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教二北风吹教学视频:揭示矛盾冲突 演绎精彩课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8:34:14

揭示矛盾冲突  演绎精彩课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无时没有、无处不在。对课堂教学而言,新旧知识之间、知识与运用之间、理解与表达之间、现象与结论之间等方面无处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教学中如能适时揭示矛盾冲突,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演绎精彩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揭示矛盾冲突,引发小组真实合作

实施新课程以后,数学课堂外显特征之一便是小组合作的兴起。小组合作要真正发挥其功效,必须激发学生内在的合作欲望,明确合作的目标和方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揭示深层次的矛盾冲突,对引导小组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这一课时,在使学生掌握了“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这4个方向以及如何确定距离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创设了直升飞机向甘肃省玉门受灾地区空投救灾物资的情境。E点、F点急需求灾物资,E点、F点位于什么位置呢?(每相邻两圈之间的实际距离是10千米)

N

·

基地

·

·

E

F

学生说出, E点位于基地北偏东方向20千米处;F点基地北偏东方向20千米处。教师反问道,它们在同一位置吗?它们什么不同呢?揭示了矛盾冲突。这样引发了学生深度的思考。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明白,E点、F点偏离正北方向的角度不一样。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小结,看来,光说北偏东方向还不够精确,我们还得看北偏东偏过的角到底有多大。然后教师将整个区域平均分为12等份,再引导学生加上角度精确地描述E点、F点的位置。学生很快说出:E点位于基地北偏东30°方向20千米处;F点位于基地北偏东60°方向20千米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得到很好的化解,小组合作真正发挥了它的功效,课堂也显得灵动而充满生机。

二、揭示矛盾冲突,激发内在探究欲望

新课程十分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新型学习方式。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为什么要探索(合作)”“怎样探索(合作)”学生心中无数,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往往出现“学生为教师打工”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的内容,揭示深层的矛盾冲突,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在动力,真正实现变“要我探索”为“我要探索”。

如“分数除以整数”单元,苏教版教材中呈现了这样一道例题:

量杯里有4/5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每人可以喝多少升?

教材中呈现了两种思考的方法:

1、把4个1/5平均分成2份。4/5÷2==4÷2/5=2/5

2、每人喝了4/5升的1/2。4/5÷2=4/5×1/2=2/5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能想出用两种方法解决“÷2等于多少”的很少,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或名为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为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转,有时学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揭示矛盾冲突,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以后,教师提问:怎样计算÷2等于多少呢?(第一次矛盾冲突——学生运用原有知识不能解决)在学生困惑的时候,教师出示了下面的示意图:

谁能说说,升表示什么意思?现在要把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谁能在图上分一分?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份?是多少升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4/5÷2=4÷2/5=2/5(升)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第一种计算方法: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用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分子,分母不变。

当学生为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而感到自豪的时候,教师又提出:每一道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都适用这种方法计算吗?(第二次矛盾冲突——学生通过举例如“4/5÷3”,认识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看来它还有另外的解决途径”。此时学生的思维都处于活跃状态,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学生很快想出了第二种解决的方法,并得出了“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一堂计算课,由于教师适时地揭示矛盾了冲突,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探究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白开水变成了茅台酒”。

三、揭示矛盾冲突,合理选择优化策略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算法多样化的目的,并不在于纯粹寻找多样化的算法,而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从而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必然存在算法优化的问题。然而,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哪种算法优化往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优化的算法实际上不需要学生过多地思考,这就使得优化算法失去了其真正意义。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基础上,适时揭示深层的矛盾冲突,可以使优化策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如有一位老师在执教五年级《找规律》这一堂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为庆祝国庆,学校在校门口摆放了许多花盆。在学生观察懂得,花盆摆放的规律是2盆为一组,一盆红花、一盆蓝花。教师提出,照这样的规律排列,你能知道,第17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得出下面几种方法:

1.枚举法:红、蓝、红、蓝……红——第17盆是红花

2.画图法:△○△○△○……△——第17盆是红花

3.奇偶法:因为每一组中的单数是红花,第17盆是单数,是红花。

4.计算法:17÷2=8(组)……1盆——第17盆是红花

在讨论你喜欢哪一种方法时,多数学生都表示喜欢奇偶法,教师没有作正面回答,而是出示了下面的问题:

学校又在大门口拉起了彩灯。红黄蓝三盏为一组,你知道第17盏灯是什么颜色的灯吗?

在探索过程中,无需教师多言,学生就理解了奇偶法的局限性,那么运用哪种方法比较好呢?——计算法成为学生的首选,学生在自我探索中自行掌握了优化的方法,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四、揭示矛盾冲突,锤炼升华所得结论

新课程强调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数学”,要重视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建构者。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在学习中所得的结论往往比较粗糙。教学中,如能适时揭示矛盾冲突,引导学生锤炼升华所得结论,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同时还可以使我们的课堂绽放出异样的光彩。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空间与图形”板块有这样一道题:

有两个边长都是6厘米的正方形,在其中一个正方形里画1个最大的圆,另一个正方形里画4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如右下图)

(1)圆的半径各是多少厘米?

(2)两个正方形里圆的面积各是多少?

各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之几?

(3)如果像这样在正方形里画9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这9个圆的面积之和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之几?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探索得出: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78.5%。

为锤炼升华学生所得结论,教师反问道: “圆的个数有什么特点呢?”第一次揭示矛盾冲突。

“1、4、9、16、25……”教师指着黑板上同学们已经探索过的圆的个数。

“平方数”——几位同学不约而同地喊出来,其他同学也纷纷赞同。

那我们可以怎样准确描述刚才所得的结论呢?

通过小组交流、同学们相互补充完善,最后得出下面一个结论:

在一个正方形内画几个相等的尽最大的圆(圆的个数是平方数),则圆的面积是正方形的78.5%。

至此,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说得到了较好的达成,但这位老师,话题一转,又将课堂引向了深入:

“由面我们可以想到体。由刚才的正方形,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呢?”

“正方体。”学生会意地说道。

“由刚才的结论,联想到正方体,你有什么样的猜想?”再次揭示矛盾冲突。

“圆柱体的体积也是正方体的78.5%。”——马上有同学抢答道。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刚才研究的方法分小组继续进行探究验证。在汇合各小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同学们又得出下面的结论:

把正方体加工成几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柱体(圆柱体的个数是平方数),则圆柱体的体积是正方体的78.5%。

由于教师适时地揭示矛盾冲突,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结论得到锤炼升华,而得到锤炼升华的又何止是结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