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群侠传x龙象套奥义:两个沈从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02:47:14
两个沈从文

符 号


  两部高校新版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与《中国现代文学史》,都高度评价了沈从文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确认他在现代文学史上“大师”的地位。这是献给这位被鲁迅誉为“新文学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这位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乡土文学之父”百年诞辰的最有分量的礼物。他笔下那“水气盈盈”的沅江沱水、充盈着强悍性格淳厚民风的“湘西世界”,那静美沉郁的文字,把读者带入到诗情画意神秘新奇的天地。他以70多部作品献给了这个世界。然而正当继续推向高峰的时候,沈从文这部情节跌宕的正剧,猛然间峰回路转急转直下,主人公倏然匿迹销声,以致几十年后成为“出土文物”……上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在一次文人会见中还同他握过手,说沈从文50多岁,可以再写几年小说。然而他没有,他“金盆洗手”对自己作了彻底的封杀。在经历过患精神病和刀片自杀之后,他对自己又进行“自虐”,了断文学情缘,选择文物钻进故宫,蹩进那个远离风暴的港湾。他终于习惯人们对他的侧目而视,自安于卑微、谦和、柔弱的生存状态。他横竖不说一句话。他认真地为古文物展品书写着标签,“文革”期间很称职地打扫着历史博物馆的女厕所,然后在那间无一处不是书、不是图片、不是零零碎碎纸片的小房内,物我混为一体地独自默默耕耘着既定的事业,而对于出入于各种会议、“坐着飞机出国”的同仁们竟“无羡慕或自觉委屈处”……直到80年代复出,外国友人向我国从事国际文化交流的官员打听沈的状况,文化官员竟懵然不知沈为何许人也;沈北京逝世,消息却由海外率先发出。后半生的选择无疑是一种无奈,一种自我保护。因此省却了许多麻烦,也逃过了反“右”与“文革”的劫难。他的选择也是一种“突围”,是善于排除困境超脱自我的智者的抉择。柔弱中显出湖南人的倔强,谦和中透出土家汉的自信。钱钟书说:“不要以为他总是温文典雅。骨子里很硬。”老子说:“上善若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沈从文这一泓“上善”之水,正由“至柔”而至于“至坚’矣!于是这个原本在唱大戏闹台旁边也能专注工作的人,在脱离“群居”与“主流”的状态下,可以从吴道子的手卷人物环饰中见出宋人制度,认定并非唐画的无疑;可以在五年的咸宁干校仅凭记忆写出《中国服装史稿》的补充材料。以后半辈子几百万字的著述的文物学术成果,反证了社会发展史的价值,也反证了沈从文自己的价值。《史稿》填补了一个领域的空白,那灿烂的文采,严密的逻辑与高标准的美学价值,让读过这部史稿的人惊叹感佩。文学不幸文物幸,个人不幸国家幸。一种颇含悲剧色彩的“转业”,一种“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成一行”的悲壮典型!两个半生,铸造两个辉煌;两个“半个沈从文”,组成沈从文的完美的整个人生。“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是当之无愧的作结。中华民族中蕴藏的能量,于此可见!历史据说是不能假设的。其实凡天下事,什么不可以假设?我们也不妨诘问:假如现代文学史上如郭、茅、巴、老、曹,后半辈子像沈从文、像某某某,又将会如何呢?假设是不成为现实的设想,是人们驰骋想像的空间,人们可以从中演绎出许多出人意料耐人寻味的情节。与其写些平庸、迎合、应景的东西,真还不如去开拓一片合适的新的领域。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成为沈从文,都去学沈从文,沈从文不过是现实中独特的“这一个”。唯其独特,就更有人格的魅力与研究的价值。历史有自己的走向,个人有自己的行为逻辑,不应该也不可能将大千定于一尊。只是当沈老百年之后的今天,当我们面对另一种“两个沈从文”——被埋没扭曲的“小人物”沈从文,与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大师”“大家”的沈从文;面对实际存在的“两种选择”——沈从文自己对历史的选择,与历史对沈从文的选择,进行历史的审视与反思,也就成为纪念沈从文百年诞辰的又一沉甸甸的话题。

  选自 《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