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数据:中国将军大泄内幕:世界最危急的国家其实是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5:44:01

    转发:【军事聚焦】中国将军大泄内幕:世界最危急的国家其实是中国 [审核未通过]    

    枫 2011年03月12日  

    导读:“O形”包围圈,包围的其实是中国和俄罗斯,世界上最危急的国家是中国。

 

    俄罗斯加快了军事战略东移的步伐。

 

    2010年,俄罗斯在东部地区展开了一连串军事行动。1月,第五代战机T-50在俄东部边境的共青城首飞成功;6月,俄军在远东地区举行了苏联解体以来最大规模的“东方-2010”战略战役演习;8月底,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东方航天发射场正式开工建设;11月,俄罗斯太平洋舰队计划在俄日争议岛屿中的择捉岛建设大型军港。2011年俄罗斯再次加快了对东部地区的军事部署。俄罗斯宣布将在远东勘察加半岛部署S-400防空导弹系统,与法国合作建造的4艘“西北风”两栖攻击舰也将部分部署在远东地区。3月2日,日本共同社又爆出,俄罗斯将会在俄日争议岛屿部署“红宝石”反舰巡航导弹、“道尔M2”防空导弹和米-28武装直升机。(摘自《参考之家》)

 

    张召忠将军认为,俄罗斯扩军备战,实际把枪口对准了中国。情况果真如此,那么,戴旭上校《C形包围--内忧外患下的中国突围》中的担忧似乎正在成为事实,只不过,“C形”包围圈已经完美演变为“O形”包围圈。戴旭上校的C形包围圈,指的是美国以日本为起点,经南海周边国家和印度,再到阿富汗对中国形成的战略包围态势。这个包围圈之所以没有合拢,就在于中国北方的俄罗斯立场未定。倘若俄罗斯响应美国进行战略配合,中国和平崛起前景黯淡,甚至戴旭上校预言的2030年中国被肢解都不会再是纸上谈兵。

 

    实际上,不管“C形”包围圈也罢,“O形”包围圈也罢,幕后的推手毫无疑问都是美国。俄罗斯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和谐也好,紧张也好,压在中间的重磅砝码毫无疑问也是美国。而美国并非与中国天然为敌,美国的根本出发点是霸权利益的需要,直接出发点则是充满危机感的国家意识。这种危机感让美国总是能够找准国家利益与道德高地的结合点。

 

    一、世界上最有危机感的国家是美国

 

    美国创造了人类迄今为止最为强大的世界帝国,然而,美国维护帝国统治的力量却既张扬又小心翼翼。美国人不停地自己制造着敌人,又不停地自己消灭着敌人。因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掌握了世界政治和经济霸权的美国实际并没有任何可以有效抗衡的敌人。如果说苏联曾经构成过巨大挑战的话,那么,这种挑战其实仍然是有限度的。苏联依靠的是一个封闭的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阵营,除了核手段之外,这个阵营对美国代表的西方集团的威胁并没有想象和宣传中的那般强大。事实早已证明,一旦苏联放松控制允许自由化,苏联的力量顷刻间便土崩瓦解。更确切的讲,红色庞然大物苏联是美国人精心刻画出来的,危机意识凝聚了美国人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力量,使美国极大巩固了做为西方政治经济中心的合法地位。

 

    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并没有止步。不具威胁的伊拉克忽然就被美国描绘成中东危险的霸权,而在刚刚过去的两伊战争中,萨达姆还是美国支持的和忠实的朋友。伊拉克让美国人领导着世界从1991年折腾到2003年,没有被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伊拉克和萨达姆都被绞死了,美国则让军队合法的留在了中东。难怪有人质疑,萨达姆是被美国人一路引诱到绞索里的。2001年的911事件,美国开始了对本·拉登代表的基地组织的远征。不过,10年过去了,恐怖分子越剿越多,美国军队却又一次合法的留在了中亚。而随着似乎提上日程的阿富汗撤军计划,东亚动荡的危机来临了。“中国威胁论”下的日本韩国突然面临强大的盛气凌人的中国,于是,2009年宣誓保卫亚洲的美国人迅速回归,美澳、美日、美韩、美印、美菲、美泰、美新、美越等双边关系为基础的亚洲版北约已经悄然成型,整合的时机恐怕为时不远。

 

    不停地自己制造着敌人,又不停地自己消灭着敌人,已然成为美国霸权的规律。美国政治人物的理念则坦白了这种危机意识的本质。2001年6月,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在参议院说,在对手还没有崛起的时候,打倒他所用的力气最小。

 

    二、世界上最危急的国家是中国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滚雪球般的越来越大,由一个典型的短缺经济迅速步入过剩经济。中国经济规模虽然十分庞大,但是竞争力并不强。即便如此,快速发展的中国还是引发了世界尤其是西方的警惕以及敌视,“中国威胁论”不时登上西方主力媒体的版面。未雨绸缪的美国再次未雨绸缪,“C形”包围圈日益成型。美国的逻辑很正义,“C形”包围圈是为了保护中国的亚洲邻国。而美国的潜台词更直白,“C形”包围圈是为了防止美国被中国攻击。

 

    其实,按照常理推论,“中国威胁论”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伪命题。一个威胁别国的力量,首先应该具备威胁的手段,而中国缺乏的恰恰就是给力的政治经济军事手段。

 

    如果说中国有威胁,那么,就目前而言,中国的廉价商品似乎是一种威胁手段。但是,廉价的中国商品在贸易保护主义面前一无是处,除非廉价商品的背后是中国高举的战刀,就像西方殖民主义者当年的所作所为,殖民军队加马克沁机枪,玻璃球都能够换回来满船舱的金银珠宝。中国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中国商品在遇到贸易歧视的时候,总是循规蹈矩的借助国际法律维护权利,而可笑的是,制定和执行国际法律的恰恰又是对中国商品贸易歧视的力量。这是中国的无奈,毕竟不通过国际法律手段还能利用什么武器呢?至于中国的军事威胁似乎更加站不住脚。改革开放初期,下海经商的中国军队刀枪入鞘,马放南山,某些重大军工企业一度改产儿童玩具。同样的时间段里,美国代表的西方则完成了高科技建军,1991年的沙漠风暴第一次让中国军人和整个世界见识了什么叫真正的现代战争。5年以后,当李登辉悍然指挥台湾当局进行第一次直选“总统”时,面对美国列阵台海的两大航母舰群,中国军队能拿得出手的看家宝贝却乏善可陈。西太平洋终究还是美国的海权,美国军队终究还是世界上最为先进和强大的。

 

    美国人其实从来就没有对“中国威胁论”认真过,最起码绝对不会比中国人当真。真实的公式原本就是这个样子:“中国威胁论”=“威胁中国论”。然而,根本不当真的美国却一本正经的向世界宣传起了“中国威胁论”,移花接木完成了“威胁中国论”下的围堵中国战略。相对比的是,中国的国情舆情习惯于神经紧绷,“中国威胁论”不时成为理智的象征,莫谈国事、言战必危。在盛世高歌、和和大同中,世界上最危急的国家已是中国。

 

    三、“O形”包围圈,包围的其实是中国和俄罗斯

 

    铺开世界地图,这个“O形”包围圈非常明显。毕竟,美国对中国不放心,对俄罗斯也并不放心。

 

    如果说美国在中国周边构筑了那条以日本为起点,经南海周边国家和印度,再到阿富汗、中亚的“C形”包围圈的话,那么,同样的另外一个“C形”包围圈则在俄罗斯周围。俄罗斯的“C形”包围圈正好与中国的“C形”包围圈反向,以阿富汗、中亚为起点,经外高加索地区、乌克兰及波罗的海国家,绕过不能生产和航行的北极带,到阿拉斯加,收尾于日本。

 

    之所以中国和俄罗斯都是“C形”包围圈,因为俄罗斯的南部有中国,中国的北部有俄罗斯。俄罗斯倒向美国,就是中国的“O形”包围圈;中国偏向美国,就是俄罗斯的“O形”包围圈。但是,如果把俄罗斯与中国捆绑,包围中俄两国的“O形”包围圈已经成形。 “O形”包围圈外的美国,已经做、正在做和以后做的是,围绕“O形”外部各个施力点向中间不断进行冷和平的试探性挤压。

 

    这构成了当今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每一次战略挤压的反弹都是剧烈的,但是,不久之后又会出现另外一次不同方向的向内挤压。俄罗斯的反弹有时是暴力的,比如2008年闪击格鲁吉亚,但是,俄罗斯终究还是喟然长叹,治标难治本,世界全局的战略劣势已是如此。中国则依旧含蓄内敛,或许在推太极,中俄关系仅仅止步于战略协作,不温不火。也或许中国在瞒天过海,毕竟大国的战略角力常常秘而不宣,中俄胜似或已是密友。

 

    美国咄咄逼人的外部压迫使中俄日益有了更多的共同利益,不过,也不能过高期待中俄的特殊关系能够实现质的突破,中俄的地缘位置和远东地区就是发展两国关系的心理和政治障碍。俄罗斯总理普京就称俄罗斯不会“投入中国怀抱”,而西方对中俄成为抗衡西方的轴心同盟的描写似乎也是别有用心。现在的中俄关系绝非中苏当年的蜜月时期,“O形”包围圈才是让中俄不自觉互相靠拢的真实动因,这种冲动就目前而言只具备临时性质。“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或许是中俄关系的恰当写照。“O形”包围圈消失了,外部威胁弱化了,中国和俄罗斯牵强的同志关系或许立马就会走至穷途末路。然而,最起码现在中俄不会轻易分开,分而治之甚至中俄互耗的局面不是两国战略家想实现的结果,毕竟鹬蚌相争最终得利的不会是争斗不休的鹬或者蚌。

 

    四、结尾

 

    “O形”包围圈里的套中人,恐怕不会是俄罗斯,也不应该是中国。因此,俄罗俄罗斯扩军备战围堵中国,那么,在中俄漫长的4300多公里的边斯军事战略东移,目标直指中国,成立的依据或许并不严谨。如果境线上,部署百万重装大军,应该比在远东部署飞机军舰更加有效果。俄罗斯军事战略东进,强化俄太平洋舰队力量,对宣布实行“军事重心西移”的日本以及回归亚洲的美国的挑战似乎更大一些。在日本以“中国威胁论”为由布防西部时,倘若俄罗斯从北方压迫而来,日本还是否敢于施展“空城计”确实值得探讨。

 

    虽然,中俄两国的历史纠葛常常不能让两国人民释怀,但是,国家利益终究是国际关系的核心。中俄两国有过不愉快的历史,或许也会有不愉快的未来,然而,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桥梁则是现在。在中俄面临共同危险的现在的严峻时刻,一味强调过去或奢谈未来,似乎都不是明智的国家战略,毕竟,只有携手共同度过艰难的现在,才会拥有可能的未来。

 

    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赴俄罗斯访问前夕,对中俄关系的表述或许说明过这些问题:中俄两国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就是处在最好的历史时期,第二句话就是处在最重要的历史阶段。前一句话讲的是现在,后一句话讲的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