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酸锂电池概念股:大学校长们 该如何给学生上好最后一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9:42:31
去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毕业典礼上一篇2000余字的演讲,把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融合在一起。一时间,“根叔”走红。今年,“根叔”式演讲频繁出现在大学毕业典礼上,时髦句式、网络用语成为校长毕业致辞的新要素。7月5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两所高校校长都用了流行的网络语,给学生上了最后一课。

  对高校校长用“网络语言”上“最后一课”的做法,网上意见不一。那么,到底该如何上好最后一课呢?

  网言网语:

  一代名校校长拾根叔之牙慧,步人后尘,可悲可叹!如此学风和校风,怎能培养出人才和大师?

  看来现在的校长也难呀,怎么做都是错!

  大学校长滥用网络热词,并非亲民象征,而是缺乏精神自信的表现。一个校长不能在毕业典礼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期待与祝福,不能用自己的真诚讲演打动即将离别的学子,只能说这个校长没有对自己院校文化的真正体悟,没有对学生的真情实意,没有令人信服的引领学生的真正精神境界!由是,哗众取宠、现场表演便成了校长们的法宝。清华怎样,北大又怎样 其校长不过如此,其大学精神之空虚亦可见一斑!

  哗众取宠,讨年轻人的好,没有长者之尊,等年轻人不年轻的时候,他们就明白了校长的浅薄。

  高考用网络语言视为零分,怎么校长也作出不合场合的事情?

  如今名校都在追求媚俗,不去努力想着改革教育,培养人才,而在玩明星杂货铺!也难怪真维斯都出来冠名了!

  不论如何,大学校长用网络语言,也是深得学生喜爱与欢迎的。学府本就应思想自由,用点网络用语也无可厚非,没必要那么上纲上线。

  一个校长用一些所谓的“网络”用语就受到极大欢迎,这难道就是我们教育的成功?!这难道就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

  媒体论道: 校长的“网民化”值得鼓励

  校长们带头打破垄断校园几十年的呆板话语体系,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怎么校长们刚体现出一点进步,却要迫不及待地将他们再赶回去?

  网络语言具备流行性,也有速朽性,但大浪淘沙,总有一些网络语言留存下来,作为“新词”补充进正式的词典,或者融入民间通用的语体。当然,一段时间内被频繁使用的网络语言,的确会让部分人厌烦,但只要它没有被淘汰,就总会有存在的理由。“新词”是群体创造的,除非人们主动抛弃,否则它就永远会有生命力。

  不赞同校长在毕业讲演时使用网络语言,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有词语洁癖,认为网络语言“污染”了纯洁的汉语,二是潜意识里还是把校长“另眼看待”了,觉得校长就应该有校长的长者风范,不能说属于年轻人的“幼稚”网语。

  这两种观点其实都是错误的。一些特殊时代因素对社会语言风气的污染至今仍然存在,网络语言的大量出现,正是对过往语言污染的一种冲刷,而校长的“平民化”甚至“网民化”,则是校园彻底开清明之风、自由之风的一个征兆,一定程度上还是对“五四”新文化精神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对此,我们要鼓励才对,怎么好意思开口批评呢?(新京报韩浩月)

  大学校长不应沉迷这“哥”那“叔”

  1916年,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他的上任演说讲的是“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校长郭沫若在开学典礼上致辞,主题为“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是中国科大与生俱来的使命”;蒋南翔20世纪60年代主政清华大学,几乎对每一届毕业生都要讲:你们要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有两条,第一,要听话;第二,要能出活儿。清华学子、后来成为名记者的杨继绳回忆说:蒋校长的话,好像父亲对儿子讲的,不像教育家讲的。

  这些校长都有自己的坚守,因而各具特色,史册留名。相较而言,“根叔”走红,与大学行政色彩太浓、校长远离学生有关,所以“根叔”的出现,让人新鲜。但我们反感校长高高在上,却也不能反其道而行之,一味怂恿校长不分青红皂白地跟着网络走。喜爱一位校长,不一定非要称他这“哥”那“叔”,也不要强求他会讲话。马寅初善演讲,被公认是好校长;而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的高锟讷于言,但谁能说他不是好校长 评判校长,靠的是治校治学,看的是人格魅力,并非口才好就一切好,甚至以此衡量校风学风。

  其实,大学校长“昵称”的出现,媒体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网站、报刊抓住校长原名的谐音甚至搞怪的戏谑,作为新闻亮点写入标题以吸引读者眼球。但可以说,有些校长对称自己“叔啊哥啊”并不接受,并在媒体的哄炒中保持了相当的冷静。这份冷静是可贵的,有助于大学校长在喧闹中保持自己的本色。(光明日报)  要创新不要模仿

  大学毕业典礼,校长的演讲通常都是重头戏。此时,校长讲什么,又怎么讲,很能体现一个大学的水平和气质,称之为大学的一项软实力也不为过。

  在高校竞争日渐激烈的环境下,大学的校长们对于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越来越重视,以至于眼下花样迭出。据说,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准备了一首散文诗,更多的校长则在演讲中运用了大量的网络词语,这种“潮人潮语”的形象一举颠覆了大学校长平日端庄严谨的形象,让学生们感到新鲜和亲切。

  与那些“形同公文、毫无激情、格式固定”的官样讲话相比,这种文风和姿态上的改变,确实算得上一种进步。只是,当众多高校的校长们陷入奇巧的文字游戏时,如何讨好学生、博取眼球就成了演讲的主要目的,校长自己的见识和个性反而被湮没了。在即将踏入社会之时,大学毕业生最需要的不是校长的“插科打诨”,而是前辈对社会和人生的真知灼见。如果一个大学校长不能在毕业典礼上以真诚的语言去激励和启发学生,再多的噱头也不过是拼凑一场低级的模仿秀。

  打动人心的演讲的确需要活泼的表现形式,但形式不能凌驾于内容之上,只换形式不换主旨的演讲无论运用多少时髦的形式,凡客体也好,咆哮体也罢,都是“新瓶装旧酒”。一个脱口秀演员为了娱乐听众,如此演讲并无不可,一个大学校长也这么看重表演,甚至要为此去模仿别人的风格,那么“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都是空谈。一个演讲都要模仿别人的校长恐怕也很难给学生树立创新的标杆。去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一席网络风格的演讲,获得了满堂喝彩,引得今年不少大学校长都以谈“浮云”和“伤不起”为荣,而李培根今年另辟蹊径,又把那些喜欢人云亦云的校长们甩在了后面。

  一场引起爆笑的演讲或许可以给学生们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但若干年后再回忆起这个毕业典礼,那些华丽时髦的“浮云”可能真的都成了浮云,让他们感到终身受用的一定是那些发自肺腑的嘱咐。大学校长好比学校的灵魂,他的演讲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对人生的关怀、对社会的关注。没有什么花言巧语能比真诚的语言更有力量。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应邀在哈佛毕业典礼上演讲,开篇就先告诉学生———很遗憾,今年的演讲人是个书呆子。最后,“书呆子”的演讲也获得了好评。假如大学校长能掏心掏肺地给学生一些忠告,也不用担心得不到好评。

  在学术和见识上,大学校长应该是各有千秋,又何必要说一些人云亦云的话。在讲话中表达真我,而不是表演他人,这样的要求对一名校长来说不苛刻吧?(齐鲁晚报沙元森)

  期待更多的“真个性”

  毫无疑问,李培根的演讲已经成为了经典,但他那种大量使用网络用语的演讲,只是开启了大学校长毕业典礼演讲多彩风格的先河,而不是创造了一种毕业典礼演讲的固定模式,李培根的演讲是对原先那种充满着套话的八股式演讲风格的否定,是一种个性化演讲。但此后众多校长们的模仿之作,却很显然让这种个性变成了共性,形成了一种新八股,听来在让人产生似曾相识之感的同时,更生出一些疑惑:校长们真的对这些网络用语如此情有独钟吗 他们难道都有着同一种嗜好——热衷于收集网络用语,以备于博取众毕业学子的如潮掌声?

  大学校长的毕业典礼演讲,不是语言秀,更不是用网络流行语串起来的所谓相声剧,赚取学子们的掌声本不是目的。这些演讲实际上是从校长的角度,对毕业学子四年大学生活的回顾,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反思,对毕业学子的最后叮咛。因此,要做到这一点,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性格和气质迥异的校长们来说,“根叔”式的演讲不见得是最适合自己的方式。7月3日,西安交大举行了毕业典礼,校长郑南宁的演讲就不够“时尚”,但他的理性、他对学校工作的坦承和直率,他对毕业学子的殷切叮咛,照样感动了毕业学子。

  郑南宁在演讲中叮嘱学子:不要片面和简单地模仿那些成功的“励志”故事,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对大学校长们的毕业演讲来说,完全可以套用这句话:不要片面和简单地模仿那些成功的毕业演讲,要相信每一种演讲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千龙网辛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