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投资 r语言视频: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8 23:01:44
',1)">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1.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2.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3.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4.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5.度:覆盖。6.香腮雪:雪白的面颊。7.弄妆:梳妆打扮。8.罗襦:丝绸短袄。9.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美人头发重重叠叠中的金背小梳在日光的照射下闪烁不定,像乌云一般的头发飘拂着雪白的脸庞,娇慵起身画细长弯曲的眉毛,缓缓摆弄着妆容,拿前后两面镜子照看头上的饰花,花与容颜交互辉映在镜子里。将画好的新贴绣在短袄上,图案是成双成对难以分离的金鹧鸪。
清晨旭日光辉映照在金色画屏上,有明有暗,金光闪烁。闺中人还没起床,一抹乌黑蓬松的秀发披散在雪白的香腮上。终于懒懒起床了,慢腾腾地梳洗妆扮,描画蛾眉。
双鬓簪了鲜花,对着妆台上的座镜从正面照,又拿着带柄的手镜从背后照,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美艳绝伦。妆扮完毕,便开始在丝织短袄上,帖绣成双成对的金鹧鸪。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飞卿词如“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于言表。
这首词写一个闺中贵妇的苦闷心情。开头两句,写她脸孔雪白、芳香,头发像浓云一般乌黑柔软,再衬上金黄色的眉毛,光艳毕现。在短短十四字中,把色泽、气味、体态……连同神情都生动地描绘出来。首句中的“小山”一词,历来有多种解释。一解认为指屏风山的小山。许昂霄《词综偶评》说:“盖指屏山而言”。则全句意为:屏风上雕绘着重重叠叠的小山,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一明一灭地闪烁。另一解认为指眉。《天宝遗事》载:“明皇幸蜀,命画工作十眉图。”据《海录碎事》:“十眉图:一鸳鸯、二小山……”又一解认为指发髻。“金明灭”指首饰,或金银牙玉小梳背,在头发间光彩闪烁。“重叠金”,谓把眉毛画成黄色,像金一般重叠(金,或指“金钗”)。杨慎《词品》说:“北周静帝令人黄眉墨妆,其风流于后世。”全句是说,眉上涂的颜料有的掉了,因此金光有明有灭,暗示睡觉后妆残了的意思。首句说眉上的颜色褪了,次句说头发蓬蓬松松地快垂到腮边了,三、四两句才接着说女主人公懒洋洋地起床画眉和梳妆。这样前后呼应,层次极为分明。
下片写她梳洗和打扮齐整了,为了看头上的花饰是否插好,便拿两面镜子一前一后地照着瞧。镜子里交叉出现了她的脸孔和花饰。它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好看。末两句写她穿上新贴图样的绣花丝绸短袄,袄子上盘着一对对金色的鹧鸪。这双双对对的鹧鸪,勾起她无限的情思。
表面看来,这首词写的不过是女主人公从睡醒后到梳妆打扮完过程中的几个镜头,却能充分透露出她内心的复杂感受,做到神情毕现。开头两句,写她脸孔雪白、芳香,头发像浓云一般乌黑柔软,再衬上金黄色的眉毛,显得多么光艳!它不仅让读者看到色彩和闻到香味,而且试图触动读者的全部感官。在短短十四字中,竟把色泽、气味、体态……连同神情都生动地描绘出来,技巧不能说不高。俞平伯先生指出:“度字含有飞动意。” 叶嘉莹女士《迦陵论词从稿》也说:“‘度’字生动,……足以唤起人活泼之意象。”在词人的联想中,“云”字乃从“鬓”字生出,“度”字又从“云”字生出。词人再于“度”字添一“欲”字,就把无生命的“鬓云”写活了。试想:于金光明灭之中,云鬓飘拂之际,连细小的眉、发也如此富有生气,岂不更撩人乎?这两句,已写出女主人公娇慵万分,所以第三句点出一个“懒”字,这才不使人觉得“懒”字突兀。不仅不觉得突兀,反觉得它与上文扣得很紧。因为眉残了,便画眉;发松了,便梳妆。第四句末用个“迟”字,说明女主人公对梳妆打扮并无兴致。因为她心上的人不在身旁,打扮得再漂亮又给谁看呢?又“妆”字上着一“弄”字,便含无聊已极而借此消遣的意味。
五、六两句,衬出一幅花面相映图。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
结拍两句,说她穿上短袄,看着一双双用金线绣成的鹧鸪出神。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鹧鸪似乎在叫:“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而她的哥却早已出门远去,这怎不教人难挨难耐呢?
这首词艺术技巧极高,浓墨重彩。清人刘熙灾在《艺概》中说:“温飞卿词,精纱绝人(伦),然类不出乎绮怨。”说得相当中肯.
因为我们有《离骚》的这一个传统,用美丽的衣服代表美丽的才德。可是,我以为使张惠言能够做这种联想的,除去他衣服装饰得美好以外,在这首小词的上半首有一句话,更是有这种作用和这种意义的。就是“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表面上只是写一个美女懒懒地起床来画眉在梳妆,可是“蛾眉”两个字,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语码,就是上一次我已经提到过的那个俄国的Lotman说的那是一个culture tradition。“蛾眉”已经在中国文学诗歌的使用的历史之中成为了一个语码。从屈原开始,“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最早的“蛾眉”,其实是出现在《诗经》,《诗经》的《卫风·硕人》说“螓首蛾眉”,说这一个女子,说这是卫国的庄姜的美丽,说她前额很宽广,像一个蝉的一种方正的头。“蛾眉”,中国的《诗经》,最古老的诗歌,用最古老的美感的形象,它说这个女子的眉毛就像飞蛾前面两个触角,这样弯弯的长长的,“螓首蛾眉”。
可是当《离骚》,屈原使用它的时候,那个“蛾眉”就不只是单纯的美丽的女子了,而是有了象喻的意思。因为屈原是用这个蛾眉,代表男子的才德的美好。而《离骚》这篇作品,在我们中国旧日的读书人是必读的一篇作品,是传颂众口的。所以这个文化传统就从屈原的《离骚》就建立起来了。所以到了唐朝的李商隐,写过一首题目叫做《无题诗》,不是七言的律诗,而是五言的古诗。他说,“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说一个女孩子八岁就知道爱美了,懂得偷偷地照镜子,就能够画出来那么修长、那么曲折、那么有情调的长眉,“长眉亦能画”。而李商隐的这首诗也是一首象喻的诗,也是用“蛾眉”代表男子的品德的美好。如果“蛾眉”是男子才德的美好,画眉毛,学着画眉毛,就是追求才德的美好。所以李商隐这首《无题诗》都是写女孩子追求美好的。“懒起画蛾眉”,中国“懒起”有个传统的,说“懒起”还有传统吗?“懒起”有传统。
唐朝的诗人(杜荀鹤)写的说是“承恩不在貌,叫妾若为容。”“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说我也要化妆,可是我对着镜子就觉得懒,我就懒得化妆,为什么?因为“承恩不在貌”,像王昭君是很美丽的,可是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最后去“和番”了,到了“胡地”去了。杨贵妃得到唐玄宗的宠爱,不仅只是因为杨贵妃长得容貌的美丽,你看那个《长恨歌传》上所写的,陈鸿的《长恨歌传》,说她是“先意承旨”,“先意希旨,有不可形容者焉。”说她能够揣摩皇帝的意思,皇帝没有说出来,她都迎合了。“承恩不在貌”,得到皇上喜爱的人,不在乎你美丽不美丽。我美丽也没有用,美丽不一定得到皇帝的宠爱。“叫妾若为容”我怎么样化妆,没有人懂得欣赏我的这种美丽。所以“欲妆临镜慵”,所以我对镜子就觉得很懒,我画给谁看,现在的人就不懂得欣赏这种美丽了。所以现在你就看到温庭筠这首小词,不但是说衣服装饰得美好,让人想到屈原《离骚》的“初服”,而且“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那个“懒”跟“迟”都有了作用。是因为没有人欣赏,而女子没有得到一个男子的欣赏,就如同一个士人,一个读书人没有得到政府,没有得到朝廷的欣赏是一样的。而这是什么?这是culture code,是文化的语码,本身隐藏了这样的作用。叶嘉莹
山长水阔,梦魂杳杳,永远不知他身在何处,周遭有何人发生何事,永远不知他容颜与心绪。一封信不知如何辗转才能到达他手中,一句话不住如何才能说与他听,一颗心不知如何才能呈给她看。便是相思无尽也只得日日凭栏独倚,看春花开秋叶落,雨打芭蕉雪覆寒梅,原上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却始终等不到他的人归来。你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也没有关系,因为没有人在意你的秀颜丽姿,或者在意的人不是你心里的那个人。你满怀愁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只有风知道,也许新人已在侧旧人早黯淡,至好不过一处相思两地闲愁无济于事。你唱着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也没有用,天长路远魂飞苦,长相思摧心肝。
我国有句美学格言说:修饰即人。英国莎士比亚也说:服装往往可以表现人格。修饰是复盖在心灵上的一件外衣,姿态举止的行为,是透过心灵辉映在外衣上的一集光束。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修饰和姿态举止,是他(她)的心理特征和思想个性的反映。因此,抓住一个人的修饰和姿态举止来进行描写,就能写出他(她)的心态特点和个性特征,收到从一斑窥全豹的艺术效果。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乃“为谁梳洗为谁容”的闺中怨情。女子对为悦已者容的重视。正因为女子非常重视为悦已者容,一旦悦已者别去,她就无心修妆打扮。懒得起来梳洗整妆,就是这种“膏沫谁容”的幽深怨情的具体表现。待她起来弄妆梳洗,对镜簪花,从前后镜中看到美面与花枝交映生辉,不禁顾影自怜,深感红花易谢,红颜易老,青春虚度的悲哀。当她穿上花罗袄,看到上面成双成对的鹧鸪花纹,更增加了独守空房,坐失华年的无穷幽怨。词人只写了这位思妇的修饰和姿态举止,不言哀怨而哀怨自深。
秋天的早晨,阳光坚硬明朗如金属,带着黄金一样的色泽投射在地面,把树影从马路的那边一直拉伸到这边。树下铺着一层干爽的落叶,风一次,卷着旋动。我一边念着温庭筠的《菩萨蛮》“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词句,一边想起昨日傍晚在河边骤然发觉满河面尽是茫茫白雾的一幕,感觉岁月无声,感觉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古时候的女人一定很重视画眉吧?在那个含蓄的年代,一切都是含蓄的,不能明说的,要靠眉目传情。“双眉画未成,哪能就郎抱。”“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窗疏眉语度,纱轻眼笑来。” “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这最后一句总是让我哑然失笑,以舞为业的舞姬,竟然因为与情人眉目传情而舞错了节拍。眉目传情如此重要,女人怎么能不注重画眉呢?所以那时眉也很讲究。张泌《妆楼记》记载说:“明皇幸蜀,令画工作十眉图。”十眉为鸳鸯眉、远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却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倒晕眉。而到后来,更是远远不止十眉了。谁都想做个眉眼盈盈的女子,而如果这眉是心爱的男子为自己画的,那种感觉会更不一样吧?
这个一切讲究效率的光怪陆离的时代,连爱情都是速食的,除了以化妆为业的化妆师,还会有什么男人会静下心来,细细的为心爱的女人真心的画一次眉呢?那种温柔的甜美,那种要满满的要溢出来的欲说还休的幸福,也许我今生都无法体会了。
但我一直坚信,或者说我一直都希望人是有前生的。那么,在前生,我也曾经历过那个眉目传情的年代,我也曾脉脉无语眉眼盈盈过。那么,在前生,有没有我爱的男子为我画过眉呢?想起那首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也许,前世的我也曾坐在妆台前,梳洗妆罢,对君低头浅笑,悄问一声:画眉深浅入时无?也许,前世的我,确曾有心爱的男子为我细心画眉。那么,究竟,前世谁曾为我画过眉?易紫烟
提起中国文学,无不以其诗词的辉煌璀璨而引以为豪。其对时势的感伤与对人生的感慨,其对社会的描摹与对自然的参悟,宛如那光耀千古的明月,仿若那撩拨心胸的鹅羽,似那涓涓不息的清流,好像那浩荡奔腾的大海,无论你以何种心境、从何种角度去品读,去吟咏,都会给你以精神的震撼与心灵的共鸣。在困厄之时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与你为伍,在孤独之中有柳宗元笔下那“独钓寒江雪”的“蓑翁”与你为伴,在腾达之时读一读孟浩然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在清闲之时读一读李后主的《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些人生的真切体悟与心灵之语立刻会使人神志清醒起来,不再为眼前的世事浮云所遮掩。
晚唐文学,一直不是那么被人关注。因为在人们的印象里,颓废凋敝的晚唐时势,使其失去了初盛唐时期的那种显耀与辉煌。但是,它处于一个文化传承与文风转轨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唐宋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它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弯,更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因为在大唐皇朝中,自安史之乱、永贞变革、二王八司马事件之后,其盛世之态已不复存在;又由于朋党倾轧、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导致战火连年。经济颓废,人心悬浮,国家凋敝,仕途迷惘,文风不振。于是,到了晚唐五代时期,天下学子虽然仍在读着四书、五经,仍然想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在“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境况下,话语也就失去了初唐与盛唐时期的那般豪迈与亢奋。在前途茫然、思想动荡的氛围中,不仅仅是英雄气短,文人也不再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概,从而,昔日的神鸦社鼓变成了灯红酒绿下的秦淮小调,外向的奔放豪情变成了内敛的花间吟咏。
在政治抱负无以施展的环境中,温庭筠以特别的勇气与独特的行为开创了花间词派,在“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吟咏声中,将诗的“言志”解构成词的“煽情”,将审美视角完全彻底地从对男人阳刚的吟赞迁移到对女人“娥眉”的关注,进而带来一场声势浩大而且旷日持久的文学革命。这也许是温庭筠所没有想到的。然而,历史的玩笑却又是开得这般真切,温庭筠在女人的一颦一笑、一喜一忧、一举手一投足之间,用一根细小的“温软香艳”的杠杆,撬开了文学的另一扇天窗,使其成为花间词的鼻祖。这真可谓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中国历代诗歌各篇赏析》:在这首词里,作者将许多可以调和的颜色和物件放在一起,使它们自己组织配合,形成一个意境,一个画面,让读者去领略其中的情意,这正是作者在创造词的意境上,表现了他的独特的手法
飞卿为晚唐诗人,而《菩萨蛮》十四首乃词史上一段丰碑,雍容绮绣,罕见同俦,影响后来,至为深远,盖曲子词本是民间俗唱与乐工俚曲,士大夫偶一拈弄,不过花间酒畔,信手消闲,不以正宗文学视之。至飞卿此等精撰,始有意与刻意为之,词之为体方得升格,文人精意,遂兼入填词,词与诗篇分庭抗礼,争华并秀。

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韪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国“十眉”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记号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2)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为屏,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不但“屏”“日”全无着落,章法脉络亦不可寻矣。
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未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画龙点睛承鬓之腮雪而来。其双管其并下,脉络最清。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组织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这首词写一个女子清晨的睡态和梳洗时的情态:
清晨,阳光照进卧室,像小山一样重重叠叠的彩绘屏风在阳光下金星点点,闪闪烁烁。惊扰了深睡中的女人,她一转头,像乌云一样浓黑散乱的头发从脸上流动过来,快要流过雪白的面颊。写得非常精致鲜明。第二句“鬓云欲度香腮雪”,写了蓬松如乌云一样的头发、滑落下来掩住雪白香腮,写出了正在酣睡的深闺女子形象。“小山”、“ 鬓云” 、“香腮雪”,都很于视觉形象感。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等数句,白描一般叙写女子醒后一系列娇柔疏懒的动作,“懒起”→“弄妆”→“梳洗迟”,簪花→照镜→穿新衣,懒懒地画一画蛾眉, 整一整衣裳, 梳洗打扮, 慢悠悠,意迟迟,依次写来,有条不紊,真像一个个连续的电影镜头,清晰地展现出女子梳妆动作的全过程。而“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如同突然放大的特写镜头,将镜中簪花和人面交相映衬的画面,更真切地推到人们眼前:她对镜照了照新插的花朵, 对了前镜, 又对后镜, 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前面镜子中有后面的反射,后面镜子中也有前面的反射,镜象交错,美轮美奂。而刚刚换上的绫罗裙襦, 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深闺中,女人的美丽与寂寞都那么清晰可感。
叶嘉莹教授对此讲解得精彩之至:你看看“弄妆梳洗迟”,“弄”有欣赏的意思!“云破月来花弄影。” 那花枝的影子在舞弄,在欣赏她自己的影子,所以这个女子就叫“弄妆”!她画一画眉,照一照镜子,敷一敷粉,涂一涂口红再照一照镜子!叫弄妆,所以梳洗就迟!梳洗完了还要照花前后镜!梳洗完了头上插上花,她要照镜子,光照前面还不够,你描眉光照前面就可以了!你插花插在头上,你光看前面你不知道后面怎么样,所以照花是前后镜,照花一前后镜怎么样?花面交相映!后面镜子反映前面镜子也有花光人面,后面镜子再反照前面就是一串花光人面!画面交相映。你要写美,当然很美啊!她是簪花照镜就是很美!
前面“弄妆”是仔细画!“迟”是精心地、细细地化妆。然后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把这个女子一步步写到最后花面交相映!情境是如此之美丽。最后穿上她的罗襦(短袄)!罗是丝织品最精美的材料,"绣"是罗上绣有美丽的花纹。"贴"是什么?不管是尉贴也好,不管是贴绣也好,总之是名贵的罗襦。绣的是很精致的花,而且是刚刚烫平的!穿上这样一个珍贵的衣服,衣服上绣的是什么?双双金鹧鸟!一对一对用金线绣的,这鸟跟鸳鸯一样,是代表爱情的鸟。对爱情的期待。但现在她所爱的人没有回来。
这首《菩萨蛮》很象一部类似于《夜宴》那样的高清电影:远离了一切喧哗嘈杂之声,贵族之家的深闺里,一个幽居的女人,容貌美丽,长发如云,肌肤胜雪,体态娇慵柔美。她的生活起居却很是讲究,衣饰华贵美艳,梳妆一丝不苟,为了看看自己今天美不美,还反复地前后照镜子,充满了唐代仕女生活情趣。
整个感觉,这个贵族女子形象就象一只懒懒的、雪白的名贵波斯猫。不用操心衣食的着落,不关心国家朝庭的大事,只关心衣服漂不漂亮,妆化得浓淡是否入时,关心头上的簪花在各个角度好不好看,只想让自己更漂亮一些,并一度沉迷在自己的美貌之中,也许还有几分小小的得意。
温词为《花间集》之首,此词又为温词之首,足见其为典型的花间之作。
词中首句写了室内的晓景:屏风上金光时明时暗,在重重叠叠的山景间浮动。第二句写闺妇初醒而尚未起床,散乱如云的鬓发。在如雪的面庞上飘动。三、四句写她起床后的行动:懒洋洋地打扮,慢吞吞地梳洗。着一“懒”字和“迟”字,其惆帐倦怠之情,生动可睹。五、六句承上写妆扮的具体情形,她簪花时,置放双镜,是那么细致、讲究,花容与人面交相辉映,更觉人面如花,愈增艳丽。既然前面写了“懒”和“迟”,而此处又写她这样“细致”、“认真”地打扮,这正是她内心矛盾的真实反映,因情人不在而懒起迟妆,但少妇的爱美本能又促使她细致地妆扮。最后两句写她更换新衣时,忽见衣上有双双鹧鸪,不禁更添了一段新愁。
通篇写闺怨之情,但又含而不露。本词采用了仄韵和平韵交错变换的调式来表现,使曲折细腻的思想感情与语音形式完美的结合起来了。“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两句,不仅平仄合于律句,且巧妙地安排了五个响亮的去声字:“照”、“后”、“镜”、“面”、“映”,置于换头之处,咏唱时,就更显得跌宕飞动、顿挫抑扬了。
在词里没有明显的主观悲喜的流露,本词是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动作(细节)、着装的描写
用“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描绘出女子闺中生活情态,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
对此词,叶嘉莹以诗做注:“绣阁朝晖掩映金,当春懒起一沉吟。弄妆仔细匀眉黛,千古佳人寂寞心。”
这首词创造的浑融意境显出两个字--“寂寞”,这就是此词的“词眼”。
婉约词易工,所以,大家都喜欢写一个闺怨词,少不得,一些忧啊,幽啊,愁啊,恨啊,泪啊,怨啊的,不过,这样直接出现这些冷色调的伤感的字眼,而词境刻画不到,总是给人一种空洞的感觉。而作者则抓住人物的居住的环境,人物的外貌,人物的神态,人物的动作,人物的服饰,巧妙的运用这些平平常常的人景物刻画出一个寂寞孤独的闺中情态。以乐写哀,以明丽的暖色衬出冷幽的哀怨。这是此词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这首词的特点:
一、以景兴起,对人物的居所、人物的肖像、动作(细节)、着装的描写,巧妙的运用这些平平常常的人景物,形成一个美妙的意境。
二、动词、形容词的生动运用,如“度”、“懒”、“迟”
三、全篇不带一个愁字,却用词境刻画出一个女子寂寞的闺中情态
四、暖色调中暗蕴着冷色调。
水仙花意象: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其实,读古典诗词的真趣在于一个“品”字,如含橄榄,如品清茶,滋味全在深心体悟。有时需要细读全文,深吟密咏,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继而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经验和想象,来体会诗词中的意境与内蕴;但有时并不那么复杂,仅仅只是因一时之机缘,因为一句诗词或某一个意象、一个场景画面,打动了人心或牵动了某种思绪,你就迅速进入诗词中的境界。说起来有点象禅家的渐悟与顿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一句,让有一种时空无限交错的美感。一本《花间词》词句和意象总有重复之处,唯此一句让人砰然心动、流连幻想不已。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这两句词有如一束被折射的阳光,照亮了整首《菩萨蛮》。它需要我们离开文本一定距离,去体味余音绕梁的美感,去感悟那奇幻而眩目的意境。这也许就是词这种文体形式的魅力所在吧:多重镜像隐约布于文字中,犹如众镜相照,众镜之影,见一镜中,如是影中复现众影,一一影中复现众影,即重重现影,成其无尽复无尽也。
想想看,小山重叠,金光明灭,鬓云欲度,香腮如雪。唐朝的女子就是这样,雍容华贵,肌肤胜雪,发髻高耸,披帛飘扬,她们头上的簪花红艳欲滴,优雅明丽。阳光下,双镜里,女人的容颜和娇美的花朵交相辉映。花前花后,镜里乾坤,这是何等景象?!
刘缓在其《看美人摘蔷薇》写道:“钗边烂漫插,无处不相宜”,描绘簪花女子“花面交相映”的美好形象。李清照在《减字木兰花》中写自己年轻时爱美、爱俏的心情,也是用簪花来体现:“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呵呵,自恋的女子无罪,与花比美的女子俏皮可爱。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那些深深沉溺于镜子里的美丽面容,尽可以对着自己微笑、扮鬼脸、抛媚眼……人们无不是用欣赏、愉快的心情,赞叹簪花照镜女子的美好形象,那是一份让人愉悦的美感。
如果再缠绵旖旎一些,有婉约的江南女子水波泛舟而来:“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蝶恋花》*欧阳修)——淡淡的水波光影,那更是一面偌大的镜子,对镜自伤,心里隐约的迷离忧伤只是一点女儿家的情怀,笑靥依然如花。但青春之花却是旋开旋谢的。哦,“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花开当折无人折,悠悠此怀,向谁诉说……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这两句让人惊艳的词句还曾经被一位民国才子写进了书里,用来称许他爱过的一位奇女子。
这位民国才子就是那位颇有争议的胡兰成。那位奇女子就是张爱玲。
在胡兰成的笔下,张爱玲是个一见钟情的女人,说“见到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胡兰成说张爱玲的文章“恻恻轻怨、脉脉情思、静静泪痕”,说她人却“晴天落白雨、临水照花人”,说张爱玲的美是“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应”。看到没有,这两句词用在张爱玲身上,直让人惊艳到花开荼靡,觉有暗香来袭。胡兰成给张爱玲的婚书上写道“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只是胡兰成后来政治蹉跌、波折重重,哪里给张爱玲“岁月静好”?彼及后来四处的拈花惹草又怎能给张爱玲“现世安稳”呢?
我只是在想,后来重新陷入寂寞的张爱玲,再取镜照影时可有人生苍凉之感?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而临水之湄,顾影自照,花容人面,于滚滚红尘外遗世而独立。曾经的美丽与哀愁,当岁月流转之际已是物是人非。
“我将只是要萎谢了”,伤情无奈中的张爱玲又是何等的决绝和哀怨!
夜半人静、万籁具寂时,在一抹淡黄色的灯光下读着花间词,读着温庭筠的这首《菩萨蛮》,不由得内心忽然就会有一丝温暖的感动。幻觉中,梳妆台前坐着一个美丽的旗袍女子,淡妆粉黛、唇红齿白,眉似远山,目如秋水。身后有一个清癯的男子,青衫一袭,笃定地站在她的身后,两人顾盼之际,会心一笑。那女子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男子盯着她看,竟似乎有些痴了。
或许,那是名媛张爱玲的绰约风姿,或许竟不是,而只不过是那花间词中的唐朝簪花女子而已。清晨的阳光穿户而入,小山重叠,碎金明灭,让那女子从梦中惊醒,鬓云欲度香腮雪,……
爱照镜子、对镜簪花弄妆是女人的天性,尤其是那些爱美的年轻女性。
李商隐有诗《无题》云:“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这是李商隐写的一个爱美的少女。这个女孩子八岁就知道爱美了,开始偷偷照镜子,开始画眉,开始照花前后镜。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这个女孩子十岁就爱在春日游春踏青,她裙衩上都是美好的芙蓉花。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用自己的指甲弹,指甲都断了,就套上一个银的指甲来弹。她套上这个指甲以后,她整天都不摘下来,学琴很认真呢!
这个女孩子不仅容貌美好,而且才能也美好。所以用“银甲”相喻。十四藏六亲,悬如犹未嫁。中国古代的女子不能够随便谈爱情的!所以十四岁的女子就不可以见六亲了,连表哥表弟都不可以随便见的。可是这个美丽的女孩子还没有嫁出去。那个时代,此家有女初长成,外面的三姑六姨八大婶就来打听,那家女孩子有主吗?定亲了吗?说还没呢!悬知犹未嫁!于是,接下来就会有“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在那个时代的中国说女子这一辈子的目的就是嫁人,生子,传宗接代,这是一辈子的责任,一辈子人生的目的和价值。十五岁女子应该出嫁了,还没嫁出去,所以这个女孩子打秋千的时候,背过脸去眼泪就流下来了!
这就是家中有女初长成的故事,而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动就是从照镜子开始的。就象那时男子专注读书一样,对女人来说,镜中的另一个“我”这本书怎么也读不够、读不完:“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秦嘉《留郡赠妇》)、“手中青铜镜,照我少年时。”(李益《罢镜》)“镜前飘落粉,琴上响馀声” (何逊《咏春风》)“罗敷妆粉能佳丽。镜前新梳倭堕髻。”(徐伯阳《罗敷行》)。而南朝萧纲的《愁闺照镜》写得别有意趣:“别来憔悴久,他人怪容色。只有匣中镜,还持自相识。”因伤别而憔悴,因憔悴而容衰,别人看了都惊异不已,只有拿起镜子来,看看自己还是否认识自己。萧纲是梁武帝的第三子,做过两年挂名皇帝,他的宫体诗虽被指为“浮靡轻艳”,但这代妇人作的咏镜小诗却不失为佳作。
而温庭筠的“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无疑是描绘红颜女性簪花照镜中最生动、最出色的句子。
虽然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深深感谢古人留下了无数白描篇章,使冥顽如我者,也一看就懂,不必拈花,也能微笑。初读温飞卿《菩萨蛮》时,就有这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动。少艾女子簪花照镜的优雅明艳,与良人不归,芳华虚度的强烈对比。不着一字,哀怨尽吐。其中,“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两句,尤其留给我极深的印象。每逢花开花谢,就不免把自然的荣枯对照与之相比。花前花后,犹如镜里乾坤。今昔之间,相去几希?为做对照记。
小令的风格典雅含蓄,小令中的女子, 是“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般的妩媚,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般的袅娜,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般的怅惘。
春季宜听邓丽君,邓丽君的声音有催苏唤生的功能,亲切、平和、娓娓道来,软软的东洋腔,象那个懒懒的春夜,月光下繁密的樱花消然飘零,穿着和服的女人撑着浮世绘的伞,花瓣拂了一身还满。
也有大朵的芍药插在鬓边,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邓丽君是宋词中的小令,简约的、未语先羞的可怜样,这样的野花绽放在春天,胜在数量上,铺天盖地,更行更远还生。
所以邓丽君的歌是适合唱给初恋的人听的,象檐下燕子的呢喃,又象花间蝴蝶的缱绻,浅浅的感情,但足以醉死人。
即使是离别,也只是浅淡的伤感,“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这样的场面,红稣手,黄藤酒,多来几次又何妨?
古人喜欢用“观照”这两个字,其实,我更以为是心灵的观照,古诗中有“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也有“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的诗句,在面对自己面对灵魂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如那些“照花前后镜”的女孩一样,突然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呢?
寻找价值最初都是从别人那里开始,而到自己终结。
大约天下事物,不能孤存。凡事经过交辉相映,即能不再枯寂。李太白“名花倾国”,温庭筠“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将人面、明镜、花卉、水色组成一片明丽。许多年前,记得在华府樱花盛开时,沿湖粉林春满,树下花间有人临风伫立,素衣一袭,投影池水,别有慑人之处。陈年记忆,至今鲜明在目。交辉照映,因缘际会,长存天地,不是时空能使之失色的。
少年之时,船行川鄂之间,曾于丹江上游的小舟上俯视一溪清浅,鹅卵石五色缤纷,点缀河床,映照青山翠岩,颤人心魄,不可名状。凡此景色,都是重叠交映,不是单属片面可以呈现。
大凡个别单元的相加,不是数量的总和,而是质量的转化。天光水色相映,可以如是观;人间相处,两心契合,莫逆之交,以至爱情友谊,也不妨解释为交相辉映的效果。人与人之间仰仗交流沟通,始有生活。甚至,欣赏美好事物,例如妙音、名画,其能成为杰作佳构,也是由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有了共鸣与感应,个别的音符与色调方能转化为神奇。
五象之鹰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