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心动外篇朱雅男:春秋争霸:晋文公教你打仗谁狠谁沾光(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4:46:05

春秋争霸:晋文公教你打仗谁狠谁沾光(3)

http://book.sina.com.cn  2011年06月24日 13:34  新浪读书新浪文化读书 官方微博  文章摘自《历史就这四张脸》
  作者:罗杰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本书简介:知名通俗历史作家罗杰从战争篇、帝王篇、暗杀篇、悬案篇四个方面,以探索发现手法解读从远古到民国鲜为人知,又悬念丛生的战争密码、帝王旧事、暗杀玄机和史案真相,解读历史的这四张脸皮。……[连载内容]

  看看谁比谁更狠!

  关于这一段,《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如此记载:“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

  注意,这里面有个“舆人之谋”。后世一般把“舆人之谋”解释为“众人之论”,而在当时如此紧张激烈的战斗中,晋文公不大可能去听取“众人”的意见。因此,这里的“舆人”,很可能就是跟随在晋文公身边的某一个“舆人”,偶然地出了这么一个主意。仅仅因为他地位低下,没有记下他的名字,只好称之为“舆人”。虽没名没姓地称之为“舆人”,但《左传》却记下了“舆人之谋”四个字,这就证明他是为这次战役起了“参谋”作用的。

  “舆人之谋”着实厉害,曹国人真的害怕了。他们将晋军官兵的尸首用棺材装好送出来。晋军乘曹人极度恐惧的时候猛攻,于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三月丙午这天,攻入曹国的都城。

  攻占卫、曹两国,晋军大获全胜。可胜利归胜利,目的并未达到,进攻曹、卫两国的目的是引诱楚国北上,以救宋国之危。而楚成王毕竟是战场老鲨鱼,你晋国打的什么主意,人家心里明镜似的。

  楚国没有移师北上,反而更急切猛烈地攻打宋国。跟下象棋似的,你吃我两个炮,我怎么也得杀你一匹马。

  宋国再次派人向晋国告急。这可让晋文公左右为难,不去打吧,宋国若亡,将陷全局形势于不利,霸业亦成空中楼阁;去打吧,齐国和秦国又不愿卷入,不愿共同作战,晋军只身在宋境与楚军决战绝无取胜把握。

  原定引诱楚国于卫、曹决战的战略落空。晋文公失算了,赌输了。

  严峻的情势,使晋文公犹豫不决。说是犹豫,实则胸无良策。

  战争中,暴力性、毁灭性手段痛击对方并不解决全部问题;单靠士气、勇猛也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智慧。智慧就是运用计谋。尤其情势紧急却又僵持不下之时,精妙的计谋如同一手神来之笔,会改变整个局势,反败为胜。从攻克曹国的“舆人之谋”就可以看出。

  而此刻呢,还有谁为晋文公献策?

  有一个人,他就是先轸。先轸向晋文公献计,让宋国去贿赂齐、秦两国,赠送财礼,利用他们去劝楚撤兵;同时把曹、卫的土地分一部分给宋国,以坚定宋国抗楚的决心。楚国见曹、卫的土地被宋国占去,必不听齐、秦的劝解。齐、秦接受了宋国的贿赂,必然抱怨楚国不听劝解,甚至可能因此出兵。

  若按小说《三国演义》的惯用描述,此时就该是“晋文公大喜,依计而行”。而后,对方二愣子似的大叫一声:“哎呀,中计!”

  实在的,先轸的计谋够痞够阴损,可与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媲美。楚国果然严词拒绝齐、秦两国从中的斡旋与调停。攻打宋国,本来是要挽回面子,警示诸侯,如今面子没挣回来,卫、曹两个附属国还丢了,谁来劝和也不顶用。

  楚国态度强硬,毫不让步。齐、秦两国终于答应晋国,联合出兵参战。

  这下,楚成王傻眼了,中原形势瞬间变化,晋、齐、秦三国联合,对楚国极为不利。楚成王多老辣,绝不会吃眼前亏,如硬拼,恐怕后方有虞,权且忍下这口气,来日再报此仇。

  于是,楚成王下令,命楚大夫申公叔撤离齐国的谷邑,让前线统帅令尹子玉从宋国撤军,不要与晋国作战。

  楚成王的决断是明智的、清醒的、无比正确的。

  申公叔一切行动听指挥。可攻打宋国的主帅子玉不服从。他有一点私心,撤离宋国,必定有人耻笑自己指挥无能。丢脸。

  就子玉骄狂的性格而言,撤离宋国跟要他命差不多,生于大国,长于大国,这个脸丢不起。

  这个子玉,自然没拜读老子的军事思想。

  老子并非一味反对战争,他将战争区分为“无道”与“有道”。“无道”的是侵略战争,“有道”的是正义战争,譬如自卫战争,不仅要打,而且要打胜。要打胜仗,就得研究战略、策略,要讲究、运用指挥作战的艺术、技巧,以奇用兵。

  《汉书·艺文志》的“兵权谋家”中说:“权谋者,从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这个基本观点,与老子的军事思想如出一辙。跟如今抢占市场份额一样,艺术与技巧并存,一味蛮干最终得不偿失。

  子玉就是一头蛮干的蠢猪,坚持向楚成王请战。他的理由是,楚国与晋国已成水火之势,如果撤兵,晋国必然威望大增,中原诸国将会效仿宋国,叛楚归晋。那么,楚之霸业将成泡影,楚成王十几年对中原的苦心经营亦将付之东流。

  为干一件事而找理由,就是不干这件事的最佳理由。

  撤兵的后果,楚成王心中当然有数,但若执意与晋、齐、秦争战,损失将会更大,被狼吃我所不欲,被狗咬我所不欲,两害相权,为了少掉点肉,还是让狗咬吧。

  对!就当被狗咬了一口。晋文公重耳,忘恩负义的家伙,当年我厚待于他,今朝却与我争霸,显然良心被狗吃了,所以,他变成了一条恶狗。

  子玉可不这么想,他认为自个儿手握打狗棍,足以让晋文公毙命。

  楚成王很气愤,只拨给子玉很少一部分军马。回国后,发现秦军并未东出武关攻楚后方,楚国安然无恙。此时子玉又要求增加兵力。此时的楚成王存了侥幸心理,派出六卒(共1000人左右)的兵力增援子玉,希望他能侥幸取胜。

  心存侥幸,也是兵家大忌。任何战争都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和一定的胜算。

  子玉得到援兵后,更坚定了与晋国作战的决心。这时,他抖了个小机灵,向晋军提出一个休战的条件:如果晋军撤出曹、卫,让曹、卫复国,楚军则可撤离宋国。

  这条件,料定晋国也不会答应。内心想决战,口头讲休战,子玉认为自己聪明之极。

  老实说,他这一手,还真让晋文公棘手了。既不能答应,也不好拒绝。因为晋国出兵的本意,主要不在救宋,而在于借此打击楚国势力。

  对于子玉所谓休战的条件,三军将帅各有主张。

  狐偃认为子玉太无理,楚军只解宋围,他却要晋放弃曹、卫两国。应该立即对楚军发起进攻。

  先轸则反对立刻进攻。他认为,子玉的条件,可以使宋、曹、卫都复国。如果晋国不答应,就把三国都抛弃了。楚国变成了三国的恩人,晋国反倒与三国结怨。再者说,咱们原本是来救宋的,现在却置宋于不顾,诸侯会怎么看待咱们?如此盲目树敌,将来还怎么打仗?

  接着,先轸提出一个对策——将计就计,私下答应曹、卫复国,条件是他们必须与楚绝交,以此激怒子玉。

  毒,实在是毒!借刀杀人完了又使离间计。

  先轸是晋文公手里的一块宝。他成功离间了曹、卫与楚国的同盟关系。子玉果然被激怒,率军向曹都陶丘急进。

  楚军步步逼近。此时,晋文公突然下了一道命令,令全军后退九十里。这个撤退命令,让人猝不及防,更令晋军将士难以接受。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君害怕楚国的一个臣子,简直是奇耻大辱。

  狐偃出面解释,说起当年晋文公与楚成王“退避三舍”的约定,国君是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有信于天下。

  大伙儿信了,领命后退。然而,谁知道晋文公真正的心思呢?他明知全军撤退,子玉必定率军追击,到时,理亏的就是楚国,晋国就有充分理由进攻。这叫后发制人。

  撒尿擤鼻涕两头都逮住,话糙理不糙。晋文公老谋深算,后退的本质是为了名正言顺地进攻。既维护了自己名誉,又引君入彀。并且,避开楚军锋锐,选择有利时机、有利地形决战;还可以接近本土,缩短补给路线,所谓一退得先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

.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padding-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