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诚同达律所待遇:九城市构成紧密联系圈 四大产业带整合区域资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6:43:54
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城市功能定位、优势互补、中等城市、小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节点城市、四大产业带、远景目标……《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强化郑州市的中心地位,提升洛阳市的副中心地位,发展壮大其他节点城市,实现中原城市群内各城市组合有序,达到城市间的优 势互补。九市功能和主导产业定位基本明晰,发展的整体合力明显增强;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等四大产业初具雏形,培育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初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东连开封、西接洛阳、北通新乡、南达许昌的十字形核心区,奠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完善;城市功能显著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和谐城市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九市构成紧密联系圈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中原城市群在中国15个城市群竞争力排名中位居第七位,超过武汉、长株潭、合肥城市群,成为中部城市群的“龙头”。

    而中原城市群也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并将成为参与国内外竞争、促进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开发空间模式为3大圈层

    中原城市群区域开发空间模式为3大圈层———以郑州为中心的都市圈(开封作为郑州都市圈的一个重要功能区)、紧密联系圈(其他7个节点城市)和辐射圈(接受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的周边城市)。明确提出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工业发展重点向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新郑漯京广、新焦济南太行、洛平漯等四大产业发展带集聚,通过“产业簇群化”发展,努力形成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在此基础上,中原城市群的建设发展将综合考虑集合城市、圈层结构和产业发展带的交互作用,积极谋求城市群的整体协调发展。 

    在中部城市群做“龙头”

    在《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中原城市群九市功能定位更加明确,专家认为,中原城市群各市虽都有自己的优势,但并未实现真正的优势互补,而在未来的发展中九城市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突出中原城市群组团优势,而九市功能定位的核心就是要实现群内各市优势互补,提升中原城市群整体竞争力,使中原城市群在中部城市群中做“龙头”。 

    城际之间通列车

    大力发展航空运输,加快扩建郑州国际空港,加快干支线机场建设,力争2010年民航旅客吞吐能力达到800万人次,旅客吞吐量突破600万人次,2020年突破1200万人次。巩固提升铁路枢纽地位,提升郑州铁路枢纽地位,形成“40分钟”铁路通勤圈,争取开通郑州-洛阳,郑州-许昌-漯河等城际列车,扩大现有京广、陇海线货物运输能力。

    “十一五”末,区域内公路网密度超过60公里/百平方公里,一二级公路比重超过40%,干线公路基本达到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标准。

    强化郑州中心城市地位

    强化郑州中心城市地位,围绕建设“现代商都”,集中力量建设中心城区,推进郑东新区建设,力争2010年新区建成区规模达到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60万人;改造提升老城区,2010年前,全部完成老城区现有城中村改造任务;进一步发挥开发区聚集功能,力争到2010年,出口加工区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出口创汇超过20亿美元,成为出口创汇核心区。提高中心城区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建设方便快捷的城市交通网络,步行10分钟可抵达公交站点,提高排水系统荷载能力,到2010年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27万吨,日处理污水能力80万吨;提高城市供气供热系统,到2010年,中心城区集中供热率达到50%,居民燃气使用率达到95%;重塑郑州绿城风貌,到2010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2020年超过45%。力争2010年,市区人口规模超过400万人,全市生产总值占中原城市群的比重达1/3,真正成为带动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龙头。    卫星城跨进中等城市行列

    “十一五”期间,在加快巩义、偃师两市发展的同时,考虑现有人口规模和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培育郑州、洛阳的卫星城市,以及其他小城市,力争新郑、新密、新安、伊川、辉县、长葛、禹州、舞钢8市(区)市区人口超过20万,进入中等城市行列。2020年,力争登封、卫辉、汝州、长垣、孟津、沁阳、尉氏、孟州、宝丰等9个市(县)成为中等城市。

    8县(市)适时建区

    8个县在纲要中被规划适时撤县(市)建区,包括中牟县、荥阳市、修武县、博爱县、许昌县、新乡县、叶县和宝丰县。

    22个小城市紧跟中心城市

    有22个人口20万以下的小城市也被列入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加快宜阳、洛宁、栾川、嵩县、汝阳、开封、兰考、杞县、通许、叶县、郏县、鲁山、温县、武陟、获嘉、原阳、封丘、延津、鄢陵、襄城、临颍、舞阳的发展,跟上群内9个中心城市和其他中等城市的发展步伐。

    符合条件的乡镇撤镇建区

    纲要还指出,中小城市在发展中要结合城市空间发展布局,引导小城镇发展,合理规划中心镇的功能定位,适时推动符合条件的乡镇撤镇建区和撤乡并镇。重点以交通通道为依托,积极支持巩义回郭镇、偃师岳滩镇、首阳山镇等一批产业基础扎实、人口集聚度高的重点镇发展,培育产业集群,丰富城市体系

    节点城市选中巩义、偃师、新郑、长葛

    在发展9个中心城市、建设中小城市的同时,如何实现这些城市之间的无距离联系,使各城市真正连接到一起,实现中原城市群的组团优势?建设各市之间的节点城市被单独列出。

    纲要提出,在郑州和洛阳、郑州与许昌之间县级城市中选择人口规模较大、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巩义、偃师、新郑、长葛等市(县)作为重要节点城市加快发展。

    中心城市郑州与副中心城市洛阳之间,巩义与偃师被作为节点城市建设。巩义中心城区近期向东呼应郑州发展,远期向西呼应洛阳发展;偃师中心城区近期主要向西、向南呼应洛阳发展,远期向东呼应巩义发展。

    新郑、长葛被作为郑州与许昌、与群内南部城市之间的两个重要节点城市加快建设。新郑中心城区近期主要向北呼应郑州发展,远期向南呼应长葛发展;长葛中心城区近期主要向南呼应许昌发展,远期向北呼应新郑发展。

    四大产业带整合区域资源

    四条产业带将以重要的交通干线为纽带,支点城市为载体,中小城市为支撑,其目标为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分工与协作、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产业融合,分别为: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新-焦-济(太行山)产业发展带、洛-平-漯产业发展带。

    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

    以中心城市郑州、副中心城市洛阳和开封作为产业、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的高势能辐射源,并以沿线巩义、偃师为二级节点城市,以中牟、新密、荥阳、上街、吉利、孟津、新安、义马、渑池等为三级节点城市,在开封至渑池300公里、310国道两侧约30公里范围内展开,此产业带带动作用非同小可,牵动群内三大主要城市。

    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

    此产业带将形成纵贯中原城市群南北、呼应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及武汉都市圈、连南贯北,与郑汴洛工业走廊形成十字形工业区。

    新—焦—济(南太行)产业发展带

    此带自东向西依次穿越新乡、焦作、济源三市并包括三市所辖的辉县、获嘉、修武、博爱、沁阳、孟州6县(市),可辐射整个豫西地区。

    洛—平—漯产业带

    洛—平—漯产业带穿越三市以及所辖的汝州、宝丰、叶县、舞钢等县(市),向西南辐射南阳等豫西地区,向东辐射周口等豫东地区。

    初步形成“十”字形核心区

    按照《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规划,“十一五”期间,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郑州市的核心地位显著提升,9市功能和主导产业定位基本明晰,东西发展轴线的郑汴洛工业走廊、南北方向的新郑许漯产业轴线和新焦济产业带、洛平漯等四大产业带已具雏形,初步形成“十”字形核心区,并形成区域内任意两城市间两小时内通达的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