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世界里的小神仙:再谈《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道云龙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7:17:06
【摘要】 本文简要阐述了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起源、实质、内容、特点和医理,根据作者长年对拳功和医理的研修,提出习练该拳种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关键词】 心意混元 阴阳开合 道法自然一、 何谓《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 以下简称“混元太极拳” )混元太极拳是中国当代著名武术家、陈氏太极拳第十八代宗师、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创始人冯志强老师以自身几十年练拳行功的切身体会,集近代陈式太极拳名家陈发科老先生和心意六合拳传人胡耀贞老先生毕生武学之精粹,根据天地阴阳、混元运转的易理,结合中医养生之道,创编的一个优秀拳种。冯老师出生于河北一武术世家,8岁开始习练少林功夫,12岁到北京苦练通臂拳,20岁时拜心意六合拳高人胡耀贞老先生为师,习练心意六合拳。此时冯老师功夫突飞猛进,五弓齐备,身具弹簧力,在北京武术界已是备受瞩目。解放初期,胡耀贞老先生将其爱徒推荐给自己的知交好友,陈氏太极拳的杰出代表,第十七代宗师陈发科老先生。几十年后,真正继承陈发科老先生衣钵,将陈式太极发扬光大并推向世界的,正是这位外姓传人。文革后,冯老师先后三次应大队党支部邀请,赴陈家沟教拳,并尊其恩师陈发科老先生的嘱托,将陈式太极拳传授给陈家第十九代弟子,陈家弟子也多次到北京继续深造学习。这些活动都将永载陈式太极拳发展史册。既然是陈式太极拳,为何又要取名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呢?对于这一问题外界很多人不理解老师的深层含义,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1、 太极拳的源流及传承。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流传着多种说法。目前主流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代传人陈王庭所创。一类认为,在此之前早有太极拳,大约在南朝韩拱月、程灵洗开始,经唐朝许宣平、李道子,宋时程必,元时张三丰,明清王宗岳、蒋发、清中叶由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陈氏第十四代传人陈长兴发展起来。以上两类说法都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家族有关,后人为了区别于其他太极拳,将其称为陈式太极拳。它在早期是秘不外传的家族式传承。至公元1820年左右,杨露禅(河北省永年广府镇人)三下陈家沟历经近18年,拜陈氏十四世祖陈长兴为师,学得太极拳。当时没有人称太极拳为何式,就叫太极拳或绵拳。后杨露禅传于子杨班候、杨建候,并长期住在北京瑞王府中教拳,对象多为王孙公子及富家子弟。杨建候传杨少候、杨澄甫,杨家几代传人在传授太极拳的同时对原先所学的套路有所改动,到杨澄甫时基本定型为现在所传的套路。正如冯志强老师所说,练习太极拳要顺应自然,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太极拳练到最后是一人一太极。杨氏家族代有传人且都有外姓弟子,尤其杨澄甫外姓弟子最多。后人为了纪念杨家几代人在太极拳发展上的贡献,将其所传太极拳称为杨式太极拳,此为家族兼师徒式的传承。1852年永年广府镇的武禹襄见杨露禅学艺归来,拳艺精妙,便赴陈家沟向陈长兴求教,此时陈长兴已年迈,不便收徒传艺。武禹襄便拜陈氏十五世传人陈清平为师学习太极拳术。陈清平从陈家沟移居赵堡镇,后人将其在此地所传的太极拳称为赵堡架或赵堡太极拳。武氏子孙无人习练太极拳,武氏将所学太极拳传于外甥李经纶,李氏传其子及广府城里郝为真,后人将其所传太极拳称为武式太极拳。郝为真传其子郝月如及孙禄堂。孙禄堂传其子孙存周、女孙剑云,且外姓弟子很多,后人将孙禄堂所传太极拳称为孙式太极拳,这也是家族兼师徒式的传承。杨氏第二代传人杨班候的弟子中,有一名叫全佑的满族人,其子改姓吴,名鉴泉,后人将其所传太极拳称为吴式太极拳。陈式十四代祖师陈长兴的曾孙陈发科老先生于1928年到北京国术馆执教,后定居北京传授太极拳,门人弟子众多,其中数冯志强老师对太极拳的内涵精髓感悟最深,得其真传练法。陈家历代秘不外传的功法、套路、单式、散打技法皆传于冯志强老师,故此冯老师多次在国际交流中为中国武术获得声誉。冯志强老师现在国内外入门弟子众多,第三代弟子成千上万,习练混元太极拳的更是不计其数,可谓桃李满天下。综上可知,太极拳在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一个萌生、成型、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其博大精深绝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家的,而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当然某个人或某个家族在研习太极拳时有独到见解,对太极拳的发展有贡献,其功德是不可磨灭的。鉴于此,后人为了纪念前辈老师或某个家族对太极拳发展的贡献,将其所传太极拳称为某式。冯老师常讲:太极本无派,拳自道上来。太极拳为小技,太极是大道,大道自然,称什么派那是学生在纪念老师。2、陈式太极拳普及发展的状况及背景。在谈这个问题之前,须先说明陈式太极拳传承的辈份问题。我们习惯说陈发科老先生是陈氏第十七代传人,陈照丕、陈照奎老师为陈氏第十八代传人,这是基于家族的血统传承。陈氏家族自迁至陈家沟以后传至陈王庭为第九代,传至陈长兴为第十四代,传至陈发科为第十七代。一般来说都沿用这种说法。因为老师是第几辈,学生就要比老师小一辈。还有一种说法即以陈王庭创造太极拳为依据,将陈王庭列为第一代,以太极拳的传承关系来排辈份,那么陈发科老先生就为陈式太极拳的第九代传人,陈照丕,陈照奎、冯志强老师就为陈式太极拳的第十代传人,依次类推。太极拳在陈氏家族代有传人,早期是秘不外传的。到1820年陈长兴祖师将太极拳传出,教给外姓,100年后其曾孙陈发科老先生到北京传授太极拳,并定居北京,以传授外姓人为主,即师徒式传承。陈氏第十八代传人陈照丕老师先在北京教拳,1930年后到南京教拳,再转到郑州,直至1958年退休(退休时65岁)回到老家教拳,文革中受到冲击,1972年底去世。陈氏第十八代传人陈照奎老师受邀回陈家沟教拳,此时的陈照奎老师迫于生活,巡游于上海、南京之类的大城市教拳为生。1981年陈照奎老师因病于焦作去世。陈照奎老师去世后,陈家沟太极拳的传承出现了断档危机。陈家沟大队领导决定写信致北京,诚邀陈发科老先生的得意高足冯志强老师到陈家沟传授陈式太极拳。冯老师接信后,深感责任重大,多次到陈家沟将陈发科老先生所传陈氏太极拳的精髓传授给陈家第十九代子弟。但太极拳博大精深,艺无止境,须慢慢用心感悟,百炼方能成钢。后来冯志强老师国内外交流、传授太极拳的任务繁重,所以就很少有机会再回陈家沟教拳。冯老师常说:太极拳是我们民族的财富,应全民族共享,全人类共享。3、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内涵。为什么叫陈式前面已经说明,在此只想强调一点,冯志强老师虽然不姓陈,但他是陈发科老先生的得意门生。陈发科老先生1928年从陈家沟到北京传授陈家太极拳,学生众多,陈家太极拳的精髓从陈家沟移到了北京,冯老师自幼习武天生灵性,经多位高人指点武功纯正,是众多学生中的佼佼者,尽得陈发科老先生的真传,此为师徒式的传承。因为师傅姓陈,又是陈家祖传的技艺,所以叫陈式。此中又有不忘陈发科祖师之意。何为心意?太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里的“心”应从祖国医学的角度去理解。中医划分五脏六腑有功能界定的含义,中医理论有心主神明之说,就是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从西医解剖学的角度理解,这里的“心”,有脑的功能及神经系统的功能。“意”为心中所想,是大脑思维活动的内容。冯老师说:用心有意,用意有神,练拳练功贵在精神。他还常告诫我们:练拳,一要用心、二要用意。用心,即是用心去参悟太极大道,用心去体会拳中的精奥。用意,即是在练拳时用意不用力,心中想着每个动作的要领及内涵,动作如何到位及动作之间如何巧妙地连接,如何用每个动作来体现太极的内涵。练拳要三法合一,三法即:练法、用法、研究法。练拳不但要会练还要会用,会练不会用那是花拳绣腿。练拳更要去研究,研究就是用心(即用脑)。练拳不知研究,拳艺也不会提高,理论的研究有时显得尤为重要。练拳,理论是指导,俗话说:练拳先明理,理通拳法精。练拳要三性合一,三性即:眼为见性、耳为听性、心为勇性,三性合一是灵性。三性是信息的交流沟通,都离不开大脑的思维活动。如果练拳时用僵力去做动作,肌肉紧张,韧带收缩,关节闭合不能开张,外形动作转换不灵,气息不畅,内劲不能顺达,则信息不能快速传导,大脑对全身的指挥受阻。冯老师在这里提出“心意”二字,实际上是告诉我们练习太极拳的最好方法,指明通向太极颠峰的捷径,是打开太极大门的钥匙。这里也含有对心意六合拳恩师胡耀贞老先生的怀念之意。何为混元?用一句现在最流行的话说,混元就是和谐。先人说“太极太和”,太和就是最大的和谐。太极之道起于宇宙,宇宙就是太和,宇宙间日、月、星辰都有各自的运动轨道,又互为整体却互不相撞,这是天地阴阳的易理,其是大道。从家庭、单位来讲,家庭中夫妻、子女、兄弟姐妹各自都有自己的生活运动习惯,单位里各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各尽其职、和睦相处,如运转的好,工作顺利、家庭幸福。和谐家庭、和谐单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也是混元。从练太极拳讲,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内有五脏六腑,十五经络,奇经八脉等,外有眼、耳、鼻、舌、身,身又有骨骼、肌肉、关节、韧带,上三节、中三节、下三节。练拳时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意、气、胆,外三合,内三合,上下相随,节节贯穿等都是和谐。所以每练一招一式,心与意,意与气,肩肘腕,胯膝足,以及周身各个大小关节五脏六腑都在同一混元圈内运转,都有自己的运动轨迹,整体要求心往一处想,意往一处去,气聚一点,外形内气,阴阳开合,如同画一幅美丽的太极图,这也是混元。混元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意境。冯老师提出混元一词,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就是要求我们在修炼混元太极拳时,从理论到实践,从外形动作到内在精气神,从局部到整体都要向着混元这个方向去努力。所以,冯老师常用陈发科老先生的话给我们讲:陈式太极拳练到一定阶段要向混元发展。何为太极拳?这里首先要知道太极与太极拳不是一个概念。前面说过,太极是大道,太极拳是小技。太极拳是根据道家太极阴阳的易理,即道家太极阴阳变化的原理,结合导引吐呐,综合多家武术技法而创编的一种修身、养生、健身、强身的拳法,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个分系。从其修炼方式及其表现特征来看属内家拳术。其内涵极为丰富,表现形式千变万化,应时、应地、应人而宜,力求道法自然。太极拳从本质上讲属于武的范畴,太极属于文的范畴。因此,太极拳是以太极理论为指导,在大脑支配下的全身意、气、神、形的混元运动。总而言之,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是陈发科老先生将家传太极拳法带至北京,与胡耀贞老先生共同研究提高,传授给冯志强老师,由冯老师继承发扬两位老先生的武学精粹,根据天地阴阳,混元运转的易理,结合中医养生之道,以自身几十年练拳行功的切身体会创编的一种混元运动的太极拳法。冯老师提出“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这一名称,既重师承不忘恩师,又深感责任重大,希望后辈能将武术精髓奥妙继承发扬,讲武德,重武艺,明太极之理,合太极之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二、混元太极拳的实质混元太极拳是内家拳,以修炼内功为本,拳者武也,属于武的范畴。练内功首先是练内气,气为劲之体,劲为气之用。太极拳的内功威力是靠太极拳的内劲来体现的,太极拳的内劲是拳术的统帅和核心,而太极拳的内劲是以精、气、神为物质基础的。基于此,冯老师提出了:内外俱练,以内为主;动静相兼,以静为主;练养结合,以养为主(养精、养气、养神)——修炼混元太极拳的三项原则作为进入太极之门的指路明灯,使我们修炼者提高素质,增强气能、势能等各类人体生物能,所以说混元太极内功是混元太极拳的基本功,练拳先练功,练功重于练拳。历代拳家有教拳不教功的说法,这也是许多武功失传的一个原因。因此,混元太极拳的实质:一是属武,二是在内。三、混元太极拳的内容1、功法——是混元太极拳的基础,是培养太极内气、增强太极内劲、充足精气神的重要方法,其既是基本功也是通向太极颠峰的上乘功法。由预备桩功、放松功、混元功、缠丝功、按摩保健功五种功法组成。2、拳法——是混元太极体系的核心,是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意、气、胆,练太极十三式,练一粒混元气的重要载体。其套路有以松柔为主,柔多于刚的二十四式及精练四十八式;有以刚柔兼备,刚多于柔的三十二式、三十八式、四十六式、六十二式炮捶系列;有以散手实战为目的,以单式练习为特点,只传门内不传门外的两套二十四式散手炮。3、器械——是混元太极拳的延伸及辅助练习。其套路有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棒、球、杆等。4、推手——是练好太极功夫,练习知己知彼功夫,练习感觉器官,检验听力反应的重要手段,是向散手过渡的一种运动形式和训练方法。有单推手、双推手、各种柔靠法、散推手等练法。5、散手——是拳术招法的实战应用,更有战略战术的体现。 它需要丰富的实战经验。散手与养生都是练习混元太极拳的目的。以上五项内容是一个完整体系,要练好太极功夫缺一不可。四、混元太极拳的特点首先,混元太极拳全方位地展现了太极拳的原本练法,这是混元太极的精妙所在,也是近十代人的嫡传所至。混元太极拳继承发扬了我国传统文化和武术精义的精髓,集修身、养生、强身、技击为一体,建立了一整套精辟科学,合乎自然规律的练功体系。其次,从套路功法的运动特点看有以下几点:1、以意行气心为主。打拳全凭心意用功,运化全在一心之中。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心意一动全身无处不动,心神放松则周身内外皆放松,外形动作、神态、气势的变化是内部心神意气的外在表现。意出于心,心即是脑和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指挥中心。人体所有运动都听命于这个指挥中心,所以心为主帅。2、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一家,混元一体。太极拳是全身心的整体运动,讲究意、气、神、形的高度统一,要求四肢百骸协调一致,服从大脑的指挥。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一家,混元一体。”这是混元太极拳修炼成功的四条原则。按这四条原则修炼使人体这个小宇宙达到整体的和谐,这就是人体自身的混元。3、一松一紧济刚柔。一松一紧济刚柔是通过气的弛张,势的回环,折叠往返,蓄发相变,神气鼓荡来体现的。要求刚柔兼至、浑于无迹,而不是为了哗众取宠,通过乱蹦乱抖,努气用力,牵强发劲来体现刚柔相济的。这里的刚与柔是相对而言的,刚是由放松而产生的具有弹性的内刚,而非僵非硬;柔也是由放松而产生的具有弹性的松柔,具有柔韧、柔顺之特性,而非软非散非轻浮。刚无柔为硬,柔无刚为软,故刚柔相济,阴阳平衡是太极之本性。4、浑身俱是缠丝圈,螺旋缠绕运刚柔。冯老师在入门指引中说到 “太极拳缠丝法也”。螺旋缠绕是陈式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式,由此而培养的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特有的太极内功。缠丝劲的内涵是心神意气缠绕抽丝,其外部表现是形体各部的螺旋缠绕运动,这里突出的是缠丝而不是抽丝。缠丝内有抽丝,但突出的缠丝;抽丝后有缠丝,但突出的是抽丝。缠绕抽丝与抽丝缠绕是两个内涵截然不同的概念,练习后所产生的效果也有非常大的区别。缠丝劲的特点是:练到极至,其柔时粘至何处何处缠,令人难进也难去,如蝇虫落胶有翅难飞;其刚时挨着何处何处击,缠绕诸靠皆我依,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浑身上下处处是手处处咬人。由此可见,陈式太极拳的刚柔内劲是通过缠丝劲体现出来的。5、 胸腹折叠运开合,节节贯穿在其中——此乃混元太极拳的明显特点之一。现在许多人讲开合,只知道背开胸合而不知胸开背合,更有甚者只知道手脚上下肢的开合,而不知道胸腹腰胯这个连接上下肢的枢纽。许多人知道练拳要讲肩、肘、腕上三节和胯、膝、足下三节,却忽视了身又分三节,全身有九窍、十八球,因此忽略了节节贯穿。冯老师强调:胸腹开合折叠运化乃乾坤循环之道。五脏藏于胸腹,一身虚实在胸腹,一身缠丝由胸腹而运。若胸腹不思开合折叠,则丹田不能吸引推拉,腰胯不做左右旋绕,则内气难以鼓荡发动,中气难以达于脐下,真气难以出入循环,气不能缠绕于肌肤之间,也不能贯通于骨髓之中,则无缠丝劲可言。五、怎样修炼混元太极拳这一问题冯老师在《陈式太极拳入门》一书中,从理论到方法,注意事项等都作了系统的论述。望广大爱好者,特别是习练混元太极拳的同仁们仔细研读。在此就我练拳练功的体会及我们南京地区学员在练习混元太极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一些具体阐述。1、明理懂法,寻求真知。明理,是要明白太极阴阳变化之理。懂法,是要懂得修炼的方法。太极之道起于宇宙,宇宙间自然变化的规律谓之道。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再后是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九九归混元等,这些相生相克的道理我们以后再细细研究。在此我只想重点阐述一个问题,即“练拳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冯老师在《陈式太极拳入门》一书中的入门指引中首先提及这个问题,这是前辈太极拳家对太极阴阳哲理及太极拳理的高度总结和深刻概括,对怎样练好太极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具体说来就是练习太极拳须从无极而入,应用在练功中就是先站无极桩,要求做到全身心地放松,自然呼吸。平心静气,求得心灵的清静,安神养气,静极生动,静中求动,过得一段时日再练习放松功、混元功、缠丝功等功法。练功时应集中思想,细细体会阴阳开合、一呼一吸及体内气息的流动,意守丹田,渐渐忘却口鼻呼吸,注重丹田呼吸,全身放松后毛窍都参与呼吸。因练气功时动作单一,便于体会意气的运行,便于放松入门练太极,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得气快,便于体会内气与外形的合一,便于体会周身动作的柔顺与节节贯穿,所以说练功到一定阶段即是练拳。这一过程是体会混元太极拳呼吸方式的过程,是放松的过程,是入静的过程,是夯实基础的过程。基础扎得牢,以后练拳进步就快。这也是无极生太极的过程。在明白太极之理的基础上,学习太极拳套路因人而宜,先学会并熟悉套路,循序渐进,做每个动作要规范要用意不用力,不要用僵力去做,不要刻意追求,要从松沉入手求柔顺。向下要松,向上也要松,合是松合,开是松开,这里的松是松沉和松开共存。松伸是肢体放长,伸筋拔骨,骨节开张,冯老师常说太极拳是长拳,要大开大合,待练到全身松开后再求柔顺、圆活,这就需要高度的协调性。在练拳时首先要注意做到: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垂肘,提肛收臀,圆裆开胯,这些要求在每个动作中无论是定式或动式时都要充分表现出来。渐渐地练拳要注意整体动作的上下相随,内外合一,节节贯穿,虚实分明,从而向着周身一家,混元一体这个要求去努力。要想做到松柔圆活,混元一体,关键要把腰胯、肩背练活,腰为一身之主宰,虚实转换全在腰。腰胯要活,首先要能松开,胯能松开,腰能松下,即塌腰,能虚则能活,活而能转,转而则灵。许多人在练拳时,动作变化前进后退,转身时虚实分不清,转换不彻底,不知道何种程度到位,该松的不能彻底地松,而该实的又不实,自己不知道毛病在哪里,其实关键就是胯没松开,腰没有放松到位。肩背是身体连接上肢的关键部位,肩关节松沉,胸肌、背肌才能向下放松,胸部开合才能自如,松气松身此处也是关键。混元太极拳从起式的开合呼吸,到收式的收气归丹,整个过程就是意、气、神、形合一地描绘阴阳太极图,运行体现太极阴阳易理的过程。通过升降循环,虚实开合,使阴阳二气盈虚消长,以太极之形来运太极之气,以太极之气来走太极之形。每招每式的转换如行云流水,内气的一呼一吸,外形的一开一合,相互转换从不间断。所以说练拳的过程也是练功的过程。练功似蓄水,练拳似挖渠,有拳无功即是有渠无水,犹如一条干枯的小河,有功无拳即是有水无渠,那是一潭死水。所以说练拳练功不能断然分开,练到一定水准才能达到练拳即练功,练功即练拳的境地。2、虚心求法,固本清源。练拳的道理,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懂,但要真正练好太极拳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见其并不真懂。宇宙是运动的,事物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理无常理,法无定法,式无定式。因此,太极拳理、太极拳法有变有常,因地、因人、因时而宜。换言之,一层功夫一层理,一层功夫一个法。要想练好混元太极拳,一是无极生太极,放松入门;二是要虚心求学,艺无止境。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 。毛主席老人家也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有些学员自认为水平可以但进步不大,有些学员自认为水平低下但认真学习进步却快,这就是心态所至。无论功夫多好,都要虚心求学、积极向上,自满就会停滞不前。冯老师说:“太极功夫要三世才能修好,我练了六十年才知道什么是太极拳。”我们人生几十年,除去年幼、年老的时日,再加上走弯路,真正提升的时间是有限的,虚心求法显得更为重要。这里的法既是方法,又是技法。练法、技法千变万化,需要日积月累方能明了,所以理通才能拳法精。混元太极拳是内功拳,在练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内气的培养,也就是冯老师所讲的“拿住丹田练内功”,“一功二胆三技巧”,“力不敌法,法不敌功”。所谓拳术的“术”指的是用的方法,称“术法”或“拳法”,也称“招法”或“着法”。法虽有万,而万法归一,一就是功夫,对太极拳来说就是内气、内劲、或内功,得其一而万事毕,先求万而后归一。练太极拳必须“拳法、功法、养生法 ”三法合一才能将练太极拳升华到练太极功夫的高度。练太极拳必须注重太极拳的内涵、质量及功夫的研究,而不是在套路的多少,架子的高低和动作规范的形式上约束自己。冯老师说:“太极拳练到一定阶段就不要受动作规范的约束”。这里讲的是练到一定阶段,反而言之,太极拳没有练到一定阶段就必须注意动作的规范,即先上规矩而后脱规矩,从无形到有形,再从有形到无形。请大家不要把这个“一定阶段”看得太短了,这里的层次不同,方法截然不同。太极拳的内功威力是靠太极拳的刚柔内劲来体现的,而混元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则是通过一松一紧来实现的,其也是“阴阳开合认真求”所要求的。太极拳的刚是积柔而成刚,从柔而得刚,必须先松开松柔,舒展身体的各个部位,再经过螺旋缠绕使身体产生弹性,经千锤百炼方可得太极之刚劲,其无坚不摧。习拳练功,开展时为紧,沉合时为松,运动时为紧,定式时为松,其实就是丹田的一呼一吸,开合鼓荡。练到一定水准,身体就像一个大气囊,以丹田为中心,开时气由丹田运四体,合时气由四体归丹田。一开一合,丹田之气不断壮大,气足、血旺、精神饱满,则内劲自然浑厚虚灵。混元太极拳外形架子的舒展圆活,手、眼、身、法、步的体现,是以精、气、神为物质基础的。混元太极拳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练法,即侧重点不同,要按顺序练习,也就是冯老师提出的八步功夫:第一步养气混元生太极,第二步意气混元行太极,第三步活桩混元沉太极,第四步缠丝混元旋太极,第五步整体混元合太极,第六步弹性混元崩太极,第七步虚灵混元返太极,第八步一粒混元养太极。修炼混元太极拳不可急于求成,不可盲目自满。要将混元太极拳的特点全部表现出来,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在平时的修炼过程中细细用心去领悟,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顺其自然,其中有一个自然顺势、自然运化、自然得机、自然合道、自然积累、自然升华的过程。3、道法自然,各得其所。这里的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理论的突出表现,是我们修炼太极拳的指导思想。“道”是宇宙自然运动的法则;“法”是合的意思;这里的“自然”不是自然风光、自然景色中的“自然”,而是自我的意思。道法自然就是道合自我,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就能明白冯老师说的“太极拳练到最后是一人一太极”。练习太极拳要演、练、用三结合。“演”是表演比赛,要迎合广大观众及裁判的要求,“用”就是体现武术真义,“练”是练自己,这三者既要结合又不能混为一谈。练——要慢练,慢比快好,慢练为养,要放松练,放松练为养,慢练能知内外是否合一,慢能思上下是否相随,慢则能求神不断,慢可得周身一家,慢可留心转关之处,转关之处最奥妙,此处不留心,消息终迷茫。练——要平心静气,随着外形动作的和缓转移来引动内气于体内无微不至地运行,使意气相合神形合一,慢练出真功。表演、比赛则要注重外形拳架的规范,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螺旋缠绕的风格特点及精神面貌的体现,吸引观众、打动裁判、赢得掌声、获得高分。用——则要不显山不露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对方。演、练、用三者的区别与结合就是道法自然的体现。此外我们在练拳时还要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武术基础等各方面情况因人而宜,千万不要强求大家都一样,各人尽力而为。练拳的过程是放松的过程,是享受的过程。运动量掌握在练功结束后,人很舒服还想继续练,以不疲劳为好。太极拳好比是一座宝库,内有无尽的宝藏,我们练习太极拳就是取宝,各人根据自己的能力能取多少就取多少,不要强求,超出自己的能力取得太多,是拿不动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有心练功,无心成功。学太极之理,合太极之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总之,练习混元太极拳先要明理、要得法、要知层次、要虚心求学、要有自知之明。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刻苦练习,先从无极放松而入门,求松,求柔,求顺。要平心静气,先修心后修身,循序渐进,功到自成,刚柔自然相济。从无形到有形,再到无形;从无招到有招,再到无招;从松柔圆活到周身一家,再到混元一粒;从祛病延年养生到强身、防身、技击,力求自然,慢慢领悟太极之奥秘,用有限的生命探求无限的太极奥妙,乐在其中。六、混元太极拳健身强身之医理这是一个非常专业且深广的课题。在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肤浅的认识。1、 养心安神身不受损。中医学中的心,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血肉之心,是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是依据心血充盈与否及精神健旺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提出来的,所以有神明之心的说法。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故又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的说法。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的一切意识思维活动,都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反映。它把神分成五个方面,并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中医学中又将人的情绪中喜、怒、忧、思、恐称为五志,也分属于五脏;即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中医在研究人体致病因素时将五志加上悲、惊、称为七情。当它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时,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西医认为人的精神情绪失调,身体免疫能力下降,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太极由无极而生,由静而生动。练习过程中强调平心静气,意守丹田,先求心灵的清静,用意不用力,心中想到,身上做到,手脚跟到,眼睛看到,全神贯注,进攻防守,心中全有,凝神聚气神不散,内练精神意气胆,练武艺、讲武德等都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冯老师在怎样练好太极功夫中说到“人之七情六欲皆由心生,活动太过则损三宝伤先天”。(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土,人有三宝:精、气、神。)所以,会练懂养,一在心,二得中,三逆运。首在心,即清净之心能养精,平和之心能养气,虚无之心能养神,宽容之心能养性,行善之心能养德,诚敬之心能养道,平淡之心养五脏,舒畅之心能养形,中正之心能养拳,坚韧之心能养志……后天识神当道,心思乱用,则先天元神受损。逆运者收心求静,抑制后天妄动,而养先天。冯老师的这些精辟论述处处体现了中医养生之道,并充分说明了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中“心”的深刻内涵。我们应从这些方面来领悟:练习混元太极拳应上升到修炼混元太极功夫的高度,从而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2、 养混元浩然正气,调人体勃勃生机。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对气的描述有: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另外中医藏象学中称脏腑之气,即心气、肺气、脾气、肝气、肾气、胃气等,专门指代各脏腑的功能活动,经络学说中的经络之气,专门指代经络的功能,讨论病因时讲六气,专门指代正常气候,邪气专门指代致病因素,瘟病学中讨论的气分,专门指代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病理阶段等等。这些“气”是中医学中更广义的“气”,这对我们理解练气健身是有帮助的。人体内的气,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即气的来源有两个方面。第一,从先天获得:胎儿在娩出前,从父母身上禀受精微,称先天之精,其是构成人体气的重要部分。第二,从后天获得:人出生以后,从自然界获得水谷精微和清气,称为后天之精。从上述两个途径获得的“原料”需要经过人体脏腑的作用,才能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气。其过程是:先天之精气在肾藏精气的作用下,出肾间(即命门),向上经中焦,与脾胃受纳、腐熟、运化水谷之精微相并,至上焦与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相结合,形成了气。气形成之后在肺的作用下,输布、运行于全身。以上的过程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练精化气的过程。从中医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气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正因为气是运动的属阳,所以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中,气起着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推动作用,是指气的激发和推动的功能。它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动血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等。当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时,可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也可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退,出现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输布、排泄障碍等病理变化。2)温煦作用:当气的温煦作用失常时,可出现体温低下、四肢不温、脏腑的功能衰退,血和津液的运行迟缓等寒性病理变化。3)防御作用:一方面可以抵御外邪的入侵,另一方面还可以驱邪外出。所以,气的防御功能正常时,邪气不易侵入;或虽有邪侵入,也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易愈。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医有句俗语叫做:正气足、邪气不可入。在中医治疗上对于身体虚弱,或术后体虚的患者大都采用“扶正”的方法。4)固摄作用:是指气对体内的液态物质和腹腔脏器等有固护、统摄、控制作用。气的固摄功能减弱时,会导致体内液体物质的大量流失。如:各种出血、自汗、多尿、滑精、早泄、小产、滑胎等;也可使脏器位置下移,如:胃、肾、子宫等脏器下垂,以及脱肛等。5)气化作用:人体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摄取适当的物质,经过同化转变为人体的组成部分;同时经过异化将人体自身组织中的较陈旧部分排泄到周围环境中去。机体内这一物质代谢过程,是通过气的气化作用而完成的。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气对人体的重要性。修炼混元太极拳强调先练功后练拳,练功先从站无极桩开始培养内气,练拳先求入静从无极而生太极。拳术套路从起式到收式,一开一合、一呼一吸都要求认真到位,也就是冯老师强调的阴阳开合认真求。其是通过形体动作的机械运动,特别是胸腹的开合折叠,牵引推拉丹田的开合呼吸,配合意念引导,使体内气息充盈鼓荡,尽可能吸入更多的清气,呼尽体内浊气,优化呼吸方式,增加呼吸道的长度与宽度,即扩大储气量,增加肺活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腹式呼吸。增强气在人体内的活力,提高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以达到练精化气,气足血旺;练气化神,神明心亮;练神还虚,虚至虚灵的目的。混元太极拳通过意、气、神、形的练习,使练习者身体亏虚的部分恢复健康,即亏者复圆。然后,再行练习而达到身体强壮,功进大成,即圆者更圆。这一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体潜能,借后天返先天,修先天以化后天,使人体呈现勃勃生机的过程。3、舒经活络,一顺百顺。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针灸、推拿、气功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中医各科临床及处方用药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干线。络,又称络脉。络有网络的意思。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体内各部分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走向、交接规律等在此不做详细介绍。)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网络的应用及全国铁路高速公路网,很类似于我们人体的经络系统。混元太极功夫的修炼,从一定程度上讲与经络学说是分不开的。首先要求放松入门:意念放松,肌肉放松,关节松开,所以练拳的过程是放松的过程,是舒经活络的过程。练习混元太极拳械套路、混元功、缠丝功,外表看好象是腰胯、肩背、胸腹的开合升降、螺旋缠绕及腰、腿、肩、臂、颈等部位肌肉韧带的练习,其实质则是借助外形动作的开合旋转来引领经络系统中气血的流畅,循环往复,提高经络系统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及调节人体机能平衡的能力,使体内各系统一通百通、一顺百顺。总之,混元太极功夫和祖国医学都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为了生存不断总结而成。他们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祖国医学为混元太极功夫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混元太极功夫则在实践中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学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正气内存,邪气不可干”的摄身基本理论。综上所述,修炼混元太极拳:先要明理——既要明太极阴阳变化之理,也要明医学养身之理;再求会练、懂法——既要懂太极武术真义之技法,又要懂练习的步骤与方法,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循规蹈矩,从放松入门,先求松、柔、圆、活,再求劲力顺达,要平心静气、循序渐进、进而求达,得内气、长内功、增内力,祛病、延年而养生,强身、防身而有技击之功效,慢慢领悟其中奥妙,从而达到打拳无形,散手无招,见手分离的崇高境界。作者简介道云龙,男,1957年3月出生。自幼爱好武术,随南京南派少林拳研究会会长,清代著名武术家甘凤池的第六代传人李锡如老师习练少林拳术、内功及器械。1982年又随北京李宝明老师学习祁门通臂拳。后又研习太极拳,几经周折终于落根于现代著名武术家——陈氏太极拳第十八代宗师,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创始人冯志强老师。是冯老师的入室弟子。1985年后从事教练裁判工作二十余年,1992年因武术特长被特招到南京市公安局防暴支队工作。现任南京市武术协会混元太极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