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富贵公子 魏贞贞:权力市场经济是怎样形成的?——中国政法大学“宪政讲堂”之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20:05:15
权力市场经济是怎样形成的?

  1993年初我发表了一篇评论:《权力不能进入市场》(《经济参考报》1993年2月11日一版头条)。

  我在这篇评论中写道:

  不久前召开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然而,搞市场经济并不是什么都能进入市场的。权力就绝对不能进入交换领域。我这里说的是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应当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它应当公正地对各种利益个体进行管理、监督、协调,不能参与到利益个体之中。权力一旦进入了市场,它就失去了公正,也就失去了管理能力,社会就会出现极大的混乱。设想一下,如果球场上的裁判员一边吹着口哨一边去踢球,球场会乱成一个什么样子?权力进入市场以后,权钱交换,权权交换,权色交换,必定腐败丛生,民怨沸腾,这还能搞什么市场经济?

  可惜我的忧虑不久就变成了现实,不少公共权力真的进入了市场。

  (一)“苏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只搞经济改革,不搞政治改革。这是“中学为用,西学为体”的现代版。中国的“西化”之争有近百年的历史。其间,西方政治制度思想分裂为英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斯拉夫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苏联的社会制度。中国的“西化”问题也随之分为“美式西化”和“苏式西化”。中国选择了“苏式西化”,而且真正是“全盘西化”。在改革过程中反对“西化”实际是坚持“苏式西化”。这时的“中学为用,西学为体”实质是“苏学为体,西学为用”。

  邓小平南巡使左派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企图破产,阻止了经济改革的逆转,加快了向市场化推进的速度。另一方面,邓小平南巡在政治上更加强调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反自由化,完全放弃了他在1980年和1986年关于政治改革的承诺。南巡讲话有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一方面使经济体制向市场化大步推进;另一方面,原有的权力结构不断强化。这使得“苏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制度化。这个制度就是“威权政治加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指导下的“十四大”,使“威权政治加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的模式法律化。

  权力市场经济的结构模式就是“威权政治加不完善的市场经济”。

  (二)维护党的领导高于一切

  “市场经济加威权政治”的出现,与两个重大政治事件有关。一是北京政治风波,二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两个重大事件使中国共产党高层担心丧失领导权。他们把维护共产党的领导权放到了高于一切的重要地位。

  “市场经济加威权政治”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邓小平理论”的实际是“两个原则,一个道理”:一个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另一个原则是“稳定高于一切”,不惜采用一切手段来稳固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一个道理是“发展是硬道理”,即通过市场经济手段促进经济发展,从而获得执政合法性。

  从这个角度看,权力市场经济制度,就是维护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制度。

  (三)权力商品化、资本化

  公权虽是公共的,但不是每个人去支配,而是由代表人们利益的公仆代行职权。一旦人民无法控制这些代表,一旦管理监督系统对公仆失察,就存在着用公权谋私的可能性。权力商品化的三个条件:其一,握有某种公权的公仆,事实上可以支配自己手上那部分权力;其二,权力会招致利益;其三,权力的供方与需方都有交换的意愿,也有交换的条件、场所。这三条不是别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产品转化为商品的三个充足条件。由于对权力缺乏监督和制衡,第一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具备;由于有租金存在,寻租对双方都有利,第二个条件具备。这样,权力就很自然地实现了商品化。

  权力一旦进入市场,就会发生第二个转化:权力商品转化为权力资本。G-W-G′(货币-商品-货币1),这里的商品就是权力。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总公式:一定量的货币在经济运行中带回了大于原来量的货币,货币增值的原因是是劳动力的买和卖。正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具有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使其由G变为G′。权力商品向权力资本的转化中,也必然要有一种价值源泉,以保证钱源源不断地流出。这种价值源泉就是权力本身。权力使货币增值。权力商品化官员卖权是为了取得货币,是为了买消费品,是一次性腐败;权力资本化,下级官员买权是为了卖权,从而进行更大的利益扩张,是腐败链条的延伸和扩大。这种延伸和扩大是无限的。

  (四)权力市场经济的骄子:“红顶商人”

  红顶商人就是依靠公共权力发财的商人。如胡雪岩。当代红顶商人的经营规模和聚敛的财富远远超了胡雪岩。在中国改革过程中,“红顶商人”聚敛财富共有四个高潮:

  在国家垄断经营初步放开时期(主要是进口商品的国家垄断)。改革以前,国家统进统出,盈亏互抵。外贸放开以后,有些企业可以自营进出口,但进口商品必须有国家发放的许可证。有权力背景的人就可以搞到进口商品许可证。这是无本万利的生意。

  在双轨价格时期。商品的双轨价格从1984年一直实行到1993年。例如,1988年,1吨钢材计划价格800元,市场价格1500元,得到了计划价格的商品就得到了财富。除了商品双轨价格以外,资金的利率、外汇的汇率也是双轨的,计划内贷款和计划外融资利率差别很大。1987年,商品、资金、外汇的双轨价差高达2000亿元以上,约占当年国民收入的20%,1988年上述三项价差达3569亿元,占当年同民收入的30%。某些有权力背景的人可以得到计划内商品、贷款、外汇。

  在金融资本时期。1992年以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兴起,“红顶商人”在这次浪潮中得到的财富远远超过了双轨格时得到的财富。原始股的赠送,上市额度的分配,股票市场的操纵,都给“红顶商人”巨大的发财空间。土地的批租,银行贷款的取得,旧区拆建权的取得,也是“红顶商人”大有作为的机会。最近两年,处于权力场高能位置的人掌握种种私募基金。

  在国有资产重组时期。1997年以后,开始实行大规模的国有资产重组。国有经济陆续从一些竞争性行业中退出,这是私有经济大发展的一次空前的机会,也是“红顶商人”一次聚敛财富的良机。“管理层收购”实际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自卖自买,是明目张胆地瓜分国有资产。

  “红顶商人”在以上四个时期(其中有的是交叉的)聚敛财富一次比一次多,胆子一次经一次大,手段一次经一次更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