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广告词:从副省长“下乡笔记”谈领导干部“接地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6:00:27

 

 

    李永忠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制度反腐专家,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长期潜心于党建、制度反腐等领域的研究。

 

主持人单学刚,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

 

舆情背景:

 

    6月19日,《人民日报》摘编了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同志的《沁县温庄下乡住村笔记》,并配发编者按称“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面对千头万绪的农村工作,只有沉 下心来,深入一线,才能了解农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掌握当前农村工作的实情,把握 ‘三农’工作的主动权”。文章一发表就引发了媒体和网民的热议,在短短两天内,媒体进行转载和评论200多篇,人民网、新华网、国际在线、求是理论网、凤 凰网、荆楚网、华声在线等知名网络媒体中出现的相关文章更是达到了近400篇,新浪微博上相关评论也有600多篇,大家对副省长务实亲民的做法纷纷给予了 高度评价。

 

访谈实录:

 

    主持人:最 近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的《沁县温庄下乡住村笔记》经媒体发表引起了很大反响,笔记中透露,刘维佳这次下乡不但没带秘书,而且是搭乘省扶贫办的公用车,只带 了住村所需的被褥,尽可能做到“村不扰民、县不扰官”。媒体和网络上相关评论有数百篇,很多人对这种领导这种调研作风给予了高度评价,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调 研?他为什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热议?

 

    李永忠:密切联系群众本来是我们“打天下”时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但是,随着执政时间的推移,我们当年密切联系群众的两个主要载体——战争和运动都没有或不再搞了。当战争远去,运动不再时,我们的权力授受方式仍然采用的是战时状态下的“等级授职制”!这是马克思140年前总结巴黎公社主要经验时明确指出:“用等级授职制来代替普选制是根本违背公社精神的。”苏联执政74年一直沿用等级授职制来代替普选制。面对苏联的解体,苏共的解散。我们认真吸取教训,正在准备做这方面的改革。因此基层出现了公推直选,有公开直选乡镇长,公开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特别是2000年 前后,四川省委组织部在这方面的改革力度相当大。但是,十多年过去了,目前直选领导干部,仍然只在村乡两级试点。因此,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本来密切联系群 众是常态,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却变成了罕见;密切联系群众的必然性,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就变成了偶然性。于是,当干群关系割裂,一些地方就出现了越级访、 群体访,甚至出现群体事件。当刘维佳的这种近年来少有的联系群众方式出现后,这种常态变罕见,必然变偶然的状况,就自然会成为新闻,成为关注的焦点和热议 的重点。当年,国家主席刘少奇下乡十多天,和老百姓同吃同住睡硬板床,都不能成为关注的焦点和热议的重点。现在一个副省长,只是因为不带秘书,只是因为搭 乘公用车,只是因为只带了住村所需的被褥就成为大新闻,这就说明我们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已经比我们夺取政权时的距离要远得多,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种关注和热议是对刘维佳同志的表扬,但同时也是对缺乏密切联系群众的干部的一种潜在的批评。

 

    主持人:下 基层和群众在一起使我们党和政府的优良传统,可是,近些年来,干部下基层调研经常“走调”,在网上被批评为“形式大于实质”,不是游山玩水,就是走马观 花,很难切实发现问题和矛盾,而刘维佳同志的调研在两天发现了十一个问题,这种反差衬托出了什么值得深思的问题?给我们哪些启示?

 

    李永忠:应 该这么说,“很难切实发现问题和矛盾”是不准确的。我觉得是“很难”与“不想”的关系。其实是不想切实发现问题和矛盾。而这种不想切实发现问题和矛盾,第 一是感情不行,第二是能力不行,切实发现问题和矛盾既需要眼光,还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现在中央、省、市、县这四级官员,只有县这一级是直接和老百姓打 交道。但是由于县里的政权延伸到乡镇了,在很多地方,县这一级都不经常与老百姓直接打交道了,而是由乡村干部与老百姓直接打交道。因此,在县以上政权机关 的相当多的干部,没有密切联系群众的实际接触,手中的权力缺乏与人民群众相联系的感情,面对问题和矛盾,因而也没有解决的能力和勇气!所以,就表现为很难切实发现问题和矛盾。中央现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第一,尽量减少直接从高校招考公务员;第二,注意从基层选拔干部;第三,上面机关的干部要经常下基层去 了解下面的情况。所以说,过去的那种走马观花或者跑马观花的调研,通常是被下面的同志引导着看比较光鲜的东西,看不到问题的实质所在,上面的决策也就偏离下面的实际情况,因此,“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的决策必须通过深入地调研。而我们深入的调研,必须要有切实发现问题的眼光勇气和能力,所以刘维佳 同志两天的时间发现了11个问题,这说明他有这个眼光,也有这勇气和能力。

 

    主持人:副省长“微服私访”还有一个小小的遗憾,那就是“县不扰官”的想法被打了折扣。镇书记发现了这么个大官感到很惊讶,县委书记、县长闻讯赶来。由于有了地方官员的陪同,副省长在郭村镇的“这顿饭吃得不如在温庄那几顿饭舒服,有人陪餐即便是派饭也变了味”。网上有评论就抓住了这一点展开,您觉得这是不是反映出了 我们基层官员的普遍情况,这种问题的症结何在?

 

    李永忠:上 级领导有这样的想法,就是“村不扰民,县不扰官”,上级下基层调研可以做如此之想,但是下属和下官,则不敢不请示并问安!很多地方和单位都形成了一种惯 例,如果上级来了,你不马上报告,就是失职,将来可能被问责,甚至乌纱难保。所以,下属不敢不请示问安,成了现在的一个潜规则。即使你是更大的领导,到村 委会、村支部,或者给乡党委书记打了招呼,不准他给县委书记、市委书记报告。但实际上,他也必报无疑。因为“县官不如现管”!他会因为有一个大人物来了以 后居然敢瞒报,最后不管是受到批评还是表扬,都会落下不是。所以说,尽管刘维佳同志打了招呼,镇党委书记却不敢不报,县委书记和县长也不得不来,他的“派 饭也变了味”。这是目前一种比较普遍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就是说我们还没有认真到从制度上做一个严肃硬性的规定,让领导同志真正可以轻车简从地去基层调 研!而必须按照目前形成的这种的潜规则,事先写好稿子,然后去做有很多人陪行陪转陪吃陪看的所谓调研!而那种微服私访,轻车简从的调研,在目前的情况下是 很难真正进行的。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网民把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搞好关系叫做“架天线”,而把到群众中去称为“接地气”,现实中农村基层的干部群众对部分只会“架天线”,不愿“接地 气”的机关干部很不满意,有评论认为这与我们目前的干部选拔程序和方式上的不足有关系,目前,各级党委、政府班子换届已经开始,大家都很关心我们在未来的 干部选拔工作中要如何改进存在的问题?

 

    李永忠:这 是与我们干部用人导向有关系的。我们的用人导向,经过六十多年的长期执政,在选人用人上的方法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选拔方式,而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选方 法。所以,这种用人导向,使我们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把善于“架天线”的干部就提拔到领导身边,把善于“接地气”的干部就留在了群众中间。因此,老百姓就 说,“领导喜欢的提拔到领导身边,百姓拥护的留在了百姓中间”。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已经出现这样几个转变,一是从招录“三门干部”到使用身边干部;二是从 使用身边干部到提拔贴身干部,三是从提拔贴身干部到重用心腹干部(哪些人的人身依附性越强,就越容易受到领导的信任,如果你的人身依附性没有达到一定程度 就很难被重用为心腹);四是从重用心腹干部到破格重用隐私干部。这些年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谁掌握了上级领导的隐私,并具有很强的人身依附性,就有可能 成为领导最信任的心腹干部,就有可能被一些领导干部所破格重用。如李真之于程维高,就是一个突出典型。这就使目前在“架天线”和“接地气”的导向上,引起 不少干部的猜疑、意见和情绪。必须承认,我们在用人导向上是有问题的。没有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公开公开公正的竞争平台。所以尽管也在逐步扩大推 荐的范围,但是,这仍然是推荐选拔的方式,而不是直接选举的办法!当然,目前这种情况也在改变,一些试点单位的效果也很明显。

 

    主持人:信 息时代,公众人物想要人不知鬼不觉地悄悄下乡“微服私访”而不被认出是很难的事。实际上,“接地气”的实质并不在于去了哪里,而是能不能真正听取群众呼 声,现在领导干部通过网络了解民意、疏导民怨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您如何评价网络问政这种方式,它和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相比有哪些互补性,如何把二者结合 起来?

 

    李永忠: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60多 年前,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的窑洞对话,谈到我们怎么防止腐败,跳出周期率。当时毛泽东给的方子就是,只有人人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但是在过 去,要人人起来监督政府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在网络时代、信息化时代,人人都起来监督政府、监督领导干部、监督掌权者是容易做到,而且完全可以做到的事。因 此,我们就要充分利用网络问政这种形式。领导既需要微服私访,深入调研,这方面需要我们在政策和制度上做一些安排,解除主要领导下去就必须有专人陪同的陋 习,领导下去以后,自己有调研能力、生存能力、生活能力。他自己去调研就可以了,并不需要那么多人陪,更不需要那么严格的安全保卫!所以说“接地气”既需 要微服私,需要深入调研,实质性地了解群众的呼声,也需要通过网络去了解民情民意,因为它的面更广更宽,比手工作业式的微服私访接触的面要广泛得多,也便 捷得多。

    但 是,网络问政不能代替必要的深入调研,因为网络上还是有局限的。它深入的情况以及实际感受的程度,还是受到一定的局限。所以,这两种方式要结合起来,这样 就能促进作风的转变。比如,现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对干部有明确规定,必须下基层多少天,这是从天数上的规定,但关键是能发现多少问题,这就比天数更有实质 性了。你下去一百天发现十个问题,我下去一百天发现一百个问题,那两者量就大不一样了。同时,发现的这些问题,哪些是重要问题,哪些能够进行解决,最后解 决了多少?这样,每年都把这种情况向老百姓公布,他调研了哪些问题,提出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用这些数字来量化领导的能力,比现在这种到选举的时 候,根据组织提名,按照他的年龄、学历、资历去举手要好得多!这就是政绩观、能力观。用能力和政绩来说明问题。这样就能把深入调研和网络问政有机地结合起 来。同时,可以把这些情况放在网络上,让广大的网民看看我们的领导干部到底做得怎么样。

    目 前,中央纪委和中组部的三个县委权力公开试点,如江苏的睢宁,那里就做得不错,县委书记王天琦不光是做到了网络问政,而且做到了广泛的“接地气”。同时让 全县的党员和老百姓都能看到县委常委会议决策的现场,看他们这些公仆,权,是否为民所用;情是否为民所系;利,是否为民所谋。每名县委常委在规定时间内, 能否结束自己的发言,发言有无重点,能否作出正确的判断,县委的决策是对是错,是赢民心还是失民心,是合民意还是违民意,都有一个公开的表现。因此,这个 地方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就恢复得不错,经济发展搞得也不错,老百姓对他们也是真心的支持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