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子晨悠组合:观音菩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0:56:42
观音菩萨(或称观音大士),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家家有弥陀,户户有观音”,这句古今流传的俗语,就充分说明了中国民众崇敬供奉观世音菩萨的盛况,以及观世音菩萨在中国民间的深远影响。印度的菩萨和中国民众结缘最深的,莫过于观音,中国民众对她的崇信远在其他佛教神祇之上。直到今天,观音菩萨依然深受广大民众的虔信和膜拜,继续展示其神奇的魅力。
观音,全称“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又译作“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观音声”等,别称救世菩萨、莲花手菩萨、圆通大士等。“观世音”意思就是,世间一切遇难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该菩萨名号,菩萨就会及时观其音声而前来相救。《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众生遇到种种灾难苦恼,只要发声呼救,观世音菩萨就寻声解救。声音不用听而是去“观”,此属于佛家所说的“六根互用”。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及其功能。“根”为“能生”之义,如眼根能识色,耳根能听音,鼻根能嗅香,舌根能尝味,身根有所触等。一般凡人,各根各司其职。但佛家神通妙用,六根却可以互用,即六根中任何一根都能替代其他诸根的作用。释迦牟尼佛在六根互用上就达到了极高极圆满的境界。《涅槃经》称:“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知法,一根现尔,余根亦然。”观音菩萨也同样具有这种神通,即以目观尘世苦难众生的呼救声,而前往解救。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拯救一切苦难众生,故全称“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因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大悲”,沿用至今。“观音”又名“观自在”,见唐玄奘所译《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的含义,一是表示具有大智慧,能够完全“自在”地洞察世界,达到事理无碍的境界;二是表示大慈悲,观音菩萨能够应机赴感、寻声救苦,从心所欲,无所不能,了无障碍。在民间,将菩萨和众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以“观世音”(或“观音”)菩萨最为流行。
观世音菩萨产生的历史十分久远,也颇为神奇。观世音菩萨是佛教圣众体系中的一位菩萨,是一位印度菩萨。关于观音菩萨的身世,在佛经中多有记述,并非像《红楼梦》所说那样“虽善无征”,不可稽考。
印度佛典所载的观音有好几种,身世各异。记载观音身世资料最多的首推《悲华经》,据此经所说,观音为远古删提岚国转轮圣王无诤念的太子,名叫不眴。长大后和父王一起随宝藏如来出家修行,后来,父王被授记为阿弥陀佛,不眴太子即被授记为“观世音”菩萨,国王第二子名尼摩,被授记为“大势至”菩萨。父子三人合称“西方三圣”。按此说,观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儿子。经中记太子曾在佛前发誓:“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无依无舍,若能念我、称我名字,若其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诸众生等,若不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宝藏如来当众为不眴太子授记道:“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作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其次是《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按此经所说,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为莲花所化生。经中记云:昔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国,彼国中无有女人。王名威德,于园中入三昧,左右二莲花化生童子,左名宝意,即是观世音;右名宝尚,即是大势至。三是《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观音菩萨是远古时期一位名叫“千光王静住如来”的弟子。这位如来为观音菩萨宣讲“广大圆满无碍”的《大悲心陀罗尼》,并以金色手摩他的头顶,说道:“汝当持此心咒,普为当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菩萨发愿之后,就具足千手千眼,同时,十方所有的佛都放光普照其身,从此便成为了观世音菩萨。此经中又说,观音菩萨很早以前就已成佛,名叫“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四是《十一面神咒经》,说观世音菩萨过去世中曾“作大仙人”,“作大居士”。经中说:“我忆过去过殑伽河沙劫前,有佛名‘百莲花眼无障碍顶炽盛功德光王如来’,我时作大仙人,从佛受得此咒,见十方佛,应时证得无生法忍。”“又,过去殑伽沙劫,有佛名美音香,我身作大居士,于佛受得此咒,便于生死超四万劫。诵持此咒,复得诸佛大悲智藏、一切菩萨解脱法门。”五是《不空羂索咒心经》,说观音菩萨为过去“胜观”世界“世主王如来”的弟子,经云:“往昔九十一劫,有世界名胜观,佛号世主王如来。我从佛受此咒心,教化无量百千子,令趣菩提,以是功德,获十亿三摩地,不空妙智为上首。”六是《楞严经》,说观音菩萨原为过去世中一个名叫“观世音”如来的弟子。经云:“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七是《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此经疑为后世伪作,但其中所载观音身世的一个故事也广为流行。依据此经故事,观世音和大势至是“早离””和“远离”二兄弟,这两兄弟亲母早逝,后受继母所害,被骗到一个孤岛,兄弟双双饿死,早离由自己饱受生活折磨,历经磨难,而发愿救助一切受苦众生,最后成为观世音菩萨。以上是有关观音身世的几种佛经经典,此外有关观音法门的还有多种经典,就不赘述。从以上大量佛经典籍所载,可知在佛教各菩萨中,观世音菩萨是一位十分重要的菩萨,有史可稽,并非无据,不可稽考。以上记载观音身世的几部佛经所说的观世音菩萨都是男菩萨,是大乘佛教菩萨中的男菩萨。佛经所说观世音的特点都比较明确,虽然姓名不同,但都一致,如《悲华经》所说,这位菩萨发誓要做的就是免除众生苦恼,救护“无依无舍”的“忧愁孤穷”,所以,大乘佛教中的观音菩萨主要就是一位救苦救难的“度一切苦厄”的慈悲菩萨,这和后世的观音菩萨是一致的,和中国的观音菩萨是一致的。
观音菩萨传入中国大约是魏晋时期,观音菩萨是随着魏晋时期净土宗的盛行而日益深入人心的。净土宗的信仰是称名念佛往生阿弥陀佛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魏晋时期社会的动乱是造成这种信仰盛行的社会现实根源。哀鸿遍野、苦难深重的动乱社会,更促使人们信崇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在印度佛教庞大的佛菩萨王国里,中国民众很快选择了观音菩萨,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广大民众祈望有一位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的救世主。在频生的天灾人祸面前,束手无策、陷于失望甚至绝望境地的平民百姓,需要这样的救世主。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基辛说:“宗教强化了人类应付人生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即死亡、疾病、饥荒、洪水、失败等等。在遭逢悲剧、焦虑和危机之时,宗教可以抚慰人类的心理,给予安全感和生命意义,因为这个世界从自然主义的立场而言,充满了不可预料、反复无常和意外的悲剧。”中国民众信仰观音菩萨原因即在于此。但是,中国民众接受印度的佛菩萨却又并非全部照搬,而是改造为中国菩萨。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印度的观音形象逐渐发生重大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观音入主中国初期,观音还是以“伟丈夫”男菩萨的形象高坐佛殿神堂。中国早期观音造像,例如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的木雕,观音都是以男子汉形象出现,嘴唇上还有两撇小胡子。后来,特别是唐宋以后,观音完全变为女菩萨,而且是非常秀美妩媚的女菩萨。
中国佛教对观音的改造,突出地表现在编造观音菩萨的新的身世,这就是广泛流传的观音为妙善公主说。印度的男观音变成了西域兴林国妙庄王的三公主。这种女观音身世说,最早见于宋代朱弁《曲洧旧闻》。其后,宋末元初的管道升著《观世音菩萨传略》成为完整的传记。以此为蓝本,还陆续出现了《香山宝卷》、《南海观音全传》、《观音得道》等一大批观音故事书。这些观音故事的广泛流传,深入人心,致使中国化的女观音菩萨,完全取代了印度佛典中的“正宗”的男观音菩萨。
一个观音菩萨在印度、在中国有着以上互不相同的多种身世,特别是最后由男观音变成了女观音。这样多种殊异的说法应如何看待呢?到底哪种说法才是观音的真身世呢?这种不同身世和变化在佛教来说是可以合理解释的。因为,按佛理,佛和菩萨皆无生无死,亦无性别,可根据不同需要变现各种化身。《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就具体说,观世音菩萨能显现各种化身去说法救度众生。如有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去救度;如有众生应以罗汉身得度,他就现罗汉身去说法。观音菩萨还能随时以国王身、宰官身、男身、女身、居士、长者、比丘、比丘尼等等种种不同身去说法救度。观音菩萨既然可以随意变化,那么,她以不同身世出现,由男菩萨变为女菩萨都是可以的、正常的。
观音菩萨可以显化为多种宝相,《楞严经》也有明确记载:“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依据观音菩萨随意显化这一特点,观音菩萨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各佛教宗派和中国民间又各各供奉着各种观音,如密宗所传为六观音,天台宗所传也为六观音,中国民间则盛传三十三观音。
密宗六观音为千手千眼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胝观音和如意轮观音。分别简述如下:
千手千眼观音:又称“千眼千臂观音”,简称“千手观音”、“大悲观音”。据密宗经典《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所记,观音菩萨在“无量亿劫”前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说法,就发誓要“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于是身上长出了千手千眼。千眼表示遍观世间,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其形象分两种。一是实有千首千眼。其典型造像为首戴宝冠,冠有化佛。面有三眼,臂有千首,千手掌上又各有一眼。千手为法身八手,手最大,其中二手作合掌状,其他六手各执法器。报身四十手,稍细小,其中二手合掌,其他三十八首各执法器。化身九百五十二手,皆于手中各执兵器。二是简化了的千手千眼观音,实为四十手眼观音。典型造像多是两眼两手下,左右各有二十手,手中各有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四十手眼各配上二十五有(欲界十四有、色界七有、无色界四有),也成千手千眼。
圣观音:亦称“正观音”、“圣观自在”,是观音各种宝相的总代表,一般所说的观音即正观音。一面两臂的圣观音可说是观音菩萨的标准像。形象是头戴宝冠或作宝髻,宝冠中有化身阿弥陀佛形象,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也有站于莲花座上的。手中或持莲花或结印相,妙相庄严。
马头观音:亦称“马头观世音菩萨”、“马头菩萨”、“马头大士”、“马头明王”等。形象是以马置于头,和一般温柔慈悲的观音像截然不同,此观音面呈忿怒相。头发倒竖,双目圆睁上吊,獠牙显露凸出,恐怖威严,勇武神气,一般右手捻莲花,左手持长柄大斧,或坐或立。此观音以照破众生瞑暗、击毁恶趣苦恼、摧伏妖魔和各种魔障为本愿。
十一面观音:此观音以具有十一个颜面而得名。十一张颜面面貌不一,重叠而上排列,有如宝塔。描述此观音像的佛典有北周耶舍崛多译《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唐玄奘译《十一面神咒心经》;唐不空译《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规经》。其形象为,正面三面为菩萨善面慈悲相;左侧三面为瞋怒相,右侧三面为獠牙上出相;中间后一面作暴露大笑相;顶上一面作佛面。十一面上各戴宝冠,宝冠中有阿弥陀佛像。十一面观音前后左右十面代表大乘修行的十个阶位,即十地,修习内容为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智慧)、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十项。上面的佛面则代表十一地——佛果。
如意轮观音:因手持如意宝珠和轮宝,故名。据《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记,形象为“手持如意轮,六臂身金色”。多为坐像,其姿态为竖右膝,右臂一只手支面颐,左膝盘坐,是为“思维相”。此观音所持如意宝珠和轮宝分别表示满足众生祈祷和法轮常转。六手也各有寓意:右方第一手意为誓愿救拔地狱道;第二手托如意宝珠于胸前,意为誓愿实现一切愿望,救拔饿鬼道;第三手持数珠倚膝,意为誓愿救拔畜生道。左方第一手置于莲花瓣上,或按在山形物即“光明山”上,意为誓愿救拔阿修罗道;第二手持莲花,意为誓愿救拔人间界;第三手捧于眉前,意为誓愿救拔天界。如意轮观音救助六道众生之宏愿于六手中得到全面显示。
准胝观音:亦名“准提观音”、“准提佛母”、“尊提观音”等。“准胝”意译为“七亿佛母”、“三世诸佛之母”,六道中导化饿鬼道。其形象为二臂、四臂至八十四臂,坐于出水莲花上,下有二龙王支撑。
天台宗崇奉六观音为大悲观音、大慈观音、师子无畏观音、大光普照观音、天人丈夫观音、大梵深远观音。《摩诃止观》对天台宗六观音作了简要说明:“大悲观世音破地狱道三障,此道苦最重,宜用‘大悲’;大慈观世音破饿鬼道三障,此道饥渴,宜用‘大慈’;师子无畏观世音破畜生道三障,兽王威猛,宜用‘无畏’;大光普照观世音破阿修罗三障,其道猜忌嫉疑,宜用‘普照’;天人丈夫观世音破人道三障,人道有事理,事伏憍慢称‘天人’,理则见佛性,称‘丈夫’;大梵深远观世音破天道三障,‘梵’是天王,标王得臣。” 中国民间流传的三十三观音,多是唐以后逐渐定型流传至今的。三十三观音的形象,则为中国古代画家依据流传故事而精心创作的。三十三观音是:(1)杨枝观音:造型为立像,手持净瓶、杨枝,常戴女式风貌和披肩长巾。(2)龙头观音:造型为云中乘龙。(3)持经观音:坐在崎岖岩石上,手持经卷。(4)圆光观音:合掌坐于岩石上,身后现圆光火焰。(5)游戏观音:乘五色云,左手放于偏脐处。(6)白衣观音:身披白衣,左手持莲花,右手作与愿印。(7)卧莲观音:卧于池中莲花之上。(8)泷见观音:坐岩石观赏瀑泉。(9)施药观音:手持药草。(10)鱼篮观音:手提鱼篮。(11)德王观音:趺坐于岩畔,左手置膝上,右手持树枝。(12)水月观音:法相现身月色水光中。(13)一叶观音:乘一片莲花飘于水面。(14)青颈观音:坐于断岩,右膝立起,右手置膝,左手扶岩壁。(15)威德观音:坐岩畔,左手执金刚杵,右手持莲花,作观水状。(16)延命观音:头戴宝冠,或着白衣,手持草药赤柽柳。(17)众宝观音: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在弯膝上,身挂宝物。(18)岩户观音:在山洞中打坐,欣赏水面。(19)能净观音:伫立海岩边上,望海沉思。(20)阿耨观音:左膝倚于岩上,两手相交,眺望海景。(21)阿摩提观音:三目四臂,乘白狮,身有光焰,天衣璎珞,手持宝棍,怒目瞋容。(22)叶衣观音:四臂,身披千叶衣,头戴宝冠,冠上有无量寿佛像。(23)琉璃观音:乘一片莲叶,双手捧琉璃壶,轻浮水面。(24)多罗观音:直立乘云,合掌持青莲花。(25)蛤蜊观音:乘蛤蜊上,或居于两扇蛤蜊壳中。(26)六时观音:左手执摩尼宝珠,右手持梵筴,立像,常作居士装束。(27)普慈观音:头戴天冠,身披天衣,立于山岳之上,为大自在之化身形象。(28)马郎妇观音:右手持《法华经》,左手持头骸骨,为民妇形象。(29)合掌观音:合掌立于莲台上。(30)一如观音:坐于云中莲座上,立左膝,作飞行状。(31)不二观音:两手重叠,在水中坐莲叶上。(32)持莲观音:坐莲叶,持莲茎,常作童女或童男面孔。(33)洒水观音:又称“滴水观音”,右手执洒杖,左手执洒水器,作洒水相;或作右手持瓶泻水状。
除三十三观音外,中国民间还有大量各不相同的观音,如自在观音、不空羂索观音、送子观音、三面观音、不肯去观音、鳌头观音等等。
观音变化形象之多,在佛教圣众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这一现象本身也就是观音菩萨最受万民百姓崇信的证明。即是说,是因为万民百姓最崇敬观音菩萨,相信观音菩萨,万民百姓才创造了这样众多的观音形象。
与此同时,和观音形象众多一样,观音的道场、殿宇也同样很多,这一点也十分突出。观音圣殿知多少,很难统计。历代文献记载比比皆是。观音圣殿从何时有,也很难推算。先从历史资料所载看,清人著《天府广记》说到魏晋时期观音寺殿的情况:“晋像观音寺,天福中僧道翊所造。后汉乾祐中,僧从熏以佛舍利亲安大土顶。”唐宋时期,观音殿宇也极多。仅段成式《酉阳杂俎》就有多处记载,如:“平康坊菩萨寺,佛殿东西障日及诸柱上图画,是东廊旧迹,旧郑法士画,开元中,因屋顶坏移入大佛殿内槽北壁。”又记大同坊云华寺旁有观音堂:“观音堂在寺西北隅,建中末,百姓屈俨患疱而死,梦菩萨摩其疙曰:‘我住云华寺。’俨警觉汗流数日晒愈,因诣寺寻检,至画堂见之,菩萨一如其睹,倾城百姓瞻礼,俨遂立社,建堂移之。”到明清两代,观音寺庙建造有增无减。以北京为例,在清代乾隆年间,城内各种观音寺达106座。总之,从古至今,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观音殿、观音堂、观音庵遍布华夏,有如星群,其数量无法统计。“佛殿何必深山求,处处观音处处有。”著名的观音圣殿,就有杭州灵隐寺、长沙岳麓寺、乳源云门寺、贵阳宏福寺、天津独乐寺、北京潭柘寺、泰山观音寺、云南大理观音庙、西藏布达拉宫观音堂、福建厦门南普陀寺、黑龙江哈尔滨极乐寺、河北秦皇岛市的观音寺、台湾龙山寺、剑潭寺、松竹寺等等,不胜枚举。但最大的观音圣地则首推普陀山道场。以下对上述著名圣殿道场择要介绍。
杭州灵隐寺坐落于杭州西湖北武林山麓。寺中观音像以唐代著名雕塑为蓝本,极为壮观。
晋江龙山寺。此寺位于福建省晋江县安海镇。建于隋代,明清两代又重建。寺内千手千眼观音像高4米多,头戴花冠,主手合十,两旁有1008只手,其手姿舒张不同,如一巨大扇面。
长沙岳麓山寺。堂内有一高3米多的观音像。殿内四壁有历代名画家所画石刻观音像。
乳源云门寺。寺前有山,名观音山,寺后有峰,名观音慈悲峰,人们对观音的膜拜由此可见。
贵阳宏福寺。观音殿内供女相观音高达数米,颈佩缨络,下着宽裙,法相宏伟高大。
天津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观音像高达16米。
北京潭柘寺观音殿,相传为元代皇帝忽必烈的女儿所建。观音像造型精湛,形象生动。观音像前有龙女拜观音及善财童子求知从师的塑像。
泰山观音寺供三大士,中为观音,左为文殊,右为普贤。在佛教经典中,三大菩萨地位平等,各显其能,而此寺让观音居要位,可见其地位之高。
云南大理观音庙,寺有观音像,高2.4丈。云南大理还有由观音降伏罗刹的故事而修建的罗刹阁。
关于普陀山观音道场,则有如海天仙境,我国古代神话小说《西游记》就有多处描写。书中描写孙悟空“急急离了瀛洲,径转东洋大海。早望见珞伽山不远,遂落下云头,直到普陀岩上。见观音菩萨与诸天大神、木叉、龙女,讲经说法。”书中描写普陀道场:“汪洋海远,水势连天,祥光笼宇宙,瑞气照山川。千层雪浪吼青霄,万迭烟波滔白昼。火飞四野,浪滚周遭。水飞四野振轰雷,浪滚周遭鸣霹雳。休言水势,且看中间。五色朦胧宝珠山,红黄紫皂绿和蓝。才看观音真胜境,试看南海珞伽山。好去处!山峰高耸,顶透虚空。中间有千样奇花,百般瑞草。风摇宝树,日映金莲。观音殿瓦盖琉璃,潮音洞口铺玳瑁。绿杨影里诸鹦哥,紫竹林中啼孔雀。罗纹石上,护法威严,玛瑙滩前,木叉雄壮。”
这里所描写的珞伽山、普陀岩、潮音洞、紫竹林都是实有其地,即浙江东海的普陀道场。其实,普陀山原出于佛典,《华严经·入法界品》说:“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滚莹映,树林蓊葱,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又《大唐西域记》载:南印度株罗距国南滨海,“有补怛洛迦山,山径危险,岩谷倾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流出大河,周流绕山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 布怛洛迦山,音译又为补陀洛迦山或普罗多山,意译为小白花树山或光明山,相传观音就在此光明山上。《华严经·入法界品》说:“于此南方,有山名光明,彼有菩萨,名观世音。”据此,普陀山本在印度,距中国有万里之遥,而不是在浙江东海舟山群岛。为什么印度的普陀山会移到了中国浙江东海呢?
当今蔚为壮观的东海普陀山,原是舟山群岛的一个小岛名叫梅岑岛。此岛面积仅12平方公里,岛上风景秀丽。东汉隐士梅福曾弃官隐居在此岛炼丹修行。此岛得名即取其姓,“岑”指小而高的山,故名梅岑岛。梅岑岛之所以会成为中国第一观音道场,中国佛教徒和百姓之所以会选择此岛作为佛典所说的普陀山,绝非偶然,而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据史载,此地第一座观音庵、第一座观音像的创建供奉始于唐咸通四年(863),即西域僧来此地以后10余年。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载:“日本国僧慧锷自五台山得瑞相,欲返故国。舟抵新螺礁不为动,锷祷之曰:‘使我国众生无缘见佛,当从所向建立精蓝。’有顷,舟行,竟泊于潮音洞下。有居民张氏,目睹斯异,亟舍所居双峰山,卓庵奉之,俗呼‘不肯去观音院’。”《普陀洛迦山传·应感祥瑞品策三》也记:“日本僧慧锷从五台山得菩萨像将还,抵礁石,舟不能动,望潮音洞默叩,得达岸,延以像,舍于洞缘。张氏家屡睹神异,遂舍居供观音像。” 日僧慧锷迎观音像回日本被阻于梅岑岛而建“不肯去观音院”之说,既见于史籍,当为历史事实。实际上,比这一传说更早,还有传说也见于史籍,说是:“唐大中,有梵僧来洞前燔尽十指,指尽,亲见大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灵感遂启。”这一传说说明,早在唐大中年以前,这里便是人们供奉的观音道场了。同时,此岛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很适合建立道场,其地理位置与条件和佛典所说相同。此岛远离大陆,人迹罕至,素被世人推崇为“海上仙山”、“海天佛国”、“海上第一名山”。秦始皇即以此地为蓬莱仙山,派徐福遣三千童男女入海求长仙不老之药。总之,梅岑岛主要是观音菩萨多次显化之地,又因为其地理位置在海天茫远之地,作为仙山佛国最为理想,才被中国佛教徒选为观音道场的。
普陀山在唐代开辟第一座观音庵后,到宋代,宋神宗也曾下谕旨,指定普陀山专供观世音菩萨。这也有一段传说,据传宋元丰三年,内殿承旨王舜封出使三韩,至普陀山附近遇风涛,使望山作礼,海面上遂风平浪静。使归奏宋神宗,神宗便赐建观音寺。有了宋神宗的谕旨,普陀山就成了法定的观音菩萨道场。后来,几经兴废,历尽沧桑,到民国,岛上已建三大寺,28座庵院,128座茅蓬,僧尼达4000余人。著名的三大寺为普济、法雨、慧济。普济寺是全岛供奉观世音菩萨的主刹,殿宇前后六重,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法雨寺、慧济寺也各占一方。岛上层楼重阁,梵刹巍峨,观音塑像画像比比都是,是一个典型的“观音乐土”。
观音菩萨备受中国民众崇信,也造成了中国古代观音文学艺术的极度繁荣兴旺,这主要反映在观音造像艺术和观音文学的繁荣上。
中国古代的观音造像艺术蔚为大观,不仅在整个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中居于首位,而且在整个中国古代所有造像艺术中也居首位。这是有目共睹、人所公认的。历史艺术家和不知名的民间艺人究竟塑造了多少形式各异、形象不同的观音像,几乎难以数记。从时间看,早在西汉末年就有了观音造像,以后各代更是逐渐增多,直到今日,也依然繁荣兴旺。从形式看,石雕、木雕、石刻、木刻、壁画,也是各呈异彩,造就了无数艺术珍品。这种琳琅满目、异彩纷呈、数量巨大的观音造像,也是观音菩萨最受民众崇敬、最深入人心的有力证明。要详尽地描述中国古代观音造像艺术可以写成一部专书,下面只能作以简述。
古代观音造像最早见于汉末四川彭山崖墓墓碑,其陶座全高20.4厘米,下部雕双龙衔璧,其上浮雕一佛二菩萨像,一佛为阿弥陀佛,二菩萨即观音和大势至。到东晋,佛教造像大兴,处士戴逵也在山阴灵宝寺制作了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像。敦煌石窟40余壁《法华经品》的壁画中,表现以观世音为主角的“门品”就占了半数以上。大致在东晋以前,观世音像多为男性。东晋以后,开始出现女性像。《胡应麟笔丛》说:“女像观音的造像始于南北朝。”北魏时期河南洛阳市龙门石窟的“杨枝观音”像,为中国古代女像观音的代表作。到唐代,观世音像为女像基本定型,而且,还定型为贵族妇女像。头戴凤凰宝冠,蓄垂肩长发,丰润的圆脸,长而弯的秀眉,挺直端庄的小鼻,小而好看的朱唇,上身横披天衣饰,袒胸露臂,挂璎珞,戴项饰,下身着锦绣罗裙,神情妩媚,仪态华贵大方。这一贵妇观音形象自唐以后,基本保持,没有多大变化。
唐宋以后,观音造像由石窟艺术发展至绘画、石刻、泥塑、木雕、金铸等多种形式。石雕观世音,多见于石窟中。著名的有山东益都县驼石石窟的观世音石雕像,广西桂林市西山的观音峰摩崖观世音石雕像,山西大同市西郊观音堂内的观世音石雕像,龙门石窟万佛洞的观音像,四川广无县皇泽寺石窟阿弥陀佛左侧观音像,云南剑川石窟愁面观音像,甘露观音又称剖腹观音像。石刻观音造像,则以河南辉县的百泉碑廊所刻观音像为最早。观世音菩萨立于阿弥陀佛旁,双手合十,作咏诵状,轻纱透体,衣纹采用阳线刻。浙江普陀山杨枝观音碑,高3.34米,宽1.33米,中刻观世音菩萨立像。此像以唐代阎立本所绘观音像为蓝本。观音珠冠锦袍,璎珞飘披,右手执杨枝,左手持净瓶,袒胸跣足,端庄丽妙。其他,杭州云栖寺的紫竹观音、桂林西山的千手观音,也都是名作。泥塑观音像也极多。以四川安岳县毗卢洞的泥塑观音、河北正定县隆兴寺的彩塑观音,以及浙江各大寺院如天台山国清寺、宁波天童寺、普陀山普济寺、杭州灵隐寺的观世音泥塑群像最有名。其中,杭州灵隐寺的泥塑观音群像为代表作。这组群像位于大雄宝殿影壁后,取材于《华严经》所载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参拜观世音菩萨的故事,正中为观世音菩萨女性立像,面容俊秀,形体苗条,婀娜多姿,手托杨枝净瓶,立于鳌鱼背上,前有善财童子作膜拜状。四周山岩云水隔尘寰,岩间满缀鸟兽神怪。群塑规模宏大,极为壮观。木雕造像也蔚为大观。著名的有苏州西园戒幢律寺罗汉堂内的千手观世音像,由数根香梓木雕刻而成,正反两面各为一尊观音像。每尊各有8只手,持阿弥陀佛坐像和法轮;另有800只小手,分东南西北四向五面扇形状分插左右腰间;罗裙呈云纹,飘逸飞动,造像奇特,工艺十分精巧;全身用真金贴涂,光辉壮丽。承德避暑山庄普宁寺大乘阁内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贴金立像,高22.23米,用松、柏、榆、杉、椴5种木材拼雕而成,重达110吨,异常雄伟,为国内最高最大的木雕观音像。河南开封相国寺的四面千手千眼观音巨像,高7米,用一根大银杏树雕成,全身贴金,精美绝伦。其他,山西平遥双林寺内十六罗汉送观音渡海的木雕群塑也为艺术珍品。铜铸观音像则以河北正定县隆兴寺铸造于北宋的千手千眼观音铜像为最著名,通高22.3米,下有2.2米高的石质须弥座,为我国现存铜像中最高的一座。像铸有42臂,每只手各持不同器物,像体纤细颀长,比例匀称,衣纹流畅,精美绝伦。观音菩萨佛画像则以著名画家吴道子、阎立本、牧溪、仇英以及云南大理画工张胜温的画像为最有名。吴道子一生曾在25个寺院画壁画300余幅,西安卧龙寺、湖北当阳玉泉寺的观音画像即是吴道子的手笔。其笔下的观世音神情妩媚,仪态华贵。宋代著名僧人画家牧溪所画观音则安详庄重、纯朴崇高。明画家仇英“送子观音图”所画观音,神情亲切,姿容美丽华贵。宋元之际,云南大理画工张胜温佛画长卷长约10丈,134开,628人貌;画中有普门品观音、除报怨观音、除水难观音、除众难观音、除蛇难观音、除兽难观音、除火难观音、寻声救苦观世音等;长卷作于899年,复制于1173~1176年,现存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精艺博物馆。此外,甘肃敦煌石窟的观音壁画也蔚为壮观。总之,历代观音造像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观音文学也同样如此,也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观音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萌芽于两晋观音经典的翻译;形成于南北朝观音灵验故事;隋唐时期已出现了观音赞美诗、观音寺游记、观音变文、俗讲等各种观音文学;元明时期观音小说、戏剧、说唱以及各种形式的对联,标志着观音文学的成熟和兴盛;近现代观音文学仍蓬勃兴旺,观音形象频频出现于银幕、舞台。以小说来说,以妙善公主为观音的作品蔚为大观,宋末元初,赵孟頫夫人管道升所编《观世音菩萨传略》,使妙善公主得道成观音的故事趋于完整;以后北宋天竺普明禅师编集的《香山宝卷》、明代西大午辰老人著撰的《南海观音全传》等小说、俗讲等,把妙善公主的故事广为宣扬,达到家喻户晓。印度的观音菩萨完全中国化为汉家公主,男性观音彻底变为女性观音。以妙善观音为主的种种传说故事,也广泛流行于民间。中国古代观音文学最繁盛的还有戏曲,拥有一大批剧目,如《观音救父记》、《慈悲菩萨惜龙南海记》、《观音修行香山记》、《观音菩萨鱼篮记》等等,其中多有传世佳作。这些戏曲作品深受民众欢迎,也使观音更深入人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描写,更使观音菩萨作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作为具有无比神通的菩萨形象大放异彩,在《西游记》中,观音菩萨在佛道诸神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享有崇高的声誉。
观音文学艺术的蔚为大观,各种形式的观音文学艺术广为传播,广大民众喜爱观音文学艺术,并且不断创造观音文学艺术,根本原因就在于观音菩萨和最广大、最普通的亿万民众心心相连,就在于它是最贴近民众的菩萨。她救助一切痛苦困厄之人,她最能急人所急,难人所难,随时寻声救苦,解救众生一切苦厄,与众生最为有缘。她抢险救厄不为己,不为利,不图报,一切所言所为都从利益众生出发,救济一切众生是她的神职和使命,她显化各种形象,来往于俗世,奔走于民间。她是平民百姓最亲切、最可靠的可望又可及的菩萨,这就是古代文学艺术作品所描写的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救苦解厄的故事深入人心,从古至今一直广为流传,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不丧失其价值,以后还将会永远保持其不朽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