看来是值得考虑的。在几年前的一次会议上,我见到邝安坤教授,他是中西医结合的著名专家,那天晚上我们谈得很融洽,我当时就向他讲,中西医结合,用西医把中医科学化恐怕是做不到的,因为中医的指导思想与西医差别太大,中医的特点在于从整体、从系统来看问题。邝教授听我谈完后说,他搞中西医结合已30年,也感到有点走不下去了,所以他听到我提出另外一个方向,感到很高兴,这大概是四五年前的事。也就是说,他搞了30年的中西医结合式的中医现代化,到头来感到很苦恼,这就说明问题不那么简单。

  ▲大家都说中医后继乏人,大有要消亡的危险,这又说明问题很不简单。

  ▲我们说的将来的科学***,要从微观一直到整体,把它连起来。

  ▲一种人认为是中医自成体系,它是独立的,完全是科学的。这些人说中医的理论是宝贝,我也承认是宝贝,但是他们还加了一条,即这个宝贝是动不得的。也就是这些人反对中医现代化。

  ▲还有一种人,我们把他们叫做场论者,反正中医说不清楚,就制造一个场,什么人体场、气场等。这些人制造这个场有什么根据?可能是凭想象,认为应该有这么个场……希望他们将观点转过来,不要用“场”的未知去解释人体的未知。

  ▲就是说我们要搞的中医现代化,是中医的未来化,也就是21世纪我们要实现的一次科学***,是地地道道的尖端科学。

  ▲我一直宣传中国的传统医学,几千年的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经验确实是我们的珍宝,但过去乃至现在,有许多人认为这与现代科学对不上号。实际上,恰恰是我们祖国医学所总结出来的东西跟今天最先进的科学能够对上号……如果把西方的科学同中医所总结的理论以及临床实践结合起来,那将是不得了的。(摘录自《论人体科学》1988年,人民军医出版社)
 

0

《笔花医镜》摘要

星期二, 十二月 29th, 2009 | 杏花飘香 | 桂心荡 | 浏览:30 《笔花医镜》摘要
心部药队
其症为惊悸、不得卧、健忘、虚痛、怔仲、遗精
心 部 手少阴属脏
心体属火,位南方,色现赤,胸下岐骨陷处,其部位也。凡额上,手、足心,皆其所辖。得血以养之,方能运慧思,用才智。
心无表症,皆属于里。
心之虚,血不足也。脉左寸必弱,其症为惊悸、为不得卧、为健忘、为虚痛、为怔仲、为遗精。
惊悸者,惕惕然恐,神失守也,七福饮、秘旨安神丸主之;不得卧者,思虑太过,神不藏也,归脾汤、安神定志丸主之;健忘者,心肾不交,神明不充也,归脾汤、十补丸主之;虚痛者,似嘈似饥,似手摭心,喜得手按,洋参麦冬汤主之;怔忡者,气自下逆,心悸不安,归脾汤主之;遗精者,或有梦,或无梦,心肾不固也,清心丸、十补丸主之。
心之实,邪入之也。心不受邪,其受者,胞络耳。脉左寸必弦而大,其症为气滞、为血痛、为停饮、为痰迷、为暑闭、为虫啮。
气滞者,或食胀、或怒冲烦闷而痛,沉香降气散主之;血痛者,血凝于中,痛有定处,转侧若刀针刺,手拈散主之;停饮者,干呕吐涎,痛作水声川,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如有饮囊,则加苍术,名倒仓法;痰迷者,顽痰壅闭,不省人事,清膈煎灌之;暑闭者,汗喘昏闷,先以消暑丸灌之,再用香薷饮加益元散;虫啮者,饥时作痛.面白唇红,化虫丸主之。
心之寒,脉左寸必迟,其症为暴痛。
暴痛者,肢冷气冷,绵绵不休,姜附汤加肉桂主之。
心之热,火迫之也,脉左寸必数,舌尖赤,其症为目痛、为重舌木舌、为烦躁、为不得卧、为癫狂、为谵语、为赤浊、为尿血。
目痛者,赤肿羞明,导赤散加连翘、菊花、蝉蜕主之;重舌、木舌者,泻心丸主之;烦躁者,泻心丸加竹卷心主之;不得卧者,暑热乘心也,导赤散加益元散主之;癫狂者,弃衣骂詈,生铁落饮主之;谵语者,邪热攻心也,泻心丸主之;赤浊者,萆薢分清饮加灯心、丹参主之;尿血者,阿胶散主之。
心部药队
【补心猛将】 北五味。
【补心次将】 枣仁、柏子仁、远志、丹参、龙眼、麦冬、当归、白芍、茯神。
【泻心猛将】 石菖蒲、黄连、木通、朱砂、犀角。
【泻心次将】 山栀仁、连翘心、通草、车前子、竹卷心、灯心、莲子心。
心部列方
【七福饮】 治心血虚而惊悸者。
人参 熟地各三钱 当归 枣仁各二钱 白术炒一钱五分 炙甘草一钱 远志五分
【秘旨安神丸】 治惊悸神魂失守者。
人参 枣仁 茯神 制半夏各二钱 当归 炒白芍 橘红各一钱五分 五味子十粒 炙草五分 生姜三片
【归脾汤】 养血安神。
人参 白术 当归 白芍 枣仁各一钱五分 黄芪半钱 远志七分 炙草五分 元眼肉五枚
【安神定志丸】 治心惕不卧。
茯苓 茯神 人参 远志各一两 石菖蒲 龙齿各五钱
蜜为丸,以辰砂为衣。每服二钱。
【十补丸】 治血气大亏之症。
黄芪 白术 萸肉 杜仲 续断 枣仁各一两 大熟地三两 人参 当归 白芍 远志各一两 茯苓 山药各一两五钱 北五味龙骨 牡蛎各七钱五分
【洋参麦冬汤】 治心经虚热而痛者。
洋参 麦冬 当归各二钱 生地三钱 白芍 丹参 钗石斛各一钱五分 犀角 甘草各五分
【清心丸】 清心火止梦泄。
生地四两 丹参二两 黄柏五钱 牡蛎 山药 炒枣仁 茯苓 茯神 麦冬各一两五钱 北五味 车前子 远志各一两
用金樱膏为丸。每服三钱。
【沉香降气散】 治气滞心痛。
沉香三钱 砂仁二钱 炙草五钱 盐水炒香附五两 酒炒元胡索一两 煨净川楝子一两
共为末。每服二钱,淡姜汤下。
【清隔煎】 治痰壅心膈。
制胆星一钱 白芥子二钱 海石三钱 陈皮 木通 川贝各二钱
【化虫丸】 治虫积心腹诸痛。
芜荑 白雷丸各五钱 槟榔二钱五分 雄黄一钱五分 木香 白术 陈皮各三钱 炒神曲四钱
以百部二两,熬膏糊丸。每服一钱五分,米饮下。
【姜附汤】 治寒厥心痛。又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宜用本方大剂饮之,或救十中之一二。痛而喜按者更加人参。
干姜 熟附子各三钱
水煎服。
【导赤散】 治热闭小便不通。
麦冬三钱 木通一钱 生地三钱 甘草四分 竹叶十片 车前 赤茯苓各一钱五分。
【泻心丸】 治心火。
川黄连五钱
为末。灯草汤下。
【生铁落饮】 治心热癫痫。
天冬 麦冬 川贝各三钱 胆星 橘红各一钱 远志 石菖蒲 连翘 茯苓 茯神各一钱 元参 钩藤 丹参各一钱五分 辰砂三分
用生铁落煎熬三柱线香,取此水煎服。
【萆薢分清饮】 治心移热膀胱而为赤浊者,并治诸淋。
川萆薢二钱 炒黄柏 石菖蒲各五分 茯苓 白术各一钱 莲子心七分 丹参 车前子各一钱五分
【阿胶散】 治尿血。
阿胶一钱 丹参 生地各二钱 黑山栀 血余 丹皮 麦冬 当归各八分
手拈散以下俱见首卷方,小半夏加茯苓汤、消暑丸、香薷饮、益元散。

 

肝部药队

其症为胁痛、为头眩、目干、眉棱骨眼框痛、心悸、口渴、烦躁发热
肝 部 足厥阴属脏
肝与胆相附,东方木也,其性刚,赖血以养。自两胁以下及小腹阴囊之地,皆其部位,最易动气作痛,其风又能上至巅顶而痛于头。色属青,常现于左颧目毗,于妇人为尤甚。
肝无表症,皆属于里。
肝之虚,肾水不能涵木而血少也。脉左关必弱,或空大。其症为胁痛、为头眩、为目干、为眉棱骨眼框痛、为心悸、为口渴、为烦躁发热。
胁痛者,血不营筋也,四物汤主之;头眩者,血虚风动也,逍遥散主之;目干者,水不养木也,六味地黄丸主之;眉棱骨眼框痛者,肝血虚,见光则痛,逍遥散主之;心悸者,血少而虚火煽也,七福饮主之;口渴者,血虚液燥也,甘露饮主之;烦躁发热者,虚火亢也,六味地黄丸主之。
肝之实,气与内风充之也。脉左关必弦而洪。其症为左胁痛、为头痛、为腹痛、小腹痛、为积聚、为疝气、为咳嗽、为泄泻、为呕吐、为呃逆。
左胁痛,肝气不和也,柴胡疏肝散、瓜蒌散并主之;头痛者,风热也,清空膏主之,或柴胡疏肝散;腹痛者,肝木乘脾也,芍药甘草汤主之;小腹痛者,癥瘕之气聚也,奔豚丸主之,有热者去附桂;积聚者,肝积在左胁下,名曰肥气,和中丸加柴胡、鳖甲、青皮、莪术主之;疝气者,气结聚于下也,橘核丸主之,寒则加吴茱萸、肉桂;咳嗽者,木火刑金也,止嗽散加柴胡、枳壳、赤芍主之;泄泻者,木旺克土也,四君子汤加柴胡、木香主之;呕吐者,木火凌胃也,二陈汤加炒黄连主之;呃逆者,气郁火冲也,橘皮竹茹汤主之。
肝寒之症,脉左关必沉迟,其症为小腹痛、为疝瘕、为囊缩、为寒热往来。
小腹痛者,寒结下焦也,暖肝煎、奔豚丸主之;疝瘕者,寒气结聚也,橘核丸加吴茱萸、肉桂主之;囊缩者,寒主敛,故缩也,奔豚丸、四逆汤主之;寒热往来者,欲化疟也,小柴胡汤主之。
肝热之症,脉左关必弦数,其症为眩晕、为目赤肿痛、为口苦、为消渴、为头痛、为胁痛、为瘰疬、为聘耳、为筋痿拘挛、为气上冲心、为偏坠、为舌卷囊缩、为小便不禁。
眩晕者,风热上升也,逍遥散主之;目赤肿痛者,风热入目也,蝉花无比散主之;口苦者,胆味苦,肝热胆亦热也,小柴胡汤主之;消渴者,风燥其液也,一柴胡饮主之;头痛者,火上冲也,柴芩煎主之;胁痛者,肝火郁也,柴胡疏肝散加瓜萎霜主之,左金丸亦可;瘰疬者,血燥筋急而生也,消瘰丸主之,兼服逍遥散;聤耳者,风热相搏,津液凝聚而痒痛也,逍遥散去白术加荷叶、木耳、贝母、香附、菖蒲主之;筋痿拘挛者,血气热也,五痿汤加黄芩、丹皮、牛膝主之;气上冲心者,火逆也,柴芩煎主之,甚则小承气汤;偏坠者,热而睾丸舒纵也,柴胡疏肝散主之;舌卷囊缩者,邪入厥阴,血涸也,大承气汤主之;小便不禁者,肝气热,阴挺失职也,逍遥散主之。
肝部药队
【补肝猛将】 枸杞、北五味、乌梅。
【补肝次将】 山茱萸、菟丝子、首乌、当归、沙苑蒺藜、白芍、鳖甲、龙骨、牡蛎、木瓜。
【泻肝猛将】 郁金、桃仁、青皮、莪术、沉香。
【泻肝次将】 郁金、木香、延胡索、柴胡、山栀、川芎、川楝子、赤芍药、瓜蒌壳、白蒺藜、陈佛手、钩藤。
【凉肝猛将】 龙胆草、胡黄连。
【凉肝次将】 羚羊角、夏枯草、石决明、青蒿、菊花。
【温肝猛将】 肉桂、桂枝、吴茱萸、细辛、胡椒、骨碎补。
【温肝次将】 菟丝子、艾叶、山茱萸、茴香。
肝部列方
【甘露饮】 治血虚胃热。
枇杷叶 生地 熟地 天冬 麦冬 黄芩 石斛各一钱 甘草五分 枳壳八分
【柴胡疏肝散】 治肝气左胁痛。
柴胡 陈皮各一钱二分 川芎 赤芍 枳壳 醋炒香附各一钱 炙草五分
【瓜蒌散】 治肝气燥急而胁痛。
大瓜蒌一枚,连皮捣 甘草二钱 红花七分
水煎服。
【清空膏】 治肝经风热久升为头痛。
羌活 防风各六分 柴胡五分 黄芩一钱二分 川芎四分 炙草一钱 薄荷三分 酒炒黄连六分
【芍药甘草汤】 治木侮土而腹痛。
酒炒白芍三钱 炙甘草一钱五分
【奔豚丸】 治小腹气结作痛。
川楝子一两 茯苓 橘核各一两五钱 肉桂三钱 附子 吴茱萸各五钱 荔枝核八钱 小茴香 木香各七钱
【橘核丸】 通治七疝。
盐酒炒橘核二钱 小茴香 川楝子 桃仁 醋炒香附 山楂各一两 木香 红花各五钱
以神曲三两,打糊为丸。
【二陈汤】 治胃经寒痰。
半夏 茯苓 陈皮各一钱 炙草五分
生姜六片,大枣二枚。
【橘皮竹茹汤】 治气郁火冲呃逆。
陈皮二钱 竹茹一团 半夏 人参 甘草各—钱
【暖肝煎】 治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疝气。
当归 枸杞各三钱 茯苓 小茴香 乌药各二钱 肉桂 沉香各一钱
加姜三片。
【蝉花无比散】 治目赤肿痛。
蝉蜕二两 羌活一两 川芎 石决明 防风 茯苓 赤芍各一两五钱 白蒺藜入两 炙甘草 当归各三两 米泔浸苍术一两
为末。开水服。
【一柴胡饮】 治外有邪而内有火,及肝燥胃渴。
生地三钱 白芍二钱 黄芩一钱五分 柴胡 陈皮各八分 甘草五分
【柴胡黄芩煎】 治内火上冲,或为痢疟头痛诸症。
柴胡二钱 黄芩 栀子 泽泻各一钱五分 木通 枳壳各一钱
【左金丸】 治肝气痛。
川黄连一钱 吴茱萸七分
【消瘰丸】 治瘰疬。初起即散,久服亦消。
蒸元参 醋煅牡蛎 蒸川贝母各四两
蜜为丸。每服三钱。
【五痿汤】 治五脏受热而痿。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一钱 炙草四分 当归一钱五分 苡仁三钱 麦冬二钱 黄柏 知母各五分
四物汤、逍遥散、六味地黄丸、和中丸、止嗽散、四君子、小柴胡汤、四逆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以上诸方俱见卷一。七福饮见心部方。

脾部药队

其症为呕吐、泄泻、久痢、腹痛、肢软、面黄、发肿、肌瘦、鼓胀。恶寒、自汗、喘、积滞不消、饮食化痰、脱肛、肠血。

脾 部 足太阴属脏
脾属土,中央黄色,后天之本也。下受命门之火,以蒸化谷食;上输谷食之液,以灌溉脏腑。故人生存活之原,独脾土之功为最大。然其性喜燥而恶湿,一受湿渍,则土力衰,而肝木即乘以侮之。位中焦,眼胞、鼻准及四肢,皆其分野。与胃相表里,故其药略同。
脾无表症,皆属于里。
脾虚者,右关脉必细软。其症为呕吐、为泄泻、为久痢、为腹痛、为肢软、为面黄、为发肿、为肌瘦、为鼓胀。为恶寒、为自汗、为喘、为积滞不消、为饮食化痰、为脱肛、为肠血。
呕吐者,中空也,六君子汤加煨姜主之;泄泻者,土不胜湿也,五味异功散加木香主之;久痢者,气虚下陷也,补中益气汤主之;腹痛者,肝木乘脾也,芍药甘草汤加木香主之;肢软者,脾属四肢也,五味异功散主之;面黄者,本色虚陷也,六君子汤主之;发肿者,皮不亮,手按成窟,补中益气汤去升、柴主之;肌瘦者,脾主肌肉也,十全大补汤主之;鼓胀者,中空无物,气虚也,六君子汤主之;恶寒者,阳虚不达于表也,附子理中汤主之;自汗者,脾主肌肉,表虚不摄也,五味异功散加黄芪、五味主之;喘者,土不生金也,五味异功散加北五味、牛膝主之;积滞不消者,化谷无力也,六君子汤加谷芽、砂仁、肉桂主之;饮食化痰者,土不胜湿也,六君子汤主之;脱肛者,气虚下陷也,补中益气汤主之;肠血者,脾不统血也,归芍六君子汤主之。
脾实者,右关必洪实。其症为气积、为血积、为食积、为痞积、为虫积、为痰饮、为蛊胀、为腹痛、为不能食。
气积者,气郁发闷:也,沉香降气丸主之;血积者,蓄血作痛如刺,有定处也,泽兰汤主之;食积者,坚滞胀满也,大和中饮主之;痞积者,血滞成痞,症瘕痃癖可按也,太无神功散、和中丸主之;虫积者,湿热所化也,唇内有白点,化虫丸主之;痰饮者,或停心下,伏两腋有声,咳则痛川、半夏加茯苓汤主之;蛊胀者,中实有物,非蛊即血也,和中丸主之;腹痛者,中有滞也,香砂二陈汤加山楂、麦芽、厚朴主之;不能食者,食未消也,保和丸主之。
脾寒之症,右关必沉迟,唇舌必白。其症为呕吐、为泄泻、为白痢、为腹痛、为身痛、为黄疸、为湿肿、为肢冷、为厥脱。
呕吐者,食不消而反胃也,平胃散主之;泄泻者,土失职也、六君子汤加炮姜主之;白痢者,积寒伤气也,六君子汤加木香主之;腹痛者,绵绵不减,香砂理中汤主之,如挟食拒按,木香丸;身痛者,拘急为风,重坠为湿,风用香苏散,湿用苍白二陈汤;黄疸者,土为湿制,有阴寒之象,熏黄色黯,茵陈五苓散;湿肿者,不烦渴,喜热,五苓散主之;肢冷者,阳气不营于四末也,附子理中汤主之;厥脱者,气衰火息也,附子理中汤加大剂人参主之。
脾热之症,右关必数,舌苔薄而黄,唇赤。其症为热吐、为流涎、为洞泄、为泻渤、为赤痢,为腹痛、为目胞肿痛、为酒疸、为眩晕、为阳黄疸。
热吐者,食不得入也,橘皮竹茹汤加姜汁炒黄连主之;流涎者,睡中出沫,脾热蒸湿也,黄芩芍药汤主之;洞泄者,暑湿胜土,一泄如注也,四苓散加益元散主之;泻渤者,暑湿内搏,利如蟹渤,将变痢也,黄芩芍药汤主之;赤痢者,暑热伤血也,治痢奇方主之,或葛根治痢散,噤则开噤散;腹痛者,乍作乍止,芍药甘草汤加黄连清之;目胞肿痛者,火上升也,柴芩煎主之;酒痘者,酒湿积而为疸也,加味枳术汤加茵陈、葛根主之;眩晕者,酒湿生热上蒸也,葛花清脾汤主之;阳黄痘者,黄如橘皮有光,目溺皆黄,栀予柏皮汤主之,如便闭,茵陈大黄汤。
脾部药队
【补脾猛将】 白术、黄精。
【补脾次将】 山药、扁豆、苡仁、大枣、炙甘草。
【泻脾猛将】 枳实、莱菔子。
【泻脾次将】 神曲、麦芽、山楂、枳壳、厚朴、大腹皮、使君子、白芷、鸡内金、陈皮、槟榔。
【凉脾猛将】 大黄、黄芩、瓜蒌霜。
【凉脾次将】 黄柏、山栀、知母、银花、武夷茶。
【温脾猛将】 附子、干姜、巴豆、肉豆蔻、草果、苍术、胡椒。
【温脾次将】 木香、煨姜、乌药、藿香、益智仁、砂仁、白蔻仁、芜荑、焦谷芽、川椒。
脾部列方
【归芍六君子汤】 治脾阴虚弱,下血。
归身 白芍各二钱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一钱五分 陈皮 半夏各一钱 炙草五分
【大和中饮】 治食积胀闷。
枳实一钱 厚朴一钱五分 麦芽 楂炭各二钱 陈皮一钱 砂仁八分 泽泻一钱
【太无神功散】 治一切痞积。
地扁蓄 瞿麦穗 麦芽各五钱 神曲二钱五分 沉香 木香各一钱五分 炙草五钱 酒蒸大黄二两
共为末。每服二三钱,灯心竹叶汤下,女人红花当归汤下。
【香砂二陈汤】 治脾滞腹痛。
木香一钱 砂仁一钱 制半夏 陈皮 茯苓 炙草各一钱五分
加生姜一片,大枣二枚。
【苍白二陈汤】 治受湿身痛。
即前方去木香、砂仁,加苍术、白术各一钱。
【保和丸】 治伤食。
麦芽 山楂 莱菔子 厚朴 香附各一钱 炙草 连翘各五分 陈皮一钱五分
水煎服亦可。
【香砂理中汤】 治脾寒腹痛。
木香二钱 砂仁一钱 人参 白术各二钱 干姜 炙草各—钱
【木香丸】 治寒积腹痛拒按,名曰阴结。
木香 丁香各一钱五分 干姜三钱 炒麦芽五钱 陈皮三钱 巴豆三十粒、
以神曲煮糊为丸,每服十丸。
【黄芩芍药汤】 治脾热流涎,利如蟹渤等症。
黄芩 白芍各二钱 生甘草一钱
【四苓散】 治伏暑泄泻。
白术 猪苓 木通各一钱 赤苓三钱 车前 泽泻各二钱
水煎。用益元散三钱冲服。
【加味枳术汤】 治酒疽,湿热发黄。
白术二钱 枳实 陈皮 麦芽 山楂 茯苓 神曲 连翘各一钱 茵陈 荷叶各一钱五分 泽泻五分
如伤酒加葛根一钱。
【葛花清脾汤】 治酒湿生热生痰,头眩头痛。
葛花一钱 枳椇子三钱 赤苓三钱 泽泻 茵陈 酒芩各二钱 山栀 车前子各一钱五分 橘红 厚朴各一钱
【栀子柏皮汤】 治郁热在里而发黄疸,名曰阳黄。
栀子三钱 黄柏二钱 炙草一钱
六君子汤、五味异功散、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附子理中汤、泽兰汤、和中丸、小半夏加茯苓汤、干胃散、香苏散、五苓散、茵陈五苓散、益元散、葛根治痢散、治痢奇方、开噤散,以上诸方俱见首卷;沉香降气丸、化虫丸二方见心部;芍药甘草汤、橘皮竹茹汤、柴芩煎,三方见肝部。

肺部药队

其症为发热、喷嚏鼻塞、咳。嗽、畏风、胸满痛、喉疼、鼻燥、伤暑风、中时疫

肺 部 手太阴属脏
肺主气,属西方而色白,其形如华盖,为诸阳之首。凡声之出入,气之呼吸,自肺司之。其性娇嫩,故与火为仇。其体属金而畏燥,故遇寒亦咳。凡目白及右颊鼻孔,皆其分野。然肺气之衰旺,关乎寿命之短长,全恃肾水充足,不使虚火烁金,则长保清宁之体,而寿臻永固。
肺有里症,亦有表症,肺主皮毛故也。
邪在表,右寸脉必浮。其症为发热、为喷嚏鼻塞、为咳。为嗽、为畏风、为胸满痛、为喉疼、为鼻燥、为伤暑风、为中时疫。
发热者,腠理闭也,香苏散主之;喷嚏鼻塞者,肺窍受邪也,二陈汤加苏叶、生姜主之;咳者,无痰而有声,气为邪遏也,桔梗前胡汤主之;嗽者,有声而有痰,液已化痰也,止嗽散主之;喘者,风寒闭塞也,加味甘桔汤主之;畏风者,邪在皮毛也,香苏散主之;胸满痛者,气郁而胀也,加味甘桔汤主之;喉疼者,邪化火而内陷也,加味甘桔汤主之;鼻燥者,邪化火而液干也,贝母瓜蒌散主之;伤暑风者,恶寒头痛而烦渴,香薷饮加荆芥、秦芜主之;中时疫者,初头痛发热,渐呕恶胸满,或胀闷谵狂,唇焦口渴,先用香苏散,次则神术散,又治疫清凉散,便闭加大黄。
肺虚之症,右寸脉必细。其症为自汗、为咳嗽、为气急、为咯血、为肺痿、为虚劳。
自汗者,气虚表不固也,八珍汤加黄芪、北五味、麦冬主之;咳嗽者,肺虚不宁也,五味异功散主之;气急者,金不生水而虚火上炎也,知柏八味丸主之;咯血者,阴虚动火也,初用四生丸,兼用生地黄汤;肺痿者,火刑金而叶焦也,五痿汤加天冬、百合主之,或紫菀散、人参燕窝百合汤亦可;虚劳者,吐血而成,月华丸、归脾汤、六味地黄汤并主之。
肺实之症,脉右寸必有力。其症为气闭、为痰闭、为暑闭、为水闭发喘、为风闭、为火闭、为咽痛、为右胁痛、为肺痈。
气闭者,气壅塞其络而满闷也,加味甘桔汤主之;痰闭者,顽痰壅塞也,清膈煎主之;暑闭者,暑邪中肺而烦渴也,消暑丸加香薷、木通主之;水闭发喘者,胃经蓄水,作肿而浸肺也,五皮饮主之;风闭者,风郁於肺而哮嗽也,麻黄汤主之;火闭者,火郁于肺而喘胀也,白虎汤加桑皮、葶苈主之;咽痛者,诸闭皆能作火也,加味甘桔汤主之;右胁痛者,肝移邪于肺也,推气散主之;肺痈者,隐隐而痛,吐痰腥臭也,桔梗汤主之。
肺寒之症,外感居多,脉右寸必迟。其症为清涕、为咳嗽、为恶寒、为面色痿白。
清涕者,寒搏其液也,二陈汤加苏梗主之;咳嗽者,金畏寒也,止嗽散主之;恶寒者,阴忌其类也,香苏散主之;面色痿白者,寒伤正气也,六君子汤主之。
肺热之症,脉右寸必数。其症为目赤、为鼻衄、为咽痛、为吐血、为咳嗽浓痰、为酒积、为龟胸、为小便不利、为便血。
目赤者,火克金也,泻白散加黄芩、菊花、连翘主之;鼻衄者,血热妄行也,茜根汤主之;咽痛者,火逼咽道也,加味甘桔汤主之;吐血者,火动其血也,四生散、犀角地黄汤主之;咳嗽浓痰者,火刑金而灼肺液也,黄芩知母汤主之;酒积者,鼻赤鼻疮,湿热内蒸也,黄芩清肺饮加葛花主之;龟胸者,肺热而胀也,白虎汤主之;小便不利者,火铄金而化源窒也,黄芩清肺饮加盐豉主之;便血者,肺与太肠相表里,火迫血行也,芍药甘草汤加黄芩、丹皮、生地主之。
肺部药队
【补肺猛将】 黄芪、人参。
【补肺次将】 党参、百合、沙参、燕窝、阿胶、怀山药、诃子、麦冬、冰糖。
【泻肺猛将】 葶苈、麻黄、白芥子、桔梗、升麻、胆星。
【泻肺次将】 苏子、牛蒡、杏仁、前胡、紫菀、桑白皮、僵蚕、竹茹、贝母。
【凉肺猛将】 石膏、黄芩、竹沥、马兜铃、山慈菇。
【凉肺次将】 洋参、元参、山栀、花粉、天冬、地骨皮、知母、麦冬、薄荷、海石。
【温肺猛将】 麻黄、天南星、北五味。
【温肺次将】 苏梗、款冬花、制半夏、生姜、烟。
肺部列方
【桔梗前胡汤】 治肺气闭塞闷咳。
桔梗一钱 前胡 苏子 赤芍 桑白皮蜜炙 陈皮各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姜汁炒竹茹一钱 生甘草五分
【加味甘桔汤】 治肺郁哮喘等症。
甘草五分 桔梗 川贝 百部 白前 橘红 旋覆花 茯苓各一钱五分
【贝母瓜蒌散】 治肺热液干。
贝母二钱 瓜蒌仁一钱五分 胆星 黑山栀各五分 黄芩 橘红 炒黄连各一钱 甘草五分
【知柏八味丸】 滋水降火。
知母 黄柏各一钱五分 大熟地四钱 萸肉 山药 茯苓各一钱五分 丹皮 泽泻各一线
【紫菀散】 润肺止嗽,并治肺痿。
人参五分 紫菀 知母 川贝 桔梗 茯苓 阿胶各一钱 五味子 炙草各三分
【人参燕窝百合汤】 润肺清金。
人参一钱(如无力,以洋参、沙参二三钱代之) 燕窝三钱 百合五钱
共炖烂食之。
【推气散】 治右胁气痛。
枳壳 郁金各一钱 桂心 炙草各五分 桔梗 陈皮各八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桔梗汤】 治肺痈。
桔梗 白及 橘红 炒甜葶苈各八分 甘草 贝母各一钱五分 苡仁 金银花各五钱
【泻白散】 治肺热。
蜜炙桑白皮二钱 地骨皮三钱
【茜根汤】 治衄血神烦。
茜根 黄芩 阿胶 侧柏叶 生地各二钱 甘草一钱
【犀角地黄汤】 治血热妄行及癍疹。
犀角尖镑,先煎 丹皮 麦冬 白芍各一钱五分 生地四钱
【黄芩知母汤】 治火嗽烦热。
黄芩 知母 桑白皮 杏仁 天花粉 山栀 川贝 桔梗 生甘草各一钱
【黄芩清肺饮】 治肺热,小便不利。
栀子二钱 黄芩一钱
香苏散、止嗽散、香薷散、神术散、八珍汤、治疫清凉散、五味异功散、生地黄汤、月华丸、六味地黄汤、消暑丸、五皮饮、麻黄汤、六君子汤、四生丸、白虎汤,以上诸方俱见卷一;归脾汤、清膈煎、二方见心部;二陈汤、五痿汤、芍药甘草汤,三方见肝部。

肾部药队

其症为头痛、耳鸣、耳聋、盗汗、夜热、健忘、咳嗽、为喘、吐血、腰痛、腿酸足软、目视无光、大便结、小便不禁、戴阳、久痢久疟
肾 部足少阴属脏
肾者,天一之水,先天之本也。位北方,故黑。其体常虚。处腰左右,介其中者,有命门火蒸化谷食,名曰真阳。肾水充足自多诞育,享大寿。凡夙夜宣劳,耄而不倦者,皆肾气之固也。好色之流,先竭肾水,丧其本矣。瞳神、下颏、两腰,皆其部位,望气者觇之。
肾无表症,皆属于里。
肾之虚,脉左右尺常细软。其症为头痛、为耳鸣、为耳聋、为盗汗、为夜热、为健忘、为咳嗽、为喘、为吐血、为腰痛、为腿酸足软、为目视无光、为大便结、为小便不禁、为戴阳、为久痢久疟。
头痛者,血不能充髓海也,六味地黄丸主之;耳鸣者,血虚火旺也,六味地黄丸加牛膝、知母主之;耳聋者,虚闭也,六味地黄丸加构把、人参、石菖蒲、远志主之;盗汗者,虚热也,生地黄煎、八珍汤加黄芪、北五味并主之;夜热者,虚火也,四物汤加丹皮、地骨、青蒿主之;健忘者,心肾不交也,归脾汤、十补丸主之;咳嗽者,虚火铄金也,六味地黄丸加白蜜、胡桃主之;喘者,水亏火炎也,知柏八味丸主之;吐血者,血虚血热也,生地黄汤主之;腰痛者,水不足也,六味地黄丸加杜仲、川续断主之;腿酸足软者,血不营筋也,十全大补汤主之;目视无光者,水不足也,六味地黄丸主之;大便结者,血虚液枯也,六味地黄丸加白蜜、胡桃主之;小便不禁者,肾气不约也,十补汤主之;戴阳者,阴火上亢,阴躁似阳躁也,金匮肾气丸主之;久痢久疟者,脾肾皆虚也,王母桃主之。
肾无实症。
肾之寒,肾之虚也,脉左右尺必迟沉。其症为命门火衰、为不欲食、为鸡鸣泄泻、为天柱骨倒、为蜷卧厥冷、为奔豚。
命门火衰者,虚象百出,左归饮、右归饮主之;不欲饮食者,火力微也,八味地黄丸主之;鸡鸣泄泻者,肾虚也,加味七神丸主之;天柱骨倒者,督脉空也,右归饮主之;蜷卧厥冷者,火衰也,右归饮、理中汤并主之;奔豚者,肾气上冲也,奔豚丸主之。
肾之热,水将涸也,伤寒门有之而杂症罕见,左尺右尺必沉数,或浮而空,舌黑无液,其症为口燥咽干、为目不明、为小便不利、为小便浊、为小便出血、为大便秘。
口燥咽干者,水涸也,大承气汤主之;目不明者,目无血养也,知柏八味丸主之;小便不利者,水少也,滋肾丸主之;小便浊者,湿热结于下焦也,萆薢分清饮主之;小便出血者,肾水热也,生地黄汤主之;大便秘者,液涸也,大承气汤主之。
肾部药队
【补肾猛将】 熟地、枸杞、淫羊藿、北五味。
【补肾次将】 生地、巴戟天、首乌、杜仲、龟板、女贞、橹豆衣、海参。
【泻肾猛将】 猪苓。
【泻肾次将】 泽泻、知母、赤苓、苡仁。
【凉肾猛将】 朴硝、元明粉、苦参。
【凉肾次将】 生地、丹皮、知母、滑石。
【温肾猛将】 破故纸、鹿茸、鹿角胶。
【温肾次将】 山茱萸、菟丝子、大茴香、艾叶。
肾部列方
【生地黄煎】 治阴火盗汗。
生地 当归 炙黄芪 麻黄根 浮小麦 炙草 黄连 黄芩 黄柏各一钱
水煎服。
【王母桃】 培补脾肾。
炒冬白术 大熟地各二两 何首乌 炒巴戟 枸杞子各一两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圆眼大。每用三四丸,饥时服。
【左归饮】 壮水之剂。
熟地五钱 山药 枸杞各二钱 茯苓一钱五分 山茱萸 炙草各一钱
【右归饮】 补命门真火不足。
熟地五钱 山药 枸杞 杜仲各二钱 山茱萸 肉桂 制附子 炙甘草各一钱
【八味地黄丸】 治命门火衰。
制附子 肉桂各一钱 大熟地四钱 山药 萸肉 茯苓各一钱五分 丹皮 泽泻各一钱
【加味七神丸】 治肾虚鸡鸣泄泻。
肉豆蔻 吴茱萸 广木香各一两 蒸茯苓 补骨脂盐酒炒 车前子蒸,各二两 土炒白术四两
大枣煎汤为丸。每服三钱。
【滋肾丸】 治下焦血热,用此滋阴化气。
黄柏 知母各二两 肉桂一钱
炼蜜为丸。
六味地黄汤、八珍汤、四物汤、十全大补汤、归脾汤、生地黄汤、金匮肾气丸、理中汤、大承气汤,以上诸方俱见卷一;十补丸、萆薢分清饮,二方见心部;奔豚丸见肝部;知柏八味丸见肺部。

脾部药队

其症为吐、噎膈、不能食、胃皖痛、停滞、湿肿、痰、嘈杂
胃 部 足阳明属腑
胃属中土,司受化谷食。《经》云:“得谷者昌,失谷则亡。”其能受与否,生死系焉。其性与脾同,而畏木侮。舌之中及牙床并环唇而交人中,皆其分野。色现黄。
胃为阳明,有经有腑。故有表症,右关脉必浮。伤寒邪入阳明经,其症为目痛、鼻干、唇焦、嗽水不欲咽。若他表症,为面浮肿而痛、为癍疹。
目痛、鼻干、唇焦者,邪热作火也,葛根汤主之;面浮肿而痛者,风也,葛根汤主之;癍疹者,邪热所化也,葛根汤加牛蒡子主之。
胃之虚,其唇必白,脉右关必软弱。其症为吐、为噎膈、为不能食、为胃皖痛、为停滞、为湿肿、为痰、为嘈杂。
吐者,土虚木侮也,香砂六君子汤加柴胡主之;噎膈者,胃脘干槁也,上脘槁,能饮水而食难进,下脘槁,食可入而复出,启膈散主之,佐以四君子汤,有郁则逍遥散;不能食者,胃气虚而难受也,六君子汤主之;胃脘痛者,心悸怔忡喜按,归脾汤或四君子加柴胡、木香;停滞者,土虚不化也,枳术丸主之;湿肿者,土不胜湿也,香砂六君子汤主之;痰者,土衰湿化也,六君子汤主之;嘈杂者,躁扰不宁,得食暂已,气促食少,中虚挟痰也,五味异功散主之。
胃之实,脉右关必洪,按胸则痛。其症为结胸、为痞气、为食积、为痰饮、为水肿、为胸胀闷、为胸胀痛、为胸痛呕脓、为不得卧、为便闭、谵语发狂。
结胸者,伤寒下早,邪热结聚也,大、小陷胸汤主之;痞气者,脾之积在胃脘,腹大如盘,和中丸加厚朴主之;食积者,胀痛拒按也,保和丸主之;痰饮者,咳则痛,转侧有声,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外台茯苓饮尤效;水肿者,先肿后喘,或肿而不喘,胃经蓄水也,五皮饮主之,甚则金匮肾气丸;胸胀闷者,积滞也,保和丸主之;胸胀痛者,蓄血也,泽兰汤主之;胸痛呕脓者,胃脘痈也,不必治而自愈;不得卧者,胃不和则卧不安也,二陈汤加砂仁主之;便闭发狂者,胃有躁矢也,大承气汤主之。
胃之寒,唇舌必白,脉右关必沉迟,其症为胃脘痛、为呕吐、为霍乱、为吞酸嗳腐。
胃脘痛者,肢冷气冷,绵绵不休,姜附汤加肉桂主之,如吐蛔,加川椒、乌梅、川连、焦术、川楝;呕吐者,食入复出也,平胃散加煨姜、砂仁主之;霍乱者,寒湿伤胃也,和胃饮主之;吞酸嗳腐者,寒不消食也,香砂二陈汤主之。
胃之热,唇舌红,口臭,脉右关必洪数。其症为三消、为嘈杂、为吐血、为齿痛、为黄胖面肿、为自汗、为舌黑燥渴、为发癍疹、为便闭、为呃逆、为头痛。
三消者,燥热结聚也。口渴消水为上消,二冬汤主之;消谷易饥为中消,生地八物汤主之;口渴、小便如膏为下消,六味地黄汤加生脉散主之;嘈杂者,烦扰不宁,口燥唇焦,痰火为患也,二陈汤加山栀、黄连主之;吐血者,胃火迫血妄行也,白虎汤主之;齿痛者,阳明有余,少阴不足也,玉女煎主之;黄胖面肿者,湿热也,和中丸主之;自汗者,热而蒸溽也,抽薪饮主之;舌黑燥渴者,胃火炽甚也,白虎汤主之;发癍疹者,火郁而化也,初用葛根汤加牛蒡子以散之;次用犀角大青汤加石膏,或三黄解毒汤,甚则白虎汤、调胃承气汤;呃逆不止者,胃火上冲也,安胃饮主之;头痛者,头筋扛起,胃火上冲也,加味升麻汤主之。
胃部药队
【补胃猛将】 白术、黄芪、大枣。
【补胃次将】 扁豆、山药、炙甘草、龙圆、红枣。
【泻胃猛将】 石菖蒲、枳实、雷丸、白芥子、莱菔子、神曲。
【泻胃次将】 苏梗、枳壳、蔓荆子、麦芽。
【凉胃猛将】 石膏、犀角。
【凉胃次将】 花粉、葛根、香薷、石斛、草藓、知母、芦根、竹叶。
【温胃猛将】 干姜、高良姜、益智仁、肉豆蔻、草果、丁香、木香、胡椒、辛夷。
【温胃次将】 藿香、砂仁、白蔻仁、半夏、乌药、煨姜、厚朴、川椒。
胃部列方
【枳术丸】 除胀消食。
炒枳实一两 炒白术二两
【大陷胸汤】 服小陷胸汤不效,以此治之。
大黄六钱 芒硝四钱 甘遂二分五厘,研冲
【小陷胸汤】 治结胸少腹满痛,手不可近。
半夏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瓜蒌仁大者一个,杵碎
【和胃饮】 治霍乱。
厚朴 陈皮各二钱 干姜一钱 炙草六分
【二冬汤】 治上消。
天冬二钱 麦冬三钱 花粉 黄芩 知母各一钱 人参 甘草各五分
【生地八物汤】 治中消。
生地 麦冬各三钱 山药 知母 丹皮各一钱五分 黄芩 黄连 黄柏各一钱 荷叶二钱
水煎服。
【玉女煎】 治阳明有余,少阴不足。
熟地四钱 石膏 麦冬各二钱 知母 牛膝盐水炒,各一钱五分
【抽薪饮】 治一切火盛。
黄芩 石斛 木通 栀子 黄柏各二钱 枳壳 泽泻各一钱五分 甘草三分
【犀角大青汤】 治胃火发癍;大渴大热,或咽痛不利。
犀角尖 大青 元参 甘草 升麻 黄芩 黄连 黄柏 人中黄 黑山栀各一钱五分
或加石膏一两同煎。
【三黄解毒汤】 治火毒内盛。
黄连二钱 黄芩 黄柏 黑山栀各一钱五分
【安胃饮】 治胃火呃逆。
石斛 麦芽各三钱 黄芩 泽泻 山楂各二钱 陈皮 木通各一钱
【加味升麻汤】 治胃火上冲头痛甚炽。
升麻 葛根 赤芍 甘草各一钱 石膏三钱 薄荷五分
加灯心二十节。
葛根汤、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逍遥散、异功散、六君子汤、和中丸、小半夏加茯苓汤、五皮饮、金匮肾气丸、泽兰汤、六味地黄丸、大承气汤、平胃散、白虎汤、调胃承气汤以上方见首卷;归睥汤、姜附汤,二方见心部,二陈场,方见肝部;保和丸、香砂二陈汤,二方见脾部。
【外台茯苓饮】
即异功散加枳实二钱,生姜三片。用真人参。

膀胱部药队

其症为头痛、项脊强、身痛。四肢拘急、发热、恶寒无汗、喘嗽。

膀 胱 部 足太阳属腑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然肾气足则化,肾气不足则不化,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焦而为癃肿。小便之利,膀胱主之;实肾气主之也。伤寒传经之邪,每自膀胱入,一见太阳头痛等症,即宜发散,不使邪气入为诸经害,则膀胱为第一关隘矣。
膀胱为太阳腑。有表症,左尺必浮;其症为头痛、为项脊强、为身痛。四肢拘急、为发热、为恶寒无汗、为喘嗽。
头痛者,头脑痛而连项脊也,加味香苏散主之,甚者加羌活、葱白;项脊强者,太阳经所过之地也,香苏散主之;身痛、四肢拘急者,风伤卫,寒伤营,寒主收引也,桂枝汤主之;发热者,腠理闭塞也,香苏散主之;恶寒无汗者,寒乘表也,麻黄汤主之;喘嗽者,寒邪客于皮毛,肺气不得升降也。麻黄汤主之,轻者,止嗽散。
膀胱之虚,肾气不化也,脉左尺必细。其症为小便不禁、为劳淋、为老淋。
小便不禁者,气虚不能统摄也,十补汤主之;劳淋者,劳力辛苦,气虚不化也,补中益气汤主之;老淋者,老人思色,精不出而内败,大小便牵痛如淋,宜萆薢分清饮去黄柏,加菟丝子、远志以去其精,再服六味地黄丸。
膀胱之实,脉左尺必洪大。其症为气淋、为血淋、为关格、为膀胱气。
气淋者,气滞水道阻塞,脐下胀痛也,假苏散主之;血淋者,蓄瘀茎中,割痛难忍也,生地四物汤加红花、桃仁、花蕊石主之;关格者,溺闭而吐逆也,假苏散主之;膀胱气者,一名胞痹,气结膀胱少腹,热涩于小便也,橘核丸主之。
膀胱之寒,左尺必沉迟。其症为冷淋。
冷淋者,寒气坚闭水道,肢冷喜热也,金匮肾气丸主之。
膀胱之热,左尺必数。其症为小便不通、为膏淋、为石淋、为便脓血、为发狂。
小便不通者,渴则热在上焦,四苓散加山栀、黄芩,不渴则热在下焦,滋肾丸主之;膏淋者,滴液如膏也,萆薢分清饮主之;石淋者,下如沙石也,益元散加琥珀主之;便脓血者,心气移热于膀胱也,阿胶散主之;发狂者,伤寒热结膀胱,下焦蓄血,少腹硬满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膀胱部药队
补膀胱药,即补肾之药,肾气化则小便自行。
【泻膀胱猛将】 羌活、麻黄、防己、木通、葶苈、猪苓。
【泻膀胱次将】 独活、防风、蒲黄、川楝子、前胡、藁本、泽泻、葱。
【凉膀胱猛将】 甘遂、龙胆草。
【凉膀胱次将】 车前子、茵陈、海金砂、川黄柏。
【温膀胱猛将】 吴茱萸。
【温膀胱次将】 乌药、茴香。
膀胱部列方
【假苏散】 治气淋。
荆芥 陈皮 香附 炒麦芽 瞿麦 木通 赤苓各二钱
【生地四物汤】 治血淋。
生地三钱 归身 赤芍各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
香苏散、桂枝汤、麻黄汤、止嗽散、益元散、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胃承气汤,以上诸方俱见首卷;十补丸、萆薢分清饮、阿胶散,三方见心部;橘核丸见肝部;四苓散见脾部;滋肾丸见肾部。


胆部药队

其症为惊悸、太息, 胸满、胁痛、耳聋,口苦、呕吐、盗汗、目眩

胆 部 足少阳属腑
胆者,清虚之府,居半表半里之交,与肝为表里。气血足则胆气壮,气血虚则胆气怯。胆受邪即阴阳交战,而寒热往来。故疟症之来不一。而总不离乎少阳也。然其担事之力,犹中正之官,不偏不倚,决断出焉。
胆有表症,左关脉必浮而弦。其症为头汗、为寒热往来。
头汗者,寒邪将化火也,小柴胡汤加丹皮主之;寒热往来者,阴阳相争也,小柴胡汤主之。
胆之虚,左关脉必细软。其症为惊悸、为太息。
惊悸者,心血不足以壮之也,安神定志丸主之;太息者,气虚也,四君子汤主之。
胆之实,左关脉必洪。其症为胸满、为胁痛、为耳聋。
胸满者,邪气结聚也,小柴胡汤加枳壳、桔梗主之;胁痛者,邪入胆经,布之胁下也,小柴胡汤加山栀、枳壳主之;耳聋者,气火上冲而闭也,逍遥散加蔓荆、石菖蒲、香附主之,或小柴胡汤。
胆之寒,脉左关必迟。其症为精滑、为呕吐、为舌苔滑。
精滑者,肢肿食少,心虚烦闷,坐卧不安,温胆汤主之;呕吐者,邪正相争也,小柴胡汤加藿香汤主之;舌苔滑者,邪未化火也,二陈汤主之。
胆之热,脉左关必弦数。其症为口苦、为呕吐、为盗汗、为目眩。
口苦者,热在胆,胆汁泄也,小柴胡汤主之;呕吐者,胆移热于胃也,小柴胡汤加姜炒竹茹主之;盗汗者,热开腠理也,小柴胡汤加丹皮主之;目眩者,胆附于肝,肝窍在目,热故眩也,小柴胡汤加山栀主之。
胆部药队
【补胆猛将】 乌梅。
【补胆次将】 枣仁。
【泻胆猛将】 桔梗、青皮。
【泻胆次将】 柴胡、香附、秦艽、川芎。
【凉胆猛将】 龙胆草。
【凉胆次将】 青蒿、槐实。
【温胆猛将】 肉桂、细辛。
【温胆次将】 山茱萸。
胆部列方
【温胆汤】 治胆气虚寒,梦遗、精滑等症
制半夏一钱五分 枳实八分 陈皮 茯苓各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熟地 炒枣仁各三钱 远志一钱 五味子一钱 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 枣一枚
小柴胡汤、四君子汤、逍遥散三方俱见首卷;安神定志丸见心部;二陈汤见肝部。
肠部药队

其症为久痢、为脱肛
大 肠 部 手阳明属腑
大肠者,肾阴之窍,传道之官,受事于脾胃,而与肺金相表里。故肺气虚则扬若坠,而气为之陷;肠液少则肺亦燥,而鼻为之干,其呼吸甚密迩也。然肠口上接小肠,下通谷道,为诸脏泄气之门,启闭一失职,而诸脏困矣。
大肠无表症,皆属于里。
大肠虚者,气虚也,脉右尺必沉弱。其症为久痢、为脱肛。
久痢者,气血不足也,归脾汤、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加乌梅均可;脱肛者,气虚下陷也,补中益气汤加荷叶主之。
大肠实者.胃实移热也,咏右尺必洪实。其症为便闭、为脏毒、为燥渴、谵语发狂、为肠痈。
便闭者,实火闭也,小承气汤主之;脏毒者。肠胃不清,下如鱼肠,如豆汁也,芍药甘草主之;燥渴谵语发狂者,燥屎不出也,小承气汤主之;肠痈者,当脐而痛,溺数如淋,千金牡丹皮散主之。
大肠寒者,积冷也,脉右尺必沉迟。其症为久痢、为便血。
久痢者,腹绵绵痛,寒积在肠也,鸦胆子包扮团吞之;便血者,肢冷喜热,寒在肠也,附子理中汤加归、芍主之。
大肠热者,肺经移热居多,脉右尺必数。其症为便血、为肠风、为脱肛。
便血者,口燥唇焦,热在肠也,芍药甘草汤加黄芩、丹皮、生地;肠风者,脏腑有热,风邪乘之,故下血而腹不痛,清魂散主之;脱肛者,肠有火则脱出难收,肿而痛也,三黄解毒汤加知母、荷叶主之。
大肠部药队
【补大肠猛将】 淫羊藿、粟壳。
【补大肠次将】 诃子肉、百合。
【泻大肠猛将】 大黄,桃仁、雷丸、麻仁、升麻,紫草。
【泻大肠次将】 秦艽、旋覆花、郁李仁、杏仁、大腹皮、白芷、梨汁。
【凉大肠猛将】 黄芩、黄柏。
【凉大肠次将】 地榆、槐实、知母、连翘。
【温大肠猛将】 胡椒、破故纸、枸杞。
【温大肠次将】 当归。
大肠部列方
【千金牡丹散】 治肠痈。
丹皮 苡仁各五钱 瓜蒌仁一钱五分 桃仁十二粒,研水煎服。
如大便闭,加大黄钱半,当归三钱。
【鸦胆子方】 治久痢,寒积在肠。
用鸦胆子一个蒸透,将米粉包作团子蒸熟
以开水囫囵吞下,空心服。
【清魂散】 治肠风下鲜血,而腹不痛者。
荆芥炒黑,三钱 当归五钱
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附子理中汤、小承气汤以上诸方俱见首卷;归脾汤,见心部;芍药甘草汤见肝部;三黄解毒汤见胃部。
小肠部药队

其症为溺赤溺短、腰痛, 小肠气、为交肠
小 肠 部 手太阳属腑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其上口即胃下口,水谷由此而入,其下口即大肠上口,此处泌别清浊,俾水液注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是腑中之有鉴别者,故与心相表里,脉附于膀胱而在左尺。
小肠无表症,皆属于里。
小肠虚,左尺脉必细软。其症为溺赤溺短、为腰痛。
溺赤溺短者,水不胜火也,生地黄汤主之;腰痛者,水不足也,六味地黄丸主之。
小肠实,左尺脉必洪弦。其症为小肠气、为交肠。
小肠气者,气滞下焦,脐下转痛,失气则快也,橘核丸主之;交肠者,阴阳搏逆,大小肠交也,五苓散主之。
小肠寒,左尺脉必迟。其症为咳嗽失气。
咳嗽失气者,小肠嗽也,止嗽散加芍药主之。
小肠热,左尺脉必数。其症为溺涩溺短。
溺涩短者,湿热壅滞也,导赤散主之。
小肠部药队
【补小肠猛将】 生地。
【泻小肠猛将】 木通。
【泻小肠次将】 瞿麦、海金砂、川楝子、苡仁、赤芍、赤茯苓、灯草。
小肠部列方
生地黄汤、六味地黄丸、五苓散、止嗽散,俱见首卷;导赤散见心部,橘核丸见肝部。

心包三焦部药队

三 焦 部 手少阳属腑
三焦者,人生三元之气,脏腑空处是也。上焦心肺居之;中焦脾胃居之;下焦肝肾、膀胱、大小肠居之。其气总领脏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三焦通则竟体调和,斯其职已。三焦之病,属於脏腑,并无另立病名。
三焦部药队
【补三焦猛将】 淫羊藿、黄芪。
【泻三焦猛将】 青皮、木香。
【泻三焦次将】 柴胡、香附。
【温三焦次将】 乌药、白豆蔻、胡桃。
【凉三焦次将】 山栀、麦冬、黄柏、地骨、青蒿、连翘。

心 包 络 部 手厥阴属腑
心包络者,即膻中。与心相附,居膈上,代君行事,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其见证有手中热、心中大热、面黄目赤、心中动诸端。而要之包络之病,即心部之病也,言心不必更言包络矣。

1

中医谚语

星期二, 十二月 29th, 2009 | 杏花飘香 | 桂心荡 | 浏览:135

       不读张仲景,辨证无要领;不读郑钦安,阴阳不过关。

  不读伤寒论,下手没分寸。不读本草经,用药总不应。

  学医不读伤寒论,六经辨证没分寸。

  学医不读郑钦安,阴阳水火不过关。

  

  学医不读黄元御,五行生克迷宗趣。

  学医不读张锡纯,寒热虚实两不伦。

  

  不读素问,终属鬼混。

  不读灵枢,总是莽夫。

  学医当如张仲景,方证对应如形影。

  学医当如郑钦安,明辨阴阳若判官。

         张子和云∶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不通五运六气,检尽方书何济?经络明,认中标;运气明,认得本。求中标,只取本,治千人,无一损。

0

半夏泻心汤方证特征

星期二, 十二月 29th, 2009 | 杏花飘香 | 桂心荡 | 浏览:25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一首经典高效方。原文主治寒热错杂的痞证,即“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其中“心下痞”、“但满而不痛”、“呕”、“ 肠鸣”是本方方证识别的关键。笔者运用本方治疗口腔溃疡、急慢性胃炎、慢性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慢性乙型肝炎等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本方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中原文主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之后出现“但满而不痛”的痞证,病位由胁下转为心下,故方中不用柴胡,而用黄连,此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干姜、黄连。一般认为脾胃虚弱、寒热互结心下是本方证的病机,但这种病机概括高度抽象,即使定位定性在具体脏腑,即胆热胃寒、肝旺脾虚、脾失升清、胃失降浊,也还不能让初学者充分把握本方方证,因此必须细化到具体症状体征的识别上。根据笔者临证体悟,“寒”的病机主要表现在患者不能饮冷食凉,食后则不舒,或痞胀或下利,即如《类聚方广义》所言“……及饮食汤药下腹,每漉漉有声而转泄者,可选用以下三方(笔者注:即本方、甘草泻心汤和生姜泻心汤)”;“热”的病机主要体现在患者不能进食辛辣,食后则胃中有烧灼感、嘈杂感,舌质红,舌苔黄厚腻等;“中虚”的病机主要体现在因长期胃中不适、脾胃运化乏源而出现的食欲不振、乏力、脉弱等。

  从药证上分析,本方证当有构成本方七味药的药证支持。半夏可以散水毒,“主治痰饮、呕吐也,旁治心痛、逆满、咽中痛、咳悸、腹中雷鸣”(吉益东洞《药征》,下同),因此容易刷牙恶心,或者食后恶心呃逆(即“呕”)是使用半夏的指征;干姜也可以散水毒而止呕,“主治结滞水毒也,旁治呕吐、嗽、下利、厥冷、烦躁、腹痛、胸痛、腰痛”,因此不能饮冷,食后或呕吐,或胃中胀满,大便偏稀属寒者(即“肠鸣”),是使用干姜的指征;黄连可以泻热除痞健胃,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谓其主治“心中烦,兼治心下痞、下利”,因此“心下痞、心烦、下利”是使用黄连的指征;黄芩清热除痞,“主治心下痞也,旁治胸胁满、呕吐、下利”,因此心下痞、口苦是使用黄芩的指征;人参可以振奋胃肠机能,“主治心下痞坚、痞硬、支结也,旁治不食、呕吐、喜唾、心痛、腹痛、烦悸”,因此呕吐、泻下之后的体液丢失,心下痞硬是使用人参的指征;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配生姜主治呕吐、咳逆,因此挛急疼痛不适感觉是使用大枣的指征;胃中不适导致的烦躁是使用甘草的指征。

  值得注意的是,经方药物配伍及药量配比十分严谨,方药与症状体征之间严格契合对应,有是证则用是方,无是证则去是药,症状一旦变化,方药也随之改变。若患者主诉心下痞而兼见平素大便干结,则患者很有可能就不是半夏泻心汤方证,因为方中干姜、黄连有导致大便变干的功效。

  另外,笔者在临床上反复体会本方药物剂量特点,屡屡发现方中干姜与黄连的配伍比例一旦有偏差,则病情必定加重。因此,两者的配伍比例是本方能否取效的关键。由此可见,剂量是临证处方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容大意错过。一种剂量对应一种药证(方证),这就是方证对应内涵中的“量证”特征,类似于药理学中的量效关系。

  案一:丁某,男,46岁。2008年2月11日前来就诊。

  主诉:胃脘胀满隐痛反复发作4年余。患者4年前出现胃脘部胀满隐痛不适,2005年3月曾于当地医院就诊,作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并行根除Hp三联疗法和抑酸治疗,但症状仍有反复。刻下:自觉胃脘胀满不适,时有隐痛,进食辛辣及冷食后诸症加重,饭后即自觉胃中隐痛,但能忍受,一直在服奥美拉唑;晨起刷牙恶心,睡眠尚可,大便容易偏稀,气味不重,小便正常。查:患者神情默默,胃脘按之不痛,舌边尖红,苔薄腻,黄白相间,脉沉。中医诊断:痞证、胃痛;西医诊断:慢性胃溃疡。嘱咐患者停服奥美拉唑,拟半夏泻心汤原方。处方:制半夏10g,黄连6g,干姜6g,黄芩10g,党参10g,炙甘草10g,小红枣5枚。三服,水煎服,一次煎透,分三次温服。

  二诊(2008年2月15日):患者神情喜悦,服药期间未服西药,药后即自觉诸症明显减轻,胀痛再未作,但是新增大便时有后重感,质地变稀溏,气味不重。查:舌质转淡白,苔转薄白,脉沉。处方:原方黄连减至3g,干姜增至9g,三服。

  三诊(2008年2月17日):患者服药两剂即来诉说药后烧心大作,停药后略有缓解,不得不自行加服奥克抑酸。查:舌质转红,舌苔转薄黄腻,脉沉弦。处方:原方黄连改为8g,干姜改为4g,三服。

  药后诸症再次消失,后嘱咐患者复发时即连服本方三剂。随访半年,患者病情稳定,无任何主观不适。

  按:回顾患者的治疗过程可知,本案是一例典型的半夏泻心汤证。初诊方证合拍,效如桴鼓。但是二诊因为见到患者舌质转淡白,复有大便变稀,后重感,认为根据张仲景的用药范例,下利属于寒者是干姜证,故减黄连剂量,重用干姜止利。药后病情加重,热象复显,说明方证不对应,再次调整干姜与黄连的比例而收效。后来笔者悟到,此人初诊时,热象明显,黄连药量理应多于干姜。再次印证了把握剂量与方证对应关系的重要性。认准方证,当果敢施治,且用之得当,中药止酸疗效不亚于奥美拉唑。

  案二:唐某,男,35岁。2009年1月21日就诊。

  主诉:恶心、腹胀半年。患者半年前因饮酒过量后出现恶心、腹胀,于当地县中医院就诊,检查发现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肝e抗体(Anti-Hbe)阳性,乙肝核心杭体(Anti-HBc)阳性,确诊为“乙型肝炎”,四处访求中西医诊治罔效,现服用甘利欣、水飞薊宾胶囊等保肝、降转氨酶西药。患者既往体质较差,性格内向,心情偏于抑郁。刻下症见:口干,口苦,胃口差,恶心,不欲饮食;腹胀,按之稍舒,进食及饮酒后加重,进食油腻及情绪激动后腹泻。查:面色晦黯,舌边尖红,苔黄腻,脉濡缓。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断:腹胀,证属肝郁乘脾,脾胃虚弱,寒热互结。拟半夏泻心汤原方,处方:制半夏10g,黄连6g,干姜6g,黄芩10g,党参10g,炙甘草10g,小红枣5枚。三服,水煎服,一次煎透,分两次温服。三服药后患者自诉诸症均减,胃口开,腹胀消失,大便正常,再守原方调理而安。目前患者病情稳定,仍在随访之中。

  按:本案也是一典型的半夏泻心汤证,在上为恶心,在中为腹胀,在下则有腹泻,究其病机则为寒热互结,中焦气机升降失司,痞胀不通。本案不仅选方契合病机,其用药也丝丝入扣,如矢中的。另外,慢性肝炎的腹胀除最常见的本方方证之外,尚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大柴胡汤证、小陷胸汤证、附子理中汤证、六君子汤证等,临证时应当详加审查仔细鉴别。

0

论火不归原与肝脾肾之间的关系

星期二, 十二月 29th, 2009 | 杏花飘香 | 桂心荡 | 浏览:83

人体一身的机能活动之原动力均来自元气,而元气的产生则来源于潜藏于肝肾之中的龙雷之火,正所谓少火生气。若龙雷之火不归于肝肾之本位而上浮,则不仅会影响元气的产生,同时也会产生诸多变证。因此龙雷之火能否潜藏守位于肝肾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龙雷之火就是寄藏于肝肾的相火,从根本上来说即是元阳。
龙雷之火的潜藏守位与五脏皆相关联,尤与肝肾之阴血,脾胃中土之气,肾之元阳三者的关系最为密切。
肝肾之阴血:肝肾之阴血通过收敛摄纳的作用,使龙雷之火潜藏于肝肾之中。若肝肾阴血亏损,则阴不敛阳,龙雷之火上浮,出现一派阴虚火旺之象:头晕目眩,耳鸣,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此时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减,可选用玄参、麦冬、龟板、鳖甲、生龙骨、生牡蛎之类。待阴血复,则浮火自归原位。
脾胃中土之气:脾胃中土之气与龙雷之火之间一升一降,相互协调。脾胃元气上温心肺,下济肝肾;龙雷之火下温肝肾,上煦心肺。只有脾胃升清之功能正常,龙雷之火才能潜藏于肝肾。倘若由于各种原因致脾胃损伤,中气不升而反下陷,则逼迫龙雷之火上乘心肺,失于潜藏。既出现气高而喘,身热而烦之上焦热象,又出现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神疲乏力等中气下陷之候。治宜补中益气,甘寒泻火,方用补中益气汤。待中气上升,则龙雷之火自降,诸侯告痊。
肾之元阳:肾阳本身之充足,则龙雷之火即可固摄潜藏于下焦。若肾阳虚衰,邪阴盘踞下焦,逼迫元阳上浮,即龙雷之火上浮,则出现上热下寒之证。上焦灼热,心烦口渴,咽喉干燥,少腹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细弱。治宜温补肾阳,引火归原,方用金亏肾气丸加减。若肾阳健旺,则龙雷之火自降。
脾肾之阳:同样地,脾肾之阳旺盛,则中下两焦不受邪阴侵犯,龙雷之火自得固摄潜藏默运。若脾肾阳气虚衰,则邪阴充斥于中下二焦,龙雷之火被逼迫上浮,出现上焦热盛,中下二焦虚寒之象:上焦灼热,口干舌燥,咽喉痛而微红微肿,脘腹冷痛,便溏泄泻,形寒肢冷,舍淡苔白,脉沉细弱。治宜温补脾肾,方用四君子合金亏肾气丸加减。若脾阳健运,肾阳恢复,则诸侯消失。
总而言之,火不归原由诸多原因引起,但主要与肝脾肾三脏相关。肝肾阴血的敛摄,脾胃中土之气的上升,脾肾之阳的固摄,方能保证龙雷之火潜藏于肝肾之内,而发挥其功能于外。

« Previous posts

Back to top

博主信息

  • 用户名: 桂心荡
  • 访问量: 7,268次/647天
  • 最近更新:2011-03-25

相册列表

默认相册(61)

    分类

    • 北客翩然
    • 杏花飘香
    • 默认分类

    归档

    • 2010 年五月
    • 2010 年三月
    • 2009 年十二月
    • 2009 年十月
    • 2009 年九月

    链接

    • 丁香人才
    • 丁香园
    • 丁香通
    • 中文Pubmed
    • 文献互助

    功能

    • 登录
    • 文章 RSS
    • 评论 RSS
    丁香博客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design by Ori Pea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