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诚:揭秘:1988年解放军恢复军衔制时的5位女将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20:31:12
揭秘:1988年解放军恢复军衔制时的5位女将军
出处:西陆尖锐前线 作者:冰斗灵龙 时间:2010-11-01 09:56:22
1988年解放军恢复军衔制时的五位女将军  1988年解放军恢复军衔制,当时我国共有五位女将军获得将军军衔,她们是:  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聂力  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廖文海  第一军医大学副校长吴晓恒  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李希楷  解放军洛阳外语学院副院长胡斐佩。  她们是1988年秋解放军开始实杆新的军衔制后,获得中共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的。  聂力,聂荣臻元帅的女儿、原国际科工委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现任国防科工委顾问、第六和第七届全国妇联副主席,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女中将,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将。  聂力(1930.09 ~)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原副主任兼秘书长、现国防科工委顾问,中国第一位女中将。祖籍重庆江津,1930年9月出生于上海。1947年进入荣臻子弟小学(今北京市八一中学)学习。1948年进入华北育才中学学习(后与北平师大女附中合并) 。195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高中毕业,第二年考取留学苏联预备班。1960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学院,回国后,被分配到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任技术员、工程组长。  1965年至1977年,任七机部一院十三所仪器室主任。1978年至1982年,任国防部科委科技部副局长。1982年至1985年担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7月24日,晋升为中将,是中国5位女将军中职务最高的巾帼女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将。是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妇联副主席,七届、八届人大代表。聂力为新中国十大元帅聂荣臻之女,其丈夫为上将丁衡高。  廖文海(1934-2009),女,上海市人,祖籍四川省成都市,少将。 1950年12月成都华英中学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重庆总站战士。1951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1953年3月入党。  廖文海1956年任第7军医大学2院军医、助教、主治军医。1964年任解放军总医院内科主治军医。  1970年任解放军总医院3部2科副主任。1981年任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内科副主任军医、临床3部副主任。1983年任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1989年12月-1995年8月任解放军总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退休(正军职,专业技术2级)。中共第13、14届届中央候补委员。第9届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2009年1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重要经历  1934年5月6日出生于上海。1950年12月在成都参军入伍。1953年3月入党。1956年毕业于沈阳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重庆第七军医大学任内科军医。1964年8月调入“301”议员,由主治军医先后提升为科室副主任、南楼临床部副主任。1983年12月被任命为院长。曾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廖文海是在长江边上长大的。父亲曾在上海一家商行供职,在廖文海5岁时去世。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回到父亲家乡四川成都,并以顽强的毅力支撑起母女三人的生活,还坚持让廖文海和妹妹一起上学受教育。1950年,16岁的廖文海报名参军,军队把她和战友一起送进沈阳医科大学。廖文海深知军医职责是神圣的,她把全夕心血都用在工作上。对病人的爱和对事业的投入,使她很快冒尖,28岁就升任主治军医,36岁成为所在科副主任,她的勤勉认真是全院公认的,当时她的家在医院对面的军事医学科学院,     1988年恢复军衔后授衔的第一批女将军但廖文海却经常顾不上回家,一次病房里,下予有七个病人,病情危重,日夜抢救,廖文海20天没进家门。廖文海升任副院长后,依然常年巡视在病房,仔细了解每个患者的情况。一位海军干部被确诊为林癌,送到总医院抢救。廖文海在细致观察之后产生了怀疑,她详细询问了病情,并仔细研究病人半尺多犀的病案,最后推翻了原诊断,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之后,病人康复出院。廖文海在副院长的位置上工作了 g年之后,1989年,上级领导又把院长的重担交给了她。廖文海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人才是事业腾飞的翅膀”。在她的倡导下,医院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旧习,形成了人才竞争的局面。她支持专家们的建议,率先推出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和破格晋升中实行公开答辨的形式,设插求贷。几年来,总医院有60多名才华出从的青年医学人才,通过公开答辨,获得破格晋 升的机遇,在军内引起很大反响。 有人劝廖文海不要大劳累了,廖文海说:“我这样工作换来 的是心情愉快,我想,一个人是不会为他在事业上付出多而叫苦的。”  因病逝世  正军职(专业技术二级)退休干部、解放军总医院原院长廖文海同志,因病于2009年1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湖北红安  出生日期: 1932年  职业: 第一军医大学原副校长  1950年入伍,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军医科大学,分配到齐齐哈尔军医学校任助教、军医。1970年,随学校迁到广州南方医院。1976年参加青藏高原医疗队。1983年任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副校长,负责全校医疗工作,协助校长主持了第一座面向海外华侨的医院“惠侨楼”的医疗、后勤等方面的全面改革。1984年,南方医院在全军医院大检查中获得了好评。“惠侨楼”连续两年被广州市评为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被总后树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标兵并荣立二等功。1985年底,她受命分管全校科研工作。所撰写的《正确运用运用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促进院校发展》等10余篇探讨和反映科技兴校的重要文章,先后在《中国高等教育》等杂志发表,1990年,学校获全军科技成果一等奖两项,实现了零的突破;获二等奖的数目是他上任时的三倍多。1988年底,被授予少将军衔。  1932年生,江西武宁县罗溪镇人。1950年入华中医学院(后改称第6军医大学)。1950年9月入伍。1955年毕业留校。曾任解放军新桥医院主治医生、科主任、院长。1986年11月任第三军医大学校副校长。1988年授予少将军衔。胡斐佩是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原副院长。1930年出生于上海,1949年入伍,1949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49年5月加入中国人们解放军。先后在军委劳大外文训练班、军委三部、总参三部干校、洛阳外国语学校任教,1981年被评为副教授,1983年任洛阳外国语学院副院长。1993年她因完成“英语基础训练新突破”,获解放军三总部颁发的1993年军队院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88年8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人物生平  1930年,胡斐佩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1996年春天,当她再次走入那家产院的时候,竟然还能查到66年前自己的出生档案。这66年间,中国发生了巨变,胡斐佩的人生    胡斐佩也经历了巨变。 1934年,胡斐佩随留学美国的父母回到了祖国,那年她4岁。因为父亲是留美的博士,家里的日子过得还算富裕。胡斐佩上小学时,上的是一所美国人办的专供外国孩子读书的学校,由于成绩很好,老师甚至让她直接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然而,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一切都改变了。胡斐佩随着父母开始了逃难,直到抗战胜利,一家人才回到上海。    胡斐佩在战乱中成长,逃难时她看到了中国底层民众的穷困,也看到了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苦难。那时候,她坚信教育可以救国,希望自己能像父亲一样,将来做一名大学教授。1947年,胡斐佩考上复旦大学。这期间,她在进步思想的感召下,参加了学生运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49年7月,她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北上参军,进入劳动大学(当时中央军委的代号)外文训练班。在那里,她终于走上了梦想已久的讲台。  人物经历  从教员到将军  在劳动大学外文训练班,胡斐佩先当“学生”,后当“先生”。1952 年,她开始担任英语助教。1957年,学校更名为解放军外国语文专科学校;1960 年扩编更名为技术工程学院,并从北京搬迁到张家口,年仅30岁的胡斐佩被破格提升为英语二系第四教研室主任。    胡斐佩当时恰逢困难时期,各方面条件都不好,居住条件恶劣,一家4口就挤在一间屋子里。粮食少,不够吃,大人小孩都处于半饥饿状态。胡斐佩的儿子只有两岁半,可是幼儿园只收3岁的孩子,她只好把儿子独自放在家中。每天6点早读时,她和爱人分头到教室,回来后,又忙着做早饭,给儿子穿衣起床。白天就让儿子在家里独自玩,等到课间休息时,她便急匆匆跑回家,给孩子喂点水。秋冬季节,天黑得早,几乎每天幼小的儿子都靠在紧锁的门边,哭喊着:“妈妈快回来,妈妈快回来!”每次下班回来看到儿子这个样子,她就忍不住两眼泪汪汪,把儿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艰苦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影响胡斐佩的工作热情,从教40年来,对自己、对教学,她始终坚持一个“严”字。每次上课,她必定提前10分钟到教室;每年的教案,她都要增加新的内容;每次批阅作业,她都要写出一长串评语,而不是简单地打上个“×”号了事。    1969年,学校再次更名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并迁至洛阳,胡斐佩也依旧在该院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直到1992年离休。    关于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教材,国内教育界一直有很多争论,许多院校的教师虽然有更新教材的愿望,但真正动手的不多,因为编教材要牺牲很多业余时间,而且报酬很低。胡斐佩对英语基础训练贡献的可贵之处,是在领导的鼓励和安排下,积极与其他教员一起,共同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她参与主编的《英语泛读教程》,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试用了几年后,又精选汇编成册,于1990 年出版,被列入全国高等英语基础教材。之后,她还参与主编了《英语精读教程》、《英语考试指南》等英语教学书。     胡斐佩讲求实干,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教研室主任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3 年。1984 年,她的丈夫梅孝达查出患有癌症,从春天到夏天,100多个日日夜夜,胡斐佩一直守在相濡以沫的丈夫身边。丈夫去世后,胡斐佩忍住悲痛,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她要用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去弥补自己和丈夫失去的时间。1988年,胡斐佩因贡献突出,获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亲自发布命令授予的少将军衔。  从朋友到爱人  1992年,一次老战友聚会,胡斐佩偶遇40年前的老战友鲍世禄。当时他们曾一起参加上海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又同坐一辆火车赴北京去劳动大学外文训练班学习。   胡斐佩转业回上海,胡斐佩最后到了洛阳,失去了联系。 这次老战友聚会,胡斐佩了解到鲍世禄“文革”后期被发配到南京梅山铁厂“劳动改造”了多年,后来好不容易才回到了上海,又遭遇妻子患小脑共济失调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瘫痪在床整整5年。悉心照料妻子多年之后,1990年,妻子还是去世了。他的生活好像突然多出了许多时间和空间,周围的人都劝他再找个老伴。但是,鲍世禄都逐一婉拒了。与胡斐佩的偶然相会,让鲍世禄激动不已,他在给胡斐佩的信中这样写道:“春节以前,当老首长王枚同志告诉我你每年来上海过节的时间和住址后,我确实很想与你这位阔别数十年的老战友见面,我毫不掩饰的承认,对于你我1949年在劳动大学外文训练班的短暂相处,印象十分深刻,似乎彼此都有好感。我曾经片面的设想:要是我不离开劳大外训班,也许被你选中的幸运儿不一定是那位早逝的战友。”    胡斐佩很快回了信:“这几天,除了你的信之外,我还陆续收到其他一些朋友的来信,使我沉浸在友谊的海洋之中,丝毫不感到孤独。我觉得进入老年以后,生活上的物质上的事比较好办,精神上的空虚与孤独则是最不好受的。但我相信我可以战胜它,因为有那么多老战友在关心着我。”    胡斐佩和鲍世禄的通信从1992年初开始,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他们以每四五天1封信的频率,开始了长达1年半的鸿雁传情。那些累计达10余万字的书信,见证了他们炽烈的情感交融,也记录了他们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    1993年12月,在双方亲朋好友的祝福下,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  退休后生活  胡斐佩同志完成的“英语基础训练的新突破”荣获1993年 军队院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特发此证。三总部印红红的获奖证书,为胡斐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工作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位1988年我军重新授衔后,第 一批成为女将军的英语教授,光荣地离休了。胡斐佩平生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教书,她觉得教书太有意义了,她说:“如果有来生,再让我选择职业,我还是要教书。”胡斐佩1949年7月参军,以后成了一名英文教员。从此,她不管是当助教还是当教授,不管是任学院训练部的副部长还是任副院长,从未离开教学第一线,她为我军培养外语人才尽心尽力,40多年来,她培养的学生不计其数,可称为桃李遍天下。如今,她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她的精力还很充沛,她为自己设计的晚年生活充实而丰富。因为人们任何时候都需要知识,传授知识是不分手敲、地点、条件的。胡斐佩在于休所里也带起了学生,进行义务教学、那些没有机会学外语的老干部子女,干休所的工作人员,只要愿意学习,谁都可以成为她的学生。她目前有学生8一10名,每星期给他们上两5 次课,教他们基础英语。  这只是她离休后办学的起步。她的胸中还有更加宏大的目标,她正和一些有志教育事业的同仁着手办一所大学,名叫:华厦国际大学。国际大学要与国外著名大学联网,聘任一流教授授课,颁发国内与国外联网大学的双重文凭。他的想法得到了许多海外华侨的支持,各项筹备工作正在进行,学校的校址也已选好,看来胡斐佩的梦想很快就会成真。又过新年了,四面八方学生寄来了新岁贺卡,这些来自军营内外,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大洋彼岸的祝福与问候,使胡斐佩激动不已。还有什么比这种师生情更深挚、更难忘 的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知足了。
本篇文章来源于 www.xilu.com 原文链接:http://junshi.xilu.com/2010/1101/news_343_118410_4.html本篇文章来源于 www.xilu.com 原文链接:http://junshi.xilu.com/2010/1101/news_343_118410_3.html本篇文章来源于 www.xilu.com 原文链接:http://junshi.xilu.com/2010/1101/news_343_118410_2.html 
本篇文章来源于 www.xilu.com 原文链接:http://junshi.xilu.com/2010/1101/news_343_118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