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多因子模型代码:人生处理烦恼的三种境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1:13:39
人生处理烦恼的三种境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会遇到烦恼和痛苦。这些烦恼和痛苦,有的来自于我们自身,如:疾病;有的来自于我们的周围环境。当然,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如佛学就认为我们的一切烦恼和痛苦都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心。正是对这些东西的认识的不同,就决定了人们在生活中处理烦恼和痛苦的态度、做法的不同。也正是这些态度和做法的不同,又恰恰决定了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幸福和快乐的程度。

    在现实社会,我们没有人愿意痛苦和烦恼的,都想要幸福和愉快的。如果人生痛苦和烦恼不可避免的话,至少应该寻找一条使烦恼和痛苦压缩到最少的方法。有没有这样的方法呢?我们首先来从儒家对待烦恼和痛苦的态度。

    一、以怨报德——人生处理烦恼的第一种境界。

    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些人:由于在某个时期在精神上曾经受到某种打击,他们对周围的人或者事物表现的非常冷漠。在他们的思想上,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公平,没有什么好人。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报怨:

    1、现在这个社会,一点正事都没有!

    2、当官的没有一个好人!

    3、不搞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怎么能够赚钱呢?

    4、男人没有好东西!

    ...   ...

    这些报怨,反映了某些人的生活态度,同时,如果观察这些人在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往往会把好人给冤枉了。我们举一个例子看一看:

    在一个私人宴会上,某人大放厥词,说现在的当官的没有好人,并且慷慨陈词,举了许多例子!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这样说呢?那人见有人反驳他,气急败坏,指着人家的鼻子破口大骂,说你也不是好人!因为反驳他的这个人在政府机关工作。这样使得本来非常友好的气氛却不欢而散。

    国学应用大师翟洪莘教授说过,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做破坏祥和气氛的事情。这个人除去做了破坏祥和气氛的事情以外,分析他的作为,就是“以怨报德”心理的一种反映。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当官的没有一个好人!”,这样的说服就是很荒唐的。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句话,大家自然就能够看出来。

    1、)什么是官?    在老百姓眼里,政府所有人员都是;在政府机关里,有实权的才是。

    2、)什么是好人?  在毛泽东时代的好人和现在这个时代的好人能够用一个标准吗?

    3、)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好与坏?用我们都下乡徒步,还是骑自行车?用下乡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啊?

    所以,这句话没有逻辑标准。

    其次,从客观事实上分析,我们的干部虽然有些确实是腐败了,甚至在某个方面上,这些现象还带有普遍性,但是,毕竟每个干部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思想和思维也不一样,所以,这里面就一定有好干部。

    另外,我们每个人愤世疾俗的心情是好的,也可以叫做疾恶如仇,这些都没有错误,可是,我们都不应该忘记,我们自己也身处这个时代环境里,这个时代的好处,我们或多或少都体验过了。怎么可以把问题看得这样绝对呢?

    这就是典型的以怨抱德!

    象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家庭里表现得优为突出。

    我们做家长的全心全意地为了孩子,可是,有些孩子却象对待仇人一样对待家长,有的行为甚至还相当激烈。

    这里,除了我们教育的方式方法的问题以外,在孩子一方,也是典型的以怨抱德!

    严格地说,这种“以怨报德”的处理方式不算是一种境界,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不齿的,应该说是一种方式。

    我们有“农夫和蛇”、“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就是人们对这样处理问题看法的表现。

    “农夫与蛇”。(出自《伊索寓言》)

  冬天,农夫发现一条蛇冻僵了,他很可怜牠,便把蛇放在自己怀里。蛇温暖后,苏醒了过来,恢复了牠的本性,咬了牠的恩人一口,使他受到了致命的伤害。农夫临死前说:“我该死,我怜悯恶人,应该受恶报。”

  “东郭先生和狼”。(出自《中山狼传》,作者马中锡(约1446―约1512),字天禄,号东田,河北人。明成化11年(1475)进士,授刑科给事中。)

   “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不再赘述。

    这两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民永远都是鄙视那种“以怨报德”的行为的!

    二、以德报德,以直报冤—— 人生处理烦恼的第二种境界。 

    这个境界是君子境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君子一直是人们崇拜的。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古人是怎样论述的。

    孔子的观点: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出自《论语》)

    意思是:“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儒家的观点就是爱憎分明,对外的“态度”取决于外部对“我”的态度。也就是说,“我”对外是报“怨”,还是报“德”,完全要看外面对我是“怨”,还是“德”。

    当然,我们古人之所以聪明,就在于他们不是把问题僵化,而是用简单的方式说明极深刻的道理。也就是我在以前一再说明的“象”思维。在这个问题上,仍然能够反映出这一特色。这里的“怨”和“德”不是我们自己的感受,是人们的一种共识,是天理和公道。如果古人提倡以自己的感受来决定我们对外的态度的话,那么,就很难区别“以冤报德”了!

    一直以来,在我们的思维里,对儒家的观点是有误解的,认为儒家是提倡“以德报怨”的,这就错误理解了!

    在中国的当代,对古人这一思想能够深刻理解并且活学活用的应该是毛泽东了!

    毛泽东的观点:“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这里的“犯”,可以理解为“招惹”、“侵略”、“侵犯”。从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看,这个“犯”绝对不是我们一般人理解的个人好恶,也不是平常人的私人恩冤。应该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解放全人类”为标准的大局意识和观点。

    以德报冤—— 人生处理烦恼的第三种境界。

    如果说,圣人是中国的产物,那么,君子观也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结晶。为什么说是一个结晶呢?我们的传统文化好就好在是综合的、圆融的,所以她的结晶只能够是用这个结晶的外形而已。如,我们的古人有“圣人”还有“真人”!

    这个“真人”的观点就是道家的学问。不仅如此,外国还有佛的学问,佛的学问就是成“佛”!

    这两家学问,在这个问题上,如出一辙,都是宣扬“以德报冤的”!

    1、老子的观点:“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出自《老子》第六十三章》  
     意思是:“作为时不要心存有为,做事时不要欲成大事,尝味时不要贪图美味。大者小之,多者少之,对有怨者以德报之。”

    2、佛家的观点:困难和障碍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啊!

    我们看,佛学的观点更为先进啊。这里让我们要心存感激之情,对给以我们烦恼和痛苦的人和事情,要以诚相待。这应该说是一种大境界,是一个化敌为友的境界,是一个幸福和快乐的境界!

    佛家和道家的这个观点,不仅让我们自己消除了痛苦和烦恼,还为我们整个人类找到了目标和做法。

 

    总而言之,我们人生处理烦恼的三种境界也是我们做人应该非常重视的

 

 

 

                                               写于2008、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