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电影结局:长篇通讯:高峡平湖 盛世秭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7:14:05
长篇通讯:高峡平湖 盛世秭归 三峡秭归在线  http://www.zigui.gov.cn  发布时间:2011年7月5日 13:24  点击量: 1875次 【字体显示:  小】        【纠错】

  ——秭归县十八年移民搬迁建设工作纪实

    2010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正式蓄水至175米。滔滔江水安澜,叠现出“高峡出平湖”的人间奇迹;巍巍大坝矗立,展示着“当惊世界殊”的盛世辉煌。秭归,这座曾今的山区贫困县,如今已成为长江之滨一颗耀眼的明珠。在浩大的三峡工程建设中,秭归搬迁最早,难度最大。1座县城、8个集镇、6个场镇要异地迁建,148家企业要异地重建,全县动态移民达10万人之众,民间流传的“树挪死,人挪活”更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秭归移民工作面对的巨大困难。

    自1992年以来,秭归县委、县政府肩负使命,超前谋划,大胆探索,提出“政府行为移民,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探索和创立了搬迁与发展的“五为主”、“双包干”移民工作管理体制,把服务三峡工程摆在优先的位置,把移民搬迁安置当作最大的政治任务,从上到下,通力合作,圆满地完成了三峡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各项任务,移民搬迁、城镇迁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创造了三峡移民迁建史上的辉煌成就。

    三峡移民搬迁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背景下进行的,其严格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搬迁安置环境不可避免地出现矛盾和不协调。在国家三峡移民经费包干、任务包完的政策出台后,秭归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紧紧围绕“双包干”政策,超前思维、大胆探索,提出了“政府行为移民、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创立了符合秭归实际的搬迁与发展的“五为主”、“双包干”移民工作责任制。“五为主”就是农村移民以乡镇为主,城镇迁建以所在地政府为主,专业项目复建以行业主管局为主,工矿企业搬迁以企业为主,单位搬迁以单位为主,将国家补偿包干的移民经费包干到乡镇和相关部门,测算到村、建卡到户、安置到人,实行经费包干,任务包完。这一公开、透明的移民工作责任制,使该县各级各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实行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

    在“五为主”、“双包干”责任制指导下,该县严把“五关”,推广“五种安置模式”,实行“五个调整”,做到“五个同步”,确保了全县移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1992年至2010年18年间,该县累计完成移民搬迁98425人,其中坝区移民2176人,库区农村移民47265人,城镇居民41219人,占地移民7765人。

    秭归县以三峡工程兴建为契机,坚持从实际出发,对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三峡工程一开始,该县就提出了“依托长江,开放开发,强工兴农,富县富民”的发展战略,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建设,满足搬迁,着眼发展”的要求,聘请全国各地专家学者论证和制定了搬迁与发展总体规划以及6个分项规划,避免了政策失误和重复投资。

    在移民迁建中,该县结合新情况不断优化和完善规划方案,确保了规划的科学性和操作性。通过规划的实施,该县城镇迁建特色突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企业发展后劲增强,教育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文化旅游方兴未艾,移民安置效果明显,城镇迁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秭归新县城于1998年9月28日完成整体搬迁,成为三峡库区迁建最早、搬迁最远、最先投入使用的迁建县城,库区7个迁建集镇也相继完成整体搬迁。秭归新县城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等称号,沙镇溪集镇、归州集镇分别获得湖北省第二届、第三届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奖。

    与此同时,该县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基础设施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复建完成等级公路247公里,完成特大桥、大中桥69座5306延米,隧道8座6422延米。6个复建港口全部建成并投入营运,新建了长江三峡物流中心、滚装码头、旅游码头、客运码头。秭归港年进口滚装船18万艘次,转运旅客30万人次,港口经济总量达到2亿元,成为三峡物流中转港。电力复建完成了坑口火电、九畹溪、观音堂、黄岩、升坪等6座电站,架设输变电线路981公里,建设变电站9座。

    自移民工作开展以来,秭归县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认真落实国务院“两个调整”政策,对农村移民采取了多种有效形式进行安置。在外迁安置上,采取宣传发动促外迁,政策驱动保外迁,典型拉动引外迁,干部带动推外迁的办法,外迁移民2.2万人。在后靠安置上,按照“开发、配套、搬迁、销号”四统一的原则,安置移民2万多人。同时,大力改善移民生产生活环境,加强山、水、林、田、路、电设施配套,强化实用技术和劳动力就业培训,落实移民扶持扶助政策,确保了后靠移民搬迁有房住,生活有保障,致富有希望。

    在移民迁建中,该县顺利实现电信网络全覆盖,有线电视用户6万多户,广播电视覆盖率100%。教学质量快速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高中阶段实现率达到90%以上。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村居民医疗保险达到95%以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达到98%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目前库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98%,库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6%、98%,高于全国平均值。

    此外,该区通过各项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库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以柑橘、茶叶为龙头的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移民收入逐年增加,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全县库区土地调整全部到位,坝区移民实行了基本养老保险,搬迁移民享受了移民后期扶持扶助政策。

    自三峡工程兴建以来,秭归县累计使用移民资金48亿元,全县移民工程基本实现了“无危路、无危桥、无危房、无重大违法案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始终坚持以法为本,从严管理,特别是在项目、资金、质量、安全管理上一刻也没放松,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秭归县共制定和完善各类移民政策法规266个,严格实行“四制”管理,加强“过程管理,跟踪监督”,用质量上的零缺陷来保障零质量事故,用安全上的零违章来保障零安全事故,用资金上的零违纪来保障资金运行安全。随着移民工作的转型,该县及时对屈原、水田坝、泄滩等5个乡镇实行了由农村移民财务管理中心“统一管理,集中支付,资金直达”的监管模式,统一开设银行账户,统一资金拨付方式,统一资金拨付程序,统一会计核算,确保了移民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三峡工程是一个民族的世纪追求。该县始终把支援和服务三峡工程摆在优先的位置,把移民搬迁安置当作最大的政治任务。从上到下,大员上阵,靠前指挥,通力合作,毫无懈怠。全县人民在近20年的移民迁建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创造了三峡移民迁建史上无数个第一:三峡工程捐款第一人王雨,百万移民搬迁第一户谭德训,移民外迁第一户李自淑,移民外迁年岁最大的91岁老人谭启珍,外迁移民第一村向家店村,三峡清库第一爆——1997年归州清库,移民迁建第一桥——龙马溪桥,移民迁建第一城——秭归县城。涌现出了一大批乐于吃苦、甘于奉献、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先进典型,如为保护18名农民兄弟而献身的革命烈士徐耀德,因工致残的青年干部李建江,克服家庭困难、扎根公路建设的原交通局副局长黄家培等。

    三峡大坝,傲然屹立。物理构成是坚不可摧的钢筋混凝土,精神基石则是有着十万秭归移民的爱国奉献。人民治水,功盖大禹。三峡大坝树起的是一座有形的丰碑,而移民的泪水、建设者的汗水、移民干部的苦水、烈士的血水浇铸而成的却是一座无言丰碑。这来源于秭归这座独有魅力的山区县孕育出的伟大的三峡移民精神——一种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一种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一种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一种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共同谱写出秭归移民迁建新的华丽篇章。

    (转自三峡日报建党90周年特刊 20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