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事件梗概:何敏:“最干净医生”开的是良心处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7:29:09

 

 

 

 

  ▲在青海玉树地震灾区,何敏抱着刚刚产下的一名“地震宝宝”,告诉孩子的爸爸母子平安(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蒋锟 摄)

  她理解的好医生有一个自律的标准:若干年之后,等你老了,回头想想,你不会后悔、不会后怕,也不会做噩梦

  新华社西宁1月14日电(樊永强 李志刚)看病难、看病贵是近年来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多年来,解放军第四医院妇产科主任何敏坚持开“良心方”、用“良心药”,被各族患者亲切地称为最干净的医生、最温暖的医生、最有良心的医生。

 

“多琢磨让病人少花钱也能看好病”

 

  一位来自青海循化的撒拉族农村妇女因严重妇科病找到了何敏,又是输血,又是加强营养,在妇产科一住就是一个多月。这位妇女心里打鼓了:这种住法,少说也得万八千元吧。谁知出院时一结账,还不到3000元。

  病人困惑,以为弄错了。护士长告诉她:何主任把能省的都给你省了。病人心头一热,当场就喊开:“我碰上‘活菩萨’了!”

  “当医生就要多琢磨让病人少花钱也能看好病”,是何敏从医16年来始终坚持的职业操守。

  解放军第四医院位于西宁市郊区,来医院就诊的各州县病人达90%,其中少数民族群众占到70%以上。

  无论贫与富,何敏把所有病人看得一样高。

  “我们这里是高原艰苦地区,很多病人穿着破破烂烂来到这里,他们把身上仅有的钱交了看病,自己每天吃的都是自带的干粮就白开水。”何敏说,“冬天还好一点,夏天干粮很容易变质,他们还舍不得丢掉。看看这些,让他们多花哪怕一分钱,你忍心吗?”

  说着说着,何敏眼角湿润了。

  在妇产科,何敏要求科里护士每天至少要查6次房,特别是到饭点的时候,要多留意病人吃了些什么、有没有吃的,既要尊重病人的生活隐私,又要看似无意地适时帮助。

  何敏特别叮嘱医生看病时“多摸摸自己良心”,开药时“手要紧一点”:常用药能看好的病坚决不用特效药,能为病人多省钱就多省钱。

  至今,在他们开出的药方里,几分钱一粒的药还很常见。许多在病人眼中至少要花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病,何敏会根据病人实际制订最节约的康复方案,往往只需几十元的药,外加一套生活调理方法就给看好了。

  有病人月经不调来向何敏问诊。何敏仔细检查后,开了一个免费的“药方”:品种搭配着多吃豆制品。病人据此调整饮食结构,三四个月后月经不调的现象就消失了。

  何敏经常面对患者表达谢意的红包。如何拒收,她费了不少心思。有的红包实在推辞不掉,她就交到收费室作为病人住院费用,并把交费收据事后交给病人。她还时常自己贴钱,帮助贫困患者渡过难关。

  2005年春节,一位以捡垃圾为生的中年男子带着怀孕的智障妻子去看病,因交不起费用,辗转几家医院都被拒之门外。几经周折,他们找到第四医院。

  何敏想都没想就收下了,并立即安排检查治疗,成功引产了智障孕妇腹中发育畸形的胎儿。

  住院期间,病人家属因付不起医疗费,多次要求放弃治疗。何敏反复劝留,并每天从家里带来饭菜,送给他们补充营养。

  病人要出院了,何敏替他们交了部分医药费,还动员全科为他们捐钱捐衣物。

  临走,病人家属跪在妇产科的走廊里,谁也拦不住,非要给何敏磕一个响头,嘴里不停地说:“一辈子也忘不了您的恩情!”

 

“患者有一份好心情,比吃什么良药都管用”

 

  何敏向医护人员经常传递这样的观念:想一想如果是你的家人躺着这里,你会是怎样的态度?

  这么多年,她始终用“一颗爱心、一张笑脸、一份真诚、一生情谊”悉心相待病人。

  1997年春节刚过,何敏随医疗队到果洛藏族自治州巡诊,发现70多岁的卓嘎老人患有严重风湿病,痛苦不堪。

  由于老人跟着家人游牧,居无定处,何敏做完检查后,一次为她留足了半年用的药物。此后,一有医疗队赴高原巡诊,何敏就托人带上治疗风湿病的特效药,想方设法交给老人。

  多年来,何敏养成一个习惯:每治好一个病人,都要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病人,以便他们随时咨询、复查。

  2007年担任科室主任后,何敏带领全科人员引进了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微创治疗等13项新业务,为军地优生优育作出了贡献。

  2010年5月,曾经接受何敏子宫肌瘤微创手术的化隆县回族妇女马青华,因身体不适到医院复查。

  已经住院化疗的何敏听说后,立即给科里医生打电话,让其对2007年以来做过这种手术的78名患者逐个回访,请她们到医院免费复查。至今,已经复查了一大半。

  “患者有一份好心情,比吃什么良药都管用。”这句话,何敏时常挂在嘴边。

  2008年初,一位姓袁的老人患晚期卵巢癌,被子女送到第四医院妇产科。

  何敏带领全科人员,轮流特殊护理。每当老人疼痛难忍时,何敏就给她轻轻按摩搓揉;老人情绪低落时,何敏就为她梳头、唱歌、讲故事。

  有一次,由于药物反应强烈,老人吐了一床。何敏二话没说,迅速为她更换了干净的衣服被褥,又端来热水给她擦洗全身。

 

“我们在温暖病人,病人更在感动我们”

 

  何敏也有被误解的时候。

  西宁某工厂女工张娇娥,连续几个月身体不适,先后就诊两家医院,都没查出问题,于是找到了何敏。

  细心检查后,何敏初步判断,不像一般妇科炎症。但涂片检查结果显示,确实没发现明显问题。当时,已到下班时间,她仍不放心,建议病人再做一次活检。

  “既然没啥问题就算了吧。”病人不耐烦了,“想让我多掏钱,还不明说?”

  何敏没有生气。她反复解释做活检的理由,病人最后勉强同意。

  检查结果出来,病人大吃一惊,原来得了子宫颈癌,所幸是早期。因为发现及时,病人手术后很快恢复了健康。

  “最底层的老百姓最朴实。”何敏说,“这么多年来,我们在温暖病人,病人更在感动我们。”

  她对10多年前接诊的一个名叫王晓红的病人,至今难以忘怀。

  王晓红怀孕时患上了严重的子宫疾病,最后孩子没了,子宫被切除,丈夫也提出跟她离婚。

  病治好了,但2000多元的医药费对这个苦命的女人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快出院时,王晓红悄悄地离开了,医院根据病人实际情况把这笔费用也免掉了。

  两年后的一天,王晓红突然又出现在医院。她找到何敏说,我是回来结账的,当时欠你们的钱,这两年打工我挣够了。

  何敏非常感动:“我们和病人之间就需要这种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的坦荡。”

  医院院长闫自强告诉记者,在第四医院绝对不会出现因病人缺钱而被拒收的情况,每年病人因各种情况欠费都在几十万元。实在付不起的,医院会想办法协助病人到有关部门办理手续和证明后,予以减免。医院组织的高原医疗队,每年外出免费巡诊的成本也都在百万元以上。

  “医生需要有良知,病人需要有诚信。”何敏说,她理解的好医生有一个自律的标准:若干年之后,等你老了,回头想想,你不会后悔、不会后怕,也不会做噩梦。

 

“更多人等我救命”

 

  2010年4月14日清晨,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正在西宁某汽车团代职的何敏第一时间给医院领导打电话请战。

  玉树,是何敏曾经多次跟随医疗队巡诊过的地方。得知医院首批医疗队已经出发,暂时不需要她上,何敏特别叮嘱说:“如果有需要,请马上通知我。”

  而在一周前,何敏因身体不适到地方医院做体检,结果惊呆了她和丈夫:乳腺癌早期。

  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何敏和丈夫共同商定,向父母、孩子和部队领导隐瞒了病情。正为全团官兵家属做健康普查的何敏,打算忙完手头活,4月中下旬就去手术。

  恰在这个节骨眼上,地震发生了。

  前方的情况正如何敏所料。

  4月15日下午,到达灾区的第四医院高原医疗队收治了一名地震中受伤严重的临产孕妇,情况万分危急。

  “以最快速度把何敏调上来!”带队的医院政委郭占武给留守后方的院长闫自强一打电话,两个人几乎同时喊出了同一句话。

  从医16年,何敏亲手接生过5000多名婴儿,没出过一次差错,干起活来比男人还拼命,是一把任何时候都让领导放心、让患者信任的“好手”。

  接到电话,何敏闻令而动。回到家,何敏刚把上玉树的想法告诉丈夫赵起峰。这个平时啥事都让着她的东北汉子就急了,心疼地喊了起来:“过几天就要做手术,现在上玉树你不要命啦?”

  “我要命,可那里有更多人等着我救命!”

  看到妻子去意已决,丈夫心软了,他噙着泪水默默为她收拾行囊。

  次日一大早,何敏吻别熟睡的儿子,在丈夫护送下匆匆赶到机场,搭上了飞往灾区的第一个航班。

  到达医疗队驻地,何敏顾不上喘口气,当即为孕妇仁青卓玛检查病情。

  越检查她心里越发紧:病人不光有严重的脑挫裂伤和胸外伤,更可怕的是宫内胎儿窘迫,随时有窒息死亡的危险。

  “插氧气管,上监护仪,实施专人专护!”何敏快速地下达着一道道医嘱。

  监护措施刚到位,仁青卓玛又发作了可怕的癫痫。

  何敏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一步也不敢远离,紧紧守护着这个濒危的生命。

  1个小时,2个小时……经过5个多小时全力抢救,病人的情况终于稳定。

  考虑到灾区条件难以保证孕妇母子安全,何敏提议赶快将病人后送救治。傍晚时分,仁青卓玛被送上飞往西宁的专机。

  4月17日零时10分,仁青卓玛在第四医院成功接受剖腹产手术,生下一个3.3千克重的健康男婴。听到电话里婴儿那声响亮的啼哭,何敏眼窝的泪水忍不住地往下淌。

 

“用生命抢救生命”

 

  玉树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严重的高原反应使本就虚弱的何敏雪上加霜。她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可一听说有病人就诊,立马就来了精神。

  又一位高龄藏族孕妇被紧急送进医疗队。这位孕妇叫尕永,病情已非常危险,稍有不慎,就可能母婴不保。

  “快,布置产房!”在何敏指挥下,一顶帐篷产房很快搭起。何敏把孕妇扶上临时支起的产床,小心翼翼地实施接生手术。

  令人煎熬的两个小时过去,一个可爱的女婴“呱呱”坠地。

  入夜,尕永母女甜甜地睡去,放不下心的何敏又在床边整整守了6个小时。极度疲惫的她胸口一阵阵发痛,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

  这样下去,自己恐怕回不到丈夫和儿子身边了。

  艰难熬到天明,她又打起精神抢救伤员。

  作为医疗队唯一一名女医生,何敏和男同志一样,每天争分夺秒来回奔忙。接诊病人、外出巡诊,甚至搭建帐篷、装卸物资这些重活,她都抢着干。连续高强度工作,累得她连腰都直不起来,只好用手撑住桌子接诊。

  何敏最终还是累倒了,连续几天高烧到38摄氏度,病变部位开始隐隐作痛。

  2010年5月1日上午,脸色煞白、虚弱不堪的何敏,诊治完一位患者后,差点晕倒在接诊台旁。大家把她强行架上返回西宁的飞机。

  灾区16天,先后有3位孕妇在何敏细心呵护下迎来了新生命,有1200多名伤员群众得到了她和战友的救治。

  回到西宁的何敏依旧没有休息,5月9日,她还拖着病体,为慕名而来的孕妇孟芳做了剖腹产手术。第二天,丈夫含泪把她送进了专科医院手术室。

  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何敏38岁的生命被癌魔罩上了可怕的阴影。

  主治医生从病变部位取出5个恶性淋巴结。按国际医学的通常标准,有4个就算是高危转移病人了。

  而在她最初确诊乳腺癌时,只发现有一个淋巴结。

  何敏体内癌细胞的发展转移速度大大出乎医生所料。他埋怨说:“为什么不早一点来?你难道就不知道这样的癌症早一天手术,就多一分成功的几率?”

  当得知何敏是因赴玉树抢救伤员而耽误手术时,这位医生落泪了。

  仍带队在灾区奋战的郭占武闻听何敏身患绝症的消息,半天愣没回过神。为着当初那个急调何敏上山的电话,他一直后悔到现在。

  “她是在用生命抢救生命!”这个铮铮铁汉说,早知道何敏有这么严重的病痛,他说什么也不会让她上高原。

  “我不想在灾难面前当一名逃兵。”何敏说。

 

“我是病人更是医生”

 

  何敏是一个典型的闲不住的人。一方面是职业习惯使然,一方面是认她、信她、爱她的患者实在太多了。

  2010年6月,何敏做完手术开始化疗后,还经常拖着病体回到科室,查看病案记录,询问病人情况。8月份,她抱病写下了长达5000字的《妇产科十二五规划》。

  她说:“尽管我是病人,但我更是医生。只要身体允许,多做些离患者近一些的事,心里总觉得踏实。”

  这么多年来,她无愧于任何一个患者,但面对家人却有着太多的遗憾和愧欠。

  家里没买车之前,每逢深夜科室有急诊,丈夫赵起峰就打出租车送她。后来家里买了小轿车,丈夫又成了她的“夜班司机”。

  有一天傍晚,刚吃过晚饭,值班护士打来电话说有急诊。何敏穿衣服,丈夫发动车子。何敏上手术,丈夫就在车里等。

  手术下来快夜里10点了,夫妻俩回家刚睡着,科里又来了急病号。何敏又起来,丈夫又去送。这台手术下来,已经次日凌晨两点了。谁知回到家还没喘口气,医院再来电话,一名连夜赶来的撒拉族孕妇难产,急需手术。

  车子再次发动。看着丈夫布满血丝的眼睛,何敏满脸愧疚:“这一夜尽折腾你了,早知道这样我还不如住医院值班室了。”

  这,确实是一个幸福着、更劳累着的职业。

  2007年,在被评选为青海省首届“优秀兵妈妈”后的体会发言中,何敏诚恳地说:“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医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我深知,患者的满意就是我全心付出的动力。”

  2010年5月,好军医何敏身患癌症的消息不胫而走。部队的各级领导感动了,藏区的各族群众心疼了。一批接一批的群众自发从雪山、牧区来到病床前看望她。

  在何敏收到的礼物中,有群众千里迢迢送来的自家养的老土鸡,有用自家磨出的面炸出的油饼果子,还有一针一线亲手纳出来的绣花鞋垫……

  “我们用自己的良知温暖着病人,病人也在用他们最真挚的情义感动着我们。”何敏说,从这些不善言辞、朴实善良的普通群众身上,她看到了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变得稀缺的东西,比如纯粹直接的信任,比如不含铜臭的心意……

  何敏的病情牵动着各级组织的心。兰州军区司令员王国生、政委李长才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挽救这个美丽善良的生命。军区联勤部专门邀请全国著名乳腺肿瘤专家为她会诊,并把她送到解放军第307医院,接受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抗肿瘤治疗。经过70多天救治,何敏的病情趋于稳定,达到了临床治愈标准。

  就在半个多月前,何敏结束前期治疗,回到她魂牵梦萦的青藏高原,重返她朝思暮想的白衣天使岗位。 

    (本组稿件采写:记者樊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