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头被帽穿甲弹:任何一种 权 力 都不应当 恣意妄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7:09:57

世界新闻报之殇,媒体之幸

2011年07月14日     财新网[微博]李昕

http://news.qq.com/a/20110714/001130.htm  

[导读]任何一种权力都不应当恣意妄行,第四权力媒体亦然。而对权力最好的制约,还应是公众监督。

【财新网】(记者 李昕)168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因窃听丑闻而关张,默多克的媒体帝国遭受冲击,英国首相卡梅伦的用人受到质疑,对媒体立法的反思从英国蔓延至澳洲。

这一切都发生在上个周末。这个周末注定要记入新闻史册。

那几天,我们正好在香港首发财新的英文刊物。在港大与财新合办的论坛上,来自德国的哥大法学教授Pistor,在回答谁来保护独立媒体的问题时,说制度再好,也有赖民众的呵护。

用美国最高法院的例子:前总统罗斯福与最高法院意见相左,试图自己遴选法官,填满高院以左右司法。民众无论对罗斯福的政策持何种态度,都激烈反对行政侵蚀司法的做法,罗斯福最终作罢。

任何一种权力都不应当恣意妄行,第四权力——媒体亦然。而对权力最好的制约,还是包括媒体本身在内的公众监督。

《世界新闻报》骤死之事沸沸扬扬。好莱坞式的情节是一方面,而其制度的自净机制则是另一面。

先说情节。《世界新闻报》是英国发行量最大的小报(tabloid),1969年被默多克买下,是其媒体帝国在英国扩展的第一个堡垒。

从2005年开始,这家报纸就被指控靠窃听获取情报。前后几名编辑记者因窃听王室电话而入狱。

而从2005年到今年初,《世界新闻报》和英国检方都反复说窃听仅此一例,是记者的个人行为。但其他英国媒体不断挖掘,发现这家报纸窃听行为广泛,并付给一些被窃听者高额封口费。

最初,被窃听的人不是官员就是王室成员。读者已经习惯八卦新闻对公众人物私人生活的窥视,因此对《世界新闻报》的惩罚和调查也大多在司法范畴,不至于激起民愤。

但上周爆出的新闻是,这家报纸也窃听阵亡英军家属、十几岁绑架受害者的手机,顿时全国炸锅。

道德上已经黑白分明。哪怕有人能接受为了获取新闻信息的目的,不择手段的说辞(ends justify the means),其手段已突破道德底线,而其目的也有编造事实的成分。

因为当绑架受害者的手机留言箱装满之后,记者删除了部分留言,家长误以为孩子还活着——这家报纸居然以此为新闻,第二天的头条是,家长对孩子生还仍具信心。

至此,窃听一事违背法律和道德已无争议,这份报纸也关张大吉。剩下的悬念是对默多克商业的影响(英国议会已经阻挠其收购英国天空电视台),英国政坛的余波(首相卡梅伦的前公关高参是《世界新闻报》的前总编,已受警方审讯),以及英国新闻界以后怎么办。

首先当是明查,对象既包括媒体——不止《世界新闻报》一家媒体有窃听行为;也包括屡次替《世界新闻报》说话的行业自律机构;还包括检方是否失职,政要是否庇护。而英国民众当反思对八卦消息无止境的追踪,对于ends justify the means的容忍和代价。

有讽刺意义的是,今年二月英国独家新闻奖评选中,候选者包括《世界新闻报》,他们花费重金买通线人,爆出英国巴基斯坦板球决赛的假球黑幕;也包括《卫报》,其参选的新闻正是对《世界新闻报》窃听案的调查。

结果《世界新闻报》二月得奖,七月关门。

其次当看到,《世界新闻报》藉默多克的重金和关系网支持,与卡梅伦政府过从甚密,六年调查都可平安度过。一朝突然丧命,是公众与舆论压力爆发、议院和警方追查听证的结果。

当行业问题普遍存在,当政府和自律机构对其监管都失职时,还是媒体在追踪和调查,最终揭开黑幕。

《世界新闻报》已死,从中看到媒体的缺点,也看到媒体的力量:

媒体之幸不是没有监督和约束——因为和行政、司法、立法等等一样,绝对的权力绝对会出问题。自由不代表不顾道德和法律底线。英国媒体危机之后的改革应是规范其行为,不应伤害其追索真相的能力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