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打一成语是什么成语:江苏省南京市民政局:社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6:40:43
江苏省南京市民政局:社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
作者: 来源: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0日     1、简述申请项目的主要内容。    近年以来,随着南京市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愈来愈认识到社区社会组织工作的重要性,把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探索。在全国首创“两级登记、两级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降低了社区社会组织登记注册的门槛,把不符合登记注册条件的,散落在各个社区的社区社会组织纳入全市统一备案管理范畴进行备案管理,建立了一整套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备案的制度体系,确定了重点扶持慈善类、优先发展服务类、逐步壮大维权类、规范引导活动类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方针,制定了一系列培育发展的扶持政策。这些举措促进了南京社区社会组织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升了社区社会组织的社区服务水平,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基层政府职能转移,提升了社区自治能力,促进了和谐社区构建。截止2009年6月,南京市共有各类社区社会组织8426家(其中,登记473家,备案7953家),约占全省社区社会组织总数的40%,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年均增速达到30%以上,每个社区均有10个以上社区社会组织,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有别、覆盖广泛、作用明显的社区社会组织网络体系,开创了独具南京特色的“南京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模式”,并因此而荣获2008年“中国社会组织发展十件大事”。    2、该项目发起的主要动因是什么?    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推进社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更是社区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的有效组织形式。构建和谐社区,关键在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有利于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行使社区自治权力;有利于化解社区矛盾,维护社区稳定;有利于促进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形成和推动新型基层城乡社会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但是,在2003以前,由于观念、体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社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与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区社会组织自身方面,存在着活动不正常、运作不规范、结构不合理、机制不健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整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二是政府部门登记管理方面,存在着登记条件苛刻、备案制度未实施、政策扶持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得力等问题,亟待寻求制度上的突破。    3、该项目解决了哪些主要问题?    一是解决了社区服务水平低下的问题。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直接导致居民生活质量下降。我市现有2000多个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拓展公共服务领域,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满足了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降低了社区服务成本,提高了社区服务水平。二是解决了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全市3000多个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各个社区活跃的书画协会、摄影协会、腰鼓队、扇子队、骑游队等文体类社区社会组织,会员少则有几十人,多则有几千人。社区社会组织活跃的社区里,赌博、邻里纠纷等不良现象少了,社区文化繁荣了,居民的精神生活丰富了,社区精神文明水平也提高了。三是解决了社区慈善公益事业落后的问题。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开展面向老幼、残、孤、困、优抚对象等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承担了一部分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服务工作,促进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如玄武区培育发展区、街道、社区三级慈善组织共71家,形成了一个互联互动、一体化救助服务的运作网络。仅2007年,社区互助社和街道爱心援助中心两级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就募集钱物662716.16元,救助困难群众2831次,助学255人次。四是解决了社区维稳的问题。当前我国处于矛盾凸显期,各种各样的矛盾都会在社区中出现。社区社会组织作为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种力量,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的自身优势,把个体的利益诉求以理性的方式向政府传达或释放出来,有效地化解了基层社会矛盾,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减压阀和安全阀,南京的实践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如建邺区国泰民安社区的帮教小组,配合街道、社区,关心帮助失足的青少年、刑满释放人员等一些社会边缘人群,促使该社区12名“法轮功”痴迷者全部转化。五是解决了社区社会组织管理混乱的问题。南京市制定了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备案的文件,统一了备案管理表格,印制了备案登记证书,实施了两年一次的备案审核,统一了全市社区社会组织的登记备案管理,解决了大量草根组织的管理问题。    4、哪些人从该项目中受益,获得了何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    一是社区居民拥有了更多更好的服务。社区社会组织提供的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功能完善,大大方便了社区居民的生活,约有15万老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等弱势群体从中直接受益,间接收益的社区居民超过100万人。如建邺区建立以“居民之家”为核心的公益型社区服务体系,主要开展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以“人归社区,鸟归巢”为理念,以公益性、无偿服务为主,目的是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和社会需求。二是社区居民获得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如鼓楼区心贴心社区服务中心雇佣了下岗失业人员300多位,为3000多个老年人提供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安置就业人员大约2万人,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就业的压力。此外,社区社会组织还为10多万名南京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参与社区服务、认识社区、了解社区的平台。三是社区居民提升了社区自治能力。据统计,南京市400多万社区居民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社区换届选举、社区建设等工作。如下关区东井亭社区的民主听证会、白下区瑞金新村的社区论坛、鼓楼区工人新村的社区议事园、下关区阅江楼街道的社区自治协会等。四是构筑了社区居民保障体系。社区社会组织在和谐南京建设过程中,积极参与社区治安管理、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社区矛盾调解等工作,构筑了社区安全防范体系,升级了社区治安预警机制,完善了社区群防群治网络,有效化解了各种不稳定因素,维护了社区良好的秩序。    5、该项目具有哪些创新之处?    一是在理论研究方面积极创新。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社会组织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总结了南京社区社会组织的特点、分类标准和方法,规范了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体制,明确了社区社会组织的职能与作用。社区社会组织理论研究成果多次刊登在《中国社会报》、《社会组织周刊》、《社团管理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并有两篇论文获得民政部“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奖”,承担民政部委托研究课题一项。二是在登记制度方面大胆创新。在不违背国家法律基本精神的前提下,结合我市实际情况,降低登记门槛,放宽登记条件,简化其登记程序,对南京社区社会组织全面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创立了南京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备案的双轨管理体制。大胆探索并推广了社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在全国首创“两级登记、两级备案”的管理体制。出台了《南京市基层民间组织备案管理暂行办法》,授权社区居委会或其他具备条件的组织作为社区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在街道备案,并由街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区县民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社区社会组织的综合协调、指导和管理工作。市民政局负责全市社区社会组织的统筹规划、监督管理和指导协调工作。 三是在政府主导方面努力创新。第一,采取“政府搭台、社区社会组织唱戏”的模式,积极营造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出台10多份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扶持资助政策。第二,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自律诚信活动,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广泛宣传社区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争取各个部门的理解和大力支持。第三,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资金、场地、税收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的扶持资助,并建立了相应的考核评估机制,实现了扶持资助的制度化、经常化,提高了扶持资助效益。四是在整合资源方面主动创新。加强整合区县、街道、居委会等各个条口、各部门的资源,打造社区社会组织特色系列品牌,充分发挥上级主管部门、业务主管单位、区县民政局、社区居民等四条监管防线的积极作用,每年年初向各区县下达考核指标,把社区社会组织工作作为和谐社区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监管机制,走出了一条“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合力推进、自主发展”的新路子。五是在构建社区服务体系方面开拓创新。针对我市社区社会组织存在文体活动类多、慈善公益类少、服务类覆盖面窄等特点,我们确定了社区社会组织以服务社区居民的宗旨,制定了各种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慈善超市、慈善协会、老年服务机构等慈善公益类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混合资助等方式逐步优化了社区社会组织结构及管理模式。促进大量社区社会组织由“官办”向“民办”转化,利用分布在全市社区各个社区的八千多家社区社会组织,编织了一张15分钟便民服务网络体系。    6、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实践证明,社区社会组织在组织和动员社区群众、集中社区群众智慧和资源、调动社区群众积极性与创造性、加强党与社区群众联系等方面,有着无限的活力、潜力和创造力。虽然我市社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信息化水平还不高、社区服务的内容还不丰富、社区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素质还有待于提高等等。在未来南京社区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整合全市社会资源,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社区社会组织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主要包括社区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信息网、社区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呼叫热线、社区社会组织公共服务项目管理、社区社会组织志愿团体等内容。南京社区社会组织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成后,将同时涵盖社区服务和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两大体系,兼具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功能,将社区居民、社区社会组织和政府整合于一体,突出显示政府主导和社区社会组织相结合的特征,进一步创新社区管理手段,减轻社区居委会负担,推动社区公共服务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  本文来自: 中国政府创新网 http://www.chinainnovations.org/Item/26558.aspx