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莎为什么唱画中仙:丁零(即敕勒又称高车,三国时期在贝加尔湖以南游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5:08:26
丁零 
丁零即敕勒,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亦作丁令、丁灵、钉灵。又称高车、狄历、铁勒、丁零(丁灵)。三国时,丁零有一部分仍在今贝加尔湖以南游牧,称北丁零;一部分迁徙至今新疆阿尔泰山和塔城一带,南与乌孙、车师,西南与康居为邻,称西丁零。
目录
词语
词语解释
丁零释意
民族
沿革
科技
民族融合
与涅涅茨人
相关书籍
词语
词语解释
丁零释意
民族
沿革
科技
民族融合
与涅涅茨人
相关书籍
展开
编辑本段词语
【拼音】:dīng líng
【注音】:ㄉㄧㄥ ㄌㄧㄥˊ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 丁零 dīnglíng
[tinnient;tinkle jingle] 形容铃声或金属撞击的声音
铜铃丁零
编辑本段丁零释意
又称“丁令”、“丁灵”。 汉 时为 匈奴 属国,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
【出处】:《史记·匈奴列传》:“后北服 浑庾 、 屈射 、 丁零 、 鬲昆 、 薪犁 之国。”张守节 正义:“已上五国在 匈奴 北。”司马贞 索隐引《魏略》:“ 丁零 在康居 北,去 匈奴 庭 接习水 七千里。”
【示例】:唐李涉 《六叹》诗:“ 汉 臣一没 丁零 塞,牧羊西过 阴沙 外。” 清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去去 丁零 愁不绝,那堪客里还伤别。”
释义:(2).象声词。
【出处】:唐黄滔 《戴安道碎琴赋》:“朱弦并断,类冰泉裂石以丁零。”
【示例】:赵树理 《登记》:“有一个明晃晃的小东西从她衣裳口袋里溜出来,丁零一声掉到地下。”
象声词,现多形容铃声或小的金属物体的撞击声。
编辑本段民族
  丁零
即敕勒,中国古代民族,属于原始游牧部落,又称高车、狄历、铁勒、丁零(丁灵)。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留居在原来贝加尔湖一带的敕勒被称为丁零。鲜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车轮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西汉进攻北匈奴战胜之后,敕勒的地域开始南移,与中原的汉族交往。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在中原的丁零人曾建立翟魏政权。
4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人大都已鲜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人在北魏时期大量参加鲜卑人、汉人的战争,其中大部和丁零人一起逐渐融入汉族。
敕勒中北方的一部后来成为回纥,现代维吾尔族的祖先。俄罗斯联邦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境内的雅库特人也是敕勒人的后裔。
编辑本段沿革
丁零部落之一巴尔虎的主题博物馆
  丁零部落
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南迁入中原的敕勒被称为丁零。鲜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车轮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汉朝击溃北匈奴之后,敕勒的地域开始南移,与中原的汉人交往。
秦汉时期,游牧于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公元前200年左右,被匈奴征服。丁零和其他几个民族因不堪匈奴的掳掠和残酷压迫,曾联合起来对付匈奴。
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冬,丁零、乌桓、乌孙向匈奴进攻,沉重地打击了匈奴。神爵元年(前61)前后,丁零又几次袭击匈奴。公元1世纪中叶以后,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势力日趋衰微。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丁零和鲜卑、西域各族,与南匈奴一起,打败北匈奴,迫使其西迁。
三国时,丁零有一部分仍在今贝加尔湖以南游牧,称北丁零;一部分迁徙至今新疆阿尔泰山和塔城一带,南与乌孙、车师,西南与康居为邻,称西丁零。西丁零胜兵 6万,随水草游牧。还有一部分从东汉建武时就到了今甘肃河西走廊、宁夏一带游牧。两晋南北朝时,丁零有一部分南迁,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
4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人大都已鲜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人在北魏时期大量参加鲜卑人、汉人的战争,其中大部和丁零人一起逐渐融入汉族。
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在中原的丁零人曾建立翟魏政权。敕勒中北方的一部后来成为回纥,现代维吾尔族的祖先。俄罗斯联邦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境内的雅库特人也是敕勒人的后裔。
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北魏九次发动对他们的战争,虏获六七十万人,置于漠南各地。还有很多敕勒部落在漠北服属于柔然。
公元5世纪末柔然在北魏打击下趋于衰落,敕勒部落的阿伏至罗率众十余万西迁。他在车师前部(今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一带)建立高车国(487-541),共七主,前后约五十五年。高车国向南控制了通往西域的门户高昌以及焉耆、鄯善,势力东北至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北达阿尔泰山,西接乌孙西北的悦般,东与北魏相邻。最后灭于柔然。
编辑本段科技
丁零文字
丁零人善于制作和普遍使用高轮大车,故晋以后的中原人又称丁零为“高车”。丁零人所以普遍使用高车,是因为原驻牧地草茂而高,积雪深厚,而且多沼泽。在这种地区使用高轮大车,可以减少阻力,顺利通行。
现今在呼伦贝尔盟巴尔虎三旗还保留着使用高轮大车的习惯,当地人称之为勒勒车或大毂轮车。车轮直径最长者达1.4米左右,超过了当地牛身的高度,与马的身高相差无几。车轮原料多为桦、柞木烘烤之后,使其弯曲,几段弯曲的树干连接在一起变成为车轮,因此有些车轮不够圆,车辕也不求直。车幅多在15到20根之间。每户牧民至少有四辆勒勒车,用以运水、搬家和运输燃料等使用。有时候还把车轮连接摆放当作栅栏,在一般情况下,用牛挽车,一牛一车,各车首尾相连,由一人驾驮即可。
当然,丁零人使用的高轮大车,要比现今的勒勒车简陋得多,质量也差。但是,远在一千五六百年前,丁零人能够制造出这样的高轮大车,确实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
编辑本段民族融合
北魏统治下的内地丁零不断反抗,安插在边镇为营户的敕勒部人是六镇起义的主力之一。柔玄镇起兵的领袖杜洛周(或称吐斤洛周)可能即是敕勒人。六镇起义后,敕勒人转战中原,与中原各地的丁零一起融合于汉族之中。敕勒族喜爱歌舞,宋代郭茂倩辑《乐府诗集》中保存的《敕勒歌》是敕勒族的一首著名的民歌。
编辑本段与涅涅茨人
涅涅茨人,旧称萨莫迪人、尤拉克人。涅涅茨人的族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的“丁零”人。中国汉代时丁零人游牧于萨彦岭地区。因战乱一批丁零人沿叶尼塞河向北迁移,到达北冰洋沿岸,其中一部分越过了乌拉尔山。他们吸收一部分当地居民的语言和文化成分,逐渐形成新的民族—萨莫迪人。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涅涅茨人居住的地区全被俄国征服。十月革命后建立了涅涅茨民族区(1929年7月15日,属俄罗斯联邦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州)、亚马尔—涅涅茨民族区(1930年12月10日,属秋明州)、泰梅尔民族区(属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
涅涅茨人主要分布在涅涅茨民族区、亚马尔—涅涅民族区、泰梅尔(多尔干—涅涅茨)民族区(2.58万人),其余居住在汉特—曼西民族区、科米自治共 和国等地区。涅涅茨语属乌拉尔语系萨莫迪语族,使用俄文字母的文字。涅涅茨人信奉萨满教,后部分人改信东正教。涅涅茨人自古以养鹿、捕鱼、狩猎为生,现在涅涅茨人居住的地区成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产地。
编辑本段相关书籍
  《丁零、高车与铁勒》
《丁零、高车与铁勒》:
中国商周至隋唐历史上的鬼方、丁零、高车和铁勒,为同一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本书上起鬼方,下迄公元七四四年回纥汗国建立前夕,分列三编(《丁零篇》、《高车篇》、《铁勒篇》)十四章,叙述此民族约两千年的历史。
《丁零、高车与铁勒》根据史籍、考古材料并参照前人研究成果,证明鬼方是丁零的族源。集鬼方、丁零、高车、铁勒历史于一书,阐明其源流和历史,以显现维吾尔民族远古史的全貌,这不仅是个饶有兴趣的学术问题,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参照和吸取了各专家尤其是已故的突厥史学家岑仲勉先生的研究成果。岑仲勉先生学识渊博,著作特丰。他不仅对隋唐突厥史有精湛的研究,而且对突厥、铁勒史籍和碑文进行了独到的规模宏大的考订和注释,将我国突厥、铁勒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书虽然在许多问题上不尽同意岑仲勉先生的看法,但下编《铁勒篇》的撰写,还是比较多地利用了岑先生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