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离子和氢氧化钠反应:农发行:倒置的改革(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7:03:47
农发行:倒置的改革
张宇哲2 [1][2]
字号:【大 中 小】

  截至2006年年底,农发行各项贷款余额8844亿元,增幅为12.36%。从贷款性质来看,政策性贷款余额为6726.8亿元,占76.06%;商业性贷款余额2117.2亿元,占23.94%。这是农发行首次披露商业性贷款余额占比。
  来自农发行的资料显示,农发行2006年新增贷款实际为1262.9亿元。其中,政策性(含准政策性)贷款增加641.8亿元,占全年新增贷款的50.82%;商业性贷款比年初增加621.1亿元,占新增贷款的49.18%。由此可见,商业性贷款已接近全年新增贷款的一半左右。
  农发行最大的挑战,就来自如何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划分清楚,从而不再产生同样的道德风险。
  央行有关人士称,农发行改革要看其分账是否彻底,能否杜绝“脚踏两只船”(政策性和商业性)。其中,“分账管理”正是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提出的政策性银行改革的方向之一。有专家建议,对于政策性贷款,可由财政进行贴息,并由财政部门进行监管;对于商业性贷款,则实行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由银监会进行考核。
  农发行在2004年开办商业性贷款试点的同时,即被要求把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分别经营、考核、管理,建立两类会计科目即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不过至今并未明确两类业务的人员及管理成本如何分摊核算。
  “农发行已经建立分账管理的雏形,具体监管模式还在探索;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农发行进一步的改革还在后面。”财政部有关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然而,业内专家对农发行分账管理的改革模式表示了担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陈剑波认为,农发行的新业务范围中,商业性和政策性业务仍然无法认定,定位不清,会使监管和信贷管理体制都面临冲突。这样的问题仅靠分账管理是很难解决的。由于缺乏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战略目标,“农发行也许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错误”。

  放贷“凶猛”

  尽管定位尚未厘清,尽管商业性业务刚刚起步,农发行不无凶猛的放贷势头,已经使其在农村金融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农业银行感到了某种压力。
  “农发行前几年武功尽废,七八年没有搞业务了,现在放贷冲动很强。和农行相比,发放贷款的条件就很宽泛。比如一家农业龙头企业,按照我们的标准可能不符合条件,不会给贷款,但是农发行就会给。”农业银行信贷管理部一位经理告诉《财经》记者。
  “这完全有可能,信贷标准可能不同。”河南农发行信贷部人士对此现象并不否认。据他解释,农发行过去长期打交道的贷款客户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自身存在诸多缺陷,如体制不灵、机制不活、人员多、包袱沉重、经营意识淡薄等,大多资不抵债,以现在商业银行信贷标准衡量,资信程度非常低。
  相比较而言,在农发行眼里,即使现在资质稍微差一些的“龙头企业”,也要优于过去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再加上发展初期占领市场份额的当务之急,所以存在有的企业商业银行看不上但却受到农发行青睐的现象。
  近年来,农发行也在完善商业银行最基础的风险控制系统方面有所努力,包括制定和修订了多项信贷管理制度,开展了企业贷款资格认定和信用评级工作,逐步完善贷审会等贷款审查审议审批机制等,其中比较显著的信贷改革制度是贷款审批流程改革。
  2004年7月在开展商业性业务试点的同时,农发行全面上收了县级支行的贷款审批权,信贷审批权限大部分集中在总行和省级分行,政策性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到市分行,取消县级分行的信贷审批权限。另外实行“前后台分开”,前台即客户部门完成客户营销和贷款审查,后台由专门的信贷管理部门完成贷款审批、风险控制,前后台相互制衡。
  2006年,农发行还引进了工商银行的信贷管理系统,并在四个分行开展了试点,2007年将在全行运行。
  但这些“补课”行为还需经过实践检验。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此前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曾表示,农发行的改革,目前仍侧重于内部商业化改革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淡化行政色彩,加强风险控制。
  对于农发行的发展势头,农业银行上述人士还提供了另一种解释:农发行的筹资成本比商业银行依靠零售网络筹集资金的成本低,同时其借助政策性银行的背景敢于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合作”,因此竞争并不公平。
  农发行一位信贷管理部人士也不讳言,他们的竞争优势在于能够获得政府贴息的一些较大项目,农发行把这类贷款项目定义为“财政垫付性低风险贷款”;其核心即利用政府平台组织增信,将政府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信用优势,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
  据了解,2005年上半年农发行开始与地方政府合作,签订了大量期限为三年到五年的银政合作协议,同年该行也同时和地方省市级担保公司合作,以其为担保农发行给予当地的农田改造、水利设施等项目贷款,由地方政府承诺给予财政补贴。2006年,农发行开始大规模与地方政府开展此两项业务,至2006年4月“银政合作”被监管当局叫停时,“银政合作”额度已达2000多亿元。
  显然,过去几年运作中取得了惊人成效的“国开行模式”正在被农发行复制。但国开行的这一创新的做法也带来隐忧,即风险控制过度依赖政府职权,会不会转化为一定的风险?更何况,国开行本身也面临体制的根本变革。
  另外,在外界看来,国开行的内部管理、人员素质、资产质量都优于农发行。在现有内部风险约束机制没有到位情况下,农发行套用国开行模式及信贷审批权限简单下放,究竟风险几何,并不乐观。
  因此,业内专家普遍对农发行市场化步伐持谨慎态度。在他们看来,农发行商业化信贷管理经验的缺乏,相对商业银行内部管理薄弱,加之农业本身的特殊性,都使农发行面临的风险巨大。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金融的这种兼而有之、划分不清,对建立健康农村金融体系究竟起到支撑还是破坏作用,还需要警惕的观察。
  世界银行高级金融专家王君认为,要解决农发行的定位,首先应确定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即哪些业务真正属于公共商品或准公共商品范畴,进而比较政府和民间的供应成本,在此基础上再来规划农发行的职能。对于农发行来说,一种选择是商业化取向,对已确定的农村可市场化领域,允许农发行作为商业银行放贷;另一种选择是继续维持政策性银行身份,但要承担真正的开发性金融责任,通过试验新的产品、新的管理模式培育市场,促进和激励商业银行逐渐进入“三农”领域,“显然,这是两条不同方向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