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藻和绿菊的区别:叶利钦:喜欢独自作出决定的人——写在叶利钦辞世的日子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20:55:36
叶利钦:喜欢独自作出决定的人 刷新               标签: [ 原创 2007-08-06 10:59:03] 作者:红色牧师       此日记引用地址:http://blog.people.com.cn/blog/trackback.do?wlog_id=1186369143882566  

叶利钦:喜欢独自作出决定的人

——写在叶利钦辞世的日子里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引子】作为一个以研究领导者,尤其是研究领袖级人物的学者,叶利钦是我早就想写的人物。但是,对于一个如此矛盾的人物,从哪个角度写,从哪个高度写,并且为什么写都是个问题。总之,欲写不行,欲罢不忍;不是不想为,而是不能为。4月23日晚,突然得知叶利钦因心脏病去世,引起我的关注。很快,举世震惊,世界各国的政治家和新闻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我们国家领导人也发了唁电。俄罗斯总统普京说,叶利钦是一位率直而勇敢的民族领袖;美国白宫发言人说,叶利钦是历史性人物;德国总理默克尔说,叶利钦是国际政坛的杰出人物、无畏的战士;叶利钦的老对手戈尔巴乔夫说,叶利钦曾经犯下巨大错误;俄罗斯《真理报》说,人们无法忘记,叶利钦曾使俄国几近崩溃。人之已去,其言也善。这些天,我连续看了几本关于叶利钦的书,有他自己写的,有别人写的,看着看着,主题就出来了。这就是他在《午夜日记》中说的,他一向喜欢独自作出决定,并且迅速付诸实施。他还认为,决定一旦做出,容不得延缓、议论、拖沓,随着每个小时的推移,决定会渐渐失去它的作用和效果。

 

对一个政治人物,尤其是对历史有影响的政治人物,要将其说透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但观察的视角却不复杂,无外乎是两个:一是从政治人物本身,尤其是其个性来分析;二是从政治人物的社会背景,尤其是其对社会进程的影响来分析。对于叶利钦,有人说他是一个个性鲜明的男子汉,有人说他是一个稀里糊涂的酗酒者;有人说他是终结苏联共产党的大恶魔,有人说他是拯救俄罗斯的大功臣。研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研究大的政治集团之间的关系,既可以从意识形态入手,也可以从实际利益入手,但根本问题是实际利益。这对于与中国有着复杂历史渊源和现实关系的邻国俄罗斯而言,尤其如此。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对终结苏联共产党的叶利钦,我实在不愿意为其唱赞歌;作为一个领导学的研究者,我又不得不在某些方面佩服叶利钦,因为他能够改变天下的格局。总之,在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之间,我对前者的好感要多一些。这里我不妨就叶利钦“喜欢独自作出决定”的个性做一分析。

(一)形成

一个人出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自己说了不算,爹妈说了算。我虽然不赞成把领袖素质的形成看成是几乎完全取决于其幼年时代的生活经历这一普遍的看法,也不认为早期的个人经历就不重要。美国前政治学会会长詹姆斯·伯恩斯也认为:“依靠精神分析方法的生物心理学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是它在分析对领导人成长的影响时,仍不失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工具。”这是因为,任何人都是一个有机体,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出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苏联人既不幸运也幸运,他们在孩童时代经历了战争,吃了不少苦头,但没到服兵役的年龄,使得死在战场的可能性较小;他们成长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年代,可以大有作为,但由于落后的体制让他们的能量又难以发挥。这是矛盾的一代、变动的一代、不平常的一代。

早年的叶利钦就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人,他是作为掘墓人的后备军而来到这个世界的。1931年的苏联,诞生了两位名人。一个是降生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的戈尔巴乔大,一个是出生在欧亚大陆交接处乌拉尔地区的叶利钦。这两个人后来成为了地球上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的掘墓人。所不同的是,前者被埋在了他所掘的坟墓里,后者在坟地旧址上开辟了新的天地。叶利钦出生在乡村。爷爷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父亲随着国家工业化的推进来到了城里。叶利钦的童年是灰色的,家庭生活的艰辛和亲人所受的不公正待遇,给他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他那时运不济的老爸就老受挫折,在他们家里“活着”是唯一重要的东西。在叶利钦小时候,父亲因为出身富农,而被关押到集中营,这一事件对叶利钦影响很大。他后来评价道:“苏维埃政权喜欢谦虚的、不引人注目的、不出头扎眼的人。而对于强壮有力、聪明能干和才华出众的人们,它既不喜欢也不留情。”而且,他老爹把自己的痛苦转移到儿子身上,常常用皮带暴打叶利钦。不过,叶利钦挨打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顽皮淘气,爱搞恶作剧,而且是个小叛逆。

(二)彰显

叶利钦喜欢轰动效应,终生乐此不疲。走出校门后,叶利钦从一名普通建筑工人慢慢干起。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他一干就是30年,直至成为党的“一把手”——州委书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一大批基层干部走进了苏共中央领导岗位,叶利钦被任命为苏联国家建筑部部长,年底又被提拔为苏共政治局候补委员兼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狗改不了吃屎,1987年10月,叶利钦将其“无所顾忌”的个性发挥到了苏共中央全会上。他指责利加乔夫等“传统派”阻碍改革进程,并影射、攻击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对叶利钦的“突然袭击”十分恼火,随即组织了一场战地反击。几天后,叶利钦接到戈尔巴乔夫的命令:11月9日将召开苏共中央委员会会议,他必须参加。叶利钦意识到,“戈尔巴乔夫将对他展开严厉的打击”。 一阵狂斗的两天后,戈尔巴乔夫当着叶利钦的面,宣布解除他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职务,降任建设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叶利钦离开时,戈尔巴乔夫冷冷地告诉他:“我不会让你重返政坛的。”但是,倔强的叶利钦不愿屈服,被“贬黜”的叶利钦,反而赢得了很多苏联民众的同情,并成为他难得的政治资本。1989年3月,苏联举行人民代表选举,叶利钦认为“这是一次进入议会的好机会”。于是,他毅然放弃建设委员会副主席职务,全力参加竞选。他抓住人们最关心、最感不满的问题做文章,最终以89.6%的高票当选人民代表。日后,叶利钦谈及这次胜利时说:“这一天,是我第三次诞生的开始。”1990年,他宣布退出苏共,参选苏联人民代表。这标志着叶利钦与曾经提携他的戈尔巴乔夫彻底决裂。从此,他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向权力的巅峰冲刺。最终,他将戈尔巴乔夫赶下台。不过,叶利钦留下了漂亮的尾巴,他向戈尔巴乔夫保证:辞职后享有包括国家别墅、汽车、警卫人员在内的优厚待遇。

1992年1月2日,叶利钦开始推行激进的经济改革。然而,这个被称为“休克疗法”的改革,反而使俄罗斯经济形势急剧恶化。于是,昔日在“8·19事件”中的亲密战友,开始反目为仇。俄罗斯议会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和副总统鲁茨科伊走到了一起,从怀疑叶利钦的政策开始,逐渐变成了对立。实际上,叶利钦对这两位“老战友”早有看法。在他看来,鲁茨科伊只是个“小丑”——他是俄军历史上唯一一位三次被俘虏的高级军官;而对哈斯布拉托夫,叶利钦则不敢小视,甚至怀疑此人已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同志们动手了,1992年底,在哈斯布拉托夫的授意下,议会试图用更换总理、收回总统部分职能等办法,削弱叶利钦的权力。叶利钦还手了,1993年6月5日,他召集联邦主体召开制宪会议,欲借助地方的力量,绕过议会,强行通过新宪法草案,在俄罗斯建立“总统制”的政体。叶利钦此举引起了哈斯布拉托夫的极大不满。因此,会议从第一天起就出现了对抗,哈斯布拉托夫因要求发言未获批准,一气之下退出会场,并带走了上百名人民代表,致使会议中断。经过短暂的权衡之后,叶利钦决定进行“最后一击”。9月21日晚,叶利钦在俄罗斯电视台突然发布总统令:中止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的权力。看完叶利钦的电视讲话后,哈斯布拉托夫召开紧急会议,认为总统的行为是“政变”,由议会宣布停止叶利钦的总统职务,由副总统鲁茨科伊代理总统职务,鲁茨科伊随即宣誓就职。好你个兔崽子,叶利钦一方面向国际社会保证“将不会发生流血事件”,一方面采取强硬措施,下令剥夺议会财产,收缴议会的武器,宣布拒绝执行总统令的公职人员将被开除公职。24日,数千名警察、内务部队和特警部队被调入市区,进驻白宫周围。28日,政府军和防暴警察封锁并层层包围了白宫,采取断水、断电、停止供暖等措施,试图迫使议会就范。10月4日早,政府军开始包围、进攻白宫。数十辆坦克、装甲车封锁了白宫的外围地区,不断向白宫射击;白宫楼内起火,浓烟滚滚。军用直升机在白宫上空盘旋。继而,政府军冲破白宫周围的障碍物,推进到议会大厦对面的沿河街,从那里用大炮和重机枪向白宫开火。这场总统与议会间的激烈对抗,终以武力方式宣告结束。不过,叶利钦这个决定的代价很惨重:187人死亡、437人受伤。

(三)极致

有一种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认为,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像他们自己:本质特征变得更为突出。特别是随着他们个人期望值的减少和社会压力的减弱,他们早年间一致被抑制的需要、愿望和基本特征都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用中国一句老话说:老小老小、越老越小。叶利钦在他的自传《午夜日记》里,对这一现象和理论,做了最为贴切的注脚。在《午夜日记》中,他记载了一九九六年以后,主要是他的总统生涯后半期的事件。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在俄国政治生活中“十年”的总结。日记这一体裁不必以对事物加以系统叙述为前提。在任期间,他常常抽出一点时间,主要是夜里或者清晨,记下自己的思绪;退休后,他把这些日记整理,对一些人和事做了更加仔细的描写。

《午夜日记》的第一章的标题是:“十二月三十一日”,它从三天前的一件事说起。像往常一样,录制总统对全国人民的新年祝词,电视录制通常都在克里姆林宫代表厅内进行。叶利钦说了“我祝愿俄国人民新年幸福”后,站起身来,关掉了提词用的字幕。“是这样”,他冷冷地说:“我的嗓子有点沙哑,这篇祝词我也不喜欢,以后再录吧。”起草祝词和电视台的人都吃惊地沉下脸来,但也没有办法,这并没有引起他们的惊讶,只是有点伤心。他们已经习惯于总统的性格,对突然的变卦和意外的举动习以为常。但是,他们所不知道的是,这只老北极熊与他们撒了个弥天大谎。而知道这个谎言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他选定的接班人,时年不满五十岁的普京。叶利钦要做个重要决定,他要告诉全世界,是我而不是别人,在新的世纪给了俄罗斯一个新的总统!他要在总统任期不满一年时自觉自愿地退出政坛,而且是以辞职的方式退出。他将自己全部的政治意志力注入这个举措,任何风声的走漏、任何事前的议论、任何预测和推断,都会将他意欲所做之事的意义缩减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不,是百分之百,会将此事的意义化为乌有。这将失去这一举措在精神上、情感上、政治上的意义,失去这个决定的动力。

12月14日,在叶利钦他第一次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了普京,普京的反应可想而知,令叶利钦沮丧:“我想,我对这个决定缺乏准备,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您知道,这副担子太重了。”叶利钦非常不愿意劝说他人,但他知道,这不是懦弱,普京不是弱者;这是强者的担心。他开始向普京讲述他的经历,告诉他我是怎样来到莫斯科工作的,刚刚五十出头,精力充沛,身体健康。他还告诉普京,生活看上去犹如田野一般辽阔,可是,通往田野的小路往往只有一条。在经过一番得无拘无束、开诚布公的谈话后,叶利钦说道:“吻,怎么样?你还没有回答我呢。”“我同意,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普京说了影响其一生最简短的话。当他们两人在克里姆林宫第二次会谈时,普京一走进办公室,叶利钦立刻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他已经变成另外一个人了,也许就是更加坚定。叶利钦很满意,他喜欢普京的精神状态。叶利钦没有给俄罗斯留下口号,留下旗帜,留下长篇大论。他就给俄罗斯留下一个他所信赖的人,他将俄罗斯托付给了这个人。这恰恰是叶利钦的高明和过人之处,留那么多东西干嘛。继任者完全照你的办,要他何用,他又何以在公众中立足;继任者不按照你的办或者办走样,你又不能干预他,不是自寻烦恼。他告诉普京:“珍惜、珍惜俄罗斯”,而普京也点头以示答应,这就足够了。当俄罗斯的政治家和大众媒体把他的这一决策抨击为“一个昏聩老人乖张的想法”的时候,他称普京是俄罗斯的“唯一选择”。他公开声明:“作为总统,他可以带领俄罗斯前进。请看一看他的积极性,看看他的作为就可以了。从智力、意志和分析的角度来看,他是如此有条不紊、充满智慧和坚强有力。所以我支持他的候选人资格。是的,这种支持是没有什么保留的。我对此的坚强信念与日俱增。”

(四)反思

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和性格就那么重要吗,到底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这是一个人们争论了多年而没有也不可能有结果的问题。在19世纪以及20世纪早期,世界上盛行的是“伟人”领导理论。这些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素质是天生的,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尤其是上层社会的人更是如此。的确,我们不能否认一定的个人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在对许多卓有成效领导者的研究中,一位美国学者发现:“领导者的性格应该是被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完成工作的欲望所驱动,对于工作精力充沛而且坚持不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具有冒险精神和开创性,在社交活动中能够打开局面,具有自信心和对人的鉴别力,愿意承担决策和行为的后果,能够减轻人际压力,能够承受失败和挫折,能够影响他人的行为,并能够为达到目标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社交互动机制。”

然而,人们也不要忘记并不是所有素质高的人都能成为领导或领袖;也不是所有的领导或领袖都是素质高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产生了一个特定的人,这才是游戏的法则。此外,往往人们一般认为的某些“病态”行为,如酗酒、固执、攻击,在一些特定的情景中会产生出奇制胜的作用。通常敢为天下先的怪人,有争议的超人,才能坚持到最后一刻,才能在历史中留下痕迹。还是乌克兰首任总统克拉夫丘克说的到位:“叶利钦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像所有伟大的政治家一样,没有逻辑可遵循。”它告诉了人们一个常识:在我们的世界里,有一定作为并在一定位置上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而不管他是什么样的人。

(初稿于2007年5月8日,完稿于2007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