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宋太子赵谌txt:造地沟油竟能通过QS认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8 15:16:45
造地沟油竟能通过QS认证[N].半岛都市报,2011-06-29(A29).
    调和油、色拉油、棕榈油……充斥北京、河北、天津市场的一些油品,其背后可能都和泔水油、炸货油、动物废弃油脂紧密相连。记者历经一个月、数千里艰难追踪,初步揭开京津冀“地沟油”产业链冰山一角,天津、河北甚至北京都存在“地沟油”加工窝点,其规模之大出人意料,仅记者实地探访的几家窝点日加工能力合计已近百吨。这些“地沟油”黑窝点加工工艺、提炼设备经过多年“升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一些加工点竟然通过QS认证。通过“地下渠道”,“地沟油”不断流向食品加工企业 、粮油批发市场,甚至以小包装形式进入超市。

■收油     

餐厅刚开业就有专人收泔水     

    夜晚的北京城,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很多饭馆门口或是饭店后门,一辆辆拉泔水的农用车以及在夜色中忙碌着的收泔水的人,他们动作熟练、安静迅速,却几乎都没有回收餐厨垃圾的相关资质。     

    “我们餐厅的泔水从开业那天起就有专人来收了,大厨给介绍的,每天晚上来拉一趟,一个月还交几百块费用,挺好,省心。”北京丰台区一家餐厅老板对记者说。     

    每一辆泔水车,都连接着泔水猪养殖户。在北京市六环路内外,环布着难以计数的以餐厨垃圾为主要饲料的泔水猪个体养殖户,他们收购泔水,经过熬煮,将“泔水油”打捞起来,以每桶1000元左右的价格卖给“地沟油”收购商,剩下的菜渣和饭羹则用来喂猪。

 

     据北京市市政市容管委会统计,目前北京市每天餐厨垃圾的产生量大概为1750吨,另外还有餐厨废油脂60吨左右,而正规途径的日处理能力只有五六百吨。至于每天产生的动物内脏、鸡油鸭油的数量则无从统计。    

■加工    

证件齐全,机械化规模生产     

    记者调查发现,在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存在的“地沟油”加工窝点,从原料供应到成品销售,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实地暗访后令人震惊。     

    首先是生产规模惊人,日加工能力动辄以十吨计。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曾是泔水油黑工厂的集中地,记者在这个县看到,一家工厂占地一亩左右,分为两大部分,加工车间集中在北半部分。车间外矗立着3个高近10米、直径三四米的柱形大铁罐。据附近村民介绍 ,那就是储油罐,工厂的日加工能力在20到30吨。     

    其次,科技含量高。此前一些权威人士告诉记者,降低“地沟油”的酸价成本太高,根本不合算,还不如买好油,所以“地沟油”上餐桌的事属于以讹传讹。然而,记者采访发现,不论是河北还是天津的“地沟油”加工厂,最不当难事的就是“降酸价”。知情人说,用碳酸氢钙去除杂质,用碱中和酸性,出来的油比茶水还要清亮。     

    记者通过多种途径,在河北、天津的多家工厂取得了“地沟油”样品。从外观看,其中一些油颜色黄白,透明清亮,和真的色拉油没什么两样。一家工厂负责人称,他们的油,水杂不超过3,酸价在6以内,很多工厂都来买,“只要不进实验室,绝对看不出来是什么油”。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一些颇具规模的加工厂大多存在了十几年。天津一家工厂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卫生许可证。一些工厂负责人说,他们各种证件齐全,不怕检查,甚至通过了QS认证。     

■流通     

部分地沟油流向市场超市     

    记者通过在加工窝点、粮油批发市场暗访发现,这些加工窝点、加工厂的“地沟油”主要以散油的方式流向了食品加工企业、工地、粮油批发市场,甚至流向了部分超市。    

    在河北一家“食用油脂有限公司”,老板告诉记者,河北、山西、河南等多个地方客户经常来买他们的油,甚至一些知名食品加工企业也从他们公司购油,这家工厂生产证明齐全,“只要找人,什么证都能办下来。”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地沟油加工厂一般不散卖,主要卖给食品厂或者建筑工地。粮油批发市场是“地沟油”的另外一个重要去向。知情人告诉记者,加工窝点把油用油罐车运到批发市场后,批发市场的商户再把油分装到一个个几十斤装的白色汽油桶里。这些散装油桶一般没有任何标识。     

    除散装油渠道外,品级较高的油以更为正规的面目流向市场。记者在暗访一家“地沟油”加工黑窝点时看到了许多码放整齐、包装正规的“大豆调和油”。     

没熟人难入行,年产值几个亿     

“地沟油”产业逐渐有了组织和暴力色彩,圈内有不少“老大”

 

     作为一种非法勾当,“地沟油”利益链条上的每个人都有着天然的戒备心理,而且还逐渐有了组织和暴力色彩,这使得“地沟油”非法生产的发现与取证都十分困难。    

    养猪场是“地沟油”原料的主要来源地之一,记者决定先去突破养猪场。     

    “没有熟人,你就是找到养猪场,看见了泔水油,人家也不会理你,更不会卖给你。”知情人的话表明,这一行非“熟人介绍”很难入行。     

    昌平区一个小养猪户告诉记者,“这片的油都有固定的人来收,一个礼拜来一次,该清都清走了,都是十多年的老关系了。”

 

     即使是熟人介绍,初次见面时,对方也是高度警觉。记者第一次和一家黑窝点联系人见面时,他们高度警觉,把记者的车车里车外都翻看了一遍。     

    记者实地探访所谓的“点野火”“地沟油”炼制土作坊。由于采访初期,对行规了解不多,贸然进了这家院子,询问是否有油卖。突然,几个光着膀子,胳膊上、胸脯上布满文身的彪形大汉从里屋冲出,呵斥记者,“这里没什么油!赶紧走!”但记者亲眼看见,他们房后的大片土地焦黑、浸满油渍。据线人说,这些地方都有黑社会把持,周围的村民都不敢过问,任凭他们夜夜“点火”,而这种点过“野火”的土地连草都不长。     

    在一次与“地沟油”加工窝点的接头人交谈时,对方威胁说:“我黑道白道都有人,你要是敢跟我玩花样,你就等着挨手段吧!”类似这样的各种威胁、各种试探,记者在采访中多次遇到。     

    知情人说,这种违规生意没有法律保护,想生存下来,做大做强,除了拼价格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人,壮大自身实力。这些人慢慢形成了“势力”,有了“老大”。     

    在北京,一家地下灌装厂的负责人被圈内人称为“老大”,只要说出他的名字,立刻就会得到对方的礼遇。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他的厂每天送往北京一些超市和商店,日产量大约10吨左右。     

    一位曾做过多年“地沟油”生意的知情人说,北京有数千人从事这一行当,各有分工,合作紧密,年产值几个亿。

 

     没关系没背景绝不敢炼油     

加工窝点自称三证齐全,走到哪都不怕查     

    2004年6月,河北南和县“地沟油”炼制窝点曾被媒体曝光,监管部门迅速行动重创了这一地区的非法炼油产业。然而,这种突击式的执法很难彻底消除“地沟油”生存发展的根基。     

    记者此次在南和县炼油窝点暗访时,一张规范使用添加剂的相关文件赫然张贴在其厂长办公室里,这是近期食品安全整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说明,这个窝点至少应该在监管部门的视线范围之内。     

    不仅如此,记者暗访的几家规模化“地沟油”加工窝点都自称三证齐全,走到哪都不怕查。     

    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曾称,我国每年有300万吨“地沟油”流入餐桌,但不久又收回这一说法。何东平这一做法成为很多人质疑“地沟油”存在的口实。     

    一位卫生部的权威专家对记者说:何东平都承认自己说得不对,为什么还要把这个问题看得那么严重?让人颇为感慨的是,就在记者要发稿时,何东平告诉记者,他搜集到了一些地沟油样本,并正在研究其检测方法。

 

      其实,仅仅是监管不力,还不足以让“地沟油”窝点肆无忌惮。这些生存发展了十几年的“窝点”与监管部门背后的关系令人生疑。河北南和县的一家“地沟油”生产窝点负责人明确地说:“在河北你放心,什么事咱都能摆平。这么多年了,咱也不怕查。”     

    天津某“地沟油”加工窝点负责人也说:“没有关系、没有背景是绝对不敢炼油的。”     

    有关人士认为,要掐断“地沟油”产业链,单靠某一部门难以奏效,需“各兵种”联手齐心,把住原料、加工、流通、司法四道关。本版文图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