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之炼金术师fa优酷:“人造肉”摆上餐桌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23:52:01
 张晓丽.“人造肉”摆上餐桌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N]. 辽宁日报,2011-07-15(A05).
        近期有报道称,荷兰科学家预测,用从实验室里人工培育出的牛肉制成的第一批“试管”汉堡包,将在1年内面世。人造肉能否做到与自然生长的肉完全相同?在营养成分上和口感上是否一样?我们人类为什么要去合成肉类?除了合成肉类,这项技术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益处?我们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姬广聚老师为我们解读。
    据荷兰科学家预测,未来几十年全球的人口将会迅速增加,届时根本没有足够的家畜可以满足所有人的吃肉需求。因此他们表示,未来食用实验室“长出”的牛肉、鸡肉和羊肉将会成为司空见惯的常事。目前科学家正在研发一种汉堡包,这种东西是用从牛体内获得的1万个干细胞生长出来的,这些干细胞经过分裂,形成类似于牛肉的肌肉组织的数量会增加超过10亿倍。该产品被称作“试管”肉。
与自然生长的肉有差别“人造肉”口味不太好
    辽宁日报:这种“试管”肉与正常的肉一样吗?
    姬广聚:事实上,体外实验不可能模拟出完整的体内环境,因此所有的细胞在体外培养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发生变化。这里提到的“试管”肉,是利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成肌肉细胞的原理。其中不光涉及到体外培养,还有诱导分化,以及将分化成的肌肉细胞通过组织工程学的方法形成肌肉组织,这一系列的体外操作使得 “试管”肉和自然生长的肌肉组织不会完全一样。
    辽宁日报:听着挺复杂的,这种由人类实验制造的肉类与自然生长的肉类,在营养成分上还需要验证吧?
    姬广聚:我们知道,自然生长的肉类中的营养成分是通过机体摄取食物,消化吸收,最后通过血液循环将营养物质送至肌肉细胞,细胞中的成分通过代谢达到一个积累的平衡。而体外培养与之不同的就是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取代了体内的复杂的消化吸收和循环过程。后者有可以更加直接调控营养成分的优势。
    辽宁日报:2009年,荷兰科学家研制出了几片猪肉,他们承认,这种肉的味道不是特别好,吃起来同枪乌贼的口感差不多,与动物产生的肉不同,为什么这种人造肉在口感上有所不同?
    姬广聚:提到口感,我们知道即使是自然生长的肉类,处于不同的身体部位,由于不同的运动性,肌肉纤维的不同的大小和排列,以及脂肪组织的不同分布都会影响到肉的口感。
    当然了,通过不同的组织工程学的方法,研究出不同口感的人造肉,听上去还蛮有趣的。与众不同的口感也许会是人造肉的一大亮点呢。
    辽宁日报:除了肉类,其他食物是否也被纳入了实验制造的行列?
    姬广聚:恐怕不在你指的实验制造范畴,但我们知道粮食、蔬果涉及到转基因的例子还是很多的,都是通过对植物的种子进行加工。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细胞重组、遗传物质转移、染色体工程技术获得,有可能改变植物的某些遗传特性,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的作物新品种。
    其实,植物的转基因技术中涉及到植物的组织培养,原理和“试管”肉相似,是基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人造肉”的安全性需要实验和时间来验证
    辽宁日报:在科幻作家拉斯维兹的小说《双星记》中,“合成肉”是火星人引入地球的合成食品之一。我们人类为什么要去合成肉类?
    姬广聚:首先,当今世界人口的增长,资源的减少,环境的破坏应该是促使科研人员研究 “人造肉”的原因。所以说应对可能出现的饥饿危机,“人造肉”的开发从理想的角度看,提供了一种解决的方法。
    其次,减少传统的肉制品生产,对环境的保护也必然起到积极的影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全球牲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20%,超过全球汽车排出的温室气体总和。如果人类不再饲养牲畜和禽类,全球变暖问题将得到缓解。
    再次,人类想要实现长时间的太空旅行,也许“人造肉”是个不错的选择。
    辽宁日报:“人造肉”生产技术目前还没有成型吧?
    姬广聚:我想“人造肉”应用于大规模的生产恐怕是相当困难的。首先,做过干细胞培养和诱导分化的人知道,这里面的实验条件是相当苛刻的。其次,因为体外培养分化,培养基中会含有比如抗生素等添加物,当把体外培养的细胞作为食品,其生产的流程能否保证它的食品安全性,将需要更多的实验和时间来验证。最后,高昂的成本将成为其投入生产的巨大阻力,所以如何优化生产技术,减少成本也是其面临的难题。
    辽宁日报:人类人造肉与自然规律相左,是否存在隐患?
    姬广聚:这是一个被讨论了很久的问题,我们常说科学的进步是把双刃剑,人造肉也一样。
    人造肉是否存在隐患?公众主要关心食品本身的安全性,如果只从这一方面考虑的话,只要监管到位,这一点我比较乐观。但是谈到对自然,对环境的安全性,这真的是很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一个问题。毕竟人造肉还没有生产出来,也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试验,很难说会有怎样的影响。
    辽宁日报:“人造肉”要想走上市场,除了要安全、健康、足够便宜之外,人类对于“人造肉”甚至于人造食品都是需要时间来接受的吧?
    姬广聚:当然,从目前的情况看,“人造肉”高昂的成本,以及之前谈的几个问题的争议,使得其真正进入市场以及能被人们所接受应该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总之,“人造肉”要真正走上我们的餐桌不是几年、十几年的事。同样,这种“人造肉”也很难达到完全和“自然”肉一样。
“人造肉”的研发技术其实并不陌生
    辽宁日报:其实荷兰研究的人造牛肉也是人类对于干细胞研究的一种,我们之前听说现在人类可以通过干细胞来制造“血液”,是否与“试管”肉的原理类似?
    姬广聚:是的。都是利用了干细胞的全能性或者多能性。现在不光可以利用各种干细胞体外分化成我们想要的细胞,用于基础研究甚至临床治疗,当然还有今天讨论的人造肉的研究开发。更多的实验室开始利用已经分化了的体细胞,比如皮肤细胞,经过处理使其成为重新获得多能性的胚胎干细胞样的细胞,以此作为医学研究和应用的基础。
    辽宁日报:现在世界主流研究干细胞的主要用于医疗吗?
    姬广聚:现在研究干细胞增殖和分化机制的主要目的是应用干细胞治疗疾病。理论上讲,干细胞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辽宁日报:干细胞用于疾病的治疗与普通药物治疗疾病有什么优势?
    姬广聚:应用干细胞治疗疾病较传统方法具有很多优点:低毒性(或无毒性),一次药有效;不需要完全了解疾病发病的确切机理;还可能应用自身干细胞移植,避免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辽宁日报:这样看来对于干细胞的研究前景非常广阔。
    姬广聚:利用胚胎干细胞治疗疾病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干细胞应用在欧美却受到社会伦理学的制约,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还不能避免免疫排斥。因此横向分化的发现在干细胞研究中具有革命性意义。它打破了用于临床治疗的干细胞只能来源于胚胎或受精卵的限制,为干细胞治疗疾病提供了新途径。人们可望从自体中分离出成体干细胞,在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靶组织细胞并保持增殖能力,将这些细胞回输入体内,从而达到长期治疗的目的。
    此外,干细胞的医学应用还包括体外制造人体器官,然而这比体内移植干细胞要复杂得多。干细胞的医学应用无疑是对传统治疗方式的一场革命。
    从更长远的角度上讲,干细胞的研究会达成人类长生不老的梦想。目前科学家已能在体外以干细胞为种子培育成功一些组织器官,来替代病变或衰老的组织器官。假如在年老时能使用上自己或他人婴幼儿或青年时期采集保存的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那么人类长期追求的长生不老和幻想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专家档案
姬广聚 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德国干细胞研究协会会员、美国生物物理学会和美国心脏学会会员。从事的研究领域包括胚胎干细胞生物学、心血管系统离子运动的分子机制、细胞内钙释放受体的表达与功能、及心血管生理学和药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