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战:好文同赏:油条,粽子和当代民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4:26:39
转贴]好文同赏:油条,粽子和当代民谣 作者:寒山

在越南河内街头,遍地可见源于中国的油条,它成了普通越南人最简易和便宜的食品,一日三餐都吃。他们叫油条“gui”,使我想起“油炸桧”这个油条在它的发源地的俗称。“桧”指的是秦桧,把秦桧拧成一团放在油里翻来覆去地炸,然后再嚼下肚,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奸臣佞臣的痛恨。这种正义感是如此强烈,以致在今天的越南还可以感受到它的余威。

东南亚常见的另一种中国食品的起源也和政治有关,但不是为了发泄仇恨,而是表达爱戴,这就是粽子。传说屈原遭贬被放逐,自投汨罗江以表清白,死后当地百姓为了不让他的肉身成为鱼食,于是用粽叶包了米饭投入水中。 

粽子在美国的唐人街也有。一些美国人知道在唐人街很多食品的背后有历史和故事,但对他们讲粽子总没有讲“左公鸡”那么容易。他们听了“左公鸡”的传说后表情很明朗,大概是因为帝国和征服也是这个国家历史的一部分的原因;但听了粽子的传说后则有点困惑,故事情节是听懂了,但其中的含义还有些不明白。  

他们不明白的恰恰就是中西政治文化的区别。一个昏庸的统治者听信谗言害死了一个爱国者,你不去go after them (找他们算账),而是关起门来包粽子,包了粽子再拿到江边去喂鱼,这算个什么事呢?

同样的道理,听了油炸桧的故事,可能他们也不一定马上就会领悟中国人表达政治感情的这种方式。一个爱国者被这样残酷地迫害致死,你所能做的就是把面团搓成长条放在油锅里炸,然后吃下肚。在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面食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邪恶受到了惩罚,正义得到了张扬,尽管在实际生活中什么都没有改变。

这种食品与政治的国粹在所谓“粉碎四人帮”时还留下一段逸事。当时正是秋季,传说北京很多人去买螃蟹,要三公一母,以发泄仇恨,庆祝胜利。一些元老的回忆文字中还把它拿来作为“民意”的表现。

中国传统政治中的民意常常就是借助如此可怜如此匪夷所思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从来没有一个制度性的渠道,所以中国有如此丰富的饮食文化,因为饮食必须有政治的承担。今天中国有了一点进步,不再发明新的饮食品种来表达政治概念了,但政治表达还常常和饮食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民谣。

中国当今民谣之丰富,不但举世无出其右,而且史无前例。这是因为人民公开的畅通的政治表达仍然受到极大的限制,而社会生活的形式又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变得极其丰富,两厢冲突于是就有了色彩斑斓的民谣。这些民谣本质上是政治讽喻,表达的绝对是政治异议,虽然在互联网上能看到一些,但最畅通无阻没有风险的途经是借助饭桌和著酒肉一起传播。中国今天天文数子的饭馆成了互联网以外最广泛的社会交往的网络,有趣的是被讽喻的贪官污吏和党国精英常常自己就是这些传播的媒介。他们饭桌上相互交换并吟咏这些民谣,在微醺中自我调侃自得其乐,享受那种“笑骂由你笑骂,好官我自为之”的快感。

在皇权专制主义时代,用油条和粽子来表达政治情绪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天下本来就不是老百姓的,而是“朕”的。但在天下据说是“大家的”当代中国,民谣如此丰富,而且要在餐桌上传播,与其说是不满和抗议,不如说是无奈和无力。官方早就不在乎你轻蔑或者消解它的意识形态,只要你不用行动去抗拒。红歌令那么多人厌恶,但它们就是铺天盖地,从组织动员到安排表演再到占用电台波段电视频道和广告牌,耗费了无数公共资源,占据了极大的公共空间,充溢你的耳目,让你逃无处逃,躲无处躲,但只要一个政治强人说干,就没有人能制止他。

一个少数人可以如此随心所欲的制度,必然是一个多数人无可奈何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这样的时代,民意除了在饭桌上诉诸民谣以外,还有什么更有效的渠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