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玩转国际米兰:大青山根据地主要人物小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1:06:44


1、李井泉

李井泉(1909—1989.4.24)江西省临川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35军政委,红2军团师政委,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任八路军120师358旅政委。1938年秋,任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司令员兼政委,与参谋长姚喆一同率部挺进大青山,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武川县得胜沟设司令部,与战士一同钻窝棚、住窑洞,指挥绥西、绥中、绥南抗日斗争。1939年组建骑兵支队,广泛发动群众,团结蒙汉人民,打击日伪顽匪,坚持游击战争。1940年5月,奉命调回晋西北根据地,同年写出《一年余来的大青山游击战争》一文,刊登在延安出版的《八路军军政杂志》第二卷第十期上。文中写出大青山根据地“将来有反攻阶段的战略作用”,论述骑兵“在将来反攻中是有更大的作用的”。表明他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政委等职。

新中国成立之后,历任四川省政府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第八、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0年曾专程重返大青山,看望老战友和根据地群众。

2、姚喆

姚喆(1906—1979.5.27)湖南邵阳人,1928年参加红军,上井冈上。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央根据地三次反“围剿”中历任排、连、营长,第四次反“围剿”后任三军团第一师参谋长。1934年1月25日夜,他率部攻打福建省沙县城时冲锋在前,被街角暗处敌人一刀砍中左脸,栽倒在地。当时伤口上至太阳穴,下至口角,颧骨和颊骨都被砍断,血流如注。医护人员战地包扎后送往医院。医院条件有限,既不能手术缝合,又没有良药针剂,只靠盐水清洗消毒。姚喆忍着巨痛,伤口自然愈合,3个月后康复,脸上留下终生刀痕,故有“姚一刀”之称。长征途中,他任政工团团长,担任掩护、保卫中央机关首长的任务。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姚喆任120师358旅参谋长。1938年8月与李井泉率部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1940年5月任大青山骑兵支队司令员,在得胜沟设司令部,创办教导队,坚持敌后游击战。在出生入死的烽火岁月,他坚持写日记(内蒙古博物馆存)。他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李井泉称他“大青山第一功臣”。后任绥蒙军区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任绥远军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授中将军衔。1977年与家属子女重返大青山,看望战友和乡亲。

3、彭德大

彭德大(1914—1940),江西省吉水县人,少年时随父当船工、学石匠。青年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当炊事员,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一营教导员。120师开赴晋西北后,他奉命在崞县组织抗日武装,组建起一个团的兵力,后编为714团,彭德大任团政委。1938年7月,任八路军大青山支队政治部主任,与李井泉等领导人率部挺进大青山,参与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工作。同年12月下旬,715团主力奉命东进冀中,支队留下五百余人坚持大青山游击战争。彭德大与陈刚等人指挥绥西部队巩固、发展游击根据地,彭兼任根据地统筹统支物资筹备委员会主任。

1939年6月,任骑兵支队政治部主任。1940年初,指挥绥西反顽斗争。3月12日在明安滩反击国民党“自卫军”第四路军的战斗中,不幸中流弹牺牲。

4、黄厚

黄厚(1913—1992)江西省安福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1938年8月,任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三营机枪连指导员,随部挺进大青山,参加创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参与攻克乌兰花、蜈蚣坝伏击战等开辟游击区的多次战事。1939年冬,任骑兵支队三营九连指导员。1941年12月任骑兵支队独立营营长兼政委,1942年10月任塞北军分区二团团长,1945年7月任绥东军分区骑兵二团团长。黄厚身经百战,负伤累累,与大青山地区的蒙汉群众结下深厚友谊。他在大青山游击区长期的骑兵战斗中,创造、总结出许多克敌制胜的实战技术,被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抗日军政》杂志作为典型战例登载。他曾创建白马连、红马连、黑马连,其中白马连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接受毛泽东等新中国领导人的检阅。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师长、内蒙古军区司令员。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李井泉说黄厚是大青山的第二功臣。1985年10月和1986年10月,应邀参加武川县“大青山英雄纪念碑”奠基和落成典礼。1991年应邀参观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

5、杨植霖

杨植霖(1911—1992)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绥远地区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31—1933年被捕入狱,同王若飞关押在一起,后来写出回忆录《王若飞在狱中》一书。1938年组建“抗日团”,后改编为绥蒙游击大队。八路军大青山支队挺进大青山之初,杨植霖率队迎接,在面铺窑子村会师。抗战期间任中共绥西地委书记、绥察行政公署主任等职。在艰难困苦、危机四伏的环境下,他坚持根据地地创建与发展工作,动员、团结蒙汉各族群众参军、拥政,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带领游击队抗日、剿匪,踏遍武川山山水水,与青山儿女结下深厚友谊。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绥远省政府主席、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中共青海省委第一书记、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常委、中共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把平反补发的两万元工资全部捐赠井尔沟支援老区建设。1985年他为武川题写“大青山英雄纪念碑”,并且专程探访井尔沟的乡情们。1987年他再次到武川,重上大青山,抚今忆昔讲传统,语重心长论信念,勉励后辈建设美好家园。

6、高凤英

高凤英(1909—1941.10.28)男,蒙古族,原名云吉祥,蒙名德勒登,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保尔合少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赴蒙古人民共和国学习,1935年奉派回国,从事地下工作。1938年6月,与杨植霖等同志组建蒙汉抗日游击队。与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会师后,继续开展群众工作。1940年秋,任绥西蒙古抗日游击队队长,率队转战于大青山区和土默川平原。1941年,他带领游击队担负掩护绥察区党委、绥察行署机关和绥西地委、专署领导同志的任务,经常在万家沟一带活动。10月27日晚上,由于叛徒胡定良告密,日寇陶思浩据点出动12辆汽车,将游击队住宿地包围,以密集的火力发起攻击。高凤英果断指挥奋力反击,但终因众寡悬殊且地形不利,高凤英等12人在激战中全部壮烈牺牲。

1950年,绥远省人民政府为12位烈士举行追悼会,省党政军领导人奎璧、植植霖、姚喆及各族各界代表参加。

7、贾力更

贾力更(1907.5.12—1941.3.19)男,蒙古族,汉名康福成,蒙名吉尔格勒,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1924年考入北京蒙藏学校就学,在李大钊、邓中夏等中共早期领导人培养教育下,1925年加入共产党。1926年,中共北方区委选送他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期学习,在那里,他亲聆毛泽东讲课,结业后返乡开展农民运动工作。1929年,贾力更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学习,并在“赤色职工国际”中国工人俱乐部担任干事兼会计。

1937年8月,回国参加抗日斗争,与奎璧、杨植霖等同志密切联系。他化装成货郎,挑着货郎担走村串户宣传抗日思想,搜集日伪情报,并在伪军中开展工作。1939年9月,中共土默特旗蒙古工作委员会成立,他是主要负责人之一,后为绥西地委蒙民部长,多次护送蒙汉族青年到延安投身革命。

1941年春,贾力更作为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他又带领一批青年准备赴延安时,在绥西大青山张启明沟被日伪军包围,为了掩护别人突围,他奋不顾身英勇战斗,不幸中弹牺牲。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和延安分别举行了贾力更同志追悼会。

8、任德仲

任德仲(1907—1941)内蒙古武川县任家圪塄村人。1938年八路军挺进大青山后参加革命队伍,是年冬,任八区动委会游击队长。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乡一带宣传抗日,扩建抗日游击队,战斗在归武公路以西山区。1940年任武归县八区副区长,积极动员爱国青年参军抗日,所带第一批游击队员转入正规部队后,再次组建游击队,紧随区、县民主政府开展工作。1941年6月15日,任德仲与通讯员石秉文到东马莲滩活动,当晚被什尔登村伪警察包围,他与石秉文在民房内同伪警察交火,危急关头他扔出手榴弹掩护石秉文突出包围,第二次扔出的手榴弹被房檐挡住在门口爆炸,致伪警察5个死伤。他本人腹部被炸伤,肠子流在外面,他将肠子填回腹内,勒紧裤带坚持战斗,扔完最后一颗手榴弹后倒下。伪警察将他拖出院外枪杀。

他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时,八区政府、区游击队和八路军骑兵支队三团的代表以及众乡亲参加了追悼会,区长郝秀山致悼词。

9、王景堂

王景堂(1896—1941)武川县天力木图村人,“七·七”事变前,任本县八区保安队副队长,他主张抗日,武川沦陷后拒绝为伪政权服务。1938年冬,八路军挺进大青山后,王景堂应杨植霖邀请,参加八区动委会筹建工作,12月,动委会在玻璃哈达成立时,他被选为主任。他与副主任李奇(中共党员,“战动总会”成员)一道,对国民党“自卫军”开展统战工作,为八路军征集粮食物资,对伪军政人员进行爱国教育,策反工作。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6月,日寇“扫荡”根据地时,区动委会人员化整为零,分散活动。中共武归县委书记杨建林指示王景堂回乡搞地下工作,重点掌握县城至西乌兰不浪一带日伪军的兵力部署及活动情况。

1941年1月30日,因叛徒告密,他被伪警察扣捕,敌人严刑拷打,他宁死不屈,始终严守党政秘密。同年7月,地方党组织多方设法营救,他得以保外就医。由于被捕后受到极其残酷的刑讯毒打,伤势过重,他在出狱回家的路上不幸逝世。

10、巴增秀

巴增秀(1916—1942)女,出生于包头市召梁一个比较富裕的蒙古族家庭。幼年丧母,因病左眼失明,长大后一直用头发遮蔽左眼。其叔父早年留学法国,1933年回国探亲时将她送到归化城“南高”(呼和浩特土默特小学)读书。“南高”是一所具有先进思想、革命传统的高级小学。在那里她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接受吉雅泰、李森等内蒙古早期共产党人的启蒙教育。

1939年夏,她在贾力更带领下,与20几位进步青年徒步由察素齐出发,经国统区,辗转一个多月到延安,入陕北公安55队(民族部)学习。她性格活泼,是公学有名的歌手,业余时间常到鲁迅艺术学院学歌;学习刻苦,写一手好字,被选为学生会委员。

194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与奎璧、云曙碧、张少庭等一同到大青山根据地。她化名李彤,任武归县政府民政科科员,分管文化和民族工作。在井尔沟她为指战员和抗日小学学生教唱《游击队之歌》等抗战歌曲,讲述《论持久战》及延安,深受驻地军民欢迎。1942年春,日军“扫荡”时,她与杨大娘等村民上山躲避,由于连续奔波,她在山间早产,因失血过多逝世,早年26岁,遗体安葬在井尔沟召坡上。井尔沟烈士陵园为之立“李科员烈士”碑。

11、马建功

马建功(1919—1991.2)武川县马家店村人,1938年冬参加杨植霖领导的蒙汉抗日游击队。1939年,他遵照上级指示组建游击队,从日伪军和土匪手中夺得长短枪7支,后发展为二区游击队,他任队长,沿归武路一线灵活机动出击日伪军。1940年,日寇悬赏5万元蒙疆票抓他,抓不到他,便将他的父亲、母亲、哥哥、弟弟、二妹残酷杀害。他怀着与日寇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率领游击队打击日伪军警,铲除汉奸特务,并奉命设卡征税,供应军需。

1942年反“扫荡”战斗中,他率队掩护根据地司令部突围,她喆司令员的坐骑中弹倒地,他将自己的骑马让给姚司令,他与战友合骑一马且战且行,断后阻击,使司令部胜利突围。1945年8月,上级任命他为武川县游击队大队长,此后历任绥西游击队队长,绥蒙军区后勤处处长。1954年返乡务农。他因三次被捕入狱的“历史问题”,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先后被打成“叛徒”、“反革命”、“坏分子”,多次受到批斗、冲击。1981年3月,乌兰察布盟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判决书,认定马建功无罪,他才得以彻底平反。

12、史显

史显(1916—1982.3.10)又名张罗子、范志明、范福祥,武川县大青山乡种地窑子村人。1939年冬,经中共绥西地委地下党员朱其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协助朱其华在南乌兰不浪、井尔沟等地开展工作。朱其华被捕牺牲后,1941年张少庭接替朱其华的工作,组建地下党支部,党员有张罗子(史显)、张二虎、李一平,张罗子任支部书记。他打入伪乡政府,以副乡长的身份,为八路军搜集情报、供给粮草。1942年,他护送张少庭到黑沙图、陆合营一带开展工作,同时搜集、传递日伪大“扫荡”的情报。同年因汉奸告密被捕,在狱中经受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后经党组织营救和亲友花钱托保出狱。1943年到偏关参加整风学习,之后返回大青山继续坚持地下斗争。1944年,史显接受党组织指派,加入民生会(家理教)帮会组织,利用帮会成员身份在日伪据点建立关系,搜取敌人情报,直至抗战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史显历任华北军区骑一师政治处副主任。解放后任大青山林业管理局副书记、土左旗国营苗圃书记、贫协副主任、旗委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