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肮脏交易图片:小儿腹泻推拿要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3:29:45
小儿腹泻推拿要点  发表者:任辉杰

小儿泄泻是脾胃功能失调而致的一种消化道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而以夏秋季节较为多见。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呈水样,或兼有未消化的乳食残渣及证液为特征。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日就,可影响小儿营养、生长和发育。若病情严重,可导致气液耗损,阴竭阳脱的危症。

(病因病理)泄泻之本在于脾胃,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湿,以降为和;脾为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喜燥恶湿,以升为顺。脾胃纳运,升降功能协调,则消化吸收,传送正常,精微可以化生为气血,营养全身,糟粕能正常排泄。由于小儿脾胃发育尚未完善,消化机能较弱,故无论外感六淫,或内伤乳食,均可使脾胃纳运升降功能失调而泄泻。昆山市中医院儿科任辉杰

1、外感寒湿暑热之邪,夏秋季节暑多兼湿,湿热困脾则受纳运化无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而致泄泻。感受风寒,邪客中宫,阳气受遏,运化失常而致泄泻。

2、内伤乳食  由于喂养不当,饥饱无都或饮食不洁,或突然改变饮食习惯,或过食油腻、生冷的食物,导致脾谓损伤,运化失司,不能腐熟水谷,以致食积脘腹,浊气壅积肠间,阻遏气机,而产生腹胀,腹痛欲泻。

3、脾胃虚弱  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且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需水谷精微供养相对较成人为多,脾胃负担较重,易于受损,致使脾胃困倦,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湿滞留,形成泄泻。若脾胃虚弱损及肾阳引起泄泻时,则称为脾肾阳虚泻。

(临床表现)

1、寒湿泻  大便稀薄多沫,色淡,无臭味或臭味较轻,腹痛肠鸣,或伴有发热,鼻塞,流涕,轻度咳嗽,厌食,口不渴,苔白腻,面色淡白,脉濡,指纹色红。

2、伤乳食泻  大便量多,酸臭如败卵,汗有未消化残渣,腹胀满,泻前哭闹不安,似有腹痛,泻后痛减,矢气。常伴有恶心呕吐,口嗳酸气,纳呆不思乳四,苔厚或垢腻,脉滑。

3、湿热泻  腹痛即泻,急迫暴注,黄褐热臭,身有微热,口渴,尿少色黄,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重症患儿则出现暴泻黄色浊水,日泻一二十次不等,壮热烦渴,神萎,眼眶下陷舌绛苔干,脉细数。或出现气急,汗多,脉细欲绝等危症。

4、脾虚泻  久泻不愈,时作时止,大便稀薄,夹有乳块或食物残渣,或每于食后即泻,日泻数次之十余次;食欲不振,精神疲困,面黄,舌淡,苔薄腻,脉沉无力。

5、脾肾阳虚泻  久泻不愈,大便水样,次数频多,四肢厥冷,精神萎靡,面色光白,舌淡苔薄,脉软无力。甚至出现泻下不止、完谷不化,脉微欲绝,神昏不清等津竭阳脱之危症。

1、寒湿泻

治则  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处方  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揉脐,上推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方义  推三关,揉外劳宫,温阳散寒,配补脾经,能健脾化湿,温中散寒。补大肠、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温中止泻。

腹痛,肠鸣重者,加揉一窝风,拿肚角;体虚加捏脊、惊烦不安,加清肝经,掐揉五指节。

2、湿热泻

治则  清热利湿,调中止泻。

处方  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天枢,揉龟尾。

方义  清胃经,亦清中焦湿热,清大肠,揉天枢,清利肠腑湿热积滞;退六腑,能清热化湿,配揉龟尾,以利肠止泻。

3、伤食泻

治则  消食导滞,和中助运。

处方  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枢,揉龟尾。

方义  补脾经,揉中脘,揉板门,摩腹,健脾和胃行气消食。清大肠,揉天枢,疏调肠腑积滞,配揉龟尾,以利肠止泻。

4、脾虚泻

治则  健脾益气,温阳止泻。

处方  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摩腹,揉脐、上推七节骨,揉龟尾,捏脊。

方义  补脾经,补大肠,健脾益气,固肠实便;推三关,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以温中回阳,健脾止泻。

5、脾肾阳虚泻

治则  温搐脾肾,回阳固涩。

处方  上方加补肾经,按揉百会以助阳化气固涩。

附:常用穴位

1、腹

(位置)  腹部。

(操作)  沿肋弓边缘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肠或四指摩腹。

(次数)  分推100到200次;摩腹5分钟。

(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临床应用)  摩腹、分推腹阴阳能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对于小儿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腹胀、厌食等消化功能紊乱效果较好,常与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作为小儿保健手法。   

2、脐

(位置)  肚脐。

(操作)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指摩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两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次数)  揉100到300次,摩5分钟。

(主治)  腹胀、腹痛、食积、便秘、肠鸣、吐泻。

(临床应用)  揉脐、摩脐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腹泻、便秘、腹痛、疳积等症。临床上揉脐、摩腹常与推上七节骨、揉龟尾配合应用,简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腹泻效果较好。   

3、丹田

(位置)  脐下2到3寸之间。

(操作)  或揉或摩,称揉丹田或摩丹田。

(次数)  揉50到100次,摩5分钟。

(主治)  腹痛、腹泻、脱肛、遗尿、疝气、尿潴留。

(临床应用)  揉、摩丹田能培肾固并,温补下元,分清别浊,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脱肛、疝气、遗尿等症,常与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等合用。揉丹田对尿潴留有一定效果,临床上常与推箕门、清小肠等合用。 

4、肚角

(位置)  脐下2寸(石门)旁开2寸大筋。

(操作)  用拇、食、中三指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

(次数)  3到5次。

(主治)  腹痛、腹泻。

(临床应用)  按拿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好。本法刺激较强,一般拿3到5次即可,不可拿的时间太长。为了防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推毕,再拿此穴。

5、脾经

(位置)  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  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临床应用) 

(1)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3)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6、大肠

(位置)  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  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推大肠。

(次数)  100到300次。

(主治)  腹泻、痢疾、便秘、脱肛。

(临床应用)

(1)  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病症。

(2)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湿热、积食滞留肠道,身热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结等。

(3)本穴又称推三关,尚可用于诊断,详见诊断章节。

7、小肠

(位置)  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  从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反之为清,称清小肠。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推小肠。

(主治)小便赤涩、遗尿、尿闭、水泻等。

(次数)  100到300次。

(临床应用)  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多用于小便短赤不利,尿闭,水泻等症。若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以本法配合清天河水,能加清清热利尿作用。若数下焦虚寒、多尿、遗尿则宜用补小肠。

8、胃经

(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补胃经和清胃经统称推胃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呕呃嗳气,烦渴善饥,食欲不振,吐血衄血等。

(临床应用)

(1)清胃经能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亦可用于胃火上逆引起的衄血等症。临床上多与清脾经、推天柱、横纹推向板门等合用,治疗脾胃湿热,或胃气不和所引起的上逆呕恶等症;若胃肠实热、脘腹胀满、发热烦渴、便秘纳呆,多与经大肠、退六腑、揉天枢、推下七节骨等合用。

(2)补胃经能健脾和胃、助运化,临床上常与补脾经、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等合用,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纳呆腹胀等症。

9、板门

(位置)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气喘、嗳气等。

(临床应用)

(1)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多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症。

(2)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10.内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半径所作圆周。

(操作)用运法,顺时针方向掐运,称运内八卦。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等。

(临床应用)运内八卦能宽胸利膈,理唰化痰,行滞消食。主要用痰结喘咳。乳食内伤、腹胀、降闷、呕吐等症。多与推脾经、推肺经、揉板门、揉中脘等合用。

11、外劳宫

(位置)掌背中,与内劳宫相对处。

(操作)用揉法,称揉外劳宫;用掐法,称掐外劳宫。

(次数)掐5次,揉100到300次。

(主治)风寒感冒、腹痛、腹胀、肠鸣、腹泻、痢疾、脱肛、遗尿、疝气。

(临床应用)本穴性温,为温阳散寒,升阳举掐佳穴,兼能发汗解表。揉外劳宫主要用于一切寒证,不论外感风寒、鼻塞流涕以及脏腑积寒,完谷不化,肠鸣腹泻,寒痢腹痛,疝气等症,且能升阳举陷,故临床多配合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天田等治疗脱肛、遗尿等症。

12、三关

(位置)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外侧端推向肘,称为大推三关。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气血虚弱,病后体虚、阳虚肢冷、腹痛、腹泻、斑疹白瘩,疹出不透以及感冒风寒等一切虚、寒病症。

(临床应用)

(1)推三关性温热,能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主治一切虚寒病症,对非虚寒病症宜慎用。临床上治疗气血虚弱,命门火衰、下元虚冷,阳气不足引起的四肢厥冷,面色无华,食欲不振、疳积、吐泻等症。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捏脊、摩腹等合用。

(2)对感冒风寒,阴冷无汗或疹出不透症,多于清肺经、推攒竹、掐揉二扇门等合用,此外对疹毒内陷、黄疸,阴疽等症亦有疗效。

13、天河水

(位置)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外感发热、潮热、内热、烦躁不安、口渴、弄舌、重舌、惊风等一切热证。

(临床应用)

(1)清天河水性微凉,较平和,能清热解表,泻火除烦,主要用于治疗性病症,清热而不伤阴分。多用于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唇舌生疮,夜啼等症;对于感冒发热、头痛、恶风、汗微出、咽痛等外感风热者,也常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

(2)打马过天河清热之力大于清天河水,多用于实热、高热等症。

14、六腑

(位置)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一切实热病症。高热、烦渴、惊风、鹅口疮、弄舌、重舌、咽痛、腮腺炎和大便秘结干燥等。

(临床应用)退六腑性寒凉,能清热、凉血解毒。对温病邪入营血,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腮腺炎及肿毒等实热证均可应用。本穴与补脾经合用,有止汗的效果。若患儿平素大便溏薄、脾虚腹泻者,本法慎用。

本法与推三关为大凉大热之法可单用,亦可合用。若患儿气虚体弱,畏寒怕冷,可单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发斑等可单用退六腑。而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免伤正气。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则可以退六腑三数,推三关一数之比推之;若以寒为重,则可以推三关三数,退六腑一数之比推之。

15、七节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法和推下七节法。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临床应用)

(1)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临床上常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等证。若属实热证,则不宜用本法,用后多令儿腹胀或出现其它变症。

(2)推下七节能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痢疾等症。若腹泻属虚寒者,不可用本法恐防滑泻。

16、龟尾

(位置)尾椎骨端。

(操作)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临床应用)龟尾穴即督脉经之长强穴,揉之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的功能,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多与揉脐、推七节骨配合应用,以治腹泻、便秘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