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诀和六爻:“十二五”规划为城市化提速做好准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16:15:33
“十二五”规划为城市化提速做好准备 ——中国城市论坛2009年北京峰会专家热议城市发展
2009-11-03 08:57:02
 
    .NoUser { } .Title { COLOR: #000000;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TEXT-ALIGN: left } .SubTitle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 .IntroTitle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 .SmallTitle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 .Author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 .Source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 .Abstract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

  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曾经预言,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城市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据统计,到2008年年底,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45.6%%,我国城市人口已经达到了6.07亿,如果按照1%%的增长速度,到“十二五”期末(2011年至2015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50%%,那么城市带人口的增长必然带来交通环境、能源、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将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消费结构、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

  北京国际城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在近日召开的2009中国城市论坛上指出,“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城市将经过城市化加速期、城市成长关键期和城市价值的提升期。

    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制度培育新增长极

  由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最新研究编撰的《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中指出,城市群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主导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的亮点之一。

  报告指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贡献率不断提升。推进城市群发展是“十二五”实现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前提,科学发展是“十二五”时期推进我国城市群发展、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关键。强化区域城市规划与定位;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区域性协调机制;促进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交通、流通、融通”三位一体;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培育一体化市场推进要素整合;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是“十二五”时期城市群发展的七大重点。

  连玉明说,随着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制度创新。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但是,区域协同发展仍停留在非制度化阶段,需要通过制度创新,真正形成区域经济共同体,承担起协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任务。

  在经济圈之外还存在很多的非城市群,这些城市群之外的城市和地区将如何发展?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说,这些城市存在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等问题,要通过培育新的增长极促进其发展。通过国家政策支持等方法,把那里的中等城市培育成为大城市,把那里的小城市培育成为中等城市,通过城市来带动区域的发展,这样才能实现整个国家区域的协调发展。

    城市产业规划:定位决定成败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然而对于“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产业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研处处长李佐军认为,这必须是以定位准确为前提。

  他提出,城市定位是一个体系,包括总体定位、功能定位、产业定位、项目定位、空间布局定位、品牌形象定位、发展模式定位、运行机制等八个方面。其中,产业定位是城市定位体系最重要的方面。“十二五”城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是科学规划。现在很多地方搞规划,但是对概念规划、产业规划、体制创新规划、品牌规划等等还不太重视。

  他说,城市产业规划的创新有四个要点。一是推进城市规划的类别创新,我们的规划是一个体系,要把硬规划和软规划很好地结合起来、衔接起来,推进“三规合一”。二是创新规划组织,要让我们的市民、居民、农民都参与到规划中来,让多学科的学者共同制定规划。三是创新规划体制,调动规划各方面的积极性。四是创新规划风格,各个城市之所以千城一面没有风格、没有特色、没有印象,就源于我们的规划风格没有创新,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创新规划风格和层次等。

    低碳城市建设:北京应从四方面着手

  《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中指出,低碳城市建设引领“十二五”城市发展新趋势。在“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未来更长的发展时间内,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产业转型、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低碳城市建设将催生新的能源革命、新的产业革命和新的生活方式革命。尤其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人口、交通、环境、能源等仍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应率先建设低碳城市。

  连玉明在峰会上提出,北京已经具备建立世界级低碳示范城市的条件,“十二五”期间应率先在全国建设低碳城市。

  连玉明认为,从“绿色奥运”到“绿色北京”,北京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集聚了重要的优势资源,而且,率先建设低碳城市也是传承奥运遗产和奥运财富的重要手段。连玉明建议,“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应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尽早制定低碳发展路线图。结合“十二五”规划,尽早制定北京中长期低碳发展规划和北京低碳发展路线图,确立今后各发展阶段推进低碳发展的目标、途径和工作重点,明确一系列重点支持的优先领域和重大项目,为低碳发展提供指导。

  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和人口转型,强化政府对可持续能源发展的干预力度和统筹能力。北京建设低碳城市,关键在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人口结构的调整,以资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北京的发展需要。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干预力度,继续推行节能减排的发展道路,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是抓住2020年建设国际城市的关键阶段,尽早培育低碳生产方式。2020年前是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和宜居城市的关键阶段,北京应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带动首都经济高端化转型,全面支撑低碳城市建设。

  四是加大低碳生活的宣传力度和公众参与。推进低碳发展,要求社会各界具备可持续的能源发展理念。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一个市民都能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推进生活方式的转变,为节能减排做贡献。 本报记者  刘月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