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婆婆和小昭:承德避暑山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22:26:01
          承德避暑山庄 ***************************************************************************************************************************           曾是中国清朝皇帝的夏宫。距离北京200公里。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内有康熙乾隆钦定的72景。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一百余处。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     
  避暑山庄是中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历时87年。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环绕山庄婉蜒起伏的宫墙长达万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相当于颐和园的两倍,有八个北海公园那么大。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一个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同时又具有不同风格的强烈对比,避暑山庄朴素淡雅,其周围寺庙金碧辉煌。这是清帝处理民族关系重要举措之一。由于存在众多群体的历史文化遗产,使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十大名胜、和四十四处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承德也因此成为全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避暑山庄与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并称全国四大名园。 水心榭 1909年5月12日拍摄的水心榭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是中国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避暑山庄兴建后,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此处理军政要事,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这里发生的一系例重要事件、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后形成的历史见证。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秋季,皇帝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乃至后宫妃嫔、皇族子孙等数万人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以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之目的。为了解决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2l座行宫,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就是其中之一。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自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最后一项工程竣工,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89年。在英法联军攻打北京时,咸丰皇帝就带着一批大臣逃到了这里。 
  避暑山庄的营建,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 第二阶段: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13年至1780年),伴随避暑山庄的修建,周围寺庙也相继建造起来。
  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乾隆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以及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等重要人物,还在此接见过以特使马戈尔尼为首的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清帝嘉庆、咸丰皆病逝于此。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帝咸丰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在这座房子里批准了《中俄北京条约》等几个不平等条约。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辛酉政变”亦发端于此。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避暑山庄日渐败落。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10万平方米,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湖泊区在宫殿区的北面,湖泊面积包括州岛约占43公顷,有8个小岛屿,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层次分明,洲岛错落,碧波荡漾,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东北角有清泉,即著名的热河泉。平原区在湖区北面的山脚下,地势开阔,有万树园和试马埭,是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茫茫草原风光。山峦区在山庄的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园的五分之四,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众多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  
  平原区西部绿草如茵,一派蒙古草原风光; 东部古木参天,具有大兴安岭莽莽森林景象。 在避暑山庄东面和北面的山麓,分布着宏伟壮观的寺庙群,这就是外八庙,其名称分别为: 溥仁寺、溥善寺(已毁)、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须弥福寺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外八庙以汉式宫殿建筑为基调,吸收了蒙、藏、维等民族建筑艺术特征,创造了中国的多样统一的寺庙建筑风格。
  山庄整体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势,分区明确,景色丰富,与其它园林相比,有其独特的风格。山庄宫殿区布局严谨,建筑朴素,苑景区自然野趣,宫殿与天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回归自然的境界。山庄融南北建筑艺术精华,园内建筑规模不大,殿宇和围墙多采用青砖灰瓦、原木本色,淡雅庄重,简朴适度,与京城的故宫,黄瓦红墙,描金彩绘,堂皇耀目呈明显对照。山庄的建筑既具有南方园林的风格、结构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袭北方常用的手法,成为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避暑山庄不同于其它的皇家园林,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同时融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它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誉。  
  避暑山庄之外,半环于山庄的是雄伟的寺庙群,如众星捧月,环绕山庄,它象徵民族团结和中央集权。承德“外八庙”分布在避暑山庄东北面山麓的台地上,面积达 40多万平方米,原有寺庙十一座,现存的有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乐寺、普宁寺、安远庙、溥仁寺、殊像寺。这些庙宇金碧辉煌,宏伟壮观。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范囿和皇家寺庙群。最大的特色是它园中有山,山中有园。避暑山庄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在总体规划布局和园林建筑设计上都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的景观特点和有利条件,吸取唐、宋、明历代造园的优秀传统和江南园林的创作经验,加以综合、提高,把园林艺术与技术水准推向了空前的高度,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典范。避暑山庄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形成了东南湖区、西北山区和东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构成了中国版图的缩影。宫殿区建于南端,是皇帝行使极力、居住、读书和娱乐的场所,至今珍藏着两万余件皇帝的陈设品和生活用品。避暑山庄这座清帝的夏宫,以多种传统手法,营造了120多组建筑,融汇了江南水乡和北方草原的特色,成为中国皇家园林艺术荟萃的典范。 
       帝王范囿与皇家寺庙建筑经验的结晶。它成为与私园并称的中国两大园林体系中帝王宫范体系中的典范之作。园林建造实现了“宫”与“苑”形式上的完美结合和“理朝听政”与“游息娱乐”功能上的高度统一。寺庙建筑具有鲜明的政治功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标志中国古代造园与建筑艺术的巨大成就。它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和建筑艺术之大成,是具有创造力的杰作。在造园上,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总结并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造园素材、造园技法,使其成为自然山水园与建筑园林化的杰出代表。在建筑上,它继承、发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建筑技艺,撷取中国南北名园名寺的精华,仿中有创,表达了“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建筑主题。在园林与寺庙、单体与组群建筑的具体构建上,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实现了中国古代南北造园和建筑艺术的融合,它囊括了亭台阁寺等中国古代大部分建筑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木架结构建筑的高超技艺,并实现了木架结构与砖石结构、汉式建筑形式与少数民族建筑形式的完美结合。加之建筑装饰及佛教造像等中国古代最高超技艺的运用,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观。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不论是造园还是建筑,它们都不仅仅是素材与技艺的单纯运用,而是把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文学等多方面文化的内涵融注其中,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避暑山庄周围寺庙的建筑风格使汉、藏文化艺术融于一体,寺庙殿堂中,完好地保存和供奉着精美的佛象、法器等近万件,共同构成了十八世纪中国古代建筑富于融合性和创造性的杰作。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一个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同时又具有不同风格的强烈对比,避暑山庄朴素淡雅,其周围寺庙金碧辉煌。这是清帝处理民族关系重要举措之一。记载着清朝统一和团结的历史。 
  避暑山庄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形成了东南湖区、西北山区和东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构成了中国版图的缩影。宫殿区建于南端,是皇帝行使权力、居住、读书和娱乐的场所,至今珍藏着两万余件皇帝的陈设品和生活用品。避暑山庄这座清帝的夏宫,以多种传统手法,营造了120多组建筑,融汇了江南水乡和北方草原的特色,成为中国皇家园林艺术荟萃的典范。  
  宫殿区坐落在避暑山庄南部,东北接平原区和湖区,西北连山区。主体建筑居中,附属建筑置于两侧,基本均衡对称,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而又加以改造,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使避暑山庄宫殿建筑园林化,又显示出皇家园林的气派。宫殿区由正宫(被辟为避暑山庄博物馆)、松鹤斋、东宫(已毁)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组成。 
       正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正宫建于康熙五十年至五十二年修建,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新修缮,改建,占地1万平方米。包括九进院落,由丽正门、午门、阅射门、澹泊敬诚殿、四知书屋、十九间照房、烟波致爽殿、云山胜地楼、岫云门以及一些朝房、配殿和回廊等组成。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前朝是皇帝处理军机政务的办公区;后寝是皇帝和后妃们日常起居的生活区。主殿叫“澹泊敬诚”,是用珍贵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是皇帝治理朝政的地方,各种隆重的大典也都在这里举行。     
       松鹤斋康熙时,皇太后来避暑山庄,居住在西峪的松鹤清樾。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在正宫东面另建一组八进院落的建筑,题名松鹤斋,以供皇太后居住。当年,松鹤斋内“常见青松蟠户外,更欣白鹤舞庭前”。庭院中还有驯鹿悠游其间。绥成殿后依次有照房十五间,门殿三间,大殿七间名为乐寿堂,后改名为悦性居,是皇太后的寝宫。绥成殿、十五间照房、门殿建筑早已无存。乐寿堂仅剩基址,1998年复建。  
    东宫在松鹤斋的东面,地势比正宫和松鹤斋低。东宫的前面宫墙上另辟大门,称德汇门,为重台城门,形制与丽正门相仿。进入德汇门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依次有门殿七间、正殿十一间、清音阁、福寿阁、勤政殿、卷阿胜境殿。1945年,东宫失火被烧毁。现仅存基址。其中,清音阁:俗称大戏楼。与现存故宫畅音阁、颐和园中德和园大戏楼形式相近。阁高三层,外观雄伟。  德汇门  
       万壑松风殿是万壑松风的主殿。康熙帝经常在这里接见官吏,批阅奏章,读书写字。1722年,康熙发现皇四子和硕雍亲王胤禛之第四子弘历(乾隆帝)聪明伶俐,十分喜爱,于是传旨,命将弘历送入宫中。这年的夏天,弘历由父母带领,随祖父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康熙将避暑山庄的侧堂“万壑松风”赐给弘历居住,平时进宴或批阅奏章,都要乾隆侍奉在旁,朝夕教诲。弘历继位后,将这座殿宇题名为纪恩堂。乾隆三十年,乾隆写《避暑山庄纪恩堂记》,纪念康熙皇帝对他的眷顾养育之恩。
      湖区虽然没有颐和园的昆明湖那么大,但是由于洲岛错落,湖面被长堤和洲岛分割成5个湖,各湖之间又有桥相通,两岸绿树成荫,显得曲折有致,秀丽多姿。此区总体结构以山环水、以水绕岛,布局运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组成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仙世界的构图。多组建筑巧妙地营构在洲岛、堤岸和水面之中,展示出一片水乡景色。        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的,“烟雨楼”是模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的形状修的。            金山岛的布局仿自江苏镇江金山。          平原区主要是一片片草地和树林。当年这里有万树园, 山区自南而北,由四条沟壑组成,依次为榛子峪、松林峪、梨树峪、松云峡。山峦之中,古松参天,林木茂盛,原建有四十多组轩斋亭舍、佛寺道观等建筑,但多已只存基址。       文园位水心榭东,仿苏州狮子林建于银湖中的一个岛上,乾隆题名文园狮子林。文园布局紧凑,建筑精巧,假山峻峭,江南园林特点突出。文园是园中之园,共十六景,有门殿、虹桥、假山、云林石室、蹬道、占峰亭、纳景堂、清閟阁、藤架、清淑斋、小香幢、延景楼、探真书屋、画舫、黄碧轩、水门。附近有枕烟亭、牣鱼亭。它是在热河被军阀占据时而摧毁的。一九九四年承德市人民政府多方筹资,经过四年多时间,现已把大部分景观恢复了原貌。日前已对游人开放。文园狮子林是仿我国元代著名大画家倪瓒(字云林)画的《狮子林图卷》和苏州狮子林景观而建造的。据史料记载:元朝末年,僧人惟则(又叫天如禅师)为纪念他们老师中绛和尚(即普应国师),在苏州城的东北建一座佛寺。因为中绛原居住在天目山狮子岩,所以,为佛寺取名为“狮子林”。后来又改名为“狮林寺”、“圣恩寺”。乾隆皇帝南巡时,曾游览此园,喜爱万分,命画师绘图北归。他下旨以《狮子林图卷》为样本和仿苏州狮子林的意境,在北京圆明园内长春园及避暑山庄各修了一座同名建筑。        避暑山庄的文园狮子林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一七七四年),完成于乾隆四十三年(公元一七七八年),共耗白银七万六千三百七十九两。乾隆皇帝仿苏州文园题了十六景:狮子林(门殿)、虹桥、假山、云林石室、蹬道、占峰亭、纳景堂、清閟阁、藤架、清淑斋、水香幢、延景楼、探真书屋、画舫、横碧轩、水门,还有邻近的枕烟亭、牣鱼亭。这些景点是乾隆读书、游览的主要去处。在这些景观中,亭阁别致,沿顶石林参差,怪峰嶙峋,亭台错落,水绕洞行,结构精巧,布局灵活。乾隆皇帝亲临此地,感到如游图画中,对十六景曾即兴吟诗题词,夸耀这处仿南方造园艺术的精华和别具一格的风趣。


                 永佑寺是山庄内的一处大型佛寺,位于平原区的东北部,建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整组建筑样式规整,坐北朝南。据载,门殿前有牌坊三座,成品字型,自东向西题额分别是:法瞻龙象,锡振雷音;仁寿世界,慈悲法门;优昙耀彩,檐葡飞香。门殿以北,前殿、宝轮殿、后殿、舍利塔、御容楼,沿中轴线渐次排列。宝轮殿东西配殿分别为“妙觉”、“慧照”,后殿的东西配殿为“普慧”、“广仁”。
 

         永佑寺内最值得一书的是舍利塔和御容楼。

         舍利塔通高67米,九层八面,是平原区的制高点,登临观览,山庄的万千气象尽入眼底。塔廊内塔身八面石壁上均有石刻浮雕佛像,正南正北两面各开拱券门。拾级而上,可逐层登至九层。每一层都有御题匾额,供有佛像,依次为:初禅精进,主尊为弥勒佛;二谛超宗,主尊为燃灯佛;三乘臻上,主尊为阿弥陀佛;四花宝积,主尊为不动佛;五智会因,主尊为毗卢佛;六通普觉,主尊为狮吼佛;七果圆成,主尊为不动金刚佛;八部护持,主尊为集济王佛;九天香果,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南妙宝胜佛,北开花庆佛,东趣思趣王佛,西释迦木王佛。舍利塔俊秀挺拔,为砖石结构,外檐饰以琉璃,巍然屹立于蓝天白云之下。       **************************************************************************************************************************   
  承德避暑山庄大小建筑有120多组,其中康熙以四字组成36景,乾隆以三字组成36景,这就是山庄著名的72景。  
  康熙朝定名的36景 
        烟波致爽 烟波致爽在避暑山庄正殿澹泊敬诚殿之后。为清帝的寝宫。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为“康熙三十六景”第一景。面阔7间,进深3间,康熙帝谓此“四周秀丽,十里平湖,致有爽气”,殿因此得名。正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小跨院,为后、妃居住之所。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帝携东、西宫等后妃出北京至热河避难,即居于此殿。嘉庆和咸丰帝病逝于此。     芝径云堤 在避暑山庄万壑松风之北。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为“康熙三十六景”第二景。是仿效杭州西子湖的苏堤构筑的,夹水为堤,逶迤曲折,形似芝字。此堤连接三岛:采菱渡、月色江声、如意洲。堤穿湖而行,为湖区主要风景观赏路线。入夏以后,漫步长堤,满眼苍翠碧绿,四周胜景层层,步挪景动,百态千姿,绿柳袅袅,大有西子湖中“苏堤春晓”之风韵。康熙帝初建避暑山庄,疏导湖区时,亲自度量设计,其《芝径云堤》诗云:“命匠先开芝径堤,随山依水揉幅奇。”此堤对山庄湖区各处风景实有管理全局之妙。避暑山庄首先是从此处破土动工,挖池积土,成堤成洲,按说原本是避暑山庄的第一景,但皇帝的寝宫为老大,要居第一景,这里就只能退居第二了。         无暑清凉  如意洲之门殿,是一组三进庭院的主体建筑,南阔5间,进深1间。殿本身“广厦洞辟,不施屏蔽”,四面皆水,景色秀美,夏日凉爽清幽。门殿题额“无暑清凉”,为“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三景。康熙称此处“三庚退暑清风至,九夏迎凉称物芳”。         延薰山馆 门殿北为正殿,名延薰山馆,面阔七楹,进深两间,前有五槐抱厦,前后设廊,单檐歇山。有联“云移溪树侵书幌,风送岩泉润墨池”。康熙有诗赞美此处:夏木阴阴盖溽暑,炎风款款守峰衔;山中无物能解愠,独有清凉免脱衫。此处为早年康熙接见少数民族首领和处理朝政的主殿。它面阔七楹,外加抱厦。此抱厦是乾隆三十八年改建的。现门外对联一幅,系后殿的楹联联,为便于保管及文物安全放到此殿。为乾隆所题,上联是:乐寿协那居结符仁智;下联是:清宁昭丽象道体公明。现殿按内按乾隆年间风格复原陈列。北部中间一座床,上有坐褥、靠背、迎手,前边有些宫廷陈设品,北墙上方横匾为康熙所题“敷畴丰泽”意思是让皇帝的恩泽布满全国,让传统的道德文化陶冶百姓。横联下是乾隆的贴落与对联。对联是:篆袅猊罐知日咏,风清虬漏报春深。
          水芳岩秀 后殿名水芳岩秀,七楹,进深两间,前有抱厦五楹,后有抱厦三楹,为康熙三十六景第五景。四周镜波绕岸,庭中瑶石依栏,此景以水为题,借景发挥。盖山庄内泉水甘冽,位于塞外诸泉之首,饮之少疾而体质敦厚,故康熙诗有“岩秀原增寿,水芳可谢医”之句,因题此名。明间正中面南悬康熙题“水芳岩秀”匾,面北悬乾隆题“奉三无私”匾。有联:“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另一联:“波漾书林来自九天甘雨,花浮墨沼长看四季祥云”。此殿曾为康熙帝寝宫,后为皇太后寝宫。乾隆年间,乾隆帝为其生母钮祜禄氏祝寿,在此复题为"乐寿堂",乾隆为此殿题匾“乐寿堂”。殿内装修精当,陈设堂皇,殿内正中设金漆龙凤宝座、围屏、孔雀画扇、金筒、鹤灯、鼎炉、 端、坐几、紫檀嵌螺、钿落地镜、书案及文房四宝等。皇帝每驻热河,逢七月七日,皇太后带领皇后、妃嫔、公主在此举行乞巧盛会。"奉三无私"为乾隆亲笔御题。此匾现高悬于避暑山庄如意洲主殿乐寿堂之上。            万壑松风地处正宫的东北角,南依松壑斋,北濒下湖,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是宫殿区最早的一组建筑。形制与颐和园的谐趣园类似,用半封闭回廊连通环抱,不设主轴线,万壑楹风殿、鉴始斋、静佳室、颐和书屋、蓬阆咸映等各殿堂参差错落。主殿万壑松风殿坐南朝北,是山庄内唯一一座打破坐北朝南体制的正殿。“长松数百,掩映周回”,西北方的峡谷中,又不断送出阵阵松涛之声,为“康熙三十六景”第六景。康熙、乾隆都曾在此读书,康熙还选派两名年轻的妃子住在鉴始斋旁的“静住室”,照料这位小皇孙。乾隆登基后为怀念康熙当初的鉴赏宠爱,于1756年将此书屋改名“鉴始斋”。            松鹤清樾 进榛子峪百余步路北侧原有一座北山临溪、西南的,面南建四合院一处,前殿名松鹤清樾,有联:“奇花文石娱朝夕,白鹤苍松永岁年”,后殿五楹名静余轩。康熙时期此处是皇太后起居之所。此建筑有前后各5间大殿,前殿康熙题额为松鹤清越,并题联“奇花文石娱朝夕,白鹤苍松永岁年”。后殿康熙题额为静余轩。两殿两侧有游廊相连, 乾隆时,他为母后在正宫东侧修建了松鹤斋,此处便改成了乾隆的书房。          云山胜地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建。是“康熙三十六景”第八景。楼两层,面阔5间,进深1间。不设楼梯,而以假山为自然磴道。因其踞岗背湖,居高临下,有“俯瞰群峰,夕霭朝岚,顷刻变化,不可名状”的意趣,故有此名。楼上西间原为佛堂莲花室,内供青玉观音一尊,每当中秋月夜,后妃于此祭月祈福。从楼北出岫云门,即达湖区。         四面云山四面云山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西北隅最高处,一峰拔地,构亭其上,圣祖题额‘四面云山’。联曰:‘山高先得月,岭峻自来风’。是亭切汉凌霄,群山拱揖,各开生面。东眺天桥,云垂檐际:南则玉冠诸峰,望如屏列;北则金山、黑山屹峙;广仁岭迤西诸峰,盘礴案衍,络绎奔赴。凭虚纵览,万景天全。”此亭“出众山之巅,诸峰罗列,若揖若拱;天气晴朗,数百里外峦光云影,皆可远瞩。亭中长风四达,伏暑时萧爽如秋。”亭是清帝每岁重阳时节登高处。为康熙三十六景第九景。          北枕双峰 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四十七年,为三开间单檐攒尖顶方亭。方亭坐落的北面群山叠嶂,一个枕字,颇为传神。头“枕”黑、金双峰,虽距数十里,则“借”至身边,而足尖却直触向与之对峙的“南山积雪”亭。         西岭晨霞 沦浪屿西南、水芳岩秀正西临湖有一重层楼阁,名西岭晨霞。主楼面阔五楹,一层西有抱厦三楹。有联三幅一曰“莺留花下立,鹤引水边行”。一曰“云卧天窥无不可,风清月白致多佳”。一曰“窗外远山如黛色,槛边列树作涛声”。        锤峰落照 位于避暑山庄南部松鹤清樾北山峰顶。是“康熙三十六景”第十二景。为一方亭。每当夕阳西照,漫天红紫。此时,东山的磬锤峰金碧辉煌,宏伟壮丽。康熙、乾隆、嘉庆曾在近黄昏时率文武百官及少数民族王公贵族,登亭举行蒙古风味的野宴,并观看磬锤峰落日余下的雄奇俊秀的景象。此亭与“北枕双峰”、“南山积雪”、“四面云山”三亭均位于山庄岗峦之巅,遥相互应。         南山积雪 在青枫绿屿之南的山峰有亭一座,康熙皇帝题曰“南山积雪”。塞北地高气寒,秋末即雪,积雪期长,至春经久不融,登亭环视,楼阁轩斋,皓洁凝素,白雪缀松,玉碧相映,远眺,积雪皎然,玉岭环列。康熙帝曾赋诗:“图画难成丘壑容,浓装淡抹耐寒松。水心山骨依然在,不改冰霜积雪冬。”         梨花伴月 在中轴线上,有门殿3楹,康熙题额为梨花伴月,题额点出了景致所处的优美环境。殿北有门厦。沿中轴线北行,台基上有正殿5楹,康熙题额为永恬居。永恬的意思是心神永远宁静。永恬居北面有后殿9楹,康熙题额为素尚斋。素尚的意思是崇尚朴素。再北是后院。三座殿宇分别置于高度不同的台地上,一重高于一重。梨花伴月前院有东西配房各3楹、永恬居两边有耳房各1楹,配房各3楹。整组建筑周围都有跌落式游廊环绕,院内置有清池、假山、石桥。 梨花伴月院外是万树梨花。初春时梨花盛开,就像 满山落了大雪。浩月当空时,梨花与月相伴,它们相互映衬,人至其中,如同进入仙境一般。        曲水荷香 方亭建在参差不齐的怪石中,其意境与曲水流觞极相似,昔日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曾在此宴请大臣和蒙古王公。         风泉清听 位于松鹤清樾西,门殿三楹名风泉清听,有联:“素影写波境原无暑,清风佛林爽气最宜秋”。主殿五楹名秋澄斋。清代,在这组建筑物之前有清溪流出,水滴石板,叮咚作响,如鼓瑟弹琴,因而得名。         濠濮间想 水流云在东有亭名濠濮间想,单据六角菱形。再东有碑名绿毯八韵。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立。碑体长1.98米,厚0.4米,高2.54米。碑体正面额首雕祝寿图,碑趺雕八仙;背面额首雕蝙蝠,碑趺雕麋鹿。全幅图案象征福、禄、寿“三吉”。正面镌乾隆七言诗《绿毯八韵》。序云:山庄土美草丰,连冈遍野,而以鹿多恣食不致蔚长,铺地不过寸余、诚绿毯也。对而引兴,用成八韵。诗曰:绿毯试云何处最,最惟避暑此山庄。却非西旅织裘物,本是北人牧马场。雨足翠茵铺满地,夏中碧罽被连冈。鹤行无碍柔丛印,鹿龅那容密剡长。度不尺盈刚及寸,闻殊香熱乃饶芳。奢哉温室氍毹汉,刺矣白家丝线唐。奚必郑元书作带,偶同李贺句归囊。莎罗小坐因成什,示俭囚之缅训良。此诗写于乾隆四十六年六月。诗文由赞美眼前大自然之绿毯到指责汉武帝用氍毹、唐明皇用丝线铺地之豪奢,标榜自己节用爱民。背面镌乾隆五言诗《平旦》:孟子言平旦,惟戒人梏亡。岂知曲阿明,所被遍圆方。粤宛鼓太和,清明含百昌。夜气于旦见,匪谓阴胜阳。我每因宵衣,逢斯于山庄。金乌扶桑枝,沧沧复凉凉。露光湛浅芜,其芳袭人香。林禽与原兽,各自适其常。何所容好恶,人物胥同良。出王及游衍,亦怀抑戒章。……阴胜阳”(句未小注为:昼阳而夜阴,谓夜气清明,人以睡梦不觉,旦气清明,人以接物而梏亡之则可,若谓夜气胜于旦气,则是阴胜于阳矣。读孟子者宜思此。)此诗写作时间与前首同。大意是通过赞美山庄晨曦,歌颂当朝“清明”盛世。 

       天宇咸畅 沿爬山廊拾级而上可达金山顶部,面南有殿,名天宇咸畅,面阔三楹,进深两间,四周围廊,内摆紫 檀罗汉床一、梨木椅八。天宇咸畅北金山岛的最高处平台上,建三层六面的六角攒尖顶阁楼一座,即“上帝阁”,又称“玉皇阁”,俗称金山亭,四周围廊,是清帝祭祀真武大帝和玉皇大帝的地方。 阁内三层曾分别悬挂着康熙题匾额。一层额曰“皇穹永佑”,内设供桌等祭祀器物。二层额曰“元武威灵”,内供真武大帝玄武,左右供老君、关帝、马王、观音、财神、火神。三层额曰“天高听卑”,内供玉皇大帝。登阁内木梯而上,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嘉庆有诗云:“制仿金山耸翠螺,三层杰阁建巍峨。秋风乍卷千峰雨,霁景平开万顷波。”         暖流暄波  位于永佑寺北,惠迪吉门南侧,是建于宫墙之上的重层楼阁,阁下有水。武烈河经此注入山庄,沿暗沟流向文津阁前的长条湖。这是山庄湖水的补充水源之一。清初,武烈河上游有汤泉两处,因此也被称作热河。清晨,流至水门附近的武烈河,水汽蒸腾,犹如云雾;水流之下,好似漱玉液,溅飞珠,故名“暖流暄波”。为“康熙三十六景”第十九景。      泉源石壁 此处古树盘根错节生于石壁,扎根在一条条石缝之中,苍苔紫鲜野草小花布满凸凹不平的石岸。《热河誌》载:“北山之麓,悬崖之下,旁无路溪,飞流百丈,从石壁泻出。”康熙于此题刻“泉源石壁”四字命为一景,并赋诗抒怀,诗云:“水源依石壁,杂沓至河隈。清镜分霄汉,层波溅碧苔。日长定九数,发白考三才。天贶名犹鄙,居心思道该。”后来乾隆在大字旁刻诗一首:“奔流迅澓萦奇石,上有松崖倚白云。山鸟饮泉林际下,带将松子落纷纷。”透过这一片片幽静淡雅的山水人们似乎又回到了二百多年前烽火连天,战乱不休的年代,看到当年康熙收鳌拜、平三藩、亲征葛尔丹,金戈铁马,踏里江山;文韬武略,安烟火人间的丰功伟业。        青枫绿屿北枕双峰亭与南山积雪亭之间的山鞍部,为一处庭园,下为悬崖绝壁。此处多枫树,叶茂荫浓完全可与江南的梧桐和芭蕉相媲美。庭园南部是半圆形的篱笆墙,进月门,东侧有殿3间,面西额题“霞标”。每年中秋佳节,乾隆皇帝策马登山 ,临此听鸟观山,登高赏月,吟诗诵赋。篱笆门的正面有南向殿3间,额题“青枫绿屿”,殿后 粉墙横隔,墙根山石疏点,过圆 洞门,便是5间大殿,殿额为“ 风泉满清听”。院西有吟红榭殿 ,每当霜秋,锦树分丛,丹霞沉彩。乾隆帝常临此殿,透窗欣赏。 当年乾隆帝下江南泛舟于湖,梦见一位美丽女子,而后夜夜所思,下令在后宫搜寻该女子,始终没有找到。后来每次乘舟都能梦见伊。可万万有一天,乾隆爷没有梦见伊,就下令在江南四处寻找,真找到了一位与梦中女子相似的美女,并封作为妃,并十分宠幸于她。这位美女也时常与乾隆胡闹,一次,致使乾隆大发雷霆,乾隆就把她关在了青枫绿屿好好反省,每日管她伙食,但时间一久就忘却了她,伊以为皇帝冷却了她,心有不甘,就悬梁自尽,后青枫绿屿正式成为了冷宫。          莺啭乔木  在避暑山庄澄湖北岸,位于濠濮间想之东,北依万树园。是“康熙三十六景”第二十三景。系八角卷棚式敞亭。此处百鸟争鸣,湖泊荡漾,恰似“山中一部笙笛”。乾隆亦有诗赞道:“山深悦鸟性,乔木早迁莺。”        香远益清 位于金山东北部的古松林中,为“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二十三景。东有小溪曲沼洄沿,前后临池。以花取景,绿房紫葩,芳香竟放。因此康熙题名“香远益清”,说此处“出水涟漪,香远益清,不染偏奇”。乾隆也题诗赞道:“春光六月天,照影濯清涟。逸韵风前别,生香雨后鲜”。          金莲映日 川岩明秀西南、延薰山馆西配殿之西有殿,名金莲映日。面西,阔五楹,西有抱厦两楹,为康熙三十六景第二十四景,原有康熙题金莲映日匾额。北侧有配殿三间,乾隆题“川岩明秀”额,南侧有配殿五间。“金莲映日”与延薰山馆之间有长廊相通。此景以金莲花为主题,旱金莲花出于五台和华北高寒地带,康熙时移植避暑山庄。此处曾遍植金莲花,夕阳映照,犹如黄金铺地,濯眼夺目,故名金莲映日。康熙题诗曰:正色山川秀,金莲出五台。塞北无梅竹,炎天映日开。        远近泉声  远近泉声建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为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第二十五景。整组建筑由南至北依次排列三进殿堂,最南为门店,康熙题额为“招凉榭”,榭后为主殿,康熙题额为“远近泉声”,东侧为“聚香斋”。当年这里既能感受山谷中水势的奔涌,又能聆听到瀑布的叮咚声,故康熙用“远近泉声”命名了此景。        云帆月舫 西岭晨霞南,临湖有舟形阁楼一处,名云帆月舫,南北七楹,东西进深一间。上为船楼,下作仓室。有联三幅,一曰“似疑画辑浮天上,欲挂轻帆入镜中”。一曰“秋心宛在水精域,晴色遥呈罨画天”。一曰“照涧波萦青雀舫,轻桡香趁木兰堂”。云帆月舫前挹湖波,后衔沙渚,晨雾登眺,如驾船行之大海;别是一番情趣。       芳渚临流 芳渚临流自如意湖亭沿 湖边林荫道北行,湖滨的天然 巨石上,有一座重檐方形亭,名 “芳渚临流”。亭三面临水,巨石嵌空,或空兀于水,或横亘于岸,石上苍苔紫藓,自然天成,临流小憩,心静神清。          云容水态 此处千变万化的云容与波光粼粼、流动不息的水态构成了神奇美丽的景色,两者交相辉映,分不清何为云,何为水。        澄泉绕石   约建于1709-1711年(康熙四十八年--五十年) 位于梨树峪的深处,有泉水从石缝中涌出,离泉不远,原有亭池,池中荷花婷婷玉立,现此景已不复存在。 澄泉绕石 四字最早见于唐代·方干《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全诗如下: 举目纵然非我有, 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 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攲枕倦, 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 梦到江南身旅羁。        澄波叠翠   在如意洲东北角、澄湖岸边的土丘之上,有一座三楹方亭,亭边有一合抱粗的古松,康熙题此景为澄波叠翠。澄湖的水洁净清澈,能直见湖底。水中倒映出的亭子与北面的景相互接连在一起,有如一座青翠的山峦屏幛。碧绿的山、树的倒景,重重叠叠,随着明洁的水波轻轻摇荡,形成了“澄波叠翠”的景观。康熙喜爱此景幽深宁静的意境,每次坐小船经过,总是停舟流连观赏。大片大片浓绿的倒影令人心醉,湖面上有时还闪烁着紫色的波光。特别是在夕阳西下时,景物逐渐朦胧,湖面上染着霞的红、云的紫,衬托着不时变幻色彩的天空,使此处如同超离尘世的仙境。康熙题澄波叠翠诗云:“叠翠耸千仞,澄波属紫文。鉴开倒影列,返照共氤氲。”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里山峦起伏、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微风轻拂、水中倒影、变化无穷的美丽风光。 
        石矶观鱼          镜水云岑  位于金山岛西,门殿之上,为坐东向西,面阔5间的正殿。东倚假山,三面环水,前有门殿、爬廊环绕。康熙取如镜的湖水,云雾缭绕的山峰之意,题额“镜水云岑”,书联二副,联一:“翠接东山浮柳嫩,泉连西苑泛花新”;联二:“双涧常流月,千峰自合云”。康熙以写景和观景之所思赋诗曰:“层崖千尺危嶂,涵渌几重碧潭。狮径盘旋道北,松枝宛转山南。沉吟力尽难得,悬象俯察仰参。至理莫求别技,经书自有包涵。         双湖夹镜 建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七年(1703年-1708年),位于西湖中,为一石堤长桥横贯南北。清澈的湖水像两面明镜夹着长堤,桥的两端各有一座牌坊。康熙取李白诗:“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意境,为北端牌坊题额为“双湖夹镜”。当年这里湖水清澈,照着天上的飞鸟,飘荡的白云,岸边垂柳、鲜花,景色迷人。康熙在诗序中说:“西湖之水,从石桥下注,放为大湖,两湖相连,阻以长堤,犹如西湖之里外湖也。”赋诗赞:“连山隔水百泉齐,夹镜平流花雨堤。非是天然石岸起,何能人力作雕题。”        长虹饮练建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七年(1703年-1708年),位于西湖中,为一石堤长桥横贯南北。清澈的湖水像两面明镜夹着长堤,桥的两端各有一座牌坊。康熙取苏轼“石桥先去踏长虹”诗意,为石桥南端牌坊题额为“长虹饮练”,此处湖水清碧,湖内植敖汉莲,间杂着由关内移植的白莲,红白相间,锦错霞变,芳香袭人。特别是雨过天晴时,天空的彩虹倒映湖中,好像在饮水吸波,其景观格外壮观。其北又有“千林岛”,林中百鸟鸣唱,十分动听,康熙诗赞“长虹清径罗层崖,岸柳溪声月照阶。淑景千林晴日出,禽鸣处处八音谐。”在牌坊西侧的青石假山中,有一高三米石柱,上部堑平刻“奢鉴”二字,其下刻乾隆“长虹饮练”诗一首:“垂虹天际亘,望近到犹遥。象渚源琼曲,鸥波影绮摇。城疑乾闼幻,乐是洞庭调。屟步披三秀,何殊陟紫霄。”          甫田丛樾 约建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七年(1703年-1708年),位于澄湖北岸,莺啭乔木东,为一攒尖顶方亭。亭北是广阔的万树园,青草如毯的试马埭,内里小动物成群结队。亭的东面,在春好轩和流杯亭门之间辟有稻田和御瓜园数十亩,吸引来许多小动物。康熙常带人到此打猎、休闲娱乐并在亭中休息,赏赐少数民族首领和大臣们品尝“御瓜园”内新鲜瓜果,康熙根据实景题额为“甫田丛樾”,赋诗赞美:“留憩田间乐,旷观恤闾阎。丛林欣赏处,遍地豫丰占。        水流云在 约建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七年(1703年-1708年),位于澄湖北岸。其造型别致,以重檐大敞亭为中心,四面分别跨出一附间,这样一层檐挑出十二个角,加顶檐四个角,共十六个角,俗称“十六角亭”。在亭中四望,风景如画,特别是南望、澄湖之水,清澈见底,映照着天上朵朵白云,“水连天而澄碧,云映日以浮光”。流水、浮云有动有静,景色优美,如雨天气温下降湖面上升起一层薄雾,雾中的“烟雨楼”若隐若现,景更迷人。康熙取杜甫“水流云不竟,云在意俱迟”诗句题额为“水流云在”,赋诗抒怀:“雨后云峰澄,水流远自凝。岸花催短鬓,高年寸寸增。”        月色江声在避暑山庄水心榭之北,为一椭圆形岛屿。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临湖3间门殿,康熙帝题额为“月色江声”,取意于苏轼前后《赤壁赋》,每当月上东

山,满湖清光,万籁俱寂,只有湖水微波拍岸,声音悦耳。岛上建筑布局采取北方四合院手法,殿宇之间有游廊相连。门殿西有冷香亭,盛夏可坐此亭赏荷。门殿北为静寄山房,是清帝读书处。房后莹心堂,亦为清帝书斋。堂后四合院,康熙帝题额为“湖山罨画”,开窗纵目远眺,湖光山色,罨映如画。门殿外的支柱,看上去似乎歪斜欲倒,实际上却坚牢稳固,这是山庄建筑三绝之一,据说这样的设计处于康熙的授意,寓意“上梁不正下梁歪”,用以警戒臣工。    ********************************************************************************************************************************************    
       乾隆朝定名的36景   
  丽正门始建于康熙年间,原址在现址偏东的地方,为避暑山庄的正门。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行了改建,移至与正宫中轴线对齐,既是宫墙门也是正宫大门。门前有座长23.5米、宽1.4米、高6米的红照壁。门前东西各有一块4米高“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下马碑。两碑之间有石狮。南面门额满、汉、蒙、藏、维五种文字题写“丽正门”三字,北面门额乾隆题诗一首:“岩城埤堄固金汤,詄荡门开向午阳。两字新题标丽正,车书恒此会暇方”。         勤政殿 位于福寿园北。也称“光明正大殿”,东西有配殿各5间,是军机处、内务府值班办公的地方。勤政殿内面南题匾“光明正大”,面北题匾“高明博厚”楹联一副:“中外同风,持盈长保泰;山川竞秀,弥性并怡情。”乾隆皇帝赋诗描写了勤政殿外貌环境,表示自己要勤于政事,诗曰:“漫施藻棁长阶莎,具足云山四面罗。不息自强励勤政,永钦家法咏《卷阿》。”          松鹤斋 位于正宫东侧,占地7400平方米,与正宫并列而建,八进院落,分前宫和后寝,在继德堂西有侧门与正宫相通。松鹤斋主殿缀联为:“岫列乔松,云屏开翠(山献yan);庭间驯鹿,雪羽舞瑶阶。”乾隆赋诗描绘实景祝愿母亲诗云:“常见青松蟠户外,更欣白鹤舞庭前。西池自在山庄内,慈豫长承亿万年。”乐寿堂书联:“鹤羽千年白,松姿不老青;惟慈真上谛,堪以祝慈宁。”畅远楼书联:“烟云舒卷揽胜赏,松石古澹怡远情。”            如意湖 建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七年(1703年-1708年),位于如意湖西岸,是一座别致的十二柱十字形凉亭,东临湖水,西对青山,康熙题额为“如意湖”。《热河誌》上说:“闲览如意湖亭之上,远望湖中洲岛,烟云弥漫,犹如覆盖轻纱”。乾隆赋诗赞:“塞水恒流此处停,柳湖莲岛偶摹形。烟容波态皆如画,属意悠然在杳冥。”         青雀舫 重新打造的一个大型御用龙舟,平时泊在西船坞码头。乾隆题名为“青雀舫”,并书联:“虚槛月移松桂影,仙源风送芰荷香。”乾隆赋诗抒发了月夜游湖的感受:“溶溶塞水浩无涯,桂楫兰桡向晚移。月朗寥天驾青雀,空明宛是泛瑶池。”         绮望楼 是宫墙坦坦荡荡门内的庭院建筑。内有南北楼和东西配殿各7间,南依宫墙。院内假山、叠石、古松老柏,奇花异草,清雅别致。康熙借《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之语,为面阔3间重楼门殿题额“坦坦荡荡”,书联一副:“万家烟火随民便,千亩山田待岁丰。”门殿一楼明间为门,可出入宫墙,但当时不做门用。门外是半月形瓮城,俗称“月牙城”。乾隆借《水经注》“谒泉山,爱有苍松饰岩,列柏绮望”之句,为面南9间二层楼题额为“绮望楼”,并书联三副,联一“汲泉矶畔鱼知乐,试墨松边鹤喜陪。”联二:“一庭缥缈云霞气,四壁清凉水石心。”联三:“闲寻绮思千花丽,静想高吟六义清。”乾隆诗曰:“埤堄岑楼耸翠林,每因眺望一登临。万家烟火随民变,圣度原如天地心。”
      驯鹿坡 位于榛子峪沟口的北山坡,是自然景观。此处地势平缓,为被风向阳处,春草绿得早,秋后草又枯得晚,因而草丰林茂。乾隆立碣为“驯鹿坡”,赋诗赞:“驯鹿亲人似海鸥,丰茸丰草恣呦呦。灵台曾被文王顾,例视宁同塞上麀。”        水心榭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位于“卷阿胜境”殿东北的下湖和银湖之间。康熙在向东扩建山庄时将原宫墙下的出水闸改造成八孔石桥,桥上建三座亭榭,两头为重檐攒尖顶方亭,中间为面阔三间的重檐飞椽亭,雕梁画柱,四面洞开,可以坐览四面风景,又可听桥下的流水声,康熙题额为“水心榭”,桥南北两端各有一座木牌坊,康熙以比喻的手法为正反两面题额为“睛霄虹亘”、“远碧鲸横”、“圆嵩澄霞”、“阆风涤翠”乾隆在《水心榭》诗序中说:“界水为堤,跨堤为榭。弥望空碧,仿佛笠泽垂虹。景色明朗,苏白未得专美”。意思是说这里的景色比得上太湖的垂虹亭,不亚于西湖的苏、白二堤。并赋诗描绘了这里的美景。赞诗:“一缕堤分内外湖,上头轩榭水中图。因心秋意萧而淡,入目烟光有若无。”嘉庆也很喜爱此处,赋诗:“一览卷阿胜,堤分里外湖。山腰白云出,水面绿荷铺。浩渺波光远,萧森树影敷。仁皇赐三字,奕祀镇仙都。”           颐志堂 位于清舒山馆西侧,为一组面南建筑,有前殿、正殿和西殿。院外三面环水,澄波绕栏,殿堂南北开窗,清风徐徐,凉爽怡人,是皇帝学习读书的地方。“颐志堂”是康熙为5间正殿的题额,内额为“和风霁月”。在颐志堂的后边建有5间卷棚硬山殿,康熙取《尚书》“学古入宫,议事以制,政乃不迷。”的学古二字及其意,题额“学古堂”。堂内藏有大量古典书籍,因此康熙、乾隆常来此看书。乾隆赋诗曰:“窈窕山深水复清,虚堂夏五足怡情。欲因致远惟宁静,匪慕嵇康自养生。”此景已毁       畅远台位于清舒山馆东侧镜湖岸边。随原宫墙走向建一座面东9间曲线崇台,下层是廊,上层是楼屋,屋顶是平台。以院中假山为梯可登台眺望,远山近水一览无遗。康熙题额“畅远台”,书联:“长对流光观物性,静中佳趣得天和。”乾隆赋诗描述:“崇台湖上俯澄清,畅远新标即景名。渊鉴当年招物表,静观万类入空明。”嘉庆诗:“登台望益远,秋气肃清高。卷籁松杉劲,摩空鹰隼豪。山川澄上塞,禾黍满平皋。穑事三时久,吾民何太劳!”此景已毁。        静好堂位于清舒山馆北,临镜湖处,建有一座大殿和二座飞楼。由于这里绿树成荫,院中奇石遍布,虽为人工造景,却又还原以自然,极为幽静美丽。所以乾隆将康熙题“静好堂”匾移到大殿,单立一景。其东建有东向二层13间长楼一座,康熙取孙逖:“天与澄霁,神助幽阴,万象皆清,百赖非俗”的“澄霁”二字,题额为“澄霁楼”,并为楼下题三副匾和联,匾一“风泉满清听”,联:“云晴当槛碧,山晓入楼青。”匾二“山水含清晖”,联:“钩帘云雾生衣上,当幌山川入镜中。”匾三“高山流水”,联:“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澄霁楼南有一座面南3间二层楼与长楼呈T字形,康熙取云气缭绕之意,为该楼题额为“岫幌”,联:“日影飞花殿,风文积草池”。乾隆赋诗:“翠屏遮户静无尘,(角戢)(角戢)阶前长绿筠。琴荐笔床都恰当,想因翰墨缅风人。”此景已毁        冷香亭 月色江声岛上,古建筑群门殿的西面、与门殿之间用围廊相连的一座东向方亭,乾隆题额为“冷香亭”,意思是飘荡清寒香气的亭子。此亭是清帝秋季赏荷的地方。  清代亭南湖中种的多为耐寒的敖汉莲,此花每于初秋时节才竞相绽放,比长城以内的莲花迟开一个多月,再加上有热河泉的温水融入湖中,湖水温度较高,所以荷花谢的也很晚,直到农历九月初旬,菊花开的时候,还未凋残,可说是山庄一大奇观。这时的荷香飘在有些清寒的空气中,所以称为“冷香”。  乾隆题此景诗云:“四柱池亭绕绿荷,冷香雨后袭人多。七襄可识天孙锦,弥望盈盈接绛河。”诗意是:这座临湖的方亭被绿荷围绕,秋天雨后,荷的香气在清冷的空气中更为浓郁。湖中稠密的荷花如同织女织出的锦缎,一眼望不到边,像是要与天上的银河连接在一起了。  现在的荷花已不如当年之多,但敖汉莲尚存,秋后还可闻到“冷香”。





        采菱渡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如意湖和上湖之间的环碧岛北部,岸边有草亭一座;形如斗笠,是皇帝和后妃泛舟采菱休憩的地方。康熙四十二年建,题额“采菱渡”。亭南有正殿、东、西配殿各三楹,环以走廊。石砌券门上刻康熙题“环碧”二字,有联“夹岸好花萦晓雾,隔波芳草带晴烟”。皇子们随侍出塞,年幼者在此读书。康熙年间,皇帝驻跸热河,旧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在此举行“盂兰盆会”(盂兰盆,是梵文译音,意思是救苦救难,孟兰盆会是佛教徒的一种“纪念死去亲人的宗教活动”)。岛上搭彩棚,设法船,众多僧人聚此焚香燃烛,百供丰盈,打醮诵经。        观莲所 是一座面阔进深各三间,四面开窗,周围设廊的大型方亭,乾隆题名“观莲所”,意为观赏莲花的处所,是帝后观赏莲花的地方。观莲所前面的湖中,香荷万朵,涵光照影,鸥浮上下,鱼嬉东西,这里是观莲赏荷的最佳处。当年帝后均来此观莲赏荷。“观莲所”是一处观莲赏月的幽雅场所,康熙特将此所辟为书房,当年曾在弘历(即乾隆)12岁时带其来山庄,让自己喜爱的孙儿在此读书,并亲自为他讲解中国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还教他射?箭、打枪、狩猎。作为一国之君,能够这样苦心培养接班人,目光可谓长远。乾隆曾在这里为祖父(康熙)背诵宋代学者周敦颐的《爱莲说》,得到嘉奖。乾隆登基以后,为纪念这段和祖父相处的日子,命此亭为观莲所。        清晖亭 位于般若相东岗湖岸上,是一座四柱钻尖顶敞亭。四周垂柳披岸,“亭角出柳阴中,有清旷绝尘之趣”,清静宜人。康熙取谢灵运“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之清晖二字题额为“清晖亭”。乾隆赋诗:“水复山重静且便,奇葩异草四时鲜。始知谢客饶佳句,拟学唐家度小年。”        般若相 又名“法林寺”。般若为佛教名词,般若相即知慧的表象。该景位于一片云东南,与金山上帝阁隔湖相对,是一座小型园林风格的寺庙建筑,由山门、正殿、配殿和后殿组成。“般若相”是乾隆为山门的题额,并书联一副:“妙莲峰对青山峙,甘露林成紫竹环。”“法林寺”是康熙为3间正殿的题额,东西配殿各3间,后殿7间。这里依山临水,花香草绿,树木成荫,风景天成,乾隆赋诗:“雁堂小筑竺根提,狮子林如画出倪。无相相中真实相,梵称般若岂无稽。”        沧浪屿 位于如意洲西北部。此景是仿苏州名园“沧浪亭”而建,是一组小巧玲珑、静雅别致的小园林,具有浓重的江南园林艺术特点。园占地不过半亩,但小中见大,景中有景。该景有墙环围,东、南、西三面有门,东为月亮门,南垂花门,西北门是一座方亭,名“佳趣”,亭西有两扇门,亭内东南望可观赏沧浪屿园内的美景,向西望能观赏西部风景。园内面南有殿3间,殿前两棵松树相对而生,康熙因之题额为:“双松书屋”,书联:“松生青石上,泉落白云间。”是康熙阅览书籍的地方。面北有3间敞厅建于水池之上,康熙取庄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沧浪二字题额为“沧浪屿”,对岸假山怪石凌空,挺拔陡峭,错落有致。山下是池,泉水从石缝涌出,势如悬空倒挂的瀑布,集为清池,池中睡莲摇曳,鱼戏水底,使这组建筑显得生机盎然,别有情趣。乾隆在《沧浪屿》诗序中说:“山泉汇为湖沼,澄泓见底,孤屿临流,悠然得沧浪趣”。乾隆赋诗赞:“绿洲朗润蕙兰荣,日对沧浪之水清。俯洁搴芳无限趣,那更分别足和缨?”         一片云 是“延熏山馆”的东跨院,由门殿、戏台、看戏楼、彩廊组成一个方院,是仿浙江凤凰岭一片云楼建造的独立小院。东北是相连的两座二层看戏楼,北楼坐北朝南,上下5间,是帝后们看戏的地方,5间后抱厦为帝后休息室。康熙以贾至“一片仙云入帝乡”的诗意题额为“一片云”。东楼西向,面阔7间,进深1间,北与一片云楼相连,南与门殿相接,楼下是大臣等要员看戏的地方。楼上是近支王爷福晋看戏的地方。西面原为看戏彩廊,是少数民族首领看戏的地方。南面与一片云相对建一戏台,乾隆题额为“浮云片”。戏台后是5间门殿,也是扮戏房,康熙时期,群臣常在此看戏。乾隆建清音阁后,这里只作皇家看戏处。一片云楼东侧接近湖岸,登楼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特别是夏秋之季,山庄云气氤氲,变幻莫测,更具幽深之趣。乾隆赋诗赞:“白云一片才生岫,瞥眼岫云一片成。变幻千般归静寄,无心妙致想泉明。”        萍香泮 约建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七年(1703年-1708年),位于甫田丛樾东,澄湖北岸。南向面湖建殿3间,后为小院,殿前有桥可达到香远溢清。《热河誌》说这里是:“湖水分流,一鉴澄澈,中多青萍,丰茸浅蔚,每微风乍起,清香袭人”。康熙以其临湖水之滨,青蘋飘香的实景,题额“蘋香沜”。殿后院内有重檐钻尖顶方亭一座,内设石桌、石凳,四周有各种树木花卉,帝后游湖必来此休息,其后是一垂花门。乾隆赋诗描写了这里优美动人的景色:“香风摇摆绿波涵,花正芳时伏数三。词客关山月休怨,来看塞北有江南。”     万树园 南临澄湖,北至山峦,乾隆十九年(1754年)题碣“万树园”立于园中心,东南西北四面有景,是山庄内著名风景区。当年这里花草斗艳,嘉木罗植,麋鹿、野兔、山鸡、野雁成群,白鹤飞舞林间,黄莺啼啭枝头,极富原始野趣,是北国风光的缩影。嘉庆在《万树园即景》诗中描绘了这里的情景,诗曰:“山庄嘉树繁,雨露栽培久。永承培植恩,盘根遍平阜。一百余年周,土脉滋润厚。凌云皆老松,近水少杨柳。”这里即是山庄平原区面积最大的一处自然苑景,也是山庄政治活动的中心之一。康熙时多在此步行射猎,乾嘉时多在此举行宴会,招待各少数民族首领。如接见三策凌、六世班禅及外国使节等,都曾在此举行晚宴,赏赐,放焰火,演火戏。乾隆《山庄灯词》中予以描绘。其一:“傍晚山云静碧空,芳园万树暮色中。鐻鍝君长新来享,应许观灯乐大同。”其二:“岩风入夕觉轻寒,五月烟花快意看。更向幔城举首望,锤峰早挂玉轮圆。”其三:“倒椀吞刀百戏陈,升平歌里踏灯轮。重裀列坐欢情洽,底用通言藉舌人。”其四:“举首锤峰月正圆,莲花万树烂辉鲜。乍教秋夕成春夕,共道今年胜去年。”          试马埭 位于文津阁东部,万树园西侧。这里地势平坦开阔,青草如毯。纪晓岚曾记述过此处的景象:“细草沿坡带谷皆茸茸,如绿罽,高不过寸,齐如裁剪,无一茎参差长短者,苑丁谓之规矩草”。在草地上辟有230亩的驰道,可以扬鞭策马,纵横驰骋,是清朝皇帝“考牧”的地方。当年清朝皇帝由避暑山庄去木兰围场,举行“木兰秋狝”之前,总是先在此“考牧”,通过在此处赛马,选出大批宝马良驹随八旗官兵奔赴木兰围场进行“木兰秋狝”大典。康熙常在此举行骑射、马戏、摔跤比赛活动。乾隆十九年(1754年)立碣题名为“试马埭”,赋诗描绘赛马的生动场面和感受:“试马榆阴锦埭平,流珠喷玉只虚名。骊黄牝牡皆形相,骐骥惟当识性情。”        嘉树轩 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位于春好轩北永佑寺南。当年这里古树成荫,郁郁葱葱。据《热河誌》记载:“园东老树轮囷,垂荫数十亩,皆百年前物,因树为轩。”这里倚树建南向3间敞轩,乾隆题额为“嘉树轩”,书联:“嘉树轩秀木清,荫长永荣鬯颜。”当年康熙常在这百年的嘉树林中游憩,乾隆借《左传·昭公二年》记载韩宣子赞嘉树和季武子赋《甘棠》二个典故来表达他对祖父的感念之情。并以诗表达了情怀。诗一:“就树开轩荫绿云,尧年宝露叶间纷。设方武子甘棠赋,我亦宁忘封殖勤。”诗二:“构轩就嘉树,树已百年余。蔚然轩亦古,秀荫笼庭除。既因悟所托,宁云怀厥居。窗户碧纱圆,常延月入虚。”此景已毁。       乐成阁 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位于“永佑寺”东,“同福寺”北,东为宫墙。为二层5间重檐四面抱厦的楼阁。乾隆借潘岳《西征赋》“凭高望之阳隈,体川陆之隆险。开襟乎清暑之馆,游目乎五祚之宫”之“开襟”二字,为一层题额“开襟霄汉”。取《史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之“乐成”二字,为二层题额“乐成阁”。此处是祭祀的地方,每年的春分、冬至由热河总管代祭,夏至、秋分由乾隆皇帝亲自祭祀农事,并登楼观看山庄外的庄稼长势。乾隆赋诗赞,一:“远近山田一望弥,秋巡恒值乐成时。璇题宝篆垂明训,稼穑艰难尚可知。”二:“巍阁芳园万树傍,远吞山霭俯宫墙。一溪热水今还昔,田野平川耕与桑。每庆塞丰酬力穑,亦开镐宴惠亲王。五年筹笔拓疆万,成武庶几乐未遑。”此景已毁。一层底座已修。       宿云檐 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位于北山脚下,宫墙西侧建一庭院,在院内地势高敞的平台上建有5间高阁,是当时文人编纂书籍的地方。当年,这里云气飘荡常在山岩间缭绕,如宿檐际,其景美不胜收,乾隆题额为“宿云檐”,书联两副,一:“云容自在舒还卷,山色何妨有若无?”二:“窗含远景正无尽,笔点诸峰自由神。”并赋诗赞美这里云雾缥缈,置身其中有欲仙之感,诗一:“写楹才见一丝铺,近(山献)遥峦乍有无。五里张公真小矣,千年米老尚存乎?衣衫常虑霑霉润,步武偏教绕径纡。何必虞臣进歌颂,山庄揽结作清娱。”诗二:“翠云崖畔宿云檐,云假云真两不嫌。我却何曾来一宿,空寻名象屡吟拈。”此景已毁。        澄观斋 建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七年间(1703年-1708年)位于“宿云檐”西,与“宿云檐”和“翠云岩”构成一小建筑群,东西墙有月亮门与东西两院相通。此处背山面水,周围林木葱茏,花香草丰。南为引进的武烈河水,波光映翠,山水交辉,景非常优美。院门向南,内建前后殿各3间。康熙取《尚书·大禹漠》:“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之句,为前殿题额“惠迪吉”。乾隆为后殿题额“澄观斋”,意为澄心观道的室斋。康乾时代重编修,以标榜继承汉族传统文化,同时加强拢络知识分子。康熙时曾命皇三子诚亲王允祉和皇十六子允禄带领精通数学的儒臣在此编篡律吕、历法、算学等书籍。乾隆时期《热河誌》就是在此编成的。乾隆赋诗赞,诗一:“过水寻幽径,依岩构迥斋。常教鹤守户,时下鹿书牌。翰墨香为侣,琴尊静者谐。澄怀观道妙,益觉此间佳。”诗二:“背山临水构清斋,翠荫檐端绿绕阶。别裁不期句成迥,闲居每致意为佳。”此景已毁。       翠云岩 建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七年(1703年-1708年),位于澄观斋西侧。为临岩而建的3间重檐敞榭,康熙题额“翠云岩”。该榭背山临水,山岩上绿树连天,云雾缭绕,环境幽雅,乾隆说这里“多重峦复岭,游云往来,岚翠欲滴。虚檐四眺,正在千岩万壑中。”赋诗赞,诗一:“嶻嶭横拖一缕斜,浓青细白蔚槎枒。有形变态无形韵,粉本真堪示画家。”诗二:“虚榭三间面翠峰,高枝荟蔚叶丰茸。虽然已是云间候,却看氤氲翠尚浓。”此景已毁。       罨画窗 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7年),位于青枫绿屿东南侧,临峭壁,原为“青枫绿屿”门殿外的3间配殿,康熙题为“霞标”,书联:“疏幕几重当画卷,遥山三面送青来。”后乾隆觉得此处视野开阔,凭窗观景远山如屏,水流如带,近观绿树成荫,鲜花嫩草、芳香扑鼻,景美如画,因此将其单独纳为一景,以此处如画般的实景题额为“罨画窗”,相传这里窗前曾有乾隆为香妃摆的梳妆台。乾隆喜欢月夜游山,常骑马到此等候皓月东升,观赏月下磬锤峰的姿容,而后骑马游山而回。曾留诗多首抒发来此登高远望的心情。诗一:“几盘云径万峰晴,小阁凌虚畅远情。今日凭窗真是喜,一川多稼报秋成。”诗二:“下临无地一窗虚,带水屏山揽结余。最爱锤峰刚对座,羲皇前物起吟予。”         凌太虚 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与清溪远流为邻,是一座四角重台敞亭。这里地势高旷,群山环抱如揖如拱,云气蒸腾,颇似杜甫笔下“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的景象。《热河誌》载:“拔地倚天,岩峦如楫,凭虚构极。颖气清英,登之有飘飘然凌云之致。”故乾隆题额为“凌太虚”。乾隆借阮籍、孙登的故事赋诗一首说明此处是隐者愿居之地,诗曰:“冠峰亭子倚嶙嶒,与灏气俱六位乘。设使步兵曾到此,应闻长啸发孙登。”         千尺雪 约建于乾隆十六年至十九年(1751年-1754年),位于曲水荷香之东。乾隆皇帝于1751年南巡时,游寒山千尺雪的瀑布,见之有动有静,景幽声美,非常喜欢,便命人画图带回,在文津岛上仿千尺雪意境建造了这处景观,并按原名为5间殿堂题额“千尺雪”。该景前后有池,东侧为人工引流叠造的石坝瀑布,紧靠东墙建有一小亭,是观瀑听瀑之所。水由石坝上泻落,浪花飞溅,如雪如帛,声清动人,景色优美。乾隆常来吟诗绘画,他留下“热河千尺雪”诗60余首,现录其中三首,诗一:“引流叠石落飞泉,千尺窗前雪色悬。漫拟春明称转ju,所欣结构借天然。”诗二:“引流曲注落岩端,素色清声欲状难。名借吴中千尺雪,便教九夏意生寒。”诗三:“何来晴昼飞玉花,玉花中有声交加。人间丝竹比不得,云和之瑟湘灵家。”        宁静斋 建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七年(1703年-1708年),位于千尺雪北。建前斋后楼,有廊环绕,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是皇帝读书的地方。康熙取元稹诗:“单衣颇新卓,虚室复清敞”之句为后楼题额“清敞楼”。乾隆为前斋题额为“宁静斋”。乾隆为什么取此额,他在定景诗序中说:“诸葛孔明‘澹泊’‘宁静’二语千古名言,皇祖所至,若御园之‘淡宁居’,山庄之‘澹泊敬诚’皆取其义。兹以名斋匪慎慕贤,实以述祖”。他取此名表示他对前贤的敬慕之情和对祖父的思念之意。赋诗赞宁静的意义和诸葛武侯:“既深始静心堪会,致远而宁道亦赅。妙契神诠参不尽,武侯岂独斡时材。”,此景已毁。         玉琴轩 建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七年(1703年-1708年),位于文津阁南,曲水荷香北,有南北两殿,以围廊相连,是皇帝学习看书处。当年从武烈河引进的河水和西山泉水从旁流过,水流湍急,水石相击发出悦耳的声音,似玉指拨动琴弦之声,非常动听。乾隆取李白诗:“安得紫霞客,瑶台鸣玉琴”的意境为南书斋题额为“玉琴轩”,并赋诗赞:“玉自无言比桃李,水因不竞中宫商。五言正是薰风节,治慕虞延化日长。”三间北殿康熙题额为“图史自娱”,题联:“寓情最觉静可乐,玩物始知闲不争。”乾隆赋诗:“曲注绕书轩,有声静不喧。是惟七弦似,自具八音存。何必四山响,未忘五字言。昨年凭坐兴,已共逝波翻。”         临芳墅是临芳墅岛上北院的5间正殿。康熙以岛上遍地是鲜花芳草的实景题额“临芳墅”,题额:“岸花沾露满,湖月漾波宽。”由于此院清雅别致,康熙、乾隆两皇帝都很喜欢来这里观景闻香,乾隆赋诗赞美了这里的花草芬芳,诗一:“奇葩异草四时芬,八百功常鼻观闻。是药是花皆采取,文殊于此亦疑。”;诗二:“别墅萧閒碧水涯,中秋依旧有荷花。临芳设问为谁宅,应对濂溪周子家。”此景已毁。        知鱼矾 建于乾隆六年(1741年)。因临芳墅岛上环境极佳,乾隆在临芳墅前,临湖续建一景作为垂钓赏鱼之所,并取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之水上辩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故事,题额为“知鱼矶”。此殿非常别致,下为7间敞厅上为平顶,平顶东西各建一亭。由武烈河引进之水由此注入如意湖,湖水清澈透明。在岸边可以清楚的看到湖中的游鱼在水中时潜时跃,悠然自得,非常喜人。皇帝、后妃常在此观鱼、垂钓。乾隆赋诗云:“出水轻鲦乐意洋,临矶欣觉会心长。由来万物天机适,安用劳劳辩惠庄。”         涌翠岩 建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七年(1703年-1708年),位于梨树峪口南侧,珠源寺东,是建在山脚石岩上的一座小型东向园林式寺院,有前殿和后楼。《热河誌》载:“石罅泉流,出山庄西北,淙淙潺潺,下为瀑布”。前殿下有人工叠石砌成的石崖,峡峪溪水自此悬泻而下,形成飞流瀑布,喷薄于翠树绿草丛中,景色幽美,康熙为3间前殿题额:“涌翠岩”,其后建3间二层楼,乾隆题额为“自在天”,书联:“松径飞花雨,莲台霭法云。”内供大黑天佛(据说供此神可增威德,举事能胜)。楼南有方亭一座,楼东北建值房2间。乾隆赋诗赞颂了此处之美,诗曰:“拔地青莲耸德水,天人来往作音娱。蓦逢杖锡权教住,试问眉毛拖地无?”         素尚斋 位于梨花伴月永恬居后面高出6米多的第三层台地上,是前后出廊,面阔9间,宽敞高大的后殿,康熙题额“素尚斋”,在正殿和后殿之间,建有两排南北贯通的群廊,将院分为东西两部分,院内有假山蹬道,十分奇特。因其建在第三层台地上,有石阶百级,在下仰视层层叠叠如空中楼阁。当年此殿为皇家瓷器库,曾藏历代官窑名贵瓷器十多万件。乾隆赋诗赞美:“山庄山水佳,天然去雕饰。是斋颜‘素尚’,古风犹可识。开窗见千峰,对之有所得。挥毫戒豪华,圣人示我则。”此景已毁。       永恬居位于梨花伴月后,是建在第二层台地上的5间正殿,东西各有耳房1间,康熙题额“永恬居”,东西配殿各三间。院中建有8字形水池,池上架桥通正殿,池畔非花即草,娇柔多姿。此殿为皇帝的书房,景色极美,乾隆赋诗描绘环境的优美和读书的乐趣,诗曰:“夷嵏岩间馆,丘壑占幽偏。落叶如听雨,开帘不卷烟。景光新意趣,书史旧周旋,道味真无yi,心恬足永年!”此景已毁。     ******************************************************************************************************************************************* 
         外八庙            在避暑山庄周围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庙的形式修建喇嘛教寺庙群,供西方、北方少数民族的上层及贵族朝觐皇帝时礼佛之用。在避暑山庄的东面和北面,武烈河两岸和狮子沟北沿的山丘地带,共有11座寺院。因分属8座寺庙管辖,其中的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故被称为“承德外八庙”。庙宇按照建筑风格分为藏式寺庙、汉式寺庙和汉藏结合式寺庙三种。这些寺庙融和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气势宏伟,极具皇家风范。这12座建筑风格各异的寺庙,是当时清政府为了团结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利用宗教作为笼络手段而修建的。这些庙宇多利用向阳山坡层层修建,主要殿堂耸立突出、雄伟壮观。         溥仁寺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诸蒙古王公为庆贺康熙帝60寿辰,上书“奏请”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围建一寺院作庆寿盛会之所。康熙帝欣然“恩准”,遂建造了溥仁、溥善二寺。溥善寺早已荒废,溥仁寺便成康熙年间仅存的庙宇。溥通普,普遍、广大意,有皇帝深仁厚爱普及天下之意。溥仁寺建筑形制为汉族庙宇的“伽蓝七堂”式,四周有护墙环。山门内主轴线上布置主殿三座:天王殿、慈云普阴殿、宝相长新殿。天王殿内供佛像6尊:弥勒佛、韦驮天将和四大天王。慈云普阴殿,单檐歇山顶,描金彩绘,雕梁画栋,光彩夺目。殿内供过去佛迦叶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释迦佛两侧为其两大弟子迦叶和阿难。东西坛上供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天花板上有密宗六字真言。宝相长新殿,单檐硬山布瓦顶,檐柱描金彩绘。内供9尊无量寿佛。  溥仁寺天王殿 溥仁寺慈云普荫殿 溥仁寺宝相长新殿 溥仁寺宝相长新殿老照片          溥善寺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位于溥仁寺东北侧,寺庙布局 采用汉式寺庙建筑的传统作法,寺内中轴线上分布有山门、天王 殿、大雄宝殿、后殿,两侧有钟楼、鼓楼、配殿、廊房等附属建 筑。溥善寺宽87米,长129米,占地11223平方米。东西内、外分两层围墙,内院前后分四进院落。 山门面南,是面阔三间单檐歇山布瓦顶建筑,门楣上嵌有康 熙亲题"溥善寺"石刻匾额。山门内东西两侧为两尊护法金刚。山门内为第一进院落,左右有幢竿和钟、鼓楼。山门以北为天王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是单檐歇山布瓦顶式建筑。殿内正中为大肚弥勒,两侧分立四大天王,大肚弥勒像背后,立有 身着甲胄的韦陀神像。 天王殿两侧各有配殿五间。天王殿以北是第二进院落,迎面是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大雄宝殿。殿正中檐下悬挂有康熙御书"溥善寺"云龙陡匾。殿内供奉迥叶、释迦牟尼、弥勒三世佛,两侧为十八罗汉像,殿内墙 壁上悬挂佛画像十轴。大雄宝殿往北为第三进院落,正中为后照殿,面阔七间,殿内供有一佛二菩萨和喇嘛祖师佛共五尊,无量佛九尊以及大小佛像50余尊。在此大殿两侧,有东、西配殿各五间。内供奉蒙古各部落王公为康熙皇帝祝万寿敬献的铜鎏金无量寿佛。后照殿以北,是一座七间佛楼,楼内设有宝座、佛像及各种 陈设物品,这里是喇嘛讲经之所。佛楼东西两侧各有配殿五间。溥善寺在咸丰年间就已坍塌渗漏以至残破不堪。至1937年, 此寺仅存有钟楼、后照殿及东西配殿,其它殿堂均已不存。至1950年时,此寺仅存钟楼一座,1964年将糟朽不堪的钟楼拆除。至此,溥善寺全部殿堂均无存。这样,康熙年间在承德修建的溥仁寺、溥善寺,现只存溥仁寺了。 因此又称溥仁寺为前寺,溥善寺为后寺。与溥仁寺同期建成,形制、布局基本相同。但溥仁寺的后殿是佛楼,早年已荒废。   
  普宁寺位于承德市避暑山庄北部武烈河畔,由于寺内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俗称大佛寺。普宁寺建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占地3.3万平方米。是外八庙中最为完整、壮观的寺庙建筑群。当时清政府平定了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叛乱,在避暑山庄为厄鲁特四部上层贵族封爵,效仿西藏三摩耶(又称桑鸢寺)建制修建此寺,清政府希望边疆人民“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故称之为“普宁寺”。普宁寺建筑风格独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汉地佛教寺院和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为汉地寺庙的“七堂伽蓝”式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殿堂,两侧为钟鼓楼和东西配殿,南北长150米,宽70米。北半部为藏式寺庙建筑,以大乘阁为中心,周围环列着许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红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大乘之阁内部分为三层,阁内矗立一尊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高22.28米,腰围15米,重达110吨,用木材120立方米,是现在世界上最高大的木质雕像。像内是三层楼阁式的构架结构,中间为一根主木,四周组合许多根边柱,外钉衣纹占板密封,分层雕刻。佛像比例匀称,纹饰细腻,绘色绚丽,生动地表现了观世音菩萨的表情和神采,是我国雕塑艺术的杰作。      普宁寺30-40年代的一张老照片 
  普佑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署山庄内。为通过宗教渠道加强内地与蒙藏地区的联系,提高喇嘛文化素质,清廷于乾隆二十五年(176o年)在普宁寺东建立了喇嘛诵经的札仓(即寺院的附属经学院),此经院即成为后来的普佑寺。1964年,普佑寺因雷击起火,大部分建筑毁于火灾,当时仅存山门及四座配殿。1996年6月27日,经过整修的普佑寺正式向游人开放。寺庙的建筑式样以汉族为主,但布局独特。普佑寺与普宁寺围培相连,东西59.3米,南北116米,占地面积0.68公顷。山门与普宁寺山门平行,面宽五楹,进深三间,两侧设腰门。山门正北是大方广殿,面阔七楹,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大方广殿前檐联“妙相现庄严仁敷华梵,慧因资福德喜洽人天”;殿内题额“大千功德”。有联“法演大乘妙因宗海藏,福覃诸界慈愿溥恒沙”。殿前东西为配殿,各三楹,组成一进院落。院落前为天王殿,面阔三楹,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顶,二进院落前为天王殿,面阔三楹,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顶,两侧设腰墙、腰门。   天王殿北为法轮殿,为寺内藏经楼。面阔、进深各七间,周设廊,方形重檐攒尖顶,黄琉漓瓦覆顶。下有须弥座台基,北各出三阶,东西各出一阶,三排列柱沿方台环布,老檐柱间装菱花隔扇。南北正中三间、东西正中一间设门,其它各间设槛窗。上檐施七踩单翘单昂斗拱,向内收进两步架;下檐施五踩单翘单昂斗拱。殿内施井口天花,四角用抹角梁,形成八角井口,中心起方形藻井。殿内供释迦牟尼鎏金铜佛。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五楹。法轮殿后为“n”形经楼,两层,面阔十三楹,硬山屋顶,前檐出廊,由廊庑与东西配殿相连,二层柱间设围栏,檐部额枋以雀替支撑,腰檐挂滴珠板。下层柱间倒挂楣子,两端装饰花牙。原内有造型各异的罗汉像500尊,现仅存170尊,为国家级文物。
   普佑寺的清未老照片 
  安远庙俗称“伊犁庙”,也称“金顶寺”建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仿新疆伊犁河北岸的固尔扎庙规则修建。固尔扎庙是喀尔喀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准部远近牧民每年夏季都到这里集会,顶礼膜拜。该庙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被民族分裂分子阿睦尔撒纳溃军烧毁。清军平叛後,有功的达什达瓦族全部迁住热河。乾隆考虑到给达什达瓦族提供佛事场所,遂命在武烈河东岸建造此庙。落成後厄鲁特蒙古各部首领每年夏季都到热河聚会。       全庙平面为长方形,面南偏西,内外三进墙垣,前部庭院开阔,後部紧凑。外层墙正面及两侧设三座棂星门,二进墙垣正中为山门,面阔三楹,汉式重檐歇山顶。拱门三个,砖混结构。进山门迎面是一座棂星门,砖混结构,红白色相间抹面,墙壁设盲窗,前有幢杆两对。过极星门为二道山门,砌砖石城座,拱门三个,壁设盲窗,上建门殿,歇山顶,门殿两侧设腰墙,中分一、二进院落。一进院落北、东、西三面砌墙,正中设门楼,门道砌丁字拱券,院内正中设一券门,馀二券门突出墙外,作法特殊。二进院落长方形,由64间单层群房(藏区称“嘛呢噶拉廊”)合围组成,内平面呈“回”字形。正面中央有门殿,殿内立御制卧碑一座,镌刻《安远庙瞻礼书事(有序)碑文》,记述建庙经过。碑的正面为满、汉文字,背面为蒙、藏文字,两侧各镌乾隆诗作一首。
   群房正中偏後是主殿普渡殿,外观四层,实际三层,一、二层平面方七间,檐柱、老檐柱,金柱计32根环绕。三层正、侧面仍七开间,殿内四周设走马廊两层,围以栏杆,将大殿内里隔成三层。外观第四层(实际为屋顶的重檐结构)收成五间。顶部为八角形藻井,中塑盘龙衔珠图案。殿内四壁一、二、三层分别以白、绿、红色为主调画满了以《佛国源流》和神佛战胜“八可畏”为主要内容的壁画。一层画幅高三米,二层画幅高1.5米。画面有佛国净士的琼楼玉宇,有清代城市、村落风貌、寺塔、山水、人物、花鸟。人物画中有庄严具足的佛、清秀柔丽的菩萨、阴犷凶猛的天王.....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现严重破损。一楼供奉主尊绿度母,木雕,头戴宝冠,凝神垂目,神态安详。像前金柱面北挂条幅“竺乾云护三摩峙,朔漠风同万里绥”,金柱内侧分置熊、虎木雕,昭示皇帝雄威及骑射技艺。二楼供三世佛和六大菩萨。三楼供大威德金刚,存乾隆木兰圉猎铠甲(今下落不明)。普渡殿外观三重屋檐,通高27米。黑琉璃瓦覆顶。黑瓦覆顶在寺庙建筑和皇家建筑群中极为罕见。中国古代思想家有阴阳五行、五方、五色说。他们把物质归类为金、木、水、火、土,此谓五行;把大地割分为东、西、南、北、中,此谓五方;把宇宙附以青、赤、黄、白、黑此谓五色。五行中的“水”位北,黑色。新疆固尔扎庙毁於火,安达庙黑瓦着顶,意在以水克火。大屋顶高达8.8米,稍大於整个建筑立面的三分之一,是中国古代建筑仅有的形式。正脊中部饰三个铃塔,正中大,两边小,间以八宝法器饰纹。 1949年前後安达庙仅存普渡殿、山门及附属建筑小殿,馀皆坍毁。80年代,国家拨款对寺庙进行修整,最独特的建筑普渡殿以及山门、二道山门、配殿、门殿均已恢复清代原貌。寺内木雕绿度母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亦为镇寺之宝。         
  普乐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寺建筑为汉藏结合式,西部依照汉族寺庙样式由山门、天王殿、钟鼓楼、配殿、正殿组成。东部为藏式城建筑。主体建筑旭光阁,重檐圆顶,类似北京天坛祈年殿,阁内顶部置圆形藻井,龙凤图案,龙凤藻井中心雕金龙戏珠。藻井采用层层收缩的三层重翘重昂九踩斗拱手法,雕工精细,金光闪闪,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普乐寺俗称圆亭子,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寺门西向。由于当时西北各民族与清朝政府关系日益密切,生活在巴尔喀什附近的哈萨克族和生活在葱岭以北的布鲁特族,不断派代表进就朝觐,因此建寺。寺院面对避暑山庄,呈众星拱月态势,象征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普乐寺山门为单檐歇山顶,山门内有钟鼓楼、天王殿、宗印殿等建筑。天王殿,单檐歇山顶。布瓦绿剪边,内有四天王、大肚弥勒和韦驮像。宗印殿是正殿,重檐歇山顶,殿脊用彩色琉璃瓦拼合成云龙图案,脊正中有大型琉璃宝塔。殿侧有琉璃“八宝”浮雕。殿内供释迦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尊佛后各蹲着护法神:一只大鹏金翅鸟。两侧有八大菩萨塑像。普乐寺后半部藏式主体建筑称经坛,是集会讲道祭祀之所。它共有三层,主殿称“旭光阁”,外观极似北京天坛祈年殿。阁中须弥座上的主体“曼陀罗”上有一尊铜制的藏传佛教的佛像,即“上乐王佛”,又称“欢喜佛”。阁内的天花藻井,在外八庙诸寺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普陀宗乘之庙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北部,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宫,依山就势,逐层升高,气势磅礴,宏伟壮观。 乾隆三十六年,为乾隆帝六十寿辰和皇太后八十寿辰之年,边疆各少数民族的首领都要集承德,举行盛大的庆寿活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国民族大团结的局面。为了敬重各族信仰,团结各族人民,乾隆帝御旨建造这座大型寺院。普陀宗乘之庙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庙宇,因仿拉萨布达拉宫而建,俗称小布达拉宫。这座寺庙内大小建筑约60处,殿堂楼宇,星罗棋布,依山面水,巧于利用地势和景物衬托,布局灵活,又不失庄严肃穆。主体建筑大红台,通高43米,台中央万法归一殿是主殿,殿顶部高出群楼,殿顶都用鎏金鱼鳞铜瓦覆盖,金光闪闪,富丽堂皇,极其雄伟壮观。底部因三层群楼合围,影阴暗,光照对比鲜明,造成了宗教森严肃穆的气氛,是宗教建筑上的瑰宝。近年来,在大红台上的“御座楼”隆重推出了民族宗教歌舞《普陀之光》它通过提炼寺庙落成、皇帝庆寿、和土尔扈特部回归等重大事件,用歌舞形式表现出“康乾盛世”时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创建太平盛世繁荣中华这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宏愿。目前,每天上午,游客均可在昔日皇帝欣赏歌舞的“御座楼”上观赏到《普陀之光》。 当时,边疆各少数民族大都尊崇藏传佛教。拉萨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的一个中心。而藏传佛教宣称布达拉宫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观民音菩萨的道场据说有三处:一在印度,一在西藏,一在南海(浙江普陀山)。乾隆帝认为,观音发祥于印度,然后先到西藏为本土,所以在承建观音道场便"仿西藏,非仿南海"。普陀宗乘之庙是在汉族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合藏族建筑特点建造的,它是汉藏建筑世术交融的典范。    
  广安寺(已毁)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位于普陀宗乘之庙和殊像寺之间,因其主体建筑为"戒台",又称"戒台寺"。是乾隆同蒙古王公贵族举行法会之处。 建广安寺缘由有两个。一是瞻礼。二是为皇太后80大寿取"广大广安"之意,敕建该寺。但因皇太后早逝而"竟成虚愿"。 广安寺坐北面南,风格独特。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辟三重山门,共三进院落。为藏式白台,中是圆拱门通道,拱门上方嵌有乾隆御书满、汉、蒙、藏四体文字的"广安寺"石匾,门内院中四根嘛呢杆一字排列,上有经幡飘扬。为藏式白台,但更具特色。台上建有三座砖砌喇嘛塔,台正中辟拱门,门正中嵌有乾隆皇帝御书"持胜门"石匠。两侧各有一拱形小门,门内有两座小院,东院是二层白台建筑"净香室",内供佛像,并设床铺以供休息。西院有二座较小白台,属点缀建筑。为长方形藏式白台,白台内为第三进院落,院落正中为面阔七间、进深七间、高三层的戒台,其样式在热河古建筑中罕见。乾隆在外面题匾"戒台",内部题匾"精勤圆澈"。据说乾隆曾在此受章嘉国师为之举行的授戒仪式。原系佛教徒举行受戒仪式的地方,佛教徒只有接受传法授戒仪式,才能取得僧人资格。这座戒台共分三层:一层内供三尊护法神,四面墙壁的佛龛内供有49尊护法神;二层内供四大天王,四周的佛龛内供有36尊护法神;三层内供菩萨和28尊护法神。戒台内供护法神以防外道妖魔侵入圣坛,以示守护正法之意。在戒台东南侧,附近建一座白台。台内正中一座重檐攒尖方亭,是寺中唯一的汉式建筑。内部两山墙有千佛龛,乾隆题名"定慧楼",为汉、满、藏、蒙四体书石匾。 广安寺为外八庙中较小的一座佛寺,其地位与规模均属次要。此寺大约毁于本世纪30年代,至今遗址也不甚完整。  
   须弥福寿之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北面狮子沟南坡。这座庙自山脚顺山势向上延伸,气势雄伟。主体为3层高的大红台,中央是一座重檐大殿,名妙高庄严殿,俗称金瓦殿,是庙中最大的殿,殿顶用鎏金铜瓦铺盖,四脊上有8条金龙。大红台东南有东红台,西有吉祥法喜殿,为班禅寝殿,重檐歇山顶鎏金瓦顶。殿北有金贺堂和万法宗源殿,是班禅弟子的住处。据寺内碑文记载: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弘历七十岁诞辰寿日,后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额尔德尼要来避暑山庄祝寿,对此乾隆极为重视,为了隆重接待禅,在这里特仿班禅所居的日喀则札什伦布寺的形式,兴修了这座庙宇。“须弥”即须弥山,藏语名“札什”,“福寿”藏语名“伦布”。须弥福寿的意思,是像吉祥的须弥山一样多福多寿。乾隆在《须弥福寿之庙碑记》中写道:“布达拉既建,伦布不可少。择向兴工作,亦以不日成。都纲及寝室,一如后藏式。金瓦映日辉,玉幢扬风舞。”表达了这座庙宇兴建的速度、形制和落成后的壮丽。由于建庙是为了接待班禅,所似又俗称“班禅行宫”。     
  殊像寺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仿山西五台山殊像寺而建。位于普陀宗乘之庙西侧,是一座汉族形式的庙宇。寺内正殿为会乘殿,殿内供观世音、文殊、普贤。两侧各一座楠木万寿塔,内供无量寿佛。殊像寺是纯汉式寺庙。位于普陀宗乘之庙西山麓,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关于建庙的经过,乾隆皇帝在《殊像寺落成瞻礼即事成什》中记述道:他陪同皇太后到山西五台山进香。山麓有寺叫殊像寺,相传是文殊师利菩萨显相的坟,塑有文殊像,所以叫“殊像寺”。皇太后默记文殊像貌,回京后,命人在香山雕了一尊石像,并建立“宝相寺”。由于“满洲”和“文(曼)殊”音近,所以清初五世达赖向顺治皇帝上奏时,称清帝为“文殊菩萨化身大皇帝”。后乾隆皇帝受戒(乾隆三十六年在广元寺),也传言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萨转世。于是乾隆皇帝在承德修建同名寺庙。“兹于山庄普陀宗乘庙西,营构兰若,庄校金容,一如‘香山’之制,而殿堂楼阁略仿五台山,亦名‘殊像’,从其朔也。”

  当时,乾隆皇帝所看的佛经都为藏文或蒙文,没有满文经卷。他认为在满族统治的国度里,不可没有满文经卷,又因庙内喇嘛都习满文,于是在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成立经馆,译制满文藏经,一共抄写3部存于此庙经棚。可惜这3部藏经一部被日本帝国主义者掠走,一部在法国巴黎,一部下落不明。殊像寺建筑分前后两大部分:会乘殿前气势宏敞,肃穆庄严;会乘殿后假山雄峙,真山上又置假山曲径,楼阁殿堂都建于假山。这里的假山在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园林气氛最浓郁。

  殊像寺山门前列石狮子一对,山门中哼哈二将塑像,为外八庙中仅存。入内左右为钟鼓楼,北为天王殿,再北于35级高坛正中是会乘殿。会乘殿后为岩庭部分。沿叠石蹬道上去,有八宝重檐宝相阁,阁内石台基上原有立于莲台的木雕骑狮文殊像,高3丈5尺,左右有身披甲胄的侍者,高丈许。阁北为上下各9间的清凉楼,左右配置殿、室、亭、所,高低错落,玲咙别致,富于变化。

        殊像寺的老照片            外八庙像一颗颗星星环避暑山庄而建,呈烘云托月之势,象征着边疆各族人民和清中央政权的关系,表现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      
威廉?珀道姆1909年5月13日拍摄的承德          书画作品 
油画避暑山庄大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