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歌曲可爱的小鸭子:【观世音及其不同化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9:53:13

观世音,原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在四大菩萨中表"大悲",胯下坐骑为金吼。隋唐以后,随着凈土宗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观世音菩萨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最后不仅超过了弥勒,甚至超过了文殊,成为佛国诸菩萨的班首。观世音在世俗的知名度与影响,决不逊于佛祖释迦牟尼,而在佛教女信徒的心目中,对观世音的崇拜甚至超过了释迦。在龙门石窟中,唐代以前,以释迦牟尼佛像和铭文为最多;唐代以后,阿弥陀佛、观世音、弥勒的造像、铭文在数量上逐渐超过释迦牟尼。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随着凈土宗的传播和普及,凈土宗信奉的佛和菩萨,其影响逐步凌驾于其它的佛、菩萨之上。世界最高大的佛像是哪一尊?人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四川乐山大佛。这尊大佛身高七十一公尺,头与崖齐,脚踏大江,是一尊弥勒坐佛。它比号称"世界最高"的阿富汗巴米尔大立佛还要高十八公尺,过去一向被认为当今世界最高大的一尊石佛。但现在这个行情已经过时了。要论石佛,乐山大佛仍可称世界第一;若是不论雕佛的材料,在高度上便得退居第二。1991年9月,日本仙台市耗资四十亿日元兴建了高出地面一百公尺的观世音像,以纪念该市的一百周年。此像由混凝土浇铸而成,顶天立地,高耸入云,高度为当今世界之最。世界最高大的佛像由观世音替代了弥勒佛,正是观世音在佛教信徒中地位越来越高的象征。

"佛殿何必深山求,处处观音处处有。"唐代以后,凡是佛教寺院都必定供奉观世音菩萨,而且与文殊、普贤不同,大都建单独的殿堂供奉。观世音不仅有普陀山作为自己的道场,而且有大量专事供奉观世音的尼庵遍布全国。据<<京师干隆地图>>所载:当时北京城内供奉观音菩萨的观音庵、观音寺、白衣庵、白衣观等,共有一百零八所,在各类佛寺中名列前茅。观世音是意译,又译为"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印度僧人鸠摩罗什是翻译成汉语"观世音"的首倡者,但他的门徒僧肇指出"观世音"也可称"观自在",唐朝高僧玄奘翻译<<心经>>时用的也是观自在菩萨。

  观世音在唐代因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省略"世"字,简称"观音",一直沿用至今。至于为什么会有"观世音"这个名称?<<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中说:观世音神通广大,众生受难时只要称诵他的名号,就会"观"到这个声音,立刻前往解救,所以称为观世音。声音可以看到,这种神通的确了不起。另外,根据<<悲华经>>和<<楞严经>>的记载:"观世音"这个名号是由释迦牟尼佛赐封的,原因是观世音精通圆通法门,并发大悲心,立下免除众生一切苦恼、使众生常住安乐的大誓愿。在我国,观音名号的全称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简称"大悲观世音菩萨"。佛教中的"慈悲",有其特定的内容,"慈"指"与乐""悲"指"拔苦"。<<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前半句指佛、菩萨爱护众生,给与欢乐;后半句指佛、菩萨怜悯众生,拔除苦难。历代关于观世音救度世人的记载很多,如<<光世音灵验记>>、<<续光世音灵验记>>等。此外,还有专门讲说观音事迹的劝善宝卷,如<<香山宝卷>>(又名<<观音济度本愿真经>>)、<<鱼篮宝卷>>、《观音金鉴》等。

观世音的男身像是一位伟丈夫。我国早期的观音造像,如敦煌莫高窟壁画和南北朝时的雕像,观世音都是男身,嘴唇上还长有两撇漂亮的小胡子。据说这是观音的本相。至今印度佛寺中供奉的观音菩萨,仍旧都是男相。此外,藏传佛教密宗本尊之一的四臂观音,也是男体,其形象有四个头,分别为蓝、白、红、灰四色,身体呈蓝色,并有四臂两腿。从佛教典籍来看,<<悲华经>>认为观世音是古时转轮圣王无诤念的长子,名叫不(目+句),次子叫尼摩,父子三人随侍佛为弟子,无诤念后来成为阿弥陀佛,不(目+句)和尼摩则分别成为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授记经>>说观世音和大势至是威德王的两个子,都由莲花所化生。<<华严经>>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时,来到普陀洛迦山参拜观音,看见有位勇猛丈夫,名观自在(即观世音)坐在岩谷林中金刚石上,与诸大菩萨围绕说法。<<华严经>>中对此事有四句颂偈:"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凈。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观自在即观世音,既然是位勇猛丈夫,当然是个男性。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被汉民族化,观世音当然也不例外。观世音在经历四百余年沧桑以后,逐步中国化,开始由男转女,并在装束上也开始起了变化。这一过程,开始于南北朝后期。据<<北齐书·李之才传>>载:"北齐武成帝高湛曾梦见空中飞来五色祥云,到了身前,变成一位亭亭玉立的美貌女子,身高数丈,又过了一会,变为观世音菩萨。"这个传说后来流传到民间,尤其为佛教女信徒欢迎和接受。南北朝时,佛教发展迅速,出家女尼和在家女居士人数剧增,尤其是后妃们和官吏眷属都虔信佛教,这就需要佛教造出一位女菩萨以满足广大女信徒的信仰需要。<<楞严经>>中说:"观世音尊者对佛说:如果有女人好学出家,我在她们面前现比丘尼身、女王身、国王夫人身、大家命妇身和童女身,为她们说法。"<<法华经>>中也有类似记载。这样一来,观世音成了女性菩萨的最佳人选。他由男性伟丈夫转化成女性美妇人是顺理成章之事。于是,从南北朝后期起,观音菩萨逐步由男性形象改塑成为慈祥、典雅、和蔼、俊秀、飘逸的女性形象。这一形象在唐代基本定型,大致上为眉如新月,凤目微张,樱桃小口,面容安祥,头戴宝冠,高髻或垂鬟髻,长发垂肩,斜披天衣或上身裸露。北宋以后,观音的形象较前更加清秀,圆脸变长,身着带袖天衣,袒胸,有披肩,戴有项饰、璎珞、臂钏等饰品,腰系锦裙或罗裙,两足丰圆。到了明、清时代,寺院中供奉的观音像已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女相了。

  伴随而来的是关于观音的来历出现了新的说法。早从唐代开始,中国民间已有大悲观音菩萨为妙庄王幼女的传说。关于此事,<<观音宝卷>>、<<香山宝卷>>及<<观世音菩萨传略>>等书,说法大同小异。归纳起来,情节大致如下:古代妙庄王有三个女儿,名为妙因、妙缘、妙善。庄王为她们择婿,大女、二女顺从,三女妙善坚拒,执意出家为尼。庄王大怒,将妙善赶出宫去。后来庄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妙善变化成一老僧向庄王进奏:"只有至亲的手和眼方可医得。"妙庄王要求大女、二女献出自己的手和眼,结果遭到白眼拒绝,倒过来反而骂老头子拎不清。老僧劝庄王去求香山仙人,香山仙人仍妙善修行而成,当然同意了这一请求,割手剜眼献给庄王。庄王服后,霍然病愈,见香山仙人断臂缺眼,心中过意不去,便叩拜天地呼吁,求仙人重长手眼。过了一刻,香山仙人竟长出一千只手和一千只眼,这便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她与妙庄王畅叙父女之情,庄王听从她的劝诫,皈依了佛门。

  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其中有儒家的"孝"、道家的"仙"(妙善修行为香山仙人),但最后以皈依佛门为结局,是一个典型的宣传佛教教化的中国故事。千手千眼观音本是密宗的六观音之一,但随着上述传说的流行,在佛教其它宗派的寺院中,也多有供奉千手千眼观音像的。

 古代寺院中的千手千眼观音像有两种。一种是实有千手千眼比较少见,如四川大足石刻中的宝顶大佛湾的观音殿,有一尊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雕观音菩萨像。此像雕刻于南宋年间,形态各异的一千只手布满了观音殿的整个崖面,广达八十八平方米,有似孔雀开屏,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另一种是除本身的双手双眼外,左右再各有二十只手,手中各有一眼,一共是四十手四十眼,分别配上所谓"二十五有"(即三界中二十五种众生的生存环境),四十乘二十五,正好是千手千眼。寺院中供奉的千手千眼像以此居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河北承德普宁寺内的千手千眼观音像。它于干隆年间雕成,像高二十二公尺二公寸八公分,总重量为一百二十余吨,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木雕观音像,其造型就是简化的四十二只手的观音像。观音菩萨的千手,表示维护众生,法力无边;千眼表示观照世间,智慧无穷。千手千眼,是用形象化的夸张手法来显示观音的大慈大悲、神通广大。

  大乘佛教认为,观音菩萨为了广化众生,经常要示现各种现象,称为"普门示现",一共有三十三种化身。它们是:一、佛身;二、辟支佛身;三、声闻身;四、梵王身;五、帝释身;六、自在天身;七、大自在天身;八、天大将军身;九、毗沙门天身;十、小王身;十一、长者身;十二、居士身;十三、宰官身;十四、婆罗门身;十五、比丘身;十六、比丘身;十七、优婆塞身;十八、优婆夷身;十九、长者妇女身;二十、居士妇女身;二十一、宰官妇女身;二十二、婆罗门妇女身;二十三、童男身;二十四、童女身;二十五、天身;二十六、龙身;二十七、夜叉身;二十八、干闼婆身;二十九、阿修罗身;三十、迦楼罗身;三十一、紧那罗身;三十二、摩?罗伽身;三十三、执金刚神身。

后来,中国佛教徒根据观音三十三身的说法,绘制了三十三种观音菩萨的画像,即"三十三观音"。但是,三十三观音的名目并非全部来自三十三身,而是我国古代画家根据民间流传的神话,加上艺术的想象和夸张,精心制作的成果。在《图画普门品》列有这三十三种观音的形象,今简略介绍如下:

  一、杨柳观音:立像,女式包头,披肩长巾,手持凈瓶、杨枝。

  二、龙头观音:云中乘龙之像。

  三、持经观音:坐崎岖岩石上,右手持经卷。

  四、圆光观音:圆光中现出色身,合掌而坐。

  五、游戏观音:乘五色祥云,左手安放于偏脐处。

  六、白衣观音:身穿白衣,左手持莲花,右手作与愿印。

  七、卧莲观音:合掌坐在池中莲花之上。

  八、泷见观音:欹倚山崖,眺望瀑布。

  九、施药观音:右手拄颊,倚于膝上。

  十、鱼篮观音:又名航海观音,脚踏鳖鱼,或手提盛有大鱼的竹篮。

  十一、德王观音:趺坐于岩上,右手持绿叶一枝。

  十二、水月观音:月下乘莲花舟,飘荡海面观月。

  十三、一叶观音:乘莲花浮于水面漂行。

  十四、青颈观音:坐断岩上,右膝立起,手扶岩壁。

  十五、威德观音:岩上观水,左手持莲花,右手着地。

  十六、延命观音:倚水边岩上,悠然观赏景物。

  十七、众宝观音:坐在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在弯起的膝上。

  十八、岩户观音:在山洞中打坐。

  十九、能静观音:站立岩畔,望海沉思。

  二十、阿耨观音:法相庄严,两手相交,远眺海面。

  二十一、阿摩提观音:三目四臂,乘白狮而身放火焰。

  二十二、叶衣观音:坐在垫着草叶的岩上,身披千衣,头戴宝冠,冠上有阿陀佛像,身有圆光,四臂。

  二十三、琉璃观音:又名香王观音,双手捧香炉。

  二十四、多罗尊观音:直立乘云,合掌,手持青莲花。

  二十五、蛤蜊观音:乘于蛤蜊之上,或居于两扇蛤蜊壳中。

  二十六、六时观音:右手持梵?的立像。

  二十七、普照观音:双手披衣,立于山岳之上。

  二十八、马郎妇观音:民间妇女形象。

  二十九、合掌观音:合掌立于莲华台上。

  三十、一如观音:作乘云飞行状。

  三十一、不二观音:两手低垂,浮水面坐于莲叶上。

  三十二、持莲观音:少女坐莲花上,双手持莲花。

  三十三、洒水观音:又名滴水观音,右手持凈瓶作洒水状。

  以上观音的三十三身,已走出寺院而步入民居,或为俗家信徒顶礼膜拜,或仅作为供人玩赏的案头陈设。在古代寺院中的观音像,主要是圣观音,其次为千手千眼观音。在上述三十三种观音中,杨柳观音供奉得最普遍,其它如白衣观音、鱼篮观音、水月观音、洒水观音也为不少尼庵所供奉,至于别的观音,大多只在民间流传,并不在佛寺殿堂上供奉。

  观音道场普陀山,是舟山群岛的一个小岛,唐代以前称为梅岑山。因为佛经中有"观音居普陀洛伽山"的说法,后来就借用"普陀"来命名此山。此岛方圆将近十三平方公里,岩石清奇,林木葱茏,四周波涛汹涌,故有"海天佛国"之称。

  普陀山的成为观音道场,是因为相传在唐代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一名印度僧人来到普陀山,自燔十指,在潮音洞内亲眼见到观音菩萨现身说法,于是就地结茅,并传此岛为观音菩萨显灵之地。五代时,日本临济宗高僧慧锷于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返国,在这里触礁,于是留下观音像在本岛建寺供养,在普陀山潮音洞前的紫竹林内,建造了"不肯去观音院"。这是此山的第一所寺院,乃观音道场的开基。南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宋宁宗御赐普陀山宝陀观音寺"圆通宝殿"匾额,并指定普陀山以供奉观音菩萨为主。明、清两代,普陀山观音道场名声日盛,朝拜者陆续不绝。此山有八十八所庵院和一百二十八处茅蓬,极盛时期常住僧尼三四千人,其中以普济、法雨、慧济三寺最为有名,号称"普陀三大寺",是清初建筑群的典型代表。日本、朝献与东南亚的佛教徒,不畏惊涛险浪,远涉重洋,千里跋涉,来此朝拜观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