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机枪2小说:填报高考志愿——录取程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2:41:43

填报高考志愿——录取程序

 最近几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在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中要大力加强“阳光工程”的制度化建设,录取是整个招生的重要环节,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各省市招生主管部门对统一考试招生的录取工作程序都做了严格规定。 


  录取工作组织和实现是整个高校招生工作的关键阶段,是高考各种数据最后按一定条件进行综合“运算”的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信息管理工作系统。对于考生而言,了解整个录取工作十分必要,可以恰如其分地选报高考志愿,特别是通过对录取工作程序、投档排队方式、操作过程的了解可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高考录取前期准备的数据 


  考生报名信息库:考生姓名、考号、身体状况,报考类别、高中学习情况、加分因素等考生自然信息。 
  考生考试成绩库:考生各科考试成绩,外语口试成绩,加分分值等。 
  招生计划库:各高等院校通过上报教育部学生司后下达给某一省市全口径的招生计划,省市招生主管部门汇总处理后向社会公布,包括在本省市所有招生的高校及其专业的招生计划数。 
  考生报考志愿库:考生填报的各批次志愿学校及专业。 
  有关基础数据库的相关规定:在报名、考试阅卷、填报志愿工作完成并建成数据库后,所有数据一律不得修改,电子文档存档备查5年以上。未通过省市主管招生部门向社会公布的高等学校及其专业一律不得参加当年的招生录取。 2、录取分数线的划分与确定 
  (1)什么是录取批次 
  录取时将所有招生的学校划分为多个批次进行,一般本科划分为3个批次,专科划分为2-3个批次。 
  (2)各批次分数线是如何确定的? 
  各批次分数线的划定是按照各批次招生计划总数,根据考生考试成绩排队近乎自然形成的。例如某省市理科重点本科共招100人,根据教育部规定按120%的计划数划分重点批次线,则第120名理科考生的总分就是理科重点本科线;一般本科计划200人,这样该省市重点和一般本科计划共300人,按100%划线,第300名理科考生的总分就是一般本科线;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批次。最近几年,由于考生志愿填报分布不均,为有利于录取组织,避免计划流失,不使考生整体利益受损,各省市招生主管部门大都根据本省市具体情况对各批次录取分数线的划线比例进行了适当调整。 3、学校录取提档线 
  学校录取提档线是根据批次分数线上考生志愿排队结果由学校自主确定的,一般分为几种情况: 
  一是批次分数线以上第一志愿考生超过该校招生计划数,学校在100%-120%的比例之间自主划定提档线;二是批次分数线以上第一志愿考生人数不足该校招生计划数,则最后1名考生的成绩自然就成为提档线,但此时这条提档线只是在接着录取第2、3志愿考生时才有参考意义,已不是“入门条件”。所以,只是在第一种情况下,学校的录取提档线才是“定数”。 4、录取的依据 
  前述的4个基础数据库加上根据考生志愿及分数形成的分数线,成为录取的最主要最基本的依据。在实际录取过程中,所有考生在被学校提档时,首先都是根据考生考试成绩总分提档的,提档后,学校在网上收到考生电子档案才能看到考生其它方面情况、才能开始录取,考生能否被录取,不是完全以分数为依据的,但从提挡这个角度讲,分数是录取的最主要依据。是“志愿+分数”排队的结果,于是这才有了报考志愿的所谓“重要性”。报考志愿的“技术性问题”,在各省市是不一样的,因为各省市公布的招生计划的结构与考生志愿表的设计差异较大,录取工作程序也是有差异的。 5、招生计划结构与考生志愿设计 
  招生计划结构是指各省市主管部门把各高校通过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分送的在本省市的招生计划具体划分为各个批次,并附加若干具体要求说明(如学费、语种、区域限制等等)。根据招生计划结构,设计志愿结构,就是考生的志愿表。考生志愿表一般先是划分为若干批次,每个批次下设计若干志愿学校及专业。值得注意的是,近2年来,在允许填报的每批志愿个数上,有的省市为4-5个,有的省市只有1-2个。每批次下允许填报的志愿学校个数首先不是数量问题,其本质是录取投档办法的不同,即排队方式的不同。所谓填报志愿的技术性问题(或称技巧)全在于对此的了解。 

6、录取工作的基本程序 
  把投放档案方式打个比方。假定学校食堂:10个窗口卖菜,一个窗口只卖一种菜,其价格是“市场经济”取决于排队学生口袋里的钱,但其最高价不可能超过1.0元(满分值),最低价必须是0.5元以上(批次分数线);学生在大门口排队,共12个人,每人口袋都有0.50元以上的钱,买菜时一次用完;大门开启时,所有学生只有一次机会径直走向自己事先选定的窗口;12个学生只有10个窗口10个菜,至少有2人买不到菜;在大门口排队时学生只是随机排队,先后顺序和他们口袋里有多少钱无关,而且谁也不知道别人想买什么菜;一旦大门开启,学生蜂拥进入食堂但须按照事先主观选定的窗口排队;排好队后整队,在各窗口前排好队的学生按照口袋里的钱的多少整队分出前后,钱最多的在前边,且不能窜队。此时会出现:有的窗口排队2-3人,有的窗口无人排队;有的窗口其菜价就是队前第一名学生口袋里的钱数,无人排队的窗口“有市无价”,各个窗口的实际菜价是学生排队的结果事先并没有、即便有也是学生的心理价位;一个学生是否能买到菜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学生的想法,问题转变为,根据自己口袋里的钱如何保证可以事先选定保证自己可排在第1名的窗口。 
  在这个比方里,窗口就是学校;口袋里的钱就是考分;所谓心理价位就是考生预估的学校录取分数线;事先的主观选择就是填报的志愿;在食堂大门口随机排队时体现的是分数优先原则(必须是批次分数线上的考生);一旦进入大门再到各窗口排队时,是先按“志愿”排队,再按“分数”整队,是“志愿+分数”的排队原则;实际菜价就是学校的提档线。问题也显而易见:第一次主观选择,即高考录取每批的第一个志愿,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首轮是否被录取;所报第一志愿能否如愿,仅就分数而言,取决于同你分数大体相当的别人如何选择;对各学校提档线的主观判断成为关键。 
  这个比方描述的就是录取过程的“游戏规则”,显然,热门学校一般不可能录取到第2志愿考生。 
  在所有考生的第1志愿“发挥过作用”后,也就是第一轮(第1志愿)录取完成后,已经录满的学校退出,未完成计划的学校重新打开窗口,所有未录考生再按分别按各自的第2志愿重新排队进行录取,重复上述过程,以此类推,直至录取结束。 
  在这个比方里,事实上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学校对学生的选择,虽然分数是主 
  要依据,但并非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应予注意。  7、三种不同的志愿表结构及不同的录取操作过程 
  在上一个比方里,描述的是第一志愿的录取过程,但实际上每年只有70%的考生是被第一志愿学校录取的。各地志愿表结构的不同,第2、3志愿的投档办法也是不同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此应特别注意,分数再高的考生,也应要考虑万一不被第一志愿学校录取的预案,凡是不想次年再考的学生,都须慎重选报第2、3志愿。 
  目前各地实行的志愿表大体有3种结构,也就有3种不同的录取操作方式。 
  第一种方式。大多数省市沿袭了多年的每批次报3-4个志愿,事先填报,不能更改。在第一轮录取过程完成后,剩余未录考生重新按“志愿+分数”排队,此时如果某未录考生所报第2志愿学校在第一轮(志愿)录取时已完成招生计划,则该考生事实上无队可排,自然也就没有了第二轮的录取机会。到第三轮录取时也是重复这个过程。这种志愿表结构及录取过程,是在“志愿+分数”排队完成后,对所有考生,在同一个时间内只有同一个顺序的志愿起作用,换句话说,对所有招生学校,是在同一个时间内只能看到同一顺序志愿考生的信息、只能录取同一顺序志愿的考生。简单说,其核心是“志愿+分数”排队、同时同步投档,同时同步录取。 
  第二种方式。某批次第1、第2志愿是顺序志愿,第3、第4志愿是平行志愿,具体志愿个数各地略有差异。这种方式是将批次志愿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顺序志愿,第二部分是平行志愿。顺序志愿的录取过程、操作方式同上述的第一种。到第二部分平行志愿录取时,是按照“分数+志愿”的原则操作录取过程的,具体程序是先投档录取高分考生,在其填报的平行志愿范围内直到这部分高分考生被学校录取,再投档中等分数考生,录取完后再继续投档低分考生,以此类推直到录取结束,等级的分数间隔要根据每年考生的分数分布决定。在顺序志愿录取过程中实行“志愿+分数”排队,在平行志愿过程中再按“分数+志愿”排队,在不同的阶段分别体现“志愿优先”或“分数优先”的不同原则。 
  第三种方式。某批次只能事先填报一个志愿,录取时这一轮(志愿)结束后,重新公布剩余招生计划组织未录取考生重新填报一个志愿,重新组织录取,如此类推。在具体投档过程中自然实行的就是“志愿+分数”的办法,其本质是将分批次录取细分到每批每次只有一个志愿,将成批次录取变为在批次内按若干次志愿录取。 8、三种不同志愿表结构及录取操作方式对考生填报志愿的影响 
  第一种方式。由于考生所有志愿在录取开始时已经确定,因此当第1志愿未被录取时,考生第2志愿能否被录取,取决于考生第2志愿学校在第一轮(志愿)录取过程中是否已用完招生计划,也就是说当这个学校第一志愿的报考考生人数已经超过招生计划数时,这个学校已不再可能录取第2志愿的学生。这样的游戏规则客观上强调了第1志愿的作用,学校是否招收第2志愿的学生,也不完全取决于学校的主观愿望,是考生选择的结果,除非学校“故意”放弃第1志愿的低分考生,专门空出计划准备录取第2志愿的高分考生。这种志愿设计及录取方式首先要求考生慎重填报第1志愿,其次要求考生一定要有“保底”的志愿。如果将第2志愿做为“保底”志愿,就要考虑学校量级、专业属性、所处地区等因素与第1志愿学校拉开足够差距(最保险的是填报本地区第1志愿从来招不满的学校)。当然,也可以第2、3志愿仍然选的很“高”或根本不填,将“保底志愿”放在下一批次的第1志愿,在重点本科分数线上的考生可以做这样的考虑。一般说来,如果在本批次内第2、3志愿选不到理想的学校,又不愿意利用规则顺势降批次录取,到下一批次选报理想的学校,则选报本次第1志愿时的保险系数就应大些,这样即便最后录取结果有遗憾也是小遗憾,否则一旦失手就会造成大遗憾。 
  第二种方式。填报顺序志愿时,完全应按第一种方式考虑。在填报平行志愿时,注意与第一种方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平行志愿录取时是按分数优先原则,此时还未录取的处于高分的考生总是被优先录取。这种方式,客观上对高分考生的利益是一种保护与保证,但只是等顺序志愿录取结束后对未录考生中高分考生的保护,而且由于也是事先一次性填报好志愿,相对而言,不但要求考生慎重选报好第1志愿,同时更要慎重选报好第二志愿,否则,顺序志愿录取结束后,到平行志愿阶段录取时就要看分数了。当重点本科批次划线人数超过了计划数时(最高可达120%),低分端考生要想进入本批次学校就读,对此更应予以注意。 
  第三种方式。这种录取方式类似于投标或炒期货,“一次一投,一次一炒”。每一轮录取前都要公布本批次剩余的招生计划,每次都要求考生只考虑一个志愿学校。这种方式要求考生每次都要准确地判定自己在本次考生中的相对位置,每次都等于填报一个第1志愿。同前两种方式相比,是将一次性的填报志愿分为多次,是将一次性的填报志愿心理负担分为多次。考生要特别注意,每次报志愿都要慎重当做第1志愿填报,不要以为这次未录下次还有一个第1志愿,越到后边可选择的余地越小。这种录取方式的本质仍是按照“志愿+分数”排队,在形式上则是在一个批次内多次重新填报志愿、多次重新按“志愿+分数”排队、多次重新开始录取。 
9、各省市录取方式的差异 
  近几年随着部分省市高考自主命题,在录取方式方面各地也开始逐步进行调整,上述描述只是一般规律,是2006年或以前大部分省市的录取方式,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必须仔细阅读所在省市招生主管部门的有关宣传材料,详尽了解各项录取细则及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