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 交易:日本的经济衰退现状与结构性改革前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3:46:19
日本的经济衰退现状与结构性改革前景

      一、日本经济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呈现出衰退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1.增速减慢并趋于负增长。日本经济自1992年以来持续低迷,已经连续四年绝对下降,199 8—2000年分别为-1.1%、-0.2%。日本政府于2001年11月指出,4—6月日本经济萎缩了0.7% ,而7—9月缩幅更大,这表明日本经济已陷入衰退。日本政府最近预测,到2002年3月,日 本经济将出现0.9%的负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预测,全球第二大的日本经济在2001 年将萎缩0.5%。2002年将仅增长0.2%。由于日本正在遭受物价下跌之苦,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GDP)就成了衡量该国经济表现的一个较好指标。然而,日本名义GDP自1997年达到峰值以来 ,已经连续萎缩了1.9%。
  2.要素价格持续下跌。日本总务省2001年11月30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10月份日本消费 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8%,这已是日本消费价格连续26个月下跌。另外,日本2001年9月 份的消费价格同比也下跌了0.8%。另据日本政府国税厅近日公布的统计,按有关税法在日本 40 万个点计算出来的2001年全国标准宅地(山林地区除外)平均价格(每平方米13.7万日元)比上 一年下降了6.2%,并且已经持续9年下降。地价指数显示,日本经济仍处于停滞不前的不景 气状态。
  3.不良债权与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按照日本金融厅的标准划分,不良债权包括借款方 有破产危机的贷款和拖延支付本息的贷款。目前银行整体所持有的不良债权为32.5万亿日元 ,连续两年呈增长之势。如果包括基金和信用合作社在内,民间金融机构不良债权总额则达 到了43.4万亿日元,两项统计都比上年增长了2万亿日元。这是自1993年以来最高金额的不 良债权。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大力实施财政性措施,由此造成举债 过度。目前,日本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赤字高达660万亿日元,占GDP的比例达120%。
  4.失业率屡创新高。根据日本总务省2001年11月30日公布的数据,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2 001年10月日本失业率继续攀升,达到创记录的5.4%,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此 外,因受经济不景气影响,日本各大公司纷纷裁员,82家主要日本公司去年宣布计划裁减12 万个国内职位。电器制造商、信息服务供应商、零售商以至制药公司,都推出提早退休计划 或以其它方法鼓励员工“自愿”离职。
  5.企业经营状况急剧恶化。日本2001年度上半年上市公司经营利润大幅度下降。日本迄今 已公布上年度(9月底)622家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结果表明,营业额比上一年度同期增加0.4%, 经 常项目利润减少45.9%,税后利润减少51.3%。据估计,到2001年底营业额将减少1.6%,经常 利润将减少45.1%,税后利润将减少48.3%。在制造业领域的17种产业中,利润减少和出现赤 字的产业占11种。另据日本帝国资料库发表的2001年5月日本企业破产统计,破产企业负债 总额连续4个月超过1万亿日元,5月份破产企业负债总额为10214.94亿日元,大企业的破产 数虽然比2000年同月减少了39.1%,但破产企业数却是2001年以来最多的,为1724家,比200 0年同月增加12.8%。
  根据上述数据,可以肯定日本经济已经陷入通货紧缩之中,并且这一趋势还有进一步扩大 的可能。从短期来看,日本经济陷入衰退同世界经济同步下降的趋势一致,但日本经济衰退 并 非是一个商业周期问题,它有更深刻的内在原因,许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二、日本经济衰退的深层原因分析
  日本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衰退有其深刻的制度性原因,同时,日本政府在试图恢 复 和刺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欠妥当的措施,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衰退,因 而,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致使经济迟迟难以复苏。
  1.公司治理结构缺陷 日本公司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呈现合二为一的趋势,形成了一体化的 模式(都留重人,1995,P223),并且各企业之间交叉持股现象严重,企业的主银行不仅拥有 一定的公司股份,而且形成了以银行为中心的企业监督机制(宫岛英昭,1995,P242)。
  上述公司治理模式在一定条件下有其积极意义,如交叉持股的企业之间可以建立紧密联系 ,保持信息沟通,关联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并可以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成战略 同盟等,但这一治理模式也导致了诸多不足。首先,交叉持股的企业之间因为有共同的利益 与长期的战略同盟关系,因而它们倾向于维护共同的利益,在原料供应、价格制定、出口等 方面往往也保护了效率较低的企业,形成了很高的进入壁垒,从而阻止了更多竞争者的加入 ,不利于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并且导致产品价格发生一定的扭曲。同时,这一治理结构很 容易对外国进入者形成强大壁垒,人为地阻碍了全球性竞争对提升本国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其次,企业间相互持股及主银行对企业的持股并不是为了获取较高的股息和红利,而是为了 保持公司稳定及控制权,这就使股票市场的信息显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公司业绩很难通过 股票价格显现,从而在市场上难以实行资本的最优配置。最后,这种公司治理结构也严重制 约了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由于股票为各公司相互持有,并不以流动为主要目的,因而日本 股市的流动性较差,市场交易不活跃,也使其难以成为融资的重要方式。
  2.金融运作机制缺陷 日本的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主银行体制一方面在经济 起飞阶段为日本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融资便利,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首先,在主银行 体制下,日本的金融结构处于持续的借贷过度状态。企业大量依靠商业银行获得扩大业务所 需的资金,而商业银行则从中央银行大量借款。结果,在公司的营运资金中自有资本比重大 大降低,借贷资本上升,这直接加重了企业的利息负担,同时也间接降低了金融系统的稳定 性,增加了风险。其次,企业在主银行体制下,融资过度依赖于银行借贷,而直接融资途径 受到压制,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并阻碍了资本的优化流动。最后,由于银行融资缺 乏必要的市场监督,信息不透明,增加了金融风险,大大降低了整个资本市场的资金利用率 。
  此外,日本实行的管制性产业金融体系存在诸多不足。利率管制要求政府加强对直接金融 活动的控制,这必然会抑制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在管制性的产业金融体制下利率的扭曲 导致了企业对于信贷的过度需求,即企业负债率高,这容易诱发企业以贷款从事高风险投资 的 道德风险。另外,在管制性产业金融体制下,金融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部门,高负债的企业 部门十分容易向银行部门转移各种经营风险。在这样的产业金融体制下,为了保证对重点产 业部门的资金支持和对外向型部门的支持,必然会对资本项目实施严格的管制,以割断国内 外金融市场之间的正常联系。因此,缺乏国际竞争的国内金融业必然难以提高效率。
  3.经济发展的导向性偏差 日本是一个出口主导型国家,它的经济外向度一直极高。 在长期的对外扩张过程中,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赖度很高。而且,日本长期实行的是贸易立 国的政策,这对其经济发展起过决定性作用。但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日本没有很好地调 整其发展思路,出现了种种问题。
  在日本经济发展中,出口需求一直占有很大比重。但自9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制造业产品 的日益饱和及新兴工业国家制成品出口的剧增,加上日本在新经济领域相对落后,要素价格 不断上升,日本感受到了出口压力及由此造成的产业“空洞化”等一系列问题:在传统制造 业领域,日本早已竞争不过新兴工业国;而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日益感受到欧美的压力。 由 此,日本传统产业开始大规模向海外转移,而国内极低的利率水平也迫使资本外流,资本的 过度外流使得日本国内投资严重不足,新增就业机会减少,居民收入预期下降,从而使消费 需求转移。投资与消费两方面不足,再加上出口需求面临压力,致使日本国内需求下降,这 是经济增长乏力的终极原因。
  4.制度性缺陷与结构调整的障碍 日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有的制度,这些制 度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现在却成为阻碍日本经济发展的障碍。日本企业长期采 取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制等企业内部治理机制。这些在经济起飞和劳动力不足时期,很好地 起到了稳定员工队伍的作用,将员工长远利益同公司长远利益很好地整合在一起,但是终身 雇佣制使公司不能形成很好的人员流动机制,劳动力市场优化配置的功能难以发挥。年功序 列制也使年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特别是当环境变化,公司需要进行组织调整时, 这些机制使阻力变得非常大,企业创新困难重重。而日本社会广泛存在的等级制度,也大大 阻碍了创新精神的发挥。
  5.国内部门生产率较低 从直觉上看,日本是个高效率的国家,但最近的一些研究认为, 日 本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偏低。作为一个后进赶超型国家,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济起飞, 但从发展轨迹看,日本是典型的投入驱动增长的国家,即较高的资本和人力投入推动经济增 长。日本人均劳动和人均资本的投入一直以稳定的速度增加,并且比美国高出20%,比其他 欧 洲国家高出30—50%,但这种高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生产率较低的状况。日本每个工 人的工作量比美国高11%,资本投入量高20%;而生产率却比美国低许多,劳动生产率低35% ,资本生产率低41%。麦肯锡的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和美国的差距一 直保持在32%左右。但美国和日本的人均劳动时间出现趋同的趋势,日本人年均劳动时间从1 970年的1007小时缩短为1999年的993小时,而美国人年均劳动时间却从1970年的692小时提 高到835小时。日美两国劳动时间差距的缩小,导致了人均GDP差距不断扩大。
      三、结构改革与景气恢复之争
  在经济陷入衰退的过程中,日本各界人士对于如何应对这一局面争论很大,主要观点都围 绕着景气恢复先行还是结构改革先行而展开。在小泉之前,景气恢复先行的观点占了上风。 但是,恢复景气的措施不但没有促进经济增长,反而使日本陷入了更深刻的财政危机。小泉 上台后,结构改革成为其施政的经济目标,但在衰退之中的结构改革预计会给日本民众带来 收入减少、失业增加等痛苦,并可能进一步导致通缩。
  1.刺激景气与宏观经济政策不当的严重后果 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经济陷入战后空前 严重的萧条和停滞状态。为刺激经济回升,日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双管齐下 的对策,试图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一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日本政府先后10次推出以增发国债来增加公共事业费支 出 为主要内容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涉及财政收支规模达130万亿日元之巨。受此影响,日本的 国债尤其是赤字国债发行额迅速扩大,财政对国债的依赖程度迅速提高,由此而引发的财政 赤字和政府债务危机恶化。到1999年度,日本的国债发行额已猛增至38.6万亿日元,比1989 年度增加了4.8倍,2000年度日本的财政赤字危机略有缓解,国债、赤字国债发行额和国债 依存率分别降至34.6万亿日元、23.5万亿日元和38.5%。2001年度三者的财政预算分别为28. 3万亿日元、19.6万亿日元和34.3%。但随着经济状况的不断恶化,日本财政预算也不断增加 。日本国债余额按2001年度预算将增至388.7亿日元,相当于1990年度的2.3倍,若加上地方 政 府债务,日本的公共债务余额将达656万亿日元,相当于其全年GDP的1.3倍。
  增加财政投入本来是为了刺激景气,但过度举债的后果却更加剧了经济萧条。首先,财政 赤字与政府债务空前增大,导致国债(还本付息)费用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迅速提高,从而导 致财政支出日趋僵化,越来越难以发挥其对经济运行与发展的调节作用。其次,庞大的财政 赤字和政府债务将迫使利率上升,从而对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造成严重的影响。而包括企业 投资和居民消费在内的国内需求长期低迷,正是目前日本经济难以摆脱萧条的最主要障碍。 在1998和1999年度,日本民间企业的设备投资分别减少了5.2%和1.0%,2000年度民间消 费支出则出现了0.2%的负增长。再次,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危机还对居民消费心理造成严重 影响,在未来社会保障失去了必要财政基础的条件下,普通国民的不安定感日趋增强,从而 导致储蓄增加,消费减少。最后,庞大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还直接降低了日本的国际信用 ,从而提高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筹资成本。
  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实行了极低的利率政策。从1999年2月开始,日本银行实行了“零利 率政策”。当经济稍有恢复后,这一政策于2000年8月解除。但2001年以来,受国际经济大 环境影响,日本经济恢复势头受挫,为此,日本银行采取了一系列宽松利率的措施,在引进 “与官定贴现率挂钩的伦巴特贷款制度”的同时,进行了两次降息,隔夜拆借利率由0.25% 降至0.15%。2001年3月17日,日本银行又决定进一步扩大资金供应总量,主要内容包括:调 节金融市场的指标,由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改为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余额;增加商业银行和金 融 公司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余额;在保持零售物价不降、刺激经济增长的目标实现后,才停 止实施上述调整;大量回购国债,向市场提供更多资金(陈东琪,2001,P17)。
  日本实行“零利率政策”的目的在于刺激经济,但也会产生很多后遗症。首先,这一政策 使 融资成本接近于零,从而可能刺激企业和居民过度举债,由此经济可能在短期内出现繁荣, 但在大环境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它将成为未来金融风险的隐患。一旦出现衰退和持续的物 价下跌(这正是日本目前的情况),企业效益下降,居民收入减少,还贷风险就会激增,导 致金融系统出现危机。其次,企业在衰退,急需融资,在零利率的刺激下,企业如果增加贷 款,在结构转型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未能及时发现时,企业贷款的违约率上升,导致银行坏帐 增加。最后,零利率政策导致资本无利可图,从而又促使资本外流,进一步减少国内投资来 源,加重经济衰退。
  日本在应对经济衰退时施用了重药,这些政策本身就存在问题,因而不仅没有刺激经济复 苏,反而加重了经济衰退。至此,景气恢复先行论寿终正寝。
  2.结构改革方案 2001年6月26日,日本经济与财政政策委员会(CEEP)提出了关于宏观经济 管理和经济结构性改革的第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宣告和表明了已正式作出决定的“小泉内阁 改革”的基本观点。报告指出,政府计划在2—3年的时间内解决坏帐问题,并将强制实行迟 迟没有进行的前瞻性结构改革。这些必要的改革被列为“结构性改革的七项计划”。未来2 —3年已被日本各界看作是对日本经济的集中调整时期。虽然可能不得不接受短期内经济低 增长的现实,但是经过这一调整期后,预期日本经济将克服目前的低迷状况,将实现由私营 部门需求和自发性经济刺激因素推动经济增长的目标。在这一复苏进程的同时,将推进财政 改革,同时仔细考虑宏观经济环境。
  这一日本经济复兴计划的重点是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同时提出了结构性改革的七项计划: 民营化和监管改革,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私营部门;“支持挑战”计划,建立鼓励个人能力的 社会制度;加强福利和保险,从而使人们感到安全和稳定;使人才数量翻倍,通过个人选择 ,发展人力资本;生活方式革命,创造一种基础机制,使人们能以他们喜欢的方式生活和工 作;地方自治也在复兴,最大限度地授权地方政府;财政改革,制定一项适合21世纪的精简 、有效的政策。
  上述结构性改革对于日本而言是革命性的,它涉及到了日本经济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 看出,这一改革是对日本全方位的改革,有几点特别值得关注:
  (1)不良债权问题被放到了首要位置。巨额不良债权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作为债务人的企业 经营效益不断恶化,尤其是破产企业不断增加、房地产价格暴跌造成贷款抵押更加不足,新 的不良债权仍在不断产生。巨额不良债权的存在对日本经济恢复形成巨大障碍:巨额不良债 权导致银行“惜贷”,使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投资不足;导致金融体系不稳定, 加重了居民的不安定感,从而严重影响了居民消费心理,直接影响了金融企业的经营效益, 成为目前金融股下跌,并造成日本股市低迷的重要原因;严重妨害了宏观货币政策的实施效 果。即使是零利率这样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也未能对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产生多少实际效果, 尤其是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不仅未能相应扩大,而且还呈不断缩小之势,如1998—1999年 ,日 本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分别减少了3.3%和5.9%,2000年度的头10个月也全部呈缩减之势 。因而,减少不良债权确实是日本的当务之急,如果能把这一问题解决,则日本经济就有望 复苏。
  (2)这项改革计划也标志着政府政策取向由景气回升的短期目标优先转变为结构改革的长期 目标优先,并以整个社会的全面改革为出发点。1997年桥木内阁的财政改革计划夭折之后, 日本政府将刺激经济景气回升作为优先目标,主要依靠大规模公共投资带动经济增长,但 不仅效果不大,且产生了不少问题。日本政府终于认识到,经济衰退的原因是结构性的、长 期累积的。因而,这项改革计划侧重于社会与经济的基本面:为了激发社会个体的创新精神 ,打破既有的等级制度,改革计划积极鼓励发展个人能力;注重人才培养,为社会的未来发 展积蓄足够的人力资本,以此来应对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弥补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领 域 的滞后;改变日本国民固有的生活方式,鼓励多元化的生活和工作,使社会充满活力;加强 福利和保险,以应对不断加剧的社会老龄化趋势,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3)政府管理体制由中央集权向地方分权模式过渡、结构调整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更多地发挥 民间的作用。邮政储蓄、邮政保险等相关公共服务业务的民营化曾经是小泉担任大臣时的政 治主张。小泉在他出任首相之后的就职演说中,强调“民间的事交给民间办,地方的事情交 给地方办”,并将与此直接有关的行政结构改革作为结构改革的重要一环,提出了一整套权 力下放和民营化的改革思路,其中包括放松对民营经济进入公共服务和自然垄断行业的限制 。
  3.结构改革的前景及障碍 日本的结构改革计划如能顺利实施,将使日本的经济和社会生 活 脱胎换骨,但它在短期内会对景气产生负面影响。
  结构改革涉及到了关键的不良债权和财政赤字,因而从2—3年的短期来看,在上述结构性 因素面前,结构改革计划对经济的影响无疑是雪上加霜。加速解决不良债权将导致一些企业 的倒闭和失业的增加,制约经济的增长。缩减政府赤字,削减公共投资会加剧经济下滑。最 近几年,日本正是靠巨额的公共投资才阻止了经济进一步的衰退,而削减公共投资对经济的 增长无疑是釜底抽薪。另据日本民间研究机构推算,如果小泉实施其结构改革计划,今后2 —3 年内失业人数还将增加50—130万人,对于习惯了终身雇佣制的日本人来说,他们的忍耐是 有限度的。况且,由于要素价格仍处于世界前列,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改革并不能发挥立 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小泉的结构改革无法使日本在短期内走出经济增长徘徊的局面,在经 济趋于负增长的情况下,实施大力度的改革,将不可避免地出现2—3年的长期衰退局面。但 从中长期看,结构性改革无疑会对日本经济的增长起促进作用。因为结构性改革可以实现真 正 的竞争性市场环境,可以导致高效率的融资体系和较低的金融风险,可以激发创新精神,而 这一切是现代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另外,小泉的结构性改革政策是通过进一步放松政 府管制和促进竞争,来提高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成本的国内经济 体制。
  结构改革并非可以一帆风顺地进行,会碰到许多障碍。首先,日本当前的经济状况是否能 承受结构改革这剂猛药。日本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是需求不振。由于日本深受破产企业太多 与严峻的通货紧缩之苦,因此若采取断然的经济改革措施,将导致更多企业倒闭或更多人失 业,一般大众也将进一步节衣缩食,而不会扩大消费。其次,结构改革计划的某些内容可能 会触及到特定利益集团,从而招致反对,进而影响到小泉的政治生涯。例如,小泉提出的对 道路特定税源的用途加以修改和邮政三事业民营化的主张,具体的落实必然会遇到反对和阻 挠。
知识词典外国经济与管理沪40~45F8世界经济导刊申海波20022002本文引用大量的数据剖析了日本经济衰退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又对日本目前进行的结 构性改革进行了前展性分析。日本经济/衰退/结构性改革各国经济概览知识词典上海财经大学 财经研究所,上海 200433  申海波(1971—),男,上海财经大学财政经济研究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