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终结:穴位触摸辨病诊断法b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14:03:46
   

 

 

穴位触摸辨病诊断法

梁全龙(供稿)

 

《内经》•《灵枢•经脉篇》,认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彻上下的径路。人体通过经络把各个器官组织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疼痛是一种疾病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机体的功能障碍。当人体因某种原因使脏腑正常的生理机能遭到破坏时,在体表一定部位就会相应的出现各种异常现象,如产生压痛、过敏、肿胀、硬结等现象,这些现象,由于经络在人体内循行部位不同,脏腑疾病在体表表现的形式也不同,而且有的反应为局部,有的反应为全身。

治疗常见病的过程中,在针刺配方检查穴位时,发现有的穴位上的明显的压痛,当针刺这些穴位时,针感强,疗效好。相反,在针刺无压痛的穴位时,针感和疗效都差一些,于是在临床工作中,用现代医学方法对已确诊的典型病例,着重地反复检查与该病有治疗作用的经络和穴位,有意识地去寻找穴位压痛及其规律。经初步观察发现一些常见病在穴位上出现压痛反应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如呼吸系统的一些常见病,大多数患者在手太阴肺经中“俞穴”(肺俞),“募穴”(中府),“郄穴”(孔最)上出现压痛反应。在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中,除了上述三个穴位有压痛反应外,还在足阳明胃经的经穴“库房”穴出现明显的压痛反应。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祖国医学通过体表压痛点诊断疾病适用范围较广泛而且系统,出现的反应点可见于躯干和四肢。通过经络反应机体内在的异常现象是全身性的征候表现。

 

体表“压痛”的表现形式

体表“压痛”是由内脏病理反射而引起的,由于病因不同和疾病性质的不同或因发病部位的深浅以及病程的长短不一,所以“压通”反应(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关于穴位“阳性反应物”,在急性病期常常是“压痛”与“园形反应物”并存;慢性病则由部分吸收而变为粗条索,细条索等不同形状。一般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四种:

 

1、皮肤痛:患者主诉有疼痛症状,并能指出那里最明显。一般说来其疼痛范围较大,常因肌肉纤维组织炎,关节炎或外伤性疾病引起的。

 

2、动痛点:患者常主诉其疼痛或不适是在做某动作或姿势时疼痛最明显。这种“动痛点”。常见于软组织损伤引起疼痛。

 

3、穴位压痛:患者没有疼痛的主诉。在检查穴位时才能发现穴位存在着客观压痛反应。这种疼痛大多数人在没有检查前不知晓,这种穴位压痛反应大多数因内脏病变引起的体表“穴位病理信息“反应,也是穴位诊断的主要依据。

 

4穴为其它反应:是指当检查到穴位点的反应时,患者往往是长出一口气立即感到全身轻松有舒适感。这种穴位反应,常常是由于功能性疾病所引起的。

 

穴位阳性反应物:

 

穴位阳性反应物,是指在穴位上出现人可以摸得到的“物体”。如:梭状形、粗条索、细条索、扁园形和各种筋结节等等。这些都可以因病因的不同出现在不同的部位上,代表着不同的疾病。

1、梭状形和粗条索的阳性反应物的出现,表示为急性病,中医为“实证”。

 

2、扁园形和粗条索的阳性反应物的出现,表示为慢性病,中医为“虚证”。

 

3、穴位处,肌张力增强,如关元穴表示“元气足”,体质好;肌张力低,表示“元气不足”体质弱等。

 

4、在同一个穴位上出现不同形状的反应物时,是表示着不同的疾病;如:肺俞穴,出现梭形结节,表示肺炎,实证。出现条索则是慢性气管炎。如果出现扁平或椭(tuo)园形结节,则表示为肺结核。

 

穴位反应差异:

在临床上,对于“压痛反应”,常常因为受检查者的“个体差异”或疾病变化而表现出三种类型:

 

1、小刺激大反应:这种人对疼痛很敏感,其表现是很多穴位出现压通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认真比较其压痛程度,判断出最明显的诊断主病。

 

2、大辞激小反应:这种受检者对疼痛不敏感,其表现是出现反应的数量少,程度轻,这种情况以全身而言,可适当降低反应程度,也是以最明显的穴位诊断主病,因此,不影响诊断。

 

3、对于正常刺激,反应正常的人,在十二经脉中“俞穴”(背部),“募穴”(胸腹部),qie郄穴(四肢)。反应也有差异。大体上是:俞穴反应小(轻),募穴反应正常(中),郄穴反应大(重)。这是因为募穴直接反应内脏病变,俞穴常反应内脏的慢性病,而郄穴常反应急性病的缘故。

 

4、分清穴位局部变化,在穴位检查时如局部出现红、肿、疤痕、创伤及皮肤病和其它不正常情况时,应区分开是局部变化,还是穴位反应。

 

穴位诊断法三大要素:

穴位诊断虽然简便易行,但是有严格的法度,否则就达不到正确诊断的目的。在应用本法时,必须掌握三大要点:

1、着眼于穴位,熟记穴位,掌握取穴法和穴位主病。

2、关键是压痛。穴位压痛和阳性反应物是表示着内脏病理变化,而穴位反应程度则是表明疾病的轻、重、缓、急及表、里、虚、实。因此,必须认真检查,审定和正确评定,准确记录。

3、落实在辨病。取准穴位,审查穴位反应的目的核心是为辨病。

 

穴位诊断的优点:

 

穴位诊断方法最大的优点是简便易行,特别适应于缺医少药的基层及农村;其,是在检查中快速准确,只要数分钟就可查出病情;它即可查局部病症又可以作全面系统的全身疾病检查,特别适用于对人群做肿瘤普查;对查者无痛,无创伤。深受患者欢迎。

穴位诊断应注意事项:

 

穴位诊断法是依据穴位病理信息为根据,对人体穴位反应进行综合分析诊断的,其结果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诊断者检查方法和经验外,也与患者的个体差异性有关,所以在诊断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测试患者的肌张力:即用食指指腹轻轻触压,观察患者肌张力高、中低。此法适应于项肌,关元穴、脾俞穴、肾俞穴,要注意双穴对比。

2、滑动法:是用指腹沿经络线,轻轻滑动,便于发现表层的“阳性反应”。适应于四肢穴位的检查。

3、按揉法:是较滑动法用力稍重,便于发现皮下组织的“阳性反应物”。

4、移压法:是以母指侧腹沿经络,穴位推察,适应于胸、背、腰部和郄穴的检查。

5、指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在经络穴位上按压或滑动,以发现压痛、凹陷或结节等现象,并依据经络学说进行分析。

6、穴位压痛诊断和压痛等级评定是辨病诊断的主要依据。穴位压痛辨病共分两个步骤,一是穴位压痛检查和评级,另一是穴位压痛的分析诊断。

认真审查穴位反应非常重要,正确评定压痛等级,如实记录。以供分析诊断和分清病的急、慢、轻、重等。

 

检查方法和诊断步骤:

 

$检查姿势:一般采用仰卧位和坐位两种,仰卧位主要用于检查头部前面、胸、腹和四肢的穴位检查;检查背部、头顶部、项的穴位时,可让患者骑椅而坐,双手抱于胸前,头稍前倾,松衣;检查臀部和下肢后侧的穴位时,患者应腹卧,医生站在床的后右侧来检查。检查过程中,检查者应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在穴位上作按压或滑动检查,以发现穴位压痛或凹陷及结节等现象。

检查步骤:

1、首先向患者简要说明什么是穴位诊断,穴位检查没有什么痛苦,也没副作用。让患者按指标的姿势坐或卧好,放松全身肌肉。

2、医生在检查前指甲要剪短,冬天时手要温暖,防止手凉引起患者肌肉紧张防碍检查。

3、试诊:先请患者宽衣露胸之后,医生以右手食指的指腹在“檀中穴”进行试压,有两中目的:一、是让病人“体会”一下什么是“穴位压痛”以便在穴检查中能及时说出其穴位压痛情况;二、是医生用同样的“指力”在“檀中穴”及其上下左右试压,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的“指压”强度,以相同的指力能区分穴位与非穴位有无反应,此力量就是该患者在检查中的指力强度标准。

4、中心定位:在取穴时,要充分利用体表标志。一般在胸部先定“檀中穴”,上腹部先定“中脘穴”,下腹部先定“关元穴”,在背部取穴时先定肩峰平行的“大椎穴”与两肩胛下角平行的“至阳穴”与髂骨平行的“阳关穴”,后取其它穴位,这样才不会茫然。

 

5、穴位阳性反应的层次:分为表层、中层和深层三个层面。

(1)表层的表现:如色泽、形态、凸凹、生物电和温度等

(2)中层多在皮下,如在皮下摸到园形、扁平形、梭形、椭(tuo)形园、条索形以及不规则形状的结节或连株形气泡等。

(3)深层多在肌层,如点状或骨刺样等反应。上述反应均属于穴位阳性反应,后两条是属于穴位阳性反应物,三项中均可伴有压痛反应,总的说来是属于穴位病理信息反应。

 

6、穴位触诊法:是穴位诊断法中,关键的第一步,必须熟练掌握。因为有“痛”穴位,是有病内脏器官的反应穴,是“显态信息”它对痛觉敏感度明显高于其它穴位和非穴位,也是诊断的依据,必须十分重视。对于没有伴随压痛的其它类型的穴位信息,这是一种要求高的穴检技术,只能凭“指感”查知穴位反应,决定诊断结果。不同的疾病和病期在不同的部位出现的指感也有所不一样地。关于“指感”问题,只能去实践中体会,难以言传。在施行穴位检查时必须全神贯注,细心观察,反复对比,才做到比较正确的判断。

 

穴位检查记录法:

 

穴位压痛分级标准与阳性反应物记录方法:穴位阳性反应物记录方法:

(1)穴位出现结节时以“○”符号记录。

(2)出现结节和压痛时用“⊕”内加“十”符号记录。

(3)出现条索时用“‖”符号记录。

(4)穴位出现肌张力增强时以“↑”符号记录。

(5)穴位出现肌张力低下时以“↓”符号记录。

(6)穴位出现肌张力正常时以“→”符号记录。

(7)穴位出现凹馅时以“凹”符号记录。

(8)在检查中发现特殊异常时应用文字如实注明,以供分析研究。

2、穴位压痛评级:无疼痛反应者为 “一”,一般压痛为“+”,明显压痛为“++”

皱眉呼痛为“+++”,疼痛拒按者为“++++”。

 

分析时应全面考虑,对小刺激大反应的病人,要努力找出压痛最明显的穴位。大刺激小反应的病人出现穴位压痛点比较少,而且压痛程度也比较轻。正常刺激正常反应的病人往往是“俞穴”压痛反应轻一些,而一些“郄穴”压痛比较明显,“募穴”反应往往比较正常。分析时,首先从36个穴位压痛反应点进行病位分析,找出患者主要的“病经”及其表里关系,然后在36个穴位的分经基础上,再结合奇穴和特效穴出现的压痛反应,即可构成明确的诊断。例如呼吸系统的中府或肺俞出现压痛,配合库房穴压痛就能诊断气管炎,配合五里穴压痛就能诊断为肺炎,哪一侧五里穴压痛明显,哪一侧就是病侧。对消化系统的胃病诊断要看中脘穴,肠道疾患要看天枢穴,心脏系统的疾病要看神堂穴,泌尿系统的疾病看肾俞穴,肝胆系统疾患要看肝俞、胆俞、胆囊点,妇科疾病要看次髎和三阴交,骨骼系统疾患看肾俞和大杼,肛门疾病看大肠俞和孔最穴等。总之,基础穴结合奇特穴位压痛才能下诊断,在基础穴无压痛的情况下只能说明有某种疾病的症状.

 

为了进一步说明一些穴位的相对特异性和便于临床诊断,下面仅就新大郄、足临泣、脾俞、温溜、阳陵泉等穴位作一些具体说明:

“新大郄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承扶穴与委中穴联线的中点的外开五分(同身寸),下五分(同身寸)为恶性肿瘤“癌瘤”反应点。

“新内郄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承扶穴与委中穴联线的中点的内开五分(同身寸),下五分(同身寸)为良性肿瘤“普瘤”反应点。

在临床穴诊中,定性穴位反应阴性时(一)说明,该患者没有肿瘤病,无须进行定位穴的检查。如果定性穴反应“阳性”(十)无论是良恶都必需进行“定位穴”检查。

 

新内郄穴出现压痛时,只能说明患者有癌症,但还不能做出定位诊断,只有配穴才能做出定位诊断。如新内郄穴配食管下俞诊断食道癌,配肺俞诊断肺癌,配肝俞诊断肝癌,配中脘、承满诊断胃癌,配胰俞、地机诊断胰腺癌,配生殖点诊断前列腺癌,配次髎、带脉诊断子宫癌,配天枢、大肠俞诊断直肠癌等等。

 

足临泣穴出现压痛只能说明患者有结石症,配胆囊点诊断胆石症,配子宫穴诊断肾盂结石,配肓俞穴诊断输尿管结石,配大巨穴诊断膀胱结石。
温溜穴出现压痛只能说明消化道有穿孔,配肝俞、食管下俞诊断食道静脉曲张出血,配中脘、左承满穴,右溃疡点诊断胃溃疡穿孔,配中脘、右溃疡点、右梁门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配天枢、大肠俞诊断肠穿孔.

 

脾俞出现压痛或凹陷时,说明患者肌张力低下,可能患有内脏下垂方面的疾病,配肝明穴诊断肝下垂,配太溪诊断肾下垂,配下垂点诊断胃下垂,配子宫穴、次髎、带脉诊断子宫脱垂。

 

阳陵泉穴出现压痛时,只能说明患者消化道出血,但不能定位,配中脘、左承满诊断胃出血,配中脘、右梁门、右溃疡点诊断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配营池诊断肠出血,配天枢、大肠俞诊断直肠出血。因阳陵泉穴位比较敏感,一般在“++”号以上者才能诊断。

 

有些穴位压痛反应具有双重性,如头风穴出现压痛时,“+”是头晕,“+++”号以上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地机穴出现压痛在“++”以下为四肢乏力,“+++”以上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肝炎穴出现压痛在“++”以内,说明目前肝功能基本正常。

 

肿瘤定性穴的检查:

 

1、姿式:先让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露出胸部,以檀中穴为中心点,上下左右“试压”,用同样指力让病人体会穴位压痛与非穴位区分,以便客观反应情况。再让病人将长裤退至膝下,取腹卧位,露出承扶穴与委中穴,一定要摆正姿式,不能紧张,肌肉要放松,讲明穴位检查,没疼痛和付作用等。

2、取穴:先定臀横纹中点承扶穴。后定委中穴。两穴联线中点向外五分,再下五分(同身寸),是新大郄穴;向内五分,在下五分(同身寸),是新内郄穴。

3、穴位检查:用双手拇指指腹在两侧同时进行“对比”观察,要特别注意,双手指力要一致,才能比较出局部反应和指感。只有指感与病人的反应一致,才能准确判定是那一侧穴位反应及其“十”等级。

肿瘤是病大多是慢性病,因此,穴位病理信息常以“征象”的形式表现,所以我门要掌握无痛诊断,才能提高诊断率。

4、检查结果:

(1)正常时:新大郄穴与新内郄穴,均出现阴性(一)反性(包括穴位压痛及阳性反应物)。

(2)新内郄穴:双侧对比结果一侧穴位病理信息反应,压在“(++)符号”以上或出现“肉塾”或“结节”等即可诊断患者为“良性肿瘤”。

(3)新大郄穴:双穴对比结果一侧穴位病理信息反应,压在“(++)符号”以上或出现“肉塾”或“结节”等即可诊断患者为“恶性肿瘤”。

(4)新内郄穴与新大郄穴:两组穴位各组均出现“阳性反应”时,则两组在进行对比(新内郄穴与新大郄穴)可诊断为“交界瘤”(良性恶变)。

(5)定性穴与定位穴:凡是定性穴出现阳性结果时,无论是“良性”瘤或“恶性”瘤,都必须按着配穴原则,做进一步检查,做出明确的部位和性质的诊断。

5、穴位反应与肿瘤病的对应关系

穴位病理信息反应与肿瘤病的对应关系,在临床诊断中有很重要的意义。穴位反应(一)说明,穴位处于“潜伏状态”身体正常;穴位反应(十)说明身体处于异常状态,其中显示表现为“酸胀”为气滞,“刺痛”为血瘀,“肉塾样阳性反应物”为肿瘤形成。“结节样阳性反应物”为肿瘤在发展。“为点状硬结样阳性反应物”周围肌肉松软,为肿瘤晚期,病情垂危。

6、利用穴位反应早于自觉症状的这一特点做定期穴位检查是可意义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

 

穴位压痛诊断的验证和结果

 

穴位压痛辨病诊断的方法是在不了解病情的情况下,先对患者进行穴位压痛检查,以穴位压痛为依据,实行分析、辨病疾病。对验证对象先实行穴位压痛辨病诊断,再与临床科及辅诊科室的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并以辅诊科室为标准,核对穴位压痛辨病诊断的结果是否准确。诊断对象以门诊病人为对象,分两组进行,一组是各科室转来的病人,按西医系统进行穴位压痛辨病诊断,另一组是直接来穴位诊断室实行全面系统穴位检查。对以上两组病人都是在先实行穴位压痛辨病诊断后,再由医生进行西医诊断,并按穴位诊断结果申请辅助检查,以核实穴位诊断的准确率。

初步体会

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是根据祖国医学经络学说中:“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理论,用拇指在穴位上按压或滑动,以发现患者穴位压痛点、凹陷或结节,借以诊断疾患的一种方法。几年来,通过实践,体会到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具有方法简便,易于学习掌握和不受条件设备的限制的优点。它既适合医院又适合农村、工厂、部队,既有利于平时,也有利于战时。查出的主要反应穴位既是诊断穴,也是对病人具体治疗的穴位,而治疗效果如何,又是考验诊断准确与否的一个步骤,使穴位诊断和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实践初步体会到,用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诊断疾病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穴位检查是诊断正确与否的先决条件。检查时,要做到患者体位正确,肌肉放松,检查者取穴要准,触诊要得当(特别是发现穴位压痛时)必要时可进行穴位对比和比较,以便确定压痛等。

2、分析诊断时,以基础穴为主,结合奇特穴位分析诊断,但要注意穴位压痛本身有一定的假阳性,这种假阳性可能造成错误的诊断。

3、在对各种不同系统的疾病作分析时,以不同经脉的主要穴位为主,奇特穴为辅。但在临床诊断中,有时奇特穴却能起决定其疾病性质的作用。

4、诊断结果可以为一种疾病,也许有数种疾病并存,但需分出主病和次病,而反应一般的穴位则用来诊断次病。

5、在临床试用阶段可先用穴位诊断,然后再询问病史,这样可以对照验证本法能否做出正确诊断,以便从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

穴位压痛诊断法虽经几年的摸索和实践,但从各方面来说还是初步的。由于水平不高,必有不少缺点,尚待广大医务工作者批评指正,以便使它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战备服务。

 

 

1、                                  

附三十六俞、募、郄穴主症表,(各系统疾病检查表及诊断穴位示意图)。

 

俞募郄穴主症:

 

肺  经:中府、 肺俞、孔最, 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结核、咯血、盗汗、胸痛、皮肤病、痔。

 

大肠经: 天枢 、大肠俞 、温溜, 肠炎、腹泻、便秘、腰痛、痔核。

 

心  经:巨阙 、心俞、阴郄, 心慌、心跳、心律不齐、心悸亢进、贫血、癔病、神经衰弱、盗汗、胃痛、呕吐。

   

小肠经 :关元、 小肠俞、 养老,脐下绞痛、腹胀痛、不孕症、白带多、遗精、疝气、腰痛、坐骨神经痛、耳病、视力减退、近视。 )  

心包经 :膻中 、厥阴俞、 郄门,心脏病、血液循环病、心动过速、神经衰弱、多梦、头顶痛、胸闷、颠痫。 

三焦经 :石门 、三焦俞 、会宗,小便不利、泄泻不止、腹痛、水肿、遗尿、腰痛、胸膜炎、耳鸣、耳聋、妇科病。  

 肝  经: 期门、肝俞、 中都,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胆怯眩晕、肝炎、呕吐、胃酸过高、腰痛、不能俯仰、月经不调、烦燥、眼病。  

 胆  经: 日月、胆俞 、外邱,胆囊炎、胆石症、胆道感染、肝炎、胃痛、坐骨神经痛、偏头痛、关节炎、小儿麻痹。 

 脾   :章门、脾俞、 地机,脾脏肿大、腹泻、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神经性呕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肝炎、胰腺炎、出血性疾病、四肢无力、肌肉萎缩、肌内、关节痛。   

胃  经: 中脘、胃俞 、梁邱,胃炎、胃痛、胃下垂、消化不良、腹胀、呕吐、溃疡病、胃痉挛、气喘、高血压。 

肾  经: 京门、肾俞 、水泉,口苦、咽喉肿痛、心燥、足心热痛、发育不良、生殖泌尿系病、肾炎、阳萎、遗精、遗尿、闭经、子宫脱垂、脱发、耳鸣、腰痛、小儿麻痹。 

膀胱经: 中极、 膀胱俞 、金门,遗精、遗尿、阳萎、肾炎、膀胱炎、尿血尿频、月经不调、面色黑、不能平睡、恐惧。

 

呼吸系统穴位检查表

感        冒    肺  俞  风  门 

支 气  管 炎    肺  俞  库  房   

肺   气   肿    肺  俞  痰  喘  膺窗旁开1.8寸

支气 管 扩张    肺  俞  膺  窗 

支气 管 哮喘    肺  俞  气  户  

肺        炎    肺  俞  五  里 

肺    结  核    肺  俞  结核穴  大椎旁开3.5寸 )

肺门淋巴结核    肺  俞  玉  

胸  膜    炎    肺  俞  渊  液  

渗出性胸膜炎    肺  俞  水  分 

 

肺        癌    新大郄          臀横纹与腘横纹联线中点偏外下1.5寸肺  俞 

喀        血    肺  俞  银  口  背部肩胛骨下角处

胸        痛    池  泉  腕背横纹之中点,伸指总屈肌腱桡侧沿处。

 

消化系统穴位检查表

 

食  道  炎   水    分  食管下俞第8胸椎旁开1寸 )

胃      炎   中    脘  左承 满  

胃  痉  挛   中    脘  左承 满、梁丘  

胃 神 经痛   中    脘  左承 满、左商曲  

胃  下  垂   脾俞凹陷  下垂点  脐上2.5寸

胃  溃  疡   中    脘  右溃疡点  胃仓穴旁开2寸

胃      癌   新 大郄  中脘左、  承满 

急 性 肠炎   天    枢  下巨 虚 

急性胃肠炎   中    脘    天    枢  左承 满 下巨 虚  

食 物中毒   中    脘  二里 半  足三里穴上0.5寸

腹      泻   天    枢  腹泻 穴  

痢      疾   天    枢  魂    舍  

过敏性肠炎   天    枢  止    泻  

溃疡性结肠炎 大 肠俞  右溃疡点  天枢  

肠  痉  挛   天    枢  气中 穴  气海穴旁开1.5寸

十二指肠溃疡 中    脘  右梁 门、右溃疡点  

消化道出血   阳陵 泉  

肠  出  血   天    枢  营    池  内踝下5分前后凹陷处

便      血   血    愁            第2腰椎悬枢与命门之间

消 化 不良   中    脘  食    关  建里穴旁开1寸 5

呕      吐   中    脘  滑肉 门 

膈 肌 痉挛   中    脘  呃    逆  

胃 酸 过高   中    脘  水    上  水分穴上5分

便      秘   天    枢  通    便  天枢穴旁开1寸 

肝胆系统穴位检查表

 

肝      炎   肝    俞  肝炎 点  内踝上1.8寸

急 性 肝炎   肝    俞  至    阳  肝炎点

急性黄胆性肝炎  肝 俞  至    阳,肝炎点枢 边  第10胸椎旁开1寸

肝硬化腹水   肝    俞  肝炎点,肝  明, 水  分,中脘穴旁开3寸

肝      癌   新 大郄  肝    俞  

肝 脾肿 大   肝    俞  兴    隆  水分穴 旁开1寸

肝  下  垂   脾    俞  凹    陷  肝  明  

肝  区  痛   肝    俞  肝    明 

急性胆囊炎   胆    俞  胆囊点  阳陵泉下一横指

胆 道感 染   胆 囊点  外    丘  

胆道蛔虫症   胆 囊点  陵    下  ,百虫 囊  阳陵泉下一横指  血海上1寸

胆  石  症   胆囊点  足 临泣   

心血管系统检查表 

风  心  病   小 肠俞  心脏 点  前臂尺侧肘横纹下3寸

心 瓣膜 病   神    堂  上郄门  郄门上3寸

心 肌炎神   堂 大 陵  

心 内膜 炎   神    堂  督  俞 

心 力衰 竭   神    堂  寸  平  

心 律不 齐   神    堂  心  俞 

心 动过 速   神    堂  郄  门  

心 动过 缓   神    堂  神  门  

高  血  压   血压 点   

低  血  压   血压点  神  门  

冠心病心绞痛神    堂  灵  道 

心 肌梗 塞   神    堂  极  泉   

泌尿生殖系统检查表 

肾      炎   肾    俞  太  溪 

肾 盂肾 炎   肾    俞  子宫穴  中极旁开3寸

输 尿管 炎   肾    俞  盲  俞  
膀  胱  炎   肾    俞  大  巨  外陵穴下1寸

尿  失  禁   中    极  夜  尿  下中极旁开1寸

尿  潴  留   中    极  箕  门  

膀 胱麻 痹   中    极  玉  泉  人根上正中点处 )

月 经不 调   三 阴交   

功能性子宫出血三阴交  血  海  

崩      漏   三 阴交  鸠  杞  第一荐椎棘突下凹陷中

赤 白带 下   三 阴交  漏  阴  足内踝下5分

痛      经   三 阴交  外  陵 

闭      经   三阴交  通  经  腹部髂前上棘内2寸处

产 后恶 露   三 阴交  阴  交  

子宫内膜炎   次    髎  带  脉  

盆  腔  炎   三 阴交  次  髎  

子  宫  癌   新 大郄  次  髎  

卵 巢囊 肿   次    髎  积聚块   第二骶椎旁开4寸 5

孕      吐   生 殖点  滑肉门  

子 宫脱 垂   脾俞凹陷  带   脉、次  髎 

 

外科奇特穴检查表 

急性胰腺炎   胰    俞  地  机  

阑  尾  炎   天    枢  阑尾穴  

消化道穿孔   温    溜 

急性腹膜炎   天    枢  疰  市   腋窝直下7、8肋间处

膀  胱  炎   中    极  大  巨 

尿      血   肾    俞  血  尿   第七胸椎旁开5寸

结      石   足 临泣   

肾 盂结 石   足 临泣  子  宫   中极旁开3寸

输尿管结石   足 临泣  肓  俞 

 

膀 胱结 石   足 临泣  大  巨  

前 列腺 炎   肾    俞  生殖点   次髎穴内5分

痔      疮   大 肠俞  了孔最 

肛 周脓 肿   大 肠俞  便  毒   腕横纹上4寸

腰      痛   肾    俞  中  空   第五腰椎旁开3.5寸

腰  扭  伤   肾    俞  扭  伤   曲池与阳溪穴连线上3/4处

舟冷骨骨折   大    杼  阳  溪  

月 骨 骨折   大    杼  掌  三   第三掌骨缩短

科雷氏骨折   大    杼  银叉手   患手呈银叉状

跖 筋膜 炎   水    分  跖  筋   足跟中点处  

神经系统穴位检查表

 

神 经衰 弱   神    道  

精  神  病   无    名            第二、三胸椎棘突凹陷中

癫      痫   定    志            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凹陷中

坐骨神经痛   肾    俞  坐  骨    股骨粗隆与尾骨联线中点下1寸

肋间神经痛   静    穴            肘横纹桡侧与腕横纹联线中点

脑 溢   血   血 压 点            第六颈椎旁开2寸阴  穴后头部正中线右侧5分入发际1.7寸

脑 性瘫 痪   哑    门  

高 热昏 迷   小天 心            手掌侧大小鱼际交接处之中点

糖尿病昏迷   肾    系            伏兔下1寸小天心  

偏  头  痛   颈    二            第二颈椎旁开2.5寸通  天  

五官科穴位检查表 

青  光  眼   肝    俞  岩  池    从颞骨乳突高点划一平线与发际相交点处

咽  喉  炎   颈    五            第五颈椎旁开2.5寸

扁 桃体 炎   旁劳宫            劳宫穴桡侧一横指处

口 腔溃 疡   牵    正            耳垂前方5分,与耳目垂中点相平

鼻      炎   鼻    流            鼻孔口中隔小柱与鼻翼联线中点

急 性鼻 炎   散    笑            迎香穴外下方鼻唇沟之中点

过敏性鼻炎   夹    鼻            鼻骨与侧鼻软骨交界处

副 鼻窦 炎   副鼻 窦            晴明穴上4分

额  窦  炎   额    窦            晴明穴眼内眦5分处

上 额窦 炎   上额 窦            眼下睑瞳孔直下7分

衄      血   衄    血            项肌隆起间沟中后发际之点

美尼尔氏综合征 头  风            大腿腓侧面股骨中线上9寸

 

内分泌、胶原病、关节病穴位检查表 

甲     亢    前曲 泽            曲泽下1寸

糖  尿  病   肾    系            伏兔穴下1寸   

狼      疮   少阳维            太溪与复溜之间

血栓性脉管炎  脉   根            第二骶椎旁开3寸下5分处

足  背  痛   跖    背            涌泉穴外开5分

骨性关节炎   肾    俞  大  杼    第一胸椎棘突旁开1.5寸

风湿性关节炎 小 肠俞  髓  骨    髋骨穴外开1.5寸

肩  周  炎  天     宗            第五胸椎旁开4.5寸

 

近年以来,试诊人数为1382人,有实验检查结果的700人,共66种疾病,穴位压痛诊断与临床诊断大部分符合。现例举部分疾病观察结果如下:

 

115例肝胆系统疾病肝病组(100例)胆病组(15例)穴位压痛反应所选穴位

 

肝俞、中都、肝炎点、胆俞、胆囊点、外邱、足临泣。

在100例肝炎病例中,肝炎点反应压痛为100%,在15例胆病组中,胆囊点出现压痛者为93.33%,凡患胆结石者,在足临泣均出现明显压痛。

如汪×,男性,50岁,军干,病历号69052,于1971年6月30日开始上腹部疼痛,临床诊断为慢性胃炎,经治疗症状仍不好转,于1977年1月8日经穴诊为胆道感染,经十二指肠引流镜检发现,A管白血球0-2/HP,B管白血球成堆。1977年2月9日经X线钡餐造影未见器质性病变,除外了溃疡病、胃炎。

陈××,女,74岁,本院家属,病历号110402,因上腹痛10小时入院,临床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经穴诊为胆石症合并胆囊炎。当晚11点在硬膜外麻醉下施剖腹探查,术中见胆囊明显扩张充血约15×6×7厘米,总胆管扩张2厘米,壶腹部有约蚕豆大的结石,诊断完全符合。-

 

167例呼吸系统疾病"(肺结核、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穴位阳性反应所选穴位:

 

肺俞,中府、,孔最、结核穴,五里,库房、气户、痰喘、渊  

5 D+ P8在呼吸系统疾病中,肺俞、中府、孔最三穴均有明显的阳性反应,因而具有系统诊断定位的参考意义。而肺结核以结核穴阳性率最高,肺炎以五里穴阳性率最高,慢性气管炎以库房穴阳性率最高。

 例孙××,女,55岁,某医院工作人员,因半年来咳嗽日渐加重来院就诊,穴位压痛诊断左结核穴压痛(++),右结核穴有结节,水分(++),肺俞左(++),右(+),诊断为肺结核有空洞形成。检查后,追问病史,从1954年开始患肺结核,曾服抗痨药物,原照胸片为浸润型肺结核,静止期。穴位诊断后,再照胸片及断层,见左上有空洞形成。穴诊与临床完全符合。

 

52例泌尿系统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膀胱癌。)穴位阳性反应所选穴位:

肾俞、太溪、血尿点、足临泣、子宫,肓俞、,水分、膀胱俞、新大郄

 

通过以上穴位与临床诊断对照,急慢性肾炎与肾盂肾炎的穴位诊断基本准确。穴位压痛诊断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膀胱癌,泌尿系统13例和临床X光诊断基本符合

 

118例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塞、风心病、部心肌炎、心力衰竭) 的穴位反应所选穴位:

灵道,神堂,血压点,极泉、大陵,上郄门、心脏点 、寸平 、神 门、心 俞、郄门、118例心血管疾患分别在灵道、神堂、血压点、心俞均有明显压痛阳性反应,因而具有系统诊断定位的参考意义。其中,心肌梗塞以极泉穴阳性率最高,冠心病心绞痛以灵道穴阳性率最高。高血压血压点阳性率最高,心肌炎以大陵穴阳性率最高,风心病以心脏点与上郄门阳性率最高,心力衰竭以寸平穴阳性率最高。

 

100例食道癌、 肺癌、直肠癌、甲状腺癌、胃癌症穴位压痛阳性反应所选穴位:

大郄、胃管下俞、肺俞、大肠俞、颈五、胃俞,中府、次髎、三阴交、积聚块、孔最、兴隆、肩井,肝俞。

 

100例子宫癌 、卵巢、癌肝、 癌乳、腺癌症穴位压痛阳性反应所选穴位:

大郄、 胃管下俞、肺俞、大肠俞、颈五,胃俞,中府、次髎、三阴交、积聚块、孔最、兴隆,肩井、肝俞 

/上例癌症患者均为肿瘤医院住院病人,均有病理证实。通过穴位压痛诊断验证,各例癌症患者在新大郄穴均出现明显压痛(除妇科卵巢癌及子宫癌经放疗后,新大郄穴压痛不太明显外)。

117例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的观察结果

诊断方法 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其他

临床诊断  12例   95例        10例。

穴位诊断   8例   109

 RX线诊断   8例   107例        2例

在了解溃疡部位的情况下,以中脘、右溃疡点诊断胃溃疡,以中脘、右梁门、右溃疡点诊断十二指肠溃疡,其结果近X光钡餐造影。

 

 如赵××,男性,34岁,某部助理员,病案号为101428,于1970年2月3日因患慢性扁桃体炎住三○四医院五官科,准备行扁桃体摘除术。住院期间进行了一次穴位压痛诊断检查,见中脘、右溃疡点及右梁门穴有压痛,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追问病史,一年来有上腹疼痛,返酸烧心等症状,经X光钡餐造影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有龛影,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诊断消化道出血的基础穴为阳陵泉,配中脘、右溃疡点诊断胃溃疡合并出血,配中脘、右梁门、右溃疡点诊断十二指肠球部合并出血。

如方××男性,28岁,某部干事,病历号为112544,1973年9月13日以右上腹痛5~6年,呕血一次,解柏油便两次而入院,入院后诊断为溃疡病合并出血,临床医生认为胃溃疡出血可能性大。后经穴位压痛诊断,发现中脘、右梁门、右溃疡点及两侧阳陵泉均有明显压痛,故穴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于1973年9月19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胃大部分切除,胃十二指肠吻合术。手术和病理均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

 

常用穴:天宗。

 

操作:  

嘱被检者端坐或侧卧,先标记天宗穴(位于肩胛岗下窝中央),以两拇指用相等力量按压,如左侧仅轻度酸胀而右侧出现明显的、难忍受的疼痛感时,可定为(+),若大声叫痛(++),疼痛剧烈而汗出者(+++)。可以此判断胆石是否存在及其程度,而加以防治。

  

曾观察35例,符合率达100%。

(1)天宗穴按压是早期诊断胆石病的一个较简便方法。

    (2)目前与胆石有关的有四个点:①BoaS胆囊点(右肩胛骨上角);②肩胛胆囊点(右肩胛骨内下角中央部);③胆石压痛点(右肩胛骨外缘中央部);④Manban—小野寺点(右肩胛骨下角下方),可参照观察。

 

 

   您好:欢迎您光临衔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